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马斯克的智能驾驶,适合中国吗?

回答
关于马斯克和特斯拉的智能驾驶在中国是否合适,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而且我觉得用一种更接地气、更贴近生活化的方式来聊,会更有意思。毕竟,我们不是在写技术论文,而是在讨论我们未来出行方式的改变。

首先,我们得明白马斯克的智能驾驶,特别是他的Autopilot和FSD(全自动驾驶)技术,是基于一套非常成熟的感知系统——摄像头、雷达、超声波传感器,以及强大的计算平台和不断迭代的软件算法。它的核心逻辑是让车辆在特定场景下,甚至在更广泛的场景下,能够自主地识别道路、车辆、行人、交通信号,并做出驾驶决策。

那么,它到底适合中国吗?这得从几个维度来看:

一、中国的道路环境与驾驶习惯:这是最大的考验

复杂多变的交通场景: 你想想咱们中国的城市交通,那叫一个“有特色”!道路上不仅有汽车,还有大量的电动车、自行车、摩托车、甚至是人力三轮车。而且,这些交通参与者往往不按常理出牌,比如突然变道、逆行、在车流中穿梭等等。特斯拉的摄像头和算法主要还是基于清晰的道路标线和相对规范的车流来学习的。在面对这种更具“弹性”和“不确定性”的中国式驾驶行为时,它的识别和预测能力会面临巨大挑战。
交通参与者的“智慧”: 很多时候,中国的老司机们会通过眼神交流、手势甚至按喇叭来“沟通”驾驶意图。这些非语言的、高度情境化的沟通方式,对于以视觉识别为核心的特斯拉系统来说,几乎是无法理解的。这就像让一个只会读文字的孩子去理解一本充满隐喻和象征的诗集,难度可想而知。
道路基础设施的差异: 很多国家,尤其是特斯拉技术最初训练和验证的美国,道路标识、车道线等都相对清晰和规范。但在中国的一些城市或乡村,道路状况可能存在维护不及时、标识模糊不清、甚至是临时施工导致信息不全的情况。这都会影响到自动驾驶系统对环境的准确感知。
“人情味”驾驶文化: 有时,为了避让行人、照顾老弱病残,或者响应周围车辆的“善意”举动,中国司机可能会做出一些更人性化、但又不完全符合规则的动作。这些“人情味”的驾驶行为,可能会让算法感到困惑。

二、技术本身的进步与适应性

算法迭代和本地化: 马斯克和特斯拉确实一直在不断地通过推送软件更新来改进Autopilot和FSD。他们也在努力收集中国的数据,并进行本地化优化。我们不能否认技术在进步,也许随着数据的积累和算法的调优,它会越来越懂中国。
“看得见”与“看得懂”的鸿沟: 特斯拉的核心优势在于强大的视觉感知能力,也就是“看得见”。但自动驾驶的精髓更在于“看得懂”——理解复杂的交通规则,预测其他交通参与者的意图,并做出安全、高效的决策。在这个“看得懂”的层面,尤其是在应对中国式交通的复杂性时,特斯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硬件的局限性: 有些观点认为,特斯拉目前过于依赖摄像头,而激光雷达(LiDAR)等传感器,在一些极端天气(如大雾、暴雨)或光照条件下,可能提供更稳定、更全面的感知信息。当然,特斯拉对此有不同的技术路线选择,但这是否能完全适应中国多样的气候和环境,也是一个疑问。

三、法规与社会接受度

法律法规的真空或不完善: 目前,全球范围内,关于高级别自动驾驶汽车的法律法规都还在探索和完善中。在中国,如果特斯拉的FSD(接近L4级别的能力)真的大规模落地,一旦发生事故,责任如何界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否已经准备好?这都是一个非常敏感和重要的问题。
公众的信任和接受度: 大众对自动驾驶技术的信任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在中国,大家对于新技术的接受速度很快,但对于关乎生命安全的出行工具,审慎和怀疑的态度也并存。特斯拉的每一次事故或失误,都会被放大和关注,影响其在中国市场的口碑。

