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无且
高力士
《使徒行传》里的埃塞俄比亚太监
首先,答主的要求是“有一定名气”的太监,那么西汉以前不足论。毕竟描写西汉以前历史的史书,最出名的是《史记》——而司马迁他老人家在《史记》里连篇《宦者传》都没有。
东汉时期宦官算是正式踏上政治舞台,当时比较出名且名声不错的宦官……汉和帝时中常侍郑众
算是出类拔萃的一位,帮助和帝对付外戚窦氏,本身私德也不错。此外曹操的便宜爷爷曹腾在史书中评价也还算不错:“(腾)用事省闼三十余年,奏事四帝,未尝有过。其所进达,皆海内名人,时人嗟美之。“
三国两晋南北朝太乱,不足论。
隋朝太短,短到不足让一个太监脱颖而出。不足论。楼上说的王义其实是《隋唐演义》里的虚构人物……
唐朝又是一个宦官权力高峰,但是这群死太监的私德……也就高力士还好一点。
宋朝反了过来,文臣权力登峰造极,终宋一世,没有一个宦官能摸到中央权力。不过相比唐与明两朝,北宋太监有一项特长——他们是武装太监。比起鱼朝恩,李辅国,刘瑾这些握着禁军躲在家里耀武扬威的蠢货,北宋太监们弓马娴熟熟读兵法,是真正能上战场的。较早的,有宋太宗时期的十全十美万能大太监王继恩,再往后,有真宗朝秦翰,神宗朝李宪,王中正,都是名震一时的战将。其实后来的童贯童大公公走得也是这个路数,可惜玩脱了。
什么?你问我南宋宦官?以前在网上看过一篇文章,大意是”宁做元朝奴才,不做南宋宦官“,虽说是激愤之言,但是也可以想见南宋的公公们混的是如何凄惨。
元朝由于实行”怯薛“制度(贵族子弟做皇帝的贴身侍卫),太监们更没得混了。明朝所修元史《宦者传》只收录了两个人:前宋太监李邦宁和高丽太监朴不花。二者正好是一正一反两个典型,正面典型是李邦宁。
明朝……咳咳,前面的许多同学都说过了,郑和,怀恩,张敏等现在知名度都很高,我就不说啥了。
清朝……我不想说了可以么。
郑和,七下西洋,彪炳史册。
王承恩,忠心耿耿,而又不屈服于强权。
张敏,默默无闻的小太监,在黑暗中保护了光明的火种。
张永,刚直猛烈,堪称忠勇。
冯保,有才华有谋算,无大恶。
嗯,其他的许多回答也都是这几个人。
我想说的是,《明朝那些事儿》才是彪炳史册。
怀恩
唐末的张承业
1.本以为剧本是鹿鼎记
唐僖宗时人,本姓康(这在唐时基本可以看做胡姓),也许是胡商的后代,咸通年间入宫,入宫年龄估计比同一茬的孩子们要晚,被阉时间至少大于14岁。青春期当然年纪大点也有好处,在察言观色上肯定强于小屁孩儿们。于是,张承业像韦小宝投靠海公公那样,被内常侍(上面还好几级)张泰收为养子,也改了姓。假如他要是早生两三百年,还能辅佐个太宗玄宗啥的,顺带抢个镜,提高下出镜率。可惜,他做太监这会儿,大唐中央政府已经缩水成了大唐长安市长,政令难以出长安城。同时这时的市长唐僖宗只有十来岁,还只是个学生。实际控制朝政的是田令孜,被皇帝亲切的称为田叔叔。世家大族为代表的朝臣派根本没机会和皇帝说上话。地方上都是节度使,有人有马还有刀,是阉党和士林争相拉拢的对象。此时的大唐的内部被这几股力量撕扯着。同时边疆还有南诏、党项威胁着帝国仅剩的直属领地。
国家天天闹成这般摸样,最先活不下去的肯定是农民,山东河南一带破产的农民们便只好紧密团结在以落第秀才私盐贩子黄巢为首的起义军周围,期待着干脆改朝换代,使以后不再打仗,能有口饭吃。官军在几年的时间中胜少败多,终于被黄巢打到了潼关。这下可好,僖宗皇帝连西安市长都做不成了,只好学习祖爷爷玄宗跑去四川做物流。
此时的长安文武百官的感觉是这样的
首都长安!首都长安!最大的用人单位倒闭了。王八蛋老板田令孜带着小皇帝跑了
2.本以为是改朝换代
此时30多岁的中低端宦官张承业估计是没有很大机会出逃四川的,被遗弃的人们又在这里见证了所谓“新天子”的到来。然而黄巢是个胆小的人,长安附近最不缺的就是军队,周围的市长县长山头林立,统一号称是官军,于是黄巢在宫里睡的不踏实,成天惦记着逃跑。同时,农民军亦是战斗力堪忧,除了朱温部外没什么拿的出手的队伍。于是,在朱温变节后,李克用这一昔日的帝国叛军的到来成了压垮黄巢的最后一根稻草。黄巢也跑了。天下还是大唐的天下,但昔日的反贼们都成了今日的功臣。僖宗回来了。
