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史湘云对贾宝玉、贾宝玉对史湘云是怎样的情感。金麒麟和通灵宝玉到底有没有缘分?

回答
谈及史湘云与贾宝玉之间的情感,以及金麒麟与通灵宝玉的“缘分”,这还得从那一部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的《红楼梦》中细细寻味。曹雪芹先生笔下的每一个人物,每一段情,都如同精雕细琢的玉器,光华内蕴,引人深思。

史湘云对贾宝玉的情感,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愫呢?

史湘云,这位出身名门却身世飘零的女子,自幼便带着一股子豪爽大气,不拘小节的女儿家风范。她不像黛玉那般心思细腻,多愁善感,也不像宝钗那般稳重端庄,滴水不漏。湘云是曹公笔下为数不多的“男性化”女子,她的笑声爽朗,谈吐风趣,甚至在她最落魄的时候,也依旧保持着那份天真烂漫。

她对宝玉的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或许是“知己之情,夹杂着淡淡的儿女情长”。

湘云与宝玉,有着相似的性情和志趣。他们都热爱诗词歌赋,都对当时士大夫阶层所推崇的仕途经济不屑一顾,都渴望一份真挚的情感和自由的生活。他们一起读书,一起玩耍,一起吟诗作对,在诗社里更是棋逢对手,相得益彰。湘云曾说宝玉是她的“知己”,宝玉也同样欣赏湘云的才情与磊落。

在湘云最为难堪,比如在酒席上醉卧芍药裀的时候,是宝玉第一个发现并细心照料。这份细心,非同寻常的兄妹之情所能比拟。宝玉看到湘云醉态,只觉得她可爱可怜,心中充满了怜惜。而湘云在宝玉面前,也无需掩饰自己的顽皮和娇憨,因为她知道,宝玉懂她。

然而,这份感情又不是纯粹的男女之爱。湘云毕竟是宝玉的表妹,他们从小一起长大,有着深厚的亲情基础。而且,湘云的性格中,总带着一种“男子”的影子,她更像是宝玉的玩伴、知己,能与他一同“玩儿”。在宝玉心中,对湘云的感情,或许更多的是一种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呵护,一种看到自己欣赏的人遭受不幸时的同情和不忍。

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当他们都到了能够朦胧感知男女之情的时候,湘云对宝玉的情感中,自然会掺杂一丝不易察觉的儿女情长。她会因宝玉的一句玩笑话而脸红,也会在宝玉面前展现出小女儿家的娇羞。但她的性格注定了她不会像黛玉那样将这份情愫说破,也不会像宝钗那样去经营和算计。她只是将这份情藏在心底,在与宝玉的相处中,以一种自然而然的方式流露出来。

“你这没福的!……我这里倒劝你的不是,可又说着打你了,你还不依。” 这是湘云在一次宝玉挨打后,带着些许嗔怪又带着些许关心的语气。这其中,既有对宝玉的理解和怜惜,也有着一种亲近和依赖。

贾宝玉对史湘云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宝玉对湘云的情感,可以说是复杂而又珍贵的。他将湘云视作“一个真正平等的朋友,一个可以分享内心世界的伴侣,以及一丝隐晦的美好向往”。

宝玉最欣赏湘云的,便是她那份不落俗套的真性情。在那个讲究虚伪客套的封建大家庭里,湘云像一股清流,洗涤着宝玉因环境而产生的些许压抑。他喜欢湘云的爽朗,喜欢她在大观园中奔跑嬉闹的身影,更喜欢她能毫不忌讳地与他讨论诗文、评点人物。

宝玉与湘云在一起,是自在的,是轻松的。他可以将那些不愿对黛玉或宝钗说的话,向湘云倾诉。他能看到湘云身上那种不屈服于命运的倔强,这与他自己内心对自由的向往不谋而合。

我们常常看到宝玉对黛玉的深情,对宝钗的欣赏,但对湘云,宝玉的情感更像是一种“相知相惜”的温暖。他知道湘云家境贫寒,生活不易,所以总是对她格外关照。当湘云为自己的衣服不合时宜而感到尴尬时,宝玉会默默地为她寻来合适的衣物。这种关怀,是发自内心的,不带任何功利色彩。

