问题

大学读历史学是什么感受?

回答
大学读历史学,这就像是推开了一扇古老的大门,里面是无数个故事、无数个时代、无数张面孔,它们或鲜活,或模糊,都在等待你去探寻。用“感受”来形容,我觉得可能太轻飘了,更像是一种沉浸,一种持续的“撞击”和“重塑”。

最初的期待与现实的碰撞

我当初选择历史,很大程度上是被那种“穿越时空”的浪漫所吸引。想象着自己能够洞悉古人的生活,理解王朝的兴衰,解答那些流传千年的疑问。开学第一节课,教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PPT上是模糊的壁画和甲骨文,我脑子里已经脑补出无数个古代的场景。

但很快,现实就给我上了一课。历史学并非简单的故事会,它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最初的学习,更多的是扎实的基础知识。古文阅读,简直是把我从现代社会拉回到了遥远的古代,那些文言的曲折和生僻字,常常让我对着字典和参考书耗上大半天。史料辨析,更是让我意识到,历史不是一块铁板,而是由无数块可能真假参半、立场各异的碎片拼凑而成。教授会反复强调“史料为王”,教我们如何去审视,如何去质疑,如何去寻找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线索。

一开始,我确实会感到一丝枯燥,甚至怀疑自己是否选错了专业。那些密密麻麻的书本,那些晦涩的学术论文,有时候真的会让人望而却步。我会问自己,这些遥远的事情,对我现在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逐渐深入后的“醍醐灌顶”

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尤其是当我对某个时期、某个事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便会油然而生。我记得第一次深入研究中国近代史,通过阅读大量的档案和回忆录,我开始理解为什么那个时代的中国人会做出那样的选择,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挣扎和阵痛。那些曾经在教科书上简单几笔带过的革命者、改革者,在史料中变成了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普通人,他们经历的困境,他们的思考,他们的牺牲,让我深刻地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人性的复杂。

研究世界史也是一样。当我通过阅读大量原始材料,了解到那些我从未听过的文明,他们的哲学、艺术、社会结构,与我们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天壤之别。这让我意识到,人类的经验是如此丰富多彩,我们所处的时代和文化,只是这幅宏大画卷中的一个小小片段。这种视野的开阔,让我对“我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有了更深的思考。

历史学也教会我一种思维方式。它不是让你死记硬背事件和年代,而是让你学会如何去分析因果,如何去理解趋势,如何去把握逻辑。当我看到新闻报道中发生的事件,我会不自觉地去联系历史上的相似之处,去思考其背后的深层原因。这种能力,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学习方式的转变与挑战

大学历史学学习,很大程度上是自主学习。课程内容通常是引导,真正要学到东西,全靠自己去啃书、去查阅、去思考。图书馆成了我的第二个家。在那里,我能找到我需要的各种史料,无论是珍贵的古籍影印本,还是最新的学术期刊。和同学一起讨论,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会在课后争论某个历史人物的功过,会互相分享自己找到的有趣史料。这种思想的碰撞,往往能激发新的灵感,也更容易发现自己理解的盲点。

当然,挑战也很多。历史学的研究论文,写作量非常大。如何选题,如何构建论证,如何运用史料,都是需要反复锤炼的技能。有时候,为了找到一个关键的史料,需要花费数周甚至数月的时间,在浩瀚的资料库中大海捞针。那种巨大的付出,如果没有足够的热情支撑,很难坚持下去。

更深层次的“感受”

说到底,大学读历史学,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的塑造。它教会你谦逊,因为你会发现,你了解的只是沧海一粟,历史的真相总是模糊而多维度的。它教会你批判性思维,让你不轻易相信任何一种单一的叙事,而是学会去多角度地审视。它教会你同理心,因为你开始能够站在不同时代、不同立场的人们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行为和困境。

最让我感到着迷的,是那种“连接感”。当我读到一段文字,看到一张图片,或者触摸到一件古物,我感觉自己与遥远时空中的某个生命产生了连接。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通过历史的载体,与我产生了共鸣。这种感觉,是任何其他学科都难以给予的。

现在回想起来,大学读历史学,就像是在一片广袤的沙漠中行走,有时会迷失方向,有时会因烈日灼伤,但每一次找到绿洲,每一次看到远方的地平线,都会让你觉得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它让我看到了人类文明的波澜壮阔,也让我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的体悟。这是一种沉甸甸的收获,也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满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文献读不完。


