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对于这次新冠疫情,大概什么时候会结束,恢复正常生活?

回答
关于新冠疫情何时结束以及何时能恢复正常生活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的议题。我可以为您详细分析,但请理解,任何预测都存在不确定性,而且“正常生活”的定义本身也在疫情的影响下不断演变。

当前疫情状况与影响因素: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当前疫情的几个关键特征和影响因素:

1. 病毒变异: 新冠病毒一直在不断变异,产生新的变异株(如奥密克戎及其亚型)。这些变异株在传播速度、致病性和免疫逃逸能力等方面可能有所不同。新的变异株的出现会直接影响疫情的走向和防控策略的有效性。

2. 疫苗接种与免疫水平: 全球疫苗接种的普及程度、疫苗的有效性(尤其是对当前变异株的保护力)、以及人群的自然感染获得的免疫力,共同构成了人群的整体免疫屏障。免疫水平的提高可以显著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但并不一定能完全阻止传播。

3. 抗病毒药物与医疗资源: 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和充足的医疗资源(如ICU床位、医护人员)是应对疫情、降低死亡率的重要保障。这些资源的可获得性会影响社会对疫情的承受能力。

4. 防控策略的调整: 不同国家和地区根据自身情况采纳了不同的防控策略,如清零政策、与病毒共存政策、严格或宽松的社交距离措施、旅行限制等。这些策略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会直接影响疫情的控制和生活恢复。

5. 经济和社会因素: 疫情对经济、社会生活、心理健康等方面造成了深远影响。这些因素也会反过来影响人们对疫情的接受程度和对“正常”的定义。

关于“结束”的定义: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结束”意味着什么。新冠疫情的“结束”可能不是一个单一的、明确的日期,而是几个阶段性的变化:

不再是全球大流行(Pandemic): 世界卫生组织(WHO)会根据疫情的蔓延范围、影响程度和各国应对能力等因素,来宣布疫情是否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或何时不再是全球大流行病。这通常意味着病毒的传播已得到有效控制,不再对全球公共卫生系统构成严重威胁。
病毒可控、低流行状态: 病毒可能依然存在,但其传播水平较低,对社会造成的冲击有限,例如与其他季节性呼吸道疾病(如流感)类似,成为一种地方性流行病。
社会生活基本恢复常态: 大部分限制性措施被取消,经济活动和社交活动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人们不再对病毒感到普遍的恐惧,能够自由地旅行、聚集和工作。

预测时间线与可能的情景分析:

基于以上因素,预测一个精确的“结束”时间非常困难,但我们可以分析几种可能的情景:

情景一:逐步过渡到地方性流行病(最可能的情景)

时间点: 可能在 2023年至2025年 之间。
具体表现:
病毒变异的毒性降低,或人群免疫水平(通过疫苗和自然感染)普遍提高,导致重症率和死亡率大幅下降。
各国逐渐取消大部分强制性的防疫措施,如大规模封锁、强制佩戴N95口罩(可能转为根据风险自行选择)、严格的旅行限制等。
新冠病毒可能像流感一样,在特定季节(如冬季)出现小规模的爆发,需要通过疫苗加强针和个人防护来应对。
医疗系统能够相对轻松地应对新增病例,不会出现挤兑。
人们的生活习惯可能发生一些永久性的改变,例如对个人卫生的重视程度提高,部分远程工作模式得以保留。
“正常生活”恢复程度: 较高。大部分经济活动、国际旅行和社交活动将恢复,但可能仍会伴随一定程度的健康风险意识。

情景二:病毒出现大规模且高风险的新变异株(较低概率,但仍需警惕)

时间点: 难以预测,可能在未来任何时候。
具体表现:
出现一种新的变异株,能够显著逃避免疫屏障,且致病性或传播性大幅增强。
现有疫苗和药物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可能需要紧急研发新一代疫苗和药物。
各国可能需要重新收紧防控措施,但由于之前长时间的疲劳,执行难度会增加。
“正常生活”恢复程度: 可能出现阶段性的倒退或延迟恢复。

