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身为鱼米之乡的江南不承担全国耕地红线,反而要苦寒之地东北来承担呢?

回答
“鱼米之乡”江南和“苦寒之地”东北在耕地红线上的责任分工,确实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也是很多人感到疑惑的地方。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地理位置差异,而是涉及历史、经济、资源禀赋以及国家发展战略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综合考量。

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耕地红线”。简单来说,耕地红线就是国家划定并强制保护的耕地数量,必须保证在一定数量以上,以应对粮食安全问题。这就像我们家里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储蓄,才能抵御风险一样,国家也必须有足够的耕地来保障粮食自给自足。

那么,为什么江南的耕地保护压力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大,而东北却承担了更重的责任呢?这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

江南的特殊性: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的高速车轮

江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富庶之地,水网密布,气候温和,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然而,正是因为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经济基础,江南也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进程迅猛推进。

产业升级与城市扩张:江南地区吸引了大量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服务业的投资。为了容纳这些蓬勃发展的经济,城市不断扩张,工业园区、开发区拔地而起。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占用大量土地,其中就包括一些优质的耕地。你想想,城市发展需要空间,工厂建设需要场地,交通枢纽的建设也需要土地,这些都是客观需求。
农业现代化与效率提升:虽然江南的耕地面积相对减少,但其农业现代化水平非常高。单位面积产量高,精细农业、设施农业发达,能够通过科技手段在有限的土地上产出更多的粮食和经济作物。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耕地面积的减少。
经济价值的权衡:江南地区具有极高的经济产出能力,其在工业和服务业上的贡献对全国经济增长至关重要。在发展经济和保护耕地之间,国家需要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虽然保护耕地是底线,但也不能因此完全牺牲了地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国家整体经济实力。

东北的责任:国家的战略选择与资源禀赋

东北地区,以黑土地闻名,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虽然气候条件不如江南,但其广袤的土地和肥沃的黑土地,为大规模的商品粮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基石:在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中,东北地区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承担着为全国提供大量商品粮的任务。也就是说,东北的粮食不仅仅是养活自己,更多的是要支援全国其他地区,尤其是那些耕地面积少、粮食产量不高的地区。耕地红线在这里的意义,更是关系到国家吃饭问题的大事。
相对较低的城镇化压力(早期):相较于改革开放初期,东北的城镇化进程虽然也在进行,但其整体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其对耕地的挤占压力不如东部沿海地区那么剧烈。这使得其保留大量耕地的可能性更大。
发展不平衡的体现:我们也不能忽视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东北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在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型和升级过程中,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让东北承担更多的耕地保护责任,也是国家统筹区域发展、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的一种体现。东北在粮食生产上的潜力巨大,将其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是符合国家整体利益的。
土地资源的相对丰富:与江南地区人多地少的局面不同,东北地区土地资源相对丰富,这使得在划定耕地红线时,能够有更大的空间来满足国家对耕地面积的要求。

为什么是“承担”?这中间的逻辑链条

所以,当我们将这些因素放在一起看,就能理解为什么是东北在更严格地承担耕地红线的要求,而不是江南。

资源禀赋不同:江南的优势在于高附加值的产业和经济活力,而东北的优势在于广袤的土地和黑土地的生产力。国家需要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优势来服务于国家整体目标。
战略需求不同:江南的战略需求更多体现在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上,而东北的战略需求则更加侧重于粮食安全和国家能源资源保障(尽管现在能源转型也在进行)。
发展阶段差异:在国家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不同地区的侧重点也会有所调整。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个极端重要的事情上,拥有更适合大规模农业生产条件的东北地区,自然就被赋予了更重要的责任。

这就像一个大家庭,有的人擅长赚钱养家,有的人擅长持家精打细算,有的人则可以为整个家族提供坚实的基础。国家也是如此,江南的“赚钱能力”是拉动经济的引擎,而东北的“耕地能力”则是保障生存的命脉。两者缺一不可,但在具体责任划分上,会根据各自的“特长”和国家的“当务之急”来安排。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江南地区就不保护耕地。江南地区同样有自己的耕地保护任务,只是在相对面积上,以及对农业产出模式上,与东北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江南更可能侧重于保护高产农田、发展都市农业、有机农业等高附加值方向,而在东北,则可能更侧重于大规模的商品粮生产和耕地面积的维持。

