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学者Timothy Snyder?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 Timothy Snyder。

Timothy Snyder,这位名字如今在历史学界,尤其是在东欧史和政治学领域,可以说是响当当的。如果你对他有所关注,你大概会发现他的著作和评论,总能触及到一些最核心、最令人不安的当代议题。他不是那种只埋头故纸堆的老派学者,他的研究锋芒,似乎总是直指我们当下正经历的现实。

学术深度与跨界视野:

首先, Snyder 在学术上的底子那是相当扎实的。他最知名的“血迹之地”(Bloodlands)系列,例如《血迹之地:欧洲的毁灭,19391945》(Bloodlands: Europe Between Hitler and Stalin),这部作品的震撼力无与伦比。他没有简单地复述纳粹和苏联统治下的暴行,而是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地理概念——“血迹之地”,涵盖了波兰、乌克兰、白俄罗斯、波罗的海国家等地区,这片区域在20世纪遭受了最惨烈的人类悲剧。他精确地描绘了这两大极权政权如何在这片土地上交织、对抗,并最终造成数千万生命的消逝。他的叙事并非冰冷的数据堆砌,而是充满了对受难者的关怀,用详实的历史证据,勾勒出个体在宏大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消亡。

这种对历史细节的把握,加上他广阔的视野,让他能够将具体的历史事件置于更宏大的框架下进行解读。他并非仅仅局限于某个国家或某个时期的历史,而是善于在区域史、全球史之间穿梭,寻找事件之间的联系和模式。他对“帝国”、“民族主义”、“意识形态”这些概念的理解,也显得尤为深刻和独特。

对现实政治的敏锐洞察与介入:

更重要的是,Snyder 并没有把自己局限于象牙塔里。他的研究,特别是关于20世纪极权主义的经验,与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挑战有着惊人的契合度。他对于俄罗斯的政治走向、对普京政权的分析,以及对民主国家内部出现的极权主义倾向的警示,都显得异常敏锐和富有远见。

你可以看看他近期的一些著作,比如《论暴政:二十堂卡夫卡式的课》(On Tyranny: Twenty Lessons from the Twentieth Century)。这本书可以说是他学术研究的“外溢”效应。他从20世纪的教训中提炼出20条关于如何抵御极权主义的“课”,这些建议看似简单,但字字珠玑,直指人心。他不是在预测未来,而是在警告我们,那些在过去发生过的可怕事情,并非绝迹,而是以新的形式,在新的土壤中,伺机而发。

他也很擅长利用社交媒体和各种公共平台,用清晰、直接的语言来阐述他的观点,将复杂的历史和政治分析,传递给更广泛的公众。他常常在Twitter(现在叫X)上发布他对当前事件的评论,这些评论总是引人深思,并且常常能够抢在许多人前面,点出问题的关键。他参与公共辩论,为媒体撰写评论文章,这种积极介入公共事务的态度,也让他与许多只埋头研究的学者区分开来。

一些可以进一步探讨的点:

当然,任何学者,无论多么杰出,也难免会有被批评或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血迹之地”概念的普适性? 有些评论者可能会探讨,“血迹之地”这个概念在多大程度上可以适用于其他区域的历史,或者它是否过于聚焦于欧洲的经验。但 Snyder 本人也一直在拓展这个概念的内涵,并且强调其作为一种分析工具的重要性。
“防范暴政”的实践性? 《论暴政》的建议虽然有力,但如何在现实政治的复杂博弈中真正落地,仍然是一个持续的挑战。Snyder 的建议更多是提供一种思路和警醒,而非具体的政策蓝图。
媒体角色的解读: Snyder 在媒体上的活跃,为他赢得了广泛关注,但也可能有人会认为,他的公共形象有时会掩盖其学术研究的细致之处。不过,对于一个希望将学术洞察转化为社会影响力的学者来说,这种“双重身份”的建立,是相当成功的。

总体评价:

总而言之, Timothy Snyder 是一位非常重要的当代学者。他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将历史的教训与当下的现实紧密联系起来。他勇于发声,积极参与公共讨论,提醒我们警惕那些潜藏在平静表面下的危险。他的著作和评论,无论是对历史爱好者,还是对关心世界格局的普通人,都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他是一位将学术智慧转化为社会责任的典范,也是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不可或缺的“思想指南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学术角度来说,如果要问他该不该读,要不要读,那么肯定是要看Snyder的作品的。这个问题非常简单,Snyder的名字本身有重量,写相关主题如果不清楚他说了什么嚼透彻,那么在historiography的领域里直接就缺失了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同理,Snyder的书,至少早年的那些,引用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至于要不要同意··· ···建议问一下自己身边的氛围里他是不是伏地魔,名字能不能提(笑)。

