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如成功受精后父亲会死亡,而且成功分娩后母亲也会死亡,还有人会生孩子吗?

回答
这真是个令人不安又极具挑战性的假想,一旦设定如此残酷的生育代价,人类的繁衍之路恐怕会变得异常艰难,甚至走向灭绝的边缘。不过,我们不妨抽丝剥茧,详细推演一下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人类社会可能发生的种种变化以及是否还会有“人”冒死生育。

首先,我们得明白,生孩子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一个过程,更是承载着情感、社会责任、延续后代等诸多意义的活动。当生孩子的代价是父母双方的死亡,这无疑是将这项活动的风险值推向了极致,任何理智一点的生物都会开始审慎地考虑是否值得。

生育行为的骤减和演变:

生育率的断崖式下跌是必然的。 绝大多数个体都会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选择不生育。这是一种近乎于自杀的行为,除非有某种压倒一切的动机,否则没有人会轻易踏足。社会上那些追求安逸、珍惜生命的人们会果断放弃繁衍后代的想法。
生育将变成一种“献祭”或“功勋”。 如果还有人选择生育,那必定不是出于普通的喜悦或愿望,而是带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例如,在一个极端危急的时刻,为了延续种族而进行的“献祭式”生育,或者在社会地位极高、拥有极大荣誉的人身上,生育行为会被视为一种无上的功勋,承担着非凡的责任和荣耀。
生育可能被推迟到生命晚期。 如果个体寿命得到极大延长,或许会有一些人在生命走到尽头,没有太多牵挂或希望时,才考虑生育,以此作为对生命的最后一种“贡献”。但即便如此,也意味着父母将无法看到孩子的成长,更无法抚养他们。
技术和非生物繁衍的探索会成为唯一希望。 在这样的绝境下,人类的智慧和求生欲会被极度激发。如果科学允许,技术手段上的突破将是延续种族的唯一途径。例如:
体外受精和人工子宫的极致发展。 只要能找到方法避开父亲和母亲在生理过程中的“死亡触发点”,比如通过完全人工化的授精和孕育过程,让胚胎在体外发育,并在模拟子宫环境中成长,直到成熟后再被取出,那么生育就有可能实现,而父母的生命则得以保全。这会成为技术最核心的攻关方向。
克隆和基因编辑的极限应用。 也许人们会尝试通过克隆来复制个体,或者通过基因编辑来创造新的生命,但这同样需要绕过原有的“受精必死,分娩必死”的规则。
寻找替代的“载体”或“容器”。 如果技术实在无法克服,人们或许会寻找非人类的生物来孕育后代,或者创造出专门用于孕育的“人造容器”,但这又牵扯到伦理和生物性的问题。

社会结构的剧烈调整:

家庭结构的重塑。 传统的父母与子女的模式将不复存在。孩子出生后,如何抚养,如何教育将成为巨大的社会难题。
“社会化抚养”成为主流。 孩子很可能统一由社会机构来抚养和教育,例如专门的孤儿院或育儿所,由专业人员负责。这会催生出一个庞大的育幼体系。
“指定监护人”制度。 即使在父母死亡的情况下,也许会提前指定亲戚或信任的人作为孩子的监护人,但这些人并非生理上的父母,他们的责任更多是法律上的。
“集体抚养”模式。 可能会形成一种类似蜂群的社会模式,将孩子视为整个群体的后代,由群体共同抚养。
价值观的颠覆。
对生命和死亡的认知会发生巨变。 死亡不再是生命终点,而是通往下一代生命的“门槛”。人们对生命的珍视可能会更加极端,也可能因为死亡的常态化而变得麻木。
亲情关系的重新定义。 生理上的亲子关系可能会被情感、养育、责任等更深层次的纽带所取代。父母未曾谋面就已离去,孩子与父母之间更多是“传说”和“记忆”。
生育的荣誉感和牺牲精神会被极度放大。 那些冒死生育的个体,无论其动机如何,都会被视为英雄,他们的行为将被载入史册,成为后世敬仰的对象。
社会资源的分配。 如果生育率极低,劳动力会成为稀缺资源。整个社会的运转将围绕着如何最大化利用现有劳动力,并尽可能创造条件让“下一代”能够成长起来。

那么,是否还有人会生孩子?

