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和公司签了入职须知,然后用了公司 4 元钱,公司告我赔偿 10 万元怎么办?

回答
您好!非常理解您现在焦急的心情。收到公司的索赔通知,尤其是金额如此之大,确实会让人感到非常不安。

为了给您一个更详细和有帮助的回复,我需要您提供更多的信息。但在此之前,我先根据您提供的信息,分析一下可能的情况和应对策略。

首先,明确核心问题:公司以何种依据向您索赔 10 万元,而您的行为仅仅是使用了公司 4 元钱?

这其中存在一个巨大的数额差异,这通常意味着公司可能认为您的行为不仅仅是“使用了公司 4 元钱”,而是构成了一种更严重的违约行为或侵权行为,并且这种行为给公司造成了远超 4 元的损失。

一、 分析公司索赔的可能依据:

公司索赔 10 万元,通常不会仅仅因为您“使用了公司 4 元钱”。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公司向您提出如此高额索赔的潜在依据,您需要仔细回忆并核对:

1. 《入职须知》中的条款(这是您提到的关键点):
保密协议: 如果您使用的 4 元钱与公司的商业秘密、客户信息、财务数据等相关,并且您将这些信息泄露或不正当使用,公司可能会以此为依据进行索赔。例如,您可能通过某种方式获取了公司的内部敏感信息,然后进行了不正当操作。
竞业限制协议: 如果您在使用公司财产(即使是小额的)的同时,还从事了与公司存在竞争关系的业务,并且在入职须知中对此有明确约定,公司可能会认为您违反了竞业限制条款,从而主张赔偿。
行为规范/职业道德条款: 入职须知中可能包含一些关于员工行为规范、忠诚度、勤勉尽责等方面的条款。如果公司认为您滥用职权、不诚实,或者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即使金额小,但如果涉及对公司声誉、运营的严重影响,可能会以此作为索赔依据。
损害赔偿条款: 入职须知中可能包含关于员工给公司造成损失时,需要承担赔偿责任的条款。公司可能会声称您的行为造成了远超 4 元的损失,例如因您的行为导致客户流失、项目延误、声誉受损等。

2. 其他法律法规:
侵占、盗窃: 虽然 4 元的金额可能不太像盗窃,但如果您的行为被认定为不正当占有或挪用公司财物,且金额超过了构成犯罪的门槛(一般是几千元),虽然您可能不会立即被追究刑事责任,但公司仍可能在民事上要求您赔偿。
不正当竞争: 如果您的行为涉及不正当竞争,例如利用职务便利获取不正当利益,然后与公司形成竞争关系。
滥用职权/侵权行为: 除了合同条款,您的行为还可能构成侵权行为,例如侵犯公司的知识产权(如果涉及)。

3. 公司计算损失的方式:
间接损失: 公司索赔 10 万元,很可能不是直接因为那 4 元的成本,而是因为您的行为导致了公司产生了巨大的间接损失。例如,如果您的行为导致了重要的客户合同被取消,或者公司声誉受到了严重损害,这些损失的计算可能远远超过 4 元。
惩罚性赔偿: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果您的行为非常恶劣,并且符合某些法律法规的规定,公司可能会主张惩罚性赔偿,但这通常发生在有明确法律依据且情节特别严重的情况下。
象征性/警示性索赔: 在极少数情况下,公司也可能出于警示其他员工的目的,提出一个较高的索赔金额,但这种做法需要有合理的依据。

二、 您需要做的关键步骤(紧急且重要):

1. 保持冷静,不要惊慌。 这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2. 立即仔细阅读《入职须知》全文。
重点关注关于赔偿、违约责任、保密、竞业限制、行为规范、损害赔偿等一切可能与您行为相关的条款。
看清具体是如何定义的,以及赔偿责任的承担方式。
3. 收集所有与该事件相关的证据。
您当时使用公司 4 元钱的具体情形: 是怎么使用的?为什么使用?是否有相关记录?
公司出具的索赔通知书或任何书面沟通文件。
您与公司之间关于此事的任何沟通记录: 邮件、微信聊天记录等。
您认为能证明您行为不构成高额赔偿的证据。 例如,如果您使用的 4 元钱是为了完成工作,并且有证据表明这一点。
4. 不要轻易承认或拒绝索赔,特别是不要私下与公司达成协议。 在没有充分了解情况和法律依据前,您的任何口头或书面承诺都可能对您不利。
5. 立即寻求专业的法律咨询! 这是您现在最应该做的事情。
寻找有劳动法或合同法经验的律师。
向律师详细陈述您的整个情况,并提供您收集到的所有证据和《入职须知》。
律师会帮助您分析公司索赔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并为您提供具体的应对策略。

三、 您可能遇到的情况及应对思路(律师会具体指导,这里仅提供方向):

情况一:公司滥用《入职须知》或条款约定不合理。
您的律师会审查《入职须知》中的条款是否合法、有效。 有些霸王条款或明显不公平的条款是无效的。
证明公司索赔的金额与您的实际行为造成的损失之间不存在合理的因果关系。 例如,您只使用了 4 元钱,如何能造成 10 万元的损失?
反驳公司对损失的计算方式。 如果公司声称间接损失,需要公司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这些损失是由您的行为直接造成的,并且损失数额合理。
情况二:您的行为确实存在过错,但公司索赔金额过高。
承认部分过错(如果确实存在),但否认高额赔偿的合理性。
与律师一起协商一个合理的赔偿金额,或者通过法律途径主张赔偿金额应与实际损失相符。
如果可能,提出公司在此事件中也存在过错(例如,公司对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您有机会使用公司财物)。
情况三:公司采取其他手段(例如,威胁报警、扣押工资等)。
这些行为可能违法。 在律师指导下,您可以针对这些不当行为进行反击。