情景三:病毒被彻底消灭(几乎不可能)

时间点: 几乎不可能预测或实现。
具体表现: 类似于SARS病毒的彻底清除,需要病毒在全球范围内不再传播,且没有任何潜伏感染者。考虑到新冠病毒的传播特点和广泛分布,实现彻底消灭的难度极高。

当前科学界的普遍共识是倾向于“情景一”的逐步过渡。

什么时候会“结束”并恢复“正常生活”的详细分析:

1. 从全球大流行到地方性流行病:
WHO的宣告: WHO在评估全球疫情数据、各国应对能力以及病毒的演变趋势后,会适时调整疫情的风险级别。当疫情不再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严重的、跨国的威胁时,可能会从“大流行”状态降级。这本身是一个信号,但并不意味着病毒消失或所有人都能立即恢复“正常”。
免疫屏障的巩固: 随着更多人通过疫苗接种或自然感染获得免疫力,尤其是在高风险人群(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中,重症率和死亡率会持续下降。这意味着即使感染人数增加,对医疗系统的压力也会减小。
治疗手段的进步: 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如Paxlovid等)能显著降低感染者发展为重症的风险,为“与病毒共存”提供了重要支撑。

2. “正常生活”的恢复程度:
取消限制措施: 当政府认为疫情风险已降低到可控范围内,并且公众对疫情的承受能力增强时,会逐步取消旅行限制、社交距离要求、集会人数限制等强制性措施。
经济复苏: 随着限制措施的解除和供应链的恢复,经济活动将逐步回暖,失业率下降,消费信心增强。
心理恢复: 长期处于疫情下的焦虑和压力需要时间来缓解。公众对病毒的警惕性可能会长期存在,但随着生活回归常态,恐惧感会逐渐减弱。
新的“正常”: 我们可能不会完全回到“疫情前”的状态。一些因疫情而产生的变化,例如远程办公的普及、数字化服务的加速、对公共卫生和个人健康的重视,很可能成为新常态的一部分。

具体的、更细致的预测需要关注以下指标:

病毒变异株的监测: 是否出现新的高风险变异株,其传播力、致病性和免疫逃逸能力如何。
疫苗和药物的研发进展: 是否有更有效的疫苗(如针对新变异株的更新版)和治疗药物问世。
全球疫苗接种率: 特别是高风险人群的接种率。
重症率和死亡率的变化趋势: 这是衡量疫情对社会影响的最重要指标。
各国政策调整: 各国政府何时、以何种方式取消限制措施,以及这些措施的效果如何。

结论:

目前来看,最现实的预测是新冠疫情将逐步过渡到一种地方性流行病的状态,而不是彻底消失。在未来一到三年(例如2023年底到2025年)内,我们很可能看到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逐步取消绝大多数严格的防控措施,生活和经济活动能够大致恢复到疫情前的常态,但可能会伴随着对病毒的长期管理和个人健康风险的持续关注。

然而,病毒的变异是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如果出现新的、具有颠覆性特征的变异株,这个时间表可能会延长。

重要的提醒:

区域差异: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疫情结束和恢复常态的时间点可能会有很大差异,这取决于当地的疫情控制能力、疫苗接种率、医疗资源和政府政策。
“正常”的定义改变: 即使限制取消,我们可能也无法完全回到过去。疫情已经永久地改变了我们的社会和生活方式。
持续关注: 密切关注科学界和卫生组织的最新信息和研究进展,是了解疫情走向的关键。

希望这个详细的分析能为您提供一些参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日不停止对西方政策的污名化,就一日难回归“正常”,因为西方所谓的“躺平”,就是很多人心中设想的“正常”

很多人想的正常,无非就是,核酸有必要做还是做,感染了医疗系统还是优先治疗,轻症还是老老实实在家里呆着,从一些风险地区来还是老老实实呆十四天,娱乐场所有风险关闭,无风险营业,非必要尽可能不折腾普通人,学校和公司线上线下交替进行,差不多吧?