在宝玉的心里,湘云是像男儿一样的朋友,但也同时是一个需要他呵护的妹妹。他能理解湘云的孤单,能体会她寄人篱下的无奈。当湘云说出“我但也算是个没志气的,只盼着作个爷们儿,也去科举正途走一遭”这样的话时,宝玉虽然觉得她想法不错,但也知道这与她的天性并不完全契合。

曹雪芹先生在描写宝玉与湘云的互动时,常常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笔触,没有黛玉和宝玉之间那种剑拔弩张的试探,也没有宝钗和宝玉之间那种规矩周全的客套。他们的感情更像是日常生活中自然流淌的溪水,清澈而绵长。宝玉在湘云面前,是可以展现出自己“顽童”一面的人,湘云的出现,也是他生命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然而,宝玉对湘云,或许也有一丝未能实现的“理想化”的情感。湘云身上那种“男儿”的性格,恰恰是宝玉内心深处所向往的一种精神力量,而他自己又是一个天性细腻柔弱的男孩。在某种程度上,湘云满足了他对某些品质的认同和期待。

金麒麟和通灵宝玉到底有没有缘分?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红楼梦》的脂砚斋批语和小说本身的象征意义来解读。

从象征意义上看,金麒麟和通灵宝玉是有着深刻的“缘分”的。

金麒麟: 金麒麟是湘云随身佩戴之物,是她身份和命运的象征。它不仅是湘云出场时的一大亮点,更是她父母双亡,孤苦伶仃,但依旧保持着贵族风范的写照。金麒麟也暗示着湘云的“吉祥”和“不凡”,虽然命运多舛,但终将有所归宿。

通灵宝玉: 通灵宝玉是宝玉的命根子,是他的本体,也是他“情不情”精神的载体。它连接着宝玉的生死,也象征着他与生俱来的叛逆和对世俗的反抗。通灵宝玉上的字迹,更是预示着宝玉一生的情感纠葛和最终的结局。

那这份“缘分”是如何体现的呢?

1. 巧合的出现与联系: 小说中,金麒麟和通灵宝玉并非直接物理接触,而是通过人物的命运和情感联系在一起。当湘云带着她的金麒麟出现在宝玉面前时,这枚麒麟仿佛成为了她与宝玉之间情感的信物。湘云也曾将自己的金麒麟与宝玉的通灵宝玉相提并论,说宝玉有“通灵之宝”,自己有“金麒麟”。这是一种生命中某种珍贵之物的相互映照。

2. 命运的呼应与象征: 金麒麟和通灵宝玉都代表了各自人物的独特性和命运的特殊性。宝玉的通灵宝玉预示着他非同寻常的生命轨迹,而湘云的金麒麟则暗示着她虽然命运坎坷,却有着高贵的气质和不平凡的未来。它们都是“玉石”类象征,都带有“灵性”的色彩,在某种程度上,都象征着一种纯粹而又带有悲剧色彩的美。

3. 脂批的暗示: 脂砚斋的批语中,曾有提及湘云的金麒麟和宝玉的玉“亦一段良缘”。这句话非常耐人寻味。虽然宝玉最终并没有和湘云结成夫妻,但这句批语可能指向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契合和命运的交汇。它可能意味着,在作者心中,湘云与宝玉之间的情感,即便不是婚姻上的圆满,也达到了一种“良缘”的境界。这种“良缘”可能体现在他们精神上的相互理解,也可能体现在他们共同经历的宝贵时光。

4. 作者的寄托: 曹雪芹先生将金麒麟和通灵宝玉的出现,都安排在极其重要的时刻,用来塑造人物和预示命运。金麒麟与通灵宝玉的“缘分”,更像是一种作者对美好事物、对纯真情感的珍视和寄托。它们都是作者用来象征人物命运和命运抗争的“信物”,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红线牵引”,但却有着一种更为深邃、更为宿命的联系。

总而言之,史湘云对贾宝玉的情感是复杂而真挚的,是知己之情与淡淡儿女情长的交织;贾宝玉对史湘云的感情,则是欣赏、怜惜与珍视的混合,是平等伙伴与美好向往的体现。而金麒麟与通灵宝玉的“缘分”,则是一种深远的象征,是作者对人物命运、情感契合以及生命中美好与遗憾的隐喻,是一种超越了物质接触的精神上的呼应与共鸣。 它们共同构成了《红楼梦》中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让读者在品味之间,感受到世间情谊的千回百转,命运的无常多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湘云的情感应该是感慨万千,但是,幸得她天生豁达大度。

