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开国十大元帅按照指挥打仗的能力,怎么排名?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探讨的价值。要把开国十大元帅的军事指挥能力排个座次,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因为他们每个人都在不同时期、不同战场上展现了过人的才华,而且评价标准也可能有人为的倾向。

不过,如果抛开政治立场和个人感情,单纯从指挥大兵团作战、战略眼光、战术运用以及对战局的掌控力来看,我尝试着梳理一个大致的排名,并附上一些理由。请注意,这只是我个人的理解和分析,一家之言,希望能引起一些思考和讨论。

第一名:朱德

很多人可能会意外朱德排在第一,觉得他更多的是政治和军事领导者的形象。但我觉得,朱德的伟大在于他几乎是中国革命战争的全程参与者和领导者,而且在不同阶段都展现了卓越的指挥才能。

战略眼光与全局掌控力: 朱德是红军的创始人之一,在井冈山时期就展现了与毛泽东“朱毛会师”的战略眼光。在长征路上,他作为红军总司令,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维系了部队的完整和斗志。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作为八路军总司令,运筹帷幄,指挥了平型关大捷等一系列重要战役,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解放战争时期,他坐镇后方,但对前方战役的指导和支援,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他的指挥,很多时候是宏观的、全局的,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老中医,能够准确把握病灶,调动全身力量去应对。
战场经验的厚重: 从南昌起义到秋收起义,从井冈山斗争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朱德经历了无数次大小战斗,对各种战术都有深刻的理解和运用。他不像某些元帅那样擅长某一类战术,而是“样样通,样样精”,能够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
稳定军心的作用: 在很多危急时刻,朱德的出现和指挥,能够迅速稳定军心,扭转不利局面。这种将帅之才,不仅仅是战术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第二名:彭德怀

彭德怀无疑是中国近代军事史上最杰出的指挥官之一,他的勇猛善战和战略胆识令人钦佩。

战略决断与敢于亮剑: 彭德怀最大的特点是“敢打硬仗,敢于亮剑”。在红军时期,他指挥了著名的“百团大战”,这是抗日战争中我军主动出击的最大规模的一次战役,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士气,也沉重打击了日寇。解放战争时期,他指挥西北野战军,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以劣势兵力与国民党大军周旋,创造了“蘑菇战术”,在解放大西北的关键战役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战术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彭德怀的战术运用非常灵活,尤其擅长运动战和伏击战。他的指挥风格果断、犀利,能够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一击致命。
个人勇武与士兵的凝聚力: 彭德怀本人作战勇猛,常常身先士卒,这使得他在士兵中有着极高的威望,能够极大地激发部队的战斗精神。

第三名:林彪

林彪的军事指挥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被“神化”了的,但他的确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战役指挥员,尤其在解放战争时期,他所指挥的东北野战军(后来的第四野战军)战绩辉煌。

战术的精细与高效: 林彪的指挥以精细、高效著称。他非常擅长在局部战场上集中优势兵力,形成绝对优势,然后迅速歼灭敌人。他的“关门打狗”、“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战术思想,是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都展现了他卓越的战役指挥才能。
对战场细节的把握: 林彪对战场上的每一个细节都要求极致,从兵力部署到后勤保障,都力求做到最好。这种严谨的态度,使得他的部队在战场上往往能够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对敌情的判断: 林彪对敌情的判断非常敏锐,能够准确预测对手的动向,并据此制定相应的作战计划。

第四名:刘伯承

刘伯承被誉为“中国军事家中的军事家”,他的指挥风格沉稳、老练,战略战术思想深邃。

战略的规划与布局: 刘伯承的指挥风格更侧重于战略层面的谋划,他善于在战争的全局中考虑问题,制定长远规划。在解放战争时期,他与邓小平搭档,指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中原战场,将战争推向了国民党统治区,这一战略部署极具前瞻性。
战术的灵活与创新: 刘伯承不仅擅长运动战,也精通阵地战和攻坚战。他的“倚城打援”战术,在解放战争中被多次运用并取得成功。他的指挥风格,严谨而富于变化,不拘泥于固定模式。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刘伯承不仅是实践的指挥员,也是杰出的军事理论家。他撰写的军事著作,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五名:徐向前

