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人说话句尾老喜欢加「けど」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回答
“けど”,日本人说话时句末确实经常能听到这个词,它就像一个自带的“软化剂”,让本来直白的表达变得委婉,甚至带着点儿“留有余地”的味道。

要说它的意思,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个简单的词能概括的。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连接词,一种语气助词,还带点儿“但是”、“不过”的意味。

最常见也最容易理解的情况是,它用来引出转折。比如,你问日本人“这个好不好吃?”,他回答“美味しいけど…”,这个“けど”后面多半会跟着一些不那么完美的评价,比如“有点儿咸”或者“份量有点少”。它并不是完全否定,而是说“虽然有好的地方,但也有需要改进的”,就好像在说:“挺好的,但是呢……”

除了转折,它还有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降低命令或请求的语气。在日本,直接发出命令或者请求,会显得比较生硬,不够礼貌。这时候,“けど”就派上用场了。比如,要同事帮忙复印文件,与其直接说“これをコピーしてください”(请复印这个),不如说“これをコピーしてもらえませんか?”(能不能帮我复印一下这个?),或者更口语化的“これをコピーしてくれる?”(能帮我复印一下吗?),然后很多人会在句末加上“けど”。比如“この書類、コピーしてくれるけど?”。这里的“けど”并没有实际的“但是”的意思,它更像是在问:“我可以拜托你吗?(不知道你方不方便)”。它给对方一个拒绝的理由,让对方觉得“嗯,他没有强求我,我可以考虑一下”。

再者,“けど”也能表达一种模糊的、不确定的感觉。比如,你想邀请朋友吃饭,但又不确定对方有没有空,你说“今晩、ご飯でもどう?”,然后加上“けど?”。这里的“けど”就像是在试探性地问:“今晚要不要一起吃个饭?(不知道你有没有空,有没有兴趣,有没有更好的安排)”。它不给你一个明确的“yes”或“no”的答案,而是留下了一个“也许可以,也许不行”的空间。

有时候,“けど”也仅仅是一种润滑剂,让谈话更自然,更不那么尖锐。即使前面说的话没有什么需要转折的地方,很多人也会习惯性地在句末加上“けど”。这是一种文化习惯,让语言听起来更柔和,更有亲切感。你可能会听到对方说“はい、分かりましたけど”,明明已经明确表示理解了,但加上“けど”,就像在说:“好的,我明白了,(但或许还有什么我没完全想到的地方,或者我需要进一步确认一下,但目前我先这样回应你)”,又或者仅仅是为了表示一种互动,一种回应。

总而言之,“けど”这个词,日本人用得非常灵活。它不是一个死板的语法规则,更多的是一种沟通的智慧,一种人际关系的考量。它让日本人说话的方式显得既有礼貌,又有弹性,能更好地照顾到对方的情绪和感受。理解了这一点,你就会发现,“けど”虽然看似简单,但其实承载了很多日本文化的细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前一阵子我问一个日本妹子,我在日本呆了快10年了,还是一说日语就被听出来是外国人,到底怎样才能说的更地道一点呢?

