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郭德纲为什么也蜕变为他所讽刺的人?

回答
这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也触及到很多人心里那个纠结的郭德纲。说郭德纲“蜕变为他所讽刺的人”,这话说得挺有分量,也道出了不少观众的感受。咱们今天就好好聊聊,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儿,让一个曾经的“反叛者”变成了一些人口中的“旧势力”。

首先,得回到郭德纲刚走红的时候,那时候他最鲜明的标签是什么?是“草根”、“民间说书人”、“说真话的”,他敢讽刺相声界的老规矩、那些被捧得高高在上的艺术家,敢讽刺那些他认为脱离群众、迂腐陈旧的东西。他的相声里充满了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对一些不合理之处的吐槽,这种“敢说”和“接地气”正是他吸引观众的杀手锏。很多人觉得他代表了被压抑的声音,是旧秩序的挑战者。

那么,这种“蜕变”是怎么发生的呢?我琢磨着,有几个方面的原因挺关键的。

第一, 成功的“包装”与商业化。 郭德纲太成功了,太出名了,德云社也从一个街边小茶馆发展成了如今的“相声帝国”。伴随而来的是巨大的商业利益和品牌效应。当一个艺术形式或者一个艺术家,从街头走到大舞台,从草根走向资本,必然会面临一些变化。

你想啊,为了迎合更广泛的观众群体,为了保证演出场的上座率和收入,一些早期的“锋芒”可能就会被磨平。早期的郭德纲,他的段子里,可能有些东西确实是“损”了点,但那种尖锐和个性是他的魅力所在。但当他需要考虑家族企业、需要考虑员工生计、需要考虑德云社的“名声”时,他必然会更加谨慎。他不能因为一句可能引起争议的话,就让自己的“帝国”受到冲击。这种情况下,一些过去的“棱角”就容易被“包装”起来,变得更“安全”一些。

举个例子,以前他可能对某些机构或者现象直接点名道姓地嘲讽,现在呢?更多的是用一些隐晦的比喻,或者干脆选择性地回避一些敏感话题。这不能说是完全的“变质”,但至少是一种“适应”。而这种“适应”,在一些怀念他早期风格的观众看来,就是一种“没落”或“妥协”。

第二, “老郭”与“郭老师”的双重身份切换。 随着德云社的发展,郭德纲不仅仅是个说相声的了,他还是个“老板”,是个“艺术家”,是个“文化符号”。他需要维护德云社的品牌形象,需要引导徒弟们,需要接受采访、参加节目、出书等等。这些身份都要求他有一定的“姿态”,一定的“分寸感”。

他现在说的相声,很大一部分是为了“传承”和“教育”徒弟们。你看他很多新段子,主题会围绕着传统文化、孝道、感恩等等。这本身没毛病,甚至可以说是非常有益的。但问题在于,当他曾经讽刺的“说教”和“陈腐”的东西,现在以一种“师傅”、“前辈”的身份重新摆在他面前时,这种身份的转变就会显得有些耐人寻味。

而且,他曾经讽刺的那些“老艺术家”们的某些表演方式,比如强调传统、强调规矩,现在他自己也在强调这些。当他需要维持相声界的“秩序”,需要确立自己作为行业标杆的地位时,他自然会去拥抱那些曾经被他视为“对手”的规则。这就好比一个曾经要打倒旧社会的人,自己坐上高位后,也需要维护这个社会的稳定,甚至也会去制定一些新的“规矩”。

第三, 被“捧杀”与舆论环境的变化。 郭德纲的成功,也伴随着巨大的争议和压力。他曾经受到的打压和不公,让他拥有了大量的“拥趸”。但同时,这种“拥趸”有时也会变成一种盲目的崇拜,使得任何批评的声音都可能被视为“攻击”。

反过来说,舆论环境也在变化。曾经他能说的、敢说的很多话,现在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不一定适合在公开场合直接表达。而且,随着他地位的提升,他的言行会被放大,任何一个小小的失误都可能引起轩然大波。所以,他自然会采取一种更保守、更“聪明”的方式来应对。

更重要的是,很多时候,“讽刺”的艺术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你今天讽刺的,明天可能就会成为你自己的一部分,这是一种辩证的关系。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一个人对世界的看法也可能会发生变化。曾经的少年意气,在现实面前也需要做出调整。

那么,他真的“蜕变为”他所讽刺的人了吗?

