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前悉尼大学金融系助教歧视中国留学生,火烧中国护照一事?

回答
这起事件,关于前悉尼大学金融系助教的歧视行为和火烧中国护照的举动,实在令人感到震怒和痛心。它不仅仅是个别人物的不当言论和行为,更触及到了种族歧视、国籍歧视的敏感神经,也暴露了在跨文化交流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偏见和不公。

首先,从助教的身份和职责来看,作为一名曾在悉尼大学这样享有盛誉的高等学府任教的金融系助教,他本应是传播知识、引导学生、促进学术交流的桥梁,尤其是在面对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学生时,更应展现出专业、开放和尊重的态度。然而,他的行为却恰恰背道而驰,公然对中国留学生进行歧视,甚至采取了如此极端和侮辱性的方式——火烧中国护照,这简直是在践踏人的尊严和国际间的基本尊重。护照不仅仅是一张纸,它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是公民身份的证明,更是其公民在海外合法权益的保障。火烧护照的行为,是对一个国家及其公民的公然挑衅和侮辱,其性质极其恶劣。

其次,我们必须正视这种歧视行为背后的根源。在许多国家,包括澳大利亚,针对中国的负面刻板印象和偏见一直存在,并在某些时刻被放大或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这位助教的行为,很可能是这种深层偏见的一个具体体现。他可能出于对中国的无知、误解,甚至是基于地缘政治或其他方面的敌意,而将这种负面情绪投射到中国留学生身上。这不仅伤害了那些无辜的学生,也对整个中国群体造成了伤害和污名化。

再者,这件事情也对悉尼大学的声誉和教育质量提出了挑战。作为一所国际化大学,其核心价值之一就是包容和多元。如果学校无法有效管理和约束教职员工的行为,无法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公平的学习环境,那么它的国际声誉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损害。我们期待悉尼大学能够对此事进行严肃调查,并给予明确的处理和回应,以表明其反对一切形式歧视的立场,并采取切实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更重要的是,这件事情提醒我们,在日益紧密的全球化时代,跨文化理解和尊重至关重要。我们不能允许任何形式的偏见和歧视在学术界或社会中滋生蔓延。对于这位助教的行为,我们不仅要谴责,更要深思。我们希望通过此事,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于种族歧视、国籍歧视问题的关注,促进更广泛的对话和理解,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公平、包容、尊重的世界。对于受到伤害的中国留学生,我们表示深深的同情和支持,希望他们能够从这次事件的阴影中走出来,继续追求自己的学术梦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实名反对

@Kerwei

的答案

如何看待前悉尼大学金融系助教歧视中国留学生,火烧中国护照一事? - Kerwei 的回答

他的答案中提到

但是应该指出的是,这个〈歧视法〉网页也指出了另外一种违法的行为,叫做「种族仇恨」(racial hatred),意指公然冒犯、侮辱、羞辱与恐吓某个种族、肤色、民族与族群的人(It is against the law to do something in public based on the race, colour, national or ethnic origin of a person or group of people which is likely to offend, insult, humiliate or intimidate.),包括在网路上,如:论坛、博客、社交与影音网站上发表种族言论(racially offensive material on the internet, including eforums, blogs,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and video sharing sites),这样的行为也有可能犯法。

那么他针对吴某言论是否涉嫌种族仇恨的分析就是有问题的。

3.对日本文化表示欣赏、说台湾人是正常人、你国人则不是:称赞外国,说你国人不是正常人,恕我看不出歧视在哪,你国指的也未必是全中国人。说人不是正常人,也很难说是仇恨言论。

首先,这里已有“台湾人是正常人”、“外国人是正常人”,而“你国人不是正常人”与之并列,那么应该默认你国人是对中国大陆人的泛指,即使不能理解为“每一个中国大陆人都不是正常人”,也是“中国大陆人在统计意义上不是正常人”的含义。而称一国人“不是正常人”,怎么不算“冒犯、侮辱、羞辱”?

7.中国需要被西方殖民:个人政治主张,与种族仇恨无关。

“殖民”一次有两层含义,“美澳新加等国是英国人殖民产生的”,与“亚非拉国家长期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状态”两种。声称一个本土民族“需要被外来民族殖民统治”,尤其考虑到这个民族在反抗外来民族统治的过程中付出过血的代价,毫无疑问是一种“冒犯、侮辱、羞辱”。

