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回答
伊丽莎白一世,一个名字足以点燃无数历史篇章的女性。她并非生来就注定要登上王位,她的童年充满了波折和不确定,这或许为她日后坚韧的性格埋下了伏笔。父亲亨利八世与母亲安妮·博林的婚姻充满争议,母亲的迅速失宠和处决,让年幼的伊丽莎白身处政治漩涡之中。她曾被宣布为私生女,几次生死边缘的徘徊,磨砺了她的意志,也让她学会了如何在这个危险的世界里生存。

登上王位并非易事,当时的英国正经历着宗教动荡和经济凋敝。新教与天主教的对立如同烈火,随时可能吞噬整个国家。伊丽莎白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采取了“中间道路”的宗教政策,试图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虽然未能完全平息争议,但避免了大规模的内战。她深知,国家的稳定是她统治的首要任务。

在对外政策上,伊丽莎白一世展现了非凡的远见和魄力。她巧妙地利用了欧洲大陆各国的矛盾,维护了英国的独立和利益。最令人称道的,莫过于她击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那场战役不仅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胜利,更是英国民族自信心的一次巨大飞跃,标志着英国开始崛起为海上强国。她本人也因此被描绘成一位强大的、象征着国家意志的女王,她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英国民族精神的象征。

伊丽莎白一世的统治时期,被誉为英国的“黄金时代”。文学艺术迎来了空前的繁荣,莎士比亚、马洛等伟大剧作家在这个时期涌现,他们的作品至今仍被传颂。商业贸易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英国的海外探险活动日益活跃,为日后的殖民帝国奠定了基础。她本人也非常重视文化和教育,亲自倡导艺术的发展,这使得她的统治充满了人文色彩。

然而,伊丽莎白一世并非完美无瑕。她的统治也存在一些争议。例如,她对待爱尔兰的态度,以及对国内一些宗教异见者的压制,都留下了历史的伤痕。她坚持不婚,被称为“童贞女王”,这既是她巩固权力的政治策略,也为她的个人生活留下了神秘的面纱。她为何终身未婚,至今仍是历史学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有人说她将自己的全部生命都献给了英国,也有人说她是在权衡利弊后做出的最优选择。

总而言之,伊丽莎白一世是一位极具个性和魄力的君主。她以其智慧、勇气和毅力,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成功地带领英国走向了繁荣和强大。她不仅仅是一位女王,更是英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外交家和文化推动者。她的一生,就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史诗,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解读。她的统治,深刻地影响了英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历史进程,她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伊丽莎白女王的功业大家均已耳熟能详,本文只对其部分统治政策进行批评。


1799年清朝乾隆皇帝去世,1840年天朝开始了崩溃。

1715年法王路易十四去世,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路易十六也被送上了断头台。

1603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去世,1642年查理一世在诺丁汉城堡升起王旗,内战开始。

伊丽莎白女王的传统形象是以审慎、节俭著称,除了统治时间的漫长(长寿?)之外,似乎与前两位帝王在性格和治国手段上完全相异,但其统治造成的结果大致相同。三人的政治遗产都包括:政治的腐败、中央财政的崩溃、军事实力的衰落、卖官鬻爵的盛行、失去控制的社会以及一个统治神话。


· 1588年后的外交灾难

伊丽莎白的外交政策的核心是建立反西班牙的新教联盟,联盟的对象为:法国、荷兰。在1588年之前,伊丽莎白的外交政策是极其保守的,拒不采取任何主动措施。但在1588年英格兰戏剧性地击败无敌舰队后,英国的外交却陷入了灾难性的冒进。

她一方面加大了对反叛西班牙的荷兰人的财政补贴,并支持在1589年继承法国王位的信奉新教的亨利,另一方面对西班牙的走私和劫掠更加猖獗,并在1589-1597年发动了四次对西班牙的远征。从来历史结果来看,伊丽莎白统治后期的外交政策是彻底失败的。