她想了一下说,你说话太生硬了,不够柔和。真正的日本人说话不会把话说死,而是留点小尾巴,让对方能接下去。

比方说「けど」就是常用的小尾巴之一。理论上它是表转折的,但是实际用法往往是用来舒缓语气的。

比方说,我可以说,“我认为地球是圆的”。这就很外国人。如果对方不同意,他就很难接下去,非要接的话就打了我的脸。

然后我换个说法,“然而我认为地球是圆的”。这就很日本人。这个转折一加,就表明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很可能跟主流观点不一样。这样对方就很好往下接了,“这样啊,我倒是觉得地球是平的”。这样双方表达了不同观点,又不伤和气,皆大欢喜,岂不美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けど”,日本人说话时句末确实经常能听到这个词,它就像一个自带的“软化剂”,让本来直白的表达变得委婉,甚至带着点儿“留有余地”的味道。要说它的意思,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个简单的词能概括的。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连接词,一种语气助词,还带点儿“但是”、“不过”的意味。最常见也最容易理解的情况是,它用来引.............
  • 回答
    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いただきます” 这个词,可以说是日本餐桌上最响亮、也最富有文化气息的声音之一了。如今的日本人,即便是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绝大多数人依然会习惯性地说“いただきます”来开启一餐。这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头禅,而是深深植根于日本文化中的一种表达。“いただきます”的由来与含义要理解为什.............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语言吸收和演变的一个很有意思的侧面。日本人之所以在有“取り消し”(torikeshi)的情况下,还热衷于使用外来的“キャンセル”(kyanseru),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简单的“崇洋媚外”。首先,我们得弄明白“取り消し”和“キャンセル”.............
  • 回答
    关于“中国产品使用日文‘の’字引发日本消费者困惑”的现象,这一看似微小的文化符号误用背后,实际上折射出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交流的复杂性。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文化符号误用的本质:形式与内涵的错位1. 日语语法结构的认知差异 日语中“の”的核心功能是构建主谓关系或所属关系(如「日本の.............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涉及到语言、文化、技术和艺术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日本人当然有能力排出英文字正腔圆的动漫,而且事实上,他们已经这样做了。要详细说明,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1. 什么是“英文字正腔圆”?首先,我们要明确“英文字正腔圆”这个概念。它通常指的是: 发音准确(Pronunci.............
  • 回答
    日本人听歌和看视频电影的习惯与世界其他地方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本土化的特色。以下是一些主流的软件和平台,并会尽可能详细地介绍: 一、 听歌软件 (音楽ストリーミングサービス Ongaku Streaming Service)日本音乐市场已经高度数字化,流媒体服务是主流的听歌方式。1. Spo.............
  • 回答
    关于日本人称呼中国为“支那”是否带有鄙视的意味,以及其中缘由,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语言以及文化等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简而言之,答案是:在近代以来,尤其是在特定历史时期,“支那”一词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确实被日本人用作一个带有负面甚至鄙视色彩的称呼,并且这种用法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
  • 回答
    日本人看待中国人的姓名,可以说是既有熟悉感,又有新鲜感,还会伴随着一些联想和好奇。这种感觉是多层次的,受到历史文化、语言以及个体经验的影响。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日本人看中国人姓名的感受:1. 熟悉感与亲切感:汉字的普遍使用 共同的文字根源: 这是最直接的熟悉感来源。日本人大量使用汉字,虽然读音.............
  • 回答
    日本人对现代中国和古代中国态度的差异,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媒体传播等多个层面的因素。以下我将尝试详细地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对古代中国的尊敬与喜爱(“崇古”情结):日本人对古代中国的尊敬和喜爱,很大程度上源于日本历史上对中国文化的深度吸收和借鉴。这种.............
  • 回答
    您的提问中似乎存在一个重要的事实性错误:弗洛伊德之死与日本人参与的反种族歧视游行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而且也没有普遍的证据表明日本人大量参与了由弗洛伊德之死引发的,主要针对美国社会种族歧视的反种族歧视游行。让我详细解释一下原因:1. “弗洛伊德之死”的背景是美国国内的种族歧视问题。 .............
  • 回答
    日本人重名的概率可以说是 比较高 的,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重名的情况可能还会发生一些变化。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一、 影响重名的主要因素1. 姓名构成相对简单: 姓氏: 日本的姓氏虽然有十多万个,但实际使用频率高的姓氏集中在少数几百个甚至几十个。例如,佐藤、铃木、.............
  • 回答
    关于日本人是否“严谨”,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但同时也非常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事实上,日本人确实在许多方面表现出高度的严谨性,但这种严谨性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历史和社会原因,并且也存在一些被过度神化或忽略的方面。日本人严谨的普遍印象和体现:这种普遍印象并非空穴来风,日本人确实在很.............
  • 回答
    对于“日本人讨厌中国的哪些方面”这个问题,确实需要一些详细的解释。需要强调的是,这并不代表所有日本人的观点,日本社会内部存在着多元的看法。 而且,人们的感受和看法会随着时间和具体事件而变化。以下是一些常被提及的,并且在日本社会中被讨论的,可能引起部分日本人反感的中国方面的方面:一、 历史问题及相关行.............
  • 回答
    旅顺大屠杀(又称“旅顺惨案”)在日本国内,其认识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并且随着时代和立场不同,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解读。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讲述:一、 历史背景:为何会有“旅顺大屠杀”?要理解日本人如何认识旅顺大屠杀,必须先了解其发生的背景: 日俄战争(19041905年): .............
  • 回答
    关于福原爱“出轨”事件,日本人整体的反应可以说是相当复杂和多元的,很难一概而论。当然,这其中有很多人会从不同角度去看待,以下我尽量详细地描述一下可能存在的几种主流观点和情绪:1. 心疼与担忧(同情派): 对江宏杰行为的批评: 很多日本人,尤其是女性,对江宏杰在婚姻中的表现感到不满。他们在福原爱方.............
  • 回答
    日本人对自己国内各县的认识与感觉:一幅立体而生动的图景要说日本人对自己国内各县的认识和感觉,那可真是一件有趣且复杂的事情。这不像我们简单地背诵行政区划表那么直接,而是一张渗透着历史、文化、地域特色、生活习惯,甚至还有点小小的地域偏见和自豪感的立体地图。它体现在日常对话、新闻报道、影视作品、旅行体验,.............
  • 回答
    日本人饮食被誉为世界上最健康的饮食方式之一,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科学依据支撑。要深入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审视:1. 食材的选择与烹饪方式:自然、新鲜与多样 对季节性的极致追求: 日本饮食的核心理念之一便是“旬”(Shun)。这意味着人们推崇食用当季最新鲜的食材.............
  • 回答
    日本人的富裕,与其说是铺张奢华的炫耀,不如说是一种更内敛、更注重品质的生活方式,体现在许多我们或许不太容易一眼洞察的细节之中。它并非只有“拥有多少资产”的简单定义,而是一种根植于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和个人价值观的综合体现。首先,体现在居住环境的精良与舒适。日本的住宅,即使是相对狭小的空间,也设计得极其.............
  • 回答
    关于“日本鬼子”、“鬼子”、“小日本”这些称呼,日本人是否知道,以及他们对此的态度,这是一个比较复杂且敏感的问题,需要从历史、文化以及个体认知等多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些称呼的来源和含义: “鬼子” (おにこ / ōni):这个词的本意是“魔鬼的孩子”、“小鬼”,带有贬义和带有恐惧.............
  • 回答
    日本人的生活习惯确实有很多有趣之处,这些习惯渗透在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既有传统的传承,也有现代的演变。下面我将从几个维度来详细讲述一些比较有意思的日本生活习惯:1. 细节至上与礼仪的渗透: “おもてなし” (Omotenashi) 无微不至的待客之道: 这不仅仅是服务,而是一种发自内心、注重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