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朝农民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回答
汉朝的农民,那可是支撑起这个庞大帝国的基石,他们的生活,既有勤劳的汗水,也有对温饱的期盼,更掺杂着时代洪流下的无奈与坚韧。要说他们的日子过得怎么样,那得从方方面面来看,绝不是一句“苦”或“甜”就能概括的。

一、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土地的亲密接触

汉朝的经济主体是农业,这也就意味着绝大多数农民的生活,都围绕着土地展开。他们的日子,大多是跟着太阳走的。天刚蒙蒙亮,就得起床,简单收拾一下,吃点粗茶淡饭——可能是掺着谷物的粥,或者烧饼、麦饼,然后就扛着农具奔赴田间。

耕作是最主要的劳动。汉朝的农业技术虽然比后世要简单不少,但已经有了进步。翻土、播种、除草、收割,这些都是最基础也是最繁重的活计。夏天烈日炎炎,汗水顺着脸颊流下,浸湿了衣衫,也浸湿了泥土。冬天则可能要面对寒风刺骨,手指被冻得僵硬,但也得继续。

农具方面,犁是最重要的。汉朝的铁制犁已经比较普遍,配合牛耕,效率比以前有了很大提升。农民们会精心维护自己的犁,因为这是他们吃饭的家伙。除了犁,还有锄头、镰刀、耙子等工具,都是他们日夜相伴的伙伴。

作物种类也挺多。北方以小麦、粟(小米)为主,南方则以水稻为主。他们还会种植豆类、蔬菜等作为补充。除了自己种的,很多农民也会在自家屋旁开辟小块菜园,种些萝卜、白菜、瓜果之类,既能自家吃,也能拿到集市上去换点盐巴、布匹。

二、 靠天吃饭,天灾的阴影从未远离

农民的生活,最怕的就是“靠天吃饭”。汉朝时期,自然灾害是常态。旱灾、洪灾、蝗灾、霜冻,任何一种都可能让一年的辛劳付之东流。

当灾年降临,颗粒无收是常有的事。这时候,农民们就面临着生存的危机。朝廷可能会有一些赈灾措施,但很多时候,这些帮助是杯水车薪。为了活下去,他们可能要变卖家当,甚至举家逃荒,去往相对富裕的地区。这种经历,对农民来说,无疑是刻骨铭心的痛苦。

即使是风调雨顺的年份,丰收也未必意味着富裕。因为国家会征收赋税和徭役,还有一些其他的捐纳和摊派。这些负担,对于底层农民来说,是实实在在的压力。

三、 家庭与社会:宗族、邻里与国家

汉朝的农民生活并非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融入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网络中。

家庭是基本单位: 农民家庭通常是几代同堂的大家庭,男主外(耕种、参与徭役),女主内(操持家务、织布、照顾老人小孩)。孩子从小就要跟着父母学习农活,劳动能力强的孩子会被寄予厚望,成为家庭的顶梁柱。
宗族和邻里互助: 在乡村,宗族和邻里关系非常重要。遇到困难时,大家会互相帮忙,比如共同修缮沟渠,或者在灾年时互相借粮。这种互助是农民赖以生存的重要方式。
与国家的联系: 农民不仅仅是土地的耕作者,更是国家的臣民。他们要承担赋税、徭役(服兵役、修筑工程等)。徭役是农民们非常头疼的事情,一旦被征发,不仅会耽误农时,还可能要承担路途的艰辛和额外的开销。征发徭役的多少和时间,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民的生活节奏。

四、 阶层分化:有地农民与无地农民

虽然都称为农民,但他们的生活状态也有很大差异。

自耕农: 这部分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虽然不算富裕,但至少能勉强糊口,对朝廷的依附性相对较低。他们的生活会相对稳定一些。
佃农和雇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开始向少数地主集中。很多失去土地的农民不得不成为地主的佃户,租种土地,收成的一部分要交给地主。还有一些人则成为地主的雇工,靠打零工为生。这类农民的生活更加艰难,也更容易受到剥削。