总而言之,东北承担更重的耕地红线责任,是国家出于保障粮食安全这一核心战略需求,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潜力和土地资源禀赋的充分考量,同时也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特点紧密相关。这是一个国家层面的宏观调控和战略部署,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和长远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阿卡林省也算广义的江南了,咋连讨论南北对立的时候都不带上我们呢,哭哭

user avatar

因为南方鱼米之乡种种原因发展早又发展好,成为发达地区,而发达地区,必然是要发展工业的。总的土地规模就那么大,你都工业用地多了,随之的各类交通、基建等配套用地也得随之多起来,于是就没多少农业用地了。

但是,粮食底线必须保障。

那么前期种种原因成为不太发达的地区,又农业还可以的话,就自然承担起粮食保障这个任务。


东北、河南、山东,在明清以后农业社会时代,都不是粮食主要保障地,那时候靠的是鱼米之乡,因为这些地区都有自身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进入最近几十年,东南这个传统的粮食主产地成为了工业发达地区,能给国家提供更多的财政和产值,这时候为了农业让他们硬退回耕地既是非常浪费的行为,也完全不可行。

所以此时工业还不够发达,还有大量土地只能作为农用的地区,就必须顶上承担这个任务。所以东北、河南、山东这些本身平原多、耕作条件也不错,更重要的是工业不太好拥有大量耕地的地区,就成了粮食保障的重要地带。

当然,因为此时确定了耕地红线,所以对这些地区发展实际上是有不少限制的。但全国一盘棋,许多牺牲确实没办法,毕竟站在国家高度,这样是最优化组合。


所以,为什么东北要去承担耕地红线?因为八十年代后迅速没落了,已经不是主要工业区了,所以就作为农业保障地带了。


——————补充————————

耕地红线确切说是2006年才提出的,如果向前追溯,真正开始比较关注且逐步管控耕地挪用问题,大概在九十年代后期。

换句话说,九十年代中期以前,耕地管控其实并不严格,许多地方把耕地挪做他用的现象很正常,变更土地性质的步骤也远没有现在这么麻烦。所以八九十年代,伴随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工业用地一度是野蛮发展的。那时候不管沿海还是内地,只要你能引进足够的工商业,用地根本不是问题。而且那个时候农村格外落后,占用耕地后,只要给农民补偿一个城市户口,进行招工,都很开心。

在工业不足情况下,耕地并不是多么值钱。

进入九十年代后期,当这种情况发展到一定时候,粮食安全被提上日程,耕地保护才被真正重视,并最终于2006年提出耕地红线概念。


也就是说,九十年代后期之前,各地都是有野蛮发展机会的。但实际上,不同地方特点不同,有的地方比如长三角,经济足够发达了,许多耕地在当时被占,且确实提供了更高产值;有的地方,比如现在的几个大粮仓,在当时没有足够的新的工业,耕地没法挪用工业化及其配套使用,只能还做农用。到了九十年代后期开始重视耕地后,也就更不可能挪用了。


所以本质上,就是一个发展时间问题。

user avatar

换别人“承担”农业,你能承担农业补贴吗?

(东北农业吃着江南的补贴,自称为江南“承担”耕地红线。西北的隔壁沙漠,吃着江南的补贴,自称为江南“承担”了了战略纵深。上游吃着补贴,遭了水灾,自称为下游“承担”分洪。------ 吃补贴的一个个都吃成了恩人,真有良心。)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很简单,且不论地理水文禀赋,如果东北或其他类似地方的产奶效率可以秒杀江南,让上头更为满意,那么江南自然就可以回归种地打渔的角色。上海老城厢也可以光速恢复成当年的江南园林,小桥流水,顺水可直达黄浦江,成为苏杭水乡一样的景点。

