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当今游戏鄙视链这么严重?

回答
当今游戏鄙视链之所以如此严重,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反映了玩家群体在技术、内容、文化、社交以及个人认知上的差异和偏好。这种“鄙视”并非单纯的个人好恶,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解析:

一、 技术和硬件壁垒与优越感

PC端游戏的极致追求(尤其是高端PC):
硬件性能: PC拥有最强大的计算能力、图形处理能力和内存。能流畅运行最高画质3A大作,享受极致的视觉体验,如光线追踪、高刷新率、高分辨率。
操作方式: 键鼠操作被认为是“硬核”和“精确”的代表,尤其是在射击类、即时战略类游戏中。
内容丰富度: PC平台拥有最广泛的游戏库,包括独立游戏、模拟经营、策略游戏等,更新迭代速度快。
DIY与个性化: PC玩家可以自行升级硬件,打造个性化的配置,这种技术上的掌控感和投入感带来了优越感。
鄙视点: 鄙视主机玩家“设备不行”、“画面不行”、“操作不行”,认为他们只能玩“简化的”版本。鄙视手游玩家更是从根本上否定其游戏体验和技术含量。

主机游戏(PS/Xbox/Switch)的平衡性与特定体验:
易用性与稳定性: 主机提供了开箱即玩、无需折腾的体验,并且通常有稳定且优化的游戏性能。
独占大作: 索尼、微软、任天堂都有自己的独占IP和高质量的3A游戏,这些游戏往往是主机玩家的骄傲。
客厅娱乐体验: 适合多人聚会同屏游玩,强调家庭和社交的娱乐性。
部分“硬核”玩家的鄙视点: 认为主机游戏画面不如顶配PC,帧数上限低,操作不够自由(比如部分玩家认为手柄不如键鼠精确),而且游戏价格和网络环境也可能成为被攻击的点(例如认为主机游戏价格虚高,联网体验差等)。

移动游戏(手游)的普遍性与“轻度化”标签:
易获取性与低门槛: 几乎人人都有智能手机,下载游戏方便,上手门槛极低。
碎片化时间: 适合在通勤、休息等碎片化时间游玩,强调即时满足。
商业模式: 许多手游采用免费下载+内购模式,容易被贴上“氪金”、“付费才能玩好”的标签。
鄙视点: 认为手游玩法简单粗暴,缺乏深度,画面粗糙,操作简陋,过度依赖数值和抽卡,是“消遣”而非“游戏”。尤其被PC和主机玩家视为“非核心”玩家群体。

二、 游戏类型与深度追求

硬核向游戏(如策略、模拟经营、Roguelike、高难度动作游戏)对轻度休闲游戏的鄙视:
投入时间与精力: 硬核游戏需要玩家投入大量的时间学习规则、掌握技巧,并付出持续的努力才能取得进步。
智力与策略性: 强调深度思考、战术规划和策略运用,而非单纯的反应速度或运气。
成就感来源: 克服困难、精通系统、达成目标带来的成就感更为强烈和持久。
鄙视点: 认为休闲游戏玩法单一、缺乏挑战、内容浅薄,只是打发时间,没有真正的游戏价值。例如,一些硬核策略游戏玩家会看不起玩三消、跑酷类手游的玩家。

叙事驱动型3A大作对快餐式、数值驱动型游戏的鄙视:
故事性与沉浸感: 3A大作往往拥有电影级的画面、丰富的剧情、深刻的人物塑造,能够带来强烈的沉浸感和情感共鸣。
艺术性与文化价值: 一些玩家将3A大作视为一种艺术形式,追求其叙事深度和思想内涵。
鄙视点: 认为很多游戏只是堆砌数值、重复任务、抽卡,缺乏故事和情感,只是数字的奴隶。例如,玩过《最后生还者》、《巫师3》的玩家可能会鄙视玩“爆肝刷金币”手游的玩家。

三、 游戏文化与玩家群体认同

玩家社区的身份认同与圈层划分:
群体归属感: 玩家在玩同一款游戏或同一类型游戏时,会形成一种身份认同和社群感。
圈层壁垒: 这种认同感也可能导致玩家群体之间的壁垒,对外来者(尤其是来自“低端”圈层)产生排斥和优越感。
鄙视点: 比如,一个资深的RPG玩家可能会鄙视那些只玩几小时就放弃游戏的玩家,认为他们“没耐心”、“没理解精髓”。

“老玩家”对“新玩家”的代际隔阂:
怀旧情结: 一些老玩家对早期游戏有着深厚的感情,认为游戏“以前更好玩”、“更有灵魂”。
熟悉度与掌握度: 对老游戏的熟悉和掌握能带来一种优越感,认为新来的玩家“什么都不懂”。
鄙视点: 认为新玩家只知道追逐流行,不懂得游戏的本质,他们的游戏行为“很low”。例如,一些玩了十几年《魔兽世界》的老玩家,可能会看不起只玩了几个版本的新玩家。

