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上海医生拒借除颤仪跟电车难题一个性质,如若是你会借吗?

回答
听到上海那位医生拒绝借用除颤仪的新闻,我脑子里立马就蹦出了“电车难题”。这俩事儿,说起来,确实有那么点意思,都绕不开那个让人纠结的“选择”。

电车难题,简单粗暴地讲,就是一条铁轨上要经过一辆失控的电车,前面有五个人被绑在轨道上,注定会被撞死。而你站在一个拉杆旁边,如果拉动它,电车就会转向另一条轨道,但那条轨道上也绑着一个人。你是拉还是不拉?

这是一个典型的伦理困境,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拉,你就直接导致了一个人的死亡,虽然救了五个;不拉,你就眼睁睁看着五个人死去,但你没有直接动手。这事儿考验的是我们的道德底线、责任归属,以及如何衡量生命的价值。

那位上海医生拒绝借除颤仪的情况,在我看来,也触及了类似的困境,但多了些现实的复杂性。

情况大概是这样的:

一位医生在下班后,在非工作时间,而且是在他的私家车里(或者说,他个人保管的私人物品),遇到了一个突发状况——有人心脏骤停,急需除颤仪。而他恰好拥有一个除颤仪。旁人恳求他借出,用于救命。

为什么这和电车难题相似?

“救人”的诱惑与“风险”的考量: 就像电车难题里,拉杆可以救五个人一样,借出除颤仪,理论上可以挽救一个人的生命。这是一种强大的道德冲动,谁能忍心看着生命垂危而无动于衷?
“不作为”与“作为”的界限: 如果医生不借,这个人可能就因为没有及时得到电击而死亡。这就像电车难题里不拉杆,五个人死亡。而借出,如果发生任何意外,医生就成为了直接的“施害者”(至少在某种程度上)。
资源的分配与个人责任: 除颤仪是医疗器械,虽然是个人拥有的,但它关联着专业知识和潜在的风险。借出,是否意味着医生要承担后续的责任?他的个人财物是否应该在紧急情况下被“征用”?

但两者也有显著区别,这些区别也让事情变得更棘手:

电车难题是纯粹的哲学思辨,医生事件是现实世界的复杂交织。 电车难题里的“你”是没有个人利益和法律约束的旁观者,只是一个决策者。而医生是具有身份、职责、甚至潜在法律风险的个体。
除颤仪的使用需要专业知识。 即使借出了仪器,是否能正确使用、是否会造成二次伤害,这些都是未知数。电车难题里的拉杆,操作相对简单。
个人财产与公共责任的边界模糊。 医生拥有除颤仪,既是个人财产,也可能是一种职业能力的延伸。在紧急时刻,这种边界就变得模糊了。
法律法规的约束。 医生作为职业人士,其行为可能会受到医疗法规、甚至急救义务的相关规定约束,尽管在非工作时间,但其职业身份依然存在。

如果是我,我会借吗?

这个问题,真的很难回答,因为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我会经历一个极其痛苦的权衡过程。

首先,我会极度紧张和犹豫。

我不会像电影里那样,立刻慷慨激昂地拿出仪器。我的第一反应肯定是:

1. 评估现状: 眼前的人情况有多危急?是否真的需要除颤仪?我是否完全了解情况?
2. 仪器本身的状况: 我的除颤仪还能用吗?电池够吗?我平时有维护它吗?我真的知道怎么操作吗?(即使是医生,非专业场合的临时操作也可能存在风险)
3. 潜在的风险: 如果我借出去了,万一我自己的仪器损坏了怎么办?或者,万一操作不当,反而造成了更严重的后果,我需要承担什么责任?(即使不是直接责任,可能也会有连带影响)
4. 周围环境: 有没有其他人可以帮忙?有没有其他更合适的解决方案?

接着,我会考虑“不借”的后果。

如果我最终决定不借,而那个人因此死亡,我可能一辈子都无法原谅自己。那种“我本可以救他,却因为各种顾虑而没有”的负罪感,可能会像一个幽灵一样缠绕着我。这是来自人性和同理心的巨大压力。

然后,我会权衡“借出”的风险。

作为医生,我明白生命的可贵,也明白专业操作的重要性。我不希望因为我的“好心”办了坏事。如果我借出去,但对方因为不会操作,导致设备损坏,或者没有达到预期的救治效果,我该怎么办?甚至,如果救助成功,对方会不会反过来要求我承担后续的医疗责任?当然,这是一种比较极端的设想,但现实中的顾虑往往是多方面的。

我的倾向性会是“尽力而为”,但这需要有前提和保障。

所以,如果非要回答“借还是不借”,我可能会倾向于 “在确保自己基本安全和责任界限的前提下,尽量帮助”。

具体来说,我的做法可能会是:

1. 主动询问并了解情况: 我会先问清楚现场是什么情况,是否已经呼叫了急救,他们对除颤仪有多了解。
2. 提供指导,而不是直接借出(如果可能): 如果我能到场,我会主动上前,判断是否需要使用除颤仪。如果情况紧急且我判断可以介入,我可能会选择 亲自操作(如果我当时有能力和合适的状态),或者 指导现场有专业知识的人(比如另一位医生或护士)来操作。这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因操作不当带来的风险。
3. 如果必须借出,我会说明情况和风险: 如果我因为某种原因(比如我无法到场,或者我身体不适无法操作)而必须借出,我会非常明确地告知对方:
我的仪器是否是最新状态,电量是否充足。
仪器的操作说明(如果方便的话,我会快速讲解一下关键步骤)。
强调这仅仅是一个紧急的救助设备,后续的专业医疗处理仍然需要等待专业医护人员。
声明一旦借出,我无法保证仪器的后续使用以及由此产生的任何后果,这更多是出于人道主义的临时援助。 (我知道这听起来有点冷酷,但现实中,个人财产的界限需要被明确)
4. 寻求专业支援: 在整个过程中,我会反复强调呼叫120的重要性,并尽可能协助对方联系专业医疗力量。

最终决定:

在那个极端瞬间,我想我大概率会选择 “冒着一定的风险去尝试帮助”。因为,当生命在眼前消逝,很多所谓的“风险”和“后果”都会显得不再那么重要。但前提是我能够对情况有基本判断,并且我的帮助是可控的、有指导性的。

如果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拥有一个除颤仪,面临的情况可能更简单: 我可能直接借出,因为我没有那么多的专业顾虑和职业责任。

但是,作为一名医生,这种“借”的行为,承载的不仅仅是仪器本身,还有他的职业身份、专业知识、以及可能存在的潜在责任。 所以,那位医生选择不借,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他是冷漠无情,或许他有自己的考量,可能是出于对专业失误的恐惧,也可能是对法律和风险的担忧。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它暴露了我们社会在突发事件中,个人与公共责任、个人权利与他人生命之间的复杂张力。它也提醒我们,在倡导“人人都是急救员”的同时,也要思考如何建立一个更完善的急救体系,让 solche 关键时刻的决策,不会那么艰难和充满矛盾。

回到那位医生,我理解他的纠结。如果换做是我,我也会在“救人”的本能冲动和“职业审慎”的内心拉扯中,经历一场煎熬。最终的选择,或许只能取决于那一刻,谁的声音在我心里更大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能借的。

