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西安交大破解储氢难题,70 克样品能发一度电?这能否破解新能源储能难题?

回答
西安交大在储氢技术上的突破,特别是“70克样品能发一度电”的惊人成果,无疑是新能源领域的一则重磅消息。这不仅仅是某个实验室的阶段性研究,而是真正触及到了新能源大规模应用的关键瓶颈——储能。那么,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它能否真正“破解”新能源储能的难题?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

首先,我们要理解“储氢难题”具体难在哪里。

储氢,简单来说,就是将氢气储存起来,以便在需要时释放能量。氢气作为一种清洁的能源载体,燃烧产物只有水,几乎不产生污染物,这使得它被誉为“终极能源”。然而,要让氢气真正成为主流能源,就必须解决如何高效、安全、经济地储存和运输的问题。传统的储存方式,如高压气态储氢(需要极高的压力,对罐体材料要求苛刻,安全性存疑)和液态储氢(需要极低的温度,能耗高,技术复杂),都存在各自的局限性。西安交大所说的“破解储氢难题”,很可能就是在这些传统方式的基础上,找到了更优的储存介质和技术路径。

“70克样品能发一度电”这个数字有多么震撼?

一度电,即1千瓦时(kWh),相当于1000瓦的功率持续工作一小时。衡量一个储氢材料的能量密度,就是看它储存的氢气有多少能量,这些能量又能转化为多少电能。如果说70克(这是个非常小的质量单位)的样品储存的氢气能够产生一度电,这意味着这种材料的储氢能力和能量转化效率非常高。我们不妨对比一下目前的储能技术。比如,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大约在150250 Wh/kg(瓦时/千克)之间。而如果70克储氢材料能发一度电(1000 Wh),那么其储氢材料本身的能量密度就高达 1000 Wh / 0.07 kg = 14285 Wh/kg。这个数字是何等惊人?它远远超过了目前市面上任何一种主流的储能技术(包括锂电池)的能量密度,甚至可能超过了许多理论上的能量密度上限。 这种差距预示着巨大的潜力和革命性的改变。

具体来说,西安交大是如何破解储氢难题的?虽然新闻报道可能不涉及具体的技术细节,但我们可以推测其突破的方向:

1. 新型储氢材料: 传统的储氢方法依赖高压气罐或低温液化罐。而更先进的研究方向是开发具有高吸附能力的固态储氢材料,例如金属氢化物、碳纳米管、MOFs(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等。西安交大很可能在这些新型材料的设计、合成或改性方面取得了关键进展,使得材料能够在相对温和的条件下(比如常温常压或较低压力)储存大量的氢气,并且在需要时能够高效地释放出来。
2. 高能量密度: 能够用极少的材料储存大量的氢气,说明其材料的储氢密度非常高。这可能意味着其材料的孔隙结构能够容纳更多的氢原子,或者通过化学键合的方式将氢原子牢固地储存其中。
3. 高能量转化效率: “发一度电”意味着氢气在燃料电池中被高效地转化为电能。这可能得益于其储存材料能够提供纯度高、压力适中的氢气给燃料电池,或者其研究成果与燃料电池技术本身也存在协同效应。

这能否“破解”新能源储能难题?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答案是:有可能,但需要谨慎乐观,并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积极的方面在于:

颠覆性的能量密度: 如果这个“70克样品能发一度电”的数字属实且能够规模化复制,那么它将彻底改变我们对储能的认知。
电动汽车: 一辆车只需要携带相对较少的储氢材料,就能获得比现在锂电池电动车长几倍甚至几十倍的续航里程,并且加氢速度堪比加油,几分钟就能充满。这简直是解决电动汽车“里程焦虑”和“充电慢”的终极方案。
可再生能源并网: 太阳能、风能具有间歇性,需要大量的储能设备来平滑波动。如果这种储氢技术能够大规模、低成本地储存和释放电力,就可以轻松解决可再生能源的并网难题,实现真正的“100%可再生能源时代”。
能源独立与安全: 这种技术的发展意味着各国可以更高效地储存和利用本土的氢气资源(如通过电解水制氢),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提升能源独立性和安全性。