如果从单纯看而看没有强烈目的性的角度来说,我觉得正常人是完全可以看的。个人而言对冷战史既不了解也不关心,但是Snyder早期有关大屠杀的作品,比如Bloodlands是看过的。整体感受是:“如果一个人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把苏德相提并论,把斯大林主义和纳粹哪怕只是放在一起就是十恶不赦的罪状”——那么记住永远不要碰Synder的书,否则是不会获得开心幸福的生活的。“如果一个人打定主意认为斯大林主义和纳粹主义毫无区别,认为从始至终这两者在做的救赎一样的事情只不过成王败寇,反对者都是极端主义者和极权维护者”——那么最好也不要看。

Snyder 的问题是,他其实是一个比较经常被误解而且有时候比较活该(开玩笑的)的学者。首先,在“历史学”这个范畴里,他不是“史料”派历史学家。实际上Synder在“规律”派里面也属于非常社会学侧重的了,行文有时候不像历史像社科研究。这不是说他不尊重历史事实或者说脱离了历史记录工作,而是说他属于“希望总结历史规律/概括历史现象”的这一类学者。其发掘史料的目的是找到规律和背后的原因。于是自然而然的,把“确认历史事实”作为第一要务的纯粹史料派对他的观感有时候不是特别好。观察他的成名作(其实不能算是)Bloodlands,Snyder实际上在有关大规模人口死亡的这些问题上有比较清醒的史料的选择和辨析。这不是说他一定就是对的而是说他确确实实接触到了大量的数据然后有自己的认识,懂得怀疑各方提供的结论。这乍看应该是非常植根于材料的。但是到了最后,他却仍然给整个欧洲在33-45年间套上了一个大规模非正常死亡的总人数(14m),就让有些人(包括我)不太舒服。Synder自己承认自己的数字是根据自己标准(而且是个不太通用的标准)计算出来的,也承认数据辨析的困难性,然而最终还是套了一个概要性的实际意义有待商榷的数字,因为他的目的不是“探讨数字究竟是多少”,或者说不只是。数字是目的,最终要讨论的终极问题仍然是“why and how”这种惨剧会发生。

另一方面Snyder本人是个日常政治文化里面比较活跃的人。对当代人物当代现象毫不介意开腔。这一点没有必要多说。选择做隐士打死不提当代事,还是要做战士有人爱戴有人恨完全是个人选择。但是既然发了言(而且是站在他的位置上发言),那么自然就有人恨。这是你情我愿的世间规律。

最后一点更有意思一点,主要是因为Synder主要领域(苏德,东欧,大屠杀)的敏感性,很多人实际上不愿意细看他究竟说了什么就会跳出来以立场决定声音来支持或者反驳。

仍然以Bloodlands为例,很多人(包括历史学生甚至一些有教职的“历史学家”)认为这是一本把斯大林时期和纳粹政策扫进同一栏的作品。但是实际上Synder把乌克兰大饥荒,大清洗,最终解决方案等等放在一起的唯一原因是地理和时间跨度。他从头到尾都在说这些事情之所以要放在一起研究,是因为“密集发生在欧洲一个时代内”,而既然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就有必要探索这些惨剧有没有共性。究竟是因为“现代社会出现了什么重大问题”以至于接二连三的大规模惨剧不断发生,还是单纯不同事情出于不同原因发生在了同一个时代同一个地区。Synder对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以及当代俄罗斯对于历史的塑造没有任何好感;但是在抨击斯大林时代的作者中他其实属于非常温和的一派了。Synder认为(注意不是我认为,本人对任何相关问题不持有任何观点)纳粹治下的屠杀和苏联时期的大规模死亡有相关性。两者在手段上在结果上,两国社会的反应上都体现出了20世纪初欧洲社会整体的缺陷。但是,但是——如果认真看完全书的论点,就会发现他实际上区分了普通参与者和专业清洗机构的区别,区分了普通人的参与程度和社会压力的影响。他尤其区分了苏德之间许多关键的不同:纳粹德国时期的大规模死亡发生在战争中,苏联发生在和平时期。德国发生在控制区内部向外辐射而苏联时期发生在边境地区和境外向内延伸,两者都是经济目的为主因的。他不认为大饥荒和大清洗是为了邪恶而邪恶,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不认为斯大林极其决策层认定饥荒和清洗是道德上正确的选项。有些事情在时人眼里是不得不做的“必要之恶”,而不是纳粹侵苏的意识形态式的狂热战争。当然Synder不觉得这是对的,但是他不觉得这是纯粹的邪恶之恶。

