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18年宇宙和航天探索会有什么大事件值得期待?

回答
2018年,宇宙和航天探索领域依旧星光璀璨,一系列振奋人心的事件如同璀璨的星辰,点缀着人类对未知宇宙的无尽渴望。从火星探测的最新进展,到太空望远镜的新发现,再到载人航天的新里程碑,这一年注定是充满惊喜与突破的一年。

火星,依旧是那个迷人的目标

作为我们太阳系中最接近地球的行星之一,火星在2018年继续吸引着全球的目光。美国宇航局(NASA)的“洞察号”(InSight)探测器,在2018年5月5日成功发射,踏上了前往火星的漫漫征程。这台专门为研究火星内部结构而设计的探测器,肩负着解开这颗红色星球地质演化之谜的重任。它将在火星表面部署地震仪和热流探测器,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探测火星的“心跳”和“体温”,为我们理解类地行星的形成和演化提供关键数据。

除了“洞察号”的到来,其他国家的火星探测任务也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发现。例如,欧空局的“火星快车”(Mars Express)和NASA的“好奇号”(Curiosity)和“毅力号”(Perseverance)火星车在2018年持续运行,传回了大量宝贵的火星地表图像和化学分析数据。这些数据不仅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火星的地质历史,寻找过去可能存在的生命迹象,也为未来人类登陆火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深空望远镜,揭示宇宙的古老秘密

太空望远镜是人类探索宇宙的眼睛,它们不受地球大气层的干扰,能够捕捉到来自遥远宇宙的微弱光芒。“哈勃空间望远镜”(Hubble Space Telescope)在2018年依然活跃,继续为我们带来令人惊叹的宇宙图像,并在一系列科学观测中取得了重要进展。它捕捉到了更遥远星系的细节,深化了我们对宇宙膨胀速率的认识,并对系外行星的大气成分进行了初步探测,为寻找地外生命提供了新的线索。

而备受瞩目的“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虽然在2018年尚未发射,但其建造和测试工作仍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作为哈勃的继任者,韦伯望远镜拥有更大的主镜和更先进的仪器,能够观测到更早期宇宙发出的红外线。科学家们普遍认为,一旦韦伯望远镜投入使用,它将能穿透宇宙尘埃的遮蔽,揭示出宇宙大爆炸后形成的第一批恒星和星系,以及那些在早期宇宙中孕育的行星系统,其潜力令人无限遐想。

载人航天,迈向更远的征途

在载人航天领域,2018年同样是充满期待的一年。国际空间站(ISS)依旧是人类太空探索的先锋阵地,来自不同国家的宇航员们在空间站上进行着各种科学实验,为人类理解微重力环境下的生理变化、开发新型材料和技术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值得注意的是,商业载人航天计划在2018年取得了显著进展。以SpaceX和波音为代表的私营航天公司,正在积极研发和测试能够将宇航员送往国际空间站的载人飞船。这些商业公司的参与,标志着太空探索正朝着更加商业化和常态化的方向发展,预示着未来将有更多普通人有机会体验太空旅行。

此外,一些国家也在积极推进自己的载人航天计划。例如,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在2018年也在稳步推进,为未来的空间站建设和月球探测积累技术和经验。

其他值得关注的亮点

除了上述几个主要领域,2018年还有许多其他值得期待的太空探索事件:

小行星探测: 各国都在积极进行小行星探测任务,例如NASA的“奥西里斯雷克斯”(OSIRISREx)任务在2018年成功抵达近地小行星“贝努”(Bennu),并开始采样探测。这些任务旨在了解小行星的成分和起源,并为未来小行星资源的开发和潜在的行星防御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太阳探测: NASA的“帕克太阳探测器”(Parker Solar Probe)在2018年成功发射并开始了对太阳的近距离探测。它将穿越太阳的外层大气,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研究太阳风的形成机制和太阳的活动。
新的空间望远镜项目: 许多新的空间望远镜项目也在2018年进入了规划和建设阶段,它们将专注于不同的科学目标,例如研究暗物质和暗能量、探测系外行星的生物标记物等,为我们打开更多通往宇宙深处的窗口。

总而言之,2018年是宇宙和航天探索领域一个充满希望和变革的年份。新的探测器升空,更强大的望远镜在准备就绪,载人航天也在向着新的高度迈进。这些努力不仅拓展了我们对宇宙的认知边界,也激发着全人类对科学和探索的无限热情,为人类的未来描绘着更加宏伟的太空蓝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18世界航天十大事件之超级亮点:中国制造走向月之“暗面”