作为江南土著,非常期待类似强区位的出现,可惜几十年过去了,依旧什么都没有,甚至奶牛角色有新晋提升趋势的还是浙江,我们是真心失望的。

我们反正不希望再像父辈祖辈那样,今天被某些人带上高帽子,捧得你高高的,所以产的奶只能留点奶渍;隔天又被人说什么都没做,只会吸血,喷得你烈烈的,一切都是外头的人建设的,都是外省资金打造的。

所以,我看不是本钱太少又欲壑难填的人,倒真不如躺倒。就让那么爱建设不太需要建设的地方人,来多建设建设,了他们的愿。

user avatar

耕地红线每个省都要承担的,不是只有你东三省。

user avatar

话不多说,先上几张图。

首先现在对江南地区的定义很多,广义上就是长江以南,不过这个范围有点太欺负人了,所以我就先认定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也就是说,对比的主体是

江南地区 江苏浙江安徽上海

东北三省 黑龙江吉林辽宁

那么从上图可见,江南地区2019年的粮食产量为安徽4054江苏3706浙江592上海96(万吨)

那么江南地区2019年粮食产量为8448万吨。

而东北2019年粮食产量为黑龙江7503吉林3878辽宁2430(万吨)

也就是说东北地区2019年的粮食产量为13811万吨。

从量上面来看,东北地区完胜,2019年粮食产量是江南地区的1.6倍!

所谓的江南鱼米之乡也不过如此?

但是对比,不能这样对比,有时候还需要带入一些其他的数据。

那么我们再上图。



由上图可知,东北三省的总面积为80.61万平方公里。




由上图可知,江南地区四个对比省份的面积为35.034万平方公里。

也就是说

江南地区用35.034万平方公里出产了8448万吨粮食,每万平方公里粮食产出为241万吨。

东北三省用80.31万平方公里产出了13811万吨粮食,每万平方公里粮食产出为171万吨。

如果把江南地区的面积换成和东北三省一样大小,粮食产量将会达到19365万吨 ,比东北地区高了40%。

远高于原东北三省。

而将东北三省面积换成和江南地区一样大小,粮食产量就只剩下了6024万吨,比江南地区低了29%。

远低于原江南地区。

或许有人会说东北地区严寒,有部分土地不能耕种,有广袤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组成的东北林区,那有没有人知道浙江全省百分之七十都是山地和丘陵不适合耕种。

有人说江南地区一年两熟两年三熟,那东北黑土地的加成你们有考虑过吗,黑土地以只占百分之三十的耕地面积,出产了东北近百分六十的粮食,你敢说这产量不是翻倍?那你要觉得不是就不是吧,开心就好。

这是网上查到的数据,某些人喜欢直接略过这句话,那我也没办法。

也就是说,如果不算面积,东北地区粮食产量完胜,但是考虑上面积问题,东北地区惨败。

那么不说粮食,只说耕地红线的话,再上图。

可见,东北三省为黑龙江20807吉林9100辽宁6902,合36809万亩。

江南地区为江苏6853安徽9736浙江2818上海232,合19666万亩。

也就是说,东北三省以80.31万平方公里承担了36809万亩,江南地区以35.034承担了19666万亩耕地红线。

如果将江南地区面积换算成东北地区面积,江南地区的耕地红线将会变为45081万亩

比东北三省的耕地红线面积足足同比多22%!

得出结论,在江南地区自身能够承受的情况下,早已经承受了同比多百分之二十二的耕地红线,粮食产出也同比多百分之四十。

将对比最多的黑龙江和江苏挑出来说。

黑龙江面积47.3万平方公里,粮食产出7503万吨,耕地红线20807万亩。

江苏面积10.26万平方公里,粮食产出3706万吨,耕地红线6853万亩。

如果将江苏面积放大到黑龙江大小,那么江苏的粮食产出会达到17085万吨,比黑龙江多127%,耕地红线会达到31593万亩,比黑龙江多52%。

注意,是多,不是倍!