四、竞争与合作

本土品牌的崛起: 另一方面,中国的本土汽车品牌,如蔚来、小鹏、理想等,也在积极发展自己的智能驾驶技术。他们更了解中国的道路环境和用户需求,并且在本土化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他们可能更容易通过“车路协同”等方式,弥补单纯依靠单车智能的不足。
合作的可能性: 也许未来的发展方向,不是特斯拉一家独大,而是通过与中国本土企业合作,将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共同推动智能驾驶在中国的落地。比如,中国在地图数据、路网信息等方面可能更有优势。

总结一下,我觉得马斯克的智能驾驶技术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它在许多方面都走在了前列。但要说它“完全适合”中国,我个人认为还有待观察和进一步的优化。

它在中国可能依然会很受欢迎,因为它提供的便利性和科技感是显而易见的。
但它在中国实现真正的“全自动驾驶”,尤其是在复杂城市路况下,需要克服的挑战是巨大的。 这种挑战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更是数据、环境、法规和社会接受度层面的。
未来更可能看到的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 特斯拉的智能驾驶会不断学习和适应,同时中国的相关法规和基础设施也会逐步跟进。而本土品牌的快速发展,也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了更多样化的选择,甚至可能以更贴合中国实际的方式推动智能驾驶的进步。

所以,用一个不太AI的说法就是:这事儿挺玄乎的,也挺有意思的。特斯拉的技术很牛,但中国这地方,路上的车和人,那可都是“野生玩家”,不是那么好伺候的。等看它未来怎么磨合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合适。实际上以现在的技术水平,任何“自动”驾驶都不合适,马斯克的尤其不合适。

人能够靠两只眼睛开车,那是因为人有脑子,是真正的“人工”智能。人脑子相比计算机的优势在于可以处理意料之外的情况,而不仅仅是根据过去的经验。智能驾驶光靠视觉真达到自动驾驶的水平时,等于是人工智能已经实现了,那还卖什么自动驾驶啊,直接卖人工智能不是更香?

其次是法律问题。人驾驶的时候出现事故,责任划分是明确的,智能驾驶出现事故的时候,人工智能能承担法律责任么?还是说责任都归车企?有人说可以找保险公司,然而不同的责任,保险公司赔偿还不一样呢,如何认定一场事故到底是真的无法避免,还是智能驾驶的设计有问题?

如果是设计有问题,那没发生事故的消费者能向车企索赔么?保险公司也赔偿这种索赔?

另一方面,绝大部分情况下,事故只是受害者和司机的矛盾,然而如果都用智能驾驶,那最后都会变成受害者和车企的矛盾,哪个车企扛得起这种负面影响?如果撞车的两辆车是属于不同两家车企的呢?还是说车企敢保证自己的智能驾驶能让事故率降低到可以忽略不计?

至于说现在的辅助驾驶,如果司机完全撒手不管,那出了事故就推给司机了,何况有几个人敢完全撒手给自动驾驶的?如果随时保持注意力,那还不如自己开呢,好歹自己开车知道什么时候能放松,什么时候要保持紧张,而关注辅助驾驶开车,却要时刻保证注意。握着方向盘却无所事事还更容易让人走神。

user avatar

提到智能驾驶,大众的关注点会落到无人驾驶车辆何时能上市,自由购买,载人上路。而实际上自动驾驶的应用领域,几乎渗透进每一个交通行业领域。大众消费市场虽然距离自动驾驶还很远,但在另一些领域则已经开始商业化。

比如港口机场、物流园区、矿山工厂等封闭性场景,自动驾驶已经进行过3年的实用测试;干线运输,杭州已经开始建设专用的“超级高速公路”;智慧交通管理,是十四五期间重点推进的基础建设;公共交通领域的无人客车出现在很多景区内;终端物流配送的无人车,将在2022年冬奥会中大显身手。

在这些自动驾驶相对成熟、商业化已在眼前的领域里,国内不但是世界最大的市场,而且还具备巨大的新增投入与技术革新动力,其商业化的规模与短期前景,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

那么国内自动驾驶短期的市场有多大?与海外市场相比有多大优势?