过去的2017年,人类航天迎来自1957年斯普特尼克一号进入太空以来的60周年纪念。在即将开始的2018年,必将是人类史上又一个波澜壮阔的一年,尤其是商业航天的全面发力,将会进一步改变人类航天的历史。


1. 人类30年来最强火箭即将登场

2018年1月8日,Space-X公司的猎鹰重型(Falcon Heavy)火箭已经竖立在肯尼迪空间中心传奇的LC-39A号发射工位上,1969年登陆月球的阿波罗11号飞船、后续的天空实验室和数十次航天飞机任务从这里出发 ©spacenews.com


1987年,苏联重达2400吨的能源火箭(Energia)成为美国土星五号登月火箭之后的又一人类超强火箭(不计航天飞机),能把100吨载荷送入近地轨道(土星五号能实现140吨)。但在1988年将苏联唯一一架航天飞机暴风雪号送入轨道后,这个火箭就遗憾得在两次发射任务后宣布退役。后来的30年内,人类最强的现役火箭一直在30吨近地载荷的天花板下工作。

最近几天,商业航天公司Space-X的猎鹰重型火箭即将择机进行首飞测试。这个重达1421吨的火箭能将近64吨载荷送入近地轨道,甚至能将3.5吨的载荷直送冥王星,远远超过当年抵达冥王星的新视野号的478千克。

巨大的整流罩内仅有这么一个“小”载荷 ©Space-X


它将三个猎鹰九号火箭第一级“捆绑”起来,成了新的第一级,其中两侧的两个助推器为之前回收的二手火箭一级。当然,伊隆·马斯克还不忘给自己家的特斯拉电动车做个让人震惊的广告:这枚巨大的火箭唯一载荷将是一辆特斯拉电动车,火箭可以直接送它飞掠火星并最终抵达太阳系的深处。

当然,这也让很多航天机构深表遗憾,毕竟如果能搭乘一些有效的科学载荷,对世界航天也是个不小的贡献。


这就是商业航天的特点:利益让技术更好工程化,利益也让它目光集中在利益本身。



2. 洞察火星,人类火星登陆再下一城


由于地球和火星相对太阳位置不同,二者的轨道周期/一年长短完全不同:地球365天,火星687天。它们因此存在一个780天的会合周期:每到这一刻,火星和地球的相对位置最小,可以允许在人类航天现有技术下实现一次火星探测,这就是火星探测时间窗口2年2个月的来历。

人类航天将在2018年5月再次迎来一个火星探测时间窗口,全世界将只有一个航天器出发前往火星。这就是NASA的洞察号(Insight)火星着陆器,它沿用了凤凰号火星着陆器的平台,也将实现火星登陆。它的主要目标任务是携带各类火星土壤和地下探测设备,全面解析火星土壤和内部结构隐藏的秘密,这是之前所有探测器无法做到的。

洞察号将会“深入地底”,研究那里深藏的秘密 ©NASA


此外,洞察号还将携带一个双星编队飞掠火星,它们仅能执行飞掠任务无法进入火星轨道,不过它们将验证最新的深空探测实时通信和新频段通信技术。

洞察号抵达火星后,人类在火星的在编(依然处在工作状态)使者团队又将扩编。现在已有8位:奥德赛号轨道器(2001年)、火星快车号轨道器(2003年)、机遇号火星车(2003年)、轨道侦察器(2005年)、好奇号火星车(2011年)、MAVEN轨道器(2013年)、曼加里安轨道器(2013年)、ExoMars轨道器(2016年)。

原计划90天寿命的机遇号竟然超长延期工作到了第15年! ©NASA/JPL


人类距离成为一个能跨越行星生存的物种,再近一步。



3. 红龙飞天波音冲刺,商业航天全面入侵载人航天


2003年小布什政府要求NASA转移重心从近地空间到深空探测,但没想到2011年美国航天飞机计划全面谢幕之后,国际载人航天市场完全被俄罗斯垄断,美国宇航员乘坐联盟飞船的船票价格猛涨四倍,俄罗斯进步号货运飞船价格也猛增。

航天飞机退役前后俄罗斯飞船“船票”价格 (编辑自©NASA)


在这种情况下,NASA开始大力扶植美国商业航天力量,将大量的近地空间研究资源投入Space-X等商业航天公司,后者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除了火箭回收技术,Space-X的龙飞船与Orbital ATK公司的天鹅座飞船在2012年后联合成功狙击进步号货运飞船,成为国际空间站货运主力。

