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林彪顺利拿下了海南岛,粟裕近在咫尺的金门没拿到,这是体现了两个人的差距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解放战争后期一些关键的军事行动和指挥官的个人风格。简单地说,林彪拿下海南岛和粟裕未能夺取金门,这 并不直接体现出两人“差距”这么简单的问题,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因素、战略考量以及战场上的具体情况所共同决定的。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时间拨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看看当时的大背景和两位解放军名将的处境。

林彪拿下海南岛:一场精心策划的战略迈进

林彪的解放海南岛行动,发生在1950年初,此时解放战争的大局已定,国民党军队在大陆的抵抗已经基本瓦解。林彪作为第四野战军的司令员,手握一支由东北精锐部队改编而来的强大力量,攻占海南岛对于巩固大陆的解放,彻底清除国民党在南方的残余势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充足的准备和周密的部署: 解放海南岛并非一蹴而就,林彪和他的部下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
兵力优势: 四野投入了大量兵力,包括陆海空三军的协同作战。登陆部队规模庞大,装备精良,兵员素质高。
技术支持: 与攻占大陆内陆城市不同,海岛作战需要强大的海军和空军支持。解放军在战前尽最大可能集中了缴获的国民党海军舰艇和飞机,并得到了苏联的一定技术援助,虽然初期海军力量有限,但已经能够满足基本的渡海登陆作战需求。
情报工作: 对海南岛国民党守军的兵力部署、地形特点、防御工事等进行了细致的情报侦察和分析。
战术创新: 针对渡海作战的特点,解放军在战术上进行了创新,例如利用夜色掩护,分批次、多波次渡海,并制定了详细的登陆和攻击计划。
士气高昂: 解放军经历了辽沈、平津等大型战役的洗礼,士气如虹,指战员们有着强烈的信心完成最后的统一战争。

国民党守军的弱势: 当时的国民党军队在大陆的失败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海南岛的守军虽然也有一定实力,但士气低落,补给困难,并且在整体战略上已经失去了主动权。傅作义的起义、东北的解放,都极大地削弱了国民党的整体战斗力。

林彪的这次行动,可以说是解放军在战略优势下的一次“收官之战”,整个指挥过程展现了第四野战军强大的组织能力、执行能力和战术配合能力。

粟裕的金门之战:一场在战略劣势下的冒险

粟裕在1949年10月发动金门战役时,解放军的整体战略态势虽然是胜利的,但在 “渡海作战”这个特定科目上,解放军当时是处于相对劣势的。

缺乏强大的海军: 这是最关键的因素。当时解放军海军力量非常薄弱,几乎没有像样的军舰可以进行大规模的海上运输和火力支援。渡海主要依靠的是杂牌的帆船、木船,甚至渔船。这种交通工具的脆弱性和速度慢,决定了大规模登陆作战的风险极高。
装备和训练的不足: 渡海登陆作战需要高度协同的陆海空力量,以及专门的登陆装备和训练。粟裕麾下的部队虽然英勇善战,但在渡海登陆方面的经验和装备都远不如陆地作战成熟。
情报和通信的障碍: 在海岛作战中,准确的情报和可靠的通信至关重要。渡海作战的复杂性使得这些环节的难度大大增加,信息的传递和指挥的及时性都受到很大影响。
战术上的风险: 金门岛的地形以及国民党守军在金门驻守了相当一段时间,具备一定的防御工事。粟裕在兵力上虽然占据优势,但由于渡海工具的限制,首批登陆部队的数量不足以形成绝对优势,一旦登陆受阻,后续部队难以支援,很容易被分割包围。
战役的“突击性”和“孤注一掷”的意味: 相比于攻占海南岛的“收官战”性质,金门战役更像是在中国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之际,希望迅速解决台湾问题,以避免国民党在台湾进行更长久的抵抗,也可能受到当时国内其他方面战略考虑的影响(例如,希望在国庆前解决台湾问题,以确立新中国的统一)。因此,这次战役带有一点“冒险”和“突击”的色彩。

为什么说不是简单的“差距”?