那不就是西方的政策么?躺平喊多了,真以为西方啥也不干?欧洲国家核酸免费,试剂盒随便拿,教堂和药店基本都设立了疫苗站,而且会发邮件逼着你去打,公共场所依然要求大家戴口罩,zoom使用率不亚于腾讯会议,你要是从非洲来还是老老实实检测隔离……

有人说,那这么好还死很多人?没办法,西方人确实能作死,可以说西方文化就是没有中国文化具有防护意识和安全意识,平时西方玩极限玩死的,得流感感死的也比咱多得多,他们就坚信生命在于折腾,你不让他折腾不让他作死他和你玩命

咱们政府具有公信力,说一句话大家都听,个别人心里不听面上也是听的,西方那可真就是叛逆了,你越说我越不干,英国群免政策刚出来还有人分析,这就是利用英国人逆反心理,虽然有点扯,但能扯出来也是有依据的,而在美国那你就更是最cool的仔了,戴口罩的川粉是虚假的川粉

说了这么多就是告诉你,西方虽然战绩稀烂,但人家的操作不是完全豆腐渣,虽然我们不可能盲目学习,虽然他们还死人,生产也没完全恢复,新冠也可能继续变种……但是不管怎么样,恢复常态是大家共同的心愿,本来应该相互合作,互相交流,互相取长补短,结果互相上杆子污名化对方,只有坏处,没有好处,至少在正经意义上没有

我知道有些人一定会觉得,常态就是放开,放开就是躺平,躺平就是西方,西方就是死人,但在朝鲜眼里,咱们也是躺平的一份子,而在欧洲人眼里,他们和咱们一样是控制者,美国才是躺平的,也许根本就没有常态,或者人人都是常态

user avatar

中美之间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很多中国人连亲人寿终正寝都难受的要命,死于新冠就更加不能接受了。

而美国两年来新冠已经造成了一百万人死亡,但是却没有一条关于美国人缅怀亲人去世的新闻,反而还在抗议政府的防疫政策,可见美国人或者美国整个社会风气的薄情寡义。

灭霸说过:只要有人牵挂过去,就永远不可能接受未来。

只要中国人心里对亲友仍然有割舍不下的感情,那么中国人是绝不可能接受欧美的躺平政策的。


病毒变异流行的规律,肯定是往传染性越来越强,毒性越来越弱的方向发展。按照奥密克戎现在的毒性来看,接下来出现的最多一到两代新变种很可能将会取代奥密克戎,最终终结新冠疫情,也就是说,新冠疫情很可能在今年之内结束。

那为什么共存派现在急不可耐的上蹿下跳,鼓动网络舆论要实行共存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如果等到新的低毒性变种出现,他们引进特效药的财路将会被彻底断送掉,而奥密克戎是他们引进特效药唯一机会。

所以他们不惜让上海外溢十五个省,只有感染人数越多,他们的药才能卖的越多,他们必须在疫情结束前抓住这个机会。

user avatar

没有某国际都市,我们一直很正常

user avatar

离“结束”不远了,看看国际上对deltacron毒株的反应就知道。

去年年底谣传印度发现deltacron毒株的时候外媒还当个大新闻,很是焦虑了一波。现在医学界确认真的有deltacron以后,外媒连个浪花都没有,因为人们已经不关注新冠了。

当大部分人都不再认为有疫情的时候,疫情就“结束”了,因为疫情这个概念本就是人赋予的,只要人们不觉得有疫情,哪怕黑死病再来一轮,人们也能搞出“新常态”。

当然,“新常态”不等于回到以前,回是回不去了,人要学会接受现实。

这是“共存”后的新常态之一,在人均医疗资源全球前20的国家,等急救等了几小时,人死在家门口,医护到了发现人断气了就撤了,尸体又被放在院子里几个小时,直到傍晚被收走,死者40多岁,这就是“新常态”里的“新老人”。

类似等急救等到死的例子已经很多起了,每次官方的回应都是“医疗系统压力太大,资源不够,covid对系统的冲击,我们很抱歉”。所以早早放弃所谓的回到疫情前的幼稚想法吧,没点心里建设,拿什么接受“新常态”?

