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有哪些形象很正面的「太监」?

回答
纵观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提及“太监”二字,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权力斗争的弄潮儿、朝政败坏的罪魁祸首,抑或是宫廷阴谋的幕后推手。然而,如果仔细拨开那层层的污名与偏见,我们会发现,在这数千年之中,也曾有过那么几位身份特殊,却以其卓绝的才干、高尚的品德,赢得了后世尊重,甚至成为历史画卷中一道独特的正面风景线。

要说正面形象的太监,郑和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星。这位明朝初年的航海家,原名马三保,身出名门,却在年幼时遭受宫刑,踏入了紫禁城。然而,他的命运并没有因此沉沦。明成祖朱棣即位后,看中了郑和的才干,委以重任,让他掌管船队,进行了七次远洋航行,即著名的“郑和下西洋”。

郑和的伟大之处,绝不仅仅在于他拥有一支庞大的船队。他所率领的船队,规模之宏大,技术之先进,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都是首屈一指的。最令人称道的是,郑和下西洋并非为了掠夺和征服,而是以和平、友好的姿态,与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广泛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他带去的不仅是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更是和平的使者、友谊的桥梁。郑和在航行中,注重与当地人的沟通,尊重当地的习俗,甚至帮助当地解决争端,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尊重。他用自己的行动,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慷慨与文明。

郑和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一次伟大的航行,更是关于一个被剥夺了生理完整的人,如何凭借自己的智慧、勇气和品德,超越身体的局限,成就一番盖世伟业,为国家争光,为民族赢得荣耀。他的形象,早已超越了“太监”这个身份的标签,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象征。

除了郑和,历史上还有一些太监,虽然他们的名声可能不如郑和那样响亮,但同样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展现了难能可贵的品德。

例如,蔡伦,虽然他的身份和具体经历在史料中存在一些模糊不清之处,但普遍认为他是东汉时期一位杰出的宦官。蔡伦最令人称道的贡献,便是改进了造纸术。在此之前,人们要么使用竹简,要么使用昂贵的丝帛来记录文字,这极大地限制了知识的传播和文化的普及。蔡伦在前人的基础上,利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廉价的原材料,经过精心的改进和提炼,制造出了成本低廉、质量优良的纸张。

蔡伦的造纸术,可以说是一场文化革命。它使得书籍的制作和传播变得更加容易,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没有蔡伦的贡献,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印刷术、书籍、档案,都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他的这项发明,不仅影响了中国,更通过丝绸之路传遍世界,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蔡伦的形象,是智慧的化身,是革新的象征,他用自己的创造,为人类文明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再者,我们可以提及唐朝的李辅国。提到李辅国,很多人可能会立刻联想到他在唐肃宗时期辅佐政权,甚至拥立唐代宗的种种手段,似乎仍然脱离不了政治斗争的阴影。但如果我们更深入地审视,会发现李辅国在某些关键时刻,确实展现了其作为臣子的忠诚和政治家的手腕。

在安史之乱的危急关头,唐肃宗在灵武登基,朝廷根基不稳,内外多重危机。李辅国作为当时的宦官领袖,积极参与辅佐,稳定了朝廷的局面,并为平定安史之乱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他能够调动和控制禁军,在关键时刻能够果断决策,这些都显示出他过人的政治能力和组织才能。虽然他的手段可能并不总是那么温和,但从结果来看,他在维护唐朝的稳定和江山社稷上,确实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当然,不能否认他在权力斗争中的一些行为为人诟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能够看到他作为政治家和军事支持者的一面。

