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林彪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回答
要给林彪这个人下一个盖棺定论的定义,着实是一件复杂且充满挑战的事情。他的人生轨迹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戏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他的看法也截然不同。

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审视他:

从军事才能上说,他是无可争议的战神。

这是林彪最被广泛认可的标签。在那个群雄逐鹿的年代,他以其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在解放战争中屡建奇功。比如,他率领的东北野战军,在辽沈战役中以摧枯拉朽之势歼灭了国民党精锐部队,奠定了全国解放的基础。随后在平津战役中,他又巧妙运用“围而不打”、“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战术,兵不血刃地解放了北平。在朝鲜战场上,他指挥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以其独特的战术风格,让美军闻风丧胆。他善于总结和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并且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变通,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作战体系,尤其是在运动战和攻坚战方面,堪称一绝。

他的军事生涯中,充满了战术上的精妙构思和战略上的深谋远虑。许多军事专家至今仍对他在战场上的决策和指挥津津乐道。可以说,在中国革命的胜利进程中,他的军事贡献是极其重要的。

在革命早期和建国初期,他也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

从参加秋收起义开始,林彪就一直是革命队伍中的一员。在艰苦的革命岁月里,他出生入死,经历了多次战火的洗礼。在长征途中,他虽然年轻,却也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坚韧。延安时期,他积极学习和宣传毛泽东思想,成为毛泽东的忠实拥护者之一。在建国初期,他作为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为新中国的建设和稳定也做出了努力。

然而,随着权力的膨胀和政治风波的演变,林彪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的转折。

在成为“接班人”之后,他的政治野心逐渐暴露。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成为了这场政治运动中的重要推手。他极力鼓吹“以阶级斗争为纲”,在政治上推行极左路线,对彭德怀、刘少奇等一大批老一辈革命家进行了残酷的批斗和迫害。

他所推行的“四个伟大”、“红海洋”等宣传,一度将个人崇拜推向了极致,对中国的政治生态和社会文化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他的某些言论和行为,在今天看来,无疑是荒谬和灾难性的。

林彪的性格特点也颇为复杂。

史学家们普遍认为,他是一个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人。在公开场合,他常常显得沉默寡言,甚至有些木讷。然而,在私下里,他却对政治有着极大的敏感度和强烈的控制欲。他非常注重细节,一丝不苟,这或许也是他能够在军事上取得成就的原因之一。

同时,他也表现出了一种难以捉摸的矛盾性。一方面,他可以为了革命事业出生入死;另一方面,当权力触手可及时,他又展现出了令人震惊的冷酷和算计。有人形容他是一个“多疑而敏感”的人,这或许也解释了他后来在政治斗争中的种种表现。

他最终的结局,是林彪人生中最具争议的部分。

1971年的“九一三事件”,他因为被指控企图政变而乘机叛逃,最终在飞机坠毁中丧生。这一事件的真相至今仍存在许多未解之谜,但官方的定论是他被定为“反革命集团首犯”。

总结来说,林彪是一个极其复杂而矛盾的人物。

他既是中国革命战争中的杰出军事家,也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政治人物。他既有令人钦佩的军事才能和革命经历,也有着令人诟病的政治错误和个人野心。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他标签化,是“英雄”还是“罪人”。评价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在历史舞台上扮演了如此重要角色的公众人物,需要历史的维度和多方面的审视。他的功过是非,需要留给后人去评说和反思。理解林彪,或许就是理解中国近现代史本身的一个缩影,它包含了战争的残酷、权力的诱惑、意识形态的斗争,以及人性的复杂交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问林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太复杂了。

首先,林彪是一个军事天才。这是毋庸置疑的。

虽然我党开国时期,名将如云,谋臣如雨,但军事才华如林彪那样绝伦超群、光耀夺目的,不过寥寥数人而已。——南昌起义时,林彪仅仅是一个小小的连长,而在建国时,他在军内的地位已经是事实上的第三号人物,这其中虽然有许多际遇,但毫无疑问,他能如此晋升,最大的原因是他能打仗。