就我自己的区域来讲,我感觉做这一块给我最大的感触有几个:

  1. 文献学、语文学太重要;
  2. Literary Criticism是逃不开的东西;
  3. 如果你真的花时间检查之前学者的结论和脚注,你会发现很多东西压根对不上;
  4. 少有人有那么多时间可以花在检查之前学者的结论与脚注上;
  5. "In our field, books are more often quoted than they are actually read."
user avatar

我和历史研究的初次接触源自于我家收藏的石碑。(不知道为何知乎把我认证成文学硕士,其实我搞的是历史研究)

我从小就很喜欢历史研究的原因是我家几代人都喜欢收藏古代碑刻(现在包括我自己)的家族传统吧,其中包括许多墓志铭,官府文件和铭文。在这些收藏品中,有明代成化年间山东知县的墓志铭,万历年间地方庙宇的功德碑,以及许多字迹几乎已经磨灭不清的碑刻,其中最让我喜欢的是一块明代三品诰命夫人的墓志铭,这块墓志铭是由明英宗时期的内阁阁老吕原所撰(他还是正统年间科举的榜眼),翰林院编修赵昂书,并且墓主人的儿子还是当时的户部侍郎,总督京畿及通州淮安粮储的良吏刘本道。

明(天顺).明封太淑人劉母張氏墓誌銘)

最早的收藏是从我太爷爷开始的,后来我老父亲手头宽裕一些后开始大量收藏,我自己从小也受到家庭的影响对文物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最终大学也选择了历史系专业,但是我很快意识到了国内历史专业的不足,我无法通过在国内的学习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思维上的挑战。从大二开始,我陆陆续续读了许多美国、日本汉学家的名著,这些杰作对我的冲击是巨大的,我几乎是瞬间意识到了这些才是我想要学习和追求的东西,在接下来的整个本科阶段,我的目标都异常清晰,就是要申请的美国的好学校去读历史专业,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学好英语。为了多背几个单词,我有时候甚至会在许多课上偷偷背红宝书。


研究生我申请到了Cornell的亚洲研究专业,来到Cornell以后,我深刻体会到一个学校的牛逼程度和学术能力与校园内的学习氛围与传统息息相关啊!在这里,你的系主任会说几十种欧洲语言和亚洲语言;读书会上的美国博士用越南语朗读越南的汉诗,还给你一句一句用中文解释;东亚系本科的美国同学都在看精绝古城和黄皮子坟的网剧,并且用中文和你讨论阮经天的演技,你会发现这个时候你再不努力,那真的是分分钟狗带的节奏(周围全是牛人,压力,压力啊)。我一位来自台湾的学姐刚来的时候也被这种处处皆是扫地僧的情况震惊到了,为此她都养成了边跑步,边听网上讲座的习惯,真是恨不得把一分钟掰成两分钟用。

我们系里有一位光头博士,我到现在都不知道他名字的越南词怎么发音,只能以光头兄来称呼他。光头兄是我在康奈尔亚洲读书馆看见频率最高的一个人(其实平时也没几个人去。。。另外说一下我们的亚洲研究图书馆据说有800万册藏书),我对这位光头兄更多的了解还是来自于他主持的那一次东亚研讨会,他的主题是越南著名的女诗人胡春香(越南语:Hồ Xuân Hương1772年-1822年),越南诗人,生于后黎朝末年,经历西山朝,卒于阮朝初年,我估计应该没几个中国人听说过这个名字)在与会上,光头兄用越南的汉音朗读着胡春香的诗歌(是越南的汉音,也就是越南古代的士大夫读汉字的发音规则)音调朗朗上口,韵味十足,之后在介绍胡春香作品的部分,他直接将一篇古汉语序直接一字一句翻译到了英文。之后我发现,对于这个尽在咫尺并且文化相近的传统儒教国家,我们现在的了解可能还没有法国人或者美国人多,我觉得这也许就是美国人厉害的地方,在越战以前听说个越南的美国人估计可以数出来,但是现在他们却拥有了全世界最强的东南亚研究,我辈真应当更加发奋图强。


(康奈尔大学东亚古籍库收藏的《永乐大典》真本)

