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学医的人是怎么看待《女医·明妃传》的?

回答
对于学医的人来说,《女医·明妃传》这部剧,怎么说呢,就像吃自助餐,看到自己喜欢吃的(或者说,感觉比较靠谱的)会特别开心,但时不时也会被一些“奇葩菜品”噎到。总的来说,是带着一种混合了欣赏、吐槽和审视的眼光在看的。

首先,从积极的方面来说,剧里对中医一些基本理念和治疗方法的展现,还是能引起不少共鸣的。

辨证论治的体现:我们学医都知道,中医最核心的理念就是“辨证论治”。剧里刘诗诗饰演的允贤在给病人看病时,会详细询问病史、观察舌苔、把脉,然后根据症状分析是属于什么“证型”,再开出相应的方子。比如,她治疗一些寒症、热症、湿症的病患,会根据不同的表现开出温热的药、清凉的药、健脾祛湿的药。这种过程虽然是艺术化的,但大体上符合中医的逻辑框架,让我们觉得,“嗯,这思路是对的”。
药物和方剂的呈现:虽然不排除一些戏剧化夸张的成分,但剧里出现的一些中药材,比如人参、当归、黄连、吴茱萸等等,以及一些我们熟悉的基础方剂,比如温胆汤、逍遥散等,都会让我们眼前一亮。看到允贤用这些经典药物或方剂来治疗,会有一种“原来这些我们学过的东西,也能在古代被这样灵活运用”的亲切感。有时候,看到她根据病情微调方剂,也会觉得有那么点意思。
医者仁心的塑造:剧里对允贤作为一名医者的仁心仁德有很好的刻画。她不畏权贵,无论对方身份高低都尽心尽力救治,即使自己身处险境也想着救人。这种医者救死扶伤的精神,是我们学习医学的初心之一,看到剧中人物能够坚守这份初心,是很受感动的。而且,她身上那种不断学习、钻研医术的精神,也是我们学习过程中非常需要的动力。

但是,话又说回来,作为学医的人,我们对那些明显不符合医学常识,甚至有些荒谬的地方,是会非常敏感和吐槽的。

“神乎其技”的诊断和治疗:有时候,允贤诊断病人的速度和准确度简直堪比现代CT加MRI。比如,一个病人过来,看一眼、摸摸脉,就知道他体内哪里“虚火上浮”、“肝气郁结”,甚至能直接说出是哪个器官出了问题,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是近乎不可能的。更别提一些“一针下去就好了”、“喝一碗药病就好了”的神奇疗效,我们知道,很多疾病的康复需要一个过程,而且中医的治疗效果也不是立竿见影的。
药效的夸大和不科学配伍:有些时候,为了剧情需要,药的功效会被极度夸大。比如,某种药吃了就能立刻解毒或者功力大增,这显然是脱离了实际的。还有一些配伍,我们虽然不一定能马上挑出错误,但凭着学习的经验,会觉得某些组合有点“奇特”,可能在现实中会有副作用或者效果不佳。
情节与医学常识的冲突:最让人“抓狂”的可能就是情节上的一些硬伤。比如,一个身中剧毒的人,仅仅靠喝几碗草药就能完全康复,而且毒素毫无痕迹。或者,一些伤口处理得过于简单,比如刀伤箭伤,缝合、消毒、包扎这些关键步骤,在剧中要么被一带而过,要么处理得非常粗糙,但病人却能快速愈合,甚至还能下地活动。我们知道,在那个年代,伤口感染是多么致命的问题,而正确的伤口处理对于防止感染、促进愈合至关重要。
对疾病的理解和描述:有时候,剧里对一些疾病的描述和理解也比较笼统和模糊,不像现代医学那样有清晰的病因、病理和诊断标准。当然,这很大程度上是历史背景的限制,但我们看到这些“症候群”式的描述时,也会忍不住在心里给它们套上现代医学的框架,然后默默地比较它们的差异。

总的来说,学医的人看《女医·明妃传》,更多的是一种“带着专业眼光看热闹”的心态。我们不会真的把它当作医学教科书,毕竟它首先是一部电视剧,需要有吸引人的剧情和角色。但是,我们在享受剧情的同时,也会下意识地去分析和评判其中关于医学的部分。