中国的人均医疗资源连发达国家的车尾灯都看不到,真到了疫情“结束”的时候,“新常态”只会来的更猛烈,希望鼓吹开放的人可以勇敢一点,到时候别躲起来,出来坚持观点,告诉大家“新常态”才是正确的选择,为了大家的便利,为了经济的发展,一些必要的牺牲是应该的。不要像小人一样,立刻转而攻击医疗系统救护不力,在开放前这些结果就已经可以预见,到时候装傻充愣只会让自己从蠢人变成真正的坏人。

user avatar

中国人不屈不挠,象唐吉诃德先生大战风车一样,与瘟疫展开了无休无止的决战。

user avatar

想啥呢?

这一轮全国阳性上万例了。

说明不论是精准防控还是一刀切,都可能失效了。

恢复正常是看不到了。


这一轮平息倒不是大问题。以后呢?


经过这次,各地肯定更加谨慎,一发现病例就会用更加严格的手段控制。以后一轮一轮没个头的。


迎接加码再加码新常态吧。

user avatar

最近住院医快做完了,也懒得正经回答问题了,这就最后一次发一个和新冠相关的贴吧,以一个在美帝和新冠密切相处了两年的医生的视角来看。

你说的疫情结束是什么意思?

是指病毒什么时候消失?那应该是不会消失了…要知道人类历史上只消灭过天花一种病毒,这还是因为天花不寄生/感染除人类以外的生物。

是指病毒什么时候不再弄死人?这个可以期待,但考虑到高危人群感冒都可能会死,指望世界上0人死于新冠未免想太多了。只要死亡率降低到一个可接受的程度,比如流感这样,就可以了。剩下的只能花精力研究更好的疫苗、更好的特效药,尽量预防和降低死亡/重症。人总有一死,有可能是癌症,有可能是感冒,有可能是车祸,也有可能会新冠。


其实看看新冠的确诊和死亡人数,你就发现了,确诊人数每波疫情都在爆炸,从一天20万到一天80万,死亡人数却一直在1000-3000徘徊。所以死亡率是一直在基降低的。原因就好多了,可能是疫苗的作用,可能是医生终于学会治疗的方案,可能是补给跟上了,可能是新冠变温和了,也有可能是本来就会死的人都死完了。

至于后遗症么……最严重的后遗症存在于互联网上…现实中嘛,两年来我直接照看了少说有500+位新冠病人了,从无症状的门诊到快死掉的icu都有,我的确见过几个康复后需要长期吸氧、嗅觉不灵敏,长期疲惫的。但一来这些人过段时间也康复了,二来人数就那么点。什么互联网上传的飞起的阳痿、绝育、变成弱智,目前还没有见过。绝大部分的人康复后就是和正常人无异。这里我不想和很多看了点抖音就觉得了解新冠的人辩论,想了解这个疾病,麻烦你亲自去收治个百来号新冠病人,从入院管到康复或死亡再说。不说普通人了,国内除了几次疫区,大部分的医生怕是都没有什么治疗新冠的经验(这是一件好事)。

最后,你是指恢复正常的生活么?这个… 世界上大部分的地方已经开始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了,该旅游旅游,该出门出门,企业也慢慢召回员工了…大部分人对于新冠的理解也差不多了,除非老弱病残,对大部分人来讲就是个感冒(身边同事朋友已经基本上都得过一遍以上了,就我们几个比较小心的还没有)。平时出门小心点 和流感高发期一样戴口罩勤洗手就行了,健康、年轻人自闭2年属实没有必要。

