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应对母亲总把她对别人的负面情绪和怨恨全部倾诉给我的行为?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让人头疼,尤其当倾诉者是自己的母亲时,想要直接拒绝又觉得伤感情,但长期下去又觉得自己像一个情绪垃圾桶,不仅影响自己的心情,甚至可能扭曲自己的价值观。我特别能理解这种感受,因为我身边也有类似的情况。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母亲将负面情绪倾诉给你,很可能不是出于恶意,而是因为她信任你,并且可能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处理自己的情绪,或者她认为你是她最安全的倾诉对象。 也就是说,她可能并不是想让你为她解决问题,也不是真的希望你分担她的怨恨,而是单纯地需要一个倾听者。但这并不代表你应该无休止地承受。

我们要做的,是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顾及到母亲的情感,又能保护好自己的心理健康。这需要一些技巧和策略,我们一点一点来分析。

第一步:理解与共情,但设置界限。

温和地倾听,但避免过度卷入: 当母亲开始倾诉时,你可以试着倾听。点头,发出“嗯”、“哦”之类的声音,表示你在听。但关键在于,你不需要对她说的每一件事都感同身受,更不需要去评判或加入她的负面情绪中。你可以心里默默告诉自己:“这是她的感受,不是我的。”
适度的回应,但不提供解决方案: 比如,她抱怨同事不负责任,你可以说:“听起来你挺生气的。” 或者 “嗯,这事让你很不舒服是吧。” 这种回应表示你听到了,也理解她的情绪,但并不代表你同意她的看法,更不代表你要帮她出气或者去教训那个同事。
适时打断或转移话题: 如果倾诉持续了很长时间,或者内容让你感到非常不适,你可以尝试委婉地打断。例如,当她抱怨完某个具体事情后,你可以说:“妈,听到你这么说我挺担心的。不过,今天天气这么好,我们出去散散步好不好?” 或者 “您说的这些我听到了,不过,您最近有没有看什么好看的电视剧呀?” 目的就是把话题从她的负面情绪上引开。

第二步:分析倾诉内容,寻找潜在的模式。

哪些是具体事件? 她抱怨的是某个具体的人做了什么事,还是对整体情况不满?
哪些是长期积压的情绪? 有些抱怨可能是对某件具体事情的反应,有些则可能是长期不满的爆发。
她是否总是抱怨同一个人或同一类事情? 观察她倾诉的模式,这有助于你理解她的触发点在哪里。

第三步:温和地表达你的感受和界限。

这是最关键,也是最难的一步。直接说“你别跟我说了”肯定是不行的,那样只会伤害感情。我们需要用“我”开头的方式来表达,把焦点放在自己的感受上,而不是指责对方。

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 不要选择在她情绪最激动的时候说。最好是在她心情比较平静,你们都比较放松的时候,比如一起做饭、散步时。
表达你的关心: 先肯定她对你的信任。“妈,我知道您愿意跟我分享您的烦恼,我很高兴您这么信任我。”
说明你的感受: “但是,我发现每次听到您说这些不开心的事情,特别是那些关于别人不好的事情,我自己的心情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感觉心里沉甸甸的,有时候甚至会觉得有点喘不过气。” 或者 “妈,我听到您说这些,我挺担心您的,而且我发现自己听太多了之后,也开始有点焦虑了。”
提出你的需求(界限): 这是核心。“我希望您能继续跟我分享您的生活,但我可能真的没办法长期地承担这么多负面的情绪,特别是那些您说了也改变不了的事情。我能不能请您,以后跟我说这些的时候,可以稍微少一些抱怨,多一些我们一起开心的事情,或者我们聊聊怎么解决您遇到的实际困难,而不是只停留在情绪的倾诉上?”
给出积极的建议: “或者,您有没有想过找一些其他的方式来释放压力?比如,您可以多出去走走,跟其他阿姨聊聊天,或者养个宠物,或者听听音乐,做做运动?”

