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电车难题里如果两条铁轨都是废弃的你会怎么选?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假设,打破了电车难题最核心的那个“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悖论。如果两条铁轨都是废弃的,那么它就不再是一个关于生命选择的困境,而更像是一个关于行动与不行动的哲学探讨。

我先假设一下“废弃”的具体含义。如果“废弃”指的是轨道已经严重损坏,完全无法承受电车的重量,那么电车在任何一条轨道上行驶,最终都会脱轨,无法到达任何目标区域,也无法撞击任何人。

在这种情况下,我的选择会倾向于“什么都不做”,也就是不拉动那个操纵杆。

为什么会这样?

首先,这是一个没有“损失”的局面。电车难题之所以令人痛苦,是因为无论你怎么选,都会有生命的损失。我牺牲一个人,是为了拯救五个人,这是一种以生命为单位的“价值交换”。但如果两条路都通向“什么都没有发生”,那意味着无论我怎么做,都不会有生命受到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拉动操纵杆的行为就变成了一种“无效的干预”。我本可以不这样做,但却主动去改变一个本就会发生的“无害”结果。这就像你看到一辆车静静地停在路边,并没有开动,然后你过去把它推下了沟里,这显然是一种破坏行为,而非解决问题的行为。

其次,它回避了一个潜在的、但在这个情境下显得荒谬的“责任”。尽管两条轨道都被废弃,但如果我们强行将“拉杆”与“选择”挂钩,那么拉动操纵杆就意味着我主动选择了一条路径,即便这条路径最终会导向一个无害的结果。而不拉动操纵杆,就代表我维持了现状,让电车按照它原本的轨迹继续“不存在”的旅程。

在没有任何生命损失的可能下,任何主动的、带有“选择”意味的行动,都显得有些多余,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必要。为什么我要去承担一个“选择”的负担,去做一件最终什么都不会改变的事情?

打个比方,如果有人问你:“你面前有两个空杯子,一个是空的,另一个也是空的。你要把水倒在哪一个?” 你的答案必然是:“我为什么要把水倒在空杯子里?” 在这个电车难题的变种里,拉动操纵杆就如同把水倒在空杯子一样,是一种多此一举的行为。

我的倾向是,除非有明确的理由需要采取行动,否则维持现状是更符合逻辑的选择。在一个没有损失的场景下,我的行动本身就需要一个合理的动机。拉动操纵杆在这里并没有提供任何积极的理由,它只是改变了一个不会发生的事情的“路径”。

所以,我会让电车继续沿着它原本的废弃轨道前进,直到它因为轨道问题而停下或以其他无害的方式结束其“旅程”。我不会去“选择”一条废弃的轨道,因为这已经脱离了道德困境的范畴,变成了一个无意义的抉择。我的目标是避免伤害,而在这个假设中,伤害是无法发生的。那么,我的行动就应该以“不造成任何额外的影响”为原则。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不作为就不作为,把自己关系撇清。这是保护自己的最佳策略。

