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母”不仅是“母亲”的“母”,还是“公母”的“母”。最毒妇人心
1.民间常说“漢字是表义文字”,这不能说是全错,但这就给很多人一種误解,好像每个字造出来就是严格用来反映它所通常被用来表示的含义的一样。义务教育阶段對“错别字”的猛烈针對也加深了这一误解。
2.实际上,造字者和早期用字者都是懒惰的,比起为了特定含义而造字,他们更顷向于取一个已经造好的同音字/音近字直接拿来用。
3.因此,不要遀便给字形和字形部件赋予什么哲学意味或者价值判断。古人造字和传抄书籍的时候可不管那么多,一是考虑好看,二是考虑寫着顺手,三是考虑身边人都看得懂,就完了。
4.“毒”的古文看起来像是在描绘女子头上发饰繁多的场面,可能是{笃}的本字,表示“厚重”。{毒}这个词只不过是因为和{笃}同音,所以借用了这个字形而已。至于字形中的“母”,在复合字形中通常只是“女”这一部件的繁化——类似的例子還有“每”“毓(育)”。
5.“毒”和“笃”两个词之间是有引伸联系的:“笃”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厚重”之外,也可以表示“病情严重”;“毒”引伸自“笃”在这一含义的来動词使動用法,“使……身体不適加重,毒害”——但不要以为所有假借字和被假借字都是如此。
无论是汉字还是其它文字,在流传下来的过程中会存在很多谬误。
典型的比如“射”字,拆开来看是“身寸”,有人认为其本意应该表示“矮”。但甲骨文中“射”的左半部分是弓箭的形象,右半部分则是手的形象(参考"扌"这个偏旁),流传过程中演变成了”身“和”寸“。
再比如”秋“,原字是”龝“,左边”禾“表示季节特征,右边是”龟“的繁体,古音读qiu,表发音。可见这个字在传下来的时候也发生了一些变动。
”毒“这个字也是如此。它上半部分看起来是”生“少一撇,事实上在甲骨文中就是同一个字,表示植物或者生长。下半部分则原本不是”母“,而是”毋“。连起来就是”毋生“,很好理解了。
再举一个例子,”青“,上半部分和毒是一样的,下半部分看起来是”月“,其实是”丹“。”生丹“,也就是用植物和矿物染色,泛指各种颜色。后来字义缩窄,专指接近绿色的颜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