然而,除过打仗之外,这个人有太多的难以评说的地方。

现在网上往往把林粟并称,其实两个人除了打仗都厉害之外,在其他方面真是差距挺大的。

林彪当年曾指点粟裕,说他“缺乏党内斗争的经验”,可对于林彪自己来说,恰恰是反了过来,他太热衷于搞党内斗争了。粟裕是完全不会整人,他技能点就没点在这上面,可林彪打仗整人两开花,那也是没谁了。

象什么南昌起义后想开小差逃跑、井冈山上质疑“红旗还能打多久”之类的事情就不提了,就比如红四军七大前,他写信给毛泽东,信里对朱德横加攻击,说朱德“领袖欲望非常高涨,虚荣心极端发展”,喜欢“拉拢下层”,“放空炮”等等,用词非常极端,基本上等同于人身攻击。

等到了长征时,又对毛泽东四渡赤水的指挥表示怀疑,在政委聂荣臻拒绝、彭德怀明确不赞同的情况下,直接要求毛泽东下台,要用彭德怀替换毛泽东。——这一事件直接埋下了日后彭德怀悲剧的潜因。

等和四方面军回合后,面对张国焘分裂党、搞第二中央的错误,林彪居然能够超然事外,坐观成败。

——说实话,我都搞不懂,为什么在林彪犯下如此多的重大错误后,毛泽东还能对他毫无保留的信任,待之如子侄。会理会议,毫无错误的彭德怀倒了大霉,而始作俑者的林彪却毫发无损,毛泽东还为之辩护“林彪只是个娃娃,懂得什么”,你就说彭德怀冤不冤?

其实,我真的觉得毛泽东对林彪有特殊的感情,是真的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宠的,就林彪犯的那些错误,换一个人你看看。

解放后,历次政治风波,林彪总能恰到好处的踩上一脚。

1958年反教条主义,整刘伯承、萧克,林彪发言:“有的人一谈到外国的东西就津津有味,把本国的东西看作是土包子,我们的经验很丰富,不能把黄金当黄土甩掉了”,一句“不能把黄金当黄土甩掉了”,给刘、萧二人定了性,后来官方《刘伯承传》提到这件事情,评价说“含沙射影,暗箭伤人”。

当然,58年这次反教条主义,主导者不是林彪,而是彭德怀。然而第二年就是庐山会议了,彭德怀也倒了霉,在庐山会议上,朱德很是伤感,说“当年都是一个锅里搅勺的”。可林彪就完全没有那种感觉了,他发言“彭德怀这次是招兵买马,是野心家、阴谋家、伪君子、冯玉祥”,——何其恶毒?

然而这还没完,等到了北京,军委扩大会议上,林彪又给彭德怀来了一记狠的,他说:“他(彭德怀)以前的名字叫彭得华,就是说,他要得整个中华。”——这话连吴法宪都惊着了。此何言欤。

《彭德怀传》这么评论:“林彪的打击和吹捧都是淋漓尽致和与众不同的。”真是淋漓尽致啊,真是与众不同啊。

对朱德,林彪也不放过,同一会议上,他说:“朱德同志总是认为自己的功劳很大,其实他名声很大,功劳不很大。战争年代,朱德同志名义上是总司令,实际上没有当过一天总司令,我军的总司令向来都是毛主席。”

批彭带朱,借毛批朱,林彪煞是好手段,一招之下,我党第一、第二两位元帅同时败落。不久以后,朱德的扁担就变成林彪的扁担了。

除此之外,党内被林彪踩在脚下的,还有吕正操、邓华、罗瑞卿等等一长串名单。

想想我粟总那可怜的党内斗争能力,这方面林总真的能当他老师。

综合来看,我对林彪的评价是:在革命前期意志并不坚定,在政治上一直带有较强的投机性,党内斗争水平极高,整人手段娴熟的军事天才。

说句实话,林彪最后的败亡不是偶然的。

user avatar

坠机而死挽救了他,没有比这个结局更适合他的。

如果真的顺利降落在苏联,不论真意如何,到时候都是身不由己,必然是要走到中国的对立面上。

与其受他日之羞,不如就此魂归草原,留的后世英名。

user avatar

《史记•淮阴侯列传》的魂穿。

一个人名字会取错,外号不会。

user avatar

军事上地位不用说了,几乎独一档存在的人。

说个小例子,说起黄埔军校,哪期人才多,一般人习惯性的思维就是第一期和第四期。

实际上,第四期出的人里面,除了林彪以外,我党方面如果不说英年早逝的伍中豪、曾中生、段德昌、刘志丹这些,能排上号的就是张宗逊、郭化若了。国军方面,谢晋元、张灵甫、胡琏、李弥、刘玉章、潘裕昆这些,真正军事上相对不错的也就是胡琏,但一直也没到大兵团司令地位。

