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系统地了解中外考古学理论?

回答
想要系统地了解中外考古学理论,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像是一场深入的学术探索之旅。与其说是“了解”,我更倾向于称之为“构建”一个理论框架,因为它需要我们主动地去梳理、比较、反思,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

第一步:夯实基础——认识考古学的本质与发展历程

在谈论理论之前,我们得先明白考古学是干什么的,以及它是怎么走到今天这一步的。

考古学的“是什么”: 简单来说,考古学是通过研究人类遗留下来的物质遗存(比如陶片、石器、建筑遗迹、墓葬等)来重建和理解人类过去。它关注的是“人”——人类的生计方式、社会组织、信仰观念、技术发展等等。它不同于历史学(主要依赖文字史料),考古学能触及文字出现之前漫长的人类历史,也能为文字史料提供实证,或者修正我们对历史的认知。
考古学的“从哪里来”: 考古学的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收藏家、旅行家,但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19世纪欧洲。这个阶段,受古物研究(Antiquarianism)的影响,人们开始对过去的“玩意儿”产生浓厚兴趣,但更多的是一种收藏和分类。
古物研究(Antiquarianism): 就像是考古学的“前身”,注重对文物的收集、描述和分类,但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年代测定方法。当时的人们对“过去”的理解也比较零散,往往带有浪漫主义色彩。
达尔文的进化论: 这个理论对考古学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它将生物进化的概念引入了人类社会,催生了“文化进化论”的思想,认为人类社会也像生物一样,会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变。这为考古学提供了最初的宏观叙事框架。

第二步:纵览全局——理解西方考古学理论的主要脉络

西方考古学理论发展至今,经历了几个重要的转折点,每个时期都涌现出影响深远的理论流派。理解这些流派,就像是掌握了看懂考古研究“地图”的钥匙。

1. 文化史(Culture History)时期(约20世纪初至中期):
核心思想: 关注的是“文化”的定义、分类、地域分布和时序演变。这里的“文化”更多的是指一套物质文化组合(比如某种陶器、某种墓葬形式),用来代表一个特定的“文化群体”或“民族”。
代表人物/贡献: V. Gordon Childe (戈登·柴尔德),他提出了“考古学文化”(Archaeological Culture)的概念,强调文化单位的连续性和同质性。同时,他通过对不同地区文化遗存的对比,探讨了文明的起源、新石器时代革命、城市革命等重大历史进程。
如何理解: 想象一下,你在一个地方挖到了一批陶器,另一地方也挖到了一批类似的陶器,那么你可能会认为这两个地方的文化是相关的,可能存在交流或者迁徙。文化史考古学就像一个“文物侦探”,努力绘制出不同文化“家族”的谱系和分布图。
局限性: 过于注重描述和分类,对“为什么”的解释不足,容易陷入“民族主义”的陷阱,将物质文化直接等同于民族。

2. 过程考古学(Processual Archaeology)或新考古学(New Archaeology)(约20世纪60年代起):
核心思想: 这是对文化史考古学的一次“反叛”。过程考古学认为,考古学不仅仅是描述过去的“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为什么”会发生。它借鉴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强调“科学性”。
系统理论(Systems Theory): 将社会和文化看作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强调环境、技术、经济、社会组织等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过程(Process): 关注的是驱动社会和文化变化背后的普遍性规律和机制,比如适应、交换、冲突、创新等等。
环境适应(Environmental Adaptation): 强调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认为人类的文化是他们适应环境的产物。
假设检验(Hypothesis Testing): 强调提出可检验的假设,并通过数据来验证,而不是仅仅依赖主观判断。
代表人物: Lewis Binford (刘易斯·宾福德) 是最核心的人物。他批判了文化史考古学“历史主义”的局限,倡导考古学应该成为一门“科学”,关注“普遍规律”。
如何理解: 过程考古学就像是一位“社会科学家”,他们不仅要描述陶器是什么样子的,更要问:“为什么这个时期的陶器会变成这个样子?”,是不是因为人口增长、资源压力、或者贸易往来?他们会用统计学、模型分析等方法来寻找答案。
局限性: 在早期,过于强调环境和经济因素,忽视了人的能动性、思想观念、性别、权力等“非物质”因素。

