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核导弹基地遭到军事打击会导致严重核泄漏吗?

回答
一个国家的核导弹基地,就像它名字所暗示的那样,是为存放和管理核武器而设计的。这些设施本身就包含了极其复杂和坚固的安全措施,以应对各种潜在的威胁,包括军事打击。那么,军事打击是否会导致严重的核泄漏?这个问题远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几个关键点。

首先,我们要理解“核泄漏”在核导弹基地语境下的具体含义。我们讨论的不是核电站那种放射性物质扩散的场景,而是指核武器中的放射性材料(主要是高浓缩铀或钚)以及可能包含的惰性放射性同位素,在武器结构遭到破坏后,未经控制地释放出来。

军事打击的性质与核武器的安全性:

军事打击的规模、类型以及目标是决定性因素。假设一次针对核导弹基地的直接军事打击,例如由常规武器(如炸弹、导弹)或更具破坏力的武器(如钻地弹、巡航导弹)发起。这些打击的主要目的是摧毁基地内的设施,特别是导弹本身以及存储这些武器的地点。

核武器的设计本身就考虑了极端情况下的安全性,这被称为“不扩散设计”和“内置安全性”。这意味着,即使在遭遇剧烈震动、撞击甚至爆炸时,核武器的核材料也难以达到临界状态,从而引发核爆炸。它们通常包含多重安全机制,比如:

爆炸物安全设计: 核武器的爆炸原理是利用常规炸药来压缩核材料,使其达到超临界状态并引发核链式反应。这些常规炸药本身经过特殊设计,使得它们在非正常引爆条件下很难被引爆。例如,某些设计会采用“多点起爆”技术,需要精确的信号序列才能启动,或者使用对冲击和温度不敏感的炸药。
核材料的稳定性: 即使武器结构被破坏,核材料(铀或钚)本身通常是相对稳定的,不会轻易挥发或扩散成高浓度的放射性粉尘。它们以金属或氧化物的形式存在,需要特定的条件才能被转化成易于扩散的形态。
多重封存: 核材料被封装在坚固的容器中,这些容器的设计能够承受相当大的外部压力和冲击。即使外壳破损,内部的几层封装也能够阻止核材料的扩散。

打击可能造成的后果:

虽然核武器设计有很高的安全性,但军事打击仍然可能导致一些不良后果,这些后果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打击的直接性和范围:

1. 常规爆炸物引爆: 如果打击直接命中存储有核武器的地下掩体或导弹发射井,并且冲击力足以触发核武器内部的常规炸药,那么可能会发生一次强大的常规爆炸。这种爆炸会释放出巨大的冲击波和热量,能够损坏周围的核武器,并可能导致放射性材料的物理性扩散。
2. 放射性材料的扩散(非核爆炸): 如果打击导致核武器的封装被破坏,但未能引爆核材料使其进入链式反应(这才是我们担心的“核泄漏”升级版),那么仍然可能发生放射性材料的扩散。想象一下,一个装有铀或钚的金属球被炸碎,里面的粉末状或颗粒状放射性物质会因为爆炸的冲击波和空气流动而散播到环境中。这种扩散是有限的,它不是核爆炸,但确实会造成局部的放射性污染。污染的范围和浓度取决于炸药的威力、核武器的破损程度以及风向等环境因素。
3. “脏弹”效应: 另一种可能性是,打击未能破坏核武器本身的核部件,但却引爆了武器中的常规高爆炸药,并将核武器的一部分放射性物质(例如,用于制作武器但未达到临界质量的材料,或者武器组件中的其他放射性同位素)与常规爆炸产生的碎片一起抛射出去。这类似于“脏弹”的效果,即利用爆炸物将放射性物质扩散到更广阔的区域,造成污染。
4. 核爆炸的可能性(极低): 尽管设计上已经极大地降低了这种可能性,但在极端情况下,如果一次威力巨大的打击(例如,集中的钻地弹,或一系列高精度巡航导弹连续攻击同一目标)能够破坏所有安全防护措施,并且恰好使核材料达到临界状态并被引爆,那么确实会引发一场核爆炸。然而,需要强调的是,核武器的设计就是要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其引爆需要高度精确的条件。