不管从职务,还是打仗水平看,如果把林彪去掉,无论国共双方,不仅没法和一期质量比,比二期三期也未必有绝对优势。

但大家印象里都觉得四期和一期一样优秀,其实就是因为有林彪这个独一档的人存在,拉高了整期学生的平均分。


现在一些军迷喜欢把林粟并列。实际上粟的军事地位比林差一截的。粟裕之所以在大兵团作战时代才真正脱颖而出,不是没原因的,没有我党这种练兵制度且达到足够规模,粟裕很难达到后来高度,这点来看全面度和适应性比林彪差很远的。

我党真正军事上能和林彪并列的,是彭德怀。彭林二人是一档存在。只不过彭长期干的活没那么耀眼,直到抗美援朝。

当然这个说远了。


林彪的军事能力详细说的人太多了,这里我说点他政治方面的情况。

很多人容易单纯的用游戏玩法,把政治人物分成文臣和武将,这种分法是不科学的。尤其在我党内部,军事本身就是立足于政治基础之上的,一个不会建设根据地的将领根本不可能练出一支优秀的军队。所以我党的军事将领中,有很多政治能力很强。且不说偏政工的邓政委、聂荣臻、陶铸等人,即便是作为军事将领出身的贺龙、陈毅、程子华这些,一旦干行政依然不错。

而林彪的政治能力,是非常高的,在那一代的军事人才中,可能也只有286才能与之相比

所以林彪56年八大就成政治局常委,后来一直干到二把手,并不是偶然,更不是单纯的阴谋论解释。

之所以大家印象中林彪纯粹军人,最大的问题是,并不是林没有参与政务,比如建国前他是东北局书记,负责的是当时最重要地区党政军所有工作的。关键在于,林彪没有机会全面表达自己的政治思想,使得后人只知道他“三三制”“三快一慢”这些军事思路,不知道他有什么政治思想。所以研究的都是军事家林彪,忽略了政治家林彪一面。


那么林有什么政治思想呢?

历史留下来的材料太少,这里就举几个例子,权作管中窥豹吧。

一是1966年12月(注意这个时间),此时教员语录再版,林写的前言,结尾没有像当时流行文章那样说“把whdgm进行到底”,而是说

希望每个同志认真地、刻苦地学习,在全国范围内,掀起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新高潮,在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下,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文化和现代国防的伟大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这个说法,与周恩来提出的四个现代化(此处之前不严谨,修改),基本上是一种翻版。

二是九大时候,陈伯达起草的那个《政治报告》,就是后来完全没有被采用,原版退回的那个。虽然内容不得而知,但题目知道,是《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虽说陈表示这是自己写的。但结合后来的事,都知道陈此刻已经完全投靠林了,且提纲都是多次与林商量后定的。陈作为宣传部出身的zzj常委,老笔杆子了,写的东西怎么可能做到既完全不合教员意思(这个已经明确),还完全不合林的思路?

三是后来林立果有一个公开讲话,叫做《讲用报告》,在当时全军全国公开发表。这里除了学教员思想,明确提出了政治和经济的关系、中国一定要强盛话题,提出

衡量社会主义企业(也包括农业),我们体会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经济标准。要以政治标准为主,但经济标准也是不能少的。

