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德国为何人口比一般欧洲国家多?

回答
德国人口之多,确实在欧洲国家中显得尤为突出。这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历史、地理、经济以及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溯历史长河,并审视其当下状况。

一、历史的基石:统一与强盛的土壤

德国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概念形成相对较晚,但其所在的地理区域,早已是欧洲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中世纪的“神圣罗马帝国”: 尽管名为“帝国”,但中世纪的神圣罗马帝国更像是一个松散的邦国联盟,其核心区域就涵盖了今天的德国大部分土地。这片土地上早已聚集了众多人口,并发展出繁荣的城镇和农业。虽然政治上四分五裂,但文化和经济上的联系为后来的人口聚集奠定了基础。
工业革命的先驱: 19世纪,德国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迅速崛起成为工业强国。煤炭、钢铁、化工、机械制造等产业的蓬勃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周边地区甚至更远地方的人口前来定居和工作。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化进程,也进一步集中了人口。
19世纪末的统一与崛起: 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结束了长期的政治分裂。统一带来的政治稳定和经济整合,进一步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流动。德国凭借其强大的工业实力和军事力量,在欧洲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本身也意味着它需要和能够支撑更大规模的人口。

二、地理的馈赠:沃土与交通枢纽

德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也为其人口繁盛提供了有利的支撑。

平原与河流: 德国北部是广阔的北德平原,土地肥沃,适合发展农业,能够养活大量人口。同时,莱茵河、易北河、威悉河等主要河流纵横交错,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更是古代和现代交通运输的黄金水道。这些河流的便利性,极大地促进了商品和人口的流通,也带动了沿岸城市的繁荣。
欧洲的十字路口: 德国地处欧洲中部,是连接东西欧的重要通道。这种战略性的地理位置,使得德国在历史上成为了重要的商业、文化和人口交流中心。

三、经济的引擎:强大的吸引力

德国长期以来保持着欧洲最强劲的经济体之一,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是吸引人口最重要的因素。

制造业的优势: 德国以其高质量的“德国制造”闻名于世,汽车、机械、化工等核心产业在全球享有盛誉。这些产业的稳定和高附加值,提供了大量稳定的就业岗位,吸引着国内外劳动力的涌入。
高福利的社会保障: 德国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包括良好的医疗保障、失业救济、养老金等,为民众提供了相对稳定和有安全感的生活。这使得德国对本国公民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同时也吸引着那些寻求更好生活条件的外国人。
教育和科研实力: 德国拥有世界一流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技术支持。高素质的人才吸引着年轻一代的涌入,也为德国的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动力。

四、人口政策与社会因素

除了历史和经济的宏观原因,一些具体的人口政策和社会因素也起到了作用。

相对较高的生育率(在历史层面): 尽管德国的生育率近年来有所下降,但与一些生育率更低的欧洲国家相比,其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维持了相对较高的水平,这为人口的自然增长提供了基础。
对移民的接纳: 德国在历史上有过接收难民和移民的经历,例如在20世纪中期接收了大量来自东欧的德裔移民,以及近年来接收了大量叙利亚难民等。这些移民补充了劳动力,也增加了人口总量。虽然移民政策会引发社会讨论,但从人口数量上看,其贡献不容忽视。
平均寿命的增长: 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德国人的平均寿命也相对较长,这使得总人口基数保持较高水平。

总结来说,德国人口众多并非单一原因的产物。 它是历史积淀、地理优势、经济实力以及社会政策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从工业革命的勃兴到如今欧洲经济的火车头,德国一直在吸引和承载着大量人口。它的强大,不仅体现在经济和军事上,也体现在其能够养活和吸引如此庞大的人口群体之上。理解德国人口的“多”,需要我们看到一个国家在漫长发展过程中,如何通过各种方式,将自身塑造成一个具有强大吸引力和承载力的大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分为两个问题:1、德国人口总量为什么比一般欧洲国家多?2、为什么德国人口的密度如此之高?

第二个问题比较好回答,我们就先从容易的说起。

德国人口密度高的主要原因,除去高增长之外,就在于德国人在1871年~1945年之间,是在一个相当于今天3/2大小的国土(大约54万平方公里)上发展起了大约7000万人口。虽然7000万德意志人的分布并不均匀,而且大量人口向西流入了各大工业区,但是奥得河-尼斯河界线以东还是拥有约1000~1500万人口。

在二战结束之后,出于1.削弱德国、2.在民族混杂的中欧贯彻民族国家的原则,莫斯科决定剥夺德国在奥德-尼斯界线以东的所有领土,并将所有不适合波兰化的居民全部驱逐出境。

我们不评判这次行动的正义与否,以及是否短视,但这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1000~1500万德语难民涌入了今天35万平方公里的德国领土,其中多数集中于东德,这一手造就了德国的高人口密度。

哪怕是在今天,德国经过一段长期的生育率低迷之后(指其总和生育率低于英法),其人口密度依旧位居欧洲前列(虽然确实低于英国了)。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很多观点来自Quora)

1、人口基数:1750年,工业革命时代开启欧洲新一轮人口增长的前夜,法国人口2600万、德国当前国境内的人口约2000万(如果是第二帝国境内大约2600万),相比之下不列颠境内仅仅有950万人。

