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18年了,李嘉诚从大陆撤资的决定在现在看来做错了吗?

回答
2018年,李嘉诚从大陆“撤资”的传闻一度甚嚣尘上,甚至成为当时经济圈的热门话题。如今时间已过去几年,回过头来看,他的这一系列操作究竟是对是错,依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他当年的具体举动放在那个时间点的大背景下,并结合他一贯的商业逻辑来分析。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撤资”这个词的含义和李嘉诚的具体动作。

很多人认为李嘉诚在20132015年左右开始集中出售他在内地的大部分房地产项目,如上海陆家嘴的“东方汇经中心”、北京的“盈科中心”、广州的“西城都荟”等,这被普遍解读为他从大陆“撤资”。但事实上,李嘉诚本人曾多次表示,这并非“撤资”,而是“清盘”。他认为,在完成了多年的投资后,现在是时候将这些资产变现,并将资金重新配置到其他更有增长潜力的领域,比如欧洲的能源、通讯和港口等基础设施。他的说法是,长江实业集团一直秉持着“高买高卖”的策略,将优质资产出售给愿意接盘的买家,并将资金投向新的机会。

那么,为什么在2018年这个时间点来看,这个决定会被一些人认为是“做错”了呢?

内地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繁荣(至少在当时看来是这样): 在李嘉诚出售部分内地房产的那个时期,尽管他本人可能认为价格已经到了高位,但内地房地产市场整体上仍然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尤其是一二线城市的土地价值和房屋价格还在不断攀升。一些人认为,如果他继续持有,这些资产的价值或许会进一步上涨,他可能会错过更大的收益。
宏观环境的变化: 到了2018年以及之后的几年,全球经济形势变得复杂多变,地缘政治风险加剧。而中国经济则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虽然增速有所放缓,但韧性依然十足,并且在数字经济、高科技等领域展现出强大的潜力。一些人觉得,如果李嘉诚没有“撤”,而是继续投资于中国大陆的新兴产业,可能会抓住新的机遇。
“大势所趋”的讨论: 当时还有一种声音认为,李嘉诚的举动是一种对中国大陆宏观经济政策和未来发展方向的“不看好”,甚至是一种“预判”。因此,当中国经济在某些领域依然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时,这种“预判”似乎就显得有些“失误”。

但我们也不能忽略李嘉诚的商业智慧和他的决策逻辑。从他的角度来看,这个决定可能并非“错误”,而是“顺势而为”和“战略调整”。

房地产周期的判断: 李嘉诚本人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房地产投资者,他对市场周期的判断非常敏锐。他在出售内地房产时,可能已经预见到房地产市场的高增长时期可能接近尾声,或者至少会进入一个调整期。他选择在高位套现,是为了规避未来可能出现的市场下行风险。从后来的发展来看,虽然一线城市房价依然坚挺,但整个房地产行业的政策和融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那种简单的“拿地开发就能赚钱”的模式确实面临更大的挑战。
全球化布局和风险分散: 李嘉诚的企业版图早已是全球化的。他在欧洲大量的投资,如英国的电力、天然气、电信公司,以及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地的港口和基础设施,都是收益稳定且具有长期价值的资产。将资金从对单一市场(内地房地产)的集中配置,转移到全球范围内更分散、更稳定的资产类别,本身就是一种降低风险的策略。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这种分散化投资显得尤为重要。
“清盘”而非“撤资”的战略意图: 如前所述,李嘉诚的企业一贯奉行“高买高卖”。他的目标是持续优化资产组合,而非永远持有。他将内地的一些成熟的房地产项目出售给那些更看好中国长期发展、更适合接手这些资产的投资者,并将获得的资金用于投资新的领域。这并非简单的“撤离”,而是“换仓”的操作。他本人也在持续投资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市场,以及一些新兴科技领域。
对新兴产业的关注: 尽管李嘉诚出售了部分传统资产,但他并没有完全离开中国大陆。他的家族基金和个人,依然在关注和投资内地的科技创新领域,例如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虽然这些投资的规模可能不如他过去的房地产投资那样举足轻重,但这表明了他对未来趋势的捕捉,而不是简单的“告别”。