举个例子,可以这样说:

“妈,您最近跟我说了好多关于隔壁李阿姨的事,我知道您挺不满意她的。不过,您说实话,您说了之后,李阿姨她就真的改了吗?我每次听您说这个,心里也跟着难受,觉得挺累的。我希望您能开心点,咱们以后能不能少说点这些让咱们都不开心的事情,咱们聊点别的开心的事,或者您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您直接告诉我,我能帮一定帮。”

第四步:引导和鼓励积极的应对方式。

鼓励她寻找更健康的出口: 当她开始抱怨时,你可以问:“妈,您觉得您能做些什么让您感觉好一点呢?” 或者 “您有没有想过,怎么处理才能让您自己心里舒服一些?”
主动创造积极的互动: 多带她做一些开心的事情,比如一起看电影、旅游、逛街、学点新东西,让她把注意力转移到美好的事物上。
赞美她的积极行为: 如果她偶尔分享了积极的事情,或者表达了正面的看法,一定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赞美。

第五步:如果情况严重,考虑寻求外部帮助。

如果母亲的负面情绪和抱怨已经严重影响到她的生活质量,或者您自己已经无法承受,甚至影响到您的心理健康,那么可能需要考虑寻求专业帮助。

心理咨询: 如果母亲愿意,可以鼓励她去看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您可以陪她去,或者帮她联系。
家庭咨询: 如果情况允许,家庭咨询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一些需要注意的细节:

保持耐心: 改变一个人的习惯和思维模式是需要时间的,不可能一蹴而就。
区分“抱怨”和“求助”: 有时母亲的倾诉可能夹杂着真正的困难和求助,要学会区分,对真正的困难给予实际的帮助和支持。
照顾好自己的情绪: 就像飞行员会说,在给别人戴氧气面罩之前,先给自己戴上一样。你必须先保证自己的情绪是稳定的,才能更好地去面对和处理母亲的问题。如果感到疲惫,可以找朋友倾诉,或者进行一些放松的活动。
不要内疚: 你有权利设置自己的界限,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这并不是不孝,而是负责任的表现。

总而言之,应对这种情况需要智慧和策略。 我们不是要成为母亲情绪的奴隶,也不是要冷酷无情地拒绝她。而是要用一种既尊重又有效的方式,帮助她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同时也保护好自己。这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过程,相信你可以找到最适合你们的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的情况和你一样,握爪~而且我的父母关系很不好老把我夹在中间,我还得保护我年幼的弟弟不受波及。我恨透了这种负能量但是我从没有因此而怨恨过我的父母,因为我知道这种负能量既然让我如此难受那么他们也必然痛苦。在不能全身心地相信别人倾诉时除了我们他们又能,又敢说给谁听呢?而我因为看厌恨透这种抱怨反而明白这是不对的,我不能成为这样的人。另外,有些话说不出口是可以写下来悄悄放到父母枕头下什么的(注意斟酌措辞,把他们当小孩子一样哄)还有,一定要发泄负能量,我原来不会发泄,总是埋心里,久了自己仿佛悄悄就变成了脾气暴躁无理取闹的人了,后来收不了和人大吵了一架,撕心裂肺声嘶力竭的那种,居然感觉爽极了,全身都在发抖。所以学会发泄很重要!感谢看完~

user avatar

握个抓,我的妈妈也是这样,她不是坏人,对我也还好,但是他对我的态度是随他的心情而转化的,有时候上一分钟还和我热切的聊天,下一分钟就板着脸和我刚欠了他钱一样,他总是念叨自己很苦,为这个家付出多少,因为我和我姐姐而多累,从来没有考虑过我们四个人同样为这个家付出,甚至觉得他的就是他的,我们的也是他的。而且他患得患失,因为我爸的原因,总是觉得自己被背叛了,可是他又离不开我爸爸,我们劝他离婚她也总是找借口,其实就是离不开我爸爸,可能上一秒他还发着朋友圈骂我爸爸奸夫淫妇,下一秒又和我说让我把那个多余的手机给我爸爸用吧,要给他买西洋参什么的,其实我很反感,很多年了,总是这样,一天心情也要变换很多次,我只能躲着,上大学之后,离家很近,但我从不回去,除非有什么事。我真的很怕也很厌恶,他可以做到自己不开心把你的好心情也一起破坏掉,我算是乐观的人,也被他逼出了黑暗面,我爸爸选择外地工作,我姐姐选择贷款买房,我不回家,几乎有一半原因都是他,他总是以各种负面情绪来打败我们,你不懂那种心情 我飞奔着过去喊着妈妈,说你在干嘛啊,数钱啊。。。他冷冷看我一眼说买菜交什么什么费用钱都用完了,哪里来的钱。我无法形容那种滋味,太难受,你所有的热情被一盆水浇灭,而你不能说什么,也不能反抗,就是这样淹死了。别人家有车的时候,他逼着我爸爸买车,后来别人都买了城市里的房子或者老家拆迁了,有想要买房。我举个栗子,全家出去玩,旅游,路过高速公路边上那种拆迁后造的房子,很漂亮但其实都是空壳子,但他觉得别人的房子和城堡一样,他只能跟着我爸爸吃苦,房子都买不起,就开始数落,开始翻旧账,甚至哭泣,你想想,谁还有心情旅游。我一直很同情他,是可怜他,但无可奈何,我只想逃的远远的,远离他,远离我的负面情绪,开心的过好我的每一天,我所有的学费生活费都是我爸爸一个人出的,我妈妈只需要养活他自己,我不知道他有了那么大的房子之后老公女儿都不愿意回家他守着房子是否孤独,我也不想知道,每次在学校开心地过着日子,我爸突然给我打电话了,我就知道是我妈妈又闹脾气了。可能因为我爸每天给他打电话,然后某天太忙晚打了,可能是我爸爸喝了点酒忘记了,也可能是他不知道有生什么闷气,你知道多累吗,我真的同情我爸爸,如果是我,我早就受不了了,会被逼疯的。我妈妈却根本不知道,还在继续滥用着我们的耐心。爸爸说也许有一天他人受不了了,会离婚,我说我会支持你的,不管谁提出的离婚,我都支持,这样的相爱相杀真的受够了。