金麒麟和通灵宝玉本来是有缘分的,只是爱情之路尚未萌芽就烟消云散了,湘云和宝玉都坦然接受了相互的友情。

贾宝玉的情感之路是分三段的:

第一段:宝玉湘云——青梅竹马。

第二段:宝玉黛玉——前世冤孽。

第三段:宝玉宝钗——金玉良缘。

下面有两段介绍宝玉和湘云小时候一起生活的情形:

话说宝湘云仍往黛玉房中安歇。宝玉送她二人到房,那天已二更多时,袭人来催了几次,方回自己房中来睡。次日天明,便披衣靸鞋往黛玉房中来。进去看时,却不见紫鹃、翠缕二人,只见她姊妹两个尚卧在衾内。那黛玉严严密密裹着一幅杏子红绫被,安稳合目而睡。那史湘云却一把青丝拖于枕畔,被只齐胸,一弯雪白的膀子撂于被外,又带着两个金镯子。宝玉见了叹道:“睡觉还是不老实!回来风吹了,又嚷肩窝疼了。”一面说,一面轻轻的替她盖上。黛玉早已醒了,觉得有人,就猜着定是宝玉,因翻身一看,果中其料。因说道:“这早晚就跑过来作什么?”宝玉笑道:“这天还早么?你起来瞧瞧。”黛玉道:“你先出去,让我们起来。”宝玉听了,转身出至外边。

黛玉起来叫醒湘云,二人都穿了衣服。宝玉复又进来,坐在镜台旁边,只见紫鹃、雪雁进来服侍梳洗。湘云洗了面,翠缕便拿残水要泼,宝玉道:“站着,我趁势洗了就完了,省得又过去费事。”说着便走过来,弯腰洗了两把。紫鹃递过香皂去,宝玉道:“这盆里的就不少,不用搓了。”再洗了两把,便要手巾。翠缕道:“还是这个毛病儿,多早晚才改。”宝玉也不理,忙忙的要过青盐擦了牙,漱了口,完毕。见湘云已梳完了头,便走过来笑道:“好妹妹,替我梳上头罢。”湘云道:“这可不能了。”宝玉笑道:“好妹妹,你先时怎么替我梳了呢?”湘云道:“如今我忘了,怎么梳呢?”宝玉道:“横竖我不出门,又不带冠子勒子,不过打几根散辫子就完了。”说着,又千妹妹万妹妹的央告。湘云只得扶过他的头来,一一梳篦。在家不戴冠,并不总角,只将四围短发编成小辫,往顶心发上归了总,编一根大辫,红绦结住。自发顶至辫梢,一路四颗珍珠,下面有金坠脚。湘云一面编着,一面说道:“这珠子只三颗了,这一颗不是的。我记得是一样的,怎么少了一颗?”宝玉道:“丢了一颗。”湘云道:“必定是外头去掉下来,不防被人拣了去,倒便宜他。”黛玉一旁盥手,冷笑道:“也不知是真丢了,也不知是给了人镶什么戴去了!”宝玉不答。因镜台两边俱是妆奁等物,顺手拿起来赏玩,不觉又顺手拈了胭脂,意欲要往口里送,又怕史湘云说。正犹豫间,湘云果在身后看见,一手掠着辫子,便伸手来“拍”的一下,从手中将胭脂打落,说道:“这不长进的毛病儿,多早晚才改!”

这段足以看出,黛玉来贾府之前,宝玉和湘云一起住在贾母房中时,湘云幼时和宝玉度过一段快乐的时光,算得上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并且培养出了足够亲密的感情。这份亲密甚至是黛玉都不及的。如果不是因为“前世冤孽”,宝玉和湘云应该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宝玉吃胭脂被湘云打掉的情形,同时又看出了两人随着年龄增长,人生观开始出现差异,为后来缘到尽头埋下伏笔。