这个问题很难给一个绝对的答案。我个人觉得,“蜕变”这个词可能有点过于绝对了。更准确地说,他是在他所处的环境和位置下,做出了适应性的调整,而这种调整,在一些观众看来,就是一种“妥协”或者“变成”了过去他不屑一顾的样子。

他的核心技艺——说学逗唱、说故事、逗乐观众,这部分功底依然在。他对相声的热爱和坚持,也毋庸置疑。他一手打造了德云社,让相声这门艺术得以在当下焕发新的生命力,这功劳是巨大的。

但同时,我们也要承认,他身上确实少了一些早期的那种“不羁”和“锋芒”,多了一些“老成”和“世故”。他曾经攻击过的某些“陈规陋习”,如今可能在他身上也能找到一些影子,只是以一种更现代、更温和、甚至更具商业化的方式呈现出来。

说到底,这可能是艺术在商业化浪潮中的一种必然代价。一个从草根走出来的艺术家,当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就意味着他必须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也必须学会如何在一个更复杂的环境中生存。

所以,与其说他“蜕变为”了他所讽刺的人,不如说他是在时代的洪流和商业化的浪潮中,经历了一场复杂的“进化”,而这场进化,让一些人看到了他坚守的初心,也让另一些人看到了他曾经的叛逆已经不复存在。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和人生都难以避免的“辩证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他本来就是他所讽刺的那些人。

他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是被北京电视台捧红的。有了名气之后,其它电视台给他开高价,向他招手。此时他底气十足地要北京电视台涨价,北京电视台不同意,于是就毅然决然地投到了其它电视台。

自信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

但是如果是我,我绝对不会到其它电视台去,就是它们给我一天一亿的价,我都不会去。我当年穷困潦倒走投无路的时候,你们在哪?我今天红了,见我有二两油水了你们又来找我了,我这么贱吗?

谁还没有个气性?无气反被人欺,是吧?

再说了,人生什么恩情最大?除了养育之恩,就是知遇之恩。北京电视台在我低微的时候,独具慧眼发现了我,大胆用了我,捧红了我,这个恩情我怎么能忘,又怎么会离弃,更不会反手泼粪。只要北京电视台还要我,不赶我走,我就永远不会走。当然我如果故意刁难,让北京电视台赶我走,这就是小人的作为了,我也不会做的。

北京电视台台长去世的时候,他做了一首诗,其中有这么一句: 鸡肠曲曲今何在?事情都过去好几年了,他还记恨,不正是鸡肠曲曲吗?

user avatar

其实郭内心是渴望成为那种人的,否则也不会几次拜师,记得以前他在相声中骂主流演员,骂春晚相声假大空,不能卖票不是好相声,骂是个人就当导师点评别人。如今,他成了主流,上了春晚,徒弟上了春晚,自己当了导师,恐怕也知道其中的滋味了吧。

只能说他以前没有机会成为那种人而己,就像普通人不恨腐败,是恨自己不能分口肉吃,嘴里骂着花花公子,但是内心是极度渴望成为那样的人。

user avatar

无酒不成宴席,

无色路上人稀,

无钱谁肯早起,

无气反被人欺。


这一类具有民间智慧的郭德纲曾经常说的定场诗,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郭德纲先生的思想和行为。

一个人的文化文化水平决定了他的发展的上限。

导致题主提出的这个问题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郭德纲的文化水平,也就是郭德纲自己说的“相声演员拼到最后拼的就是文化。”