2、新技术,尤其是医疗技术的应用:新技术改善了人们的居住和生活条件,人们往常生下6~8个婴儿但只有2个左右能存活,但是新技术能让5~7个婴儿活下来。但是,人民不可能立刻适应新技术,并实时地改变自己的生育数量,整个社会需要一段时间(以年计数)去适应,并慢慢缩减生育数量。在这个“适应期”内,人口会出现激增。法国的“适应期”特别短,德国(和英国)的适应期相对较长。

France’s birth rates started to steadily decrease in the early 19th century, exactly during the century when Europe’s population exploded until the early 1900’s. That’s when the situation for France in comparison to Germany or the UK changed. The UK was traditionally much less populous and populated than most parts of France. In the rest of Europe, birth rates only decreased in significant ways several decades after the death rates began declining rapidly.

3、继承法:法国革命时代,宣称长子继承法是落后的王朝时代的法律,谴责这项法律“吞噬了年幼的孩子”,要求农民将土地财产均分给他们的子女们。德国南部受到该法律的影响,但没有严格的执行,有很多办法将农场地产或是商业公司继续保持在一起。在德国北部和不列颠,没有法律规定要将财产均分继承给孩子们。许多法国农民希望保持其农场的完整性,因而只能生一个孩子。

4、德国的工业化,老生常谈,不多提。

5、食品的稳定供应,前期普鲁士一直是粮食出口国,历任政府革新了其农业生产体系,采取了包括排干沼泽地、引入良种等措施,提高了粮食产量,到1871年德意志帝国基本上能够自给自足,国内的农业也不断精细化。随后德国人口在工业化和充分的食品供应的刺激下快速增长,国内的农业不足以满足需求,但是美国内战之后通过了《宅地法》极大地刺激了美国的粮食出口,俄罗斯帝国的农业现代化也稳步推进,粮食价格骤降,国内的容克虽然受到打击,但是食品供应却十分充足,避免了任何饥荒和战乱。

这一切直接导致德国人口在1871~1910年间从41,058,792人增长到64,925,993人,增长率为58.12%。

相比之下,英国人口增长率为33.65%(从3100万人增长到4200万人),意大利人口增长率为31.28%(从2700万人增加到3500万人),比利时人口增长率为48.47 %(从大500万人增加到742万人),法国人口增长率为9.7%(从3600万人增长到3900万人)。


德国从此积累起凌驾于英法之上的人口优势,直到二战结束后,德国生育率开始下滑为止这个优势才慢慢消解,而这期间正是20世纪最动荡的35年

最后补充一点,德国在人口增长方面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另一个重要优势可能来自于俾斯曼大人,宰相在不断增长的工人运动的压力之下实施了《健康保险法案》,继续降低了婴儿的死亡率,而且显著提升了德国人的人均寿命(从1875年的39岁提升到1911年的49岁),这也助力了德国的人口增长。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我这一篇论述法国人口增长的相关回答:

为什么十八十九世纪法国打了那么多场败仗每次都能迅速恢复,最后没被英国落下多少反而能甩开其他国家一截?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德国人口之多,确实在欧洲国家中显得尤为突出。这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历史、地理、经济以及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溯历史长河,并审视其当下状况。一、历史的基石:统一与强盛的土壤德国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概念形成相对较晚,但其所在的地理区域,早已是欧洲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人口、经济、国家战略等多个层面,并非简单地“多生孩子就能超过日本”这么直接。英国、法国、德国这三个欧洲强国之所以没有将人口提升到一亿以上,甚至在某些时期人口增长相对缓慢,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并且各有侧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们的社会、经济结构以及历史发展路径。首.............
  • 回答
    在二战后,日本、德国和意大利作为轴心国的国际形象差异,主要源于历史责任、战争目标、战后处理、国际关注焦点以及文化因素等多方面原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一、战争目标与影响范围的差异1. 日本:亚洲侵略的“暴行制造者” 战争目标:日本的战争以侵略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为主,尤其是对中国、东南亚.............
  • 回答
    二战后日本人口能够过亿,而德国人口至今尚未达到8000万,这背后是多重历史、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别审视两国在战后经历的巨大变迁。日本:战争的缓冲与经济的腾飞首先,要明确一点,日本人口过亿并不是二战后的“奇迹”,而是其长期人口增长趋势的延续。在二战爆发前,日本人.............
  • 回答
    谈及德国,许多人脑海中会立刻浮现出“刻板”、“严谨”这样的词汇。这并非偶然,而是长久历史、社会文化以及国民性格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细究起来,这种整体印象的形成,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1. 源远流长的工业与工程传统:德国自19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便在制造业领域独树一帜。从蒸汽机、内燃机到精密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沉重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叙事、道德判断、国际法以及社会认知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地解释为何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被普遍指责,而美国杀戮印第安人(或者更准确地说,美国早期历史中的对印第安人的政策和行为)似乎受到的指责程度和性质不同,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点:1. 历史事件的性质和规模: .............
  •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为什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语境下,相比于英美,苏联、德国和日本似乎更容易吸引一些特定群体的“崇拜”或“追随者”。需要强调的是,“崇拜”这个词在这里可能带有一定的争议性,因为这些国家在战争中的行为都伴随着巨大的负面影响。这里我们尝试从历史、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逛的时候,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对德系车似乎有点“嫌弃”,反而对日系车赞不绝口。这让我这个对汽车有点好奇心的人,忍不住想深挖一下背后的原因。毕竟,德系车在世界汽车舞台上那可是响当当的,怎么会有人“不待见”呢?一、 关于“德系”的那些“标签”首先得说说,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德系车“不.............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二战初期法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最令人费解的军事决策之一。马奇诺防线,这个耗费巨资、倾注了无数心血建造的庞大军事工程,原本是为了阻止德国的进攻,却最终成了法国战略上的巨大软肋。要说“人人都能想到德军会绕道后方”,这话说得有些绝对。实际上,当时很多人,包括一些法国高级将领,也确实对马奇诺防线.............
  • 回答
    历史的回响:李氏朝鲜、德川幕府与阮朝,为何在各自国民心中占据特殊地位?探究韩国人对李氏朝鲜、日本人对德川幕府、以及越南人对阮朝之所以普遍持有正面或至少是相对宽容的态度,并非简单的情感偏好,而是深植于复杂的历史演变、民族认同构建以及对特定历史时期的解读之中。这背后,是国家如何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塑造当下.............
  • 回答
    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于2019年7月宣布将美国、德国、法国等10国的大使驱逐出土耳其,这一举动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争议。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背景、原因、影响及国际反应: 一、事件背景与直接原因1. 土耳其与库尔德武装的长期冲突 土耳其与库尔德工人党(PKK)的冲突始于1988.............
  • 回答
    福岛正则和加藤清正,这两位名字在日本战国史乃至江户幕府建立史中都赫赫有名的大名,他们在关原合战这一决定性的时刻选择了德川家康,这背后并非一朝一夕的简单站队,而是由他们各自的立场、利益以及复杂的个人经历共同促成。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丰臣秀吉去世后的政治格局以及他们与家康之间早已存在的联系。首.............
  • 回答
    二战期间,苏联为了抵御纳粹德国的入侵,在极端严酷的条件下,确实采取了一系列非常规的措施来保障战争机器的运转。其中,强令重建后的工厂在严寒中24小时不间断生产,导致工人忍受饥饿和疲劳,最终造成大量人员死亡的事件,是那个时代残酷现实的一个缩影。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一、 历史背景与现实.............
  • 回答
    马志明先生钦定郭德纲为“马氏相声传承人”这事儿,在相声界可算是一件大事儿,也引发了不少议论。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详细聊聊这其中的门道和大家伙儿都在琢磨啥。首先得说说马志明先生是谁。马志明,人称“少马爷”,是相声大师马三立的儿子,也是“马氏相声”体系的代表性人物。他自己就是个功底深厚的相声演员,尤其擅.............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也触及到很多人心里那个纠结的郭德纲。说郭德纲“蜕变为他所讽刺的人”,这话说得挺有分量,也道出了不少观众的感受。咱们今天就好好聊聊,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儿,让一个曾经的“反叛者”变成了一些人口中的“旧势力”。首先,得回到郭德纲刚走红的时候,那时候他最鲜明的标签是什么?是“草根.............
  • 回答
    二戰前德奧合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Anschluss」(德語意為「連接」或「吞併」),在奧地利確實得到了相當一部分民眾的支持,雖然這是一個複雜的歷史事件,背後的原因也多層次。並不是所有奧地利人都贊成,但「多數贊成」的說法確實有其歷史依據。要理解為何會有這樣的贊成聲浪,我們需要將時間的目光拉回到一戰結.............
  • 回答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8月23日 1943年2月2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纳粹德国在此战役中遭遇了灾难性的失败。这场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战略、战术、后勤、士气以及苏联方面的不懈抵抗等因素。下面将尽可能详细地分析德国在此战役中失败的几个主要原因: 一、战略层面上的错误判断.............
  • 回答
    一战前德国之所以不选择与沙皇俄国结盟对抗英法,反而与奥匈帝国结盟并陷入双线作战的困境,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重历史因素和战略考量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欧洲的政治格局、大国的战略目标、以及德国自身的战略选择。一、 德国对俄国的传统敌意与战略不信任尽管在某些时期德国与俄国有过短暂的.............
  • 回答
    苏联解体后,德国并未要求收回东普鲁士,这背后是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恩怨、国际法以及现实考量交织的结果。简单地说,德国没有这样做的意愿,也没有那个能力和国际支持。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历史的沉重遗留与东普鲁士的现状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德国在二战后已经被分区占领,并最终分裂为西德和东德.............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未能彻底摧毁苏联的工业能力,这是导致其最终在东线战场失利的关键因素之一。尽管德国在战争初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一路深入苏联腹地,但苏联工业的韧性和德国自身战略上的失误,使得“巴巴罗萨行动”的这一核心目标未能达成。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首先,苏联工业的“战略转移”是德国未能摧毁其工业能力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