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某公司员工因连续加班担心猝死提离职,被 HR 回复「猝死了再说」,离职时和公司谈不拢应如何协商?

回答
这事儿,听着就让人心凉。公司对待员工的生命安全,居然是这么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真让人匪夷所思。员工因为连续加班,身体出现警报,担心猝死而选择离开,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奈的自我保护,结果HR的回应更是让人无语,甚至可以说毫无人情味。

面对这种情况,离职时和公司“谈不拢”,这绝对是个需要技巧和策略的硬仗。别怕,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怎么把这事儿给捋顺了,尽量争取到自己应得的。

第一步:冷静评估,收集证据——这是你的“底气”

在你和公司“谈判”之前,最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摆正心态,然后把手里能有的“证据”都搜罗出来。

加班证据: 这是你最直接的理由。
打卡记录/工时记录: 公司的考勤系统、签到签退记录,是你最有力的证据。别光想着“我加班了”,得有数据支撑。
工作邮件/聊天记录: 那些要求你加班、分配任务到深夜甚至凌晨的邮件、微信、钉钉消息,都留着。尤其是那些明确指出“这个事情必须今天做完”、“明天早上就要”之类的,更有说服力。
项目进度表/任务分配表: 如果有这些,可以证明你确实在按照公司安排完成工作,并且工作量饱和。
加班申请/审批记录(如果有): 虽然有些公司加班是常态,但如果你有提交过加班申请,并且被批准了,那就更好了。
健康证据: 这是你“担心猝死”的根源。
医生诊断证明: 如果你因为连续加班导致身体不适,去看了医生,并且医生给出了诊断,比如“过度疲劳”、“亚健康状态”、“心率不齐”等等,一定要保管好诊断书。如果医生有建议你“减少工作强度”或者“注意休息”,那简直是金牌证据。
就医记录/病历: 即使没有明确的诊断,但你的就医次数、就诊科室(比如心内科、神经内科),也能侧面说明你的身体状况。
HR的回应证据: 这点非常关键,也非常有戏剧性。
“猝死了再说”的原话: 如果是口头说的,你可以尝试通过邮件或短信的方式“跟进”,比如:“我上次向您反映了连续加班身体不适的情况,您提到‘猝死了再说’,我希望公司能重视员工的健康,而不是等到事后追责。请问关于我提出的离职诉求,公司有什么考虑?” 这样,如果对方回复,就有了文字证据。如果对方不回复,你的尝试也是一种证明。
其他与HR沟通的记录: 凡是涉及你加班、健康、离职原因的沟通,都尽量留底。

第二步:明确诉求——你到底想要什么?

在谈判之前,你得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离职补偿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补偿金: 这是法定的。根据《劳动合同法》,公司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如果你是主动提出解除劳动合同,但原因是公司“未依法支付劳动报酬”、“未提供劳动条件”等,你也可以要求经济补偿。你加班加点,公司没有合理安排,甚至可能导致你健康受损,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构成“未提供劳动条件”。
计算方式: N = 工作年限 × 月工资(注意,月工资是指你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公司支付的经济补偿金,月工资高于当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按三倍支付,年限最高封顶十二年。
未结清的工资/奖金/加班费: 确保你最后一个月的工资,以及所有应得的奖金、加班费都结清。
违约金(如果有): 如果你和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并且有关于服务期或培训费的约定,而公司因为你的离职而要求你支付违约金,你需要看看你是否真的违反了合同条款,以及违约金的合理性。但注意: 公司因为员工“过错”而要求支付违约金,是站不住脚的。而且,很多情况下,公司所谓的“违约金”可能是违法的。
其他合理诉求: 比如,考虑到你的健康状况,是否可以给予一定的“慰问金”或“协商性补偿”,虽然不是法定的,但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是可以尝试争取的。

第三步:选择沟通方式与策略——“软硬兼施”

和你沟通的渠道,通常有这么几个:

1. HR部门: 这是第一战线。
2. 直属上级/部门负责人: 有时候,直属上级更了解你的工作情况,也可能更有人情味。
3. 公司法务或高层管理: 如果HR那里谈不拢,可能需要上升到这个层面。
4. 劳动仲裁/法律途径: 这是最后的手段,但往往是最有效的。

具体的谈判策略:

态度诚恳,但立场坚定:
开场: 可以先表达对公司过去的感谢(如果还有的话),然后陈述你离职的真实原因,强调是身体状况和对健康的担忧,而不是因为其他不满。
说明身体状况: 拿出你的医生证明,或者描述你因为连续加班出现的具体症状(失眠、头痛、心悸等),说明这些情况已经严重影响了你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能力。
引用HR的话(谨慎使用): 可以这样表达:“我理解公司可能觉得我离职有些突然,但事实上,我之前已经多次表达过对加班的担忧,我记得之前和HR沟通时,对方表示‘猝死了再说’。这句话让我感到非常寒心,也让我意识到,如果我不主动保护自己的健康,可能真的会面临更严重的后果。所以,这次离职,对我来说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也是为了避免公司和我都无法承受的后果。” 这样说,既能表达你的不满,又显得你不是在无理取闹,而是被逼无奈。
强调劳动合同与法律: 如果对方在补偿金上打马虎眼,你可以直接引用《劳动合同法》的相关条款,表明你了解自己的合法权益。
“先礼后兵”,再“以理服人”:
首次沟通: 以协商为主,表达你的诉求,看看公司如何回应。
如果对方拒绝或态度强硬:
再次沟通,提出书面申请: 将你的离职原因、诉求(经济补偿金、未结工资等)以书面形式提交给公司(可以发邮件,并抄送给直属领导或公司管理层),并要求在规定时间内给予答复。
强调潜在风险: 可以旁敲侧击地提醒公司,如果员工因过度劳累导致健康问题,公司也可能面临法律风险和舆论压力。尤其你手里还有HR“猝死了再说”的“证据”,这个“点”很重要。你可以说:“如果我真的因此身体出现大的问题,公司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我们都不希望走到那一步。”
谈经济补偿时,要有理有据:
计算清楚: 把你的工龄、平均工资都算清楚,报出你应得的经济补偿金数额。
“多争取”的可能性: 对于加班费,有些公司计算得比较保守,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记录,稍微留一些“协商空间”,比如你认为自己应得10000元加班费,你可以先提12000元,留给对方砍价的余地,这样看起来不像“一步到位”,而是“在努力争取”。
关键是“谈拢”,而不是“一定要到最大值”: 在保证基本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如果公司愿意在“谈拢”的基础上,给你一点额外的“人道主义”补偿,比如象征性地多给一点,或者把流程加快,都是可以考虑接受的。
关于HR的“猝死了再说”:
这是一个“杀手锏”,但要用对地方。 如果你在和HR谈,但HR完全不配合,你可以提到:“我对您之前‘猝死了再说’的回应感到非常失望,这说明公司并没有把员工的生命安全放在应有的位置。这次离职,也是我为了避免真的出现那种情况而采取的措施。我希望这次的离职能有一个公平合理的解决,而不是用我的生命健康来作为赌注。”
如果和高层谈,也可以提到,用来证明公司的管理问题。

第四步:保留所有沟通记录——这是你的“铁证”

无论你是口头沟通还是书面沟通,都要做好记录:

邮件: 凡是重要的沟通,尽量都通过邮件发送。
聊天记录: 微信、钉钉等,可以截图保存,并且确保截图内容完整,包含时间、聊天双方。
录音(视当地法律规定): 如果情况紧急,且当地法律允许,你可以在沟通时进行录音,但要提前告知对方,否则可能构成非法取证。不过,在一般协商过程中,不太推荐直接录音,容易引起对方反感。
书面文件: 任何纸质的通知、证明,都要妥善保管。