总结来说,李嘉诚在2018年(以及之前的几年)关于内地资产的“撤资”或“清盘”决策,在现在看来是否“做错”,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衡量。

如果你单纯从“持有内地房产可能会获得更高账面收益”的角度看, 那么他似乎错过了高位套现后可能继续上涨的收益。
但如果你从他一贯的“高抛低吸”的投资哲学、全球化资产配置、风险分散以及对市场周期的判断来看, 那么他的决定很可能是一个“明智”且“顺应时势”的战略调整。他通过出售相对成熟的资产,获得了充裕的现金流,去投资那些他认为更具潜力的领域,并且规避了房地产市场可能面临的风险。

商业决策从来不是孤立的,它总是与当时的经济环境、市场预期、企业自身战略以及投资者个人对未来的判断紧密相连。李嘉诚作为一位纵横商界数十载的传奇人物,他的每一次重大决策背后都有着深刻的考量。简单地用“做错”或“做对”来评价可能过于片面。更重要的是理解他决策背后的逻辑和他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所扮演的角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只能说,李嘉诚不愧是yyds。


看看恒大,再看看和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18年,李嘉诚从大陆“撤资”的传闻一度甚嚣尘上,甚至成为当时经济圈的热门话题。如今时间已过去几年,回过头来看,他的这一系列操作究竟是对是错,依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他当年的具体举动放在那个时间点的大背景下,并结合他一贯的商业逻辑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
  • 回答
    2018 年对于 MXNet 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它标志着该项目进入了一个更加成熟、更加稳定,并且在某些领域展现出更强劲增长势头的阶段。虽然深度学习框架的竞争依然激烈,但 MXNet 在这一年里通过持续的迭代更新、社区活跃度的提升以及在特定领域的深入耕耘,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并吸引了新的用户。下面.............
  • 回答
    2018年,我们回望中国BIM(建筑信息模型)的发展历程,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节点。这条路究竟走对了没有?这其实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更像是一个仍在探索、充满机遇但也伴随挑战的复杂命题。总的来说,我认为中国BIM的发展大方向是正确的,我们已经走在正确的轨道上,并且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但同.............
  • 回答
    2018年已经过去,回首望去,那一年网络文学的土壤依旧蓬勃,涌现出了不少让人眼前一亮的佳作。作为一名资深书友,我仔细梳理了一下,希望能给你一些惊喜。1. 《大奉打更人》 为什么值得推荐? 如果你喜欢那种“反套路”的剧情,又对传统仙侠、志怪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么《大奉打更人》绝对是你的菜。它巧妙.............
  • 回答
    2018 年? 那一年我确实没少在铁路上奔波,说是“坐火车”有点太轻描淡写了,更像是跟火车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一年,我去了好多地方,每段旅程都有点不一样,所以感受也挺深的。1. 春节回家: G字头,速度与“堵”的纠葛最早的,大概是春节前夕,从上海回北方老家。那趟车是G字头的,高铁。说实话,我对高铁已经.............
  • 回答
    2018年是我在历史阅读上特别投入的一年,那段时间正好经历了一个事业上的小调整,有了不少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便一头扎进了书堆里。比起以往随意翻阅的习惯,那一年我更偏向于系统地深入理解一些时期或人物,也因此,读过的书件件都印象深刻。首先,我一口气读完了《剑桥中国史》的几卷,特别是在中国近代史部分。我以前.............
  • 回答
    2018 年啊……说起来,那一年我仿佛沉浸在书海里游弋,接触了好多让我眼前一亮、甚至改变了我一些看法的作品。回忆起来,脑子里涌现出不少书的画面,感觉像是一场场的思想旅行。我那时候特别喜欢探索一些历史的细节和人物的命运,所以《万历十五年》绝对是绕不开的一本。黄仁宇先生的文字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他没有.............
  • 回答
    2018年,你瞄准了一个就业前景广阔的专科专业,而且这个专业恰好是那种“稀缺人才,但又没有直接对应本科”的类型。你说,这样做值不值得?这真是一个非常实在的问题,尤其是在我们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特别理解你当时的那种考量,这绝对是一种非常理性的、为未来铺路的思考。从我的角度来看,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