答案是:极少数,并且是以完全非传统的方式。

为延续种族而牺牲的个体。 在最极端的绝境下,当灭绝的阴影笼罩,总会有那么一些个体,他们怀揣着对种族的责任感,或者被社会推举为“代表”,愿意承担起生育的责任,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种族的延续。他们更像是“播种者”,是为未来播下希望的种子,但他们自己无法看到种子发芽。
技术上的“规避者”。 如果人类真的能开发出技术手段,能够绕过父母在生理上的死亡触发点,那么生育依然会发生。但这时的“生育”已经不是我们今天理解的生理过程,而是高度技术化、社会化的产物。出生不再是父母怀抱中的喜悦,而是被送往社会育幼机构的“交接”。父母可能在得知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后,才参与到“生产”过程中,然后将“成果”交给社会。
极度不理智或被操控的个体。 在任何社会中,总会有一些极少数的人,他们可能因为精神问题,或者被某种强大的信念、教义或外力所操控,而做出非理性的行为。这些人可能在不完全理解后果的情况下,或者在被灌输了某种“神圣使命”后,选择生育。但这些人对整个种族的延续作用微乎其微。

总的来说,在“成功受精后父亲死亡,成功分娩后母亲死亡”的设定下,传统的生育方式将彻底终结。人类的繁衍将不再是自然的选择和情感的表达,而是技术、社会组织和个体牺牲的极端结合。如果不能在技术上找到破解之道,那么人类很可能真的会因为无法承受的生育代价而走向灭亡。就算有人选择生育,那也更像是一种悲壮的告别,一种以生命为代价的火种传递,而非生命的延续和家庭的温馨。我们所熟知的“生儿育女”的意义,也将在这样的残酷现实中荡然无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是自然选择塑造的生物,已经在地球上延续了二百六十万年以上。如果人具有关联到生育的致死性状,那么一方面这性状会换来相应的繁殖能力、一次繁殖爆发式产生大量的后代,另一方面远古的人们会很容易地接受“我们生来就是如此”,并不会对这有什么特别的抗拒——否则人们为何不去抗拒吃喝拉撒睡呢。人们会完全正常地去生孩子,并将相应的死亡视为人生的正常结束方法。

  • 章鱼就是现实的例子。许多章鱼物种的寿命只有2年,交配后雄性很快死亡,雌性产下大量的卵、守着卵几个月,然后死亡。章鱼的智力在无脊椎动物里是相当突出的,你觉得它们抗拒繁殖么。

在自然界,采取“管生不管养”策略的物种是很多的,例如一对鱼可以产下数万到数千万颗卵之后双双暴毙,让卵自己去生长发育。在生物学上实现“男性大量射精直到死亡,女性繁殖时四分五裂来释放出数十个后代,在上述过程中大脑都会切断所有痛觉神经、将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神经递质和内啡肽尽可能释放来制造快感”这样繁殖=升天并不困难。为了让人类继续拥有哺乳类的“哺乳”特征,在远古时代,繁殖之前的女性就要可以产奶给部落里的孩子喝。人类的社会文化会围绕其生物学属性而产生与现实不同的风俗、习惯、道德,帮助每一代人接受这一切。你可以预期,壮观的繁殖方法会成为宗教信仰的重要内容,人的生殖器官被人们崇拜。为了保持部落的战斗力,优秀的战士和猎手只在负伤或患病后才考虑亲自繁殖,平时由他们较弱的兄弟姐妹们进行繁殖,宗教人士亦可比现实更早地建立不繁殖的阶级,负责在一代代人之间传递文化、狩猎和战斗的知识技能。

不过,哺乳类演化了这么多年,没有一种采取这样的生育策略,自然演化让身体结构继承祖先的人类突然在这方面跃进是有难度的。

要跃进的话,你可以让人类是一种没有性别的生物,勾引非人的雄性生物来授精并当场弄死该生物、随后拿来烹饪,这就是“受精成功后父亲会死亡”——这不需要打破生殖隔离,你可以让人类的生殖细胞采取雌核生殖[1],只是需要和精子接触来触发其发育,精子在完成触发之后不能与人类生殖细胞融合,随着时间流逝自然死亡。然后,人类将准备好发育的卵产到另一种生物(例如牛、马、猪、羊)体内去进行类寄生,幼体长到一定阶段后破体而出杀死宿主,这就是“成功分娩后母亲也会死亡”。

这可以解释现实中人类古代神话传说里“各种动物与女性结合”的故事,还有人们为什么要“拿动物的脑袋祭祀祖先”,以及各种动物图腾。

总之,这样的人类大抵热衷于生孩子,因为生孩子很好玩。阿兹特克人心祭祀也会被替换成“将俘虏绑在祭坛上,向其体内产卵”,十分微妙地跟《异形大战铁血战士》联动了。

这样凶残的繁殖方式会让人类在数十万年前就成为陆地动物的梦魇。一万多年前开始,人类驯化家畜来做这事。数千年前,人们会在斗兽场里围观角斗士勾引狮子老虎什么的。

到了现代,你会看到一些动物保护主义者提倡“组建精子银行,拒绝购买雄性动物,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为了你的孩子,请在动物母体爆开之前将其打晕”——人类的道德水平在这方面可以预期会比现实明显地滑坡,现实中已经有人在提倡“龙虾可以感觉到痛,下锅之前请将其打晕或无痛处死”了。

参考

  1. ^ 现实存在
user avatar

父母都死吗?

