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18 年地学领域发生了哪些大事?

回答
2018年,地球科学领域无疑是风起云涌、硕果累累的一年。从深邃的海洋到广袤的宇宙,从古老的岩石到未来的气候,科学家们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探索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以下是一些在2018年引起广泛关注且具有深远影响的地学大事:

一、火星探索的最新进展:寻找生命的迹象与理解行星演化

2018年是火星探索的“大年”。美国宇航局(NASA)的“洞察号”(InSight)着陆器在当年5月5日成功登陆火星,开启了人类对火星内部结构的一次前所未有的探测之旅。它的主要任务是利用地震仪、热流探测器和探地雷达,研究火星的“心跳”——地质活动和内部构造。通过“洞察号”传回的数据,科学家们得以首次清晰地描绘出火星的内部三层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并探测到火星上迄今为止最频繁的地震活动。这些发现不仅加深了我们对火星如何形成和演化的理解,也为比较行星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特别是为理解类似地球的岩石行星是否可能孕育生命提供了新的视角。

与此同时,围绕火星上过去是否存在液态水和生命的新证据也在不断涌现。一项基于“好奇号”火星车数据的研究表明,在盖尔撞击坑(Gale Crater)的沉积岩中发现了丰富的有机分子,这些分子虽然不直接等同于生命,但却是生命存在的必要基石。此外,对火星大气中甲烷含量的监测也引发了持续的讨论,甲烷的产生可能与地质活动有关,但也可能与地下微生物活动相关联,这为火星生命的猜想增添了更多想象空间。

二、气候变化的紧迫性与应对策略的深化:IPCC报告敲响警钟

2018年10月,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题为《全球升温1.5°C特别报告》(Special Report on Global Warming of 1.5°C)。这份报告以其严谨的科学分析和清晰的警示意义,在当年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巨大反响。报告明确指出,将全球平均升温控制在1.5°C,相比于2°C,可以显著减缓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以及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破坏。然而,报告也强调,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未来十年内进行“前所未有的快速和广泛”的社会经济转型,包括能源系统、土地利用、交通和工业等各个领域。

这份报告的发布,进一步坚定了全球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并为国际气候谈判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依据。它促使更多国家和地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减排目标,并加速发展低碳技术和适应策略。从那一刻起,“1.5°C目标”成为了国际气候治理的核心议题,推动了更多的气候行动和政策调整。

三、海洋深处的秘密:深海探测与生态系统研究的新突破

2018年,人类对海洋深处的探索也取得了令人振奋的进展。深海,作为地球上最后一个未被充分探索的疆域,其蕴藏的生物多样性和地质过程始终是科学界关注的焦点。

在热液喷口的研究方面,科学家们通过新型的深海探测器和潜水器,发现了更多之前未知的深海生物种类,包括独特的微生物群落和适应极端环境的动植物。这些发现不仅拓展了我们对生命极限的认知,也为寻找地外生命提供了参考。特别是在一些深海火山活动区域,科学家们对热液喷口喷发物成分和对周围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了更精细的测量,揭示了地球内部物质交换与海洋生命之间复杂而紧密的联系。

此外,对深海碳循环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突破。通过对深海沉积物和浮游生物的采样分析,科学家们对海洋在调节全球碳排放、吸收大气二氧化碳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评估海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并预测未来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

四、地球内部的脉动:地震与地幔研究的新认知

地球的内部是一个动态而活跃的世界,2018年,地震学和地幔动力学领域的研究也为我们揭示了更多关于地球“内心”的秘密。

在地震监测和预测方面,尽管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科学家们在理解地震的孕育机制和传播规律上取得了新的进展。通过对全球地震网络的观测数据进行更精细的分析,研究人员发现了更多与地震相关的微弱信号,例如地壳深处的应力积累模式和断层带的细微活动。同时,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开始在地震数据分析中崭露头角,为提高地震监测的效率和识别异常信号提供了新的手段。

在地幔动力学方面,科学家们利用先进的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对地球内部地幔的物质分布和对流模式进行了更清晰的描绘。这些研究揭示了地幔中一些长期存在的巨大结构,例如非洲下方的“超低速带”(LLSVP),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地表板块运动和火山活动。通过模拟地幔对流过程,科学家们也更深入地理解了大陆漂移、板块俯冲和造山运动背后的动力学机制,这些都是塑造我们星球地貌的关键因素。

