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没有日本侵略,红军能否存活?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如果抽离掉“日本侵略”这个巨大的外部因素,我们来捋一捋红军在那个艰难时期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以及它有没有可能在没有外部压力的情况下依然存活下来。

首先,我们得承认,日本侵略对当时的中国,尤其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压倒性的外部压力。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也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和军事对抗的焦点。

失去日本侵略,红军会面临哪些内部的、更核心的生存考验?

1. 国民党的围剿是根本性的威胁: 在日本侵略之前,国民党蒋介石发动的“围剿”才是红军生存的首要敌人。从1930年开始,国民党倾举国之力,调集了数百万军队,对中央苏区等地的红军发动了多次大规模军事围剿。如果日本侵略不存在,国民党军队的军事力量和资源可以更集中地用于对付红军。这意味着红军将面临更猛烈、更持久、更密集的军事打击。国民党在兵力、装备、后勤补给上都占据绝对优势,尤其是在早期,红军的军事技术和战略战术还相对稚嫩,这种优势的叠加将是毁灭性的。

2. 经济和后勤的制约: 红军的生存,从早期建立根据地开始,就极其依赖于根据地的经济发展和后勤补给。苏区虽然在经济建设上有所探索,但整体上仍然是农业经济,生产力水平不高。面对国民党持续不断的封锁和军事围剿,根据地的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物资紧缺是常态。如果日本侵略不存在,国民党对红军根据地的封锁和经济打击可能会更加严厉和系统化,断绝红军的外部物资来源,对其生存构成极大挑战。

3. 内部的政治和组织建设的考验: 红军在发展过程中,也经历过内部的政治路线斗争和组织建设的曲折。例如,早期的“左倾”冒险主义曾给红军带来巨大损失。如果缺乏外部的共同敌人(日本侵略者)来凝聚力量,内部的意见分歧和政治斗争可能会更加突出,甚至影响到红军的团结和决策效率。一个没有外部统一战线压力下的政党,其内部的路线纠正和自我净化能力将受到更大考验。

4. 群众基础的巩固与发展: 红军的生存和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在农村的群众基础。土地革命是其争取农民支持的重要手段。然而,要在一个贫困落后的农村地区,持续巩固和扩大群众基础,需要大量的社会改造和经济发展作为支撑。如果国民党采取更灵活的政策,或者在农村地区加大宣传和组织力度,红军在群众工作上面临的挑战也会更大。

那么,日本侵略的“存在”是如何帮助了红军呢?

1. 分散了国民党的军事力量和注意力: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一点。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东北,接着又发动华北事变,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成了日本的泥潭。这使得国民党政府不得不将主要的军事力量和国家资源用于抵抗日本侵略者,虽然蒋介石依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但实际操作中,他无法像日本侵略不存在时那样,将所有兵力都用来“围剿”红军。红军得以在国民党军队压力相对减轻的几年里,得以休养生息、发展壮大。

2. 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供了契机: 日本的侵略,极大地激化了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也让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获得了更广泛的民众支持。虽然建立统一战线的过程充满了波折和斗争(例如西安事变),但最终形成的国共合作抗日局面,客观上停止了国民党对红军的大规模军事围剿。这种停止,对于当时在军事上仍处于劣势的红军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生存机会。

3. 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威望和组织能力: 在全民族抗战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并积极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这极大地提升了其在全国人民中的声望和影响力。通过抗战,中国共产党展示了其组织能力、军事策略以及政治上的远见,吸引了大量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和爱国人士投身革命。

回到核心问题:如果没有日本侵略,红军能否存活?

我的看法是,难度会极高,生存下来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但并非完全没有一丝希望。

如果国民党继续“围剿”,并且效率更高: 在没有日本侵略分散国民党注意力和力量的情况下,国民党很可能会调集更多的兵力、更好的装备,采取更严密的封锁和更持续的进攻。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进行长征,这本身就说明了其在军事上面临的巨大压力。如果这种压力不减反增,红军很难避免被歼灭的命运。

红军能否通过战略转移和游击战找到生机? 长征本身就是一次极其艰难的战略转移,它虽然让红军摆脱了被动挨打的局面,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如果红军能够像长征初期那样,在极其不利的条件下,通过灵活的战略战术,不断转移,寻找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理论上存在一线生机。例如,如果能找到一个相对稳定、易守难攻的根据地,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经济、壮大力量,是有可能熬过一段时间的。