对“严重核泄漏”的界定:

“严重核泄漏”通常指的是大范围、高浓度的放射性物质扩散,能够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长期且不可逆转的影响。在核导弹基地被军事打击的情况下,最现实的“严重核泄漏”场景是:

非核爆炸的核材料扩散: 如前所述,如果大量核武器的封装被破坏,核材料以粉尘或颗粒的形式扩散到地表,并被风吹送到一定范围内,这可能构成严重的局部放射性污染。这种污染需要专门的清理和隔离措施。
大规模的放射性同位素扩散: 除了核材料本身,核武器在制造和存储过程中还可能包含一些其他放射性同位素,它们的扩散也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

然而,要达到像切尔诺贝利那样的核电站事故那样,释放出数千万亿贝可(Bq)的放射性物质,并且这些物质能扩散到数千公里之外,这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核武器的放射性材料总量虽然很高,但它们被紧密地封装在武器结构中,并且一旦暴露出来,其拡散的机制与反应堆堆芯的熔毁完全不同。反应堆堆芯熔毁会产生大量的放射性气体和蒸汽,极易扩散。而核武器的核材料更多是固态,其扩散需要强大的外力作用。

总结来看:

一个军事打击,即使是相当强大的打击,并不一定会导致一场全面意义上的“核爆炸”。核武器的设计旨在防止这一点。但是,它确实有导致放射性材料(如铀、钚)或武器中其他放射性同位素扩散的可能性。这种扩散的程度,即是否构成“严重核泄漏”,取决于打击的精确度、威力、目标防护能力以及最终核武器结构被破坏的程度。

最有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是,部分核武器的封装被撕裂,释放出其中的放射性物质,这些物质会因为爆炸的冲击波和气流而扩散到基地周围的区域,造成严重的局部放射性污染。这种污染的清理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可能需要对受影响区域进行长期隔离。不过,除非是能够触发核武器本身核爆炸的极端情况,否则其扩散范围和强度通常会比核电站事故要局限得多。

总而言之,核导弹基地作为储存具有放射性危险物质的设施,其安全设计是极为严密的。然而,任何军事打击都伴随着不可预测的风险,其中就包括放射性物质扩散的可能性。我们不能排除“严重核泄漏”的风险,但这种泄漏的性质和规模与核电站事故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其发生概率与打击的力度和精确度密切相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简短的回答是:现代的核武器安全设计,可能会一点“严重核泄漏”都没有,以“击落机载核航弹”为最安全,“直接打击固体弹道导弹”最危险;即使是最糟糕的情况(大量武器级钚材料释放进空气中),也不会造成可观察到的严重/大范围健康后果。绝大多数放射性物质将被约束在百米范围内。即使出现小规模的核爆炸,这个结论也不变。

让我们分类列一下情况,再逐一讨论。

估计你问的应该不是“用核武器打击核武器设施”(载有核弹的核弹发射车、核弹发射井,甚至是核弹头储存库)吧 ;因为如果用核武器打击的话,很有可能会采用触地核爆炸————对付各种深埋加固设施如核弹井或者说是地下掩体————这就会导致巨大的放射性尘降,辐射沾染面积巨大.而被打击的核弹头本身的影响就是忽略不计的了

很不幸的是:很多核武器设施目前只能用核武器来直接摧毁(功能性杀伤functional defeat可以通过一些非核手段实现,但明显不会导致核辐射)—————比如说核弹头储存库,位于群山深处。

所以问题就缩小到了:使用常规武器来摧毁“打击核武器设施”(载有核弹的核弹发射车、核弹发射井)。这里既有最普通的轰炸机打击,也要有正时髦的CPGS打击,有非国家行为体的破坏活动,也有常规拦截器(动能/KKV或是破片杀伤)的反导作战——————它们在辐射沾染意义上的后果是什么呢?