五、 精神生活:信仰、娱乐与期望

农民的生活虽然艰辛,但并非只有劳作和忧愁。

信仰与祭祀: 他们会信奉土地神、祖先、社稷等,通过祭祀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寄托着对逝去亲人的思念。重要的节日,比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虽然形式简单,但会是家庭团聚、放松的日子。
娱乐活动: 农闲时节,虽然时间不长,但也会有一些简单的娱乐活动。比如唱歌、跳舞、讲故事,有时候也会有一些地方性的集市,人们会去赶集,交流信息,买卖东西,也算是生活中的调剂。
对美好生活的朴素期望: 他们最大的期望,就是一家人能平安健康,能有足够的粮食填饱肚子,能少受一些苛捐杂税和徭役的困扰。如果能攒下一些余钱,为孩子置办些好的物件,或者改善一下住房,那就算是相当不错的生活了。

总而言之,汉朝农民的生活,就是一部关于辛劳、风险与希望的史诗。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在广袤的土地上播种、耕耘,承受着自然的压力和社会的要求,也承载着对未来生活最朴素的向往。他们的生活状态,是那个时代最真实也最动人的侧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这问题很大,上面有推荐书的,这些书都很好,想详细了解的话还是自己看书比较好。

结合我自己所学,可以简单说一下。

一、收入

你问生活状态,我想决定生活状态的主要是收入水平。黄今言先生做过一个统计,列表如下:

二、汉代的农业

广义的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等分支,这里只说一下狭义的农业,也就是粮食种植业。

汉代的种植业在前代的基础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

生产工具方面主要表现在铁器和牛耕的推广。铁制农具在秦朝就已经使用,但秦火之后满目疮痍,所以进入两汉之后又经过了一个恢复和发展的过程。同时铁制农具的使用也经历了一个从北向南推广的过程。西汉中期盐铁官营之后,中央政府在全国设铁官49处,覆盖当时约39%的郡县,其中南方只有三处。到了东汉时期,不但铁官的覆盖范围有所扩大,根据《后汉书》的记载,南方的铁官也增加到了七处。

牛耕的技术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但进入两汉之后同样也经历了一个恢复和逐步推广的过程。赵过在北方推广代田法和牛耕法,这些方法后来还推广到边郡。东汉时期,国家更加重视普及牛耕。一些循吏也把牛耕的办法推广到南方和边疆,其中以东汉初年的王景和任延最为著名。

从耕作技术来说,北方的精耕细作的旱作种植技术已经初具规模,南方的水稻栽培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2、作物品种的增加粮食产量的提高

汉代的主要农作物:粟、麦、菽、稻、麻。这些农作物的品种和产量在整个两汉时期都有所增加。

汉代经济作物的栽培技术也有进步,种类也比前代增加很多。有些作物还出现了大面积栽培得记录。染料作物有蓝、地黄、卮、茜等。张骞出西域后,带来了一些西域的物种,比如胡麻、苜蓿等。秦汉时期,蜀汉地区的茶叶已经成为全国的中心,饮茶迟至东汉已十分流行。

两汉时代粮食亩产的低限在一石左右,上限在四石左右,中田通常年景在三石左右[1]

三、赋税

主要是说一下和小农相关的几个税种。

1、田赋

汉代实行的是轻田租而重赋于民的政策。税率经历了一个变革的过程。西汉政权建立之后,田租之制如旧,只是税率有所降低而已。汉高祖“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这是对秦“收泰半之赋”的减轻。可是这样的减轻并没有持续多久。大概是因为战乱的原因。这从《汉书·惠帝纪》中说,惠帝元年,“减田租,复十五税一。”邓展注:汉家初十五税一,俭于周十税一也。中间废之,今复之也。可见,既然说复,可见高祖时期是增加过的。在这之后,似乎终惠帝高后之世没有变过。到文帝时,依然实行十五税一的税制,但减免田税的事情屡见于史。如文帝二年,曾下令“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这次减田租之半,已经将田租降到了三十税一。又有文帝十二年诏:“其赐农民今年租税之半”( 《史记·孝文本纪》)。同书还说:“(十三年)六月诏曰:‘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谓本末者,无以异也。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对于这条记载的理解,学者有所争论。有人认为,自此至景帝二年凡十三年无田租。如钱剑夫就持这种观点。还有的学者如高敏就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认为:《史记·孝景本纪》记载景帝元年“除田半租”,既未云复,可见之前是有田租的。景帝时期,是三十税一的田租率形成定制的时期。景帝元年,“除田半租”,而且不限于元年,可见三十税一的田租率始于此年。此后一直未变。旨在东汉光武帝初年,因为战争的需要,短暂的恢复过十一之税的税率,光武建武六年就恢复了。