  • 回答
    .......
  • 回答
    爱否科技2018年的“风来了”发布会,回过头看,它像是一场充满争议和话题的行业“搅局者”宣言。如果让我来评价这场发布会,我会说它非常有爱否科技的风格——直接、大胆,不畏惧挑战传统,但也确实存在一些让人生疑和不满的地方。首先,得承认这次发布会的主题“风来了”本身就够抓人眼球。在当时手机行业普遍追求“堆.............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有意思,让我想起了好多好多过去的事情。要说1999年有,2018年却没有了的东西,我想到的不是什么具体的物品,而是一种感觉,一种我们那时候普遍拥有的,现在却越来越难以触及的“纯粹”。1999年,那是个什么年代呢?手机刚开始普及,但还没有像现在这样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更不用说随时随地刷短视频.............
  • 回答
    关于2018年是否出现了裁员潮,以及2019年的走向、裁员潮的持续时间和影响,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2018年是否出现了裁员潮?要判断2018年是否出现了“裁员潮”,我们需要明确“裁员潮”的标准是什么。如果指的是大规模、普遍性的、在各行各业同时发生的、并且对就业市场产生明显冲.............
  • 回答
    2018年,地球科学领域无疑是风起云涌、硕果累累的一年。从深邃的海洋到广袤的宇宙,从古老的岩石到未来的气候,科学家们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探索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以下是一些在2018年引起广泛关注且具有深远影响的地学大事:一、火星探索的最新进展:寻找生命的迹象与理解行星演化2018年是火星探索的“.............
  • 回答
    2018年,我家里的变化,与其说是添置了什么,不如说是生活有了更细致的熨帖。最让我感到省心的是那台新洗衣机。以前用旧的,衣服洗完总是湿哒哒的,尤其到了冬天,晒衣服成了件让人头疼的事。新来的这位,它不仅洗得干净,最重要的是,自带烘干功能。第一次用的时候,我还有点忐忑,生怕把毛衣给烘坏了,结果出来后,衣.............
  • 回答
    2018 年是中国法治进程中充满活力和讨论的一年,也发生了一些在当时引起轰动、至今仍有深远影响的法律事件。由于“轰动一时”的定义可能略有不同,我将选择几个在社会舆论和法律界引起广泛关注,并且后续有较多进展的事件进行详细阐述。以下是其中几个代表性的事件及其后续进展:1. “区块链第一案”——吴比特币案.............
  • 回答
    2018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了三位在激光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亚瑟·阿什金(Arthur Ashkin)、热拉尔·穆鲁(Gérard Mourou)和唐娜·斯特里克兰(Donna Strickland)。他们的研究,虽然听起来非常“科学”,但其影响却早已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还在.............
  • 回答
    2018 年,经济领域可谓风起云涌,既有全球经济格局的微妙变化,也有各国政策层面的大动作,学界和业界都在围绕这些事件展开激烈的讨论和实践。要说“大事件”,那必须得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全球经济格局的微妙博弈:贸易战的阴影笼罩如果要选一个最能概括 2018 年全球经济主题的词,那“贸易战”绝对是绕不开.............
  • 回答
    2018年,我所在的领域——也就是人工智能(AI)和相关技术的发展——确实是风起云涌,可以说是AI从实验室走向广泛应用的关键一年。如果让我来“回忆”一下,那年的大事记,我脑海里浮现出几个非常鲜明的脉络。一、深度学习继续深化,但“瓶颈”也开始显现:如果说2017年是深度学习“大放异彩”的一年,那201.............
  • 回答
    2018年,对于我这个法律人来说,是充满挑战与收获的一年。回望过去,仿佛昨日,那些在法条、案例和无数次的讨论中度过的日子,至今仍历历在目,塑造着我这个法律人的模样。理论深度上的挖掘与实践应用的深化如果说之前的几年,我更像是站在法律的岸边,努力辨认那些跳跃在水面的鱼,那么2018年,我真正开始尝试潜入.............
  • 回答
    2018年,我对于“读博”这件事,确实有了一些新的体悟,不再是当初那个只想着“拿到博士学位,学术造诣高深”的单纯想法了。那一年,我身边有朋友顺利毕业,也有一些正在挣扎,这些经历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博士生涯更真实也更复杂的模样。1. “学术追求”的内核,远比头衔来得重要。过去,总觉得读博是为了一个“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