奥斯坦德之围

首先,信奉新教的法王亨利四世为了进驻巴黎,做起了弥撒,重新皈依天主教,从而沉重地打击了反西班牙和罗马的新教同盟;其次,英国对荷兰的大量财政补贴,一方面加重了王室财政负担,另一方面加剧了西班牙的敌意。英格兰也一步步陷入荷兰战争的泥淖,并最终在1604年奥斯坦德围城战中英荷联军遭到灾难性失败;最后,在1588年无敌舰队覆灭后,伊丽莎白发动了对西班牙的四次远征和针对西班牙运宝船的劫掠,在1589年科伦纳·里斯本远征、1595-1596年西印度群岛远征和1597年的埃塞克斯-罗利远征中英国相继失败,仅在1589年科伦纳·里斯本远征中英国就消耗16万英镑,在之后数次失败的远征和劫掠中英国陷入了消耗战并加速了财政崩溃。而西班牙则在1591年的弗洛雷斯海战后迎来了海军力量的再次复兴,通过革新海上武装和海防工事新掌握了制海权。英国因伊丽莎白的冒进再次陷入了被强敌入侵的危机中。

1588年后伊丽莎白冒进的外交政策除了导致一连串的军事失败和财政崩溃外,也影响了未来爱尔兰的局势。英国主导的爱尔兰宗教改革的惨淡前景和英西战争扩大化后西班牙登陆爱尔兰的危险迫使伊丽莎白做出了军事征服爱尔兰的决策。1693年埃塞克斯伯爵出征爱尔兰遭到失败,1601年芒乔伊勋爵击败爱尔兰反叛者,并击败了西班牙的武装干涉。1603年爱尔兰被完全军事征服。不过英国在爱尔兰的霸权确立了,但也使得爱尔兰宗教改革彻底失败,爱尔兰与英格兰文化融合的希望彻底落空。

伊丽莎白统治后期漫长、痛苦并伴随着不断失败的的英西战争,在1604年由腓力三世与新任英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代表签订伦敦条约后画下句号。双方分别停止对爱尔兰与尼德兰的军事介入,而且英方放弃在公海上的劫掠行为。毫无疑问,英国做出了巨大的外交让步,西班牙重获大西洋的海上优势。

·国家财政的崩溃

在通货膨胀、军事费用上升和国际紧张局势加剧的影响下,早期现代政府的财政受到严重压力。作为对此的回应,他们被迫寻求新的权力来征税和提高军事能力,并建立能够处理这些行政要求的新式官僚机构。
——The Emergence of Modern Europe: c.1500 to 1788

我们常说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原生型近代化国家,但在16世纪,英格兰很大程度上仍然保留着中世纪特征。都铎王朝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由国王特权所征收的正常财政收入与议会批准征收的特别财政收入组成。

伊丽莎白统治之初得益于亨利八世时期克伦威尔主导的行政改革和玛丽一世时期的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其财政压力并不明显。但随着通货膨胀和外交导致的政府开支直线上升,伊丽莎白和财政大臣伯利并没有进行新的财税改革反而采取了各种杀鸡取卵的临时性财政措施来渡过危机。

16世纪英国通货膨胀

在英西战争期间,英国每年要消耗25万英镑,议会的津贴、王室领地收入、关税和封建收入加起来都不足以偿付战争费用。而与此同时,大规模的偷税漏税现象却十分普遍,议会的一次性津贴从伊丽莎白统治初期的14万英镑下降到统治后期的8.5万英镑。在苏塞克斯郡向一些大家族征收的税额从1540年的每户61英镑下降至1620年的14英镑。而在这一时期的财政大臣伯利(1572-1598年在任)每年财政收入为4000英镑,而其财产申报数额却为133英镑。

面对这种形势伊丽莎白和伯利采取措施有:第一,出售教会和王室土地,仅在1599-1601年就出售21.6万镑土地,这种手段反而导致下任国王土地收入的雪崩式下降第二,强迫贷款、捐助、船税等方法筹集资金,这也导致了伊丽莎白统治后期政治的紧张状态第三,大规模的卖官鬻爵,例如伯里的正式收入只有866英镑,其余2/3收入是通过出卖官职得来。第四,出卖特权,例如专卖权、垄断权等。