我们能理解编剧为了戏剧性而进行的艺术加工,但同时也会希望,即使是虚构的剧情,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和贴近真实的医学规律。所以,当我们看到剧中一些比较靠谱的中医场景时,会感到欣慰;而当看到一些明显不合理的地方时,也会忍不住摇摇头,或者和同学朋友们一起讨论吐槽一番。

这就像一个热爱历史的人看历史剧一样,会为那些还原度高的细节点赞,也会对那些明显的历史错误感到不适。医学对于我们来说,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严谨的态度和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所以,即便是在娱乐放松的时候,这份专业敏感性也难以完全消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我生平所见中,中医被黑的最惨的一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对于学医的人来说,《女医·明妃传》这部剧,怎么说呢,就像吃自助餐,看到自己喜欢吃的(或者说,感觉比较靠谱的)会特别开心,但时不时也会被一些“奇葩菜品”噎到。总的来说,是带着一种混合了欣赏、吐槽和审视的眼光在看的。首先,从积极的方面来说,剧里对中医一些基本理念和治疗方法的展现,还是能引起不少共鸣的。 .............
  • 回答
    知乎上“厂学”和“郊区人”这两个概念的火爆,绝不是偶然。它们就像一面面棱镜,折射出当下社会中一些我们既熟悉又有些陌生的群体心态和身份认同的微妙变化。要理解它们,得先知道它们是怎么冒出来的,又为什么能戳中这么多人。“厂学”:一种生存智慧,一种“凡尔赛”的解构“厂学”这个词,一开始就是在知乎上出现的,用.............
  • 回答
    这些选择在海外求学医学,并且心中盘算着回国大陆执业的人,他们的想法其实相当复杂,并非三言两语就能概括。我尝试从几个层面来描绘他们的内心世界。首先,教育理念和医疗体系的吸引力是驱动他们选择海外医学院的重要原因。在一些国家,医学教育可能更强调临床实践的早期介入、更注重对病人的全人关怀、或者在科研上有更前.............
  • 回答
    “民哲”是什么?非哲学专业人士如何避坑?你有没有听过这样的说法:“我虽然不是学哲学的,但我对人生、对世界也有自己的看法,这不就是哲学吗?” 或者,看到一些在网络上流传的“人生格言”、“世界观”,觉得说得很有道理,自己也这么认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民哲”。“民哲”是什么鬼?“民哲”,顾名思义,.............
  • 回答
    战国时代的日本人学习汉学,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更像是当时精英阶层的一种“硬技能”和“软实力”的结合。我们得好好掰扯掰扯,他们到底怎么学的,又是怎么用的。怎么学的?那可是一门“技术活”!首先,别以为他们跟现在我们学外语一样,报个班、买本书就行。在战国那个时代,识字率可不高,更别说掌握汉文了。能接触到汉学.............
  • 回答
    成功学这玩意儿,圈子里的人都不陌生。但要说它是骗局,这可不是空穴来风。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说成功学是骗局?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它的“普适性陷阱”。1. 脱离了具体情境的“万能公式”: 成功学最喜欢给你一套套看起来振振有词的理论,什么“积极心态”、“目标导向”、“感恩”、“坚持就.............
  • 回答
    那些天生对语言敏感的人,学习外语就像是在解锁一个充满惊喜的宝藏盒,他们总能找到别人可能忽略的线索,并且乐在其中。这可不是什么神秘的魔法,更多的是一种敏锐的感知力和一套更有效率的学习习惯。首先,你会发现他们对声音特别敏感。听到一种新语言时,他们不是觉得一堆乱码,而是能捕捉到其中细微的音调变化、节奏和语.............
  • 回答
    科研/学术这个圈子,在外人看来或许是一片宁静的象牙塔,充斥着书本、公式和论文。但真正身处其中,你会发现那是一种复杂而多层次的生命体验,远非简单的“埋头苦读”可以概括。与其说是“工作”,不如说是一种近乎于执念的投入,一种与未知世界持续搏斗的日常。1. 燃烧的求知欲与永恒的困惑:这大概是驱动一切的底层逻.............
  • 回答