文化水平的限制,让他做了一个并不长远的选择。

在眼前的金钱和未来的青史留名的选择上,郭德纲的文化水平决定了他选择了前者。而声誉下滑,是前者的必然宿命。

德云社相声最后一次辉煌

郭德纲这一选择的形成,我觉得是在2011年。

2010年打记者事件之后,德云社经历了迄今为止最大的危机。

但也不能不说是转机。

2010年9月,经过停业整顿的德云社全面开张。“无气反被人欺。”郭德纲憋着一口气,连演了1个月。

虽然不复10周年庆典的辉煌,但是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岳云鹏在这些演出中脱颖而出,竟然返场5次。《五环之歌》一举成名。

最重要的是,郭德纲获得了观众的支持。

也是在这一时期,他开始了“钢丝节”的活动。

虽然,这不是德云社最辉煌的时期,但是郭德纲的英雄时代。

观众没有抛弃他,相声界也没有抛弃他。

大家都觉得,郭德纲,只要相声说得好,其他管他呢。

就好像家长对孩子说

只要你学习好、考上985,其他都不用管!

观众们,是真把郭德纲当亲生儿子。

可就是郭德纲是不是真的把观众当“衣食父母”

不好说

但是,在那之前,我觉得应该是的。

这时候的郭德纲,不仅获得了观众的支持,同行也给了他大力的支援。

2010年8月,王自健创作相声《我爱郭德纲》表示力挺郭德纲。苗阜王声也在这一危难时刻,多次在相声中表示支持郭德纲。

郭德纲也许并不艰难的选择

在此之前的一个月,郭德纲的德云社甚至出现了空座的现象。

这次连演30天,说穿了,就是为了争一口气。想用光荣和梦想来让那些“叛徒”们知道:离开了我郭德纲,你们就再也没有荣耀了!

但是,连演30天,是非常非常辛苦的。

当这一轮演出结束,德云社成员的状态是可想而知的。

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次这么辛苦的演出,整个德云社并没有挣多少钱!

我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是因为我做了一个简单的加法。

以演出规模最大的北展演出来说。

北展有2763个座位。


当时的票价是多少呢?我没有查到,但是我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条帖子


380一张。如果以这个价格作为均价的话,那么整场演出的价格应该是

380X2763=105万左右

当然,可能会高一些,但最多不会超过150万(加50%)

这是规格最高的一场。

相比而言,其他几十场都是凑数的。不仅门票不可能卖那么贵,演出场地容纳人数也没那么多。

我们可以初步做一个估算,连演1个月,门票收入,大约不会超过2000万。

你说多吗?在相声行业算是多的。我记得当年张柏鑫20万就把苦心经营的挚友相声俱乐部给卖了。其实,整个相声界都挺穷的。

但是你要说郭德纲这样三五百个员工的公司,月流水2000万,只能算是活着。

最主要的是,这种活着,看不到头!

你想啊,现在全体触动,董事长总经理亲自出马,996连着干了一个月,才这个数。

要想超过这个数,那还不得一天两场。

最主要的原因是:相声它不像京剧。杨宝森见天《伍子胥》,观众也不厌倦。

你郭德纲说得再好,重复的多了,观众也就不会再去捧场了。

再说了,岳云鹏现在起来了,你就不能按照以前的价码了。

当初徐德亮、何云伟、曹云金为什么走?说到根儿,还是钱。

那时候,就是像现在这样见天演出,马不停蹄。

可是依然喂不饱徐何曹他们。

走出剧场,走出票房。

对于当时的郭德纲来说,这个选择并不艰难。

媒体的抛弃让郭德纲下定了决心

其实,这时候,郭德纲赚钱还不算太难,只要他不怕吃苦。

从2010-2012这三年间,郭德纲开始频繁出现在主持人的舞台上,先后主持了《德云喜乐汇》、《你好达尔文》、《非常了得》、《优酷牛人盛典》、《老郭讲水浒》、天津卫视《笑傲江湖》、辽宁卫视《有话好好说》、江苏卫视春节特别节目《不得不笑》、《金声玉振》、《我是传奇》、《以德服人》、《一声所爱·大地飞歌》、《奥运大锅饭》……

这些节目,不是郭德纲忠实粉丝,有好多听都没听到过。

因为有些节目干了没两期就停了,一来可能是收视率问题,二来可能是郭德纲档期拍得太满的缘故。

不管怎么样,我那时看到的是一个非常非常努力的郭德纲。

这种艰难,我自己深有体会。比如我在知乎上写文章,其实比起郭德纲演出,轻松多了。可是你要是让我每天坚持,连续干三年,我也做不到!