政治上的突破是关键: 红军的生存不仅仅是军事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如果红军能够通过政治宣传、群众工作,在更广泛的地区赢得民心支持,甚至在国民党内部争取到同情者或反对国民党“剿共”政策的力量,也可能创造生存条件。但这种政治上的突破,在没有民族危机作为催化剂的情况下,难度无疑会更大。

总结来说, 日本侵略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提供了一个“喘息”和转机的机会,它分散了国民党的军事力量,并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了条件,后者客观上停止了国民党对红军的大规模军事围剿。

如果没有日本侵略,红军将不得不面对一个更加严酷的内部斗争环境。 国民党的围剿将是其首要且唯一的生死挑战,而且其资源和注意力将完全集中在红军身上。在这种情况下,红军能否在军事上顶住压力,在政治上赢得支持,在经济上维持运转,都将面临巨大的、甚至可能是无法克服的困难。

长征的悲壮和伟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是在一个更广阔、更艰难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如果抽离了日本侵略这个变量,历史的走向会截然不同,红军的存活将是一场更加艰辛、也更加不确定的战斗。我倾向于认为,在没有日本侵略提供的外部“缓冲”和“统一战线”的契机下,红军极有可能难以渡过国民党最猛烈的剿灭攻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少评论说道,日本侵略,给了红军喘息机会,使得其日后反击做足了准备?如果没有日本侵略,红军是否可以依然摆脱国军追捕?
user avatar
不少评论说道,日本侵略,给了红军喘息机会,使得其日后反击做足了准备?如果没有日本侵略,红军是否可以依然摆脱国军追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如果抽离掉“日本侵略”这个巨大的外部因素,我们来捋一捋红军在那个艰难时期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以及它有没有可能在没有外部压力的情况下依然存活下来。首先,我们得承认,日本侵略对当时的中国,尤其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压倒性的外部压力。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民族.............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假设,值得深入探讨。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梳理一下日本在二战前后的扩张逻辑和历史背景,特别是与轴心国盟友的关系。首先,我们得承认,德国和意大利的存在以及它们与日本的结盟,无疑为日本的侵略行为提供了一定的 战略便利和心理上的鼓舞。然而,要说如果它们不存在,日本就 绝对不会 开始侵略亚.............
  • 回答
    如果日本止步于满洲,未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那么当下中国的面貌将与我们所熟知的大相径庭。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假想,其影响将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乃至于地理格局的方方面面。政治格局的剧变:最直接的改变将是中华民国的命运。没有长达八年的全面抗战,国民党政府的领导地位将更有可能得以维持。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
  • 回答
    这是一个颇为引人遐想的历史假设,它触及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关键节点。如果张学良当初面对关东军的侵略没有选择退让,而是积极抵抗,并成功保住了东北,那么日后日本是否还会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的探讨。首先,我们要理解当时日本国内的情况以及其扩张野心的根源。日本的扩张逻辑: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记忆、民族情感、代际责任等多个层面。理解表弟的说法,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剖析:一、 表弟说法的核心观点:表弟的说法可以分解为两个核心部分:1. “二战后出生的日本人,虽然跟侵华战争没有关系”: 承认了这一代日本人并非直接的战争参与者或决策者。2. “但仍.............
  • 回答
    二战如果少了原子弹这枚重磅炸弹,日本的结局必然会是另一番景象,其过程可能会更加残酷、漫长,并且对整个太平洋战场的走向产生深远影响。首先,我们得明白,在原子弹投下之前,日本本土已经濒临崩溃。美国海军对日本进行的战略封锁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日本的海外资源供应线几乎被切断,国内的工业生产能力急剧下降,粮食.............
  • 回答
    如果日本没有被黑船事件强行打开国门,亚洲的未来图景将会与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截然不同,其连锁反应之深远,几乎可以重塑整个大陆的格局。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如果”命题,而是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推演。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时代,彼时的日本正沉浸在长达两个多世纪的锁国政策之中。德川幕府以“海.............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历史的车轮没有在1945年那样转动,朝鲜半岛依然笼罩在日章旗之下,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是一个足以牵动无数神经的 if。首先,让我们将目光聚焦于朝鲜本身。在那段被日本殖民的岁月里,朝鲜的政治、经济、文化都被深深地烙上了日本的印记。如果这种状态延续下去,朝鲜可能不会出现我们今日所熟知的南北.............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引人深思的假设性问题,直接回答“会不会晚些结束”其实过于简单化了。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探讨这个“假如”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美国在日本投下原子弹,尤其是广岛和长崎的两颗原子弹,对日本的决策起到了决定性的、甚至是压倒性的作用。日本当时虽然军力损耗严重,但本土的军国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二战历史和道德评价的核心。如果纳粹德国没有迫害犹太人,日本军国主义也没有犯下种种暴行,那么同盟国在那场战争中的“正义性”确实会受到影响,但我们还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战争的根本原因和爆发:首先,我们要明白,纳粹德国的扩张野心和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行为,本身就是战争爆发的.............