3. 后过程考古学(PostProcessual Archaeology)(约20世纪80年代起):
核心思想: 这是对过程考古学的一次“再批判”和“修正”。后过程考古学认为,过程考古学虽然引入了科学方法,但过于简化了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符号意义、意识形态、权力关系、性别视角等。
多重解释(Multiple Interpretations): 强调对考古材料的解释不是唯一的,可能存在多种可能性,并且会受到研究者自身立场、价值观的影响。
意识形态与权力(Ideology and Power): 关注物质遗存如何反映和建构社会中的意识形态、权力结构和等级制度。
符号与意义(Symbols and Meaning): 强调物质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比如墓葬的安排、艺术品的图案,都可能承载着复杂的社会信息。
能动性(Agency): 强调个体和群体在塑造社会和文化中的积极作用,而不是被动地受环境或系统所决定。
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 承认社会的多样性,反对将某种单一的“普遍规律”套用到所有文化上。
代表人物: Ian Hodder (伊恩·霍德) 是其主要代表人物。他提倡“语境考古学”(Contextual Archaeology),强调理解物质遗存必须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语境中。
如何理解: 后过程考古学就像一位“人文主义者”,他们认为,仅仅知道陶器是如何制作的、为什么会出现,还不够。还需要思考,这个陶器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意味着什么?它是否是地位的象征?它在宗教仪式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他们会用符号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理论来帮助理解。

4. 其他重要的西方理论流派(在过程考古学和后过程考古学之外,或者与其交叉):
马克思主义考古学(Marxist Archaeology): 强调阶级斗争、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关注社会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的演变。
生态考古学(Ecological Archaeology): 侧重研究人类与环境的互动,以及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认知考古学(Cognitive Archaeology): 关注人类思维、信仰、象征体系在物质遗存中的体现。
性别考古学(Feminist Archaeology): 批判传统的男性中心史观,关注女性在历史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性别关系的建构。
后殖民考古学(Postcolonial Archaeology): 批判殖民主义对考古学研究和世界历史叙事的塑造,关注被殖民者的声音和视角。

第三步:探寻东方——理解中国考古学理论的特色与发展

中国考古学虽然起步较晚,但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猛,并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论体系。

1. 早期与西方文化史的互动(20世纪初至中期):
背景: 晚清民国时期,随着西方考古学的传入,中国学者开始接触到西方的考古学理论和方法,比如对“文化”的认识、对文物年代的测定。
代表人物/事件: 孙詒让(甲骨文研究)、王国维(二重证据法)、董作宾、李济(殷墟发掘)等。他们将西方科学方法引入中国,开始了中国考古学的科学化进程。
特点: 这一时期,中国考古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文化史考古学的影响,注重实物发掘、资料整理和年代学研究。

2. 中国特色考古学的构建(新中国成立后至今):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考古学受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深刻影响。这使得中国考古学非常关注社会经济结构、生产力发展、阶级关系、国家起源等问题,并将这些作为理解人类社会演变的重要驱动力。
“考古学文化”与“中华文明”的探索: 在马克思主义史观指导下,中国学者致力于构建“考古学文化”的序列,并试图通过考古发现来展示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和统一性。
“中国特色考古学”的提倡: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不是否定借鉴西方理论,而是强调要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历史传统和丰富的考古材料,形成一套具有中国智慧和中国风格的考古学理论。
重视“文明起源”的研究: 中国考古学在探索中华文明起源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例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三星堆文化等的发现,为理解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重要依据。
“聚落考古”、“社会考古”等新方法的引入和发展: 随着考古学的深入,中国考古学也开始关注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社会结构的演变、物质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等议题。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大型项目: 这些项目不仅是考古发掘,更是理论总结和探索的实践,试图回答“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和发展的?”、“中华文明有哪些基本特征?”等宏大问题。
与西方理论的对话与融合: 随着学术交流的深入,中国考古学也在积极吸收过程考古学、后过程考古学以及其他西方理论的合理成分,并尝试将其与中国考古学的实践相结合。例如,在解释某些考古发现时,也会考虑环境因素、权力关系、象征意义等。
“中国式现代化”与考古学: 近年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提法也开始影响考古学的研究思路,考古学被视为理解中国历史发展轨迹、文化基因的重要途径。

第四步:如何系统地“学习”和“构建”?