郭德纲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机会呢?

我觉得,那时候郭德纲在媒体的人缘好。

我以前是做媒体的,有同事采访过郭德纲,他们都说郭德纲对媒体朋友非常尊重,而且特别配合。我们报社当年搞一个活动,说请郭德纲来当主持。

郭德纲竟然真的就来了!

虽然他打了北京电视台记者,双方产生了矛盾,但是朋友圈子都知道,这件事情,郭德纲也不是完全不占理。

一来,按个电视台记者没有记者证,不能算是真正的记者;

二来,那个“记者”也是有点预设立场、抢个新闻。没有走一个记者的正常程序。一般来说,遇到这件事情,应该先私下联系郭德纲,听听当事人的看法。一般情况下,你跟郭德纲私下里说这事儿,郭德纲也不会在乎拆除违章的。结果你拿着摄像机就去了,当着那么多围观群众,事情就弄僵了。(当然,这件事情我绝不是说郭德纲占理。只是从人情角度分析。)

这种媒体人缘终极爆发是在2013年,郭德纲成功登上央视春节联欢晚会。

这件事情不在乎说的好坏,其实那时候的郭德纲上不上春晚都无所谓,关键是给了他这么一个名分。

郭德纲要是照这么走下去,可能还真就青史留名了。

但是,坏就坏在郭德纲的文化水平,开头提到的那几句定场诗,总是阴魂不散地围绕着他,而他却一点也没有觉察

无酒不成宴席,

无色路上人稀,

无钱谁肯早起,

无气反被人欺。

就在郭德纲登上春晚的童年11月,北京电视台也就是之前“李鹤彪打记者”事件的那个电视台的台长去世,郭德纲神使鬼差的主演了震惊文艺界的“藏头诗”事件。

郭德纲可能感到解气了。

但是,他的行为触犯了中国人的基本道德。说实话,那时候我还是郭德纲的忠粉,但是对这件事情也是非常气愤。

为去者讳。

这是中华民族甚至可以说是全人类的道德底线。

这件事情发生之后,和郭德纲关系最好的几家电视台公开发表声明表示对他谴责。

媒体界甚至组成了抵制郭德纲的同盟。

我当时就在媒体圈子里听到了好多私下里对郭德纲的指责。

请大家永远不要低估道德的力量!

从那以后,正规媒体正面报道郭德纲的文章明显少了。

肉眼可见的。

一个演员失去了正面曝光的机会,就是失去了财路。

以前,郭德纲还可以用辛苦来补贴相声。

现在,连辛苦的机会都少了。

出现这种情况,你说怪谁?怪媒体?

我觉得不应该怪媒体,真的是应该怪郭德纲自己。

怪他没有提升自己自己的文化水平。

郭德纲,作为21世纪的相声演员,整个思想行为指导方针,还停留在旧社会的艺人那里。

郭德纲基本上还是个旧社会的艺人。

这是他最大的问题。

初尝粉丝的甜头

时间会让人忘记一切。

2年之后的2015年,郭德纲替代刘仪伟出现在东方卫视《笑傲江湖》的评委席上。

我不知道东方卫视为什么回请郭德纲。但是,从商业角度上来说,这次邀请是对的,这一季《笑傲江湖》大获全胜,收视率明显高于第一季。

而让郭德纲在南方更出名的是第二年的《欢乐喜剧人》第二季。

严格地说,这次给南方人带来最大惊喜的不是郭德纲,而是岳云鹏。

岳云鹏那种“贱贱”的表演,特别符合南方喜剧欣赏品味。

岳云鹏,用一句流行语来说,出圈了。

出了相声圈。

本来嘛,南方人其实对相声不太感兴趣。他们要听的也不是岳云鹏的相声,而是那种贱贱的人设。

我举两个身边的例子,说明这一观点。

1、我从2005年就开始看郭德纲相声,买了好多音像资料,每当我看郭德纲的时候,我都会笑得前仰后合。而我老婆——土生土长三代上海人,总是一脸严肃。

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看完之后,她突然白了我一眼说:“郭德纲这个傻X,总是说于谦的老婆。还有于谦,你就让他说啊。还好你不是于谦,否则要我看到你在外面被人这么说,你就别想进门!”