汉代田租的征收办法,名义上是比例税,实际操作时却有定额化的倾向。各地税亩定额的确定当类似于孟子所说的“贡”法。取数年间的平均亩产量乘以三十分之一。由于各地的农业生产率不同,各地的田税亩额不一样。这其中也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比较重要的转折发生在东汉章帝建初三年(78AD)的秦彭改革,分田上中下三等,其重大意义在于:使实际存在的田税定额化事实具有了合法性质。并使各地的田税亩额各自统一成据地力差别而定的三级差额,趋于合理。这就为后来曹操正式颁布统一的田税亩定额奠定了基础。

2、刍稿

汉朝建立后,也继承了秦朝的刍稿制度。《汉书·肖何传》曾记载:“何为民请曰:……上林苑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兽食”,颜师古注曰:“稿,禾秆也”。可见,西汉的刍稿是征收禾秆草料等以供兽食的。1973年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了5号、6号木牍,记载了江陵县的平里与稾上里征收刍、稾税的具体数量与作法,详见《文物》1974年第7期。由于这些简牍的年代上限为孝文帝晚年,下限为孝景帝四年,因知5、6号木牍所反映的刍、稾税制度为西汉文、景二帝时期之制。根据对此5、6号木牍内容的分析、考证,得知文、景时期的刍、稾税制度较之秦朝已发生了如下六大变化:一是刍税出现了“户刍”与“田刍”的分张;二是“户刍”重于“田刍”的格局已经制度化了;三是稾税出现了“田稾”的专称,而且稾税对刍税的比例下降了;四是出现了以刍折钱和以刍折稾的纳税方式的变化;五是刍税缴纳物的质量优于稾税缴纳的质量的状况明朗化了;六是出现了缴纳刍、稾税时计量方式上的变化。而到了西汉末年,刍稿从征收禾秆草料等,逐渐变成了以钱币折纳。《东观汉记》就有光武初年收“刍稿钱若干万”的记载。

3、人头税

汉代的人头税记载就比较清楚了。建国之初因人口流动混乱,到高祖四年才恢复,史曰:“四年八月,初为算赋”就是说的这件事。由于起税的年龄不同,或因用途各异,汉代的赋名不少,税额有加重的趋势。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 算赋:

上引“初为算赋”条注引如淳曰:“《汉仪注》: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人百二十为一算,为置库兵车马。”有时还别有利用,如:惠帝六年:女子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这是写入《汉律》的规定。但在早期的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据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简牍,算赋之征收,首先要按以里为单位的人口数“定算”;定算之后,就按月多次征收,每次只征收一算的一部分,或为八钱、九钱,或为十钱、廿六钱、卅五钱和卅六钱,直到征够一算的定额为止。只是这中间的发展过程尚不清楚。

临时性的减赋:文帝时“民赋四十,三年而一事。”宣帝甘露二年:减民算三十。成帝建始二年:减天下赋钱,算四十。

也有增赋:武帝时财用不足, 不仅恢复了百二十钱的旧制,还增加许多名目。

2) 口赋:

《汉仪注》:“民年七岁至十四岁出口赋钱,人二十三,二十钱以食天子,其三钱,武帝加钱,以补车骑马。”

皇室的财政收入。起征年龄在武帝时候有过降低。《汉书•贡禹传》:“武帝征伐四夷,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元帝时恢复旧制。东汉末年曾降至过一岁。

3) 更赋

更赋是由更役的代役钱演变而来的一项正税,也是一种人头税。是由过更演变而成的正税,其税额为300钱/年。而所谓的“践更”是存在于役者与代役者之间的一种交易。雇人代每年一月的更役,价格是两千钱。其实对于所谓的“更三品”的理解,尤其是关于更税的税额,史家历来是有争论的。上面所说的是郑学檬在《中国赋役制度史》中的理解,持这种观点的还有高敏。他在《秦汉赋税制度考释》一文中提出:卒更是更卒每年亲身服一个月的徭役,践更是更卒用两千钱直接雇人代服一月之役,过更是每人每年出钱三百给官府。以此言之,则所谓更赋,仅仅是指第三种服役方式而言。因为这三百钱是交给国家的,而两千钱是雇者与被雇者之间的一种交易,当然不能算作赋税。紧接着,他还举出卜式的例子作为证明:《卜式传》中记载:武帝曾“赐式外繇四百人”。外繇,据苏林的解释,就是戍边的意思。武帝以外繇四百人次给卜式,并不是说卜式家里有四百人要服徭役,关键在于,外繇是不需要人人都去的,而只需要每人交三百钱就可以。所以,武帝的赏赐实际上就是把这四百人所要交的外繇钱上给卜式。