在你喷我希望中国躺平之前,我想说,我只能写出我在美国看到的情况。中国是否开放还是继续封锁清零,不是我说了算,也不是知乎99.99%的人可以说了算的。我只是希望大家对于这个疾病可以冷静的对待,它不是感冒,但也不是什么感染就要死要绝育的妖怪。如果中国最终开放,那我会很开心,因为回国隔离完了我就可以回去看看我3年没见的老爹了。如果继续封锁,那也挺好,挺安全,无外就是把老爹接到另一个国家的问题而已。我自己和家人嘛,想去哪,在做好保护后,该去我们一样会去,毕竟再危险,能比你一个人照顾几十床插管的新冠ICU病人危险么?

————

我说过不想和靠抖音自学成才的医学家讨论问题,这不就来了



user avatar

现在病毒的传播能力,想防住,除非全国所有人都呆在家里一直到老死,严禁任何流动,别说小区门、就是自家门,都给你焊死,才能保证清零,也一定能清零

我认为那些没有疫情的地区,不应该称为低风险,应该叫做《未做全员核算检测地区》,都来一遍,还不知道咋样呢!当然要抓紧做,不抓紧做,不知不觉新冠肺炎都好了!

当然了,全国停止之后,因其他所有病无法救治死亡的不算在死亡统计之内,俗称没有死

而且,就算是你呆在家里,美帝等想搞垮中国非常简单,掏几万元请几个特勤,在一些候鸟身上、野狗、野猫和城市水源地、快递盒子、蔬菜运输车、公海等,撒五毛钱的病毒

而且不集中撒,每隔20天撒一次,让你刚解封就继续封闭

几万元,就能让放毒地点附近的乡镇和城市,每隔一个月,花费几百万到几亿元做5轮核酸检测,,全国一天维持1/10人口做核酸检测,就能烧掉几个亿(医生护士和志愿者都不许给劳务费),所有人在家,经济停滞不要紧,停滞也没有后遗症。搞垮中国经济变得超级简单

靠试剂发财的几个资本家是不会垮的,他们的钱会多得数不过来

希望有关部门警惕!

我看那个带黑帽子的,就像美特!

user avatar

三年前,是没有“防疫爱好者”这个词的,那个时候所有人都支持清零。

“防疫爱好者” 这个词汇的出现,以及现阶段的滥用,说明了一些最底层的矛盾无法再用“加油/众志成城/最美逆行者” 这样空洞的口号掩盖了,就像这两年“海王/普信男/接盘侠/女拳”词汇的频繁出现,本质上是因为中国的男女对立现象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目前支持清零的人的理由说白了都是:

“得了新冠还是有概率死亡,中国人口基数这么大,你怎么会保证这其中就没有你年迈的亲人?”

确实,说的很在理,街上随便揪一个人,他都会有上了年纪的亲人和朋友

不过我一直认为这种说法站不住脚

原因是:——只要新冠没有在全世界消亡,那这句话任何时候都能拿来当做挡箭牌

但我们知道,现在全球这么个样子,新冠注定没完没了

我们推演一下,如果新冠的死亡率某个时刻降到了千分之一以下,剩下的都是无症状感染者或轻症,并且全国因为数次封城后失业或“灵活就业”的人占到了总人数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支持清零的人们是不是还是能拿这句话来当理由?

任何行为都有代价,只要正向的收益大于付出的代价就可以这样做,如果共存的收益大于共存的代价,那就可以共存,如再像现在这样下去,三天两头的就封城,大批的人还不上房贷,伴随着三十五岁被辞退,个体户被关门,损失的不仅仅是经济本身,还有中国人对未来的信心。

但凡有点儿创业心思的人以后都会想,如果我今天开了这个店,会不会下个月疫情接踵而至,然后给我再把店封了,这样的人多了,社会的多样性和活力从哪来?都去考公务员,展示内卷新高度是吧