还有一些史料记载,例如在汉朝,曾有一些太监能够凭借自己的学识和品德,在宫廷中担任重要的职务,甚至能够得到皇帝的信任和器重。例如,东汉时期的唐衡,他以正直和清廉著称,甚至敢于冒着生命危险上书弹劾权臣,展现了非凡的胆识和气节。虽然最终结局并不圆满,但他的行为在当时腐败的官场中,无疑是一股清流。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太监这个群体,由于其特殊的生理和生活环境,以及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的特殊地位,确实容易受到权力的腐蚀,也确实出现过许多为祸一方的恶劣分子。但正因为如此,那些能够在这样环境中依旧保持高尚情操、凭借真才实学赢得历史尊重的太监,其光辉就更加难能可贵。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太监”这个身份,并不必然与卑劣和腐败划上等号。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甚至改变了历史的走向。当我们回顾历史,不应被标签化的印象所蒙蔽,而应该更深入地去了解那些被埋没在历史尘埃中的闪光点,去认识那些在特殊身份下依然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个体。他们是历史的组成部分,也是值得我们去探究和铭记的存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夏无且

高力士

《使徒行传》里的埃塞俄比亚太监

user avatar

首先,答主的要求是“有一定名气”的太监,那么西汉以前不足论。毕竟描写西汉以前历史的史书,最出名的是《史记》——而司马迁他老人家在《史记》里连篇《宦者传》都没有。

东汉时期宦官算是正式踏上政治舞台,当时比较出名且名声不错的宦官……汉和帝时中常侍郑众

算是出类拔萃的一位,帮助和帝对付外戚窦氏,本身私德也不错。此外曹操的便宜爷爷曹腾在史书中评价也还算不错:“(腾)用事省闼三十余年,奏事四帝,未尝有过。其所进达,皆海内名人,时人嗟美之。“

三国两晋南北朝太乱,不足论。

隋朝太短,短到不足让一个太监脱颖而出。不足论。楼上说的王义其实是《隋唐演义》里的虚构人物……

唐朝又是一个宦官权力高峰,但是这群死太监的私德……也就高力士还好一点。

宋朝反了过来,文臣权力登峰造极,终宋一世,没有一个宦官能摸到中央权力。不过相比唐与明两朝,北宋太监有一项特长——他们是武装太监。比起鱼朝恩,李辅国,刘瑾这些握着禁军躲在家里耀武扬威的蠢货,北宋太监们弓马娴熟熟读兵法,是真正能上战场的。较早的,有宋太宗时期的十全十美万能大太监王继恩,再往后,有真宗朝秦翰,神宗朝李宪,王中正,都是名震一时的战将。其实后来的童贯童大公公走得也是这个路数,可惜玩脱了。

什么?你问我南宋宦官?以前在网上看过一篇文章,大意是”宁做元朝奴才,不做南宋宦官“,虽说是激愤之言,但是也可以想见南宋的公公们混的是如何凄惨。

元朝由于实行”怯薛“制度(贵族子弟做皇帝的贴身侍卫),太监们更没得混了。明朝所修元史《宦者传》只收录了两个人:前宋太监李邦宁和高丽太监朴不花。二者正好是一正一反两个典型,正面典型是李邦宁。