四、土地

西汉时,小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受到自然灾害、封建国家繁重的劳役和豪强贵族土地兼并等等多重压力,生活是比较艰难的。就如贾宜所说:“兵旱相乘,……罢夫羸老易子而绞其骨”。《汉书》中人相食的字样,在《本纪》中时常见于某某郡国或全国。而《盐铁论•未通篇第十五》也说:“田虽三十而以顷亩出税,……加之口赋更徭之役,率一人之作,中分其功”。如此种种,不绝于史。虽然如此,究其本身来说,小土地私有制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譬如司马迁说,在惠帝、吕后时期,“刑罚罕用,罪人是稀。民务稼穑,衣食兹殖。”(《史记》《吕太后本纪》)
又说:“历至孝文即位……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鸡鸣吠狗,烟火万里。”(《史记》《律书》)虽然可能有夸张的成分,但是依然可以说明,西汉时期的小土地私有制依然在夹缝中有了发展。当时的小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产生:

第一种是国家的赐田、赋田等。这是指政府将国家所拥有的公田分给农民或其他阶层的人使用。比如在西汉建立初期,因为“地有遗利,民有余力,……,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汉书》《食货志》),所以政府鼓励农民占垦荒田,并对由此形成的小土地私有制进行税收优待和保护。西汉宣帝时,丞相魏相还曾经“以公田赋予贫民”。 宣帝地节元年:“假郡国贫民田”,地节三年诏:“流民还归者,假公田,贷种食,且勿算事。”等等。有些时候西汉政府也出于赈济的目的,赐予贫民一些土地。另外,尤其是在西汉初年,为了奖励功臣和安置流民,还实行过论军功授爵赐田。其中对流民的授爵赐田后来就发展成小土地私有制。这就是所谓的“复故爵田宅。”

第二种途径是土地的购买。汉简中随处可见的“贳贷”、“通负”等字样,表明西汉的商业、高利贷、货币流转有很大发展,对古典经济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力( 赵俪生.中国土地制度史[M].济南:齐鲁书社,1984.p64),从而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逐渐发展,土地的买卖比前代也更加频繁。参与买卖土地的不仅仅是贵族、官僚和大商人,一些乡里的百姓也因为各种原因购买土地,并且在土地买卖的时候还立“券”为据。比如在河南偃师发现的《汉侍廷里父老□买田约束石券》就记载了里社父老集资购买给资用地的事。券文中说:“……敛钱共有六万一千五百,买田八十二亩。□中其有赀次当给为里父老者,其以容田借与,得收田上毛物谷实自给。……”又如:建元元年,武阳王兴圭买田铅券;建元三年,宏光等人买地券;地节二年,巴州杨姓买山刻石。黄龙元年,诸葛敬买地券,等等。((日)仁井田升.《中国法制史研究》[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社,1960.p407)

五、饮食

《盐铁论》中文学的描述:“古者,烙黍食稗,而牌豚以相飨。其后,乡人饮酒,老者重豆,少者立食,一酱一肉,旅饮而已。及其后,宾婚相召,则豆羹白饭,茶脍熟肉。今民间酒食,殷旅重叠,潘炙满案,糯鳖脍鲤,魔卵鹑鹅橙构,始嫂酸酸,众物杂味。”[2]