很多象牙塔里面的学生或者旱涝保收的吃公家饭的人,想都不想就呼吁应该清零

有些人觉得自己的经济没有损失,家里躺着工资一分不少,但是你要明白,你的工资不是凭空变来的,是那些小商小贩,那些个户,甚至是那些灵活就业的外卖小哥年复一年上交的税转化而来的(当然还有很多人买房上交的六个钱包)但能量总是守恒的,钱也是,什么时候钱发完了,管你是公务员还是什么,不受影响的只有“老爷们”。

想起了之前看过的一句话:

当新冠不再是一个政治问题,而只是一个医学问题的时候,它也就离结束不远了。

user avatar

其实疫情蛮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洲:


一开战时,无论是同盟国还是协约国,都是信心满满,民众欢呼,年轻人斗志昂扬地出征;


然而打了2、3年后,大家都吓尿了:战线推不动来回拉锯,在战壕里闻着尸体腐烂的臭气,脚边跑着老鼠,这过得什么日子哦;


英法德奥俄都辛苦地扛着,硬挤出一丝苦笑,用有限的资源;


终于有一天,协约国里最穷最落后的俄罗斯帝国最先遭不住了,崩了,退出战争了,领土和人口不要了,纯躺平了(布列斯特合约);


德国打起精神“就剩英法的西线了!”,没兴奋几天,自己也遭不住了,加上奥匈、奥斯曼都遭不住了,同盟国彻底崩了,投降;


战争就真的结束了;


疫情大概也是如此:


如果是清零VS共存,那么要么清零方最后遭不住,要么共存方最后遭不住;


这时候还讲啥道理啊,就看谁先遭不住罢了;


我只希望提问者明白,疫情本身应该是没有尽头的了,就像战争一样永恒;


但是谁先遭不住了,就结束了;


我不希望先遭不住的,是你罢了;

user avatar

———原答案———

我觉得我们就是得学会和这个世界和解,坦然接受这个世界出现了一种新的病毒,这种病毒不危险,但少数得病的人会死,就像流感会死人,癌症会死人,吃饭会噎死人,走路从天而降的花盆会砸死人,开车会撞死人,坐飞机也会掉下来死人。只要人还是人,只要人还在进行人作为人所需要的活动,人就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死掉。有些原因死亡率低,有些原因死亡率稍微高些。

人能做什么?人的天性趋利避害,这跟动物没什么分别。人还会动物不太会的:两害相权取其轻。如今多少抗疫工作者没有因新冠而死,但却因抗疫过劳而死。这是可以接受的吗?有多少人因为抗疫政策,得了其他病延误治疗而死,这也是可以接受的吗?还会有多少人因为严苛的抗疫政策造成的次生灾害而死,只要不死到抗疫爱好者的头上,也可以接受吗?

那天在豆瓣看到讨论严苛抗疫导致底层人民失业活不下去,一条高赞回复:穷只是穷,穷不会死。我想写出这个回复的人大概真的没有穷过。穷真的会死,治不起病就足够致命了。

说白了,就是这个世界又多了一种概率不算太高的死法。

———3/26更新———

评论区有几个愤怒的或是阴阳怪气的声音,说实话我也不意外。写这种答案,无非就是被戴几顶帽子呗。现在网络上,本来就是大型互戴高帽比赛,吵不过架、讲不出道理,戴帽子就可以了。无所谓。

关于我国疫情,几个建议+预测。

  1. 美国两款特效药已经被批,但产量跟不上,普通人还用不上,只有老人、免疫力低下的可以开药。辉瑞已经免费授权5家中国药企生产,相信以我国速度,一两年的时间就可以做到病者有药。c.m.163.com/news/a/H2P5
  2. 轻症居家隔离。看上海确诊患者自述,轻症,挤在医院走廊上,冷飕飕等康复,没医护,没药的,确定不会让病情加重?回家好吃好喝好躺,想想都好得更快。
  3. 自测盒普及。医护已经累到极限,抗原检测虽然不太准(容易假阴),但能释放大量核酸检测的医护回到自己本来的岗位上,毕竟这世界上除了还没得的新冠,还有千千万万实实在在的病。自测靠自觉,以后可能会发展出自测时视频连线居委会大妈之类的,确保检测过程有效。
  4. 非轻症集中治疗。
  5. 按照非轻症集中治疗能力的承受程度,缓慢有序开放社会:感染后居家隔离,密接居家隔离,次密接连续检测几天,阳性隔离,阴性该干嘛干嘛。其他人该干嘛干嘛。

