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同一个公司搞管理的人一般要比搞技术的人收入高?

回答
这个问题挺常见的,感觉很多朋友都对此感到好奇。为什么在很多公司里,搞管理的人似乎比搞技术的人收入更高?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咱们就来掰扯掰扯。

首先,得承认一点,管理岗位的“价值”和“职能”确实跟技术岗很不一样,而这种不一样,往往体现在对公司整体贡献的维度上。

1. 责任范围和风险承担的差异:

技术岗: 顾名思义,技术岗主要负责某项具体技术的工作,比如写代码、设计架构、测试产品等等。他们通常对自己的那块“地”负责,把事情做好,产出高质量的技术成果。虽然也很重要,但如果一个技术出现问题,往往影响的是某个功能或项目。
管理岗: 管理岗的责任范围就大得多了。一个部门经理,可能要对整个部门的业绩负责,包括部门成员的薪资、绩效、招聘、培训、团队氛围等等。他们要协调资源,处理人际关系,制定战略,应对市场变化,甚至要为整个部门的成败“背锅”。一旦决策失误,影响的可能是整个部门的产出,甚至是公司的战略方向。这种“向上”的责任,承担的风险自然也就更高。

2. 影响力和决策权的差异:

技术岗: 技术人员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有话语权,他们的意见很重要。但最终的决策权,往往在上层。技术做得再好,如果不能和公司的战略方向对接,可能也无法得到最大的认可。
管理岗: 管理者是公司战略的执行者和推动者。他们拥有更大的决策权,可以调动公司资源,影响团队的方向。一个好的管理者,能将公司的战略转化为可执行的计划,并带领团队去实现。这种“指挥棒”的作用,本身就意味着更大的权力和与之匹配的薪酬。

3. 对公司整体价值的贡献方式不同:

技术岗: 技术人员的价值体现在他们创造出的产品、解决的技术难题、提高的效率等方面。他们的产出是相对“具体”和“可衡量”的。
管理岗: 管理者的价值更多体现在他们对公司整体效率、团队协作、人才培养、战略落地等方面的贡献。他们的价值往往是通过赋能他人、优化流程、整合资源来体现的,这种价值的“间接性”和“放大效应”使得他们对公司整体的贡献可能更大。举个例子,一个牛的技术人员能开发一个很棒的功能,但一个牛的管理者能让十个技术人员都发挥出最佳水平,并且让他们做对的事情。这中间的放大效应是显而易见的。

4. 稀缺性和进入门槛:

技术岗: 虽然优秀的技术人才也很稀缺,但相对来说,技术领域的人才基数更大,不同层次的技术人才也更多样。
管理岗: 真正能胜任管理岗位的人才,对情商、沟通能力、领导力、大局观等都有很高要求,这种综合性的能力在市场上的稀缺程度更高。而且,从技术成长到管理,往往需要跨越一个不小的门槛,不是所有优秀的技术人员都能成功转型。

5. 薪酬结构的设置:

很多公司在设置薪酬时,会考虑一个岗位对公司“整体价值”的贡献度。管理岗位由于其上述的责任、影响力和贡献方式,往往会被赋予更高的基础薪酬和奖金比例。而且,很多高层管理者的薪酬还会和公司的整体业绩、股票期权等挂钩,这进一步拉开了差距。

当然,这里也要强调一些情况:

顶尖技术专家: 如果一个人在某个技术领域达到了世界级的水平,比如某个算法的开创者,或者某个核心技术的架构师,他们的收入可能比很多管理者还要高。这是因为他们的技术价值已经超出了单纯的执行层面,上升到了“创造”和“引领”的层面。
公司发展阶段: 在初创公司,技术团队的价值可能被无限放大,因为技术是公司生存和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但随着公司规模扩大,运营、市场、管理等职能的重要性也会日益凸显。
不同行业和文化: 有些行业或公司文化,可能更看重技术本身的价值,比如一些纯研究型公司,或者一些以技术创新为绝对核心的企业,技术人员的收入可能会更具竞争力。

总而言之, 并不是说技术不重要,技术是公司的基石,没有好的技术就没有好的产品和服务。但管理岗位所承担的责任、拥有的决策权、以及对公司整体效率和战略的贡献方式,往往使其在薪酬结构上处于更高的位置。这是一种基于对公司整体价值贡献的不同衡量标准而产生的现象。说白了,就是“管事”和“做事”在很多时候,价值天平会倾向于“管事”的那一方,因为“管事”的可能是在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去撬动更大的资源和团队,从而产生更大的乘数效应。