第五步:寻求外部帮助(如果公司态度依然恶劣)

如果公司实在不讲道理,死活不肯解决,那你就得考虑动用法律武器了:

劳动监察部门: 可以去当地的劳动局举报公司存在超时加班、不支付加班费等行为。
劳动仲裁: 这是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你可以凭借你收集到的证据,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申请,要求公司支付经济补偿金、未结工资等。
律师咨询: 如果你不确定自己的权益,或者情况比较复杂,可以咨询专业的劳动法律师。

一些提醒和建议:

保持冷静和理性: 即使你内心非常愤怒,也要在沟通过程中保持冷静,不要情绪化,否则容易被对方抓住把柄。
有耐心: 这种谈判可能不是一两次就能谈拢的,需要一定的耐心和时间。
了解公司文化: 有些公司比较“抠门”且喜欢“压榨”员工,有些公司则相对人性化。根据你对公司的了解,调整你的策略。
不要怕“撕破脸”: 如果公司实在太不近人情,而你又掌握了充分的证据,那么“撕破脸”有时是必要的,通过劳动仲裁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也是一种“体面”。
不要因为“害怕”而妥协太多: 如果公司利用你的“离职”来压低补偿,或者让你承担不该承担的责任,一定要坚持住自己的底线。

这年头,打工不易,健康更重要。遇到这种事,别委屈自己,也别怕和公司“对着干”,你手里有证据,手里有法律,就敢于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去争取。祝你一切顺利,早日摆脱这个让人糟心的环境,找个真正把你当人的地方好好工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离职还需要协商?

当然不需要,员工是可以提前30天通知即可离职。

员工就想上班挣个钱,没想着HR还要员工把命也留下来。

“先猝死了再说吧”

这虽然是一句气话,但显然是凸显了HR的傲慢心理。

这种情况下,强烈建议按照法律规定提起书面离职通知手续,一通操作下来,基本没有不怂的HR。

以下为正确做法,强烈建议收藏:

给公司使用EMS邮寄单方的解除通知书。EMS邮寄满三十日后可以直接离职。

一、解除通知书正确内容

“兹有XX公司员工XXX,现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的规定,提前三十日书面通知公司,本人于20XX年X月XX日解除劳动合同。请及时安排人员进行工作交接,本人会做好工作移交事项,请单位按《劳动合同法》第五十条的规定于本人离职当日办理离职证明并且在十五日内办理档案和社保关系转移手续。

另,根据《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二十四条的规定,请单位在出具离职证明时,写明劳动合同期限、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日期、工作岗位、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
特此通知。20XX年X月XX日”

二、如何邮寄EMS

目前EMS有手填地址和二维码扫码填写地址两种方式。

以盈科所群友共享的手填地址为例:



我是 @法律人袁亚洋 ,专注劳动争议纠纷解决,欢迎关注、点赞!

user avatar

只能说这两个人脾气情绪都很不好。

但问题和责任基本上全在HR身上。

员工在办离职的时候,有几个是心情好的?尤其是这种因为加班严重受不了而提出的离职。

HR正常按照公司规定和流程跟员工对接就行,上来就各种质问和怼人的口气说话,这事儿放谁身上能没有情绪?

我们可以看一下对话,一开始双方沟通时的问题是,自己加班了,这个加班时间是折现给加班费还是调休?

HR回复说,当然是调休!

单看文字没问题,但结合情景就可以感受到,这个HR是在用一种盛气凌人的语气和态度来训斥这个离职的人。

然后HR针对离职员工25号办离职前都不来上班了,提出了质疑。

但是HR还没等员工说出,之前的四天自己要用加班的调休,这句话前。

就又开始按捺不住自己想怼天怼地怼员工,当精神资本家的冲动,要训斥人了。

这时候,员工情绪上来,就说了一句猝死你负责?

HR更是不落下风地回怼一句,猝死了再说吧!