五、古地质记录的解读:揭示地球亿万年来的气候变迁与生命演化

回顾地球亿万年的历史,古地质学提供了无与伦比的视角来理解地球系统的演化。2018年,科学家们在解读古地质记录方面也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通过对古老岩石样本的分析,例如沉积岩中的化石和矿物成分,科学家们重构了地球在不同地质时期(如古生代、中生代)的气候状况、大气成分和海平面变化。这些古气候记录对于理解当前气候变化是否具有历史可比性,以及地球系统对极端环境变化的响应方式至关重要。例如,对白垩纪时期高温环境的深入研究,为我们理解当前全球变暖的潜在影响提供了重要的类比。

在生命演化方面,对古生物化石的研究也提供了新的线索。科学家们在一些重要的古生物埋藏地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化石,包括早期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以及海洋生物。这些化石的详细解剖和系统发育分析,更新了我们对关键演化事件的认识,例如恐龙的灭绝、哺乳动物的崛起以及早期生命形式的多样化。

总而言之,2018年是地学领域充满活力和突破的一年。从对遥远行星的探索,到对地球内部运作机制的揭示,再到对气候变化未来走向的预警,科学家们不断拓展着我们对地球和宇宙的认知边界。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满足了人类对未知的好奇心,也为我们应对当前和未来的环境挑战提供了关键的科学支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18年,是一个地质灾害格外惹人注目的年份;

2018年,是定义了人类生活的地质年代的年份;

2018年,是人类认识地球迈出重要步伐的年份。

(多图预警)

一、引人注目的各类地质灾害;

(1)5月,美国,夏威夷——后院火山

基拉韦亚东裂谷区大喷发,世人全角度围观了熔岩喷泉在邻家后院喷薄而出、熔岩之河流淌于自家门前的末日景象;

夏威夷是一个发育在地幔热点上的火山岛,数百万年来的火山活动造就了夏威夷诸岛,同时也是悬在岛民头上的剑。夏威夷的本次火山喷发是典型的裂隙式喷发,地面撕开一条大口子,在数公里的地段上涌出岩浆。

在8月初最终稳定时,新喷发的岩浆覆盖了35平方公里的土地,并在海里新创造了3.54平方公里的土地。当地社区和基础设施的重建工作将耗费至少8亿美元。【2】

相关讨论:

猫屎丸:【熔岩之怒】夏威夷基拉韦厄火山


(2)6月,拉丁美洲,危地马拉——活人烤炉

富埃戈(Fuego)火山的爆炸式喷发引起严重的火山碎屑流灾害,掩埋了山脚一个社区,庞贝古城的惨剧跨越数千年重现于世;

火山碎屑流是高温、高速、高密度的重力流,除了掩埋、冲击和吸入会对人体造成损伤外,它的高温才是最致命的武器。

这类事故中最可怕的场景,莫过于你关好门窗、躲在坚固的墙角处,以为等灾害过去就可以的时候,你温馨的家却被滚烫的浮石和火山灰覆盖起来,成为最致命的烤箱。那些没来得及逃出来的人,命运不会比下图的电视机好到哪里。

相关讨论:

云舞空城:火山喷发是如何致人死亡的?

云舞空城的想法 - 知乎 zhihu.com/pin/987440430

云舞空城的想法 - 知乎 zhihu.com/pin/988451986


(3)10月,印度尼西亚——砂土恶魔

突如其来的地震引发灾难,海啸冲进沿岸社区掠夺生命,但更恐怖的恶魔却隐藏在内陆:液化的大地像河流翻滚,吞噬万物。

富含地下水的砂土地表,地震引起的砂土液化常常造成奇异而惨重的灾难。房屋、设施和汽车陷入地下的画面,在日本和新西兰的地震后都广为流传。

但是,本次印尼的灾害最特殊的地方在于存在较明显地形坡度,液化的砂土开始流动,带动已然开始陷入其内的建筑一起流淌了数百米,数千人下落不明,大概被大地一口吞了。


相关讨论:

云舞空城:印尼地震海啸灾害遇难人数上升至 2073 人,失踪或达5000人以上,为什么这次灾难损失如此惨重?