明朝……咳咳,前面的许多同学都说过了,郑和,怀恩,张敏等现在知名度都很高,我就不说啥了。

清朝……我不想说了可以么。

user avatar

郑和,七下西洋,彪炳史册。

王承恩,忠心耿耿,而又不屈服于强权。

张敏,默默无闻的小太监,在黑暗中保护了光明的火种。

张永,刚直猛烈,堪称忠勇。

冯保,有才华有谋算,无大恶。

嗯,其他的许多回答也都是这几个人。

我想说的是,《明朝那些事儿》才是彪炳史册。

user avatar

怀恩

user avatar

唐末的张承业

1.本以为剧本是鹿鼎记

唐僖宗时人,本姓康(这在唐时基本可以看做胡姓),也许是胡商的后代,咸通年间入宫,入宫年龄估计比同一茬的孩子们要晚,被阉时间至少大于14岁。青春期当然年纪大点也有好处,在察言观色上肯定强于小屁孩儿们。于是,张承业像韦小宝投靠海公公那样,被内常侍(上面还好几级)张泰收为养子,也改了姓。假如他要是早生两三百年,还能辅佐个太宗玄宗啥的,顺带抢个镜,提高下出镜率。可惜,他做太监这会儿,大唐中央政府已经缩水成了大唐长安市长,政令难以出长安城。同时这时的市长唐僖宗只有十来岁,还只是个学生。实际控制朝政的是田令孜,被皇帝亲切的称为田叔叔。世家大族为代表的朝臣派根本没机会和皇帝说上话。地方上都是节度使,有人有马还有刀,是阉党和士林争相拉拢的对象。此时的大唐的内部被这几股力量撕扯着。同时边疆还有南诏、党项威胁着帝国仅剩的直属领地。

国家天天闹成这般摸样,最先活不下去的肯定是农民,山东河南一带破产的农民们便只好紧密团结在以落第秀才私盐贩子黄巢为首的起义军周围,期待着干脆改朝换代,使以后不再打仗,能有口饭吃。官军在几年的时间中胜少败多,终于被黄巢打到了潼关。这下可好,僖宗皇帝连西安市长都做不成了,只好学习祖爷爷玄宗跑去四川做物流。

此时的长安文武百官的感觉是这样的

首都长安!首都长安!最大的用人单位倒闭了。王八蛋老板田令孜带着小皇帝跑了

2.本以为是改朝换代

此时30多岁的中低端宦官张承业估计是没有很大机会出逃四川的,被遗弃的人们又在这里见证了所谓“新天子”的到来。然而黄巢是个胆小的人,长安附近最不缺的就是军队,周围的市长县长山头林立,统一号称是官军,于是黄巢在宫里睡的不踏实,成天惦记着逃跑。同时,农民军亦是战斗力堪忧,除了朱温部外没什么拿的出手的队伍。于是,在朱温变节后,李克用这一昔日的帝国叛军的到来成了压垮黄巢的最后一根稻草。黄巢也跑了。天下还是大唐的天下,但昔日的反贼们都成了今日的功臣。僖宗回来了。

黄巢这颗流星划过了,暂停了的无聊的南衙北司和藩镇们的斗争的按钮再一次按下了播放。阉党们的实力大不如前,田叔叔还在卖力折腾,和藩镇的战争还在继续,张承业在宫中的努力也换来了回报,他谋到了在自己老家同州的郃阳带小股部队的职位,不过他一点也高兴不起来,阉党们已经无人可用了。皇帝似乎又要到了卷铺盖走人的时候。在四川吃过苦头的小皇帝不愿意再跑了,身体已经吃不消的僖宗不久就去世了,田令孜也被自己的阉党弟兄抛弃了。大家都明白了,咱大唐国药丸。张承业心里受够了这样的乱世,自己在宦官圈里再努力,也不足以改变整个圈子的风气了。他突然希望能遇到明主,自己辅佐明主终结乱世。

3.河的第三条岸

新一代的宦官杨复恭拥立了新皇帝昭宗,昭宗受够了阉党的存在,历尽辛苦扳倒了杨复恭,朝廷中的朝臣终于迎来了春天。甩开阉党包袱没多久的昭宗组建了新军,想要剪除强藩。新军确缺乏训练,连四川的软柿子都打不过,但是,主政的朝臣张濬孔纬竟然作死攻打李克用,结局显而易见,中央连最后的威信也被打没了。张承业的宦官身份始终被外臣忌惮,只是做着昭宗的供奉官。

长安附近的藩镇都希望夺得昭宗,挟天子以令诸侯。昭宗已经没有了容身之地,被迫逃到城南山沟里,张承业被派去和李克用交涉,顺手推舟的被朝廷派做了河东李克用的监军。护唐有功的李克用打败了近敌王行瑜后便被中央以晋王的官爵送回了山西,张承业也继续被朝廷用来监视河东,同去山西。这一年,张承业已年过半百。