下面这段解说了宝玉和湘云人生观差异太大,缘分之路已到尽头,对两人缘分之路的终结做个了断,并顺利接上了“前世冤孽”。

宝玉见那麒麟,心中甚是欢喜,便伸手来拿,笑道:“亏你拣着了。你是哪里拣的?”史湘云笑道:“幸而是这个,明儿倘或把印也丢了,难道也就罢了不成?”宝玉笑道:“倒是丢了印平常,若丢了这个,我就该死了。”袭人斟了茶来与史湘云吃,一面笑道:“大姑娘,听见前日你大喜了。”史湘云听了,红了脸吃茶不答。袭人道:“这会子又害臊了。你还记得十年前,咱们在西边暖阁住着,晚上你同我说的话儿?那会子不害臊,这会子怎么又害臊了?”史湘云笑道:“你还说呢。那会子咱们那么好,后来我们太太没了,我家去住了一程子,怎么就把你派了跟二哥哥,我来了,你就不像先待我了。”袭人笑道:“你还说呢。先姐姐长姐姐短哄着我替你梳头洗脸,作这个弄那个,如今大了,就拿出小姐的款来。你既拿小姐的款,我怎么敢亲近呢?”史湘云道:“阿弥陀佛,冤枉冤哉!我要这样,就立刻死了。你瞧瞧,这么大热天,我来了必定赶来先瞧瞧你。不信,你问问缕儿,我在家时时刻刻哪一回不念你几声。”话未了,忙得袭人和宝玉笑道:“说玩话你又认真了。还是这么性急。”史湘云道:“你不说你的话噎人,倒说人性急。”一面说,一面打开手帕子,将戒指递与袭人。袭人感谢不尽,因又笑道:“你前儿送你姐姐们的,我已得了;今儿你亲自又送来,可见是没忘了我。只这个就试出你来了。戒指儿能值多少,可见你的心真。”史湘云道:“是谁给你的?”袭人道:“是宝姑娘给我的。”湘云笑道:“我只当是林姐姐给你的,原来是宝钗姐姐给了你。我天天在家里想着,这些姐姐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说着,眼睛圈儿就红了。宝玉道:“罢,罢,罢!不用提这个话。”史湘云道:“提这个便怎么?我知道你的心病,恐怕你林妹妹听见,又怪嗔我赞了宝姐姐。可是为这个不是?”袭人在旁嗤的一笑,说道:“云姑娘,你如今大了,越发心直口快了。”宝玉笑道:“我说你们这几个人难说话,果然不错。”史湘云道:“好哥哥,你不必说话教我恶心。只会在我们跟前说话,见了你林妹妹,又不知怎么了。”

袭人道:“且别说玩话,正有一件事还要求你呢。”史湘云便问“什么事?”袭人道:“有一双鞋,抠了垫心子。我这两日身上不大好,不得做,你可有工夫替我做做?”史湘云笑道:“这又奇了,你家放着这些巧人不算,还有什么针线上的,裁剪上的,怎么叫我做起来?你的活计叫谁做,谁好意思不做呢?”袭人笑道:“你又胡涂了。你难道不知道我们这屋里的针线,是不要那些针线上的人做的。”史湘云听了,便知是宝玉的鞋了,因笑道:“既这么说,我就替你做了罢。只是一件,你的我才做,别人的我可不能。”袭人笑道:“又来了,我是个什么,就烦你做鞋了。实告诉你,可不是我的。你别管是谁的,横竖我领情就是了。”史湘云道:“论理,你的东西也不知烦我做了多少了,今儿我倒不做了的原故,你必定也知道。”袭人道:“我倒也不知道。”史湘云冷笑道:“前儿我听见把我做的扇套子拿着和人家比,赌气又铰了。我早就听见了,你还瞒我。这会子又叫我做,我成了你们的奴才了。”宝玉忙笑道:“前儿的那事,本不知是你做的。”袭人也笑道:“他真不知是你做的。是我哄他的话,说是新近外头有个会做活的女孩儿,说扎得出奇的花,我叫他们拿了一个扇套子试试看好不好。他就信了,拿了出去给这个瞧,给那个看的。不知怎么又惹恼了林姑娘,铰了两段。回来他还叫赶着做去,我才说了是你做的,他后悔得什么似的。”史湘云道:“这越发奇了。林姑娘她也犯不上生气,她既会剪,就叫她做。”袭人道:“她可不做呢。饶这么着,老太太还怕她劳碌着了。大夫又说好生静养才好呢,谁还敢烦她做?旧年算好一年的工夫,做了个香袋儿;今年半年,还没见拿针线呢。”