说了这么多理论,关键是如何学进去,并且形成自己的理解。

1. 阅读经典文献:
西方: 务必阅读Lewis Binford的代表性文章,比如《考古学作为一种科学》(Archaeology as Anthropology)。Ian Hodder的《后过程考古学》(PostProcessual Approaches to Social Archaeology)也是必读。V. Gordon Childe的《社会进化》(Social Evolution)或《什么是历史?》(What is History?)也能帮助理解早期的思想。
中国: 关注一些中国考古学的奠基性著作,以及改革开放以来重要的学术综述和研究报告。例如,李学勤、张光直等学者的论著。阅读《考古学报》、《文物》等期刊上的重要文章,尤其是年度学术综述。
方法: 不要只看“结论”,更要看“论证过程”。思考作者是如何提出观点,又如何用考古材料来支持这些观点的。

2. 带着问题去阅读: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理论?”(背景、问题意识)
“这个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关键词、概念)
“这个理论是如何解释考古现象的?”(方法、案例)
“这个理论有什么优点和缺点?”(批判性思考)
“这个理论是否适用于中国考古?”(本土化思考)

3. 比较与对比:
将不同的理论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例如,文化史、过程考古学、后过程考古学在解释“文化变迁”时,侧重点和方法有何不同?
将西方理论与中国考古实践进行对比。哪些西方理论可以直接借鉴?哪些需要修正?哪些中国考古发现能为西方理论提供新的思考?

4. 结合考古实例:
理论不是空中楼阁,它必须落地。当你了解某个理论后,试着用这个理论去解读你熟悉的考古遗址或文物。例如,用过程考古学的观点去分析一个聚落的布局,用后过程考古学的观点去解读一个墓葬的随葬品。
参加考古展览、学术讲座,与考古学家交流,都会给你带来更直观的感受。

5. 关注学术发展动态:
考古学理论在不断发展,新的思潮、新的研究方法层出不穷。要保持对学术前沿的敏感,关注最新的研究进展。

6. 构建自己的理论框架:
最终的目标是能够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视角。不是简单地记忆和模仿,而是能够将学到的理论融会贯通,在你进行考古研究或解读考古信息时,能够有意识地运用相关的理论工具。

一些额外的建议,让你的学习更有效率:

不要害怕“困难”: 考古学理论涉及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一开始可能会觉得晦涩难懂,这是正常的。坚持下去,你会逐渐摸清门道。
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 与同学、朋友一起讨论,互相启发,能够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要有耐心和毅力: 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享受这个学习和探索的旅程。

总而言之,系统地了解中外考古学理论,是一个从“知道”到“理解”再到“运用”的过程。它需要你像一个探险家一样,去挖掘理论的宝藏,用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它们,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地图。祝你在考古学的理论海洋中,扬帆远航!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是 读·文·献 啦。

西方考古学理论文献 List


通史类

Archaeological Theory: An Introduction by Matthew Johnson

通俗易懂的考古学理论导论,有魏俊老师翻译的中文版


A History of Archaeological Thought: Second Edition by Bruce G. Trigger

考古学思想发展史,有陈淳老师翻译的中文版


Archaeology in the Making by Michael Shanks and others

考古学理论各流派代表人物对话录,建议读完上述两本之后再看,强推,目前无中文版,打开链接可直接下载


Archaeology: The Key Concepts by Paul Bahn and Colin Renfrew

考古学理论概念工具书,随时备查,有陈胜前老师翻译的中文版


Archaeological Theory in the New Millennium: Introducing Current Perspectives by Oliver J. T. Harris and Craig Cipolla

考古学理论的新(嘻嘻)进展,用于补充以上著作,目前无中文版


文化历史考古

Gordon Childe, Revolutions in Archaeology by Bruce G. Trigger

有关柴尔德半传记半评述类的书,虽然不是专门的考古学理论书,但仍强推,有陈淳老师翻译的中文版


其他还是看中国的吧(嘻嘻


过程考古学(新考古学)