1,要看那核武器设计中是否使用了现代化的安全机制。

比如说:核弹头是用钝感炸药(IHE)还是使用了常规高爆炸药(CHE)?如果是CHE,极有可能发生化学爆炸然后导致核材料释放/扩散,例如:

=========================

《核武老人26年吐血亲历――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中国核基地生活!》 第229节 易读

........“那为什么?”苏问。
  “为老邓。他太冲动了。”沈感慨地说。
  原来,这次核试验,是一次空投氢弹试验,因为吊着氢弹的降落伞,出现了故障,没有及时张开,氢弹快速落地,化学炸药爆炸了,核爆炸没有发生。
  “零时”已到,试验场一片寂静。

  邓院长见试验失败,心里焦急,坚决要进试验场查看。......

=========================

在飞机坠落/飞机燃料起火/各种高速撞击的情况下,CHE都很有可能起爆,不过由于现代核弹头设计的考虑,不会产生足够大的核反应(所以爆炸仅仅是化学反应而已)————这被称为”一点安全“设计原则One-point safety :“CHE在任一点起爆时,产生一定量值以上的核爆炸能量的概率极低 (如美国标准为发生4磅TNT当量以上的核爆炸能量的概率为百万分之一以下)”

可是实现了”一点安全“设计原则,也不能保住钚材料不扩散:一旦炸药起爆,就会把钚材料炸成微米级别的(钚氧化物)小颗粒,也就是所谓的“气溶胶化”(aerosolized)。气溶胶化的武器级钚材料很容易被吸入肺部,然后停留在肺部,形成内辐照。相比起来,仅仅是暴露在大火中的武器级钚材料,小颗粒少,大颗粒多,(只有0.05%左右的钚气溶胶化),多通过消化系统进入人体内部,停留时间较短,伤害也就小很多。

如果一颗使用CHE的典型现代核武器出现化学爆炸,则其下风处大约一百平方公里范围内会出现微量的放射性沾染(当然这跟风向/风速有关),如果仅仅是核装药暴露在大火中,则沾染区域缩小100倍:大约是一平方公里的范围。

所以要用钝感炸药。面对各种火烧打击,IHE的耐受性高很多:比起普通炸药CHE,一般IHE需要高12倍以上的撞击速度,才会起爆;这使得IHE可以经受住子弹直接射击,还有各种火烧;IHE会燃烧,但不至于直接爆炸。

看看B-61核航弹装钝感炸药与常规炸药的区别,撞击实验:


于是又有人问:IHE会燃烧还是不行啊,难道不也是会导致武器级钚的“气溶胶化”吗?

确实如此,所以在此基础上,又加入了“耐火弹芯(fire-resistant pit,FRP)”的设计————直接在核弹头的钚弹芯外层包覆一层特殊的金属材料,使得它在上千度高温直接烧灼,甚至是长时间烧灼(几个小时)导致武器级钚材料完全融化的情况下,都不破裂。这样即使是钚材料完全融化,也不会释放到环境中。

看看耐火弹芯的非核实验:



小总结一下:

一点安全设计One-point safety:保证炸药仅在一点起爆时,不出现核爆炸/大大降低核爆炸危险,但无法解决化学爆炸的危险

IHE钝感炸药:保证炸药不轻易起爆——————能经受住子弹,破片,大火的打击/大大降低了化学爆炸危险,但无法解决钚材料燃烧扩散进入环境的危险

耐火弹芯fire-resistant pit:保证一定时间的高温燃烧状态下,钚材料被特殊金属层约束住,即使融化了也不进入环境

采用了这3种安全机制的现代核弹头设计,基本可以保证:在载核弹飞机被击落的情况下,核弹头不会向环境中扩散放射性物质。这是因为“一点安全设计+钝感炸药+耐火弹芯”的搭配就是为了防止美空军核武器系统在运输过程中出现意外并向环境中释放钚,比如说,耐火弹芯能抗拒的燃烧温度就是1000度左右,大概在航空燃油大火的温度区间。