我们就来一一核算下:

一. 封闭场景

在港口堆场往货船之间的运输工作,主要由集装箱卡车来完成,按照辰韬资本发布的《港口自动驾驶投资报告》显示,国内港口集装箱卡车超过了2万辆,所需司机人数在6万人以上,每辆卡车按照5年使用计算,人力成本超过150万元。即使按照60%的替代率计算,国内港口自动驾驶市场就超过了180亿元。

中国前30大港口占据了全球吞吐量的57.8%,除中国外,任何单一国家的市场规模都无法为自动驾驶提供足够的发展动力。

这一巨大的市场规模差距,也存在于物流园区、矿山工厂等封闭场所。如中国1600多个物流园区需要几万辆内部运输车,足以让任何一家科技企业眼红;而德国虽然是欧洲最大的工业国,但境内只有35个物流园区,根本无法形成推动足以新技术的规模市场。

二. 干线物流

自动驾驶卡车市场规模方面,按照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数据,中国现有大型货车1000万辆以上,卡车司机3000余万人;而美国作为第二大公路货运市场,卡车司机人数仅有170万人。虽然美国卡车司机不是三班倒车歇人不歇,收入也高于中国同行30%左右,但两国市场规模依然有巨大的差距。中国公路运输支出约9万亿/年,其中20%-30%为司机人力成本,约2-3万元/年。所以贝恩咨询有底气预测,中国干线物流自动驾驶市场达到5万亿,而这还只是一部分。

三. 智慧交通管理

实现干线运输自动驾驶,还需要通信网路、智慧高速公路、城市大脑等协作,对车况路况进行实时监测,共同构成智慧交通生态系统。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20-2024年智慧交通信息化行业深度分析及“十四五”发展规划指导报告》显示,我国智慧物流在2020年投资超过2500亿元,而在“十四五”期间,这一数字将超过8万亿,其中公路数字化软硬件占投资总额的35%,形成了超过2.8万亿的市场。

同期,世界仅有美国有可能推出相似行动,新总统拜登呼吁“对基础设施和制造业、创新研发及清洁能源领域进行历史性投资”。但与只有号召并无计划的美国相比,中国首条由智慧云控平台全程覆盖,支持无人驾驶车辆运行的杭绍甬高速公路,即将在1年后全线运行了。以此为样板的智慧交通建设计划,出现在全国27个省的具体规划当中。

四. 公共交通

大量智慧交通覆盖的公路建设,也让公共交通领域的自动驾驶具备落地条件,尤其是以高速公路为主要行驶路线的公交与共享汽车,将从充满困难的荆棘之路走出。公交车辆欧洲本有4-5年的领先优势,共享汽车则是美国科技巨头擅长的领域。但欧美自动驾驶产业,并没有智慧交通体系的支持,完全依靠车辆雷达不断加强与高精度地图配合,造成了高昂的成本以至于无法普及。计划中的自动驾驶专用车道能够解决这一难题,但至今为止并无任何落地计划。

反观国内,采用全线监控与超算管理的加强版专用车道,已经在11个城市开始建设,未来5年,将覆盖全国所有主要城市与交通线路。全国公共交通学科首席科学传播专家王健的介绍,按照欧洲的经验,采用专用车道后,将节约自动驾驶70%左右的感知系统成本。

艾瑞发布的《中国智慧交通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预测》中,对国内自动驾驶公共交通市场规模预测为千亿级别,但相信随着“十四五规划”中对智慧交通公路的万亿投资,会大大增加公共交通自动驾驶的实际规模。