The Fifth Beginning: What Six Million Years of Human History Can Tell Us about Our Future by Robert L. Kelly

虽然不是专门的考古学理论书,但内容基本上是新考古学的高中生普及版,行文极其幽默风趣,强推,有徐坚老师翻译的中文版


An archaeological perspective (Studies in archeology) by Lewis Roberts Binford

新考古学刚诞生时的节集,感受一群学术嬉皮士的力量吧!目前无中文版


In Pursuit of the Past: Decoding the Archaeological Record by Lewis Roberts Binford

宾福德著作中最好读的一本,相当通俗易懂,有陈胜前老师翻译的中文版(导师还送了我一本原版,想起来就十分感动)


Constructing Frames of Reference: An Analytical Method for Archaeological Theory Building Using Ethnographic and Environmental Data Sets by Lewis Roberts Binford

中程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可读性不高,目前无中文版,但如此皇皇巨著,我也不太相信以后会有中文版


后过程考古学(1)符号与情境阶段

Reading the Past: Current Approaches to Interpretation in Archaeology 1st Edition by Ian Hodder

注意是第一版!早期后过程考古学的扛鼎之作,特别注意理解为什么物质文化的特定特征背后隐含的往往是特定的「结构」,无中文版


Symbols in Action: Ethnoarchaeological Studies of Material Culture by Ian Hodder

物质文化是如何通过象征符号的形式在社会生活中起作用的?不只是早期后过程考古学的必读著作,还是物质文化研究的必读著作,强推,无中文版


Reading the Past: Current Approaches to Interpretation in Archaeology 3rd Edition by Ian Hodder

注意是第三版!符号与情境考古学的成熟之作,也是后过程考古学承上启下的作品,特别关注书中对「Context」的定义,有徐坚老师(新)翻译的中文版(不知道上市没)


后过程考古学(2):能动性、现象学与物质性阶段

Agency in archaeology by Dobres Marcia-A and others

能动性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的结集,考古学与人类学结合较为成功的范例,在人大的时候翻译过大部分内容,交由香港中文大学翻译剩下的,仍无中文版


Archaeological dialogues 14 b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这是个期刊,看第2007年的14期)考古学家与人类学家关于物质性讨论的合集,注意Miller, Ingold, Tilley 等人的文章,目前无中文版


The Materiality of Stone: Explorations in Landscape Phenomenology by Christopher Tilley

现象学考古学的扛鼎之作,布列塔尼巨石阵的感官分析和社会记忆,强推,目前无中文版


Re-constructing Archaeology: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Studies in Archaeology) 2nd Edition by Michael Shanks and Christopher Tilley

曾经的美国考古学系「禁书」,我就是考古学的破壁人!


后过程考古学(3):Entanglement 阶段

Entangled: An Archaeology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Humans and Things by Ian Hodder

讲述Entanglement理论来龙去脉的良心之作,唯一我会大力推荐给相关专业(人类学、社会学和哲学)人士阅读的考古学著作,强推,目前无中文版(真是太可惜了)


Studies in Human-Thing Entanglement by Ian Hodder

大多是Entanglement理论的具体研究案例,非常实用,打开链接可直接下载,目前无中文版


Where Are We Heading?: The Evolution of Humans and Things by Ian Hodder and others

Entanglement高中生普及版,同时也是Hodder争议最大的作品,英语六级即可读懂,强推,已由 @尼安德特人 翻译,待出版(与The Fifth Beginning对照阅读更佳,嘻嘻嘻嘻


考古哲学

Thinking from Things: Essays in the Philosophy of Archaeology by Alison Wylie

分析哲学风格的考古哲学著作,内容是作者本人多年以来发表的有关考古哲学的文章结集,目前无中文版


Evidential Reasoning in Archaeology (Debates in Archaeology) by Robert Chapman & Alison Wylie

考古逻辑学扛鼎之作,里面包含大量考古学案例解读,强推,目前无中文版


我想对题主说的

斗鸡台沟东区墓葬 读了吗,就来问这种问题(狗头保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