目前美国有这3个安全机制的核武器系统是:

B83核航弹

W87弹头(原来装在和平卫士,现在装在MMIII上),不过W87可能(在一定条件下)曾经出现过“一点安全”问题。但它还可认为是美国最安全的ICBM弹头。

(请注意各个分导母舱的构型,这是比较安全的;下面看到的三叉戟潜射弹道导弹,就是相对危险的。)

但是如果飞机坠落导致FRP被砸穿,然后在之后的航空燃油大火中长时间烧灼呢?

那就会导致放射性泄露/沾染,不过其范围是百来米左右。让我们看看在没有FRP的年代:美国1958年,1959年,1960年,1964年发生过4次完整核武器“高爆炸药燃烧但未起爆,出现核污染”的事故。其中除了1960年的那一次,均是战略轰炸机在滑行或起飞过程中起火或坠落——————其产生的放射性沾染都是辐照水平较低的,而且范围也很小(跑道附近)。其实除了1966年西班牙事故与1968年格陵兰事故,即使有化学炸药爆炸,其辐射的沾染范围也是很小的。

2,如果不是飞机?如果不是核航弹?如果是弹道导弹上的核弹头呢?(这时候光考虑核弹头本身的安全设计就不行了,必须要看整个武器系统的构型)

那情况就可能不一样了:因为导弹本身的大量固体燃料,自身就是几十吨的高能物质,很可能出现大规模的燃烧或是爆炸。

比如说著名的三叉戟潜射弹道导弹上的W-76,还有W-88核弹头。

为了节省空间,三叉戟潜射弹道导弹的第三级发动机是直接穿过分导母舱,被8枚核弹头环绕着的。

而为了最大限度地增长导弹射程,为弹道导弹核潜艇争取到更大的巡航海洋面积,覆盖更多的目标,所有的发动机都采取了能量高的/可以被引爆的固体燃料。

最后,W-76与W-88均没有采用IHE。如果在装载弹道导弹进入潜艇的时候,弹体出现坠落,很可能直接就会发生爆炸——————可能所有8枚弹头都会爆炸。当然你不能怪美国的设计师们,因为考虑到三叉戟潜射弹道导弹的第三级发动机固体燃料是如此的高能,即使使用IHE,其安全性能也不会有什么显著的提高,照样会被引爆,反而会让弹头又大又重(军事性能大大下降):因为同一重量的IHE的能量只有常规高爆炸药的三分之二左右。

为什么要说这些?因为如果你用常规弹药来打击一辆固体燃料的ICBM发射车,即使你(故意)避开弹头,击中ICBM弹体中那几十吨固体燃料,引起爆炸,会引爆常规高爆炸药;如果你的导弹燃料够先进,可能会连IHE都能引爆。更不幸的是:即使ICBM的固体燃料不引爆,只是燃烧,弹道导弹固体燃料的燃烧温度也是大大高于航空燃料的,达到2000多度左右——————这就是说连耐火弹芯都会直接被融化,导致钚被释放到环境中。

不过有一点可以放心:美军现在装载三叉戟潜射弹道导弹,是先把弹体吊装进入潜艇,再装载核弹头。这就安全了些,至少是在没被常规武器打击的情况下。

如果是ICBM导弹井,基本可以确定没有足够的深度能够掩埋放射性碎片(因为发射井盖需要打开),而且井基ICBM有一般比机动发射车的要大(虽然说往往是液态燃料,液态燃料会燃烧,不会引爆),仍然可能是燃烧,甚至是跟击中ICBM发射车一样————导弹固体燃料爆炸,然后弹头被炸散。

所以,如果是用常规武器打击洲际弹道导弹,不管是井基ICBM还是公路机动ICBM,会出现什么可能的情景呢?下面粗略列一下:

A导弹弹体/固体助推器爆炸:弹头以每秒几百米的速度被炸飞,IHE没被引爆,没有出现广泛的钚材料沾染————弹头摔碎成大块,IHE没有燃烧

B导弹弹体/固体助推器爆炸:核弹头中的IHE被引爆,大约有10%-20%的武器级钚会被气溶胶化,变成可吸入微粒,造成沾染。

C导弹弹体/固体助推器起火燃烧:核弹头被大火包围,因为有耐火弹芯,火被扑灭后,没有出现钚扩散。

D导弹弹体/固体助推器起火燃烧:核弹头被大火包围,火没有及时被扑灭,长时间烧灼后,武器级钚会被气溶胶化,造成沾染(仅是燃烧,沾染范围100米左右)。

E导弹弹体/固体助推器起火燃烧:导致A

F导弹弹体/固体助推器起火燃烧:导致B

(A与B的区别在于第三级发动机的布置方式,也就是“弹头是否紧挨着固体燃料/三叉戟潜射弹道导弹的构型”,还是“有仪器舱缓冲”,如果有一些硬件缓冲的话,固体燃料爆炸并不一定会导致核弹头中的炸药爆炸)

(C与D的区别在于是否有人在遇袭后进行救火消防工作)

3,如果出现了武器级钚的气溶胶化,并向环境中扩散,造成了沾染,后果严重?

很幸运的是,后果并没有那么严重。

如果核弹头中的化学爆炸没有发生,只有燃烧,则只有0.05%左右的钚气溶胶化,其他的多为散布在100米范围内的大型碎片,即使有通过消化道进入体内的,也会在几天内排出体外。

如果出现了大型化学爆炸,导致大量的武器级钚气溶胶化,下风处即使有大城市,所导致的癌症致死患者将因数量太少,时间太长,无法从其他癌症统计中被区分出来。大城市总人口所要承受的风险将同现行的化工业/运输业者一样,最糟糕的扩散条件下,在一个千万级人口的大城市,只会有五千人左右被暴露在(钚扩散)癌症致死风险之下。另一个例子是,一座50万人的城市,其中平均有10万人会患癌症,30千米外出现了大型的钚扩散核武器事故,会导致癌症患者增加20人到2000人。这些长期健康效应,极有可能是根本不会被察觉到的。

(美国核武器实验室,各国学者的独立研究,都得出同样的结果:武器钚扩散事件,其纯粹的健康效应,是相当小的。)

这也是为什么所谓“脏弹”不选钚做放射性材料(当然也是因为它难搞到)————钚的辐照效果根本比不上核电站里的放射性废料,太弱,太慢。

4,最后,如果出现了核爆炸会是什么情况?

如果遇袭的核武器设计是比较粗糙的,使用的裂变材料量大,而且没有考虑“一点安全”设计原则,则很有可能出现“核爆炸”,请注意,这里的“核爆炸”仅针对“化学炸药爆炸”而言,属于减当量核爆炸,其效果将大大低于全当量核爆炸,也就是说,其爆炸量甚至小于固体洲际弹道导弹燃料的当量————100吨TNT以下的一个核爆当量。当然,这就会导致几乎所有的武器级钚气溶胶化,可是根据计算,其健康效果也就比普通化学炸药爆炸的钚沾染效果大2倍左右,并不会形成重大的伤亡。

这是属于“武器设计不够好”的情况,还有一种“武器设计相当好”的情况:反导拦截。

为了防止敌方通过动能/破片拦截,摧毁核弹头,各国的弹道导弹核弹头上可以安装"salvage fusing"殉爆引信————一旦感受到被敌拦截弹击中,则立即高空核爆炸,至少还可通过EMP或者高空核辐射来杀伤敌人的传感器,为后续突防创造条件。当然,很多所谓“殉爆引信”并不是专用来对付反导系统的,只不过是一个备用的引爆系统而已:为了防止雷达引信失效,仍安装了一套备用的直接接触引信,只不过不幸被反导拦截弹引爆了而已。