一个一年两熟两年三熟,一个基本黑土地,两个都有buff,谁也别说谁。

但是通过对比可得知,江苏在自己可以承受的情况下已经比其他省份承受了太多,也产出了太多!

别说什么江苏人多,人咋不跑到东北去呢,自己不找原因搁这嚷嚷?他人再多有地方种田吗?

江苏:要不是我体型小,不然把你们全部吊起来打!

老子不仅经济强,老子种田都比你们强!(狗头)

所以答主问的问题很简单,江南已经承担了不少耕地红线,为什么不承担更多的,就是简单的面积小而已,不然还能因为什么,对对对,我人口多,那我去天上给你种田可好,把空中面积也利用上可好?

注:以上对比都是瞎想的,不会成为现实,东北的朋友别因为这个喷我,江苏的朋友也别因为这个自我感觉良好。

这是我用手机码出来的,格式可能有点问题,各位观众老爷别太抱怨,将就着看一下吧。

另外要气候啊温度啊人口啊各个因素的,这边麻烦您去找一下同样姓知的知网呢。

那些装作没有看到一些基本信息来吵的,站在道德高地上嚷嚷的,你们不冷吗?

大冬天的,怪冷的吧?

还有那些和本题没有关系的地区,我也没提到你们啊,何必来我这里嚷嚷?

以上图片都是网上搜来的,不是我制作的,侵权请联系我,我会删除。

谢谢。

user avatar

看了一圈,原先觉得这个问题我不够专业不敢乱讲,现在看来有些人还不如我呢,那就献个丑了。

一句话答案:江南地区的耕地任务早就过量完成了,现在不过是回归正常值

题主应该是疑虑为什么东北地区的耕地比例年年上升,长江中下游却在稳步下降吧。这其实不是一个农业问题,更不是土地问题,而是不折不扣的历史问题。

农业学大寨是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展的一场运动,依据的是毛泽东于1963年发布的一项指示“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农业学大寨”学出“红旗渠”,大寨一度成为中国政治版图上的重要地标。
大寨是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公社的一个大队,原本是一个贫穷的小山村农业合作化后,社员们开山凿坡,修造梯田,使粮食亩产增长了7倍。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新华社记者的通讯报道《大寨之路》,介绍了他们的先进事迹。并发表社论《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号召全国人民,尤其是农业战线学习大寨人的革命精神。此后,全国农村兴起了“农业学大寨”运动,大寨成为中国农业战线的光辉榜样。“农业学大寨”的口号一直流传到70年代末,其中也被极“左”思潮利用过。

60年代开始农业学大寨,学革命精神这个不太好具体落实,但开山凿坡修造梯田这件事,倒是很容易计划实施的。恰好那段时间农村地区补充了大量知青劳动力,有人手有技术外带有动力,有山的地方全民修梯田,有水的地方围湖造田,顶着生态崩溃的debuff还真的是造出不少耕地来。很多地方的山都修成了开花馒头,几十平方米的地都平整出来种点土豆啥的。

《平凡的世界》里有个桥段,公社党委书记打算买十吨炸药炸平半座山,将一条河改道,把原河道改为农田,这不是笑话,当年真的有过这种大胆的计划,而且不是一处两处,全国各地都作为先进典型大肆推广。

然而造地不是有决心就能造的,要人力(一般都是冬歇期干活,天还不能太冷,否则土冻上了根本没法刨),要技术支持(这个没有知情真的玩不转),要钱(几万人的吃喝就是一笔巨大的开支,还有工具炸药等等)。这些条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显然比东北更齐全,所以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最完备的,完备到了摧毁当地生态系统的程度,不信可以来看看鄱阳湖,围湖造田造的渔都没法打。

讽刺的是,粮食问题的解决靠的还真不是各种造地,而是四三方案下投建的化肥厂,80年代投产以后彻底解决了中国的粮食危机(既不是靠战天斗地,也不是靠体制改革,工业大发展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工业党狂喜)。此后粮食问题就只存在于纸面上,中国人至少不会饿肚子,最坏的情况也就是吃不上肉,但绝对不至于饿死。