黄巢这颗流星划过了,暂停了的无聊的南衙北司和藩镇们的斗争的按钮再一次按下了播放。阉党们的实力大不如前,田叔叔还在卖力折腾,和藩镇的战争还在继续,张承业在宫中的努力也换来了回报,他谋到了在自己老家同州的郃阳带小股部队的职位,不过他一点也高兴不起来,阉党们已经无人可用了。皇帝似乎又要到了卷铺盖走人的时候。在四川吃过苦头的小皇帝不愿意再跑了,身体已经吃不消的僖宗不久就去世了,田令孜也被自己的阉党弟兄抛弃了。大家都明白了,咱大唐国药丸。张承业心里受够了这样的乱世,自己在宦官圈里再努力,也不足以改变整个圈子的风气了。他突然希望能遇到明主,自己辅佐明主终结乱世。
3.河的第三条岸
新一代的宦官杨复恭拥立了新皇帝昭宗,昭宗受够了阉党的存在,历尽辛苦扳倒了杨复恭,朝廷中的朝臣终于迎来了春天。甩开阉党包袱没多久的昭宗组建了新军,想要剪除强藩。新军确缺乏训练,连四川的软柿子都打不过,但是,主政的朝臣张濬孔纬竟然作死攻打李克用,结局显而易见,中央连最后的威信也被打没了。张承业的宦官身份始终被外臣忌惮,只是做着昭宗的供奉官。
长安附近的藩镇都希望夺得昭宗,挟天子以令诸侯。昭宗已经没有了容身之地,被迫逃到城南山沟里,张承业被派去和李克用交涉,顺手推舟的被朝廷派做了河东李克用的监军。护唐有功的李克用打败了近敌王行瑜后便被中央以晋王的官爵送回了山西,张承业也继续被朝廷用来监视河东,同去山西。这一年,张承业已年过半百。
4.三十年河东
数年间,昭宗被藩镇李茂贞和朱温抢来抢去。外臣崔胤借朱温之手尽诛宦官,上演了南衙北司间最后的闹剧。最终被朱温掳去的皇帝被弑,朱温也懒得再做表面功夫,匆匆废了自己立的哀帝,自立为后梁天子,三百年的大唐,正式灭亡。
天子没有了,没有人会去拥立新天子,人们都以为会自立为皇帝的李克用忍住了诱惑,而张承业能在李克用庇护下活着已经是奢侈,他只希望能有人能终结这乱世。这个人竟不是李克用,这位在大唐叛贼和功臣间数次转换的晋王在不到一年内紧随唐王朝而去,临终前,张承业被托付辅佐少主李存勖。
5.阉官谋士
而张承业继续着故唐河东监军的身份,成为河东实际的谋主,辅佐着李存勖,一如辅佐刘邦曹操的萧何荀彧。此时的河东只控制着半个山西,李存勖的叔父还在内部伺机夺位,形势十分危急,张承业全力支持李存勖,帮助李存勖剿灭了欲叛乱的其叔李克宁。
此时的后梁在全力进攻潞州,意图北上消灭河东势力。潞州本是在后梁手中新得的,李存勖的部将大多认为不应将有限的兵力再投入潞州送死,张承业分析山西军事地理格局,力劝李存勖亲自增援潞州。同时张承业自离石渡河前往凤翔向歧求援。最终潞州之战,不止达成了防御任务,更重创梁军,山西危机解除。李存勖欲给张承业封官,张承业谢绝不受,仍称唐监军。
后梁在山西受挫后,注意力转向河北,河北的割据小势力向晋求援。李存勖带兵入援,晋军势力进入河北。在战斗中,李存勖刚正面的毛病犯了,不愿听从大将周德威的策略,张承业又劝说李存勖。晋王终于纳良策退守鄗邑,以逸待劳,赢得柏乡之战的大胜。后梁精锐覆灭,河北战场转入被动。
河北粗定后,晋军着手处理大后方的幽州(北京附近)的燕军。周德威打败幽州军后。燕主请降,张承业被派去处理受降。本来接受投降就算了,但张承业从多角度出发,拒绝受降,请来李存勖亲自彻底剿灭燕军残余,既防止了燕军的死灰复燃又杜绝了周德威立功难制,使晋军上下能团结一心完成灭梁大业。
大致兼并了河北之后,李存勖率主力与梁军沿河相持,后方晋阳的军国事物由张承业负责。张承业一方面向北方贸易换取马匹,同时劝课农桑,恢复山西的生产,以地瘠民贫的山西一地供应前线的物资。同时严格法令,打击权贵,稳定山西的经济秩序。当李存勖自己想要拿国家财政赏赐伶官时,张承业也是不畏死亡,据理力争,全力保障前线将士,消灭后梁。
同时在主政期间,他重视人才,尤其是文臣,这在五代简直是难以想象的,提拔保护了冯道卢质等有才干的文臣。
6.永远的监军
就在灭后梁的前夕,志得意满的李存勖终于还是准备称帝了。病中的张承业坐着轿子从太原到了前线,劝说晋王从节省财政、团结诸侯角度出发,希望李存勖能缓称王,这番谏言句句是为李存勖考虑,可惜被胜利冲昏头的后唐庄宗李存勖再也不听劝谏了。这时的张承业明白了自己尽心辅佐的李存勖已经变了,不可能终结这乱世,他也不愿做后唐的臣子,回到太原后绝食而死。