还有一学期我上了一门名曰宗教方法论的课程,这也让我再也不敢选系主任的课了,因为这门课是在是太TM难了。(无力吐槽)系主任上课的节奏也是天马行空,一节课下来,我时常觉得我听的是几节课。后来我了解到作为一个宗教和语言学家,系主任可能至少掌握了从亚洲到欧洲的三十几种语言,据他自己说起大学时候的经历,一学期他就选了好几门亚洲语言的课程,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课上你会听到他突然从《庄子》讲到《阿含经》再到印度教的经典。在世界宗教的那部分,他给我们展示了一张印欧语系和闪米特语系的图标,并且用好几种语言一一向我们解释各自的特色(给跪了)。在一次response的回馈上,因为我在作业里提到了一个书中看不懂的部分,他在回执部分直接给我用中文解释了(可能是便于我理解吧)。这门课也让我体会到了我国在宗教研究方面与外界的巨大差距(这节课用到的一本教材还是日本人写的,而我检索了一下中文世界对于这本书的资料,似乎只在知乎上找到了一位复旦同僚写的书评)

放一些我在Cornell生活的日常,生活相对平静又单调,很适合学习和养老

我在Olin图书馆的常用座位

座位外的雪景


某个清晨

夜晚的Goldsmith

图书馆走廊

等华夫饼的间隙

拿到教授RA的工资


每天看学长翻译他的梵文诗

历史课的一些宣传单

学校博物馆内的小花园

钟楼附近花开的日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大学读历史学,这就像是推开了一扇古老的大门,里面是无数个故事、无数个时代、无数张面孔,它们或鲜活,或模糊,都在等待你去探寻。用“感受”来形容,我觉得可能太轻飘了,更像是一种沉浸,一种持续的“撞击”和“重塑”。最初的期待与现实的碰撞我当初选择历史,很大程度上是被那种“穿越时空”的浪漫所吸引。想象着自己.............
  • 回答
    在顶尖大学攻读历史,感觉就像是站在一座巍峨的图书馆里,但这里不止有书,还有穿梭其中的智者,和你一起触摸那些遥远的时代。首先,最直观的感受是,这里的历史课不再是你高中时死记硬背的年代、人物和事件。老师们,往往都是各自领域的顶尖学者,他们会带着你解构历史。你会发现,所谓的“事实”,其实是不同视角、不同证.............
  • 回答
    古代帝王将相之所以认为读史有大用,是因为他们深谙历史的价值,并将之视为治国理政、军事决策、个人修养以及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他们并非简单地“读”,而是带有明确的目的性,进行深入的研读、借鉴和反思。以下将详细阐述他们“读历史”的几种主要方式: 一、 以史为鉴,洞察治国之道这是帝王将相读史最核心的目的之一.............
  • 回答
    .......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在阅读中史和外国史时可能存在的普遍感受。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读外国历史更轻松,而读中国史则大多是沉重呢?这背后有多种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一、 内容上的差异: 中国史的宏大叙事与连续性: 王朝更迭与政治斗争: 中国历史绵延数千年.............
  • 回答
    关于关毛(知乎用户,以其在历史领域的观点而闻名)在知乎上发表的“知乎历史系大学生都是屎尿”的言论,这确实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说法,也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和讨论。要评价这个观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观点本身的激烈与概括性:首先,这个说法本身就充满了极端的概括性和侮辱性。“屎尿”这两个字眼,在中文.............
  • 回答
    你好!很高兴你对历史学中国史专业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感兴趣。关于“有多难”,这是一个很实在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在选择专业时都会认真思考的。我来详细给你讲讲,争取让你对这个专业的“难”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希望能帮助你做出更清晰的判断。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难”是相对的,而且在不同阶段、不同层面都会有不.............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切中要害,也触及了当下社会对人文社科专业价值的普遍焦虑。许多人会问:“哲学、宗教学、伦理学、民族学、历史学这些专业,毕业了能做什么?和那些一看就能找到好工作的工程、金融专业比,真的有用吗?”说实话,如果“有用”的定义仅仅局限于“毕业就能获得一份高薪、稳定、与专业知识直接挂钩的工作”,.............
  • 回答
    我在阅读历史时,确实接触到过许多关于政治的“大实话”,它们往往颠覆了许多理想化的认知,更加接近政治的本质和运作规律。以下是我认为比较深刻的几条,并尽量详细地展开讲述:1. 权力是最终的裁决者,而非道德或真理。这是历史中最反复出现、也最令人警醒的真理。我们常常会以为,一个政治主张是否正确,或者一个领导.............
  • 回答