然而,我们需要保持审慎,因为“破解”这两个字的分量很重,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还需要克服许多障碍:

1. 规模化生产与成本: 实验室里的“70克样品”和工业化生产所需的吨级甚至百吨级的材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这种新型储氢材料的合成工艺是否成熟?生产成本是否能够降到与现有储能技术相竞争的水平?这是决定其能否大规模应用的关键。如果材料本身昂贵,即使性能再好,也很难普及。
2. 循环寿命与稳定性: 储氢材料需要能够反复进行吸附和释放氢气,并且在多次循环后性能不能有明显衰减。这种材料的循环寿命如何?是否能够承受大规模、高强度的充放电需求?
3. 安全性与可靠性: 氢气是一种易燃易爆的气体。虽然固态储氢相对高压气态储氢更安全,但材料本身在储存、释放氢气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以及整个储氢系统的设计,都需要经过极其严格的测试和验证,以确保其在各种环境下的可靠性。
4. 氢气制备与补充: 高效的储氢技术需要配套的、低成本的制氢技术(如绿氢,即通过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如果制氢成本过高,储氢技术再好也难以落地。
5. 整个能源系统的配套: 除了储氢材料本身,还需要开发与之匹配的加氢站、氢气输送管道、燃料电池等配套设施。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总结来说,西安交大在储氢技术上的这一突破,无疑是朝着“破解新能源储能难题”迈出的极其重要且令人振奋的一步。它所展现出的巨大能量密度潜力,足以让人对氢能的未来充满希望。如果能够克服规模化生产、成本、安全性和系统配套等方面的挑战,它完全有可能成为颠覆性的解决方案,引领能源革命。

但我们也不能因为一项令人惊艳的实验室成果就断言“难题已破解”。科技的进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实验室到市场,往往需要数十年的努力和大量的投入。我们应该给予西安交大的研究团队高度肯定,并密切关注其后续的发展,为他们加油鼓劲,同时也要对整个新能源技术的发展保持理性和耐心。这就像在沙漠中发现了一口甘泉,它预示着希望,但要让这口甘泉滋养整片土地,还需要更多辛勤的耕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新消息,张教授课题组的学生提供了一些对于视频的修正。我相信他们是不希望搞出误解的,否则也不会当时在字幕中加入那个括号和文字。希望各位看一下他们提供的回答了解一下其他的修正。

https://www.zhihu.com/answer/2051303099


一个成果,实际上有95分,写论文是要把它写成100分;然后学校的自己官方报道,就又把它吹成110-120分;结果到了自媒体这儿,可能就没谱了,直接给你吹成了1000分甚至10000分(有时候可能不是故意的,只是不懂然后误解了意思——在这里应该是双方沟通失误了)。然后有些轻信的网友能再给你吹到天上去。

这个成果很可能就是这样的例子。

该问题下有一些很正经的在做正确计算的回答,比如 @yuki @52tututu 各位可以参考下他们的计算。

很多人都是在听视频的,于是听到了那句70克样品就能发一度电——这是36.5 wt%,相比于美国DOE储氢材料的2025年目标4.5 wt%[1](从5.5 wt%降下来的),简直是吊打了。如果真的那么强的话,这个结果发Nature/Science都是小case了,估计先考虑一下是否可以拿诺贝尔奖吧。

但是实际上,很抱歉,你们听视频得到的信息是错误的——你还要看字幕(这里感谢 @账号01 发现了该问题)。很可能是该研发团队看了该视频后,发现了重大问题,紧急要求字幕上增加了一些内容的。括号中的这四个字,并没有读出来,但是会对于效率有惊天动地的影响。