都铎王朝的财政制度在亨利八世时期就已经显示出了弊端,亨利八世挥霍了亨利七世积攒的财富和修道院的财产,迫使他的继承人改革税收制度。爱德华六世时期诺森伯兰公爵和玛丽一世时期都进行了一系列的财政改革(重铸货币含量、削弱汉萨贸易特权、开辟新的贸易市场、关税制度改革、财政部重组等)。然而到了伊丽莎白时期,女王和伯利不仅没能进一步财政改革反而通过过度节俭、廉价的庇护制、和一系列临时性措施掩盖了财政制度的缺陷。这不仅导致财政制度的进一步瓦解,而且导致政府腐败横行,出现公职世袭化趋势,这给斯图亚特王朝的财政改革带来了无法克服的障碍。

·政治停滞与社会失控

1603年3月24日,哀悼伊丽莎白逝世的丧钟响彻伦敦。可在某种意义上在十几年前伊丽莎白的统治已经陷入了一种僵化和无序的混乱之中。

1590年代随着一些重要政治家的去世(1588年莱斯特伯爵、1590年沃尔辛汉姆爵士、1591年克里斯托弗·哈顿爵士先后逝世),伊丽莎白无力或无心主动塑造政治局势,加强政治治理,开始放任政治斗争和社会混乱,这便是所谓的“第二次统治”。在此期间,随着新的一批王公大臣崛起,埃塞克斯伯爵和罗伯特·塞西尔及其各自的追随者之间出现了激烈的政治斗争,枢密院变得混乱、低效,女王的权威也受到了削弱。

一方面,上层贵族派系斗争不断,并在1601年埃塞克斯伯爵叛乱中达到高潮。另一方面,女王与议会的关系变得紧张,女王一系列经济政策(出卖专利权 垄断权等)不利于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遭到议会的猛烈抨击,这种紧张状态在1601年议会的骚动中表现最为明显。

此外在社会领域,宗教矛盾日益激化。在1559年做出了一系列宗教改革决议后,伊丽莎白不再进行任何形式的改变调整。在此后的四十年多年里,狂热的新教徒要求继续深入宗教改革并掀起清教运动,而忠诚的天主教徒则被视为潜在的叛国者受到各种限制和歧视。清教运动在政治上的努力即在议会上的政治诉求被女王一次次利用特权挫败,一批非国教活动家因叛国罪处死。而天主教徒则在1591年受到政府机关的监控,随着英西战争的扩大化,在1577——1603年间约有200名天主教徒受到迫害。

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最后十几年国内矛盾日益突出,长期战争使国家财政陷入危机,政府的不作为政策导致国王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激化,专制王权与资产阶级的联盟逐渐渐生裂痕。女王也越来越多地依靠内部警察和宣传来维持和平与繁荣的假象。

·统治的神话:历史形象的塑造

在伊丽莎白时期最伟大的艺术家莎士比亚在其名著《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最后对自己的命运茫然不知,都铎王朝末期也给人这种感觉。

毫无疑问,伊丽莎白统治下的都铎王朝获得了许多成就,如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宗教改革、击败西班牙、挫败极端的新教和天主教分子、统一不列颠。然而,人们易于将这些成就神话化,并给予过多的赞誉。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就像随着女王衰老脸庞上不断增厚的白铅粉一般,伊丽莎白的形象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被不断赋予更多的内涵。关于她的历史记忆在斯图亚特王朝时期、拿破仑战争时期、维多利亚时代、、、一次次被复活、被夸大。斯图亚特王朝增加税收的努力和天主教复兴的前景使她的统治被描绘成新教英格兰的黄金时代拿破仑战争时期英国再次面临大陆强权入侵的危险,伊丽莎白成为了抵抗外国威胁的象征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成为了日不落帝国,伊丽莎白的传说无疑适用于当时的帝国意识形态。

伊丽莎白的长寿、击败无敌舰队的历史事件和莎士比亚时代的巧合,让后人很容易将其统治神话,将其统治视为不列颠海权和帝国建立的开始。即便伊丽莎白后期政府愈加腐败、王室财政愈加脆弱、议会与王权的冲突愈演愈烈,整个英格兰陷入了一种无法控制的状态之中。这种脆弱的社会结构成为了下一个王朝无法逾越的障碍。