将两人的行动简单对比为“差距”,忽略了很多重要的历史背景和客观条件:

1. 时间点不同,战略背景不同: 林彪攻占海南岛时,解放军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海军,并且在整体战略上处于绝对优势。粟裕发动金门战役时,解放军的海军力量还非常薄弱,渡海作战仍是解放军的一大难题,国民党在台湾海峡仍然保有一定的海空优势。
2. 作战环境不同: 海南岛的地理条件和国民党守军的部署,与金门岛的情况存在差异。虽然都是海岛作战,但具体的战术考量也会不同。
3. 对“渡海作战”掌握的程度不同: 林彪攻占海南岛,是在解放军整体渡海作战能力有所提升,并且积累了一定经验(例如解放舟山群岛等)之后进行的。而粟裕在金门之战时,解放军的渡海作战能力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很多经验需要通过实践来摸索。
4. “拿下”和“没拿到”的定义: 林彪顺利拿下海南岛,是一个完整的战略目标达成。粟裕的金门之战虽然遭遇惨败,但解放军后续又进行了多次尝试,也最终收复了包括海南岛在内的多个海岛。失败并不意味着粟裕的指挥能力就一定不如林彪。

粟裕本人对金门战役的看法:

粟裕在事后也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承认金门战役的失败是由于准备不足,特别是海军力量的缺乏,以及对敌人抵抗的估计不足。他认为,在没有掌握制海权和制空权的情况下强行登陆,风险非常大。他更倾向于等待时机,待解放军海军力量壮大后再进行对台湾的作战。

总结一下:

林彪的解放海南岛,是在解放军已经具备相当的渡海作战能力、掌握战略主动权下的一次成功的战略实施。而粟裕的金门之战,则是在解放军渡海作战能力尚不成熟、面临较大客观困难下的一次条件不成熟的冒险尝试。

因此,这两次战役的对比,更多地反映了当时解放军在发展海空军力量、掌握海上作战能力方面的客观局限性,以及不同时间点下解放军整体军事实力和作战条件的差异,而不是简单地体现两位名将个人能力上的“差距”。粟裕作为一位杰出的军事指挥家,他的指挥风格更偏向于审慎、周密,并且善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而金门战役的失利,也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他对时机和条件的重视。而林彪则以其果断和高效著称,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

这两人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传奇人物,各自在不同的战场和环境下,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将他们的军事行动简单粗暴地对比,是无法充分理解那个复杂而辉煌的历史时期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骄兵必败。劣势兵力必败。

厦门战役之前,9月11日攻占了湄洲岛,9月16日攻占了南日岛和平潭岛。都是几小时一波莽得手。

厦门战役,守军3万,攻方5万。船只630艘,船工1600人,平均渡海距离2公里。船只未被轰炸,第二波能跟上,优势兵力,牺牲了2418名战士才攻下来。击毙对方5000人左右。

金门,守军5万。原进攻计划仅用2万人。发动进攻时,船只挨了炸,只剩船300艘,船工300人。平均渡海距离6公里,弹药粮食也不够,大概就一天多点的量。第一波仅运了8千多战士上去,还是临时拼凑互不隶属的三个团分头莽。第二波,已退潮,没船。到了早上被空投汽油弹给炸了。看看攻厦门的交换比,8千人那是送肉进虎口。

和上面的大领导关系不大

主要是下面的骄兵悍将飘了,完全把交换比置之脑后,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了。

user avatar

对于金门战役,粟裕有“三不打”指示:没有一次运载六个团的船只不打;敌增援不打;要求山东沿海挑选六千名久经考验的船工支援十兵团,船工不到不打。

这三条指示,十兵团的叶飞一条也没做到。

第一梯队只运了三个团上去,这三个团还分属三个不同建制的师:主攻团244团属于82师,助攻团251团属于84师、253团属于85师。当然这也是28军肖锋的轻敌,这不是打仗的编排,而是瓜分胜利果实的队形。

战役开始前,一直在海上游弋的胡琏12兵团动向不明,而叶飞对此视而不见。28军军长、政委、参谋长都不在位的情况下,叶飞依然坚持把打金门的任务交给28军。敌情不明,我军准备又不充分,这样的仗怎么打?