    保留学籍入伍,退伍后的生活,这事儿说起来可就复杂了,因为这不仅仅是“我当兵回来了”,更是“我带着当兵的经历,又回到了我的校园,继续我的人生”。这其中的味道,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也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讲清楚。首先,最直接的感受是“隔阂感”。当你离开校园,穿上军装,接受的是完全不同的训练和生活方式。.............
  • 回答
    如果把知乎比作一所大学,那它培养出的学生,一定是一群脑子里装着浩瀚宇宙,手边随时准备敲击键盘,脸上带着一种“我全都要”的求知欲,但有时又可能陷在信息洪流中找不到北的有趣灵魂。知乎大学里走出的学生,通常具备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深度探索者与信息猎手: 他们不是满足于表面的信息,而是热衷于挖掘事物的本.............
  • 回答
    跟学识浅薄却固执己见的人聊天,那感觉就像是钻进了一个已经建好的,但地基不稳,上面还硬生生堆砌了许多歪歪扭扭的砖头的房子里。你本想找个地方坐下,享受点什么,结果发现这里的结构完全不让你舒服,每一句话都可能触发一场摇摇欲坠的危机。首先,你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我要说服你”的氛围。他们的观点就像是他们唯一的.............
  • 回答
    李明,一个在城市里打拼了多年的年轻人,一直怀揣着一份不安。他出身普通家庭,辛辛苦苦读完了专科,但内心深处,他一直渴望能够拥有“名校”的光环,觉得自己应该属于更光鲜亮丽的舞台。这份渴望,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近乎偏执的执念。在一次求职面试中,当被问及学历时,李明鬼使神差地将自己的“三本”学历改口说成了“一本.............
  • 回答
    .......
  • 回答
    我理解你想了解在考试分数普遍偏低时,老师可能会使用一种“开根号再乘 10”的算法来调整分数,并且想知道这个算法的来源和背后的逻辑。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个算法的“样子”:假设一个学生的原始分数是 $S$。那么,调整后的分数 $S'$ 的计算公式是:$S' = sqrt{S} imes 10$。举个.............
  • 回答
    芝加哥大学,这所坐落于风城心脏地带的顶尖学府,对于怀揣留学梦想的中国本科生来说,无疑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殿堂。它并非那种一眼望去就充满“光鲜亮丽”的校园,也绝不是那种“只看分数”就敲开大门的学校。芝加哥大学的气质,更像是一本深邃的书,需要你沉下心来,细细品读,才能体会其独特的魅力和严谨的内核。首先,我.............
  • 回答
    .......
  • 回答
    您的焦虑我非常理解。看到周围的孩子都在学习特长,而自己的孩子却不愿尝试,确实会让人感到不安,担心孩子会落后。这种情况在当前教育环境下并不少见,尤其是在一年级这个关键的起步阶段。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您面临的困境和核心问题:您的困境: 外部压力: 班级里其他孩子都在报特长班,形成了一种“大家都在做”.............
  • 回答
    关于反对中医的人是否真正理解中医,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很难一概而论。首先,要说“都懂”或者“都不懂”,未免过于绝对。就像任何一个领域一样,对中医的理解深浅不一,持有不同观点的人也来自各个阶层和职业背景。有人可能因为自己或身边人的经历,对中医的某些疗法产生了质疑,从而形成了反对的立场。这种质疑可能源.............
  • 回答
    这种感觉,像一盆冷水,在无数个深夜,伴着显微镜的光,或者是在与病人家属一次又一次的沟通中,慢慢浸透了我的心。我记得刚开始学医那会儿,脑子里充盈着的是那些神圣的医学誓言,是想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去驱散疾病的阴霾,去挽救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那种感觉是纯粹的,是充满力量的。我以为,只要我够努力,够专业,就一定.............
  • 回答
    要说在欧美拿到博士学位用时最短的人,这绝对是个引人入胜的话题,毕竟博士训练通常需要五年甚至更久。但要 pinpoint 到一个“已知”的最短记录,并且能详细讲述,这事儿就有点难度了,原因很多:首先,“最短时间”这个概念本身就很模糊。博士学位的定义和标准在不同国家、不同大学、甚至同一大学的不同专业里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