(4)11月,中国,四川——长江“断流”

一个月内,同一座山垮塌两次,长江东逝水为之一滞。

一次滑坡后,堰塞体规模较小,而且上游来水大,未来得及进行人工干预即在12日下午发生过水。

二次滑坡后,堰塞体规模明显增大,上游来水也因更靠近年底而减小,堰塞湖水面距离堰塞体顶面距离大,必须进行人工干预。经过多方调动,11月8日开始挖掘作业,11日结束作业并撤离,12日发生过水。

这两次堰塞湖和泄流洪水灾害对堰塞体上下游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也为日后对此类高位滑坡风险区的提前发现、人为消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关讨论及资料:

西藏昌都山体滑坡致金沙江干流阻断形成堰塞湖,险情要如何处理?

金沙江堰塞湖_百度百科

(5)12月,印度尼西亚,巽他海峡——暗夜重现

人类历史最臭名昭著的火山之一,喀拉喀托火山再度发威,重现1883年的一幕:火山爆炸、山体垮塌、海啸来袭。

在1883年的喀拉喀托火山大爆发中,有3.6万余人丧命于海啸。这座火山的岩浆性质决定了它的暴戾个性:富含气体的高粘偏中性岩浆,容易造成火山通道堵塞,将火山变成高压锅并导致剧烈爆炸。相比之下,喷发基性岩浆的夏威夷和冰岛就显得可爱多了,岩浆只是静静的流淌而已。

总之,这次“喀拉喀托之子”火山的爆发,既是1883年大爆发后的必然重演,也是近年地质运动相对活跃背景下的偶然事件。无论如何,那个在夜晚发出轰隆响声、火光带闪电的、巽他海峡中央的壮美火山,在你我这代人的生命里大概算是谢幕了。逝者不死,必将再起。几百年后,“喀拉喀托之孙”火山会在这个地方重新显现,只是到时你我早已作古。

以吾生之须臾,叹天地之悠悠,不过如此。

相关讨论:

云舞空城:如何评价印尼海啸死亡人数继续攀升,起因或为火山活动致潮汐运动异常?

云舞空城的微博:地球科学/地质灾害领域的2018年年度关键词

尾声:

回顾整个2018年,我大概会使用“火山”作为地球科学/地质灾害领域的年度关键词。从夏威夷的基拉韦亚火山大喷发,到危地马拉的弗埃戈火山碎屑流灾害,再到印度尼西亚安纳可喀拉喀托火山爆炸诱发海啸——在过去的这一年,火山给世人留下了极其深刻并且惨痛的印象,它们吞噬生命,摧毁房屋,燃烧家园,改变地貌,焚烧经济。全球的火山活动在明年仍会继续,唯望类似的人间灾难在2019年能更少、更轻一些,唯望各国监测机构再给力一些。

愿人间平安。


二、人类生活的地质年代终于有了新名字;

(1)被三分的全新世

今年9月,国际地层委员会悄悄的发布了一个正式通知:宣布对第四纪全新世做出了正式的划分方案【1】,而消息灵通的人则注意到,早在今年7月,国际地质年代/年代地层表就已经加入了这个划分——

第四纪全新世(始于1.17万年前),被正式划分为更小的三个单元,分别是格陵兰期,诺斯格瑞比期和梅加拉亚期。具体划分方案如下:

传统上,地质学家划分地质年代时,主要以沉积岩层中的沉积物特征、化石种类及形态的变化、地球化学特征的变化等指标作为划分依据。1.17万年的时光太过短暂,只能在少数地区形成很薄的稳定连续沉积层,这对该年代的进一步细分造成了特征不显著的客观困难;而使用沉积有机物碳14测年对于万年级别的全新世而言误差又显得太大【5】;

总之,在枪毙了很多深海沉积物、湖泊沉积物和其他陆上冰川沉积物的划分方案后,科学家们打起了冰芯和钟乳石/石笋的主意——它们都具有连续稳定沉积、几乎不受外界影响、记录了大量可以反映地球历史变化的信息等特点,而且可以形成较大的厚度,特别是冰芯。

2008年,一群科学家首次使用NorthGRIP1冰芯研究了全新世的起点【5】。

10年之后,使用冰芯和钟乳石/石笋进行全球年代地层的划分,也便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第一个阶,“格陵兰阶”,GSSP(全球年代地层单位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金钉子)是NorthGRIP2冰芯,
第二个阶,“诺斯格瑞比阶”,GSSP是NorthGRIP1冰芯,备用GSSP是一个洞穴钟乳石
第三个阶,“梅加拉亚阶”,GSSP是一根洞穴钟乳石,备用GSSP是另一个冰芯