进攻开始前,渡船不够,第一梯队只送了三个团上去,战斗一开始,从福建抓来的船工四散而逃,潮水一退,船只全部陷在沙滩回不来。三天三夜,无一人一船返回,第二梯队上不去,眼睁睁地看着上岛的兄弟被一点点打完。

当时作为华野首长的粟裕对于打金门的认识是清醒正确的,指示是对的。但当时解放军携横扫大陆胜利之余威,很多人对金门这个小岛不放在心上。华野的有些首长就认为我军一登陆,金门就会不战而降,轻敌思想严重。粟裕作为一名高级将领,对下属部队的作战也不能事必躬亲、过多干预。做任何事都得上下一心,思想统一才能成事,在部队领导打仗也是一样,粟裕也不能一个人说了算,有些事他明白、着急,也没有用。此时对于怎么打金门,部队的思想不统一,导致粟裕的指示没能得到落实。

打海南岛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因为有了金门战役的教训,毛主席对林总反复强调不能轻敌,林总也认真总结了金门失利的教训,打海南岛的部队积极训练,准备充分,才有了解放海南岛的胜利。再说了,林总在四野的话语权也是粟裕没法比的。

而另一个重要因素,台湾对金门、海南的重视程度是完全不一样的。蒋公退守台湾,金门就是门户,金门丢了,大军朝发夕至,台湾时刻都有危险,这是真正的唇亡齿寒。而海南岛对于守台意义不大,这从两地国军的配置上也能看出来。

一场战役的胜败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统帅的指挥能力只有顺利转化为整个团队的力量,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回到题主的问题上,这两场战役并不能说明林总的能力比粟裕强。