正说着,有人来回说:“兴隆街的大爷来了,老爷叫二爷出去会。”宝玉听了,便知是贾雨村来了,心中好不自在。袭人忙去拿衣服。宝玉一面蹬着靴子,一面抱怨道:“有老爷和他坐着就罢了,回回定要见我。”史湘云一边摇着扇子,笑道:“自然你能会宾接客,老爷才叫你出去呢。”宝玉道:“那里是老爷,都是他自己要请我去见的。”湘云笑道:“主雅客来勤,自然你有些警他的好处,他才只要会你。”宝玉道:“罢,罢,我也不敢称雅,俗中又俗的一个俗人,并不愿同这些人往来。”湘云笑道:“还是这个情性改不了。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没见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些什么!”宝玉听了道:“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脏了你知经济学问的。”袭人道:“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曾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得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得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得怎么样呢。提起这些话来,真真宝姑娘叫人敬重,自己讪了一会子去了。我倒过不去,只当她恼了。谁知过后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谁知这一个反倒同她生分了。那林姑娘见你赌气不理她,你得赔多少不是呢!”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她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她生分了。”袭人和湘云都点头笑道:“这原是混帐话。”

原来林黛玉知道史湘云在这里,一定宝玉又赶来说麒麟的原故。因心下忖度着,近日宝玉弄来的外传野史,多半才子佳人,都因小巧玩物上撮合,或有鸳鸯,或有凤凰,或玉环金佩,或鲛帕鸾绦,皆由小物而遂终身。今忽见宝玉亦有麒麟,便恐借此生隙,同史湘云也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因而悄悄走来,见机行事,以察二人之意。不想刚走来,正听见史湘云说经济一事,宝玉又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待进去相见,自觉无味,便一面拭泪,一面抽身回去了。

这里宝玉忙忙的穿了衣裳出来,忽抬头见林黛玉在前面慢慢的走着,似有拭泪之状,便忙赶上来笑道:“妹妹往哪里去?怎么又哭了?又是谁得罪了你?”林黛玉回头见是宝玉,便勉强笑道:“好好的,我何曾哭了。”宝玉笑道:“你瞧瞧,眼睛上的泪珠儿未干,还撒谎呢。”一面说,一面禁不住抬起手来替她拭泪。林黛玉忙向后退了几步,说道:“你又要死了,作什么这么动手动脚的!”宝玉笑道:“说话忘了情,不觉的动了手,也就顾不得死活。”林黛玉道:“你死了倒不值什么,只是丢下了什么金,又什么麒麟,可怎么样呢?”一句话又把宝玉说急了,赶上来问道:“你还说这话!到底是咒我还是气我呢?”林黛玉见问,方想起前日的事来,遂自悔自己又说造次了,忙笑道:“你别着急,我原说错了。这有什么呢,筋都暴起来,急得一脸汗。”一面说,一面禁不住近前伸手替他拭脸上的汗。宝玉瞅了她半天,方说道“你放心”三个字。林黛玉听了,怔了半天,方说道:“我有什么不放心的?我不明白这话。你倒说说,怎么是放心不放心?”宝玉叹了一口气,问道:“你果不明白这话?难道我素日在你身上的心都用错了?连你的意思若体贴不着,就难怪你天天为我生气了。”林黛玉道:“真不明白这放心不放心的话。”宝玉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心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林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此时,宝玉心中也有万句言语,一时不知从哪一句上说起,却也怔怔的望着黛玉。两个人怔了半天,林黛玉只咳了一声,两眼不觉滚下泪来,回身便要走。宝玉忙上前拉住,说道:“好妹妹,且略站住,我说一句话再走。”林黛玉一面拭泪,一面将手推开,说道:“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口里说着,却头也不回竟去了。

——顺带解释一下,湘云所说“我们太太”的这个“太太”身份不明。要么是湘云的继母,要么湘云不是正出,这个“太太”才是湘云父亲的正妻,但是这个“太太”应该是她名义上的母亲,不是婶母。湘云的二婶现在还活着,所以这个“太太”不是二婶,应该是湘云父亲的妻子。同时透露一个信息,这个“太太”活着时,湘云是贾母带着的,贾母给她两个好丫头袭人和翠缕,后来“我们太太”没了,湘云才回家和二婶生活,贾母就将翠缕送给了湘云带走,将袭人留给了宝玉。可见这个“我们太太”对湘云是不会太好的,应该不如二婶对湘云好(尽管二婶自己辛苦干活,也要湘云辛苦干活,但是至少保证了湘云的教育,并且还带她参加各种活动,结识了南安太妃等贵妇,说明还算是不错的。),所以贾母能够放心让“二婶”带湘云,但是不放心“太太”带着湘云的。“我们太太”没了,湘云就能回家生活了。