4.三十年河东

数年间,昭宗被藩镇李茂贞和朱温抢来抢去。外臣崔胤借朱温之手尽诛宦官,上演了南衙北司间最后的闹剧。最终被朱温掳去的皇帝被弑,朱温也懒得再做表面功夫,匆匆废了自己立的哀帝,自立为后梁天子,三百年的大唐,正式灭亡。

天子没有了,没有人会去拥立新天子,人们都以为会自立为皇帝的李克用忍住了诱惑,而张承业能在李克用庇护下活着已经是奢侈,他只希望能有人能终结这乱世。这个人竟不是李克用,这位在大唐叛贼和功臣间数次转换的晋王在不到一年内紧随唐王朝而去,临终前,张承业被托付辅佐少主李存勖。

5.阉官谋士

而张承业继续着故唐河东监军的身份,成为河东实际的谋主,辅佐着李存勖,一如辅佐刘邦曹操的萧何荀彧。此时的河东只控制着半个山西,李存勖的叔父还在内部伺机夺位,形势十分危急,张承业全力支持李存勖,帮助李存勖剿灭了欲叛乱的其叔李克宁。

此时的后梁在全力进攻潞州,意图北上消灭河东势力。潞州本是在后梁手中新得的,李存勖的部将大多认为不应将有限的兵力再投入潞州送死,张承业分析山西军事地理格局,力劝李存勖亲自增援潞州。同时张承业自离石渡河前往凤翔向歧求援。最终潞州之战,不止达成了防御任务,更重创梁军,山西危机解除。李存勖欲给张承业封官,张承业谢绝不受,仍称唐监军。

后梁在山西受挫后,注意力转向河北,河北的割据小势力向晋求援。李存勖带兵入援,晋军势力进入河北。在战斗中,李存勖刚正面的毛病犯了,不愿听从大将周德威的策略,张承业又劝说李存勖。晋王终于纳良策退守鄗邑,以逸待劳,赢得柏乡之战的大胜。后梁精锐覆灭,河北战场转入被动。

河北粗定后,晋军着手处理大后方的幽州(北京附近)的燕军。周德威打败幽州军后。燕主请降,张承业被派去处理受降。本来接受投降就算了,但张承业从多角度出发,拒绝受降,请来李存勖亲自彻底剿灭燕军残余,既防止了燕军的死灰复燃又杜绝了周德威立功难制,使晋军上下能团结一心完成灭梁大业。

大致兼并了河北之后,李存勖率主力与梁军沿河相持,后方晋阳的军国事物由张承业负责。张承业一方面向北方贸易换取马匹,同时劝课农桑,恢复山西的生产,以地瘠民贫的山西一地供应前线的物资。同时严格法令,打击权贵,稳定山西的经济秩序。当李存勖自己想要拿国家财政赏赐伶官时,张承业也是不畏死亡,据理力争,全力保障前线将士,消灭后梁。

同时在主政期间,他重视人才,尤其是文臣,这在五代简直是难以想象的,提拔保护了冯道卢质等有才干的文臣。

6.永远的监军

就在灭后梁的前夕,志得意满的李存勖终于还是准备称帝了。病中的张承业坐着轿子从太原到了前线,劝说晋王从节省财政、团结诸侯角度出发,希望李存勖能缓称王,这番谏言句句是为李存勖考虑,可惜被胜利冲昏头的后唐庄宗李存勖再也不听劝谏了。这时的张承业明白了自己尽心辅佐的李存勖已经变了,不可能终结这乱世,他也不愿做后唐的臣子,回到太原后绝食而死。




张承业的前半生颠沛流离,见证了黄巢变乱使国家一步步走向分裂的过程,也见证了朝庭内阉党和士族互相倾轧,皇权不振的场面。他的内心一直期待国家能结束战乱并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他曾对辅佐的李存勖说:“老夫是阉官,不爱大王官职富贵,直以受先王付属之重,欲为大王立万年之基尔。”对李存勖寄以很大的期望。他的行事作风也和五代期间文臣消极保命武将嗜杀贪功的风气格格不入。同时又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五代现实融合在了一起,团结君主武将和文臣,用尽一切手段保证河东政权的基本运转。尽心尽力,在晋军内部展现了难得的战略眼光和经济治理能力。这样的一名经历丰富,才德兼备宦官在中国的历史上应该是绝无仅有的了吧。