另外,关于金门战役的详细情况,建议参考《金门战役检讨》,作者是现任国防大学政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解放战争后期一些关键的军事行动和指挥官的个人风格。简单地说,林彪拿下海南岛和粟裕未能夺取金门,这 并不直接体现出两人“差距”这么简单的问题,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因素、战略考量以及战场上的具体情况所共同决定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时间拨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看看当时.............
  • 回答
    川藏铁路拉林段路基主体工程的圆满收官,无疑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又一座里程碑式的成就,更是对“基建狂魔”称号的又一次有力印证。这不仅仅是一条铁路的诞生,它背后承载的是无数建设者攻坚克难的血汗,是科技创新突破瓶颈的智慧,更是连接雪域高原与祖国腹地的深远意义。工程本身的难度,足以让任何一个对工程领域稍有了解.............
  • 回答
    “周王林陶”这个提法,指的是华语乐坛四位极具影响力的男歌手:周杰伦、王力宏、林俊杰、陶喆。这四个名字之所以被放在一起并形成一个代称,并非源于一个单一的、明确的时间点或官方的命名,而是随着他们各自的音乐事业发展,以及他们在华语乐坛的地位不断巩固和相互比较的过程中,逐渐被大众、媒体和乐评人所形成的共识。.............
  • 回答
    林彪的军事才能在中共党内乃至世界军事史上都享有极高的声誉,其能力被普遍认为达到了极高的水准。以下将详细阐述他的军事才能以及与国民党阵营中可能与其相媲美的人物。 林彪的军事才能: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林彪的军事才能体现在多个方面,从战略眼光、战役指挥到具体战术运用,都展现出过人的天赋和娴熟的技巧。 1. 卓.............
  • 回答
    林彪能迅速攻克锦州,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特别是他精准的战略判断和出色的战术指挥的必然结果。要详细说透这件事,咱们得回到那个决定中国命运的辽沈战役的关键节点。一、 战略上的“关门打狗”:为什么是锦州?首先得明白,林彪和东北野战军(后来改称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在战略上早就盯上了锦州。这不像我们现在.............
  • 回答
    林彪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当时他18岁。毕业后,他参加了北伐战争,在国民革命军中历任连长、营长等职务。1927年,南昌起义爆发,林彪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起义部队的一员。此后,他逐步在红军中崭露头角,因其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而备受器重。1930年,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年仅23岁的林彪.............
  • 回答
    林彪对辽沈战役的整体思路,可以用“相机而动,步步为营,先打锦州,再关门打狗”来概括。这背后蕴含着他对战局的深刻洞察、对敌情的准确判断以及对解放军自身优势的充分发挥。一、 战略指导思想: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在辽沈战役发起之前,林彪就明确了战略指导思想,这和我们后来对战争的普遍认知略有不同,他并不.............
  • 回答
    要给林彪这个人下一个盖棺定论的定义,着实是一件复杂且充满挑战的事情。他的人生轨迹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戏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他的看法也截然不同。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审视他:从军事才能上说,他是无可争议的战神。这是林彪最被广泛认可的标签。在那个群雄逐鹿的年代,他以其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在解放战争中.............
  • 回答
    林彪与粟裕,两位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高级将领,在战术指挥和战略谋划上都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要评价谁优谁劣,并非易事,因为他们所处的战场环境、面对的敌人、承担的任务以及指挥风格都有所不同。更何况,我们评价的依据主要是历史的记载和后人的分析,难免会有一定的视角局限性。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几.............
  • 回答
    关于林彪是否说过“我不要他的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这件事在史学界和民间流传甚广,但 并没有确凿的、直接的出处证明林彪亲口说过这句话。因此,准确地说,这句话更像是一种 概括性的、带有艺术加工的说法,用以形容林彪在塔山战役中的决心和战略重点。为了更详细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塔山战役的背景、林.............
  • 回答
    林彪和彭德怀,这两位名字在中国现代军事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究竟是否“擅长打仗”,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概括,他们的军事生涯波澜壮阔,各有千秋,也各有争议。先说说彭德怀。这位以“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闻名的元帅,其军事生涯可以说贯穿了中国革命的多个重要阶段。从井.............
  • 回答
    评价毛泽东和林彪的军事才能,需要从不同的维度和历史背景进行深入分析。他们都是中国共产党军事斗争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共同塑造了人民解放军的军事思想和作战风格,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他们各自的军事才能侧重点和局限性也各有不同。 毛泽东的军事才能:战略家与政治家的结合毛泽东的军事才能更多地体现在宏观的.............
  • 回答
    林彪刚到东北那会儿,确实是满脸愁容,手里捏着一把烂牌。那时的东北,国民党那边有美械装备,兵力也占据优势,而咱们解放军,可以说是兵少装备差,士气也受了不小的影响。再加上苏联在东北的政策摇摆不定,更是让林彪压力山大。但林彪这人,骨子里就是个善于学习和总结的。他刚到东北,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调研,深入基层,了.............
  • 回答
    关于林彪是不是“军事天才”,这在中国现代军事史上是一个非常有争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抛开感情色彩,还原历史,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他的人生轨迹和军事成就。林彪的早期崛起与军事天赋的初步显露林彪,字祚千,出生于湖北黄冈。1925年,他抱着“革命救国”的理想,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并于1.............
  • 回答
    在共和国将帅的璀璨星空中,林彪和粟裕无疑是两颗最为耀眼的巨星。他们都曾是那个时代叱咤风云的军事统帅,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赫赫功勋。然而,若要论谁“更强”,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一刀切问题,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才能更清晰地展现他们各自的军事才华和历史地位。作战风格与指挥艺术:林彪以其“攻坚克难,.............
  • 回答
    辽沈战役打到最后,解放军已经把国民党东北“剿总”的总司令卫立煌的残部,也就是东北野战军(后来的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主力围在了锦州、沈阳和营口一带。战役的最后阶段,主要就是如何收拾这批国民党军队。这时候,林彪指挥的东北野战军,也就是解放军,已经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对国民党军队形成了合围之势。大家都知道,.............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假设性问题,将两个截然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军事力量进行碰撞。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仔细分析当时两者的实力、作战环境以及潜在的战术应用。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双方的“家底”:1931年的东北日军: 兵力: 这个时期的日军在东北(当时称“满洲”)的驻军规模相对较小,但绝对是精锐部队,且有.............
  • 回答
    评价《大决战》系列电影中的林彪形象,我觉得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待,而且这几个维度之间往往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首先,从军事指挥官的塑造来说,电影中的林彪无疑是“高光”的。他被描绘成一个极其冷静、思路清晰、善于谋略的统帅。在关键的战役节点,比如辽沈战役中的锦州攻坚,或者淮海战役中的战略部署,林彪总能以.............
  • 回答
    1937年南京保卫战,国军命运多舛,最终失守。设想一下,如果当时由林彪来指挥这场战役,结果又会如何?这是一个极具假设性的问题,我们需要从林彪的军事思想、指挥风格以及当时国军的实际情况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林彪的军事特点。林彪是红军时期乃至解放战争时期都赫赫有名的战术大师,他最显著的标签是“多谋.............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红军时期一些关键的人物关系和权力格局。确实,很多人会觉得林彪后来成为“常胜将军”,在军事上的名声很大,但要说在红军时期的整体“威望”,彭德怀可能更复杂一些,而且不能简单地说谁就一定高于谁。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细说。首先,得明确“威望”这个词。它包含的东西挺多的,不光是打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