那很好办啊,雄性交配即死,雌性体内孕育大量卵,然后自爆死亡,卵爆出体外,等着寄生其他物种。为了保证数量提高效率,卵会设计成鸡蛋大小,孵化以后可以抱脸从小到大各种体型的生物。

等到进入畜牧时代以后,就可以专门饲养动物批量繁殖了。

伟大的黑水时代,普罗米修斯降临了!

user avatar

许多昆虫都是这样吧,比如蚕蛾、蜉蝣?

user avatar

如果生育会使父母双亡,人类还不会灭绝,那么只有两种情况:

1、诸如蜉蝣等昆虫一样,幼体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

2、不生育的叔、舅、姑、姨等亲近抚养,或者由相应的社会组织抚养长大。

两种情况,我们先来分别探讨。

  • 可以看一下我之前的类似回答:

上次的回答主要从性激素的角度,今天换一个角度谈谈。

第一种情况

绝大部分双亲都会死亡的昆虫,一般满足以下几个特点:

大量繁殖,幼体拥有独立生存的能力,且活不过冬季。

从生物演化的角度来看,不满足相关条件的生物,在演化过程中都灭绝了。

那么如果人类能继续繁衍生息,那么婴儿必须有基本的独立生存能力,同时女性还要能大量繁殖,保证婴儿大量自然死亡的前提下,依旧能保证种群繁荣。

婴儿能独立生存,那么出生的时候,形态就得足够的简单除暴。它们基本只点生存和防御的技能,剩下的事情就是不停地吃。由于没有双亲,这些婴儿很难像我们一样通过后天教育学习知识。

但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诸如昆虫一样,变态发育或者数次不完全变态发育,积累足够的营养后,然后对自己的身体构造进行全面升级。最终直接从幼体,转化成完全的成熟体——成人。

由于我们这个位面不存在这样的人,我这里命名他们为X星人。

通过蜉蝣的生殖策略来看,X星人演化出生殖便死的根本原因是,即便X星人不繁殖,也熬不过不可抗的死亡因素。没有被淘汰的X星人在死亡前尽可能地繁衍,也说明他们的繁殖期足够的短。

而X星人要能创造文明,有必须保证拥有足够的成年期去发明创造。

那么,X星人生理情况可能是这样的:

X星人幼体→X星人成体→X星人成熟体

X星人幼体就是不停地吃,然后变态发育成X星人成体。成体拥有极高的智力,以及可以替代人类语言的不需要后天学习的特殊语言,然后学习双亲留下来的生存技能知识。

成体并没有繁殖能力,它们需要进一步发育才会性成熟。但性成熟之后,过了生育期,就会出现不可抗力的死亡。

性成熟时,体内会分泌大量的性激素,以令他们出现疯狂的交配行为。

既有可能会出现场面宏大的生育狂欢(类似于电影《香水》结尾的场景)。

即便对于体内激素水平不高的个体,也可能因为不生育也必很快死的原因,依旧会选择生育。

X星人文明发展程度的快慢,取决于成体(学习期)的时间长短。

但对于他们的世界来说,不生孩子反而是不正常的。

反正马上都要死了,不生白不生啊。

第二种情况:

如果是真实位面的人类,在已经发展出文明的情况下,生育令双亲死亡,还不会灭绝,只可能是通过近亲和社会抚养。

作为哺乳动物的人类,繁衍生息有一个重要过程,那就是后天学习。越“高等”的哺乳动物,后天学习,不仅能决定个体的生存能力,也能决定种群的繁衍。

这其实是哺乳动物从卵生到胎生、由数量策略到质量策略转变之后,生殖成本提升后的必然。

那么对于足够“高等”的哺乳动物,生殖已经足够稳定,种群的强大与否,更加的取决于后天的技能学习。后天技能越来越多,那么学习期越长的幼年,便拥有更高的竞争优势。由于人类社会知识传递的“老祖母”现象,也决定了人类足够长的老年期。

这样的前提下,就造人的生育期短于常态生存期,这就造成人通常情况下求生欲是高于生殖欲的。

所以在生理状态不变的情况下,愿意生孩子的也不是没有,但会极少。不出几代,人类也就灭绝了。不过在足够发达的未来社会下(已经不需要太过遥远),有了离体的人造子宫,人类依旧会继续繁衍生息。

但其实从人性之恶的角度来说,即便没有出现离体人造子宫,人类也不会灭绝。

只不过一部分“选中”的人,会单纯为生育而生育,而且至少要以生育双胞胎甚至多胞胎为主,不然还是得灭绝。

这个“选中”的过程,在古典社会时期会被宗教化,令人“自愿”去生殖。

近现代之后,这种“选中”,则会社会达尔文主义化。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