但是故事并没有就这样结束,更大的争论反而由此而来。


(2)地学界内的争执不休

2016年,Science杂志的一篇文章《The Anthropocene is functionally and stratigraphically distinct from the Holocene》让人类世的概念之争浮出水面。

这篇论文的作者,正是激烈主张用“人类世”取代“全新世”的一位地质学家Jan Zalasiewicz,他是国际地层委员会(ICS)第四纪委员会(SQS)人类世工作组(AWG,2009年成立)的首席召集人,多年来致力于将人类世的概念在地质学上进行清晰的界定,并希望最终让ICS正式确认该术语。

Subcommission on Quaternary Stratigraphy

尽管人类的活动正在从方方面面改变着地球的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土壤圈,但是在他2016年论文发表的两年后,“人类世”概念仍未得到确认。

  • 人类创造了新的岩石类型:混凝土、各类烧制砖头、混合了沥青的碎石路面等
  • 人类创造了新的沉积物类型:微塑料、核爆产生的放射性微尘埃等
  • 人类改变了岩石圈表层的元素分布规律:比如铝元素的富集,金元素的富集,铁元素的富集,稀土元素的富集等等;
  • 人类在岩石里留下了非常多的痕迹:地铁、地下建筑、地面建筑、城市、水利设施等
  • 人类创造出全新的遗迹化石:比如印在混凝土上的车轮胎印、混凝土里混进的可乐瓶盖引等
  • 人类改变了地球土壤:农业的影响、化肥的使用、土壤成分和元素富集规律的改变
  • 人类改变了自然沉积物的面貌:有机污染物(宏观级别如沥青,微观级别如有机大分子)、化石燃料燃烧形成的微尘埃富集、江河建坝对河口三角洲的影响、海水酸化对海洋碳酸盐岩沉积的潜在不利影响等
  • 人类改变了地球生物的面貌:老虎快要灭绝但猫星人占领了地球、大量生物因人类活动灭绝或快要灭绝。【6-7】

Anthropocene倡议的是一个世/epoch,自2002年被提出以来,倡议者的诉求是定义出人类活动显著影响地球环境的年代下限,终止“第四纪全新世”的历史,用“第四纪人类世”加在全新世后面,或者干脆换掉“全新世”。

但是AWG工作组的提议近几年都被ICS给否了,后者甚至将全新世进一步划分出三个期,更加巩固了全新世在地学界的地位。

原因倒也明确:

  • 全新世的进一步划分,关注的是自然环境/气候的变化对沉积地层产生的影响;
  • “人类世”概念,关注的是人类活动对沉积地层产生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地层之外的影响;
  • 二者之间存在重叠的领域,但并不全然相同(1万多年来的环境/气候变化,有一小部分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 人类活动在地层中的表现,目前认为尚不够巨大,缺少足够的沉积学记录【8】;
  • 在二十世纪中叶建立新的地质年代下界没有实际价值【11】;
  • 同样地,在国际地质年代尺度上指定全新世以上的另一个年代地层单元没有合理的地层基础【11】

总而言之,尽管以AWG成员在内的科学家强力主张应该选择合适的年代划分出人类世,但是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能够定义地层和地质年代概念的权威组织,ICS目前并不认为“人类世”已经拥有足够的“地质信号”,使它能够从地层中识别出来。


但是三分全新世并不是终点——

ICS随时都有重新调整地层表/年代表的权力。

所以,这场地学界内的争论还将会继续持续下去,三分全新世只是这场争论的一个分号,还远远不是句号、


(3)超越地质学

最有趣的一点在于,地质学家对“人类世”概念的兴趣,远远不及环境学家、生态学家、生物学家、考古学家、大气科学家,甚至社会学家、历史学家、艺术家和政治家。

归根结底,最早在2002年的Nature杂志上提出“Anthropocene”概念的人【9】,其实是一个大气化学家,9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Paul Crutzen。

与其说“人类世”是一个具体的地质年代单位,倒不如说它是一个抽象的当代文化符号。

它唤起了人们对自身施加于自然之影响的重新认识,使人们站在自然的控制者身份审视自身的行为,并最终使这样的自我审视上升到改变当前及未来生产生活模式的高度,从而存在将其作为政治工具的潜在动因。

在讨论人类对这颗星球的影响几何、从何开始、是否存在临界点、未来如何改变等问题的时候,真的需要将“人类世”作为一个严格地层学/年代学意义上的 Epoch来正式化/规范化/科学化吗?