这样就惹火了一大批不同意见者:

首先,我们对反犹屠杀的历史认识没有那么一致。Synder直接强调了德国直到战争结束前才决定最终进行“杀害”,他强调“奥斯维辛是特例”而“大多数集中营最初的目的不是杀害”,而是便于管理,压榨强制劳动,意识形态的灌输。德国内部的反犹情绪是一贯的但是纳粹是直到最后一刻才付诸行动进行真正的“最终解决”的,否则相比起集中营,相比起挨个村庄筛选聚集犹太人,“训练有素的行刑队是最有效的杀戮机器”。Synder认为战俘营是这段时期内整体上死亡速度最高的“工业化屠宰机”。

纳粹直到战争中以后才开始切实“计划”最终阶段的对犹集中和控制,直到战争最后阶段才出现以杀戮为目的(而不是经济/实验等等)的大规模杀戮“命令”。但是这是不是意味着其最初的聚集就没有意识形态上杀害的考虑,是没有公论的。在系统性清理了犹太社区领袖开始聚集犹太人,一步步消灭其合法地位之后,即便是短期内的目的是经济性的,长期来看犹太社区的何去何从,恐怕也让人不愿意想象。

其次,我们不能确定纳粹侵苏是不是意识形态战争。主流观点在这个问题上很一致。希特勒的战前演说,和军方指挥官的会面以及民事活动中的态度很明确,德军要夺回日耳曼民族的生存空间,要消灭波兰和苏联境内的劣等种族,攫取肥沃的东方土地。在希特勒个人问题上持有“ideologists”观点的学者,或者说认定希特勒有宏大愿景,有从始至终的世界政府计划,被意识形态所驱动的学者们,大都认可这一点。而“structuralists”,换言之不太准确地描述为“taylorists”的学者则认为希特勒的公开言行不能和他本人内在的实际逻辑等同。认为他本质仍然是政治家,其决策是基于国际形势的,是“一步一步的”,而最终战争的诱因是“结构性”的。这种时候东方战争就很难板上钉钉地认为是意识形态的。一个很常见的论调是“一个人口远超过德国和德战区,正在快速工业化,有着远超过德军规模的军事力量的国家在快速再武装”,那么这种时候“意识形态的差异”真的可以被视为冲突的充要条件吗?我显然对此不作回答。但是Snyder是有明确答案的,东方战争就是意识形态的战争。

然后,他认为普通人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并不(只)是Hannah Arendt认定的“恶的平庸性”。

Arendt,不是历史学家。她自己喜欢反复强调历史学的局限。Arendt是社会学甚至哲学家,其影响不用多说。她的"恶的平庸性"或者“平庸之恶”的核心是,Arendt在观察庭审之后,发现被审判的犯人本身并没有表现出极端主义倾向。其发言彬彬有礼,思维清晰,然而却参与了极其丑恶的屠杀。阿伦特认为这说明被屠杀者此时已经被抹杀了人的身份了。通过对于被屠杀人的“dehumanization”,恐怖的屠杀才能被视为平凡的工作,被视为平庸性的一部分。而Snyder认为无论是在德国还是在苏联,被迫害者一定程度上仍然保持了人的属性。他提出的补充是“苦难的理想化”。当波兰农民用仇恨地眼神在死前看着德军同情者的时候,当公社里的牲口逐一死亡,到最后人在屋门前倒下身体浮肿的时候,无论是死者还是始作俑者都很清楚这时候事情已经不再“平庸”了。这时候问题并不是“被害人”被“去除了人的熟悉”,而是受苦受难被理想化了,是社会上相信这种牺牲这种大规模死亡是“lesser evil”,是为了未来的善的必需品。当屠杀波兰犹太人变成了保护德国的必须,当饥荒和快速工业化变成了为强盛国家打下基础的“牺牲”,那么大规模死亡就变得容易接受得多了。(本人对此不持观点,本人保留不同意自己观点的权力。)