其实这一切都是因为HR没耐心听员工把话说完,就开始怼人家离职前就不来上班了?不懂离职流程要走一个月吗?

HR之所以会这样,还是因为平时用这种语气说话习惯了,打着自己直接传达老板旨意的旗号,享受员工对自己的唯唯诺诺习惯了。

我劝这样的HR,如果不是老板的亲戚,还是要赶紧摆正自己的态度,看清自己的位置,HR虽然是老板给你开工资,主要也是要让老板满意,但你本质上还是一个服务公司员工的角色,说白了,服务员工就是你的本职工作,如果公司招一名HR是来当老板的监工和打手的,那你其实更应该考虑是否重新定义自己的职业,把HR改为披着HR外衣的走狗,当走狗的风险还是挺高的,一定要三思而行。


user avatar

这说明咱们科技创业的氛围,世界第一

user avatar

其实我觉得这不仅仅是句气话,某种程度上,也透露出一些公司的想法:相对于猝死的概率和风险而言还是算小的,只要猝死的概率低于员工加班所获得收益的概率,加班对公司来说就是值得的。

首先,员工猝死的概率没那么大,还是少数事件,所以,员工还是可以加班给公司带来更多的收益。

其次,员工猝死,也看是否在工作岗位猝死还是在非工作时间,如果不是工作岗位,公司不用负太多责任,如果在抢救超过多少小时候再猝死,公司也不用负太多责任。

最后,就算,员工不幸猝死了,也是赔个一百万的样子,这种小概率事件的付出,和公司整个的收益来看,还是算少。再说这概率还是很低的。

所以,等猝死再说吧。

只要猝死不发生,公司都很赚的。


只不过,这位HR情商似乎不够,按道理不应该以温柔的语气说出最狠的话么。

宣扬宣扬公司文化,告诉你公司对你的关怀,宣扬宣扬福报,然后做出挽留~这么恶狠狠的直白的话实在有失HR的职责所在啊。



所以,这件事也透露出某些公司对劳动法确实挺轻视的,能规避的规避。还是需要外界力量的强制,才能让此事有向好方向发展的可能性,让公司主动良心发现是不可能的



反正,作为员工,还是身体最重要,无论如何。拿命换钱特别不值得,更何况未必换的到。第一活着不开心,其次只是个机器,未必在损伤身体的情况下获得较高的收益。

不值得。该跑路就跑路。




公司经常加班对员工其实是很残忍的一件事情。抖音@任海龙 凤梨(id:renhailong_1111)他在他的抖音里都在分享,他每天的打工加班完一天以后的心情和日常生活。

虽然他们每次在视频里都是笑嘻嘻的很开心的模样,但其实我总看出一种悲凉。

有一次他跟大家说今天加班挣了300块钱,他很开心,他希望每天都能这样加班,每天都能挣300块。可能在他看来加班是正常的事情,是种常态,可是在我看来,加班其实某种程度上是对他们生活的时间的一种压榨。

加班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吗?可他却在为加班感到开心,因为之前在船厂工作的时候,一天不加班就没有加班工资,所以他喜欢加班。

我觉得这不应该是一个健康的状态。不应该成为常态。

但是这中间有一个很矛盾的事情,就是任海龙觉得加班会有工资,这样他就可以赚到更多的钱,他的梦想就是可以从小把他带到大的姑父带出去旅游,他想赚更多的钱去实现他的梦想。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大家的生活都是挺不容易的,为了生活去加班,带着猝死的风险。

但是好像好在任海龙通过抖音上拍视频的方式,其实应该可以赚到比加班更高的工资。所以我觉得有的时候可以换一种思路,比如说会为自媒体的形式去赚钱,而不是带着可能把自己身体压垮风险去加班,无论是个人选择还是公司硬性要求,我觉得都应该考虑自身的健康。

任海龙现在边做视频边上班,我觉得是一个正确的选择,相比于加班耗费自己的体力而言,这样其实更轻松,对身体也好,也能赚到更多的钱。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