理解这一点,也不是为了去贬低技术岗,而是为了更全面地认识不同岗位在公司体系中的角色和价值。无论是技术还是管理,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到极致,都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也都能为公司做出杰出的贡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整个问题充满了对专业和职场的误解。

第一,你说同一个公司搞管理的人薪水比高技术的高,那是因为你拿了不同级别的人来比。你认为的搞管理的人是那些有一定职级的管理人员,你认为搞技术的人是基层没有职级的工程师,导致他们收入差别的,不是功能上的区别而是职级上的区别,如果你要比你要比的是,比如都是第1年刚进公司的大学生,那属于财务部和人力资源部的,是不是比研发的高,或者都做到了部门总经理或者都是总裁级别主管财务的副总裁是不是比主管研发的副总裁高?

那么很明显你所说的原命题事实上就是不成立的,就刚毕业而言,就算有差别也会是技术岗位更高。大多数时候是一致的。而以后都走上领导岗位以后,也不会出现管理的比技术线的高很多,这种状态只可能根据每个人个人的资历不一样会有区别。

其次不是你学什么专业以后就要干什么。

原题的假设是从事管理工作的,就是以前学经管的,从事技术的一辈子干技术,这在现在的任何一个企业都不成立。

如果你学的就是经管,那么大概率你会从事管理智能,不代表你上来就管人。而如果你学的是技术类专业,那么你可以做技术也可以做管理,其实很多总经理总裁都是从技术岗位上走出来的,尤其很多创业公司董事长本身就是当年的技术人员。学习技术专业并没有导致你做不了管理岗位啊。而相反很多公司都喜欢有技术背景的业务领导。做技术也不是一直会在一线做开发,你也会变成管理人员。别的不说,程序员总得有个组长吧,管理几个组长的总得有个部门经理吧,部门经理往上总得有研发条线的公司层面负责人吧。你以为乔布斯平常是对着一帮基层程序员在讲话吗?

最后我们说裁员的时候。

如果你看到一个公司裁员的时候裁的是技术人员,那么恰恰说明了技术人员的工资是同级别更高的。一般裁员是为了节省成本而节省成本。当然要裁那个拿的钱更多的。所以这个事实已经侧面说明,同级别技术人员的工资很可能是更高的。

第二,管理人员是有规模效应的,也许管20个技术人员只有一个hr。那么当你在裁员的时候,你当然是裁那20个技术人员,这一个hr裁了就没有了,但是技术人员20个裁几个,还可以由剩下的完成工作。所以由于规模效应的存在,管理人员本身人数较少,裁员可能会引发原来的工作就干不下去了,但技术人员往往人数足够,走一两个,还可以重新安排工作。

第三,技术具有专业性,而管理职能具有通用性。比如一个公司开始转型做新产品,那么如果有些技术人员专注于原产品,对于新产品的支持效果并不大,那么公司转型的时候可能就会裁掉这些人。但管理人员所做的工作是通用的,比如财务经理,无论转型做什么产品都用得上,所以你看到的是,裁员裁技术人员比较多。

当然还是要纠正你的误区一点。

准确的说并不是不裁管理人员,对于这个具体的管理人员来说,他被裁掉的概率其实比技术人员更高,只不过裁掉他以后,可能还会有新人来马上顶替这个职位,但是技术人员可能不一定会。所以看起来的现象是,那个职位可能不一定被裁,但是上面的人可能经常换。有的公司一年换三个财务,有的企业业绩不达标就换掉CEO,只不过这种决定不会嚷嚷着宣传,跟每一个公司员工都去说,但是裁掉程序员,基层员工是比较熟悉谁被搞走的。

user avatar

以前有个笑话,说人为什么觉得大脑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

最细思恐极的一个回答是:请你想想这个判断是你的哪个器官作出的。

自然,我们用来思考和判断的器官,就是大脑。

大脑认为,大脑是最重要的器官。

逻辑OK?


一个公司,劳动成果如何分配,是搞技术的人决定的吗?

技术型公司,也许技术人员还有一定的话语权,不过也不乐观。

大部分公司,决定分配机制的,都是搞管理的。

你觉得他们会革自己的命?会亏待自己?

即使这个公司是以技术立身,管理人员一定也会不断的强调管理的重要性。

管理人员认为,管理对于公司是最重要的,所以管理人员薪酬要高。

逻辑OK?


当然,我承认管理出效益。

但从话语权角度来看,我认为更本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