user avatar

题主的问题我感同身受,甚至因为这个原因,在大学我没有转去学习我最爱的英语系,而是继续留在心理系学习。现在想想,这真是老天给我的礼物。我对与母亲相处的最大的感触是,你必须用自己的努力让她认识到你是一个独立的有经济能力有自己处事能力的人!在做到这点之前,你对父母的任何改变都会被当成孩子式的玩闹,并且她会利用你的失败的尝试给你下一次的打击。所以别想着改变母亲啦,因为根本没用!而且从本质上说,你要求母亲先做出改变的行为,也是孩子式的不成熟的处理方法。因为这说明你还在依赖她的决定,这样母亲更加会把你当成孩子、附属品、垃圾桶!

user avatar

正因为如此阿甘正传里才讲一个人的成就都源于其母亲,就算没有充足的关爱,只要能够让孩子自由发展,也是一种爱……

user avatar

题主么难过,你绝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如果你遇到我的母亲,你会觉得你经历的都不是事儿好么!真的,相信我!

对于怎么改变,我也曾图样图森破以为凭借我的能力可以改变母亲,企图让她理解她对我的各种冷热暴力道德捆绑的不正确性,经历了血与泪的惨痛史之后,我深切反思自己——一个价值观生活习惯已定型的人很难会因为他人的声泪俱下几席话或者道德诉讼改变的好么(拥有洗脑能力的除外),你所做的多半是徒劳,尤其是她还认为你是她的附属品的情况下!!!

so,请不要因为自己不能改变他人而苦恼了,上帝要你做的是成就自我,做一个人格独立的好青年!

遭遇母亲的负情绪,左耳进右耳出,没心没肺打打哈。相信母亲不会传递给你太多好的价值观,那么对话的时候迎合她,心里忽略她,实在难熬可以内心反思自我,努力变得强大。妈妈不会伴随你一辈子,改变自我才是你最重要的事业对不对嘛。当你足够独立的时候,你会发现,她说的一切都不会对你造成多大的影响。

好吧,我知道这种亲人传递的负情绪对我们精神具有强大杀伤力,危害波及一生!那么,离开传染源吧,心理远离或者生理远离,离她远点儿,真的,在你还没有修炼到位之前,躲真的是对你伤害最小的方式了。

逃去一个广阔的世界,让你的精神透透气吧。

user avatar

1,尽早独立

2.少打电话

3,交一些家庭幸福的男女朋友

4-自己努力保持乐观向上

虽然很难,但是也要尝试这么做,我用了17年。我自认为现在是个乐观大方善解人意的好女孩。但是有个后遗症就是不想结婚生孩子,怕付不起这么重的责任

user avatar

这位同学的妈跟我妈简直如出一辙~而且我,真的受我妈的影响特别大,造成我的性格非常不好,非常容易不开心,很难高兴,小心眼,喜欢挑别人的毛病,对人冷漠,不信任别人,不跟任何人投入感情,包括同性和异性,所以我没什么好朋友,也不敢谈恋爱……大学四年,离家、跟原本陌生的人生活在一个屋檐下,让我的痛苦加剧,常常想到自杀~那个时候,我真的非常恨我妈,我非常非常清楚我的性格变成那个样子,她要负多大的责任!