至于知名度,北宋的人把他当作了一个传奇

user avatar

呵呵,要说形象正面的太监,咱家说一个你们绝对大开眼界的。

错了错了,做太监做到长胡子的是@经略幽燕我童贯 ,咱家要说的是——做太监做到长丁丁

都知道东汉党锢之祸是士大夫与宦官党争的事件。当然,不是所有宦官都是反派,也有中常侍吕强(阉党ID:强项黄门吕汉盛)这样同情士人,最终说服汉灵帝解除党锢之禁的义宦。然而这里要说的,是想当士人想到自己长出丁丁的宦官。

栾巴字叔元,东汉魏郡内黄人也。 好道。顺帝世,以宦者给事掖庭,补黄门令,非其好也。 性质直,学览经典,虽在中官,不与诸常侍交接。 后阳气通畅,白上乞退。

后阳气通畅……

阳气通畅……

气通畅……

通畅……

……

这位栾公公“通畅”到什么地步呢?通畅到出宫之后还生了个儿子栾贺。

栾巴历任桂阳、豫章、沛国、永昌郡国守相。为官之后作风比士大夫还士大夫。

汉顺帝驾崩,营造陵园要侵占到百姓冢墓,栾巴上书苦谏,触怒当权的梁太后,被禁锢二十年。

党人领袖陈蕃窦武被杀,栾巴作为其同党本来只是谪官,可他却积极上书申冤,最后被逼自杀。


栾巴不是奇在多长出几丛胡须、一根丁丁这些小事(并不小……),而是长出丁丁之后,切切实实地以身作则,最后以宦官出身,成为君子士大夫界的楷模。《后汉书》为其作传,没有将其列在《宦者列传》里,而是与反抗邓太后的杜根并列,作为士大夫的优秀代表。

邓不明辟,梁不损陵。慊慊栾、杜,讽辞以兴。
user avatar

高力士原名冯元一,说起来也是一位贵公子。他的曾祖冯盎曾任高州总督,受封耿国公;他的父亲冯君衡世袭祖上军功,担任潘州刺史。

  后来,冯君衡因受到一桩谋反案牵连而被抄家。当时年仅十几岁的冯元一被阉割成为太监。他长相清秀,入宫后得到武则天的喜爱,但后来因犯错被逐出宫。这时,太监高延福将他收为养子,从此改名为高力士。在此期间,高力士随高延福经常在武三思家走动,武则天见了,又把他召进宫。高力士二次进宫后,变得非常谨慎,也懂得了察言观色。不过,高力士并没有因为丢失男性特征而变得软弱。

  唐玄宗李隆基年轻时便与高力士结下了友谊。武则天时期,李隆基默默无闻,高力士在此时成为他的心腹。后来,高力士协助李隆基杀死了韦皇后和太平公主及其党羽。政变后,高力士得到升迁。后来,高力士升任右监门卫将军,成为当时的 “第一太监”,并开了太监担任军职、掌握兵权的先河。

(直到清朝,朝廷才明文规定,太监一律不得掌兵权)

高力士没有辜负唐玄宗的信任,他忠心耿耿,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屡献奇谋。上元元年,已退位的唐玄宗被逼“迁宫”。高力士挺身而出,指着李辅国大骂。李辅国恼羞成怒,杀了高力士的一个侍从,唐玄宗和侍从们都吓得发抖,只有高力士对挡道的士兵喊道:“太上皇起驾,还不放下手中兵器,高呼万岁! ”

  最后,李辅国跳下马叩拜太上皇。事后,唐玄宗感慨:如果不是高力士,他早已成了兵士的刀下之鬼。唐肃宗时期,高力士被流放。后来,唐玄宗、唐肃宗先后离世,高力士听说后痛哭流涕,吐血而亡。