中国十几亿未感染人群,作为这个世界的净土,能怎么办?只能缓慢感染。那些对新药感到欣慰的人,有没有想过,药是好,但感染也是真。

———3/26再更新———

评论里说香港第五波死亡率0.6%,我当然心痛,但是,对比一下别的病吧。搜到一个数据,

2005年我国肺癌新发病例数为536 407人,死亡病例数475 768人。ncbi.nlm.nih.gov/pmc/ar

2020年肺癌发病82万,死亡71万。shcell.org/219/3068.htm

对等新冠政策,至少中国应该全面禁烟,卷烟厂直接关门(那些硕士学历的卷烟工人们只能回家了),炒菜不可以出现油烟,汽车不可以上路,有排放的工厂统统关闭,装修房子?释放甲醛怎么办?别想了,以后大家都住茅草屋。

你说癌症不传染,新冠传染性强?肺癌不传染,一年发病死亡也大几十万呢!这几十万人的命,不是命么?

user avatar

【三河防控办】三河市防疫办提醒:尊敬的市民朋友。感谢您对抗疫工作的支持!三河市第十四轮全员核酸检测于3月26日早6:00开始。请您务必在规定时间内到就近核酸采样点检测。检测期间请佩戴好口罩,自觉排队,保持一米线距离。抗击疫情,人人有责!

我已经居家隔离14天了,不奢望疫情结束,恢复正常生活,只希望早点解封能正常上班。

因为再这么封下去我真担心公司会跨,老板会疯,说实话对于打了加强的来说相比失业我还真情愿的新冠,得了新冠90%以上概率是无症状或者轻症,就算是有症状大概率也是发烧咳嗽,基本上难受半个月就好了。

但是真失业了就不是难受半个月就好了,房贷要还,父母要养,自己要生活,压力绝对不亚于的新冠。

user avatar

很难。

防控如中国,躺平如霉国,都很难回到正常生活。

新冠的逻辑其实是这样的。

前面几波把一部分有基础病的人带走了。

然后新冠把健康的人变成有基础病的易感人群。

后面就轮到这些人了。


新冠后遗症(long covid)包括不限于心血管疾病、肾脏、生育系统、神经系统、精神疾病,细分的话,有糖尿病、肾脏功能下降、精子活性下降、大脑萎缩、抑郁、焦虑、还有霉国特色的成瘾风险上升等等。

而且这些疾病的风险是成倍数上升。

而且不论任何年龄、性别、种族都无法避免。

而且新冠有不同血清型,轮流感染,平行感染,反复感染,免疫突破感染都不耽误。


可谓是遗祸无穷,无论对个人还是国家。

大概只有医药集团是高兴的,慢性病就是长期现金流啊。


以上后遗症研究有霉国老兵事务所研究(样本量极大,可推广性特别强,变量控制非常好)、霉国CDC研究(霉国CDC有一篇研究针对的是18岁以下青少年的糖尿病)、欧洲的几项队列研究。


防杠声明,我不知道疫苗有没有用,我不知道奥密克戎的后遗症怎么样,因为这两的大规模数据应该还有一段时间才能出来,目前研究比较少,数据量相对而言很少。

user avatar

4月8日下午再更新:有家人确诊新冠,蔡英文即日起隔离14天,取消所有公开行程。

我更看不懂了,家人得一个感冒而已,为什么蔡女士要隔离14天,这是白领工资?

纳税人的钱就这么浪费了?