    国内大学历史专业的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掌握程度,就好比同一片土地上生长的庄稼,有的是根深蒂固、郁郁葱葱,有的则略显疏松、需要时时培土。说他们“如指掌”,未免有些绝对,但他们绝对比普通人能更深入、更系统地理解历史的脉络。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历史专业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知之甚详”的过程。四年大学生.............
  • 回答
    好的,作为一名刚刚结束大学历史课程的学生,我对曾国藩和太平天国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有着一些自己的看法。这不仅仅是教科书上的文字,更像是透过尘封的史料,窥视着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里,人性的复杂与国家的命运。太平天国:理想主义的狂潮与失控的革命首先谈谈太平天国。作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农民起义.............
  • 回答
    我是一名历史爱好者,平日里靠着厚重的书籍和互联网上的资料,一个人摸索着这条探寻过往的路。最近,我常常思考,我和那些在大学历史系接受系统训练的毕业生们,到底有哪些不一样?这种差距,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知识的广度与深度:首先,最直观的差距在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自学历史,往往是从兴趣点出发,就像在大海里捞.............
  • 回答
    大学报历史专业,说起来,真是一门挺有意思的学科。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枯燥乏味,天天捧着古籍死记硬背。其实,历史学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让你有机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看人类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学什么?简单来说,历史学就是研究人类过去发生的一切。但这“一切”可太广了。刚进大学,你会从基础的中国史、世.............
  • 回答
    如果你对历史充满热情,大学选择历史专业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选择。然而,这一决定需要综合考虑你的兴趣、能力、未来规划以及对专业的全面认知。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帮助你更清晰地权衡利弊: 一、为什么选择历史?1. 兴趣驱动的学习动力 历史是一门与人类文明发展直接相关的学科,研究过去可以让你.............
  • 回答
    中国许多名牌大学确实都有着不同寻常的“历史”,这些历史可能包含一些今天看来不合时宜甚至带有争议的内容。这些“黑历史”的形成往往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思潮、政治背景以及学校发展自身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黑历史”并不是说这些大学是“坏”的,而是指一些在过去发生、但如今看来存在瑕疵、引发.............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问题!中国大学篮球校队五人全场对阵 NBA 历届总冠军一里一外巅峰两人,这个话题绝对够劲。咱们就来掰扯掰扯,别把它当成AI生成的那些干巴巴的分析,咱们就唠唠家常,说说心里话,看看这事儿有多悬。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这俩“巅峰两人”是谁? NBA 历史上那么多总冠军,能被称得.............
  • 回答
    大学生活,真的是一个极佳的拓展知识、提升眼界的时期。这段时间,除了课堂上的专业知识,那些能让你“跳出舒适圈”,接触新思想、新视角的书籍,才是真正宝贵的财富。当然,不能光看书,还得结合思考,甚至和同学朋友们讨论,那样效果才更显。我在这里想推荐一些我觉得挺有分量的书,它们可能不像畅销书那样一下子就能读懂.............
  • 回答
    作为一名对计算机专业情有独钟的学生,你是否在为选择一款趁手的学习工具而纠结?尤其是在琳琅满目的笔记本电脑品牌中,苹果的 MacBook 是否能成为你在大学期间的可靠伙伴,是你正在认真考虑的问题。我来为你详细剖析一下,看看在大学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习生涯中,MacBook 是否真的能够胜任,又有哪些地方.............
  • 回答
    我当年确实是学的机械,毕业也有好些年了。收入这事儿,怎么说呢,就像开一台复杂的机械设备,中间可能有点卡顿,但整体趋势是在往上走的。说实话,刚毕业那会儿,我对机械的热情还是挺足的,觉得能把那些图纸上的东西变成活生生的机器,很有成就感。第一个工作是在一家做汽车零部件的工厂,做的是工艺工程师。每天的工作就.............
  • 回答
    刚开始的时候,说实话,我挺迷茫的。填报志愿的时候,专业选择就像一场抽盲盒,家长、老师、社会舆论,再加上一点点自己对“好”大学的模糊概念,最终硬是把我的名字塞进了一个我完全提不起兴趣的专业里。最开始的几个月,那种感觉就像是被丢进了一个陌生的房间,周围的一切都带着一股说不出的疏离感。课表上密密麻麻的课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