现实生活具有磨损作用,由于社会结构的腐朽,稳定的社会出现了不稳定,政府机构尤其是地方政府相对来说变得更加削弱,王室的财政资源变得越来越贫乏。国防力量也很弱小,因为伊丽莎白极不明智地让她的陆军萎缩了,而英国海军力量只能依靠武装的私掠船和海盗船。宗教极端分子不再大叫大嚷,但他们并没有被国教同化。最后,济贫法的一些好处在许多方面仅仅因为人口的增长就被抵消了。
到1603年时,伊丽莎白的惰性和袖手旁观造成了一种预示着全面改革到来的形态。乡村不动声色地变得无法控制,英国无法进行一场全面战争,战争必定会引起国内的政治摩擦。这并不是说斯图亚特王朝早期的全面崩溃就是不可避免的。这时还没出现导致内战的重要因素。然而,都铎王朝留下的少得可怜的国家税收遗产、不健全的地方政府以及中央官僚机构内流行的腐败行为最终只有通过内战和政权暂时中断才能治好。
——《牛津英国通史 》



(最后预祝大家新年快乐)

user avatar

确实是才略之主,虽然以前有点被拔高得过头了。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不要以为西方人就没这个过程,我手上的一本比较新的(2009出版)的英美大学生教材(名字在前面的几个帖子中说过了)对其主要功绩总结如下:

第一,统一法案,这个确实有贡献,虽然以前被新教徒笔杆子捧得太过了。如果说玛丽残酷镇压新教徒的话,伊丽莎白一样是以镇压天主教徒为主,谈不上“宽容”。而且新教在英国逐渐成为主流其实正是在伊丽莎白时期,是国家传教的结果,谈不上民心所向。而且英国农村地区的转化远比城市来得缓慢,1530-1560年代时多次爆发天主教徒起义,均被镇压之后,大多数英国人才逐渐接受了新教。

英格兰新教(圣公会)化长远而言的一大正面影响就是促进了英国民族主义的形成,英国人逐渐开始觉得自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民族(书中原话),而将法国、西班牙等视为被迷信、宗教组织控制的天主之敌,但这是长远而言的,可能在当时并不能被预见。

第二,文化发达,莎士比亚无人不晓。

第三,抗击了无敌舰队,这个也是以前被拔高的过头了,后来又有点被翻案得太过,无敌舰队之战显然没有一举打垮西班牙,但是确实给西班牙造成了重大损失。这个有点既承其名必当其重的意思,比如后来很多资料都把无敌舰队覆灭归结于天灾,而否定伊丽莎白和英国将领的指挥。但以结果论,确实有40多艘西班牙战舰(旧说65艘,其中包括很多盖伦帆船)沉没在了爱尔兰附近,然后西班牙不得不再花钱重建这支舰队,这对于1580年代财政已经非常吃紧的西班牙来说,不是小数目,对大局很有影响。

无敌舰队旧史观后来遭到很大逆反情绪的一大原因是它掩盖了伊丽莎白之后下令“反无敌舰队”远征里斯本、拉科鲁尼亚等地,结果大败,同样损失惨重,这点加上爱尔兰起义使英军陷入泥潭,使得伊丽莎白后期国库其实也不剩什么积蓄了。但是英国最终可以弥补和恢复这些损失(原因下面会说到),而在欧洲多线作战的西班牙不能。

第四,放弃了争夺法国王位的战略(现在看来不切实际,当时的人未必这么想,亨利八世之所以评价较高,我看很大一个因素还是因为在法国打了胜仗),转而把视线投向殖民开拓,殖民团不顾当时国力所限,直扑弗吉尼亚(这波移民团死光了,所以当时并未成功)。虽然说英国取得较大的殖民果实并不是在伊丽莎白时代,但毕竟是她指明了未来的方向。


番外,不婚不育,死后苏格兰国王继承王位。这个之所以教材没归结于她,可能是因为新资料说伊丽莎白并未指定继承人,主要是Robert Cecil等人在她年老时就与詹姆士密约,促进了此事达成,这件事堪称英国历史的转折点,而且詹姆士其实也是不错的国王。并非伊丽莎白不好,而是之后詹姆士被辉格笔杆子贬低得太过了。