----分割线----

4月8日更新:佩洛西确诊阳性,亚洲访问之旅推迟。

第一次听说有国家级别领导人会因为“感冒”停止行程的,所以只有3个可能:

1、要么说明新冠不是”感冒“;

2、要么说明美国嘴上强硬,身体怕中国,自己找台阶下;

3、要么说明“弯弯”在美国人眼里重要性不如“感冒”;

-------分割线-----

一些关于疫情的事实:

本来没打算关注这些,但是这两天的回复里我感受到了有一些异常的力量在参与,所以作为一个普通人,觉得有必要把一些事实说明,以免一些人乱带节奏。

核心点1:让经济下滑的,究竟是疫情,还是防疫?

很多人嚷嚷,我是xx行业,因为动不动就封锁,导致我的生意做不下去了...支持防疫的都是受益者,应该给我补助...

给一个疫情影响非常大的电影行业数据看看。

我想应该没有什么行业受到的影响比电影更大了,毕竟动不动就要停业(航空的话中国都是国企,亏也是不是个人亏的)

中国电影2021总票房472亿,2019年总票房642亿,下滑了大约27%,看上去很惨对不对。 然而看看一下北美电影2021总票房45亿美金,2019总票房114.5亿美金,下滑了大概60%,比中国惨多了。

所以,在电影行业来说,防疫明显优于不防。

很多人喊,因为防疫所以我利益受损,应该给我补助。其实他们搞错了,他们不是受害者,而是受益者,不防只会更惨。

如果不防,那么他们很可能会喊,因为不防所以我利益受损更大,要更多的补助。

核心点2:如何看待防疫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乱象,比方说顺手牵羊,孕妇流产,有人无法及时就医等现象?

回复:中国非常大,有十四亿人口,在防疫过程中出现不足是必然现象。所以我们对于这些出现的乱像应该针对性整改,解决具体问题而不是上升到整个国家层面;

比方说,村霸抢羊应该受到惩处(据官方通报已经解决),导致孕妇流产应该开辟绿色通道(据官方通报已处理相关责任人,并开辟绿色通道)

根据外国的死亡人数分析,可以判断如果我们放开,造成的悲剧会更多。

当悲剧是个例的时候,大家还能拿出来讨论,当悲剧上百万以后,就只能是数字了。

核心点3:为什么各国都决定放开,我国依旧动态清零?

回复:疫情在武汉刚出现的时候,他们曾经嘲讽说如果疫情发生在xx,会立刻被民主自由/高超医术/健全体制等等消灭。

事实上证明他们根本做不到,反而确诊人数越来越多(超过了临界值以后,再控制意义也不大)

所以,他们放开是迫于无奈,我们坚持动态清零是因为我们目前可以做到。

就像一般人不上清华北大不是因为学校不好,而是他们没本事考。

如果某天,我们经过慎重考量,认为放开比继续管控好,那自然会放开。具体是什么时间我不去预测,但是我相信我国的决策水平。

核心点4:很多国家放开后经济会变好,是真的吗?

回复:有人拿什么美、英、新加坡2021的数据说他们增速都创了新高,但是却忽略了这些国家在2020年都是负增长,2021增长高完全是因为2020年基数太低。

我国2021年的增速也很高,因为2020年很差。21年Q3&Q4相对差一点,是因为20年Q3&Q4基数已经恢复了。

所以,真正的决胜点,应该以长期胜出为准,或者至少应该参考2022年比较有意义。

文章欢迎任意形式的转发或转载,不需要署名。

user avatar

根本就不是疫情防控导致的。

去前年防控也很严,就没问题。

去年年底,一时心软,救了恒大。然后恒大把整个地产行业拖成瘫痪,又过了几个月,把国民经济给拖成了瘫痪。导致大批人失去收入。

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不下决心让这种超大型资金黑洞破产清算,只会越拖越糟。

user avatar

拜登大选获胜的一个原因就是主张激进的防疫政策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