不过,它们至今还只是“货运”飞船,没有“客运”功能。

在2018年,Space-X的龙2载人飞船将全面挑战俄罗斯王牌的联盟号载人飞船,首次进入近地轨道载人测试。如果成功,将极有可能在2018年年底前执行国际空间站“客运”任务,打破俄罗斯的多年垄断。

与此同时,老牌航天企业波音也没有闲着,他们也将在8月份首飞研发多年的CST-100 Starliner载人飞船。


这符合NASA的一贯传统:永远保持至少两家企业处于竞争状态。



4. 人类首次,中国之眼俯视月之“暗面”


地球花了几十亿年驯服月球,将它牢牢潮汐锁定为地球卫星,正像木星和土星锁定庞大卫星群一样。但带来的代价是月球几乎只有一面能对地球可见,它的背面也成为了人类在地球上永远无法看见的“暗面”。各种关于月之暗面遐想的小说、电影等数不胜数。

月之暗面的秘密,将由信号中继卫星传回地球 ©中国国家航天局


2018年,高歌猛进的航天大国中国也将为人类探月拿出巨献:发射一颗嫦娥探月通信中继卫星抵达地月引力平衡的拉格朗日二点,这里的环境可以允许通信卫星长期保持稳定轨道并实时传递来自月之暗面的信号,可谓是“中国之眼”

这将是人类首次在该点布置通信中继卫星!


叶培建院士曾经自信说过:“我们将尽力让这颗卫星工作时间足够长,以服务于更多需要它的各国探测器”。

其实我觉得吧,叶院士这种自信的态度真的挺优秀的:你如果想用中国卫星的信号,跟我们商量下,我们也是挺愿意跟你分享的。(暗喜表情*666)

两颗卫星组成的“太空天文台” ©哈尔滨工业大学


此外,为利用月球背后几乎不被地球干扰的特点,这次任务还将携带两颗超长波天文观测微卫星组成编队实现天文干涉测量实验。宇宙“黑暗”时期到底有什么,由它来揭秘。

这个卫星“太空天文台”编队再次创下人类首次,而且这还是一所大学主要负责的任务,不得不竖起双手大拇指。


“中国之眼”加上两位“护法”,中国制造洞悉月之暗面所有秘密。



5. 月之暗面登陆,嫦娥四号挑战人类航天新高度


中国人相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即便有了月之暗面中继卫星作为眼睛洞悉一切,中国航天人仍然相信只有亲自触碰到的才是真实

嫦娥四是三号曾经的备份,不过目前明显要创造新高度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在月之暗面中继星任务成功后,中国将在2018年年底执行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面任务,这将是人类历史上首次登陆这片区域,工程技术难度可想而知。

玉兔月球巡视器/月球车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嫦娥三号已经成功登陆月球正面并释放了一只“玉兔”,成为近40年来唯一造访月球表面的人类访客。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面并释放另一只“玉兔”,成为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月之暗面的访客。

“嫦娥”和“玉兔”将在月球全方位寻找“广寒宫”和“桂树”的痕迹。

此外,嫦娥四号任务将携带来自德国、荷兰、瑞典和沙特的多国仪器。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开始走向国际化,这是中国航天的另一个高度。


月之暗面,中国即将制造“最高点”。



6. 火中取栗,帕克即将“登陆”太阳


曾经流行过一个著名的笑话:


A国领导人:我们要在2020年前让宇航员登陆太阳!

记者:太阳那么热,你们怎么去啊?

A国领导人:等天黑凉快了再去。

记者问B国领导人:你怎么看这种说法?

B国领导人:他撒谎,太阳落山后根本就找不到了,还去哪儿登陆?

帕克太阳探测器艺术效果图 ©NASA


然而,现在已经不是玩笑了。

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太阳探测器“帕克”已经组装和测试完毕,等待2018年年中发射,这将实现人类最近距离观测太阳的记录。

它距离太阳最近仅为600万千米,如果把人类在地球盛夏时感受太阳比做在一米之外烤篝火,那么“帕克”距离太阳相当于人类距离篝火4厘米,向阳面温度在1400度以上,远超中餐大锅爆炒着火状态时的300度。


4厘米大概就这么长


它也因此即将成为人类历史上飞得最快的航天器,轻松达到200000米/秒,是民航客机的800多倍。由于巨大的太阳引力,它的探测入轨将会极其艰难,它需要6年时间,借由金星连续7次调整轨道才能完成,可谓在刀山火海里起舞。