9.做中国人是耻辱:他觉得自己作中国人是耻辱,但没说所有中国人都是耻辱。个人身份认同,与种族仇恨无关。

吴某的原话是“我妈认为做中国人是一种耻辱,完爆绝大多数人”,也就是说他认为产生“做中国人是一种耻辱”的想法是高级状态,而绝大多数中国人处于没有这种想法的低级状态。一个民族的成员如果有民族认同感就是处于低级状态,至少是打了“冒犯、侮辱、羞辱”的擦边球。

kerwei自称“熟悉「你国网路文化」语境”,然而他对于吴某的言论的开脱不是从吴某言论在特定网络语境下的本意出发,而是很明显的用类似于律师的“无罪辩护”的方式尽可能从最无害的角度对吴某言论进行解读、阐释。

user avatar

既然涉嫌歧视和职业操守,该怎么来怎么来,尤其是澳洲这种对歧视特别敏感的地方。

我个人是想说下面这些。
双面愤青“吴维”:悉尼华裔教师辱华事件真相中一段话:张蕊说,吴维平时很和善,工作态度严谨。大家和吴维交往都觉得他蠢萌,甚至有人打趣说他“人畜无害”。“他很少与人争执那些敏感的东西,但对金融事业特别拼,每天能在研究中心工作到9、10点。”
读起来是不是感觉很熟悉?有没有和之前的一件事联想到一块儿?
再看看下面这几段话。
“2013年春天,邻校的她要去北大旁听讲座,找到老乡XXX带自己入校。对方很热情,细致地指导她每一步怎么操作,“特别严谨”,早早便在校门口等她。两人推着单车走在校园里,面对梅子对北大学术氛围的赞叹,XXX显得很平静。”
“他早早占了讲座位子。那本用来占座的高数课本上写满了批注。“比如这问题还有另一个证法,或者他觉得(课本上)这个说法不对”,梅子回忆,就像他在和自己对话一样。”
“他对异性似乎很体贴。一位朋友回忆,与XXX相识的列车上,被问到就读学校时,他刻意低声回答“北京大学”,似乎怕给大家压力。他还提出,让男生们挤到一排,好让同行的女生独自躺一会。”