不过这种高空核爆炸对地面不会带来什么沾染(即使是拦截成功,没爆炸也一样),放射性材料已经被高度稀释了。

当然,我们认为,地面部署在本国的核武器,应该不会启动"salvage fusing"殉爆引信,整个引控系统应该都是处于未激活状态的,所以用常规武器打击极不可能造成全当量核爆炸。

不过对付粗糙核爆炸装置,或者是脏弹,可是要极其小心的。

美国核武器实验室进行模拟拆除粗糙核弹的演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一个国家的核导弹基地,就像它名字所暗示的那样,是为存放和管理核武器而设计的。这些设施本身就包含了极其复杂和坚固的安全措施,以应对各种潜在的威胁,包括军事打击。那么,军事打击是否会导致严重的核泄漏?这个问题远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几个关键点。首先,我们要理解“核泄漏”在核导弹基地语境下的.............
  • 回答
    首先,澄清一下《绝密飞行》这部电影的剧情。在电影中,攻击中亚恐怖分子基地的情节,核泄漏并非源自导弹在外部被击中,而是恐怖分子企图盗取并引爆一枚装有战术核弹头的导弹,导致核材料泄露和爆炸。电影中的场景是虚构的,旨在营造戏剧冲突。现在,我们来详细解答关于“装载核弹头的导弹在外部被击中是否会引起核爆炸”以.............
  • 回答
    《核心基础运动》这本书,说实话,最近这段时间我一直在琢磨它。初拿到手的时候,它给我的感觉跟市面上很多运动类的书籍不太一样。大多数书可能上来就给你一堆训练计划,让你练这练那,但《核心基础运动》给我的第一印象,更像是在“讲道理”,而且是那种非常有道理、让人心服口服的道理。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我认为在于它深.............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高等代数里线性变换的核,以及怎么求它的基。这部分内容其实很有意思,它触及了线性代数的核心概念。咱们先从“核”是什么说起。什么是线性变换的核?想象一下,你有一个函数,它接受向量作为输入,然后输出另一个向量。在高等代数里,我们称这种函数为“线性变换”。线性变换有个很重要的性质,就是它能保.............
  • 回答
    2月26日,俄罗斯方面放出消息,称“乌方导弹击中基辅住宅楼”。这则消息在当前的俄乌冲突背景下,无疑包含了诸多值得深挖和关注的信息点。我们需要拨开信息表象,仔细审视其背后可能隐藏的意图、影响以及相关的证据链。1. 俄方的指控意图与宣传策略:首先,这是俄方在冲突中惯用的信息战策略之一。在军事行动陷入僵局.............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乌克兰基辅一核废料埋藏点被炸”的事件,我需要澄清一下,根据目前公开且可靠的信息,并没有关于基辅市附近有核废料埋藏点被炸的报道。基辅是乌克兰的首都,其周边区域的核设施和核废料处理点受到严格的国际监督和保护,任何针对此类设施的攻击都会引起极大的国际关注和恐慌。因此,如果真的发生了这样的事件.............
  • 回答
    佛教最基本、最核心的教理可以用 “四圣谛” 和 “八正道” 来概括,它们构成了佛陀教法的基石,也是所有佛教徒修行和理解佛法的起点。为了更详细地阐述,我们可以将核心教理分为几个层面来理解:一、 核心的生命认知:四圣谛 (The Four Noble Truths)四圣谛是佛陀觉悟后首先开示的教法,也是.............
  • 回答
    关于6800H处理器,它的核显(集成显卡)在某些情况下是否会成为瓶颈,这确实是个值得详细探讨的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因为这取决于你对“瓶颈”的定义,以及你具体的使用场景。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下6800H搭载的核显是什么。这款处理器配备的是AMD Radeon 680M显卡。680M是基.............
  • 回答
    中国核潜艇的外壳焊接工艺与美国核潜艇存在差异,主要源于技术发展路径、制造工艺、材料应用和维护标准等方面的综合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技术发展历史与经验积累 美国:美国核潜艇技术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数十年的积累,形成了成熟的工艺体系。其核潜艇(如俄亥俄级、攻击型潜艇)在.............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确实触及到了核动力船舶设计中一个非常关键的考虑。简单来说,核动力船的反应堆数量基本都是双数,尤其是两座,这背后有着非常深厚的工程、安全和经济原因。咱们把它拆开来看,从最基础的“为什么需要核动力”讲起,再到“为什么是双数”,以及“背后的具体考量”。首先,咱们得明白核动力船的“独.............