彭卫等人的风俗史研究也表明,当时主食的内容已在传统“五谷”的基础上有了相当大的扩展,见诸简牍、文献的有租、黍、禾、大麦、小麦、麻、稻、大豆、小豆、稗、糜、梁、芋、孤米、荞麦、青棵、甘薯等等。其中孤米、荞麦、青棵、高粱等是新出现品种。大豆由主食转为副食,传统的黍的重要性减弱,小麦的地位明显上升。[3]菜品方面除了葱、蒜、韭等常见蔬菜之外,还有了黄瓜[4]、蕹菜[5]等新品种,温室栽培的技术也开始应用。当然,最明显的进步还是体现在肉食在整个饮食中的比重明显的提高了。如史载:“今间巷县佰,吁伯屠沽。无故烹杀,相聚野外。负粟而往,挚肉而归”,“匹庶稗饭肉食”(《盐铁论·国疾篇》),“守间阎者食粱肉”(《汉书》卷24上《食货志》)。东汉时,民间百姓家庭的饮酒、食肉现象比较普遍。乐府辞《木兰诗》云:“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广汉郡姜诗家,其妻“昼夜纺绩,市珍羞”(《后汉书》卷84《列女传·姜诗妻传》。),以养姑母。


---------------------------------------------------

[1] 马新:《正确估价两汉农业生产水平》,《山东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2] 《盐铁论·散不足篇》

[3] 参见彭卫、杨振红:《中国风俗通史·秦汉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26—34页。

[4]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罗伯湾一号墓发掘简报》,刊于《文物》,1978年第9期。