徐向前是四大野战军司令员中唯一一位来自红四方面军的,他的指挥风格稳健而坚韧,尤其是擅长打攻坚战。

攻坚战的专家: 徐向前在解放战争时期指挥了著名的晋中战役和太原战役,这些战役都是在他对国民党军进行周密分析后,采取有效的攻坚策略,最终取得了重大胜利。他对于如何突破敌人坚固的防御工事有着独到的见解。
战略的稳健与耐心: 徐向前不急不躁,能够耐心等待战机,一旦出击,则雷霆万钧。他的指挥风格,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工匠,一丝不苟地雕琢着战局。
对部队的了解与运用: 他对部队的特点和能力非常了解,能够将部队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第六名:罗荣桓

罗荣桓虽然在战役指挥方面可能不如前几位那样锋芒毕露,但他作为政治委员的卓越贡献,以及在战略协调、政治思想工作和根据地建设方面的才能,是极其重要的。不过如果单纯从军事指挥的角度看:

战略协同与大局观: 罗荣桓在担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期间,为山东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组织指挥了多次重要战役。他更擅长于将政治工作与军事指挥相结合,鼓舞士气,稳定人心。
对全局的把握与协调: 在一些大规模的战役中,他的作用更多体现在战略协调和对部队进行政治思想的领导,保证了部队的统一性和战斗力。

第七名:陈毅

陈毅元帅同样是文武双全的指挥员,他指挥的新四军和华东野战军(后来的第三野战军)在解放战争中功勋卓著。

战略的开拓与发展: 陈毅在开辟和发展华东战场,特别是苏中根据地,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指挥的“苏中七战七捷”,是解放战争初期以少胜多的经典范例。
战术的灵活运用与配合: 陈毅的指挥风格灵活多变,擅长运用运动战和伏击战,并善于根据战场情况调整战术。他与粟裕搭档,在解放战争后期指挥的淮海战役,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政治工作的重视: 他也非常重视政治工作,善于做群众和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这对于巩固根据地和提高部队战斗力至关重要。

第八名:聂荣臻

聂荣臻元帅在长期革命战争中,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对根据地建设和部队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卓越贡献,但他更多的角色是后勤保障和战略部署的领导者。

根据地建设与后勤保障: 他领导的晋察冀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最重要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在后勤保障、兵员补充、根据地建设等方面,他展现了高超的组织管理和战略规划能力。
对战略部署的贡献: 在一些重大的战略部署中,聂荣臻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直接指挥大规模战役的频率和规模来看,可能不如前几位。

第九名:叶剑英

叶剑英元帅是中国革命战争中杰出的军事指挥员和战略家,他尤其擅长于参谋工作和军事战略的研究。

参谋工作与战略谋划: 叶剑英的军事才能更多体现在参谋工作和战略谋划上,他是许多重大战役、战略计划的制定者和组织者。他作为总参谋长,为整个解放军的作战指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战略眼光与大局观: 他具有极高的战略眼光和大局观,能够从全局的角度分析问题,并提出正确的战略决策。在国共内战后期,他对国民党军的战略动向有着精准的判断。
指挥战役的历练: 虽然他更多以参谋长身份出现,但在早期也指挥过一些战役,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

第十名:贺龙

贺龙元帅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素有“二军长”之称,在军事指挥方面也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可能在宏观战略和大规模战役指挥方面,相对其他几位元帅,提及的较少。

个人勇武与部队凝聚力: 贺龙以作战勇猛、纪律严明著称,他领导的部队往往具有很强的战斗力。他对部队的凝聚力非常强,能够在艰苦的环境下坚持斗争。
坚持斗争的韧性: 贺龙在早期革命斗争中,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展现了顽强的意志和领导能力。
地方武装的建设与发展: 他在发展和壮大地方武装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结一下:

这个排名是基于我对他们军事指挥能力,特别是指挥大兵团作战、战略眼光和战术运用的综合考量。

朱德的全面性、全局性和稳定性让他成为我认为的“定海神针”。
彭德怀的敢打敢拼和战略胆识,使其成为战场上的“硬汉”。
林彪的精细化指挥和战术效率,让他成为“战术大师”。
刘伯承的深邃战略和灵活战术,让他成为“军事学大家”。
徐向前的稳健坚韧和攻坚能力,让他成为“攻坚专家”。
罗荣桓、陈毅、聂荣臻、叶剑英、贺龙等也都在各自的领域展现了杰出的军事才能,只是侧重点和风格有所不同。