  • 在讨论“雪球地球/Snowball Earth”的时候,并没有将“雪球地球”具体定格为一个地质年代单元/年代地层单元,不是吗?
  • 在讨论“小冰期/Little Ice Age”的时候,并没有根据地层学意义中的Age/Stage来创建一个新的“期/阶”地层,不是吗?
  • 为什么在讨论人类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时,就一定想要定义出一个不合XX世的原本拉丁文语法的新单词和新单元呢?
  • 全新世,Holocene是Holocene Epoch的简写,古希腊单词 sὅλος,拉丁化holos, 英文whole/entire + 古希腊单词καινός,拉丁化kainos, 英文new,表示“entirely new”,中文为“全+新世
  • 人类世,Anthropocene,拉丁化词根anthropos (古希腊语 :ἄνθρωπος) , 表示"human" +词根-cene(古希腊语kainos,古希腊语 :καινός),表示 "new" or "recent”,因此该词语的含义是“humanly new”,中文为“人类之新+世”,更谐一点,人类の新世,与新生代各个世的命名法则截然不同:古始渐中上更全+新+世。
  • 既不合古希腊文法,也不合英文文法,更不合中文文法,甚至与新生代各个Epoch的命名法则也不同。
  • 根据奥卡姆剃刀的原则,“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既然全新世已经是很新很新的意思,而且与普遍呼吁的“人类世”年代重合,且全新世术语的成熟在先,那么真的有必要再定义一个术语呢?
  • 词根资料来自维基百科

一位反对“人类世”概念的地质学家曾发出这样的质问:

将“人类世”作为正式国际地质年代单位的愿望,是人类中心主义吗【12】?

  • 人类究竟是自然造物,还是超越自然的存在?
  • 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应该视为自然的一部分,还是应该视为超越自然的添加物?
  • “全新世”的概念范畴里,可以容纳下人类活动在地层里留下的迹象,但这些地层学依据真的足以建立一个新的地质时代吗?
  • 或者,建立一个只有半个世纪(首次核爆炸以后)的地质年代单位,和与之对应的只有几厘米厚的年代地层单元真的有地质学意义吗?
  • 人类世究竟是地球自身的历史,还是人类活动的历史,或者干脆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潜在政治工具?
  • 人类的力量,是超过了自然主导的地球演化,还是仅仅在自然控制的基础上加了一点点调料?

(4)权当总结

  1. 讨论人类对环境、沉积物、大气、土壤等领域的影响,不一定需要以此为依据构建一个有严格审核标准的国际地质年代单位/年代地层单元;
  2. 现阶段下,支持者认为人类造成的影响足以建立一个符合地质标准的“世/Epoch”单位,对应一套“统/Series”的地层。
  3. 反对者认为,地层学依据还远远不足,而且构建一个历史只有几十年、厚度几个厘米的“统”级地层单元,相当蛋疼。
  4. 是否建立“人类世”的概念,这是国际地层委员会的工作,是地质学家的分内事,尽管很多人并不感冒;
  5. 使用非正式词语“人类世”,并不需要它是一个符合地学规范的年代术语——就像‘小冰期’一样。
  6. 建立人类世,是否有政治化的因素?是否有人类中心主义的因素?真的有这个必要吗?

本节完。

三、探索地球的道路上继续迈出重要步伐;

(1)全球陆相白垩系首次被钻穿——来自中国的贡献

(2)格陵兰岛发现冰下陨石坑——全球变暖促进地球科学进步的黑色幽默

(3)地质历史警示全球变暖的下场——5600万年前和2.5亿年前的警告不容忽视

(待填)


参考资料:

【1】Anderson D L, Natland J H. Mantle updrafts and mechanisms of oceanic volcanism[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4, 111(41): E4298-E4304.

【2】维基百科:2018 lower Puna eruption

【3】nytimes.com/interactive

【4】Krakatoa - Wikipedia

【5】Walker M, Johnsen S, Rasmussen S O, et al. Formal definition and dating of the GSSP (Global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nt) for the base of the Holocene using the Greenland NGRIP ice core, and selected auxiliary records[J]. Journal of Quaternary Science: Published for the Quaternary Research Association, 2009, 24(1): 3-17.

