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同一个公司搞管理的人一般要比搞技术的人收入高?

回答
这个问题挺常见的,感觉很多朋友都对此感到好奇。为什么在很多公司里,搞管理的人似乎比搞技术的人收入更高?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咱们就来掰扯掰扯。

首先,得承认一点,管理岗位的“价值”和“职能”确实跟技术岗很不一样,而这种不一样,往往体现在对公司整体贡献的维度上。

1. 责任范围和风险承担的差异:

技术岗: 顾名思义,技术岗主要负责某项具体技术的工作,比如写代码、设计架构、测试产品等等。他们通常对自己的那块“地”负责,把事情做好,产出高质量的技术成果。虽然也很重要,但如果一个技术出现问题,往往影响的是某个功能或项目。
管理岗: 管理岗的责任范围就大得多了。一个部门经理,可能要对整个部门的业绩负责,包括部门成员的薪资、绩效、招聘、培训、团队氛围等等。他们要协调资源,处理人际关系,制定战略,应对市场变化,甚至要为整个部门的成败“背锅”。一旦决策失误,影响的可能是整个部门的产出,甚至是公司的战略方向。这种“向上”的责任,承担的风险自然也就更高。

2. 影响力和决策权的差异:

技术岗: 技术人员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有话语权,他们的意见很重要。但最终的决策权,往往在上层。技术做得再好,如果不能和公司的战略方向对接,可能也无法得到最大的认可。
管理岗: 管理者是公司战略的执行者和推动者。他们拥有更大的决策权,可以调动公司资源,影响团队的方向。一个好的管理者,能将公司的战略转化为可执行的计划,并带领团队去实现。这种“指挥棒”的作用,本身就意味着更大的权力和与之匹配的薪酬。

3. 对公司整体价值的贡献方式不同:

技术岗: 技术人员的价值体现在他们创造出的产品、解决的技术难题、提高的效率等方面。他们的产出是相对“具体”和“可衡量”的。
管理岗: 管理者的价值更多体现在他们对公司整体效率、团队协作、人才培养、战略落地等方面的贡献。他们的价值往往是通过赋能他人、优化流程、整合资源来体现的,这种价值的“间接性”和“放大效应”使得他们对公司整体的贡献可能更大。举个例子,一个牛的技术人员能开发一个很棒的功能,但一个牛的管理者能让十个技术人员都发挥出最佳水平,并且让他们做对的事情。这中间的放大效应是显而易见的。

4. 稀缺性和进入门槛:

技术岗: 虽然优秀的技术人才也很稀缺,但相对来说,技术领域的人才基数更大,不同层次的技术人才也更多样。
管理岗: 真正能胜任管理岗位的人才,对情商、沟通能力、领导力、大局观等都有很高要求,这种综合性的能力在市场上的稀缺程度更高。而且,从技术成长到管理,往往需要跨越一个不小的门槛,不是所有优秀的技术人员都能成功转型。

5. 薪酬结构的设置:

很多公司在设置薪酬时,会考虑一个岗位对公司“整体价值”的贡献度。管理岗位由于其上述的责任、影响力和贡献方式,往往会被赋予更高的基础薪酬和奖金比例。而且,很多高层管理者的薪酬还会和公司的整体业绩、股票期权等挂钩,这进一步拉开了差距。

当然,这里也要强调一些情况:

顶尖技术专家: 如果一个人在某个技术领域达到了世界级的水平,比如某个算法的开创者,或者某个核心技术的架构师,他们的收入可能比很多管理者还要高。这是因为他们的技术价值已经超出了单纯的执行层面,上升到了“创造”和“引领”的层面。
公司发展阶段: 在初创公司,技术团队的价值可能被无限放大,因为技术是公司生存和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但随着公司规模扩大,运营、市场、管理等职能的重要性也会日益凸显。
不同行业和文化: 有些行业或公司文化,可能更看重技术本身的价值,比如一些纯研究型公司,或者一些以技术创新为绝对核心的企业,技术人员的收入可能会更具竞争力。