这类在当时很容易被认为“唯生产力论”的话。

四是571纪要里面,明确有针对社会矛盾的一些看法

国民经济停滞不前,群众和基层干部、部队中下干部实际生活水平下降,不满情绪日益增长


所以说林彪只有军事而对政治不够懂是不对的,不仅懂,还有他关于政治经济的一套思想。虽然想法能看到不多,但绝对是有目标和思路的。

有个道理这里要重申一下:研究大人物的关系,切忌随便套用小人物的那种利益划分,大人物是有政治理想的。利益有问题,还有妥协余地,政治理想不同,就无法妥协了

而从林的人物关系上看,自始至终和周的关系相当不错,和刘邓关系奇差,和教员关系从亲密无间最终走到分道扬镳。

这也算从一个侧面佐证了,他的政治思想是什么风格的了。


——————补充——————

看到下面有个答案说外蒙折戟倒是成全了他,这点表示个异议。

你觉得林的头脑,能不知道出去后会是什么名声吗?你都能猜到的,他不知道?哪怕按野史说儿子要求的,他儿子智商也不会想不到吧。

更何况在林的飞机起飞后,周宇驰等人又欺骗劫持另一架飞机北逃。这就说明完全是有预谋、有组织的行为,怎么可能是野史说的那种无厘头冒失行为或者更夸张的阴谋论呢?


最简单道理就是,如果你和某个大人物已经到了你死我活地步,但你的力量根本打击不了对方,却恰好之前是他捧的优秀人物的话,怎样才能不输?

可能唯一能办的方法就是自爆。你突然给大家表现你是个坏人,你里通外国了,那人们固然唾骂你,但会不会也觉得大人物的眼光不过如此嘛,进而对其发起的运动也怀疑?

是,你的结局也很惨。但打仗哪有完全保证自身的?以弱对强决战时候,能做到同归于尽,就是胜利

骄傲的军人不怕死,怕失败。失败才可怕,死亡不可怕,其他种种更不可怕。


林在71年就是面临这么个情况,最终选择了这么个行为。

而官方也明确定义了913事件的影响,表示“客观上宣告了wg理论和实践的破产”

所以你说林是胜了还是败了?


我觉得林这个人不管怎么评价他,至少到死,他都没有辱没自己“常胜将军”这个名号。

user avatar

历史剧《雍正王朝》中有这样一句话:

“有江山便不能有我,有国便不能有家。”

这是和尚对雍正的解惑,翻译过来就是:权力越大,责任越大!

在完全民主尚不能广泛实行的情况下,民主集中制是最优解,但同时也会达到中央权力的空前强大!

什么意思呢?古代皇权是自上而下的,而民主集中制的权力是自下而上的。他的贯彻落实能力与执行能力要比皇权强很多。

所以,历史上任何国家优秀的共产党的最高领袖都会意识到,自己所处地位举手投足之间就是怎样的影响,同时也知道自己实在代全体人民实行权力。所以必须谨慎谨慎又谨慎。

有江山不能有我,有国不能有家。在那个位置就要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一切行为出于公义,绝无偏私。

“我不是斯大林,你也不是斯大林,照片上挂着的才是斯大林!”斯大林如是与儿子说道。

毛主席晚年那几年,可以说得上一句孤寂、落寞,身边几乎没什么亲人。但他想的还是没有自己,看到“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时还是会痛哭流涕写下,也还是会写下《诉衷肠》这首词作。

我当然明白,不是所有人都是伟人,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绝无偏私。但很可惜,如果你在那个位置上,你就必须做到如是。

user avatar

讲历史太严肃了,还是讲连续剧吧。《琅琊榜》第一季有一句话:“是不是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他想,他就可以”。第二季,几乎就是围绕这句话展开的。假使,长林王萧庭生没气死在大殿上,接下来他该怎么办呢?就两个选择么,等死,或者赌一把。毕竟是梅宗主的弟子,必须是个完人。所以,聪明如那个读遍历史的编剧,也编不下去了,只能让他死在大殿上。

user avatar

林育蓉的八卦是真多,民国时候就多。。

解放军的将帅们不少,但要论民国时代八卦最多的,除了教员和周先生,还是要属林育蓉。。

简直就是民国文春的看板娘。。。

1931.07.17《时事新报》:第一次被炸死。。。

1934.11.20《苏州明报》:第二次又被传言打死。。。

1935.02.17《实报》:又活过来了,悬赏万元。。。

1935.04.21《东南日报》:第三次叒在遵义被炸死。。。

1946.09.20《东南日报》:林蓉蓉懂什么?

