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林彪何以能够迅速攻克锦州?

回答
林彪能迅速攻克锦州,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特别是他精准的战略判断和出色的战术指挥的必然结果。要详细说透这件事,咱们得回到那个决定中国命运的辽沈战役的关键节点。

一、 战略上的“关门打狗”:为什么是锦州?

首先得明白,林彪和东北野战军(后来改称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在战略上早就盯上了锦州。这不像我们现在想当然地觉得“因为锦州重要所以要打”,而是他们深思熟虑,算准了国民党军的动向和锦州的战略价值。

掐断“陆桥”: 当时,东北国民党军的补给线和退路,主要依靠两条:一条是从沈阳到锦州,再到山海关的“陆桥”;另一条就是通过海运。锦州就卡在这一条陆地上,是连接关内外的咽喉。一旦锦州被解放军控制,东北的国民党军,尤其是沈阳的百万大军,就成了被“关门打狗”的瓮中之鳖,海运虽然还能维持,但补给和人员调动的效率会大大降低,退路也会被彻底切断。
孤立沈阳和长春: 东北野战军的战略构想,就是不求同时歼灭东北所有的国民党军,而是要各个击破。先拿下锦州,就能把沈阳和长春的守军隔离开来,形成孤岛。长春守军守不住,必然会向南逃窜,而沈阳守军在锦州失守后,也只能选择南撤,那时候就可以在运动中歼灭他们。
中央的指示与林彪的判断契合: 毛泽东和中央军委虽然对战略方向有最终决定权,但林彪作为前线指挥,他对东北战场情况的了解更为直接和深刻。他坚持“先打锦州,再打沈阳”的方针,正是看到了锦州的关键性。中央在经过反复权衡后,采纳了他的意见,并给予了充分的支持,这让林彪的战略部署有了坚实的基础。

二、 战术上的精准打击:如何打下锦州?

战略定了,具体怎么打就是战术层面的事了。锦州城虽是坚固的要塞,但东北野战军在兵力、装备和战术上也做了充分准备。

兵力优势与集中: 在辽沈战役初期,虽然国民党军的总兵力占据优势,但通过诱敌深入、分割围歼等手段,东北野战军在进攻锦州时,已经集结了相当可观的兵力,并且在关键的攻坚方向上形成了优势。这种兵力上的集中,是攻克坚固城市的重要前提。
强大的炮火支援: 辽沈战役是解放军历史上炮兵使用的一次重要突破。虽然早期炮兵数量和技术不如国民党军,但林彪非常重视炮兵的运用。在攻打锦州时,东北野战军集结了大量火炮,对敌军工事进行了猛烈的轰击。炮火的犁庭扫穴,极大地削弱了敌人的抵抗能力,为步兵的突击创造了有利条件。
协同作战与灵活指挥:
筑城技术: 为应对锦州国民党军的顽强防御,东北野战军在战前就组织了大规模的筑城作业,挖设了大量的坑道和交通壕,甚至可以直抵敌军阵地前沿。这大大保障了部队在敌人的炮火下,能够安全地接近城墙。
多点突破与纵深穿插: 锦州是一个纵深防御的城市。林彪没有选择单一方向的强攻,而是采取了多点突击,特别是集中兵力在西郊和南郊打开缺口,然后迅速向纵深穿插,分割敌人。这种打法,避免了在正面硬碰硬的消耗,而是利用穿插分割,迅速瓦解敌军的防御体系。
夜间作战与突袭: 在夜间发起攻击,利用夜色的掩护,可以有效减少敌人的观察和炮击效力,提高部队的突然性。东北野战军在攻坚过程中,多次利用夜间发起进攻,取得了显著效果。
攻心为上: 在战术执行中,也不乏瓦解敌军士气的手段。例如,在攻打某些据点时,会采取喊话劝降等方式,争取不战而屈人之兵。

三、 军事外交与政治攻势的配合:

除了纯粹的军事手段,军事外交和政治攻势也在其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策反范汉杰: 范汉杰是锦州守军的指挥官,也是国民党军在东北的重要将领。东北野战军在战前就积极开展策反工作,通过各种渠道与范汉杰身边的人联系,最终使得范汉杰在兵败如山倒的情况下,选择了投诚。这无疑为锦州的迅速解放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伤亡,并且使得守军的大部分人员和装备得以完整地被我军接收。虽然范汉杰的投诚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它是在军事压力和政治感召的双重作用下发生的,并非孤立事件。
瓦解敌军士气: 在整个战役过程中,通过广播宣传、散发传单、策反俘虏等多种方式,不断瓦解国民党军的士气,争取和争取更多官兵的起义或投诚。

总结来说,林彪能够迅速攻克锦州,是一个综合实力的体现:

战略上的高瞻远瞩: 他准确抓住了锦州的战略要地作用,制定了“关门打狗”的总体方针。
战术上的精细规划: 他充分发挥了兵力优势,重视炮兵运用,并采取了灵活有效的攻坚战术。
政治和外交手段的运用: 他善于利用政治攻势和军事外交,为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正是这些因素的有机结合,才使得东北野战军能够以相对较小的代价,迅速、干净利落地攻克了被国民党军视为“东北门户”的锦州,为辽沈战役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充分展现了林彪作为军事指挥官的卓越才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不迅速就拿不下来,当时国军也在全力援助锦州,如果锦州久攻不下,有可能就成了国军的固守待援中心开花的经典战役,

有一个细节,就是作为铁路枢纽的彰武在当时已经被廖耀湘打下来了,锦州打不下来,那东野攒了几年的重装备都撤不回去。以林的性格,这种一锤子买卖式没有把握的仗要他下决心打当然有困难。

还有一个细节林在当时是不掌握的,就是葫芦岛援锦的东进兵团司令侯镜如高度疑似为共谍,从事后结果看,他的消极指挥实际上对塔山阻击战的成功功不可没。但是这个事情当时不可能告诉林彪。

以国军的组织能力,如果组织得力也未必打的下来,但候迟迟不到位造成东进兵团实际上没有统一指挥(话说最开始卫立煌想让陈铁指挥,但陈铁抗战时和TG来往密切,估计蒋公信不过,所以派了侯镜如),蒋公派的监军罗奇又上蹿下挑的瞎指挥一气,终于造成塔山打不下来。