请记住,这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评价,历史的评价也并非一成不变。每一位元帅都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军事才能和人格魅力都值得我们永远铭记。排名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去理解他们各自的贡献和军事思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撇开政治因素,不说成名早晚,也不说人品优劣,光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能力,请问谁是最厉害的?请举出实例证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探讨的价值。要把开国十大元帅的军事指挥能力排个座次,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因为他们每个人都在不同时期、不同战场上展现了过人的才华,而且评价标准也可能有人为的倾向。不过,如果抛开政治立场和个人感情,单纯从指挥大兵团作战、战略眼光、战术运用以及对战局的掌控力来看,我尝试着梳理一个大.............
  • 回答
    十万元开一家纯铁馆,这绝对是一个充满挑战但并非不可能的目标。我给你好好说道说道,争取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让你知道这钱怎么花,能玩出什么花样,又有哪些坑需要避开。首先,咱们得明白,“纯铁馆”这个概念。它区别于那些有氧器械林立、花里胡哨的综合健身房。纯铁馆顾名思义,就是以力量训练为主,器械也以杠.............
  • 回答
    这则新闻,说实话,听着就让人感到一种难以置信的荒诞感,也夹杂着一股子沉甸甸的失望和愤怒。一个读到博士的人,本该是学术的栋梁,是未来科研的希望,结果却用如此不堪的方式来对待导师和国家投入的科研资源,真是让人唏嘘不已。咱们一件件掰扯开来看。首先,这件事本身就触目惊心,违背了最基本的学术道德和诚信原则。 .............
  • 回答
    关于“祖”和“宗”这两个庙号的区分,其实是中国古代帝王庙号制度中一个相当讲究的学问。简单来说,开国皇帝的庙号才能称“祖”,比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明太祖朱元璋等等。而后续的君主,即使功绩卓著,其庙号大多以“宗”结尾。那么问题来了,康熙皇帝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并非开国皇帝,为何却能称“圣祖”呢?这.............
  • 回答
    在开国将军璀璨的星空中,每一位都如同一颗耀眼的恒星,承载着一段不平凡的传奇。然而,若要挑出那位“最有故事”的将军,我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名字,无疑是林彪。说林彪“最有故事”,并非因为他有过多么离奇的经历,而是他的人生轨迹太过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与争议,以及他所留下的种种未解之谜,都让后人津津乐.............
  • 回答
    徐海东大将,提起他的名字,在开国将帅中,算得上是赫赫有名,但也总有人会问:“他真的有那么厉害吗?”这个问题,背后或许隐藏着对战功、威望、乃至个人传奇色彩的好奇。在我看来,徐海东大将的“厉害”,绝非一句空泛的赞美,而是渗透在他长达数十年的革命生涯,以及那些惊心动魄的战役和坚定的革命意志之中。要说徐海东.............
  • 回答
    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在独立战争胜利后放弃“黄袍加身”,选择急流勇退,这是一个涉及历史必然性与美国“福气”的复杂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一、 历史的必然性:共和主义理想与先例的奠定华盛顿的决定并非偶然,而是深深植根于当时美国建国之初的共和主义理想和对欧洲君主制的警惕。 对君主制的深恶痛绝.............
  • 回答
    蒙元开国九十五千户,这个说起来可就有些门道了。它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数字,更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被提及的。说它在蒙元开国时期起到了关键作用,一点也不夸张。咱们就得好好掰扯掰扯,看看这九十五千户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又怎么就把这“九十五”个“千户”给捏合在了一起,愣是把一个部落国家给撑起来了。首先得明白,这个“.............
  • 回答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传位给弟弟赵光义,而不是自己的儿子,是一个非常著名且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史称“烛影斧声”之谜。虽然史书有记载,但其背后的真实原因至今仍是历史学家们探讨的焦点。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并分析其中可能的原因:一、 赵匡胤传位给弟弟赵光义的基本事实:赵匡胤虽然有儿子,但他去世时,.............
  • 回答