合纵19日南京电,据《新民报》沈阳消息称:杜聿明将军颇轻视其对手林育蓉之能力。杜称:“林仅是一村童,对现代战争还现代化得不够”。并谓:“他尚需向我多多学习。多年以前,在湖南西部我是第一个击败他的人”。

1947.1.7《天行报》:林蓉蓉到底有几个老婆?(内容太地摊了,不抄了)

1947.3.13《立报》:日渐和暖的气候,对林彪瘦弱多病的身体很有帮助。因此他对于在哈尔滨住了半年来的狭小民房、与每天用洋瓷茶杯喝厌的白开水兴味索然了。他用洁白细嫩的像处女般的手指,弹动那退了色的红漆沙发,他沉浸在微妙的幻想中

1947.4.21《东南日报》:第四次死于内讧。(不当编剧可惜了)

3月28日在哈市南岗喇嘛台总司令部开会时,林主张再行南犯。哈市市长李天佑强烈反对。各不相下,遂行火并。时李之勤务兵张学仁奉命开枪,击中林小腹,林亦当场将张某击毙。林从市立医院转往哈尔滨犹太医院救治,延命一昼随后殒命。

1949.03.18《苏州明报》:无聊的谐音梗。值得注意的是“领票”同志是唯一一个文中提到的TG战将。可见知名度还是可以的。

出名真得要趁早啊。。。

user avatar

彪子最大的争议还是在晚年,但如果说彪子是野心家的话头号林粉王年一第一个就不答应。

根据吴冷西,高文谦,杨成武和纪登奎等人的资料来看,彪子确实一直行事低调,活脱脱的一个甩手掌柜。66年请他出山的时候还百般不乐意。

用一位傲娇臭大叔的话来说,彪子本人是没有野心的,但是彪子“集团”有。彪子因为身体的缘故,需要老婆经常帮忙出面处理事务,但是他老婆和儿子可并不是安分的主儿。

他儿子是人所共知的“中二病晚期”,老婆更不是省油的灯。69年彪子去江西的时候,程世清去接应,结果叶群两头骗,愣是放了程世清鸽子。包括一些林办秘书也回忆,叶群经常诓骗彪子,瞒着彪子办一些事情。

最牛批的还是是叶群和黄永胜偷情,这件事离谱的地方不在于偷情本身,而是林老虎窃听叶群和黄永胜通话记录,才使得这件事情为人所知。不禁让人感叹,这一家子都是什么神仙?


唯一比较正常的林豆豆还因为她母亲极强的控制欲被整抑郁了。

根据彪子的卫士长李文普的回忆:

从彪子的状态来看,不禁让人怀疑彪子在命运之夜时是不是还被他老婆蒙在鼓里。

但无论如何,彪子晚年的悲剧还是说明了一点——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user avatar

你要问林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么事情就显得比较庞杂。

我个人认为,林总是一个把行为本身视为最高价值的现实主义者,甚至带有强烈的目的论的倾向。

就是说,你不要和林彪画大饼,他不吃共产主义天堂那一套,他关注的永远都是如何解决现实的、眼前的问题。甚至于,如果一个人解决现实问题的办法不够漂亮、有很大的瑕疵,他就会倾向于认为这个人的整个立论都是错误的。

他最后走到和他的恩主、领袖分道扬镳的地步,就是因为那位天才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跟着自己的直觉走的理想主义者,而那位天才在第一次落实他的直觉的时候,往往效果都不怎么体面。

林总在1948年的东北局会议上论国际主义:

国际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本性,民族主义只是反帝主义成为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时,才有意义,否认它将是反动的。全世界无产阶级,越是觉悟,现在越要支持苏联……
——摘自《枪杆子1949》,张正隆著

即便只有这么一点只言片语,也可以看到林总很明显的把视角放在眼前的问题上的倾向,什么是国际主义、什么是民族主义根本无关紧要,要紧的是“现在”要支持苏联。

于是我们后来看到,林总抛出了“带着问题学”、“最高最活”、“政治可以冲击它”、“二百米内硬功夫”、并联自行车之类的明显暴论。

对于林总来说,解决眼前的问题,比务虚务到五百年后要重要的多得多,所以理解作为一个人的林彪,一定要把他的言行所在时空的历史局限性充分的予以考虑。

也只有这样细腻的视角,才会发现“B—52”历来都非常重视多数票的问题,揭示了那位天才不为人所注意的重要细节。

毕竟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向来都善于理解奉天承运的现人神,不善于理解一个列宁主义组织体系下的党棍。