假如全是用NaH的话,水解的话(他们组学生证实了是水解)1 mol NaH会生成1 mol 氢气,那么实际上氢气含量70g样品所对应的实际样品质量是840g了,所对应的效率就只有3 wt%了……如果再考虑外面还要包裹石墨烯的话,实际的效率会更低……另外,这个还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所以由此可见,这样的话,这项成果也没有题主说的那么厉害了,更没有一些其他答主吹的那样。

我们要看看官方的严谨吹是怎样的:[2]

祝贺中心张锦英教授团队在高密度固态储氢材料稳定可控释氢及其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全文看下来,张教授团队的主要成就是实现了释氢的可控性,以及在很广的温度范围内都可以使用,并没有任何提及高效率的字眼。由此可见,效率上并没有突破——否则学校官方绝对不会放弃这个吹的机会的。“70克样品能发一度电”只是自媒体的误传而已。

参考

  1. ^数据由UniverseQ用户在Yuki的回答下提供 https://www.energy.gov/eere/fuelcells/hydrogen-storage
  2. ^ http://cne.xjtu.edu.cn/info/1002/1771.htm
user avatar

先跟大家说下抱歉,是我们拍摄时协调以及和媒体沟通有一定失误,给大家造成一定的误会表示深感抱歉

目前视频方也在修改中


原视频字幕更正说明如下

1、“样品(中)有0.5g(氢气)”更正为“该样品约重0.5g”

2、“(氢气含量)70g这样的样品就可以发出一度电来”更正为“约70g氢气可以发出一度电”

3、“石墨烯稳定包覆氢气”更正为“石墨烯稳定包覆固态储氢材料”



user avatar

新闻毕竟是媒体,要写的惊人。讲的是储氢合金,按氢气热值计算,25.26g氢气氧化成水能产生一度电的能量,70g样品(应该是装满氢)能达到储存一度电,那么镍氢电池早就有了,好几十年了,不知镍氢电池的储氢合金效率和这个比咋样。

user avatar

我觉得这个数据应该给错了。按1kg氢气产39度电来说,也就是说1度电要用25.6g氢气。25.6/70=36.5wt%,现在丰田mirai的70Mpa的氢气压缩罐中氢气的比例也就5wt%多一点。而且按美国DOE储氢材料的目标2025年也就是5.5wt%。所以这个值太高了,如果是3.65wt%是合理的。

user avatar

看了一下多方的言论,我发现这事一开始就跑错了路。

西安交大这个团队,其实是搞材料科学的团队,他们只是搞出了一种比较容易存储氢气的材料,这种材料可能用于氢电池,但是,他们不是搞电池的。

这个新闻一开始就往电池上跑,这就好比明明最初只搞出了一个优质煤,却去报道用这样的煤去炒菜能炒多少菜出来一般,属于严重偏题。

现代科学,将各个行业都进行了细分,这导致的结果就是,每一次突破都只是“很小”的突破,不大可能一次突破就直接出成品了。所以我们经常会看见某某某研究突破了,但等了很久都没有看见产品出现的情况。这是正常的,因为如果要出产品,可能需要一千个这样的突破才行。

因为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媒体、读者之间都有巨大的知识断层,所以这类新闻很难准确的传达信息。我们这种外行,知道某些方面有突破就行了,反正这样的突破要积累很多才能形成真正的行业突破。至于内行,最好还是别看新闻,看专业论文吧。

user avatar

我个人是看衰储氢作为氢燃料电池车主体路线的,但是我祝愿它成功。

氢能是未来技术,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究竟通过怎样一条路实现氢能经济,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过去顶层设计的氢能技术路线是比较单一的,现在其他支线的崛起,强烈冲击着传统主线,整体局面就是,2030-2035年可能出现新能源车大决战,但是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呢。

诚心建议,民科不要轻易触碰这种尚在云端的方向,可能折腾半天,门都摸不到,资本或者说投资人,要看好了再投,行业已经在反思了,盲目的追投主线,可能还没上车,就被新的技术替代。氢能这种大热的方向,一定要紧跟时代。