宝玉衔玉而生,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很小时就被“老祖宗”特别关照,带在自己身边照顾。此时,贾母史湘云襁褓之中父母双亡,又不得“太太”宠爱,所以贾母同情这个侄孙女,带在身边抚养。同时也顺带表明了贾母的选择:最开始贾母是相中湘云的,后来随着“螟蛉之女”黛玉的到来,贾母转向选择了黛玉。

湘云直爽、豁达、大度的品质是我的至爱,从此各人走上自己的心程路,曾经沧海难为水,留却一段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美好回忆,虽有遗憾,却无怨无悔。我还是希望他们在心路的尽头再次重逢,历尽沧桑后能够举案齐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谈及史湘云与贾宝玉之间的情感,以及金麒麟与通灵宝玉的“缘分”,这还得从那一部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的《红楼梦》中细细寻味。曹雪芹先生笔下的每一个人物,每一段情,都如同精雕细琢的玉器,光华内蕴,引人深思。史湘云对贾宝玉的情感,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愫呢?史湘云,这位出身名门却身世飘零的女子,自幼便带.............
  • 回答
    在《红楼梦》这部巨著中,要理清人物之间的辈分关系,尤其是像史湘云这样的远房亲戚,确实需要细细梳理一番。我们先来确定贾敏在贾府的地位。贾敏是贾母唯一的女儿,她是贾赦和贾政的妹妹。这意味着,贾敏是贾赦和贾政的亲妹妹。而贾赦和贾政又是贾府嫡出的公子,所以贾敏无疑是贾府嫡支中辈分最高的一位女性长辈。现在我们.............
  • 回答
    史湘云不一直住在贾府,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她特殊的家族背景、生活环境以及贾府复杂的亲戚关系网。虽然她与贾府众姐妹感情深厚,频繁出入,甚至常住,但终究无法像贾府的女儿们一样拥有一个“家”。要说清楚这一点,得一件件来分析。首先,得说说史湘云的出身。她虽出身名门,是“八公”之一的史家的女儿,但实际上她是个孤儿.............
  • 回答
    《红楼梦》里,史湘云和薛宝钗一家在贾府的居住情况确实有很大不同,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当时社会背景下,不同家族的经济状况、婚姻考量以及女性的社会地位。咱们先说说史湘云。她是个什么样的姑娘?是叔叔婶婶养着的,算是寄人篱下。她的家境虽然曾经富裕,但因为父亲早逝,家业可能已经衰败。所以,她虽然性格开朗,像个男孩.............
  • 回答
    关于夏王朝的存在,当今史学界的主流观点是:绝大多数历史学家基于现有考古证据和文献资料,倾向于认可夏王朝的存在,但其存在的具体范围、性质以及与传说中的夏王朝的契合程度,仍然是研究和争论的焦点。这里我将详细阐述史学界对此的看法:1. 史学界的主流观点:倾向于认可夏王朝的存在 证据基础: 这种认可主要.............
  • 回答
    计量史学,顾名思义,就是运用统计学、数学模型等量化方法来研究历史的学科分支。它就像一位严谨的数学家踏入了历史的长河,试图用数字和图表来解读那些错综复杂的人类活动。那么,这位“数字史家”究竟能给历史研究带来什么,又受限于哪些地方呢?咱们不妨细细道来。 计量史学对历史研究的助益:开启数据驱动的洞察计量史.............
  • 回答
    史书对商鞅的评价之所以如此苛刻,乃至不少人认为他是个“严刑峻法”的代表,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关键原因,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后世对他的刻板印象:1. 法律严苛,甚至显得不近人情:商鞅变法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其严苛的法律。他推行的“连坐法”规定,一家人犯法,全家都要受罚,甚至邻里也可能受到牵连。这种做.............
  • 回答
    中国的史料对周边国家历史研究起着至关重要、极其深远的作用,其影响可以从多个层面来体现,并且具有高度的互补性。详细来说,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提供第一手和最直接的叙述: 官方记录与事件的发生: 中国历代王朝的官方史书(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唐书》、《宋史》、.............
  • 回答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史官制度如同一面永不磨灭的镜子,映照着王朝的兴衰,也记录着帝王的功过。这个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但真正将其系统化、制度化的,普遍认为始于周朝。史官制度的奠基者:从三代到周朝的演变在周朝之前,夏、商两代就已经有了掌管记录的官员。《左传》中提到,“夏朝有史”,《尚书》中.............
  • 回答
    曼涅托的《埃及史》对后人研究古埃及历史,可以说是打开了一扇至关重要的窗户,其作用之大,难以尽述。在没有曼涅托之前,我们对于古埃及的了解,就像是在一片迷雾中摸索,零散、混乱,甚至充满了臆测。而他的这部著作,则像一盏明灯,为后人梳理了古埃及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脉络,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框架和依据。首先,曼涅托为.............