总而言之, 并不是说技术不重要,技术是公司的基石,没有好的技术就没有好的产品和服务。但管理岗位所承担的责任、拥有的决策权、以及对公司整体效率和战略的贡献方式,往往使其在薪酬结构上处于更高的位置。这是一种基于对公司整体价值贡献的不同衡量标准而产生的现象。说白了,就是“管事”和“做事”在很多时候,价值天平会倾向于“管事”的那一方,因为“管事”的可能是在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去撬动更大的资源和团队,从而产生更大的乘数效应。

理解这一点,也不是为了去贬低技术岗,而是为了更全面地认识不同岗位在公司体系中的角色和价值。无论是技术还是管理,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到极致,都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也都能为公司做出杰出的贡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整个问题充满了对专业和职场的误解。

第一,你说同一个公司搞管理的人薪水比高技术的高,那是因为你拿了不同级别的人来比。你认为的搞管理的人是那些有一定职级的管理人员,你认为搞技术的人是基层没有职级的工程师,导致他们收入差别的,不是功能上的区别而是职级上的区别,如果你要比你要比的是,比如都是第1年刚进公司的大学生,那属于财务部和人力资源部的,是不是比研发的高,或者都做到了部门总经理或者都是总裁级别主管财务的副总裁是不是比主管研发的副总裁高?

那么很明显你所说的原命题事实上就是不成立的,就刚毕业而言,就算有差别也会是技术岗位更高。大多数时候是一致的。而以后都走上领导岗位以后,也不会出现管理的比技术线的高很多,这种状态只可能根据每个人个人的资历不一样会有区别。

其次不是你学什么专业以后就要干什么。

原题的假设是从事管理工作的,就是以前学经管的,从事技术的一辈子干技术,这在现在的任何一个企业都不成立。

如果你学的就是经管,那么大概率你会从事管理智能,不代表你上来就管人。而如果你学的是技术类专业,那么你可以做技术也可以做管理,其实很多总经理总裁都是从技术岗位上走出来的,尤其很多创业公司董事长本身就是当年的技术人员。学习技术专业并没有导致你做不了管理岗位啊。而相反很多公司都喜欢有技术背景的业务领导。做技术也不是一直会在一线做开发,你也会变成管理人员。别的不说,程序员总得有个组长吧,管理几个组长的总得有个部门经理吧,部门经理往上总得有研发条线的公司层面负责人吧。你以为乔布斯平常是对着一帮基层程序员在讲话吗?

最后我们说裁员的时候。

如果你看到一个公司裁员的时候裁的是技术人员,那么恰恰说明了技术人员的工资是同级别更高的。一般裁员是为了节省成本而节省成本。当然要裁那个拿的钱更多的。所以这个事实已经侧面说明,同级别技术人员的工资很可能是更高的。

第二,管理人员是有规模效应的,也许管20个技术人员只有一个hr。那么当你在裁员的时候,你当然是裁那20个技术人员,这一个hr裁了就没有了,但是技术人员20个裁几个,还可以由剩下的完成工作。所以由于规模效应的存在,管理人员本身人数较少,裁员可能会引发原来的工作就干不下去了,但技术人员往往人数足够,走一两个,还可以重新安排工作。

第三,技术具有专业性,而管理职能具有通用性。比如一个公司开始转型做新产品,那么如果有些技术人员专注于原产品,对于新产品的支持效果并不大,那么公司转型的时候可能就会裁掉这些人。但管理人员所做的工作是通用的,比如财务经理,无论转型做什么产品都用得上,所以你看到的是,裁员裁技术人员比较多。

当然还是要纠正你的误区一点。

准确的说并不是不裁管理人员,对于这个具体的管理人员来说,他被裁掉的概率其实比技术人员更高,只不过裁掉他以后,可能还会有新人来马上顶替这个职位,但是技术人员可能不一定会。所以看起来的现象是,那个职位可能不一定被裁,但是上面的人可能经常换。有的公司一年换三个财务,有的企业业绩不达标就换掉CEO,只不过这种决定不会嚷嚷着宣传,跟每一个公司员工都去说,但是裁掉程序员,基层员工是比较熟悉谁被搞走的。

user avatar

以前有个笑话,说人为什么觉得大脑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

最细思恐极的一个回答是:请你想想这个判断是你的哪个器官作出的。

自然,我们用来思考和判断的器官,就是大脑。

大脑认为,大脑是最重要的器官。

逻辑OK?