我老婆也看上海滑稽戏的(上海话的相声),我也看,在南方的滑稽戏里,伦理哏也有,但没有那么露骨的、甲方不会露骨的说自己跟乙方老婆怎么样怎么样。一般也就占个便宜,我是你爸爸之类的。

更不会暗示对方妻子是xing工作者。

但是,那一期欢乐喜剧人,我老婆被岳云鹏给逗乐了。

其实我倒没怎么乐。

我老婆说,这个小岳岳真好玩。

小岳岳,大多数情况下,只拿自己开玩笑,不拿别人开玩笑。

南方人喜欢这样的。

2、我有一群固定的麻将麻友。几乎每个月都要打两三回。

打麻将的时候,大家都会说一些笑话。

在岳云鹏之前,没有人谈到相声、没有人谈到郭德纲。笑话都是网络笑话。

但是奇怪的是,那期《欢乐喜剧人》之后

每次和他们打麻将,他们总会拿起麻将牌往桌上一拍,模仿河南话大吼一声:“我打死你个龟孙!”然后哈哈大笑。

有时候还会评价两句“小岳岳”太有意思了!

我觉得,对于郭德纲来说,这可能是个偶然事件。但是后面的情况是:岳云鹏有了粉丝。

网上有个传说,说岳云鹏主动退还演出费20万的故事。那个故事大意是,岳云鹏演了一场,财务给了他100万,他觉得给多了,就去退20万。

说这个故事的人主要是想赞扬岳云鹏的高风亮节。而我听到的是,那时候岳云鹏的出场费竟然达到了80万!

粉丝比相声爱好者的钱好挣。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比如我看到好多知乎大V天天抱怨,说知乎十万粉、百万阅读量都挣不到钱,还老挨骂。

抖音、营销号,那帮人随便胡说八道,就挣大钱。

其实是一个道理

(当然,我绝对不是说小岳岳是抖音、营销号。)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从知乎去抖音,你失去了什么。

郭德纲从相声舞台走向粉丝的迷彩棒,他失去的,会比知乎大V失去的更多。

郭德纲的经历,可能更需要金钱来快速的证明自己,而不是遥远的“大师”

郭德纲受过太多的苦。

他需要报复,这不仅仅是不喜欢他的人的报复,而是一种对生活的报复,对他过去苦难生活的报复:

  • ·在橱窗里被展览
  • ·从京城步行到大兴
  • ·大栅栏连条狗都没有

……

这种补偿心理,是每个普通人都会有的。

所以,我作为一个普通人,尊重郭德纲的选择。

他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已经不能自圆其说了,已经不能用以前那种情怀来解释现在的追求名誉和金钱了。