詹姆士运气也相当的好,英苏这两个昔日死敌因为苏格兰宗教改革(詹姆士是新教徒)意外化敌为友,加上爱尔兰叛乱刚好在伊丽莎白死前被平定,詹姆士不费一枪一弹就意外实现了英伦三岛的和平稳定。加上他成功的使英国置身于三十年战争之外,使得国库逐渐又有了积蓄,自然就有钱开拓发展了。只是此举得罪了好战的新教徒,被认为是对西班牙的妥协,加上詹姆士养男宠、宫廷腐败,更加得罪了注重道德的笔杆子,最后在传统史观中被大大丑化。

但现在有不少历史学家认为“英帝国”正始于詹姆士时期,弗吉尼亚、缅因、纽芬兰、百慕大、马萨诸塞等美洲殖民地星罗棋布地建立起来并连成一片(加上他采取了无为而治的方针,十三州发展很快),伊丽莎白死前建立的东印度公司逐渐从无到有发展起来,设立多个贸易据点,使得英国的国力范围开始超越了“英格兰”的局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伊丽莎白一世,一个名字足以点燃无数历史篇章的女性。她并非生来就注定要登上王位,她的童年充满了波折和不确定,这或许为她日后坚韧的性格埋下了伏笔。父亲亨利八世与母亲安妮·博林的婚姻充满争议,母亲的迅速失宠和处决,让年幼的伊丽莎白身处政治漩涡之中。她曾被宣布为私生女,几次生死边缘的徘徊,磨砺了她的意志,也.............
  • 回答
    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在2020年4月5日发表的关于新冠肺炎的电视演讲,无疑是一次极具历史意义的时刻。在那个全球笼罩在疫情阴影下的时期,女王的讲话不仅仅是一场例行的国家广播,更是一次情感的锚点,一次精神的凝聚。首先,这次演讲的时机选择就极为关键。当时,英国乃至全世界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封锁和不确定性。人们.............
  • 回答
    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在2022年2月被确诊感染新冠病毒的消息,无疑在当时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这位备受尊敬的国家元首,在位超过70年,其健康状况一直牵动着无数人的心。首先,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看,任何人都可能感染新冠病毒,而女王也不例外。这件事情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病毒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我们在这场疫情中.............
  • 回答
    伊丽莎白二世,这位在位长达七十年的女王,不仅仅是英国的君主,更是整个国家乃至世界政治舞台上一个不容忽视的象征性人物。要评价她,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才能勾勒出她漫长而复杂的一生。长寿的统治,稳定性与连续性的化身:首先,伊丽莎白二世的在位时间本身就极具意义。七十年,几乎横跨了整个二十世纪下半叶和二十一.............
  • 回答
    维多利亚女王(Queen Victoria,1819年5月24日-1901年1月22日)是英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君主之一,她的统治时期(1837年至1901年)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这一时期不仅见证了英国的巅峰崛起,也深刻影响了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格局。以下从多个维度对她的历史地位和评价进行详细.............
  • 回答
    英国籍女婿不愿集中隔离,上海街道积极为其想办法一事,从多个角度来看,可以引发深入的思考和讨论。要评价此事,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法律法规以及人道主义和公共卫生等多个维度。背景梳理(根据公开信息和一般情况推测): 时间点: 此事发生在新冠疫情期间,尤其是疫情早期或中期,全球范围内对病毒的.............
  • 回答
    英国公投脱离欧盟成功,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事件,它的发生不仅仅是简单的政治决策,更是英国国内社会经济结构、国际地位以及未来走向的深刻调整。要评价这件事的“成功”与否,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并且要认识到“成功”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争议和多重解读的概念。首先,从支持脱欧阵营的角度来看,他们认为这次公.............
  • 回答
    特蕾莎·梅宣布将于2019年6月7日辞去英国首相一职,这一决定在英国政坛和民众中都引发了巨大的震动和复杂的讨论。这不仅仅是她个人政治生涯的终结,更是英国脱欧进程中又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对英国未来的政治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辞职的直接原因:脱欧僵局的无解特蕾莎·梅任期内最核心也最具挑战性的任务,无疑是执.............
  • 回答
    英国在爱尔兰大饥荒(18451852年)中的角色和反应,至今仍是历史学界和社会舆论中极具争议的话题。普遍的评价是,英国政府的应对措施 严重不足、迟缓且带有冷漠色彩,这使得一场原本就已非常严峻的自然灾害演变成了一场空前的人道主义灾难,并对爱尔兰社会和民族认同产生了深远影响。要详细评价英国在爱尔兰大饥荒.............