  • 回答
    福岛核污水入海:对全球海洋生态的深远影响与多维度的解决路径日本政府关于将福岛第一核电站储存的核污染水排入海洋的基本决定,无疑牵动着全球的神经。这项决定背后,是日本政府在处理这场巨大灾难遗留问题时面临的巨大压力与复杂考量。然而,这一举动对全球海洋生态可能产生的长远影响,以及目前为止提出的各种解决方案,.............
  • 回答
    施基利与标准二:不止是技术代差,更是体系与理念的差异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海军防空导弹领域,施基利(北约代号:SAN12 Grizzly) 和 标准二(Standard Missile 2, SM2) 这两款导弹常常被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然而,简单地将它们视为“性能差距明显”的对比,其实只触及了问题的表层.............
  • 回答
    日本政府将在4月9日基本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处理水排入大海一事,这无疑是一个牵动着全球神经的重大议题。此举一旦付诸实施,其可能带来的后果是多方面且深远的,需要我们细致地审视。首先,从环境和生态的角度来看,最直接的担忧集中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福岛核电站的核处理水中含有多种放射性物质,其中最.............
  • 回答
    关于核放射性物质或核辐射的衰变和储存问题,确实是一个大家普遍关心且需要深入了解的话题。想要回答“多久才能基本没有放射性”,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固定时间,而是与放射性物质本身的种类、初始活性以及我们对“基本没有放射性”的定义密切相关。首先,我们要区分一下“核放射”和“核辐射”。 核放射(Radioac.............
  • 回答
    .......
  • 回答
    如何看待 4 月 9 日日本政府基本决定将福岛核污水排入大海?可能会带来哪些影响?日本政府于 2021 年 4 月 9 日基本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产生的核处理水(通常被称为核污水)排入太平洋。这一决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其背后涉及复杂的科学、环境、政治和社会因素。 日本政府的考量和理由:日本.............
  • 回答
    招行招聘台湾学生安排在核心部门,而大陆学生安排基层,这种做法确实会引发不少的关注和讨论,甚至可能引起争议。要评价这种现象,咱们得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尽量把问题说得清楚透彻一些。首先,从 “一视同仁” 的角度来看,如果招行是基于“能力优先,唯才是举”的原则来招聘和分配岗位的,那么任何地域出身的学生.............
  • 回答
    川普总统在一次集会上提到了“超级特级导弹”(Super Duper Missile),并宣称其速度能达到音速的17倍。这无疑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数字,但从我们现有的科学和工程技术角度来看,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让我们来剖析一下这个“超级特级导弹”的速度,以及它背后涉及的科学原理和技术难点.............
  • 回答
    这真是个引人入胜的设想。如果《天使时代》里那两万名基因改造的飞行人面对的是核潜艇而不是航母,结局很可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为了将这个问题讲透彻,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入手,好好分析一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这两万名“飞行人”的实力和作战模式。根据影片的设定,他们是经过基因改造,拥有超乎常人的力量、速度、.............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我们思考和行动的根本。这几个词,虽然都指向了事物的本质或重要部分,但它们各自的侧重点不同,重要性也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判断。非要说哪个“最”重要,其实有点像在问“心脏”和“大脑”哪个更重要——它们都是生命的关键,缺一不可,只是承担的功能不同。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它们的作用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