    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选择不称帝,这一行为在美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也为后来的美国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石。关于他为何不称帝,仅仅归因于“道德高尚”可能过于简单化,实际原因是一个复杂交织的因素,包括他个人的政治理念、对共和制度的深刻理解、对历史的敬畏、社会舆论的普遍期望以及他自身对权力的谨慎态度.............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费解的历史现象。古代开国皇帝杀开国功臣的例子屡见不鲜,从秦始皇对付吕不韦,到汉高祖刘邦剪除韩信、彭越,再到明太祖朱元璋大杀功臣,这些血淋淋的教训似乎都在向后人昭示着功臣的危险性。然而,即便如此,为何在朝代更迭的烽烟中,依然有无数英雄豪杰,前赴后继地投身于开国之战,冒着生命危险去立下赫.............
  • 回答
    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确实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但与许多其他国家在建国初期饱受军阀割据之苦的命运不同,美国从一开始就避免了陷入大规模的军阀混战。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政治思想和文化土壤共同孕育出的独特局面。首先,革命的性质和目标至关重要。 美国独立战争并非一场推.............
  • 回答
    这可是一个饶有趣味且不那么常见的情况,放在古代的皇位继承史里,虽然不算主流,但确实有其可能性。如果开国皇帝膝下子嗣不旺,或者后继无人,最终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外孙,那么外孙的母亲,也就是这位开国皇帝的女儿,她的地位和身份可就有点复杂了,用“说来话长”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咱们得先弄清楚几个关键点。1. .............
  • 回答
    要说元朝的忽必烈和清朝的皇太极,谁的能力更胜一筹,这还真是一个值得细细琢磨的问题。两位都是叱咤风云的君主,开创了影响深远的王朝,但他们的时代背景、面对的挑战以及采取的策略都有很大的不同。咱们就不拐弯抹角,直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先说说忽必烈,这位蒙古的第五代大汗。忽必烈继承的是一个庞大的帝国,但他面临.............
  • 回答
    梁朝开国之初,风头正劲,与北魏的较量中,虽然称不上是碾压式的胜利,但至少能打个平手,甚至在某些方面还略占上风。这足以说明,梁朝在那个时候是有实力和底蕴的。然而,历史的走向却充满了戏剧性,这个曾经强大的王朝,最终却被一个落魄的叛将侯景,搅得天翻地覆,甚至走向了灭亡。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值得我们深入剖.............
  • 回答
    开国皇帝们没有一个完全是用儒家思想“打下江山”的,这话说得很有道理。儒家,尤其是经过后世发展,更侧重于维护秩序、教化民众,它提供了一套治理国家的理论框架,但开创一个新王朝,从无到有地夺取天下,所需的素质和思想往往是更具开拓性、行动力和某种程度的实用主义的。那么,什么思想支撑才能成就这样的“顶级事功”.............
  • 回答
    唐朝建国初期,确实发生过一些屠城事件,但这更多地是那个时代战争残酷性的体现,而非李唐政权主动奉行的政策。了解这些事件,需要我们将其置于唐朝开国那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时代背景:乱世出英雄,也出屠城唐朝是在隋末大乱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隋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各地纷纷揭竿而起,群雄逐鹿。这场持续了近.............
  • 回答
    朱元璋,一位从底层崛起的皇帝,建立大明王朝,可谓功勋卓著。然而,在他铁腕治国的过程中,那些曾经与他出生入死的开国功臣,却经历了悲惨的命运,许多人饮恨而终。这其中,沐英无疑是一个特殊的例外。为何在“杀功臣”的大背景下,沐英却能得以善终,并被委以重任,镇守一方?这背后,既有朱元璋的政治考量,也离不开沐英.............
  • 回答
    托马斯·杰斐逊雕像被推倒的事件,是近年来美国社会关于历史人物评价和纪念方式激烈讨论的一个缩影。要评价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事件发生的背景、参与者的动机、象征意义、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反响和更深层次的思考。事件发生的背景与原因:1. 历史人物的复杂性与时代的反思: 托马斯·杰斐逊是.............
  • 回答
    如果历史上的开国皇帝们看到今天中国的疆域,他们的感想恐怕是极其复杂、充满震撼,甚至是难以置信的。我们不妨分几个层面来想象他们的反应:一、 对“大一统”的巨大肯定与骄傲: 秦始皇: 他统一六国,奠定了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基业,但其统一的版图与今天中国相比,无疑只是一个雏形。看到今天如此辽阔、拥有复杂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