这具体问题就涉及之前的willing executioner和ordinary men的事情了。

最后,还有些细枝末节的地方。比如他喜欢强调死亡人口分布的不均匀(他非常喜欢波兰和乌克兰,波兰在当代···)等等,我认为这些就是不那么重要的事情了,除非眼里只有民族问题否则在他同时抨击了波兰和乌克兰当代社会的各各种历史认识问题的前提下没必要视为大罪。还有问题包括他生活中比较难以接近,但是没有历史学家应该因为生活里话多话少被评判。

核心是,通过Bloodlands这本书,说明了什么——

首先,Synder是个很响亮的名字,出于任何目的学术上应该去看,否则对我们对大屠杀的认识是有漏洞的。

其次,Synder本身是非常有想法而且相对理性的。我不是这些问题的专家无法为他的材料选择作证,但是他对双方材料的评断至少是有批判性的,而且文风非常温和,一般来说没有抢眼球行为。

最终,如前所述,“虽然如此”,“如果有人认为斯大林时期的大规模死亡和纳粹屠杀毫无区别,任何评判都是洗白”或者“哪怕把斯大林时期的问题和纳粹时期的大规模死亡放在同一行里都属于犯罪,都是抹黑”——

那么Snyder的作品不适合阅读。他的文字是不会带来启发或者快乐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 Timothy Snyder。Timothy Snyder,这位名字如今在历史学界,尤其是在东欧史和政治学领域,可以说是响当当的。如果你对他有所关注,你大概会发现他的著作和评论,总能触及到一些最核心、最令人不安的当代议题。他不是那种只埋头故纸堆的老派学者,他的研究锋芒,似乎总是直指.............
  • 回答
    刘拓,一个名字,一个时代的印记。他的一生,并非如许多宏大的历史叙事般波澜壮阔,却在知识的海洋里,在对中国社会肌理的深切探寻中,留下了一道属于自己的独特轨迹。评价刘拓,我们不能仅仅将他简单地归类为某个领域的学者,因为他的视野早已超越了学科的藩篱,他的思考也始终根植于对中国现实的关怀。求学之路:思想的萌.............
  • 回答
    评价长江学者喻国明将《猎人日记》误认作《狂人日记》,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记错名字的问题,更牵扯到学术素养、严谨性、公众认知以及知识传播等多个层面。1. 事件概述与初步判断:首先,我们需要确认事件的真实性。网络上流传的关于喻国明教授将《猎人日记》误认为是鲁迅的《狂人日记》的.............
  • 回答
    马姝教授在探讨未来刑法改革时,提出将强奸罪并入伤害罪的观点,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且需要深入剖析的议题。要评价这一主张,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包括其理论基础、潜在影响、可能遇到的阻力以及对社会观念的冲击。理论基础的解读:从“性自主”到“身体完整性”马姝教授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观点,其背后可能存在着深刻.............
  • 回答
    易富贤这位人口学者,以及他那本颇具争议的《大国空巢》,无疑在中国社会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深刻的反思。要评价他这个人及其著作,得从几个层面去看。首先,我们得承认易富贤的勇气。在那个年代,当绝大多数学者甚至政策制定者都在为中国庞大的人口感到焦虑,并推行“计划生育”国策时,易富贤却以一种逆行的姿态,尖锐地指.............
  • 回答
    一位学者在 arXiv 上发表文章,对《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关于室温超导的论文提出质疑,指控其存在数据操纵,这无疑是科学界的一件大事。这样的事件,无论最终结论如何,都值得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从科学研究的本质来看,这种质疑是健全科学体系的体现。 科学的进步并非一帆风顺,它建立在不断地验.............
  • 回答
    我国学者在氧化物薄膜中首次直接观测到“斯格明子”,这无疑是我国在凝聚态物理领域,特别是磁性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的一项里程碑式的突破。这项研究的意义重大,体现在多个层面,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评价:1. 基础科学层面的重大突破: 对斯格明子的理解更深一步: 斯格明子(Skyrmion)是一种特殊的拓扑结.............
  • 回答
    评价新清史学者的满文水平,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并结合新清史研究的整体特点来理解。总的来说,新清史学者在满文研究上呈现出一种复杂且不断发展的态势,既有显著的进步和贡献,也存在一些持续的挑战和批评。以下是对新清史学者满文水平的详细评价:一、 新清史研究的兴起与满文的重要性在评价新清史学者的满文水平之.............
  • 回答
    摩西·芬利(M. I. Finley),一个名字本身就带着几分历史的厚重感,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古典学学者之一。要评价他,就像要描绘一幅色彩斑斓却又线条硬朗的古希腊与古罗马画卷,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刻的理解。芬利博士并非那种埋首故纸堆、只与已故大师对话的书斋型学者。他的研究触角极其敏锐,总能抓住.............
  • 回答