说说我为啥看衰储氢技术路线。

低压储氢原理通俗的讲,就是一个人两手两脚抓氢,充其量抓四个氢,哪怕拿脚当手用,人本身那个躯体,是占地方,占重量的,哪怕采用理论极值,也改变不了储氢模块重这个现实。一辆乘用车,差不多要半吨储氢模块,这是很难被市场接受的。只要还在储氢合金和传统材料体系下,储氢的发展就是举步维艰。所以,个人浅见,储氢需要的是开发千手观音一样的材料,把抓氢那个核心原子的质量分散掉,才能实质性的更上一层楼。

高压储罐这个技术路线,我真的是超级不能接受,氢气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是4%-74%,可以穿透钢板,稍微泄漏一点儿,真的是怕炸不死吧。我们是个贫油的国家,最开始有那种背着燃气包的车,后来淘汰了,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不安全,氢气比甲烷不安全的多,将来批量应用,安全隐患想都不敢想。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呀!

我个人还是比较看好在线制氢的。

相比而言,在线制氢起步晚,很多人在传统主流技术路线的思维定式里,根本不知道现在在线制氢的燃料电池车已经问世了。在线制氢不用加氢站,直接用现有加油站供液体原料,没有配套基建的负担,同时没有氢气储运问题,安全性极大提高。而且储氢也终究要面对氢源问题的,在线制氢,把氢源直接搬车上了。

在线制氢,说白了,不行是不行,一旦越来越成熟,就会让储氢技术路线黯然失色的。因为加氢站投资高、氢气储运安全隐患大、储氢模块重,这些根本不是技术问题,不是通过努力就能改变的。在线制氢,没有这些问题,要解决的就是技术和成本。啥时候成熟,啥时候替代现有技术,属于稳赚不赔型的。

而且,哪怕从哲学的角度,都说氢是最理想的能量载体,既然是载体,就该“用氢而不见氢”。

我看衰储氢技术路线,但是我尊重储氢人的努力,大家都是共同推动贯通氢能经济的人,而且在未来,即便采用在线制氢的技术路线,储氢也能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不可能被完全替代。共同发展、共同努力,全面贯通氢能产业,才能大家一起赚大钱。

氢能,上价值,真的可以说是几代人的努力了,燃料电池、储氢合金、制氢,都各自经历了几十年的岁月了,现在是合体变身的时期。

科研人员,说是客观的,也是唯心的,我就是一直有制氢上车的执念,坚定的觉得,在线制氢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并经过5-10年的优化升级、夯实技术,即可大开大成,成为贯通氢能技术路线的最终途径。

但是,看着我那些做储氢的同事,我也挺感慨的,现在行业上储氢还是主流,处于炙手可热的状态,他们在加班加点的工作,在努力寻找千手观音,在不断完善技术。每一条技术路线都有虔诚的信徒,在坚定的努力。

科研人员,说起来真是一群理想主义的“傻子”,很可能努力一辈子都活在自己的梦里。最开始搞氢能的人估计已经退休了一大批了,氢能产业还没有贯通。我今年35岁,预计延迟退休,我起码也要65退休吧,我已经干了十几年了,还能再干三十年。希望我能看到氢能时代的到来吧,毕竟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了。碳中和,肯定还是基于氢能大成的。