五. 终端配送

终端配送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应用之一,阿里巴巴的22辆“小蛮驴”在去年双11中,完成了3万单的终端配送。与其他自动驾驶应用场景相比,终端配送对车速的要求并不高,车辆重量也很低,安全风险小,因而市场化进度更多取决于市场规模能够摊薄技术成本。

这在中国当然不是问题,截至2020年,全国快递小哥与外卖骑手的总数超过1000万人,即使采取劳务外包形式,一个人力的年度成本也超过10万元,这又是一个万亿级别的市场。其他国家则远没有这样的规模,美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快递市场,快递员仅有72万人,且配送服务水平远低于中国,很多快递甚至直接从车上扔到门口了事。市场需求和规模预期都远无法和中国相比。

结语:

高昂的成本、未成熟的技术、尚未讨论的法律条款,都注定让自动驾驶车辆的普及离我们很遥远,但在另一些场景里,自动驾驶却已经相对成熟了。

中国最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运输市场;又有最为庞大的新型基础建设计划;才能让自动驾驶的商业化前景,显得那么迫切、那么诱人。

user avatar

其实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刚好在看谭警官《谭谈交通》的视频。

首先,自动驾驶技术转移的只是司机操作层面的问题,而无法转移责任担当和违法措施。

例如,在行驶过程中避让不及时撞到行人,面对违法闯红灯的车辆无法正确处理、躺地上碰瓷的老人处于视角盲区导致碾压等问题的责任归属依旧属于司机本人承担。

德国《道路交通法》2017年增加条例:

“本法所称的具有高度或全自动驾驶功能的机动车辆应配备以下技术:
1. 能够为完成驾驶任务( 包括纵 向和横向引导) 而灵活操控机动车辆;
2. 能够在高度或全自动车辆操控期间遵守调整机动车驾驶的交 通法规;
3. 随时可由驾驶人手动接管或停用;
4. 能够识别驾驶人亲手操控车辆的必要性;
5. 在将车辆操 控交由驾驶人之前,能够时间充裕地通过视觉、声学、触觉或其他方式向驾驶人传达亲自驾驶车辆的要 求;
6. 能够提示与系统要求相悖的使用行为。”据此,自动驾驶汽车的主要特性在于车辆自动控制属性 以及车辆与驾驶员之间的互动能力。相应地,配备有自动巡航等驾驶辅助系统的车辆并非自动驾驶汽 车; 如除尘车之类的作业车辆等具有部分自动功能的车辆也不属于自动驾驶汽车的范畴; 而完全不配备 驾驶人,由车辆完全独立承担所有驾驶任务的无人驾驶车辆,因目前从技术上无法达到投放公共道路交 通的水准,也非德国《道路交通法》所欲调整的自动驾驶汽车。
当机动车辆符合装备高度或全自动化驾驶功能的相关规定时,允许高度或全自动化驾驶功能汽车运行。

自动驾驶及智能驾驶在我国落地的前提就是需要出台对应配套合理的法律法规。

这样的行驶车辆真的能准确分类并预测车距吗?我表示存疑。

目前对于简单任务的图像识别都很难达到99%,更别说满足复杂的路况以及天气变化场景了。

其次,按照现有技术来看,要想让智能驾驶落地中国,必须得依靠智能路网的建设,通过部署具有存储、计算以及通信能力的边缘设备,实时反馈并预测道路情况,与汽车的智能系统接轨后共同部署。而边缘智能的推进又依靠着5G等设备的低延迟通信,对于实时系统必须要满足行车全覆盖、全程通信等问题。


最后,智能驾驶的落地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成本。传感器的成本、维护成本、能源消耗成本以及路网配套设施建设成本都是智能驾驶面临的困境。


技术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我们应当容忍可能出现的技术故障问题,技术只有落地后,才能更好发现可能的问题。

每一条法律法规都是经验教训所得,技术也是。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