张承业的前半生颠沛流离,见证了黄巢变乱使国家一步步走向分裂的过程,也见证了朝庭内阉党和士族互相倾轧,皇权不振的场面。他的内心一直期待国家能结束战乱并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他曾对辅佐的李存勖说:“老夫是阉官,不爱大王官职富贵,直以受先王付属之重,欲为大王立万年之基尔。”对李存勖寄以很大的期望。他的行事作风也和五代期间文臣消极保命武将嗜杀贪功的风气格格不入。同时又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五代现实融合在了一起,团结君主武将和文臣,用尽一切手段保证河东政权的基本运转。尽心尽力,在晋军内部展现了难得的战略眼光和经济治理能力。这样的一名经历丰富,才德兼备宦官在中国的历史上应该是绝无仅有的了吧。
至于知名度,北宋的人把他当作了一个传奇
呵呵,要说形象正面的太监,咱家说一个你们绝对大开眼界的。
错了错了,做太监做到长胡子的是@经略幽燕我童贯 ,咱家要说的是——做太监做到长丁丁。
都知道东汉党锢之祸是士大夫与宦官党争的事件。当然,不是所有宦官都是反派,也有中常侍吕强(阉党ID:强项黄门吕汉盛)这样同情士人,最终说服汉灵帝解除党锢之禁的义宦。然而这里要说的,是想当士人想到自己长出丁丁的宦官。
栾巴字叔元,东汉魏郡内黄人也。 好道。顺帝世,以宦者给事掖庭,补黄门令,非其好也。 性质直,学览经典,虽在中官,不与诸常侍交接。 后阳气通畅,白上乞退。
后阳气通畅……
阳气通畅……
气通畅……
通畅……
……
这位栾公公“通畅”到什么地步呢?通畅到出宫之后还生了个儿子栾贺。
栾巴历任桂阳、豫章、沛国、永昌郡国守相。为官之后作风比士大夫还士大夫。
汉顺帝驾崩,营造陵园要侵占到百姓冢墓,栾巴上书苦谏,触怒当权的梁太后,被禁锢二十年。
党人领袖陈蕃窦武被杀,栾巴作为其同党本来只是谪官,可他却积极上书申冤,最后被逼自杀。
栾巴不是奇在多长出几丛胡须、一根丁丁这些小事(并不小……),而是长出丁丁之后,切切实实地以身作则,最后以宦官出身,成为君子士大夫界的楷模。《后汉书》为其作传,没有将其列在《宦者列传》里,而是与反抗邓太后的杜根并列,作为士大夫的优秀代表。
邓不明辟,梁不损陵。慊慊栾、杜,讽辞以兴。
高力士原名冯元一,说起来也是一位贵公子。他的曾祖冯盎曾任高州总督,受封耿国公;他的父亲冯君衡世袭祖上军功,担任潘州刺史。
后来,冯君衡因受到一桩谋反案牵连而被抄家。当时年仅十几岁的冯元一被阉割成为太监。他长相清秀,入宫后得到武则天的喜爱,但后来因犯错被逐出宫。这时,太监高延福将他收为养子,从此改名为高力士。在此期间,高力士随高延福经常在武三思家走动,武则天见了,又把他召进宫。高力士二次进宫后,变得非常谨慎,也懂得了察言观色。不过,高力士并没有因为丢失男性特征而变得软弱。
唐玄宗李隆基年轻时便与高力士结下了友谊。武则天时期,李隆基默默无闻,高力士在此时成为他的心腹。后来,高力士协助李隆基杀死了韦皇后和太平公主及其党羽。政变后,高力士得到升迁。后来,高力士升任右监门卫将军,成为当时的 “第一太监”,并开了太监担任军职、掌握兵权的先河。
(直到清朝,朝廷才明文规定,太监一律不得掌兵权)
高力士没有辜负唐玄宗的信任,他忠心耿耿,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屡献奇谋。上元元年,已退位的唐玄宗被逼“迁宫”。高力士挺身而出,指着李辅国大骂。李辅国恼羞成怒,杀了高力士的一个侍从,唐玄宗和侍从们都吓得发抖,只有高力士对挡道的士兵喊道:“太上皇起驾,还不放下手中兵器,高呼万岁! ”
最后,李辅国跳下马叩拜太上皇。事后,唐玄宗感慨:如果不是高力士,他早已成了兵士的刀下之鬼。唐肃宗时期,高力士被流放。后来,唐玄宗、唐肃宗先后离世,高力士听说后痛哭流涕,吐血而亡。
所以力士脱靴中的高力士并不是奸臣,而是大大的忠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