一个公司,劳动成果如何分配,是搞技术的人决定的吗?

技术型公司,也许技术人员还有一定的话语权,不过也不乐观。

大部分公司,决定分配机制的,都是搞管理的。

你觉得他们会革自己的命?会亏待自己?

即使这个公司是以技术立身,管理人员一定也会不断的强调管理的重要性。

管理人员认为,管理对于公司是最重要的,所以管理人员薪酬要高。

逻辑OK?


当然,我承认管理出效益。

但从话语权角度来看,我认为更本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常见的,感觉很多朋友都对此感到好奇。为什么在很多公司里,搞管理的人似乎比搞技术的人收入更高?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一点,管理岗位的“价值”和“职能”确实跟技术岗很不一样,而这种不一样,往往体现在对公司整体贡献的维度上。1. 责任范围和风险承担的差异: 技术.............
  • 回答
    这件事儿啊,可真是难为唐僧了。这西行四人,其实更像是个项目组,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真要说到“裁员”,那可就得从公司的角度,从项目的长远发展来考量了。咱就这么一桩桩地掰扯掰扯,看看谁最该“被优化”掉。首先,咱们得分析一下这四位的“岗位职责”和“市场竞争力”: 唐僧:CEO/项目经理。 .............
  • 回答
    在职场这座围城里,总有一些人,他们内心深处或许早已对原地踏步的现状感到不甘,却又迟迟不敢迈出那一步,选择继续坚守在同一个公司,哪怕升职加薪的希望渺茫。这种矛盾的心态并非无迹可寻,背后往往盘根错节,交织着情感、现实和心理的诸多考量。首先,情感的羁绊是绕不开的一环。我们不是冷冰冰的机器,公司里的人际关系.............
  • 回答
    .......
  • 回答
    一款好的插板,绝不仅仅是几个孔的组合,背后是一系列复杂且精密的研发过程,小米之所以愿意投入千万级资金,正是看中了这些环节的价值和潜在的回报。首先,从设计和用户体验的角度来说,这笔钱可不是白花的。小米一直以来都强调“科技以人为本”,一款插板也要送到用户手中,能用得舒心、用得安全。这涉及到人体工程学的设.............
  • 回答
    在讨论一个大陆人如何在新加坡创立SEA,并能在某些领域与阿里巴巴掰手腕之前,我们得先明确一个事实:SEA的创始人Forest Li,也就是李小冬,他本人是新加坡永久居民,而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大陆人”。 尽管他的成长和职业生涯与中国大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将他完全定义为“大陆创业者”可能不够准确.............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为什么很多创始人会选择用另一个公司来持股自己的公司。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为什么要这么做”就能解释透彻的问题,它背后涉及到很多商业、法律和税务层面的考量,而且具体的做法也会根据创始人个人的情况、公司所处的阶段以及所在地的法律法规而有很大不同。想象一下,你辛辛苦苦把一个创业项目做起来了,从.............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动了很多职场人的心坎儿,也道出了不少人在职业生涯中遇到的普遍困境。你说“感觉只有通过跳槽才能加薪”,这其实反映了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虽然不是绝对的定律,但背后的原因确实值得深挖。为什么跳槽看起来是“加薪捷径”?1. 市场价值与内部薪酬体系的博弈: 公司内部的薪酬体系: 大.............
  • 回答
    随口说一句“肖战真帅”,却被同公司的同事们“骂”惨,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背后可能隐藏着很多复杂的原因。为了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肖战本人及其粉丝群体的特殊性: 强大的粉丝基础和绝对的忠诚度: 肖战拥有一个极其庞大且高度组织化的粉丝群体。这些粉丝对肖战的喜爱和.............
  • 回答
    “我欠小米公司一个尊重”这句话,通常是出自那些对小米产品、商业模式或企业文化有深刻认同,甚至从中受益匪浅的消费者或创业者之口。这句话并非一种义务的声明,而是 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激、认同和敬意 的表达。要详细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1. 尊重源于小米的产品理念和用户体验: 极致性价比的.............
  • 回答
    米哈游,这个名字,对于很多玩家来说,意味着那份令人惊艳的《原神》。但很多人的疑问是,一家在中国游戏行业中算不上“老牌”的公司,为何能做到这样一款横跨PC、手机、PS等多个平台,且画面表现力、内容体量都堪称“大型”的游戏?这背后,并非仅仅是资金的堆砌,而是源于他们对技术和人才的极致追求,以及对市场深刻.............