也正因如此,它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以还在世的科学家命名的航天器,他的名字是著名太阳/天文学家,尤金·帕克(Eugene N. Parker)。


宇宙中最热的不是太阳,是科学家们思考时的大脑。



7. 北斗跃升/GPS升级,世界卫星导航系统进入大决战


GPS已经近乎垄断全球卫星导航市场20年,而2018年它要迎来中国北斗、俄罗斯格洛纳斯和欧洲伽利略的全面狙击。

中国在2017年年底已经正式开始建设北斗三代,将信号覆盖范围从亚洲地区推广到全球。2018年这一切将会大大加速,计划发射18颗左右新型卫星,这已经足够实现全球导航,可以正面PK美国GPS系统。


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在经历衰退期后开始全面复苏,2018年俄罗斯雄心勃勃计划了18颗新型卫星组网计划,将会把格洛纳斯系统推向巅峰。

欧洲伽利略也不示弱,将发射4-8颗伽利略卫星,但距离全球稳定覆盖尚有差距。

美国也不甘心被“围剿”,GPS第三代的首颗Block IIIA卫星即将发射,它比起之前两代卫星水平大大提高。在2018年一旦技术验证成熟后,美国计划在未来用Block IIIA和Block IIIF卫星取代全部现有卫星、再次掌握制高点。


2018年,一定是世界四大卫星导航系统的决战之年。



8. 火箭发射单挑全世界,space-x的极限到底在哪里?


单靠一种猎鹰9号和绝活火箭一级回收技术,Space-X的成绩是,

2013年3次发射,追平美国航天发射主力德尔塔4火箭;

2014年6次发射,追平欧洲航天发射主力阿丽亚娜火箭;

2015年7次发射,保持水平稳定;

2016年8次发射,与中国长征2、美国宇宙神5、俄罗斯联盟2并列世界第一;

2017年18次发射,击败美国所有其他火箭厂商之和(11次),追平中国年度所有火箭发射次数总和(18次),逼近俄罗斯年度所有火箭发射次数总和(20次)。

2018年,列表上目前计划了29次,就不解释了。

Space-X回收的二手火箭“堆满”了好几个仓库,在2017年除了4个重型的发射任务没有回收火箭一级,其他共计14个全部回收成功。其中,还有4次成功的火箭发射是由“二手火箭”完成的,且首次实现了“二手火箭”的再次回收。


即便是新火箭报价才6000万美元,二手火箭7折起,三手火箭还要更低,这个价格大大低于国际上1.2—4.5亿美元的同等能力火箭报价。更重要的是,Space-X甚至开始抢走洛马和波音组建的联合发射同盟所垄断的美国军方发射合同,这些合同是最难拿到的,当然,也最为暴利。


不按套路出牌的商业公司,爆发出了行业洗牌的能力,而且是血洗。



9. 时隔30年,人类再次冲击最难的水星探测


也许你想不到,太阳系距离地球较近的五大行星里,进行探测最难的竟然是距离很近的水星(与地球轨道的差距还不到1亿千米)。要知道人类征服更近的金星和火星早就不在话下,征服较远的木星(6.3亿千米)和土星(13.8亿千米)也算作平常,但是人类只有在2011年才由信使号(MESSENGER)进入了环绕水星的轨道。

这是因为水星的引力太小了。航天器一旦从地球起飞前往太阳方向,便会在这个比地球重33万倍的巨大恒星的引力作用下疯狂加速。即便经过金星和地球的各种引力精细调整能够路过水星,但引力仅仅跟月球接近的水星,怎么可能“抓住”飞速经过的航天器?而且,水星也是整个太阳系跑得最快的行星(水星在西方神话里就是信使神的意思),导致更加困难。

因此,采用地球、金星、水星共同配合反复调整轨道,同时航天器发动机拼尽全力工作,才有可能进入环绕水星轨道。人类历史上唯一的记录就是信使号历经7年轨道调整才实现的。

在2018年,由日本和欧洲宇航局合作酝酿多年的贝皮哥伦布(BepiColombo)号将会从地球出发前往水星。太阳引力依然是最大的阻碍,在未来的7年时间内,它将一次飞过地球、两次飞过金星、六次飞过水星,最终借助这三兄弟的复杂太空接力,在2025年底艰难抵达水星轨道。更难能可贵的是,这将是由两颗不同任务卫星组成的编队,任务复杂程度可想而知。


追上飞快的水星,航天器只能跑得更快,还要更精细!