一定要把四渡赤水时期林总的一则个人“逸闻”重视起来。

因为对四渡赤水的具体战役部署不满意,林总在自己的政委聂总座明确表示反对的情况下不但私自串联、劝进彭德怀,甚至还在彭明确表示拒绝的情况下在会理会议上公开发动私人特攻,要求撤换那位天才。

这件事的匪夷所思程度使得领袖长期拒绝相信这完全是林的私人行为,而把账记到了彭的头上。

为什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写给林的回信呢?

这就是林彪,因为吃穿都靠组织供应,所以根本不认识人民币的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给林彪这个人下一个盖棺定论的定义,着实是一件复杂且充满挑战的事情。他的人生轨迹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戏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他的看法也截然不同。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审视他:从军事才能上说,他是无可争议的战神。这是林彪最被广泛认可的标签。在那个群雄逐鹿的年代,他以其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在解放战争中.............
  • 回答
    想要理解真正的斯莱特林,我们得抛开那些刻板印象,深入挖掘他们内心深处的东西。霍格沃茨的四个学院,每个都有其独特的象征和价值观,而斯莱特林,往往是最容易被误解的那个。首先,抛开“邪恶”、“纯血至上”这些标签。斯莱特林学院的创始人萨拉查·斯莱特林,他的核心理念是“追求伟大”,以及“能力至上”。他认为,只.............
  • 回答
    林俊德院士在生命最后时刻,依然紧盯电脑屏幕,不是为了什么悬而未决的科研难题,也不是什么国家机密,而是一件极其个人化,却又承载着他对祖国最深沉感情的事情——整理他一生参与的,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默默奉献的珍贵资料。这件事,需要从他的人生经历和那个特殊的年代说起。你想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刚刚成立.............
  • 回答
    林冲在妻子被调戏后不立刻与高衙内发生正面冲突,是一个在《水浒传》中非常值得探讨的情节,它展现了林冲性格的复杂性,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懦弱或纯粹的“以大局为重”。事实上,这背后是多重因素的综合考量,包括他的性格特点、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他自身的处境。为了更详细地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林冲.............
  • 回答
    在《多情剑客无情剑》中,阿飞最终决定抛弃林仙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痛苦而深刻的觉醒过程。这个过程,是阿飞从一个单纯、热血的少年,被爱情蒙蔽双眼,到最终看清现实、斩断情丝的蜕变。最初的阿飞,如同一团燃烧的烈火,他的爱炽热而纯粹,却也因此显得格外容易受伤。他对林仙儿的感情,起初是一种近乎崇拜的.............
  • 回答
    林彪的军事才能在中共党内乃至世界军事史上都享有极高的声誉,其能力被普遍认为达到了极高的水准。以下将详细阐述他的军事才能以及与国民党阵营中可能与其相媲美的人物。 林彪的军事才能: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林彪的军事才能体现在多个方面,从战略眼光、战役指挥到具体战术运用,都展现出过人的天赋和娴熟的技巧。 1. 卓.............
  • 回答
    林彪能迅速攻克锦州,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特别是他精准的战略判断和出色的战术指挥的必然结果。要详细说透这件事,咱们得回到那个决定中国命运的辽沈战役的关键节点。一、 战略上的“关门打狗”:为什么是锦州?首先得明白,林彪和东北野战军(后来改称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在战略上早就盯上了锦州。这不像我们现在.............
  • 回答
    林彪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当时他18岁。毕业后,他参加了北伐战争,在国民革命军中历任连长、营长等职务。1927年,南昌起义爆发,林彪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起义部队的一员。此后,他逐步在红军中崭露头角,因其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而备受器重。1930年,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年仅23岁的林彪.............
  • 回答
    林彪对辽沈战役的整体思路,可以用“相机而动,步步为营,先打锦州,再关门打狗”来概括。这背后蕴含着他对战局的深刻洞察、对敌情的准确判断以及对解放军自身优势的充分发挥。一、 战略指导思想: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在辽沈战役发起之前,林彪就明确了战略指导思想,这和我们后来对战争的普遍认知略有不同,他并不.............
  • 回答