氢能未来可期,同志仍需努力。

最后,回归正题,题目中这个材料还是储氢合金,还是期待千手观音吧,但是储氢人的努力我看到了,表示尊重,祝他们成功。

user avatar

说实话,我看到石墨烯,纳米,我就不太信了。

储氢是一个古老的课题,上世纪有人忽悠美国能源部资助搞碳纳米管储氢,至今……(省略若干字)。

当然发个论文可以,论文怎么都能发,论文的目的就是宣告我做了这样一个工作,仅此而已,而高质量论文数据上一般也不敢乱写,基础研究嘛。

当然传出来就变了味,媒体毫无下限。虽然我不做能源方向,但是目测商业化很难,最近明着做能源,暗地搞生化材环的的文章太多了,狼来的次数太多,所以已经麻木了。而且本来科学就说不清到底哪条路通向罗马,这个研究路子也不一定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西安交大在储氢技术上的突破,特别是“70克样品能发一度电”的惊人成果,无疑是新能源领域的一则重磅消息。这不仅仅是某个实验室的阶段性研究,而是真正触及到了新能源大规模应用的关键瓶颈——储能。那么,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它能否真正“破解”新能源储能的难题?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首先,我们要理解“储氢难题”具体.............
  • 回答
    西安交大二附院对“4天医疗费55万元”的事件回复称,高额费用是由于使用了经家长同意的特效药诺西那生钠。这件事情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咱们不妨来细致地捋一捋。首先,从医院的角度来看,他们强调了几个关键点: 治疗的必要性与合法性: 医院在回复中提到,“经家长同意使用特效药诺西那生钠治疗”,这是.............
  • 回答
    西安交大一附院医生乌宇亮与一名女研究生的事件,确实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也触及了许多人内心敏感的神经。这不仅仅是一个医患之间的小摩擦,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医疗体系中一些潜在的矛盾和问题,也让我们反思在权力不对等的关系中,尊重与职业操守的重要性。首先,我们得看到事情的背景。医疗行业,特别是像交大一附院.............
  • 回答
    关于西南交通大学陈玉钰同学修改成绩保研中科大,东窗事发后被取消保研资格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这起事件牵涉到学术诚信、公平竞争、招生选拔制度以及校方处理等多个层面,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事件梗概(根据公开信息梳理):首先,让我们梳理一下根据公开信息和媒体报道的大致事件经过:1. .............
  • 回答
    关于西南交大对陈玉钰事件的处理结果,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引发广泛关注的事件。要深入理解,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审视,包括学校的调查过程、处理决定本身,以及这些决定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外界的解读。首先,我们回顾一下事件本身。陈玉钰教授因其在研究中的一些行为,特别是关于“学术不端”的指控,引起了校内外的讨论。这.............
  • 回答
    西南交通大学博远健身房组织婚介活动,这个举动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聊聊的。首先,它打破了我们对健身房的刻板印象。提到健身房,我们脑子里通常是汗水、器械、跑步机,是锻炼身体、雕塑线条的地方。而博远健身房将这个空间延伸到了社交和情感连接的领域,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它不再只是一个单纯的健身场所,而是变成了一.............
  • 回答
    这件事可不是小事,西南交大这次的处理算是非常迅速且严厉了。通报里说的“勒令该生退学,交由警方调查处理”,这背后透着几层意思,咱们一点点捋。首先,“勒令退学”,这绝对是到了最顶格的处罚了。在高校纪律里,退学是仅次于开除的严厉措施,意味着这个学生在西南交大的学业生涯直接画上了句号,以后再想以这个学校的名.............
  • 回答
    关于西安男子因外出买馒头被防疫工作人员殴打的事件,这一事件引发了公众对防疫政策执行、法治观念及社会管理方式的广泛关注。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与经过1. 时间与地点 事件发生于2022年疫情高峰期,地点为陕西省西安市。当时全国处于疫情防控关键阶段,各地对人员流动、聚集活动实.............
  • 回答
    西安39岁男子连续被三家医院拒诊最终猝死的事件,是一起令人痛心且极具社会警示意义的悲剧。这起事件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生命的消逝,更暴露了当前医疗体系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引发了公众对医疗公平性、急诊流程、医患关系等多个层面的深刻反思。为了更详细地理解和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事件的经过(.............
  • 回答