所以力士脱靴中的高力士并不是奸臣,而是大大的忠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纵观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提及“太监”二字,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权力斗争的弄潮儿、朝政败坏的罪魁祸首,抑或是宫廷阴谋的幕后推手。然而,如果仔细拨开那层层的污名与偏见,我们会发现,在这数千年之中,也曾有过那么几位身份特殊,却以其卓绝的才干、高尚的品德,赢得了后世尊重,甚至成为历史画卷中一道独特的正面风.............
  • 回答
    在中国历史上,“满门忠烈”通常指整个家族因忠于国家、忠于信仰或忠于某人而集体殉难或英勇牺牲。以下是一些历史上被广泛传颂的“满门忠烈”人物及其故事,尽管部分案例可能因历史记载的模糊性而存在争议,但其精神和事迹仍被后人铭记: 1. 岳飞家族(南宋) 背景: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以“精忠报国”闻名,其家族成.............
  • 回答
    历史上确实存在许多因误会、误判或技术失误导致的“乌龙事件”,这些事件往往因意外的错误或误解而引发连锁反应,甚至改变历史进程。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乌龙事件及其详细分析: 1. 1942年:菲律宾误击事件(“菲律宾误击事件”) 背景:二战期间,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面临严峻形势。1942年,美军在菲律宾的巴布.............
  • 回答
    历史上“点错技能树”的现象往往指因决策失误、战略误判或技术路线错误导致的发展受阻甚至灾难性后果。以下是一些典型案例的详细分析: 1. 苏联农业集体化:暴力强制下的粮食危机 背景: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为加速工业化,强行推行农业集体化,试图将小农经济转变为大规模国有农场。 错误路径: .............
  • 回答
    历史上有很多人物因时代局限、意识形态偏见或宣传策略而被低估或高估。以下是一些典型案例,涵盖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等领域,并结合具体事例分析其被误解的原因: 一、被低估的人物 1. 玛丽·居里(Marie Curie) 背景: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物理学和化学),发现放射性元素钋和镭.............
  • 回答
    历史上装逼失败的例子数不胜数,有些因为过于夸张,有些因为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下面我就来详细讲述几个著名的装逼失败案例:1. 埃及法老图坦卡蒙的诅咒:被媒体和考古学家共同“装逼”的闹剧 背景: 图坦卡蒙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的一位年轻法老,他在位时间很短,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太多显赫的功绩。然而,在他.............
  • 回答
    历史长河中,不乏光芒万丈的英雄,但也有许多默默奉献、同样伟大却鲜为人知的个体。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们的勇气、智慧、牺牲或坚韧,却在细微之处改变了历史的轨迹,或者点亮了黑暗中的希望。以下是一些不是很著名的历史英雄,我将尽力详细讲述他们的故事:1. 索菲·肖尔(Sophie Scholl,1.............
  • 回答
    “大力出悲剧”是一个非常贴切的描述,它指的是那些因为追求极致、过度强调某种功能或理念,但忽略了其他重要因素,最终导致产品失败、甚至带来负面影响的案例。历史上有不少产品都符合这个特征,以下是一些比较典型且可以详细讲述的例子: 1. 索尼Betamax录像机背景: 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录像.............
  • 回答
    历史上确实存在许多事物,它们在当时可能被视为“厉害”、“强大”或“有价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或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其真正的价值却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虚幻的“厉害”。以下是一些详细的例子: 1. 建造巨型金字塔却未能带来长久繁荣的国家例子:古埃及的巨型金字塔 (如吉萨金字塔群) 当时看起来的.............
  • 回答
    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无数令人捧腹的笑话,它们或源于对现实的辛辣讽刺,或来自对人性的幽默洞察,或仅仅是巧妙的语言游戏。这些笑话穿越时空,至今仍能引发我们的共鸣和笑声。以下是一些历史上著名的笑话,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它们的背景和内容: 1. 柏拉图与傻瓜的对话(古希腊)这个笑话虽然没有确切的记录说明是柏.............