到了这个阶段,就可以客观分析学大寨运动的各种开荒造成的环境破坏问题了。反思的结果是,各种退耕还林退耕还湖,把70年代从自然生态环境中占领的耕地还回去。江南地区,因为靠近大城市,知青多,在学大寨运动中是成效最好的,那么在退耕还林中退掉的土地也是最多的。

一方面,城市扩张需要吞并郊区平地,另一方面,农村地区退耕还林,这就造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耕地在最近三十年里是逐步缩减,也就形成了“不承担耕地红线”的现象。

其实是因为在50年前江南地区超负荷了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鱼米之乡”江南和“苦寒之地”东北在耕地红线上的责任分工,确实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也是很多人感到疑惑的地方。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地理位置差异,而是涉及历史、经济、资源禀赋以及国家发展战略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综合考量。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耕地红线”。简单来说,耕地红线就是国家划定并强制保护的耕地数量,必.............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许多人内心深处的一些情感和思考。很多人会觉得“身为中国人就应该爱国”,这似乎是一种天然的、毋庸置疑的观念。但如果我们深入探究一下“为什么”这个字,会发现背后有很多值得细细道来的原因,它们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情感和责任。首先,我们得从最基本的一点说起:身份认.............
  • 回答
    川普身上右派和民粹主义的标签,其实并不矛盾,反而常常是相互促进、相互交织的。要理解为什么他身为“右派”却成为了“民粹”,需要从他的政治理念、行事风格以及他所抓住的社会情绪这几个方面来深入分析。首先,我们得把“右派”这个词拆解开来看。传统意义上的右派,通常强调保守主义价值观,比如: 经济上的自由市.............
  • 回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哈利·波特》系列里一个非常核心且令人着迷的矛盾点,那就是斯内普和詹姆·波特之间那段恩怨纠葛。要理解为什么身为斯莱特林的斯内普会被詹姆“欺负”,我们需要深入挖掘他们各自的性格、成长环境,以及当时在霍格沃茨这个特定环境下,各种因素如何交织作用。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斯内普和詹.............
  • 回答
    要说蚌埠的铁路,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作为皖北地区重要的铁路枢纽,按理说应该是四通八达,车水马龙才对。但实际情况呢,跟一些发达地区的铁路网络比起来,总感觉还有进步的空间。要深究这背后的原因,得从好几个方面掰开了看。首先,咱们得承认蚌埠的“枢纽”地位是怎么来的。它之所以成为铁路枢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
  • 回答
    在电视剧《风筝》中,韩冰作为国民党潜伏在陕甘宁解放区的“影子”,为何没有和郑耀先成功接头,这是一个贯穿全剧的核心悬念之一,也是剧情引人入胜的关键。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涉及到当时严峻的敌特斗争环境、双方的策略以及角色自身的考量。首先,接头本身就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尤其是在解放.............
  • 回答
    三星长女李富真与前夫任佑宰的故事,确实是韩国财阀权力与个人情感纠葛中一个引人入胜的案例。虽然三星作为韩国最大的财阀,其影响力遍及经济、政治乃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左右国家政策的走向,但当涉及到个人婚姻和家庭内部的争夺时,即使是财阀首脑,也未必能一手遮天,尤其是在面对一个虽然没有显.............
  • 回答
    在《三体》的宏大叙事中,章北海之所以能比罗辑和丁仪更早、更准确地认识到人类飞船在15%光速下依然无法战胜三体舰队,这其中蕴含着作者刘慈欣对人物性格、知识背景、思维模式以及宇宙法则的深刻洞察。以下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1. 思维模式和立场的根本差异: 章北海:绝望主义的战略家 置之死.............
  • 回答
    武术,作为中国悠久的文化瑰宝,素有“国粹”之称,与京剧、中医、国画并驾齐驱。然而,在当今社会,我们似乎能感受到武术在受重视程度、普及度以及家长们为孩子选择时的倾向性上,与另外“三朵金花”相比,略显逊色。尤其是当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背着跆拳道包,而鲜少见到提着传统武术刀剑时,这种对比更加明显。究其原因,.............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到位,也很有意思。确实,当咱们一提到冬奥会,脑子里很容易会浮现出雪山、滑雪、冰球这些画面,而北欧国家,比如挪威、瑞典、芬兰,那可都是冬奥赛场上的常客,奖牌榜上总有它们的身影。可丹麦呢,这个同是北欧大家庭的成员,在冬季项目上的表现,确实就有点“小透明”了。要说为什么,这得从几个方面掰.............