  • 回答
    要说《海贼王》既是一部热血动漫,也是一部史诗,我觉得这句话说得特别到位,而且一点都不夸张。首先,我们聊聊它为什么是“热血动漫”。这一点可能很多人都能立刻get到。《海贼王》的“热血”劲儿,那真是从头到脚都充满了。你想想,路飞那股子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劲儿,为了实现梦想,为了保护伙伴,一次次地挑战不可能。.............
  • 回答
    二战中中国战场,毫无疑问,是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战场,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许多国际二战史的叙述中,中国战场的重要性往往被淡化,甚至“一笔带过”,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一句简单的“忽略”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中国战场在二战中的地位,以及国际史学视角下的考量。.............
  • 回答
    史书里不染一丝尘埃的人物,读来,总是让人觉得有些隔膜。仿佛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是一尊被精心雕琢过的塑像,巍然矗立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身上披着一层不容置疑的光辉。初见这样的人物,或许会心生敬畏。他们的功绩赫赫,品德高尚,面对危难时坚定不移,面对诱惑时毫不动摇。他们仿佛是那个时代最璀璨的星辰,指引着方向.............
  • 回答
    《史记》中对秦二世胡亥的死法,确实存在一些细节上的差异,这让后人对他的最终结局产生了种种猜测。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先回到历史现场,体会一下当时那混乱而又血腥的权力斗争。首先,咱们得明确,《史记》并非铁板一块,它的成书过程跨越了司马迁个人创作,以及他对前代史料的整理和采录。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力.............
  • 回答
    《中国人史纲》中对儒家学派的描写,可以说是一次颇具魄力却也引人深思的梳理。作者梁启超先生,作为一位集思想家、史学家、教育家于一身的巨匠,他以其宏大的史观和锐利的洞察力,为我们勾勒出儒家学派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定位与演变。首先,梁启超先生并非将儒家简单地视为一个僵化的教条或是一成不变的宗派。他敏锐地捕捉.............
  • 回答
    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极具力量的纪念文章,同时也是一篇深刻的批判文章,它通过对刘和珍遇害事件的描绘,揭露了当时国民党政府对进步学生和知识分子的残酷镇压。关于这篇文章是否存在对史实的歪曲和遮蔽,特别是与“318事件”相关的部分,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纪念刘和珍君》所纪念的是19.............
  • 回答
    “想得太多”这句俗语,用在解读史料上,确实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是深入探究、拨开迷雾的利器,也可能变成固执己见、扭曲真相的枷锁。历史的魅力在于其复杂性和多义性,任何断章取义、过度解读,都可能让我们与真实擦肩而过。我曾经在翻阅一段关于明朝末年农民起义的史料时,深陷于“想得太多”的泥沼。那是一份描述李自.............
  • 回答
    区分正史和野史,这是我们理解和研究历史时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在当下,虽然信息传播渠道爆炸性增长,但这种区分依然存在,并且由于新的媒介形式和内容载体,其影响愈发复杂和深远。当代区分正史与野史的维度首先,我们得明白,“正史”和“野史”的界定本身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受到时代背景、权力结构、主流意识形态.............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为啥现代埃及学对古埃及历史的分期,会把波斯人(阿契美尼德王朝)那会儿算作“古典埃及晚期”,而把希腊人(托勒密王朝)的统治直接划入“外族统治时期”。这中间的门道,其实挺有意思的,得从历史的走向、埃及自身的特点以及后世的史学观念来理解。分期的逻辑:继承性与断裂性简单来说,分期的一.............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的星占学和文化传承中,确实有不少关于“银河”的描述,虽然他们没有我们现在这样科学的称谓,但通过他们的诗词、神话和天文记录,我们能窥见古人对那片璀璨星河的想象与敬畏。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人对“银河”的称谓并非单一。他们最常用也最广为人知的叫法是“天河”或“天汉”。这个名字本身就饱含了古人对这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