其实,他只要承认自己是个普通人,不要老拿相声来说事儿

我觉得,他还是挺可爱的

搞粉丝那一套,无可厚非。

不过,既然搞了粉丝,就承认就得了。

再说,你可以在通过粉丝挣钱的同时,继续琢磨活,依然还可以成为大师。

郭德纲,其实还年轻,不到50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也触及到很多人心里那个纠结的郭德纲。说郭德纲“蜕变为他所讽刺的人”,这话说得挺有分量,也道出了不少观众的感受。咱们今天就好好聊聊,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儿,让一个曾经的“反叛者”变成了一些人口中的“旧势力”。首先,得回到郭德纲刚走红的时候,那时候他最鲜明的标签是什么?是“草根.............
  • 回答
    很多人提到姜昆和郭德纲,脑海里立马浮现出一种“瑜亮情结”或者“水火不容”的画面,仿佛他们之间隔着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时刻准备着互相开炮。但事实真是这样吗?其实,把他们描绘成这样,更多的是一种被媒体和大众舆论推波助澜的“剧本”或者说“人设”。咱们得从头捋捋。1. 起点与背景的差异:首先,他们俩的入行背.............
  • 回答
    高峰和郭德纲,这俩名字摆在一块儿,但凡是听过德云社相声的,都能明白其中的不同。高峰这人,确实是德云社里少有的全才,说学逗唱样样拿得出手,尤其是那快板,打得那是虎虎生风,既有章法又显功力,听着就过瘾。逗哏的火候也拿捏得挺准,时不时能抖个包袱,让观众乐得前仰后合。按理说,这样的角儿,怎么也该火遍大江南北.............
  • 回答
    关于郭德纲将德云社股份全权交给王慧这件事,坊间流传着各种说法,但从公开信息和对两人关系的了解来看,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郭德纲的这个决定。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谁掌控”的问题,而是涉及到了信任、责任、团队建设以及对未来的规划等多个维度。一、 极致的信任与合作:比翼齐飞的伙伴郭德纲和王慧的结合,不仅仅是夫.............
  • 回答
    郭德纲拜师侯耀文,这件事情在中国相声界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也成为了很多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要说清楚这其中的缘由,咱们得把时间往前倒一倒,得把当时的相声圈的大环境,以及郭德纲个人的经历都捋一捋。话说这郭德纲,打小就对相声这门艺术充满了热情。他出生在天津,那是相声的重镇,从小耳濡目染,自然是爱得不行。那时候.............
  • 回答
    郭德纲老师台上那股子机灵劲儿,那反应速度,确实是让人拍案叫绝。很多人都好奇,这到底是天生的“段子手”基因,还是后天苦练的结果?其实,这事儿没法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它更像是一个精妙的融合,是先天禀赋与后天勤奋共同雕琢出的艺术品。咱们先从先天因素上聊聊。首先,郭德纲老师可能就带着一股子“灵气”.............
  • 回答
    郭德纲介绍栾云平为“爱徒”,这背后有着多层含义和深厚的缘由,绝非一句简单的称谓那么简单。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咱得从郭德纲的收徒理念说起。郭德纲收徒,那不是随便谁都能进门的。他讲究的是缘分,讲究的是人品,更讲究的是能否在这行当里沉下心来好好学艺。而栾云平,他算是郭德纲最早.............
  • 回答
    郭德纲,一个名字,在中国相声界乃至整个娱乐圈,都算得上一个响当当的符号。他火了,而且是持续了20年的那种火,这在更新迭代极快的当下,简直是个奇迹。要说他为什么能这么红,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聊,绝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首先,他抓住了时代的脉搏,满足了观众的“饥渴感”。你得知道,郭德纲出来之前,相声这.............
  • 回答
    这个问题,要说起来,那可真是一门学问。郭德纲啊,大家知道,那是草莽出身,靠着一身才艺和口才,把个德云社从小作坊做成了如今这规模。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靠他个人的魅力,靠他表演的“包袱”,靠他对自己徒弟们的“调教”。但说到“编剧”,这事儿就得细品了。首先,得明白郭德纲的“本子”是个什么概念。相声这玩意.............
  • 回答