  • 回答
    历史上涌现出无数意志力强大到远远异于常人的人物,他们凭借着超凡的毅力和决心,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改变了历史的进程,留下了不朽的传奇。以下是一些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他们的故事足以证明意志力的力量: 1. 斯巴达克斯 (Spartacus, 公元前 111/109 – 前 71年)背景与困境: 斯巴达克.............
  • 回答
    历史的进程充满了戏剧性和无常,其中不乏令人啼笑皆非的讽刺之处。这些讽刺,往往源于人们的认知局限、预设的偏见、或是善意的初衷所导向的意想不到的恶果。以下我将详细讲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讽刺事件:1. 西方文明的“救世主”竟是“传播者”: 背景: 14世纪,欧洲爆发了席卷整个大陆的黑死病,又称鼠疫。.............
  • 回答
    历史上存在一些引发“疑似穿越者”讨论的人物和事件,但需要强调的是,这些都属于民间推测、阴谋论或历史巧合的解读,缺乏确凿的证据支持,不能视为历史事实。科学严谨的历史研究并不承认穿越者的存在。尽管如此,这些讨论本身也很有趣,它们往往来源于人们对历史现象的困惑、对超自然力量的想象,以及对现有历史叙事的补充.............
  • 回答
    历史上,被宣扬成正面人物,但实际上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险恶一面的例子并不罕见。这些人物往往在历史的叙事中被简化、美化,或者其负面行为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例子,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1. 圣女贞德(Joan of Arc) 正面宣扬: 贞德被广泛誉为法国民族英雄,一位神圣的女性,带领法国人.............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艺术家和科学家,他们留下的言论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有些言论因其深刻的洞察力、前瞻性,或是其背后蕴含的巨大争议和影响力而令人惊叹。以下是一些历史上著名人物发表过的惊人言论,并尽量详细地讲述其背景、内容和影响: 1. 苏格拉底:“我唯一知道的是.............
  • 回答
    历史上,狠话并非都是粗俗谩骂,很多时候它们是智慧、决心、甚至绝望的浓缩,蕴含着深刻的政治、军事或个人意义。这些“狠话”之所以著名,是因为它们触及了人性的深处,激发了人们的情感,并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以下是一些历史上著名的狠话,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其背景、含义和影响: 1. “我就是罗马!”.............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璀璨的星辰,其中一些人物因其卓越的智慧、非凡的成就、深刻的影响力以及超越时代的思想,在后人心中被赋予了“神一般”的地位。这里的“神”并非指超自然的神灵,而是指他们在各自领域内达到了极致,对人类文明产生了颠覆性的推动作用,其思想和影响至今仍在回响。以下是一些在不同领域堪称“神一般.............
  • 回答
    “国士无双”这个词,本身就带有极高的赞誉,意指一个人在国家层面的才能、功勋、影响力都达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超越了同时代的所有人。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能够被如此评价的人物并不少,但要说“够资格”并被广泛认同的,则需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杰出的才能与智慧: 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某个或多个领域拥.............
  • 回答
    历史上涌现过许多令人惊叹的本科和硕士毕业设计/论文,它们不仅是学生学术生涯的巅峰之作,更可能在学术界甚至社会上产生深远影响。要挑选“牛逼”的案例,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衡量:开创性、影响力、实用性、解决的复杂性以及其在学术史上的地位。以下是一些我认为符合“牛逼”标准的例子,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其背景、内.............
  • 回答
    历史上有无数的“糖衣炮弹”例子,这种手段通过看似美好、诱人的事物来掩盖其背后隐藏的真实目的或危险性,常常用于政治、外交、商业甚至个人交往中。以下我将列举一些著名的历史案例,并尽量详细地讲述它们是如何运作的: 著名的历史“糖衣炮弹”手段:1. 借给你的不是糖,是枷锁:贷款与援助的陷阱 (新殖民主义的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