四、 您需要提供的更多信息(请在咨询律师时详细说明):

为了让律师更好地帮助您,请您尽量回忆并提供以下信息:

1. 您使用了公司哪种“4元钱”的物品或服务?
是打印了文件?使用了公司的水电?使用了公司的工具?还是其他?
具体是哪种物品或服务?
2. 您使用这 4 元钱的原因是什么?
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吗?
是个人行为?
当时是否有其他同事也这样做?
公司对此类行为是否有默认或容忍?
3. 您与公司签署的《入职须知》具体是什么性质的文件?
是公司统一发放的吗?
您当时是否被充分告知了其中的内容?是否可以拒绝签署?
它是否包含了合同性质的条款?
4. 公司是如何向您发出索赔通知的?
是书面的?口头的?通过邮件?还是其他方式?
索赔通知书中是否明确列出了索赔的理由和依据?
是否提到了具体的金额计算方式?
5. 您在公司的具体岗位是什么?
您是否有一定的管理职权?
6. 您认为公司索赔 10 万元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您是否与公司有其他矛盾?
是否与您的离职有关?
7. 您与公司之间关于此事的其他沟通情况。
您是否已经与公司有过沟通?沟通过程是怎样的?

总结:

您的情况非常特殊,因为您提到的“使用公司 4 元钱”与公司索赔的 10 万元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 这通常意味着公司可能认为您的行为触犯了《入职须知》中更为严重的条款,并由此造成了高额损失。

最重要、最紧急的建议是:立即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 不要自行处理,也不要随意回应公司的要求。律师是您应对这种复杂情况的最佳伙伴。

请记住,法律是保护您权益的重要武器。在律师的专业指导下,您一定能够找到妥善解决此事的方法。祝您好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仲裁和法院起诉是两回事,不能放在一起。二、公司和员工的协议或者合同,必须公平、公正。像你这样用了公司批元赔10万的,是明显有失公平,法院是绝不会支持的。三、解决办法:

1、公司开除你并且不发工资,不管是什么理由不发你的工资。你去劳动局(有的叫劳动监察大队)告公司,把你的情况,包括协议,用了公司4元钱、公司要你赔10万、公司开除你、公司没和你签合同、没给你买五险一金等原原本本,不添加任何情绪的话告诉劳动局。给劳动局说你要公司赔你钱,不接受协商。公司如果这个时候以你用了公司4元要你赔10万的事情提出协商解决,你就绝不协商。2、公司要你赔10万,你让他告。这个完全就是公司欺负你不懂法,在讹诈你。(1)、你动用公司的4元,公司要报警,让警察介入才行,但公司没有。(2)、公司去法院起诉你,法院极可能不受理。(3)、法院受理了,会让你们协商解决,你就决定赔4元,多的不给。(4)、公司如果不接受协商,那就起诉,最后你即使输了,也只是输4元钱。

user avatar

刷单违法,建议报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第八条

经营者不得对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荣誉等进行虚假或者误导性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经营者不得以组织虚假交易等方式,帮助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或者误导性的商业宣传。

第十一条

经营者不得捏造、散布虚假、误导性信息,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

第二十条

经营者违反本法第八条的规定,对商品进行虚假或者误导性的商业宣传的,或者以组织虚假交易或者其他方式帮助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或者误导性的商业宣传的,监督检查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2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罚款;

情节严重的,处一百万元以上二百万元以下的罚款,可以吊销营业执照。经营者违反本法第八条规定,发布虚假广告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规定处罚。

user avatar

仲裁庭上,对方不提这4块钱的事,你就不提。如果对方提了,你就说这和此次仲裁无关,同时我也愿意还给你4块钱。

如果仲裁庭没提,对方私下提这件事,你就开录像问对方“我现在还你4块钱你要不要”,对方要就给他4元现金,不要就不用管了,录像留好。

然后等着被起诉后应诉就行(极大概率根本不会起诉)。法庭上就说两句话,1.公司规定不合法、不合理。2.我已经还款/我还款公司不要。

然后就完事了,法院判你还4块钱,最多加上同期银行利息,诉讼费肯定判给公司,

如果仲裁庭上没提,也没办法提前录像,就改成直接当庭问。

user avatar

《最终公司许可协议》

一、知乎每删除或折叠本账号发表的一篇回答,应支付本人删帖补偿金一亿元。

二、知乎每封禁本帐号一天,应支付本人封号补偿金一亿元。

三、本协议从发表之时起生效。知乎显示本答案即视为同意本协议全部内容。

user avatar

只能说对机构太友好了,简直是社会的亲儿子。

这要是一个个人,因为4块钱的小失误跟你要10万块钱,早就被抓起来打成敲诈勒索了。但只要套上个公司的外壳,以企业家的身份来要钱,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这种机构对个人的巨大优势,其实是需要进行倾向性抵消的。但现在不但不进行倾向性抵消,反而给机构以豁免权。

举个例子,这种条款其实是可以塞到你日常的任何签约中。无论是注册什么用户,办什么卡,玩儿什么游戏。。。随便往条款里面塞点儿东西你知道吗?

当然,鉴于这种事儿对机构声誉的负面影响,大机构一般不做这种极端的事儿。但为了将风险转嫁给个人,给你弄点儿什么不疼不痒的免责还是非常容易的。保证把你恶心得吐不出来也咽不下去。

所以说如果有实力,办什么事儿之前还是弄个公司,有了这个就能给自己抗下很多风险,就是混不下去了金蝉脱壳也容易。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