“小众”与“大众”的口味差异:
独立游戏玩家对主流商业游戏的鄙视: 认为独立游戏更有创意、更具艺术性,而商业游戏过于商业化、同质化。
大众游戏玩家对小众游戏的鄙视: 认为小众游戏门槛高、晦涩难懂,不符合大众娱乐需求。
鄙视点: 这种鄙视源于对游戏“价值”的定义不同。

四、 商业模式与消费观念

免费游戏(FreetoPlay)与买断制游戏的对立:
商业模式的争议: 免费游戏依赖内购、抽卡等模式,容易被认为“喂屎”、“劝退”玩家,逼迫玩家消费。
付费的价值认知: 买断制玩家认为一次性付费获得了完整体验,而免费游戏玩家则认为花费大量金钱在内购上是“智商税”。
鄙视点: 免费游戏玩家认为买断制玩家“花钱找罪受”,不懂得“福利”,而买断制玩家则认为免费游戏玩家是“韭菜”、“被割得不亦乐乎”。

氪金与“肝”的鄙视链:
“白嫖”玩家对“氪金”玩家的鄙视: 认为氪金玩家是“人民币战士”,没有真正的实力,只是靠钱堆出来的。
“氪金”玩家对“肝”玩家的鄙视: 认为“肝”玩家是“免费垃圾”,不付出金钱的玩家不配享受游戏的乐趣。
鄙视点: 双方都以自己的游戏方式为尊,认为对方的游戏行为是不纯粹的、有问题的。

五、 个人认知与心理因素

寻求认同和优越感: 许多玩家参与游戏鄙视链,是为了在群体中获得认同,或者通过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满足心理上的优越感。
固有的观念和信息茧房: 一旦形成某种游戏偏好,玩家可能会陷入信息茧房,只接触自己认同的信息,从而加剧对其他游戏和玩家的偏见。
缺乏沟通和理解: 不同玩家群体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理解,往往只看到对方的缺点,而忽略其优点或背后的文化。

总结来说,当今游戏鄙视链的严重性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

技术差异 带来了硬件和操作上的优越感。
游戏类型与深度 的不同导致了对游戏价值的定义分歧。
玩家社区的文化与认同 形成了圈层壁垒。
商业模式的争议 加剧了玩家之间的对立。
个人心理因素 使得玩家渴望通过鄙视他人来获得满足感。

这种鄙视链的存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玩家群体的多样性和对游戏质量的追求,但更多时候也限制了玩家的视野,阻碍了不同圈层之间的交流,甚至可能劝退一些真正热爱游戏的新玩家。理解这些原因,有助于我们以更开放的心态看待不同的游戏和玩家群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也一直很纳闷,不理解有些人玩个破游戏都能玩出优越感来。