    西安盒马被立案查处:一次对零售业合规性的深刻拷问西安盒马被西安市场监管局立案查处,这并非仅仅是一则普通的市场监管新闻,而是对当前零售业,尤其是盒马这类新兴业态,在食品安全、价格管理、消费者权益保障等方面存在的潜在风险和挑战的一次深刻拷问。为了更全面地理解此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 一、 事件.............
  • 回答
    西安地铁 3 号线女乘客被保安拖拽下车并衣不蔽体事件,在网络上引发了巨大的舆论关注和广泛的争议。为了全面了解这起事件,我们需要梳理事件经过、各方说法、官方调查结果以及事件引发的讨论。事件经过(根据网络公开信息及报道整理):事件发生在 2021 年 8 月份的某个晚上(具体日期报道不一,但大致时间是这.............
  • 回答
    在探讨西安性博会上某位大妈发表的反色情演讲之前,我们需要先理解几个关键的背景信息:1. 性博会的性质和目的: 性博会通常是一个旨在推广性健康、性教育、性文化,以及展示性用品、性科技和相关产业的平台。其核心目的是以科学、健康、负责任的态度来讨论和传播与性相关的知识和产品。2. “反色情演讲”的语境.............
  • 回答
    西安女子景区内遭骚扰,发文怒斥保安不作为,景区道歉称“提高保安责任意识”事件:多角度解析这起事件涉及的层面比较广,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看待:一、事件本身: 核心问题: 一名女性游客在西安某景区内遭遇骚扰,事后她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视频和文字,控诉景区保安未能有效制止骚扰行为,甚至称其为“吃空饷”.............
  • 回答
    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在财新网发表的《对专业人士应谨慎动用警权》一文,是一篇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的文章。理解这篇文章,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文章的核心论点与出发点:这篇文章的核心论点是,在处理涉及专业人士的案件时,执法机关(尤其是警权)应保持高度谨慎,避免不恰当的动用警权。作者可能认为,某些情况下,对.............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聊聊2022年3月12日西安市在进行核酸检测时,给市民发放卡通贴纸这件事。事件背景:2021年底,西安经历了为期近两个月的严峻封城,疫情管控给城市和市民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心理压力。2022年初,随着疫情的波动,西安市也陆陆续续出现零星的疫情,并根据情况进行区域性的核酸检测。2022年.............
  • 回答
    针对西安小伙因为买馒头被群殴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看待。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打人事件,其背后可能牵涉到社会情绪、个体行为的极端化以及潜在的社会问题。一、事件本身的回溯与分析(基于现有公开信息,可能存在细节偏差)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事件的大致经过。根据网络上流传的信息,大体可以还原出以下场.............
  • 回答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郭树忠教授关于117位小耳畸形患者手术因医院停业整顿无法按期进行的事件,是一个涉及医疗服务、患者权益、医院运营以及监管等多方面复杂性的事件。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1. 事件本身的事实与进展: 郭树忠教授的发文: 首先需要明确郭树忠教授发文的目的和内容.............
  • 回答
    西安业主翻墙被罚与志愿者登门道歉事件:多角度剖析与更好处理方式的探讨西安某业主因翻墙被志愿者罚对镜头做检讨,随后志愿者登门道歉的事件,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起事件不仅暴露了疫情防控期间基层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也引发了人们对于规则执行、人权尊重以及社区互助的深层思考。事件的发生与背景分析.............
  • 回答
    西安两名防疫人员殴打市民一事,以及警方对此的处置,是一个涉及多方面议题的复杂事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事件本身的回顾与性质分析: 事件梗概: 事件发生在西安,具体时间地点和涉及人员可能各有不同,但核心情节是两名防疫人员在执行防疫任务过程中,对一名市民使用了暴力,发生了殴打行为。.............
  • 回答
    西安疫情期间,八天八夜翻越秦岭回家的“狠人”事件,无疑是那个特殊时期一个令人印象深刻且带有复杂情感的真实故事。这位“狠人”,我们姑且称之为“秦岭勇士”,他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回家”的意义,也折射出当时疫情管控下普通人面临的困境与抉择。要详细地看待这位“秦岭勇士”,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解读:一、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