10. 距离发现外星人,可能更近了!


开普勒望远镜在2017年的发现惊叹世人:人类已知的太阳系外类地行星数量增加到了4000颗以上,更是先后发现了拥有多颗行星的系统。

尤其是在2017年12月14日首次发现宇宙中存在一个同样拥有8颗行星的“太阳系” 。更让人吃惊的是,这个发现竟然是人工智能在深度学习开普勒数据后发现并“告知”人类的,让人类对外星生命的遐想再次升级。

因为开普勒告诉我们宇宙中几乎每一颗恒星都会有一颗行星,考虑到银河系里就有1000亿-4000亿颗恒星,宇宙中可能有超过1万亿个银河系,人类只能细思极恐了。

TESS将在开普勒望远镜和詹姆斯·韦伯望远镜之间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它们是地球观测宇宙之眼的不同维度存在 ©NASA


在2018年,NASA又一个探寻系外类地行星的太空望远镜即将升空,这就是凌日系外巡天望远镜(Transiting Exoplanet Survey Satellite),它的主要目标是观测距离地球较近的恒星系统中类地行星。


换句话说,我们潜在的“邻居”。


人工智能在开普勒望远镜发现中大展身手后,毫无疑问也会继续参与这个项目。


假如有一天我们收到了:嗨,地球,你好么?