  • 回答
    利物浦大学邮件使用中文书写禁止作弊的举措,其评价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才能判断是否构成种族歧视。要详细说明,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1. 利物浦大学的初衷和背景: 国际化背景下的学生群体多样性: 英国的大学,特别是像利物浦大学这样享有国际声誉的高等学府,通常拥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其中,.............
  • 回答
    英国首相宣布辞职,这绝对是英国政坛上一个足以引发震动的消息。虽然在政治舞台上,领导人的更迭并不罕见,但具体到这位首相,他的辞职以及选择的这个时间点,都透露出不少值得玩味的信息。首先,我们得看看这位首相的执政历程。他上任以来,无疑是带着一股强烈的改革派色彩,并且试图在脱欧后的英国经济和社会转型期扮演关.............
  • 回答
    英国电信(BT)近期宣布将从其4G网络中移除华为的设备,并禁止华为参与其核心5G网络的建设。这一决定无疑是地缘政治与技术发展交织下的一个重要节点,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其影响和背后逻辑。首先,从英国电信自身角度来看,这是一个艰难但或许是必要的战略调整。 安全顾虑是核心驱动力: 英国政府在国家安.............
  • 回答
    关于英国科学家最新的研究表明“喝咖啡可能降低患肝病风险”这个话题,确实引人关注。作为一种全球流行的饮品,咖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关于它对健康影响的研究,一直就没有停止过。首先,我们得说清楚,科学研究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真理,尤其是在观察性研究领域,比如这类涉及饮食习惯和疾病风险的研究.............
  • 回答
    英国议员提议对男性进行宵禁以保护女性,这一提议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议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不同的评价。要深入评价这一提议,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背后的动机、可行性、潜在影响、以及是否符合公平和人权的原则。一、提议的背景与动机:首先,理解提议者提出这一建议的出发点至关重要。通常,这类建议的出.............
  • 回答
    英国非化石能源发电比例超越化石能源发电:一场深刻的能源转型变革英国非化石能源发电比例首次超过化石能源发电,这无疑是英国能源领域的一项里程碑式成就,标志着其能源结构正发生深刻而积极的转变。这一现象不仅是技术进步和政策导向的必然结果,更预示着英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以及推动经济绿色转型方面迈出了.............
  • 回答
    英国近期批准了新冠病毒人体挑战试验,也就是让志愿者在受控环境下故意感染新冠病毒,以测试疫苗的有效性。这一决定在科学界和公众中都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对于这项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探讨其潜在的意义与可能带来的后果。评价“新冠病毒人体挑战试验”:一场关于科学伦理与效率的博弈首先,从科.............
  • 回答
    英国广播公司(BBC)制作的纪录片《即将到来的对华战争》(The Coming War on China)是一部由约翰·皮尔格(John Pilger)执导并旁白的纪录片。皮尔格是一位以其批判性、调查性和反主流媒体的视角而闻名的记者和纪录片制作人。这部纪录片于2016年上映,旨在探讨美国与中国之间日.............
  • 回答
    英国《每日邮报》关于中国机场建设和农民补偿的报道,确实在不少关注中国发展的人看来,显得相当“无知”,甚至可以说是带有某种程度的刻板印象和误读。要评价这样的报道,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审视:一、《每日邮报》报道中的“无知”点及其表现: 对中国发展速度的惊叹与误解: 《每日邮报》的报道常常围绕着“神速.............
  • 回答
    谈到英国战列舰的舰桥,这可不是一个简单地能用几个形容词概括的问题。它承载的不仅仅是航行指挥,更是那个时代英国皇家海军骄傲、技术实力和实战经验的集中体现。我个人觉得,英国战列舰的舰桥,就像是海上的心脏,是力量的源泉,也是战术智慧的载体。要评价它,得从几个维度去说。首先,从它的功能性来说,绝对是杠杠的。.............
  • 回答
    要评价托尼·布莱尔为伊拉克战争道歉并承认其与“伊斯兰国”(IS)崛起有关的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判断。这件事情的复杂性在于,它涉及到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政治人物的责任归属、以及公众对真相的认知和期待。首先,我们必须回顾布莱尔的道歉及其背后所传递的信息。在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