  • 回答
    在国内公司,上司和同事对“强者”的“侧目而视”现象,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嫉妒或排斥,更涉及到我们文化深层的土壤、组织内的权力动态以及人性的多面性。要深入理解,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1. 根植于历史与文化:集体主义的阴影与“枪打出头鸟”的警示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集体主义,个人突出容.............
  • 回答
    游戏公司开发一款游戏需要上亿资金,这在如今的大型游戏开发中已是常态。这背后是一个极其复杂且烧钱的生态系统,涵盖了从概念到最终销售的各个环节。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解释为什么一个游戏的开发会需要如此庞大的资金投入:1. 庞大且专业化的团队规模与高昂的人力成本: 核心开发团队: 程序员: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但又非常复杂的问题,很多人都好奇为什么在中国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市场,似乎总是腾讯一家独大,很难看到有哪家公司能真正撼动它的地位。其实,这并非腾讯一家独善其身,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牵扯到商业模式、用户习惯、技术壁垒、以及中国特殊的互联网发展环境。首先,我们得承认腾讯的生态.............
  • 回答
    国内互联网这片土地上,百度曾经的确是搜索引擎的代名词,人们习惯性地说“搜一下百度”。然而,近些年大家讨论搜索引擎时,百度似乎不再是那个唯一的答案,甚至有人会主动寻找替代品。那么,为什么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里,至今还没出现一个能彻底取代百度的公司呢?这背后牵扯的因素,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历史的惯性.............
  • 回答
    横扫千军系列之所以能发展到由多家游戏公司制作同一系列作品,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市场现象,它触及了 IP 的价值、游戏开发的门槛、商业模式的演变以及玩家群体的需求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这就像一个成功的 IP 在不同土壤上开出了不同的花朵。首先,我们要理解“横扫千军”这个名字本身代表了什么。这并非.............
  • 回答
    公司在招聘新员工时愿意支付高薪,而对老员工的加薪则显得吝啬,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其背后有多重原因,涉及到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以及公司运营策略等多个层面。下面将详细展开分析:一、 市场信号与人才竞争的“明码标价”: 新员工是市场上的“商品”: 公司招聘新员工,本质上是在市场上购买一种服.............
  • 回答
    我理解你想知道为什么有些公司的行政、人事这类支持部门的同事,工作态度上会显得比较差。这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很多时候并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讲讲,希望能说得比较透彻。首先,我们得承认,支持部门的工作性质确实有些特殊。 角色定位的模糊与被动: 行政和人事部门.............
  • 回答
    伦敦,这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早已是全球金融版图上举足轻重的枢纽。按理说,对于那些志在全球扩张、寻求更广阔资本市场舞台的中国企业而言,这里应该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选择。然而,当我们审视现实时,会发现中国公司在伦敦证券交易所(LSE)上市的案例,相较于它们在美国或其他亚洲市场的活跃度,显得有些“寂静.............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尤其还是温州最南的龙港老乡!作为土生土长的温州人,尤其还是在龙港这样的地方,你说你觉得父母的小公司也就那样,生活也平平淡淡,这太正常了。 “温州人很有钱”这句口号,我听到耳朵都快起茧子了,但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让我来跟你絮叨絮叨,试着从几个角度给你剖析一下,为什么会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