    林彪与粟裕,两位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高级将领,在战术指挥和战略谋划上都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要评价谁优谁劣,并非易事,因为他们所处的战场环境、面对的敌人、承担的任务以及指挥风格都有所不同。更何况,我们评价的依据主要是历史的记载和后人的分析,难免会有一定的视角局限性。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几.............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解放战争后期一些关键的军事行动和指挥官的个人风格。简单地说,林彪拿下海南岛和粟裕未能夺取金门,这 并不直接体现出两人“差距”这么简单的问题,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因素、战略考量以及战场上的具体情况所共同决定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时间拨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看看当时.............
  • 回答
    关于林彪是否说过“我不要他的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这件事在史学界和民间流传甚广,但 并没有确凿的、直接的出处证明林彪亲口说过这句话。因此,准确地说,这句话更像是一种 概括性的、带有艺术加工的说法,用以形容林彪在塔山战役中的决心和战略重点。为了更详细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塔山战役的背景、林.............
  • 回答
    林彪和彭德怀,这两位名字在中国现代军事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究竟是否“擅长打仗”,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概括,他们的军事生涯波澜壮阔,各有千秋,也各有争议。先说说彭德怀。这位以“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闻名的元帅,其军事生涯可以说贯穿了中国革命的多个重要阶段。从井.............
  • 回答
    评价毛泽东和林彪的军事才能,需要从不同的维度和历史背景进行深入分析。他们都是中国共产党军事斗争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共同塑造了人民解放军的军事思想和作战风格,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他们各自的军事才能侧重点和局限性也各有不同。 毛泽东的军事才能:战略家与政治家的结合毛泽东的军事才能更多地体现在宏观的.............
  • 回答
    林彪刚到东北那会儿,确实是满脸愁容,手里捏着一把烂牌。那时的东北,国民党那边有美械装备,兵力也占据优势,而咱们解放军,可以说是兵少装备差,士气也受了不小的影响。再加上苏联在东北的政策摇摆不定,更是让林彪压力山大。但林彪这人,骨子里就是个善于学习和总结的。他刚到东北,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调研,深入基层,了.............
  • 回答
    关于林彪是不是“军事天才”,这在中国现代军事史上是一个非常有争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抛开感情色彩,还原历史,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他的人生轨迹和军事成就。林彪的早期崛起与军事天赋的初步显露林彪,字祚千,出生于湖北黄冈。1925年,他抱着“革命救国”的理想,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并于1.............
  • 回答
    在共和国将帅的璀璨星空中,林彪和粟裕无疑是两颗最为耀眼的巨星。他们都曾是那个时代叱咤风云的军事统帅,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赫赫功勋。然而,若要论谁“更强”,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一刀切问题,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才能更清晰地展现他们各自的军事才华和历史地位。作战风格与指挥艺术:林彪以其“攻坚克难,.............
  • 回答
    辽沈战役打到最后,解放军已经把国民党东北“剿总”的总司令卫立煌的残部,也就是东北野战军(后来的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主力围在了锦州、沈阳和营口一带。战役的最后阶段,主要就是如何收拾这批国民党军队。这时候,林彪指挥的东北野战军,也就是解放军,已经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对国民党军队形成了合围之势。大家都知道,.............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假设性问题,将两个截然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军事力量进行碰撞。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仔细分析当时两者的实力、作战环境以及潜在的战术应用。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双方的“家底”:1931年的东北日军: 兵力: 这个时期的日军在东北(当时称“满洲”)的驻军规模相对较小,但绝对是精锐部队,且有.............
  • 回答
    评价《大决战》系列电影中的林彪形象,我觉得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待,而且这几个维度之间往往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首先,从军事指挥官的塑造来说,电影中的林彪无疑是“高光”的。他被描绘成一个极其冷静、思路清晰、善于谋略的统帅。在关键的战役节点,比如辽沈战役中的锦州攻坚,或者淮海战役中的战略部署,林彪总能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