很偶然的机会,我听了台湾的夏林青教授的一个讲座,讲座中她讲到家人的互相伤害。有位同学走上台,讲了自己的父亲酗酒,酒后对自己和常年生病的母亲的精神虐待甚至殴打。当时夏教授让她和另外几个同学上台做了角色扮演,让她去体会父亲在生活的重压下有多么压抑,而她的母亲一方面在精神上并没有(或者说没有能力)充当那个跟父亲分担压力的配偶角色,另一方面在肉体上也无法满足父亲的性需求。父亲作为一个成年男性,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压抑可想而知,酗酒可能是文化程度不高的他唯一能够想到的纾解方法……作为子女,我们一生下来就把父母当做成年人看待,却从没有想过,他们也是从我们生下来才开始扮演“父母”的 角色,而除此之外,他们还有很多其他的社会角色:妻子/丈夫、儿子/女儿、员工/领导……我看到,分析结束时,在座的许多同学眼中都闪着泪花。

从那次开始,我尝试把当年的母亲当做一个普通的成年人来看待,这个视角虽然不能让我一下子原谅母亲多年来给我带来的伤害,但是随着我工作、结婚,逐渐走入当年母亲的生命阶段,我却越来越能理解母亲当年的处境和她的种种行为。在逐渐原谅母亲的过程中,我也接纳了自己,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现在的我开朗、热情、经常大笑、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有一个非常理解我的老公,虽然童年的负面印记依然在心灵深处,但是我能够尽量不受它的影响,幸福快乐的生活。

至于我的母亲,她这些年失眠非常严重,晚上睡不着就想这些年来所有“伤害”过她的人,然后失眠更加严重。她也依然经常唠叨,很多事情我从小到大听了几百遍。说实话我没有办法改变她,虽然我很想帮助她。我能做的只是在她翻出陈谷子烂芝麻诉说别人对她的伤害时,引导她从其它角度去看待这些问题,跟她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和难处,也许人家并不是想故意伤害她等等。但是她真的没有什么进步,也许她一辈子都要活在这样的痛苦中,这也是她自己选择的,我们没有办法

user avatar

谢邀。

把一些无法消化的情感通过有意或无意的方式强行放在另一个人身上,是一种常见的幼稚的情绪处理方式。当另一个人是一个弱小者时(比如孩子),往往会不断的被对方的负面情绪污染,从而对心理的健康成长留下隐患。

一个男孩,有一个自我中心且愤愤不平的母亲。这位怨愤的母亲经常跟孩子说起那些强势的、专横的亲戚们欺负她的故事,这样的故事伴随着男孩的成长。久而久之,男孩对陌生人总有很多敌意,他内化了母亲的愤怒,他一直暗暗发誓要足够强大以保护那个脆弱的母亲。但内在对他人的敌意阻碍了他与别人的关系;同时,他也一直因为无法保护母亲而自责。

“人怎样了解痛苦……它是如此的隐晦难懂,以至于它的强度真是剧烈啊,剧烈到无法忍受,所以,必须消灭它,即使那消灭是对现实中某人的凶杀,也在所不惜,不是吗?”——比昂

因为有些母亲无法容纳痛苦,所以无形中对孩子实施了情感虐待。这是一种缺乏尊重与理解的关系,关系中强势的一方把弱势的一方当成了操纵的对象,当成了自己负面情绪的垃圾桶,而全不顾对方是一个独立的人。所以,这是一种坏关系,是一种需要修正的关系。

当然,我们不能指责他们什么,因为他们有着悲惨的过去。追溯这些人的成长经历,往往缺乏一个能容纳和理解负面情感的抚养者。他们的情感状态是原始和激烈的,与别人的关系充满着火药味。这些人的关系会有两个常见的结局,要么会把一段好关系转变为施虐受虐的坏关系,要么关系中的另一个人选择退出而结束关系。

别看一些人已经成年,但他们的情感仍然是相当幼稚的。这些人最需要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了,当他们把强烈的负面情感加诸于咨询师身上并得到咨询师的理解和回应后,他们才能慢慢学会理解自己的情感。原始的情感只有与理解性的思想结合之后,才能转变为成熟的情感,也才能走出投射性认同的情感处理模式。应该说,这是每个人需要不断提升的心理品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认真拜读一下介绍精神分析家比昂临床思想的《思想等待思想者》一书,以更深的认识人性,发展出对情感的容纳能力,慢慢的接近终极心理现实。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