【6】Waters C N, Zalasiewicz J, Summerhayes C, et al. The Anthropocene is functionally and stratigraphically distinct from the Holocene[J]. Science, 2016, 351(6269): aad2622.

【7】Zalasiewicz J, Waters C, Summerhayes C, et al. The anthropocene[J]. Geology Today, 2018, 34(5): 177-181.

【8】Rull V. What If the ‘Anthropocene’Is Not Formalized as a New Geological Series/Epoch?[J]. 2018.

【9】Crutzen P J. Geology of mankind[J]. Nature, 2002, 415(6867): 23.

【10】Zalasiewicz J, Waters C N, Summerhayes C P, et al. The Working Group on the Anthropocene: Summary of evidence and interim recommendations[J]. Anthropocene, 2017, 19: 55-60.

【11】Walker M, Gibbard P, Lowe J. Comment on “When did the Anthropocene begin? A mid-twentieth century boundary is stratigraphically optimal” by Jan Zalasiewicz et al.(2015),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383, 196–203[J].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2015, 383: 204-207.

【12】Finney S C. The ‘Anthropocene’as a ratified unit in the ICS International Chronostratigraphic Chart: fundamental issues that must be addressed by the Task Group[J].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Special Publications, 2014, 395(1): 23-28.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18年,地球科学领域无疑是风起云涌、硕果累累的一年。从深邃的海洋到广袤的宇宙,从古老的岩石到未来的气候,科学家们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探索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以下是一些在2018年引起广泛关注且具有深远影响的地学大事:一、火星探索的最新进展:寻找生命的迹象与理解行星演化2018年是火星探索的“.............
  • 回答
    2019年黄石国家公园的地震活动确实比2018年有了显著的增加,次数达到了1217次,这比前一年多了几十倍。这个数字听起来可能有些吓人,尤其考虑到黄石公园以其活跃的地热和火山活动而闻名。但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深入分析。首先,区分“地震次数”和“地震强度”: 数量激增不等于危险迫近:.............
  • 回答
    2018年,可以说是国内地图软件市场格局已定,用户在导航、找店、出行规划等方面,基本已经习惯了高德、百度、腾讯这三巨头。不过,就算市场成熟,这几家在用户体验上还是有着各自的“脾气”和优劣势。我当时也算是个重度地图使用者,经常在城市里穿梭,有时候还去周边自驾游,所以对它们的体验印象还是挺深的。咱们一个.............
  • 回答
    战胜癌魔的新篇章:通俗理解癌症免疫疗法及其重大意义想象一下,我们身体里有一支英勇的军队——免疫系统。这支军队日夜巡逻,识别并消灭入侵的细菌、病毒,以及体内那些不按常理出牌、不断增殖的癌细胞。然而,癌细胞就像狡猾的叛徒,它们学会了伪装,甚至能够悄悄地潜伏在免疫系统的眼皮底下,逃避追捕。2018年的诺贝.............
  • 回答
    好的,我们来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好好聊聊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定向进化”技术,以及它在我们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首先,我们得知道这个奖项为什么这么重要。这个奖项颁给了三位科学家:Frances H. Arnold、George P. Smith 和 Sir Gregory P. Winter。他们最重.............
  • 回答
    201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十周年之际,腾讯新闻(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其公众号“新闻哥”)发布的《十年后,向“范跑跑”道歉》一文,无疑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也触及了许多人内心深处的记忆和情感。要理解这篇文章的意义,我们得回到当年汶川地震发生时,“范跑跑”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这十年间舆论环境的变迁。事.............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2017年10月到2018年2月这段时间里,中国地理领域发生的一些事情。这段时间跨越了秋末冬初,直到农历新年,期间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总会有一些值得关注的地理现象和动态。我们先从宏观层面说起。气候与自然灾害: 秋季的收尾与冬季的序曲(2017年10月11月): 中国北方在.............
  • 回答