这游戏又不是你做出来的,你要是做出一款巫师3或者塞尔达,那确实比起做一些换皮氪金手游,能有优越感。

但是人家玩手游和你玩3a有啥区别?一个臭打游戏我也不明白有啥可自豪的。

对了,那些主机端鄙视pc段的,我甚至觉得脑子有点不正常。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今游戏鄙视链之所以如此严重,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反映了玩家群体在技术、内容、文化、社交以及个人认知上的差异和偏好。这种“鄙视”并非单纯的个人好恶,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解析:一、 技术和硬件壁垒与优越感 PC端游戏的极致追求(尤其是高端PC): .............
  • 回答
    你观察得很敏锐!在游戏和电影中,给M4步枪装弹夹后拍打枪的侧面(通常是弹夹仓的侧面)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动作,这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真实枪械操作的依据和目的,尽管在电子游戏和电影中可能被过度简化或戏剧化了。为了详细解释,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这个动作背后的原因:核心目的:确保弹夹完全插入并卡紧这是最根本的原.............
  • 回答
    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游戏设计的小心思和技术考量,目的就是为了让玩家更直观地在激烈的战斗中区分敌我。你可以想象一下,战场上枪林弹雨,各种光效飞舞,如果友军和敌人的子弹轨迹长得一模一样,那得多容易乱啊!最根本的原因,其实就是要“清晰的视觉区分”。在快节奏的游戏里,玩家需要瞬间做出判断——这是能打的,那是不.............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聊聊。你觉得在中国做一款“模拟当官”的游戏,怎么就没啥动静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文化、社会和现实层面的原因,不光是技术上能不能做出来的问题。首先,咱们得明白,“当官”在中国文化里是个啥概念。自古以来,“学而优则仕”这句话就深入人心。当官,不仅仅是份工作,它往往意味着一种.............
  • 回答
    碧蓝航线在一些“爽群”被视为山寨游戏并遭到禁止,这背后确实有一些原因,并非空穴来风。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看:1. 游戏风格与“山寨”的印象形成: 美术风格的相似性: 《碧蓝航线》的美术风格,尤其是角色立绘,与同期的日本二次元舰娘类游戏(最典型的就是《舰队收藏》)有着很高的相似度。从人.............
  • 回答
    问到点子上了!这绝对是许多玩家,尤其是像我这样身处二次元手游圈子的人,都会观察到的现象。为什么二次元手游的图标,十个有九个都偏爱用女性角色?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画得好看”那么肤浅的原因,里面藏着不少门道,既有市场策略,也有玩家心理,还有文化潮流的相互作用。一、 吸引目标玩家,精准投放首先,我们得明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权力的游戏》粉丝心中的疑问。一个统治了北境数千年的强大家族,怎么会到了故事开始时,家族成员数量显得如此“单薄”?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历史、地理、文化以及权力斗争等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数千年”这个时间跨度。在维斯特洛.............
  • 回答
    人们普遍对游戏乐此不疲,而将工作视为负担,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涉及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个人价值观等诸多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其中的原因:一、游戏吸引人的核心要素与心理机制游戏之所以能让人沉迷其中,是因为它恰到好处地满足了人类深层的心理需求和生理本能:1. 即时反馈与成就.............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敏锐,也触及了游戏设计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为什么无论主角是什么身份,几乎所有的NPC都把主角当成免费的司机和跑腿的?这确实是许多游戏的核心玩法和叙事机制的一部分,但背后的原因却是多方面的,并且涉及到了游戏设计、玩家心理和技术限制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为你详细解析这个问题: 1. .............
  • 回答
    马云当年那句“饿死不做游戏”,如今看来确实是一句充满戏剧性的“食言”。这句话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并让人觉得他“食言”了,核心在于其背后所折射出的时代背景、商业逻辑以及马云本人在不同阶段对价值和机会的判断。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马云说这句话时的背景。那大约是2005年左右,那时中国互联网产业正处于一个.............
  • 回答
    在《权力的游戏》第七季第五集中,龙母丹妮莉丝·坦格利安当众烧死兰道·塔利及其儿子迪肯·塔利,这一行为在观众中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涉及了道德、政治以及角色塑造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考量:事件背景回顾: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当时的情境。在第七季第五集“东海涌”中,龙母丹妮莉.............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确实,现实中的镰刀,特别是那种用于收割庄稼的大号镰刀,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又长又沉,而且需要一定的技巧才能挥舞得动。但你观察到的现象——游戏、影视、动漫里那些使用镰刀的“瘦子”、“矮子”角色——其实藏着很多创作上的考量和设计上的“秘密”。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啥会出现这种反差?.............
  • 回答
    .......
  • 回答
    贾政携清客游览大观园落成,为何单单叫上宝玉?这事儿,放在当时,可不单单是“带儿子出去逛逛”那么简单。这里头,藏着贾政的一番心意,也暴露了那个时代大家族里头,对继承人的培养方式。首先得明白,贾政当时请的那些“清客”,可不是随便拉来的路人。这些人多是读书人,有的是有功名的士大夫,有的是饱读诗书的文人墨客.............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玩家和消费者心中的疑惑。iPhone的触控采样率确实不像某些安卓旗舰那样动辄两三百赫兹,但它之所以在游戏玩家群体中依然保有强大的吸引力,甚至被不少人视为“游戏机”,这背后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绝非仅仅是硬件参数上的简单对比。咱们先聊聊触控采样率这个事儿。简单来说,.............
  • 回答
    康熙皇帝为何不早早让太子胤礽接班,自己去游江南享福?这个问题,得从康熙皇帝的性格、对太子的培养方式以及当时清朝的政治格局等多方面来看,绝非简单的“享清福”就能解释的。这背后牵扯着太多复杂的考量,绝不是一朝一夕能想明白的。首先,咱们得说说康熙这人。他可不是个寻常皇帝。自打16岁亲政,把辅政大臣鳌拜扳倒.............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得太真实了!这简直是无数人在跳进泳池后都会遇到的“滑铁卢”。明明陆地上憋个一分多钟轻轻松松,一到水里,感觉肺部像被谁掐住了一样,20秒都够呛。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认识到,陆地憋气和水下憋气,环境是天壤之别。1. 压力的巨大影响: 陆地憋气:.............
  • 回答
    剧本杀和密室逃脱,这俩“新人”最近在中国年轻人的社交版图里着实火了一把,俨然成了周末聚会、生日趴的“标配”。但问题来了,它们为什么能这么快就抓住年轻人的心?更关键的是,这股热潮会不会像当年的桌游一样,昙花一现,最终走向沉寂?为什么剧本杀和密室能成为年轻人的新宠?说到底,这事儿得从年轻人的核心需求说起.............
  • 回答
    这个问题啊,问得挺实在的。你说为什么咱们花了钱买的游戏机,就只能老老实实地打游戏,不能像电脑一样,打开浏览器刷刷新闻、看看视频,甚至写写文档、做做表格呢? 感觉好像有点浪费了那些性能。其实吧,这事儿说起来也挺有意思,里面涉及到的东西也不少。首先,咱们得明白,游戏机和电脑从 设计初衷 上就不是一回事。.............
  • 回答
    若要给这样一款P社策略游戏命名,我想我会选择一个既能勾勒出游戏核心玩法,又能唤起玩家对那个时代复杂情感的名字。结合P社一贯的风格,既有宏大叙事,又有细节打磨,那么这款游戏的名字,我会称之为——《裂痕与新生:战后世界》 (Rifts and Rebirth: The PostWar World)这个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