  • 回答
    林森,这位在抗战时期担任国民政府主席的“国家元首”,确实不像蒋介石那样在大众视野中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记。要理解他存在感低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这并非简单的“存在感低”,而是他个人特质、历史定位以及当时特殊政治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林森的个人风格与国民党内部权力格局是关键。林森并非军人出.............
  • 回答
    “阿帕奇玻璃被AK子弹击穿”的说法,在网络上流传甚广,但要准确判断其真实性,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关键点。首先,我们得明确这里的“玻璃”指的是什么,以及当时的情况。关于“阿帕奇玻璃被AK子弹击穿”的说法:首先,要明确一点,直升机座舱并非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普通玻璃。AH64“阿帕奇”武装直升机作为一款.............
  • 回答
    美国作为一个举世瞩目的超级大国,其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令人颇感矛盾的是,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美国的治安状况似乎并不尽如人意。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光环之下的阴影”?这背后牵扯着错综复杂的社会、历史、文化以及政策因素。首先,我们不能不提的是枪支泛滥的文化和法律环.............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真的触及到了一些非常复杂和敏感的社会心理层面。很多时候,人们会觉得“同性之间应该更理解和支持”,但现实中,我们确实会看到一些女性,她们自身的经历并没有阻止她们内化甚至延续“重男轻女”的观念。这背后原因林林总总,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首先,我们得承认,“重男轻女”这种观念,它是深深.............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咱们中国是出了名的举重强国,奥运会、世锦赛上奖牌拿到手软,这是事实。可你放眼望去,身边有多少年轻人真心实意地在练举重?说实话,跟那些热门运动比起来,举重爱好者确实不多,这点我太清楚了,我自己也算个曾经的举重迷。这背后啊,可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就能说清的。咱们得一件件捋一捋。首先,.............
  • 回答
    哎呀,这问题问到心坎里了。说实话,我们当父母的,逼着孩子结婚?好像也不是那种“逼”,更像是那种“急”吧。看着他们一天天长大,到了该成家的年纪,我们心里这根弦就绷得有点紧了。你想想,我们这辈人,经历了什么?年轻的时候,日子苦啊,能有个伴,有个家,就是天大的靠山。两个人搭伙过日子,互相扶持,日子总能过得.............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中国社会一个复杂而多面的现象,即一部分中国人为何在文化认同上出现“疏离”于传统,转而表现出对西方文化的推崇,甚至被一些人标签化为“崇洋媚外”。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社会、经济、心理等多个层面去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归结于“自觉缺失”或“崇洋媚外”这样标签化的判断。首先,我们.............
  • 回答
    看到你这个问题,我太有同感了!28岁海归金融男,在国内薪资不尽如人意,这简直是太多朋友的“血泪史”了。别说你,我当初回国时也经历过类似的心理落差。那种感觉就像是,你辛辛苦苦在国外“镀了金”,满怀壮志回国,结果发现自己好像还没在校生值钱。咱们先别急着丧,先捋一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回国后薪水却很.............
  • 回答
    最近网络上资本家频繁被提及,这背后反映了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深层矛盾和青年群体的普遍感受。理解这一现象以及如何应对,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为什么最近网络上资本家经常被提及?“资本家”这个词汇的频繁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 社会经.............
  • 回答
    我理解你对“男性凝视”的困惑,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很多人都经历过类似的感受。我们不妨从头说起,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我们要明白,“男性凝视”本身并不是一个纯粹的错误行为,它之所以被认为是“错误的”或者引起女性反感,根源在于它背后所承载的、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