    十年后的汶川: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十年前,那场突如其来的地震撕裂了汶川的天空,也震碎了无数人的家园。但时间是最好的疗愈师,也是最公正的见证者。如今(2018年),当我们再次踏上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展现在眼前的,是与十年前那个绝望的时刻截然不同的景象——这里不再只有废墟和悲伤,而是充满了生机、希望和对未.............
  • 回答
    老实说,詹姆斯在2018年如果真能做到0:3翻盘勇士夺冠并斩获FMVP,那他跟乔丹在历史地位上的对话,会变得极其精彩,甚至是前所未有地接近。但要说“真正”能谈论到和乔丹平起平坐,这事儿,我还是觉得会有点小小的偏差。让我给你细细道来,为什么这么说。先不说什么AI文风,咱们就当是咱俩在球场边唠嗑,喝着啤.............
  • 回答
    2018年,关于F35战斗机可靠性数据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尤其是“只有一半能起飞执行任务”以及“近30%的时间都在地面等零部件”的说法。要评价这个情况,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这些数据的来源和语境。通常这类数据会来自美国国防部发布的审计报告、国会听证会信息,或是相关军事分析.............
  • 回答
    2018年12月31日,张云雷在天津的跨年演出中,以相声的表演形式,调侃了汶川地震的遇难者,并且使用了“花姑娘”这样的词汇,将灾难与低俗笑话联系在一起。这个行为在当时以及后续都引起了轩然大波,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批评。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来看,相声作为一种传统曲艺,一直以来都肩负着逗乐观众、反映生活.............
  • 回答
    关于“欧美媒体和各路分析师几乎于可预见地即将猛喊中国2018年崩溃”的说法,我来谈谈我的看法,尽量细致一些,并且力求避免机械生硬的表述。首先,我们得承认,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关于“中国崩溃论”的声音从未消失过。只不过,在不同的时期,这些论调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和表现形式。说“几乎于可预见地即将猛喊”,这.............
  • 回答
    关于2018年中国出生人口的具体数字,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8年中国的出生人口为1523万人。为了更详细地了解这一数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数据来源的权威性: 这个数字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是负责收集、整理和发布全国性统计数据.............
  • 回答
    2018年房价是否上涨,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众多经济、社会和政策因素。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经济增长: 2018年中国经济整体保持稳健增长,GDP增速虽然有所放缓但仍维持在6%以上。经济的稳步发展通常会带动居民收入的增长,从而提升购房能力和.............
  • 回答
    中美贸易战自2018年爆发以来,已经进入了持续的时间,但其结束日期仍然充满不确定性。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考察:一、 贸易战的起源与发展: 起因: 2018年,美国特朗普政府以“国家安全”和“不公平贸易行为”为由,开始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加征关税。主要指控包括: 贸.............
  • 回答
    2018年成都的房价,总体来说,是 “稳中有涨,但涨幅趋缓”。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当时的宏观经济背景以及成都楼市的具体情况。宏观背景:全国楼市的调控与分化2018年是中国房地产市场持续面临严格调控的一年。自2016年末开始的全国性调控政策,包括“房住不炒”的定位、限购、限贷、限售、增加土地供应.............
  • 回答
    2018年中国汽车市场确实迎来了一轮销量下滑,这让不少从业者和关注者感到意外和担忧。要知道,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汽车市场都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几乎是全球车市的“火车头”。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2018年汽车销量不景气呢?这背后是一个多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首先,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是绕.............
  • 回答
    2018年,全球经济无疑经历了一场充满变数的旅程。回望那一年,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一系列关键因素如何交织影响,塑造了当时的经济图景。全球经济的增长引擎在加速,但隐忧暗藏。整体而言,2018年全球经济延续了前一年的温和复苏势头,多国经济增长数据表现亮眼。发达经济体如美国,在特朗普政府减税政策的刺激下,消费.............
  • 回答
    2018年知乎上涌现了不少在科普领域深耕细作、内容质量上乘的答主,他们的分享不仅传递了知识,更激起了无数人对科学的好奇心。要说“值得关注”,那绝对得从内容产出的持续性、专业性、以及在社区内的影响力来衡量。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有这么几位,他们各自擅长的领域也各有千秋:1. 科学精神的传播者——严伯钧 (物.............
  • 回答
    2018年,李嘉诚从大陆“撤资”的传闻一度甚嚣尘上,甚至成为当时经济圈的热门话题。如今时间已过去几年,回过头来看,他的这一系列操作究竟是对是错,依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他当年的具体举动放在那个时间点的大背景下,并结合他一贯的商业逻辑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