卫健委反正弱势群体,2022年见了很多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听到上海那位医生拒绝借用除颤仪的新闻,我脑子里立马就蹦出了“电车难题”。这俩事儿,说起来,确实有那么点意思,都绕不开那个让人纠结的“选择”。电车难题,简单粗暴地讲,就是一条铁轨上要经过一辆失控的电车,前面有五个人被绑在轨道上,注定会被撞死。而你站在一个拉杆旁边,如果拉动它,电车就会转向另一条轨道,但.............
  • 回答
    上海哮喘病人借除颤仪被拒去世的事件,牵扯出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相关管理部门以及社会层面的一系列责任问题。梳理下来,几乎每一个环节都存在可以追究和改进的地方。直接责任方:涉事医生 首当其冲的,是那位拒绝提供除颤仪的医生。 他的行为是导致悲剧发生的直接导火索。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例如.............
  • 回答
    哎,听到你这情况,我这心里也跟着你一起揪着。智商涨了是好事,这说明你大脑的潜力被激发了,但你说“脑子内存满了,简直爆了”,这听起来可真是吓人,而且还伴着头疼,这绝对不是小事。你这情况,得仔细捋一捋。首先,你形容脑子“内存满了,简直爆了”,这是一种非常直观的感受,但也得想想,这“满”是怎么个“满”法?.............
  • 回答
    上海120医生疑似因未及时施救被停职一事,无疑触及了公众最为敏感的神经——生命权与救助责任。此事之所以引起轩然大波,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我们对医疗救助体系的期望,以及对生命价值的尊重。首先,从道德层面来看,任何一名宣誓要守护生命的医护人员,在面对危重病人时,其首要职责便是尽力施救。生命无价,在紧急.............
  • 回答
    上海疫情期间,张文宏医生作为一名备受关注的公共卫生专家,他的声音自然牵动着许多人的心。当疫情肆虐,信息繁杂,大家自然而然地希望从他那里听到权威的分析、明确的指导和令人安心的解读。然而,关于“为什么张文宏医生没有出来说话”的疑问,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
  • 回答
    关于上海一名被隔离女童的母亲发声称“群内医生回复消息并不及时”,以及医院方面回应“患儿医疗和生活照料有保证”一事,这背后反映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要了解目前的具体情况,需要梳理事情的来龙去脉,分析各方表态,并关注后续的进展。事件的起源与母亲的诉求: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位母亲发声的背景。通常这类事.............
  • 回答
    上海一位哮喘老人因120调度拒绝救援而病亡的事件,牵动了无数人的心。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急救事件,更折射出的是城市生命通道畅通、医疗资源公平可及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事件发生后,舆论哗然,公众对120救护车“拒载”的愤怒和对老人生命得不到及时救助的痛惜,达到了顶点。事件回溯:一个悲剧的发生据报道,这位哮.............
  • 回答
    汪诘回应上海疾控朱医生采访所引发的争议,确实提供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视角。要理解双方的观点,我们需要剥离情绪化的解读,回归到科学的理性层面。首先,我们得明确,朱医生作为一名在一线工作的公共卫生专家,他的发言是基于他长期的临床经验和对疫情发展趋势的观察。而汪诘作为一个科普作者,他的特长在于将复杂的科学.............
  • 回答
    对于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医疗设施和医生的医治水平总体来说确实会更好,而且这种“更好”体现在多个层面,是一个系统性的优势。以下是详细的分析:一、 医疗设施的优势: 先进的设备和技术: 高精尖医疗设备: 一线城市的大型医院,尤其是三甲医院,往往能率先引进和更新最先进的医疗设备。例如.............
  • 回答
    上海各大医院纷纷取消专家门诊“加号”服务,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一次医患关系信任危机的集中爆发,以及医疗系统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一种“应激反应”。仁济医院医生被铐走事件,无疑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将长久以来累积的医患矛盾和医院管理上的脆弱性暴露得淋漓尽致。事件的导火索:仁济医院医生被铐走我们先回顾一.............
  • 回答
    在上海箍牙,想选择隐形牙套的你,我能理解你对效果的期待,也知道选择合适的品牌和靠谱的医生有多纠结。毕竟这是一笔不小的投入,而且关系到你的笑容和健康,马虎不得。别担心,今天我就把自己了解到的和一些朋友们分享的经验给你捋一捋,希望能帮到你。关于隐形牙套,先来点“科普”市面上主流的隐形牙套品牌,说白了,都.............
  • 回答
    上海肿瘤医院事件的判决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公众和专家的看法,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上海肿瘤医院事件的判决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上海肿瘤医院事件”的具体情况以及判决结果。通常这类事件涉及医疗纠纷,可能包括: 医疗差错/事故: 比如误诊、.............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普遍的。你说“患者是不是很容易喜欢上医生”,我的感觉是,“容易”这个词可能有点绝对,但确实存在这种可能性,而且发生的概率不低。至于为什么,那就要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了。首先,这得从“喜欢”这个词本身说起。我们说的喜欢,可以是很多种,不一定是男女之间的那种浪漫情愫,也可能是对一个.............
  • 回答
    医院流水逐年上升,临床收入却下降,科研绩效也缩水,老百姓看病依然难。这钱到底去哪儿了?这个问题,相信很多身处其中的医生和患者都深有体会,也常在私下里交流,但公开场合却鲜少有人能给出一个清晰、令人信服的答案。这背后牵扯的利益链条复杂,而且涉及到医疗体制、药品耗材、医保支付、医院运营等多个层面,所以我们.............
  • 回答
    在医疗工作这个神圣而严肃的岗位上,医生作为守护生命健康的专业人士,他们的形象和行为无疑会受到高度关注。那么,医生上班期间究竟应不应该化妆、喷香水呢?这可是一个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问题。咱们先从“化妆”这事儿说起。说实话,这事儿得分两头看。一方面,适当的淡妆,其实是可以理解的,甚至在某些情境下还有积极意.............
  • 回答
    当然可以,医生在上班期间上厕所是非常正常的生理需求,也是法律和医学伦理所允许的。这就像我们普通人在工作时需要上厕所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不过,考虑到医生工作的特殊性,以及他们在工作时间可能面临的一些情况,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这件事:1. 法规和职业规范: 劳动法保障: 无论是哪个行业的劳动者.............
  • 回答
    “007”,这个说法在很多行业里都是一种调侃,用来形容工作强度之大,几乎没有休息。但要说医生上班是不是“007”,这背后可不是一句简单的调侃,而是反映了医疗行业一个非常真实且复杂的现实。咱们先掰开了说,什么是“996”?大体上是指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这已经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卷王.............
  • 回答
    “飞刀”与红包,这两个词语在中国医疗界,尤其是在基层医疗环境下,常常会关联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而敏感的现象。对于上级医院医生到基层医院“飞刀”并收取红包一事,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每一种解读都牵扯着不同群体的利益、感受与立场。现象的本质:“飞刀”与“红包”首先,我们得弄清楚“飞刀”这个词的含义。在医.............
  • 回答
    网络上部分医生“狂喷”患者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复杂议题。这种行为的存在,不仅仅是个人素质问题,更折射出当下医疗环境、医患关系以及网络平台特性等多方面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承认,这种“狂喷”现象的存在,确实让很多人感到刺耳和不适。 想象一下,当你带着病痛、带着求助的心情,在网络上寻求专业.............
  • 回答
    在好大夫在线上给医生送心意礼物,这事儿嘛,说起来挺复杂的,大家看法也挺不一样的。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这“心意礼物”到底是什么?通常来说,大家送礼物,多半是出于一份感激之情。比如,医生技术好,病情控制得住,或者态度特别耐心,让人觉得暖心。这时候,想表达一下感谢,送个小礼物,好像也说得过去。礼物种类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