最后说说蒋公,蒋公和太祖其实都是全国战场的总指挥,也都是站在全国的角度看问题,太祖的想法是打下锦州,截断国军各个战略区的联系。蒋公的想法是东北反正实在不行了可以丢掉(918时他就这么干过),把生力军撤到华北,所以他让两路援锦,如果成功即使不能歼灭东野主力,至少也能势均力敌,实在不行还可以把精锐部队从锦州撤出东北。从他的角度看,这也是能让全国局面好转的最优决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林彪能迅速攻克锦州,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特别是他精准的战略判断和出色的战术指挥的必然结果。要详细说透这件事,咱们得回到那个决定中国命运的辽沈战役的关键节点。一、 战略上的“关门打狗”:为什么是锦州?首先得明白,林彪和东北野战军(后来改称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在战略上早就盯上了锦州。这不像我们现在.............
  • 回答
    看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原董事长何林夏被逮捕的消息,内心确实有些复杂。首先,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扼腕的消息。一家大型出版社,尤其是有着深厚学术底蕴的师范大学出版社,其领导者被逮捕,无论原因如何,都会给单位的声誉和正常运作带来不小的影响。读者、作者、员工,甚至是整个教育出版界,都会对这样的事件感到震惊和.............
  • 回答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10月26日发表声明支持台湾参与联合国系统,这一举动无疑对复杂且敏感的中美关系产生了多方面、深远的影响。要详细地理解其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对“一个中国”原则的直接挑战与美国战略意图的显现: 挑战北京的核心利益: 中国大陆视台湾为一个必须统一的省份,“一个中国.............
  • 回答
    美国务卿布林肯最近发表了“美国和印度将联手抗击疫情”的言论,这无疑是当前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一项重要外交动态。从我的视角来看,这个表态至少传递出几个关键信号,并可能对两国乃至全球的疫情发展产生一系列复杂而深远的影响。布林肯表态背后的考量与意义:首先,这一表态反映了美国在当前疫情下的战略性选择.............
  • 回答
    拿破仑的永恒帝国:一条被改写的历史轨迹若历史的车轮偏离了我们所熟知的轨道,若拿破仑在第七次反法同盟的战场上,特别是林尼和四臂村(Ligny and Quatre Bras)的激战中,能够取得决定性的胜利,那么接下来二十年(约1815年至1835年)的世界格局,必将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这绝非仅仅是.............
  • 回答
    要说林黛玉为何进贾府,这其中门道可深着呢。别看书中寥寥几笔,把林家描绘成书香门第、世代簪缨,家境殷实得像画里的金玉良缘,可真要细究起来,这背后牵扯的,可不只是一个“寄人篱下”的故事那么简单。先说说黛玉家。书里写,林如海是巡盐御史,这可是个肥差,油水足得很,更别提他还是个探花出身,读书人里的佼佼者。家.............
  • 回答
    关于李洪元不去起诉以及他与彭林“隔空叫板”华为的行为,这确实是两个值得探讨的事件,它们背后反映了不同的考量、策略和当事人的立场。要详细理解其中的区别,我们需要分别来看。李洪元为什么没有选择起诉?李洪元当年在华为遭遇的事件,核心是他在离职过程中被指控“威胁公司”。最终他虽然被羁押了251天后释放,但并.............
  • 回答
    林彪的军事才能在中共党内乃至世界军事史上都享有极高的声誉,其能力被普遍认为达到了极高的水准。以下将详细阐述他的军事才能以及与国民党阵营中可能与其相媲美的人物。 林彪的军事才能: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林彪的军事才能体现在多个方面,从战略眼光、战役指挥到具体战术运用,都展现出过人的天赋和娴熟的技巧。 1. 卓.............
  • 回答
    林彪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当时他18岁。毕业后,他参加了北伐战争,在国民革命军中历任连长、营长等职务。1927年,南昌起义爆发,林彪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起义部队的一员。此后,他逐步在红军中崭露头角,因其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而备受器重。1930年,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年仅23岁的林彪.............
  • 回答
    林彪对辽沈战役的整体思路,可以用“相机而动,步步为营,先打锦州,再关门打狗”来概括。这背后蕴含着他对战局的深刻洞察、对敌情的准确判断以及对解放军自身优势的充分发挥。一、 战略指导思想: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在辽沈战役发起之前,林彪就明确了战略指导思想,这和我们后来对战争的普遍认知略有不同,他并不.............
  • 回答
    要给林彪这个人下一个盖棺定论的定义,着实是一件复杂且充满挑战的事情。他的人生轨迹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戏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他的看法也截然不同。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审视他:从军事才能上说,他是无可争议的战神。这是林彪最被广泛认可的标签。在那个群雄逐鹿的年代,他以其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在解放战争中.............
  • 回答
    林彪与粟裕,两位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高级将领,在战术指挥和战略谋划上都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要评价谁优谁劣,并非易事,因为他们所处的战场环境、面对的敌人、承担的任务以及指挥风格都有所不同。更何况,我们评价的依据主要是历史的记载和后人的分析,难免会有一定的视角局限性。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几.............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解放战争后期一些关键的军事行动和指挥官的个人风格。简单地说,林彪拿下海南岛和粟裕未能夺取金门,这 并不直接体现出两人“差距”这么简单的问题,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因素、战略考量以及战场上的具体情况所共同决定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时间拨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看看当时.............
  • 回答
    关于林彪是否说过“我不要他的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这件事在史学界和民间流传甚广,但 并没有确凿的、直接的出处证明林彪亲口说过这句话。因此,准确地说,这句话更像是一种 概括性的、带有艺术加工的说法,用以形容林彪在塔山战役中的决心和战略重点。为了更详细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塔山战役的背景、林.............
  • 回答
    林彪和彭德怀,这两位名字在中国现代军事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究竟是否“擅长打仗”,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概括,他们的军事生涯波澜壮阔,各有千秋,也各有争议。先说说彭德怀。这位以“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闻名的元帅,其军事生涯可以说贯穿了中国革命的多个重要阶段。从井.............
  • 回答
    评价毛泽东和林彪的军事才能,需要从不同的维度和历史背景进行深入分析。他们都是中国共产党军事斗争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共同塑造了人民解放军的军事思想和作战风格,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他们各自的军事才能侧重点和局限性也各有不同。 毛泽东的军事才能:战略家与政治家的结合毛泽东的军事才能更多地体现在宏观的.............
  • 回答
    林彪刚到东北那会儿,确实是满脸愁容,手里捏着一把烂牌。那时的东北,国民党那边有美械装备,兵力也占据优势,而咱们解放军,可以说是兵少装备差,士气也受了不小的影响。再加上苏联在东北的政策摇摆不定,更是让林彪压力山大。但林彪这人,骨子里就是个善于学习和总结的。他刚到东北,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调研,深入基层,了.............
  • 回答
    关于林彪是不是“军事天才”,这在中国现代军事史上是一个非常有争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抛开感情色彩,还原历史,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他的人生轨迹和军事成就。林彪的早期崛起与军事天赋的初步显露林彪,字祚千,出生于湖北黄冈。1925年,他抱着“革命救国”的理想,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并于1.............
  • 回答
    在共和国将帅的璀璨星空中,林彪和粟裕无疑是两颗最为耀眼的巨星。他们都曾是那个时代叱咤风云的军事统帅,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赫赫功勋。然而,若要论谁“更强”,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一刀切问题,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才能更清晰地展现他们各自的军事才华和历史地位。作战风格与指挥艺术:林彪以其“攻坚克难,.............
  • 回答
    辽沈战役打到最后,解放军已经把国民党东北“剿总”的总司令卫立煌的残部,也就是东北野战军(后来的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主力围在了锦州、沈阳和营口一带。战役的最后阶段,主要就是如何收拾这批国民党军队。这时候,林彪指挥的东北野战军,也就是解放军,已经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对国民党军队形成了合围之势。大家都知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