[5] 扬州博物馆:《扬州西汉“妾莫书”木撑墓》,刊于《文物》,1980年第12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朝的农民,那可是支撑起这个庞大帝国的基石,他们的生活,既有勤劳的汗水,也有对温饱的期盼,更掺杂着时代洪流下的无奈与坚韧。要说他们的日子过得怎么样,那得从方方面面来看,绝不是一句“苦”或“甜”就能概括的。一、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土地的亲密接触汉朝的经济主体是农业,这也就意味着绝大多数农民的生活,.............
  • 回答
    古代农民的衣服,这可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也牵扯到我们常说的“汉服”。要说古代农民穿的衣服是不是“汉服”,这事儿得分两头说,而且要看你对“汉服”的定义是什么。古代农民穿的衣服,很多时候可以算作是“汉服”的范畴,但绝对不是你现在在“汉服圈”看到的那些款式。先来说说为什么可以算。“汉服”这个词,其实挺现.............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到位,也直击了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很多人听到“汉代田赋低”,就自然而然地认为农民的日子应该不错,但事实并非如此。汉代农民虽然赋税负担相对较低,但出卖田地的情况确实存在,而且原因相当复杂,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税负本身。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把视角从“税负”这个单一维度放大,放到当时整个.............
  • 回答
    在《人民的名义》这部引发广泛讨论的电视剧中,祁同伟和赵德汉两位角色的命运轨迹,确实触及了一个颇为敏感且值得深思的议题:出身于农民阶层或其他社会底层的人员进入官员队伍,是否会因此面临某些固有的局限性,甚至更容易走向腐败的泥潭?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能简单地将问题归结为出身本身,而需要深入剖析祁同伟和赵德.............
  • 回答
    对于中国贫困农村汉族儿童中,有53%的比例智商偏低这一调查报告,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任何一项调查报告都应该建立在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之上,其结论才具有参考价值。如果这份报告是真实存在且数据可信的,那么它揭示了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社会问题。一、对“智商偏低”的理解:首.............
  • 回答
    中国是农业大国,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说到汉服的设计为什么看起来“很不适合种田”,这其中其实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面向,也触及了服装演变、社会阶层、以及汉服并非单一形态的几个重要原因。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汉服并非铁板一块,它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涵盖了从黄帝时期到明朝末年、汉民族穿着的多种服饰的总称。 这几千年.............
  • 回答
    在浩瀚的世界文明图卷中,农耕民族以其勤劳、智慧和与土地深厚的联结,构成了人类历史进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汉族无疑是中国农耕文明的集大成者,但放眼全球,还有许多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以耕作为主导的生活方式塑造了独特的文化、社会结构和精神信仰。探究这些民族,就像是在翻阅一部关于人类如何与自然共生、如何繁衍发.............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好问题,而且一点也不人工智能! 很多人看到汉服和传统鞋履,第一反应就是“这怎么干活?” 咱们就来掰扯掰扯,把这个问题说透了。首先,要纠正一个概念: “农业狂魔”这个说法,虽然形象,但用在1000年前的中国,尤其是汉唐宋时期,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农业文明高度发达,并且是以精耕细作为基础的”.............
  • 回答
    你好,我非常理解你现在面临的困境。作为一名回族女生,在面对家庭的阻力和男友的坚持时,你的内心一定非常纠结和痛苦。父母的观念与你的爱情发生冲突,这确实是一个需要耐心和智慧来解决的问题。我会尽量从多个角度为你提供一些详细的建议,希望能帮助你找到应对之策。首先,我们要认识到问题的复杂性: 文化与宗教差.............
  • 回答
    清朝的衰落,这是一个复杂且牵涉深远的历史议题,笼统地归咎于“统治者的反动个性”或是“封建农业社会的固有特性”,都显得过于片面。更为贴近史实的分析,是这两者 相互交织、螺旋式下降 的结果。首先,我们来剖析一下 “统治者的反动个性”。 防汉愚民政策的深远影响: 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为了巩固统.............
  • 回答
    刘邦和朱元璋,这二位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王朝——汉朝和明朝,他们身上有着一个共同的标签:布衣出身。这意味着他们都来自于最底层的社会群体,靠着自身的努力和机遇登上了权力的巅峰。然而,他们建立的王朝,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精神风貌:汉朝以开放自信著称,而明朝则流露出重农、封闭的倾向。要理解这其中的差异.............
  • 回答
    汉朝(前202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强盛时期,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成就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汉朝的强盛之处: 一、政治制度与治理能力1. 中央集权与郡国并行制 汉初的制度调整:刘邦建立汉朝后,为巩固统治,采取“郡国并行”制度,.............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深度,触及了中国古代军事史、政治史、经济史以及文化史等多个层面。汉朝几十年打败匈奴,而宋朝数十年未能打败女真,原因复杂且多方面,并非简单的“哪个朝代更强”就能概括。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其中的关键因素: 汉朝对匈奴的胜利与宋朝对女真的失利之比较 一、 双方的实力对比与战争性质汉朝对匈奴.............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汉朝和罗马真不是一个次元的吗?” 的答案,从不同角度来看,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简单来说,它们都曾是各自文明的巅峰,在许多方面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同时,由于地理、文化、历史发展路径等因素,它们之间也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来详细阐述,让您更清晰.............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对中国古代军事史的一个核心认知点。汉朝和明朝都曾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强大的朝代,拥有过令世界侧目的军力,但它们在军事实力、构成、战争模式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上,都有着显著的差异。将两者简单对比“差不多”是比较片面的,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看看它们各自的强项和侧重点在哪.............
  • 回答
    嘿!说到汉朝,咱们脑子里可能立马蹦出刘邦、汉武帝、丝绸之路这些响当当的名号,但要说这几千年前的朝代,那里面藏着的稀奇事儿可不少,有些说出来,你可能还真想不到。今天就跟你唠唠几个汉朝的冷门小八卦,保证让你觉得这历史课本上没怎么细说。1. 皇帝吃饭那点事儿,可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现在咱们吃饭,一个人一桌,.............
  • 回答
    汉朝选择察举制来选拔官僚,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挖的问题。说它是不是“必然”,我们不妨从历史的大背景下,结合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来审视。汉朝之前的选官机制:在汉朝建立之前,中国主要的选官制度是“世官制”,也就是官职世代相袭。这种制度在早期国家形成时期,的确能够保证统治的稳定和延续,因为那些拥有官职的家.............
  • 回答
    汉朝时,说匈奴的铁器比汉朝更“精良”,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说法,需要我们深入去理解“精良”这个词在当时语境下的含义,以及汉匈之间各自的资源、技术和生产模式。简单粗暴地说匈奴铁器就一定比汉朝强,可能有些片面。首先,我们得承认,在汉朝初期,匈奴在某些方面确实表现出了令人瞩目的军事优势,而精良的兵器是其中.............
  • 回答
    汉朝长公主的权势,总体来说是相当大的,但具体程度会因个体、时期以及与皇室的关系等因素而有很大差异。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她们拥有“皇帝般的”权力,但她们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都具有显著的影响力。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汉朝长公主的权势:一、政治影响力: 联姻政治的重要工具: 汉朝皇室非.............
  • 回答
    说起汉朝和罗马哪个在冶金方面技高一筹,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两者都是当时世界上顶尖的文明,在金属的运用上都玩出了花,但侧重点和发展路径却有些不同。先说说罗马吧。罗马人对金属的理解,尤其是铁,那真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们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大规模的钢铁生产和冶炼技术。你想想,罗马帝国的军队横扫欧亚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