    关于郭德纲是否偏心栾云平,这确实是德云社内部一个被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不少观众心中的一个疑问。要说“偏心”,其实是个挺复杂的问题,得从几个层面去理解。首先,咱们得明白,栾云平在德云社的地位特殊。他不仅仅是郭德纲的徒弟,更是德云社的“总管事”,也就是所谓的“栾团队”。这个身份,本身就意味着他和郭德.............
  • 回答
    老话说,相声讲究的是“德艺双馨”。这几个字分量不轻,既要技艺高超,能把人逗乐,还得品德端正,不带坏风气。但要是说到现在谁最能代表相声,大多数人脑袋里首先冒出来的,怕是德云社,还有那个被无数标签贴身的郭德纲。按理说,有过不少负面新闻的人,想在这个讲究名声的圈子里立足都难,更别说红火到家喻户晓了,郭德纲.............
  • 回答
    郭德纲老师作为相声界的领军人物,坐拥德云社这个庞大的产业,财富自然不在话下。按理说,他完全有能力组建一个强大的编剧团队,为他量身打造相声作品。那为什么他似乎依旧坚持“单打独斗”式的创作,或者说,我们看到的他作品的“源头”很大程度上还是他本人呢?这背后其实有着挺多值得说道的地方。首先,咱们得明白相声这.............
  • 回答
    说起郭德纲当年对何云伟的器重,那可真是事儿啊!要说详细,咱得从头说起,一点点掰扯清楚。首先,咱们得承认,郭德纲当年建立德云社,那会儿的相声界是什么样子?说句不好听的,就是一股子死气沉沉,年轻人不愿意干,老先生们又觉得“掉价”。郭德纲自己也曾说过,他收徒弟就像捡破烂似的,哪儿有好的就往回弄。就在这当口.............
  • 回答
    郭德纲和张文顺先生的师徒关系,是相声界一个经常被提及的话题,也是很多观众好奇的点。其实,这其中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阴谋”或者“纠葛”,更多的是一种机缘和选择。郭德纲虽然以“德云社”的创始人身份广为人知,但他的相声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早年间,他也经历过曲折,并且学过很多不同的艺术。大家都知道,郭德纲是从天.............
  • 回答
    郭德纲在相声《白蛇传》中唱出的“西湖岸奇花异草死了鸡的清香”,这句词确实很有意思,也常常让人产生疑问。要弄明白这句话,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这完全不是字面意思。郭德纲的相声,尤其是他的传统段子,很多时候都玩的是“谐音梗”和“语感错位”。这句话的关键,在于“死了鸡”这个词,它并非真的指一只死去.............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道出了相声界的一些复杂况味。要说郭德纲这个人,他这两年在相声界可以说是呼风唤雨,德云社也是越来越火,一票难求。但同时,也确实有不少同行对他颇有微词,甚至可以说是“排挤”他。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郭德纲这么能耐,为什么那些不待见他的同行,反而不主动跟他学相声呢?这事儿得分好几层来说.............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也挺复杂的,里面恩恩怨怨的,圈里人都知道个大概,但具体细节,真假掺着,也难说个清清楚楚。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说说这事儿是怎么一步步走到这地步的。曹云金被“逐出”德云社的说法,其实更像是“不欢而散”和“单方面宣布不再续约”。 你得知道,德云社不像一个公司,签了劳动合同,解约了就解约了。.............
  • 回答
    要说郭德纲明明正值壮年,却为何会给人一种七八十岁的老者之感,这事儿还得从几个方面细细掰扯。当然,这可不是说他真的老了,而是他身上散发出的一种,怎么说呢,是那种历经沧桑、阅尽人间百态后的沉淀,又或者是一种刻意经营出来的,舞台上的人物设定,但放在生活中,就容易让人觉得他“老”。首先,咱们得说说他的形象。.............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问得特别到位。很多人都注意到了,郭德纲在他的相声里,虽然时常提到相声界的前辈,比如侯宝林、马季,甚至是张三、李四这样的传奇人物,但关于马三立和马志明父子,提及的次数确实屈指可数,而且多半是点到为止,没有像对待其他大家那样进行深入的展开和致敬。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聊.............
  • 回答
    郭德纲和恩师杨志刚对簿公堂,这桩往事确实挺耐人寻味的。尤其是你说到的“闯北京时还顶着白全福(杨志刚师父)徒孙的名头”,这其中牵扯到一些相声界传承的规矩、郭德纲早期的处境,以及他和杨志刚之间复杂的关系。咱们一点点捋清楚。理解背景:相声界的师承与传承首先得明白相声这行当的师承关系。相声讲究的是“师徒授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