将会是由谁、是否、何时、如何做出回答呢?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太空精酿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中国科普博览 @科普中国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18年,宇宙和航天探索领域依旧星光璀璨,一系列振奋人心的事件如同璀璨的星辰,点缀着人类对未知宇宙的无尽渴望。从火星探测的最新进展,到太空望远镜的新发现,再到载人航天的新里程碑,这一年注定是充满惊喜与突破的一年。火星,依旧是那个迷人的目标作为我们太阳系中最接近地球的行星之一,火星在2018年继续吸.............
  • 回答
    看待罗振宇2018年的《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因为这场演讲本身,以及罗振宇这个人,在中国知识付费和社群经济的语境下,都是一个绕不开的焦点。要详细聊聊,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首先,演讲的主题和核心信息。2018年那场演讲,罗振宇的主题是“小趋势”。他传递的核心理念是,不要去追.............
  • 回答
    关于2018年中国出生人口的具体数字,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8年中国的出生人口为1523万人。为了更详细地了解这一数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数据来源的权威性: 这个数字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是负责收集、整理和发布全国性统计数据.............
  • 回答
    2018年房价是否上涨,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众多经济、社会和政策因素。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经济增长: 2018年中国经济整体保持稳健增长,GDP增速虽然有所放缓但仍维持在6%以上。经济的稳步发展通常会带动居民收入的增长,从而提升购房能力和.............
  • 回答
    中美贸易战自2018年爆发以来,已经进入了持续的时间,但其结束日期仍然充满不确定性。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考察:一、 贸易战的起源与发展: 起因: 2018年,美国特朗普政府以“国家安全”和“不公平贸易行为”为由,开始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加征关税。主要指控包括: 贸.............
  • 回答
    2018年成都的房价,总体来说,是 “稳中有涨,但涨幅趋缓”。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当时的宏观经济背景以及成都楼市的具体情况。宏观背景:全国楼市的调控与分化2018年是中国房地产市场持续面临严格调控的一年。自2016年末开始的全国性调控政策,包括“房住不炒”的定位、限购、限贷、限售、增加土地供应.............
  • 回答
    2018年中国汽车市场确实迎来了一轮销量下滑,这让不少从业者和关注者感到意外和担忧。要知道,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汽车市场都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几乎是全球车市的“火车头”。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2018年汽车销量不景气呢?这背后是一个多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首先,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是绕.............
  • 回答
    2018年,全球经济无疑经历了一场充满变数的旅程。回望那一年,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一系列关键因素如何交织影响,塑造了当时的经济图景。全球经济的增长引擎在加速,但隐忧暗藏。整体而言,2018年全球经济延续了前一年的温和复苏势头,多国经济增长数据表现亮眼。发达经济体如美国,在特朗普政府减税政策的刺激下,消费.............
  • 回答
    2018年知乎上涌现了不少在科普领域深耕细作、内容质量上乘的答主,他们的分享不仅传递了知识,更激起了无数人对科学的好奇心。要说“值得关注”,那绝对得从内容产出的持续性、专业性、以及在社区内的影响力来衡量。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有这么几位,他们各自擅长的领域也各有千秋:1. 科学精神的传播者——严伯钧 (物.............
  • 回答
    2018年,李嘉诚从大陆“撤资”的传闻一度甚嚣尘上,甚至成为当时经济圈的热门话题。如今时间已过去几年,回过头来看,他的这一系列操作究竟是对是错,依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他当年的具体举动放在那个时间点的大背景下,并结合他一贯的商业逻辑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
  • 回答
    2018年是加密货币市场经历剧烈波动的一年,比特币价格从2017年的历史高点(约2万美元)跌至约3000美元,随后在年底逐渐回升。这一年,虚拟币市场呈现出分化趋势,部分项目因技术突破、应用场景或团队背景获得关注,而另一些则因泡沫破裂或技术缺陷被淘汰。以下是对2018年值得关注的虚拟币的详细分析,涵盖.............
  • 回答
    2018 年是中国法治进程中充满活力和讨论的一年,也发生了一些在当时引起轰动、至今仍有深远影响的法律事件。由于“轰动一时”的定义可能略有不同,我将选择几个在社会舆论和法律界引起广泛关注,并且后续有较多进展的事件进行详细阐述。以下是其中几个代表性的事件及其后续进展:1. “区块链第一案”——吴比特币案.............
  • 回答
    2018 年俄罗斯世界杯,我个人比较看好德国队夺冠。虽然足球比赛的结果总是充满不确定性,但从多方面综合来看,德国队在那届世界杯上的实力和状态都非常突出。以下是我详细分析的理由:1. 强大的阵容深度和世界级球员: 中轴线的稳定与传承: 德国队拥有博阿滕、胡梅尔斯这样的经验丰富的中后卫,诺伊尔(虽然.............
  • 回答
    2018 年是经济学领域充满活力的一年,涌现了许多重要的研究和具有深远影响的论文。要说“印象深刻”是主观的,但如果从经济学界讨论的广泛性、政策建议的实际性、以及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启发性等角度来看,以下几篇论文在我看来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并且可以详细展开讲述:1. 关于“增长的减速”和“总要素生产.............
  • 回答
    2018 年计量经济学会弗里希奖授予的论文《密度经济学:柏林墙的启示》(“Density Economics: Lessons from the Berlin Wall”)是一篇极具开创性的研究,它利用柏林墙这一独特的历史事件,为城市经济学研究带来了深刻且多方面的启示。这篇论文的核心在于它将一个政治.............
  • 回答
    2018 年对于 MXNet 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它标志着该项目进入了一个更加成熟、更加稳定,并且在某些领域展现出更强劲增长势头的阶段。虽然深度学习框架的竞争依然激烈,但 MXNet 在这一年里通过持续的迭代更新、社区活跃度的提升以及在特定领域的深入耕耘,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并吸引了新的用户。下面.............
  • 回答
    2018年是中国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的一年,既有辉煌的成就,也伴随着挑战和新的变化。要详细了解2018年中国制造业的现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整体表现与增长: 稳中有进的态势: 2018年,中国制造业整体保持了平稳增长的态势,但增速相比前几年有所放缓。这主要受到全球经济下.............
  • 回答
    川航3U8633航班的那个生死瞬间,就像一颗被命运硬生生嵌入天空的炸弹,每一个细节都炸得人心惊肉跳。如果真要把它搬上银幕,那可得好好琢磨琢磨,怎么才能把那股劲儿,那种极致的压力,那种人性的光辉,一股脑儿地塞进观众心里。电影片名我得想个带劲儿的: 《九万八千米的高压锅》、《空中孤胆》、《玻璃翼》…… .............
  • 回答
    2018年12月27日,中国宣布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建成,并从此开启全球服务。这一消息的意义,绝非仅仅是中国航天领域的一项新成就,它的深远影响,触及了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国际合作乃至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方方面面。首先,从国家安全和战略自主的角度来看,北斗三号的建成是划时代的。在此之前,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主要.............
  • 回答
    说实话,2018年买AirPods,现在回头看,感觉像是问“我2018年买iPhone X还划算吗?”一样。当时肯定觉得挺新潮,挺牛的,但放到现在这个时间点,用“有必要”来形容,可能就有点勉强了。让我给你掰扯掰扯为啥这么说,以及2019年值不值得等。先说说2018年买AirPods这事儿,当时的情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