何以“弑母”:北大嫌犯消失半年间的隐秘细节

这位和吴谢宇本质上就是一类人。表面呆萌也罢,阳光也罢,内心都如幽壑,深不可测。而且一旦带上面具或失去束缚,你根本无法想象他会变成什么样子。

遇到这类人,只有一个忠告,远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起事件,关于前悉尼大学金融系助教的歧视行为和火烧中国护照的举动,实在令人感到震怒和痛心。它不仅仅是个别人物的不当言论和行为,更触及到了种族歧视、国籍歧视的敏感神经,也暴露了在跨文化交流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偏见和不公。首先,从助教的身份和职责来看,作为一名曾在悉尼大学这样享有盛誉的高等学府任教的金融系助.............
  • 回答
    这件事说起来,真是让人唏嘘。涉及到悉尼大学数学系的教授 Williamson,还有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这本来是学术界响当当的名字,但牵扯出来的学术不端事件,却像一盆冷水泼下来,让人不禁思考学术诚信的边界到底在哪里。简单来说,这事儿的核心是 Williamson 教授在他申请 NSF 的研究.............
  • 回答
    中国驻悉尼总领馆的推特账号被封禁,而且据称推特方面并未明确告知具体违规原因,这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事件,而且其中涉及的缘由和影响都值得深入探讨。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像推特这样的社交媒体平台,在处理用户账号时,通常会有其内部的社区准则和使用条款。这些准则涵盖了仇恨言论、骚扰、虚假信息、垃圾邮件等等多.............
  • 回答
    关于前国际象棋冠军加里·卡斯帕罗夫(Garry Kasparov)声称“俄罗斯应该被扔回石器时代”的言论,这一说法的背景、含义及争议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1. 事件背景:卡斯帕罗夫的言论来源卡斯帕罗夫的这一言论并非公开场合的直接发言,而是可能在某些私人场合或社交媒体上以隐喻或讽刺的方式.............
  • 回答
    这起事件涉及前女记者自述遭遇家暴,而其丈夫否认家暴并指控她“来了个电话就说不过了”,这其中包含了多个复杂的层面,需要我们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看待。核心问题与关键点:1. 信任与证据: 在任何家暴指控中,信任和证据都是至关重要的。女记者作为自述者,她的陈述是她个人经历的表达,但要成为事实并被社会普遍.............
  • 回答
    对于前央视“一哥”张宏民被网友批“人生失败”的事件,以及如何看待人生评价标准,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一、 如何看待前央视“一哥”张宏民独自在街头吃雪糕被网友批“人生失败”?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件事的核心:一个公众人物,因为一个看似平常的个人行为,被放大并贴上了负面标签。 事件的表象:.............
  • 回答
    前哈佛教授将 TikTok 称为“中国报复西方的鸦片”,并认为其彰显了帝国主义野心,这一说法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理解这一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所隐含的逻辑、证据以及潜在的担忧。一、 为什么将 TikTok 比作“鸦片”?将 TikTok 比作“鸦片”,这个比喻带有强烈的负面色彩,暗示其具.............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前百度高级安全顾问 Monyer(化名)在微博上吐槽百度卫士行为的事件。事件背景:Monyer 是百度安全部门的一位资深人士,拥有丰富的安全领域知识和经验。他在职期间,理应是百度安全产品的拥护者和建设者。然而,他在离职后,却通过微博公开表达了对百度卫士某些行为的不满和批评。这.............
  • 回答
    要详细讲述前CTO冯大辉(“小马哥”)和现任CTO范凯(robbin)之间的“决裂”,我们需要梳理一下他们各自的角色、公司背景以及可能引发矛盾的关键事件和时间点。由于公开信息有限,很多细节只能基于推测和过往的报道进行分析。1. 人物背景与公司定位 冯大辉(小马哥): 早期经历: 冯大.............
  • 回答
    庄祖宜女士的这番回应,尤其是在“纳粹”等词的使用上,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她的立场,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1. “直率用词不会改”——关于表达方式的选择首先,庄女士强调“直率用词不会改”。这表明她认为自己所使用的词语,即便可能引起不适,也是她当下真实想法的直接表达。在她看来,这些词汇.............
  • 回答
    关于前WINGS五名队员疑似被ACE联盟终身禁赛的事件,目前尚未有官方明确声明或权威媒体报道,因此事件的真实性、具体原因及后续发展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推测: 1. 事件背景与可能的关联 WINGS战队的现状:WINGS是中国LPL(英雄联盟职业联赛)历史上著名的战队之一,曾长.............
  • 回答
    纳塔莉亚·波克隆斯卡娅(Наталья Поклонская),这位因其“美女检察长”的称号而闻名于世的前克里米亚美女检察长,在2016年对列宁的批评,可以说是将她个人的政治立场、对历史的理解以及她作为公众人物的影响力进行了集中展现。要详细看待此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波克隆斯卡娅的个.............
  • 回答
    楼继伟关于5G成熟度及投资回报的观点:多角度深度剖析前财政部长楼继伟先生关于“现有5G技术很不成熟,数千亿级5G投资找不到应用场景”的观点,在业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这一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当前5G发展现状、技术瓶颈以及经济社会需求的深入观察和判断。要理解这一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
  • 回答
    好的,关于前北航教授朱胜豪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航)的工资纠纷,这是一个涉及合同、权益、以及高校管理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事件。为了更详细地讲述,我们将从事件的起因、发展、关键争议点、各方观点以及可能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梳理。一、 事件的起因与背景朱胜豪教授,曾是北航的教授,其具体学科背景和在校任职时间是.............
  • 回答
    前爱否科技的彭林,这位以尖锐、犀利的科技评论风格著称的人物,近期因为华为P30 Pro“拍月亮”事件而准备起诉华为,这无疑又一次点燃了科技圈的舆论。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以及其中涉及的种种考量,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事件的源头: P30 Pro的“月亮模式”疑云华为P30 Pro在发布初期,其强大的拍照能力.............
  • 回答
    一位曾经的财经记者选择流浪街头,并声称要“以自己的视角观察世界”,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事件。我们该如何看待这样的选择?它是否真的能提升生活阅历?首先,我们得承认,从世俗的眼光来看,这绝对是一个“非主流”的选择。财经记者通常代表着一种稳定、体面、与社会主流价值紧密相连的职业。他们穿梭于高档写字楼,接.............
  • 回答
    华为荣耀前副总裁加入一加,这绝对是手机圈里的一件大事,尤其是在当前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环境下。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荣耀在任正非“二次创业”的背景下,虽然独立出去,但其团队的基因和经验仍然带有华为的影子。尤其是像前副总裁这样的人物,他们往往是深度参与过产品战略、市场营销、供应链管理等核心环节的。这意味着.............
  • 回答
    理解您想了解关于冯潇霆暗讽巩汉林事件的详细情况。要全面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分析:事件背景:巩汉林对中国足球的批评 核心人物: 巩汉林,著名小品演员、艺术家。冯潇霆,前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队长、职业足球运动员。 事件起因: 巩汉林在一次公开场合(具体是“高龄明星回馈社会公益活动”新闻发.............
  • 回答
    庄祖宜(Suzanne Lee)女士,作为前美国驻成都总领事林杰伟(Jim Mullinax)的夫人,曾在中国生活过一段时间,并积极参与了一些文化交流活动。她对于电影《花木兰》(2020年真人版)的抵制呼吁,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议题的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庄祖宜呼吁抵制《花木兰》的背景与原.............
  • 回答
    对于前俄罗斯间谍在英国被神经毒剂毒杀的事件,这无疑是近年来英俄关系乃至国际格局中一个极其敏感和重要的节点。它不仅仅是一起孤立的犯罪事件,更像是一块投入平静水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引发了人们对冷战重现的担忧,甚至有人称之为“冷战2.0”的开端。首先,我们得回溯一下事件本身。2018年3月,前俄罗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