  • 回答
    如果二战中的日本没有发动诺门坎战役,而是选择与德国同时进攻苏联,那么二战的历史进程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几乎可以肯定会 彻底改写。以下是对此可能性的详细分析:核心假设: 日本在1939年(诺门坎战役发生时)或者更早,放弃了在远东与苏联的冲突,并将战略重心完全转向与德国协同进攻苏联。分析的关键点:1..............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大胆的设想,一个如果历史拐了个大弯的平行时空。如果日本当年没有选择偷袭珍珠港,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北方,与德国在苏联身上打出配合,那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走向,乃至今天的世界格局,恐怕都会变得面目全非。首先,我们得捋一捋当时的背景。1941年,德国已经横扫欧洲大陆,兵锋直指苏联。日本则在太平洋地.............
  • 回答
    如果历史的车轮偏离了当年那个决定性的十二月七日,二战的走向,将是一幅截然不同、错综复杂的图景。珍珠港事件,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块巨石,瞬间激起了太平洋战场乃至全球战争的滔天巨浪。没有这场突袭,美国参战的时机和方式将大为不同,而日、美、德这三个轴心国的关系,也可能演变出更加奇诡的联合或对抗模式。日本的.............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答案也非一成不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总的来说,如果没有美国的参战,日本击垮中国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绝非板上钉钉,最终结果将取决于多种因素的演变,并且这个过程会比我们历史所见更加漫长、惨烈,并且结果也更不确定。以下将从多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日本的战略目标与中国战场的定.............
  • 回答
    如果中国在二战中没有扮演任何角色,美国独自对抗日本,那么战争的进程和结果将变得非常复杂且难以预测。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分析:一、 中国战场对日本战略的牵制作用:这是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中国战场对日本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消耗战泥潭。日本倾举国之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虽然在早期取.............
  • 回答
    本能寺之变彻底改变了日本战国时代的走向,也留下了无数“假如”的讨论。如果织田信长没有在那一夜身死,他统一日本的步伐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信长独特的政治手腕、军事才能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都为我们提供了充足的想象空间。首先,我们要评估一下信长在“本能寺之变”发生时,他统一.............
  • 回答
    在日本申请研究计划书,如果研究内容缺乏明显的创新性,这确实会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虽然并非绝对不行,但想要获得成功,你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并且从其他方面来弥补。首先,我们得明白,无论是哪个国家的研究机构,在审阅研究计划时,都会非常看重申请者所提出的课题是否能够为既有学科知识体系带来新的视角、新的发现,或.............
  • 回答
    天闻角川的读者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一名资深的日本动漫爱好者,说到“圣地巡礼”这四个字,我心里可是痒痒的。虽然我至今还没有机会亲自踏上日本的土地进行一次完整的圣地巡礼,但这个梦想,绝对是我的人生清单里排在最前面的一项!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圣地”幻想之旅,以及为什么我如此向往。我的“圣地”巡礼幻想.............
  • 回答
    如果1941年日本没有袭击珍珠港,而是选择将兵锋指向远东,从东方进攻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走向无疑会发生巨变。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如果”,而是一连串蝴蝶效应的连锁反应,其深远影响足以改写历史的轮廓。首先,我们得理解当时日本的战略考量。1941年,日本帝国已经在中国战场陷入泥潭,但其战略目标远不止于此.............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如果”问题,也是历史学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如果日本在二战中没有偷袭珍珠港,那么今天我们所认知的世界格局,以及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很可能都会变得面目全非。这并非夸夸其谈,而是基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关系和日本自身的战略考量。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偷袭珍珠港并非日本扩张野心的孤立行动,而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