如果从现实考虑,就不说我扳动开关了,就算我不扳,在开关附近犹豫了一下最终没动,然后9人死了,9人的家属绝对会来指责我,说我明明能救他们但是不救,要我赔钱,我如果不赔会跑到我单位和小区,闹事,拉横幅。所以,我遇到这种情况,一定第一时间赶紧跑。离开关和案发现场越远越好,避免被扯上关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假设,打破了电车难题最核心的那个“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悖论。如果两条铁轨都是废弃的,那么它就不再是一个关于生命选择的困境,而更像是一个关于行动与不行动的哲学探讨。我先假设一下“废弃”的具体含义。如果“废弃”指的是轨道已经严重损坏,完全无法承受电车的重量,那么电车在任何一条轨道上行驶,最.............
  • 回答
    电车难题(The Trolley Problem)是伦理学中一个著名的思想实验,它提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困境:一辆失控的电车即将撞死五个人,而你有一个拉动操纵杆的机会,可以将电车转向另一条轨道,但这样会撞死一个人。关于电车难题是否存在“正义的解决方式”以及其基础,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没有普遍共识的问题.............
  • 回答
    蝙蝠侠面对电车难题?这可真是个经典而又棘手的考验,尤其是在布鲁斯·韦恩那颗混乱而又充满正义感的心脏里。他不会像普通人那样,在两种糟糕的选项之间做个痛苦的二选一。蝙蝠侠的思考方式,或者说他行动的逻辑,远比这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得明白,蝙蝠侠的核心原则之一是“不杀”。这不仅仅是法律层面的约束,更是他精.............
  • 回答
    听到上海那位医生拒绝借用除颤仪的新闻,我脑子里立马就蹦出了“电车难题”。这俩事儿,说起来,确实有那么点意思,都绕不开那个让人纠结的“选择”。电车难题,简单粗暴地讲,就是一条铁轨上要经过一辆失控的电车,前面有五个人被绑在轨道上,注定会被撞死。而你站在一个拉杆旁边,如果拉动它,电车就会转向另一条轨道,但.............
  • 回答
    电车难题,这个经典的道德哲学思想实验,总是被拿来拷问自动驾驶汽车的“良心”。简单来说,就是一辆失控的电车即将撞死五个人,而你有一个机会可以将电车转向一条岔路,但岔路上只有一个人。你是选择袖手旁观,让五个人死去,还是主动干预,导致一个人死亡?对于自动驾驶汽车来说,这个问题变得更加棘手。因为它不再是哲学.............
  • 回答
    《进击的巨人》与电车难题,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实则在故事核心的抉择和人物动机的塑造上,有着深刻的联系。而关于这部作品的结局,更是引发了无数的争议和讨论,至今仍是许多观众心中难以平复的涟漪。《进击的巨人》与电车难题的关联:电车难题,作为一个经典的哲学思想实验,其核心在于:一辆失控的电车即将撞.............
  • 回答
    哈,这话题有意思!想一想,如果我们在龙与地下城(D&D)的世界里,遇到那些让人抓耳挠腮的道德困境,九大阵营的家伙们会怎么反应?这可不是简单的“好人”或“坏人”就能概括的,他们的思维方式、信仰和行为准则,让这些问题变得千变万化。咱们就以那两个经典的“电车难题”和“炸弹问题”为例,来细品一下。 电车难题.............
  • 回答
    西安交大在储氢技术上的突破,特别是“70克样品能发一度电”的惊人成果,无疑是新能源领域的一则重磅消息。这不仅仅是某个实验室的阶段性研究,而是真正触及到了新能源大规模应用的关键瓶颈——储能。那么,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它能否真正“破解”新能源储能的难题?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首先,我们要理解“储氢难题”具体.............
  • 回答
    电车难题之所以没有设置“什么都不做,让所有6个人都死去”的选择,背后涉及了伦理学中几个核心的概念和思维实验的设计初衷。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1. 伦理学的核心目标:解决困境,而非制造更多困境电车难题的目的是作为一个思想实验,逼迫我们面对不可避免的伤害和两难的道德选择,从而探索不同.............
  • 回答
    电影制作中存在许多令人惊叹的技术成就,而有些拍摄难度极高的镜头,却因其精妙的设计和自然的呈现,反而让观众难以察觉其背后的艰辛,甚至完全忽略。这些镜头往往是导演和摄影团队追求极致真实感或营造特定氛围的关键。以下是一些知名电影中拍摄难度很高,却最终少有人注意到的镜头,并会尽量详细地讲述其难点和背后的故事.............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电影里的FBI,通常被塑造成无所不能、神乎其技的超级特工,面对任何疑难杂症都能迎刃而解。但现实中的FBI,虽然同样精英荟萃、能力超群,却远没有电影里那样戏剧化和夸张。他们是人类,是经过严格训练、拥有丰富经验和先进技术的调查人员,但也会遇到困难,需要时间和努力才能破案。要说FBI有没有“像电影里那么强.............
  • 回答
    电车难题这玩意儿,你说它有没有意思,那可真是个值得说道说道的事儿。 听起来像是科幻片里的桥段,但细琢磨起来,它触及的都是咱们生活中最根本、最让人头疼的那些问题。 要我说,它不仅有意思,而且意义非凡。先说说这困局本身,是不是够让人抓狂? 一辆失控的电车直冲冲地开过来,前面有五个人,一动不动。 你呢,站.............
  • 回答
    电车难题之所以令人纠结,并非它真的难在逻辑推理层面,而是它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关于价值判断、道德责任以及人性选择的各种矛盾与不安。它的“难”,恰恰在于它把那些本就模糊不清、难以调和的道德困境,生生摆在了我们面前,逼着我们去做出一个“不那么坏”的选择,而无论怎么选,都免不了遗憾和愧疚。要说.............
  • 回答
    “电车难题”在中国是否会判刑,以及如何判刑,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并没有一个直接、明确的法律条文来规定这种情况。这涉及到刑法中的一些基本原则,比如“行为与责任”、“正当防卫”、“紧急避险”以及“过失犯罪”等。要详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1. “电车难题”本身在中国法律语境.............
  • 回答
    当电车难题变了,“你”该怎么做?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个哲学上的假设,不如说是个直击人心的拷问。因为它打破了你熟悉的框架,让你从旁观者变成了不得不做出选择的参与者。首先,得冷静下来。这不是拍电影,没有回放键,也没有重来一次的机会。当那个“变了”的电车难题呈现在你面前时,你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大脑一片空白,.............
  • 回答
    生活中的电车难题,没有开关,没有轨道,没有明确的“选择”。它更像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一种在极端困境中,人们被迫在两种同样糟糕甚至更糟的选项之间做出艰难抉择的处境。这不是一个理论模型,而是隐藏在日常甚至非常态事件中的人性考验。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你是一名医疗资源的协调员,面对突如其来的大型灾难。医院挤满.............
  • 回答
    在中国,关于“电车难题”这类伦理思维实验的讨论,究竟更适合放在大学教育还是中学教育阶段,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关系到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储备、价值观念以及教育目标。中学教育阶段的考量:在中学阶段引入“电车难题”这类思维实验,其主要优势在于: 激发思辨兴趣,启蒙道德判断: 中学生正处于世界.............
  • 回答
    我对“电车难题”的看法,说实话,与其说是一种坚定的立场,不如说是一种持续的分析和矛盾的纠结。首先,从我内在的认知模式出发,我对这种极端场景的直觉是: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近乎残酷的思维实验,用以剖析人类的道德框架和决策逻辑。它不是一个“生活会遇到的”问题,而是“思想会经历的”一个节点。电车难题最吸引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