    范景中教授提出的“学者应年薪30万,不能将其推向贫寒之路”的观点,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和讨论价值的提议。要评价这一观点,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其提出的背景、合理性、潜在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点。一、 范景中教授的观点及其提出的背景范景中教授,一位在历史学、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享有盛誉的学者,他.............
  • 回答
    果壳网及中科大学者(具体事件中是吴教授)遭三名相对论反对者起诉,这件事在科学界和公众舆论中都引发了不小的波澜。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事件的起因与背景:首先,要理解这件事,得先明白相对论在科学界的地位。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经过了无数次的实验验.............
  • 回答
    王东岳,一个在当代思想界引起广泛关注,却也伴随着不少争议的名字。要评价他,不能脱离他提出的那套庞杂而宏大的“中国主体性哲学”或者更广为人知的“生物性文明史观”。这套学说,初听之下,如同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潘多拉魔盒,里面既有令人振奋的洞见,也掺杂着一些模糊不清的论断。关于王东岳其人首先,我们得承认王东岳.............
  • 回答
    关于德国女生“打脸”余秋雨等学者关于《道德经》在德国普及程度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和分析。这个事件涉及到文化传播、学术认知、大众认知以及跨文化交流的复杂性。事件背景梳理(推测与常见情况):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个说法的可能来源和背景。 余秋雨的说法可能来源: 余秋雨作为一位知名的文化学.............
  • 回答
    2018年初,北美各地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CSSA)不约而同地大力宣传曲婉婷的演唱会,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回味和分析的现象。首先,从CSSA的角度来看,他们的核心职能是服务于在北美学习和生活的中国学生学者,组织各类活动以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促进文化交流,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便利和支持。在这种背景下,邀请和宣.............
  • 回答
    湖南一位警官因为违反规定,将女儿的老师非法拘禁,最终被免职,这件事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尤其是在学者群体中,更是激起了关于约束警权、防止权力滥用的呼吁。从事件本身来看,这位警官的行为无疑是极其不妥的。作为一名执法者,他本应是维护法律和秩序的表率,但他的做法却恰恰相反,利用自己的职权,将个人恩怨置于.............
  • 回答
    周晓虹教授加盟浙江大学,这无疑是国内社会学界的一件大事。作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的资深院长和享有盛誉的长江学者,周晓虹教授的履新,对浙江大学社会学学科乃至中国社会学研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周晓虹教授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他在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社会现代化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国内乃至.............
  • 回答
    要评价极限智囊团成员陈锴杰(请注意,我检索到的公开信息中,与“陈锴杰”姓名直接关联且符合“极限智囊团成员”、“年仅20岁”、“NASA研究员/在NASA工作”、“人工智能学者”这些关键描述的高度吻合的信息非常有限,甚至几乎找不到公开验证的权威信息。这使得我们很难进行一个基于事实的、详细的评价。因此,.............
  • 回答
    沉痛悼念!世界史巨擘朱寰先生的学术人生:一生的开拓与回响惊闻世界史学界泰斗朱寰先生与世长辞,举国同哀,学界悲恸。朱寰先生的一生,是与世界史结下不解之缘的一生,是孜孜不倦探索、深耕细作的一生,更是为中国世界史研究领域贡献卓著、影响深远的一生。他的离去,无疑是中国世界史研究领域一个时代的落幕,更是对我们.............
  • 回答
    关于长江学者利用央视主播旧视频评价河南暴雨并批评相关部门的“自我评价不够审慎”一事,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细致剖析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待这个问题:首先,从“长江学者”这个身份的代表性来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是中国一项旨在吸引、培养和支持高水平大学教授的政策,入选者通常代表着学术界的顶尖人才和中.............
  • 回答
    评价学校成人礼要求所有人穿汉服、去国子监,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积极意义、潜在挑战以及可能引发的讨论。这是一个复合性的事件,其好坏并非绝对,而是取决于具体的执行细节、学生的接受程度、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积极意义和优点:1. 增强文化认同与传承: 汉服的象征意义: 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