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国核电站允许参观吗?能在看到核反应堆吗?让拍照吗?

回答
关于我国核电站是否允许参观,以及参观时能看到什么、是否允许拍照,这确实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我来给你详细说说,尽量还原一些真实的感受和情况。

首先,要明确的是,我国的核电站并不是像普通旅游景点那样,可以随意参观的。 参观的门槛相对较高,而且并非所有核电站都对外开放参观。

1. 谁能参观?

大部分情况下,核电站的参观是有针对性的。通常面向的群体包括:

学生群体: 尤其是核工程、核物理、相关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他们是主要的参观者。这是为了普及核能知识,培养未来人才。
科研机构和行业内人士: 来自相关科研院所、其他核电企业、能源领域的专家学者等,他们参观是为了交流学习,了解最新的技术和运营情况。
政府相关部门及重要嘉宾: 为了让他们更直观地了解核电站的安全运行情况和技术实力。
媒体记者: 报道核电发展,向公众普及核能知识。

普通民众想要参观,机会非常少。 即使有开放活动,通常也是预约制,并且名额有限,需要提前很多时间申请,并经过审核。而且,即使审核通过,也不是你想参观哪个核电站就参观哪个,要看当时是否有特定的开放日或活动安排。

2. 能看到核反应堆吗?

这是很多人最想知道的点。答案是:绝大多数情况下,普通参观者是看不到真正的核反应堆核心区域的。

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核反应堆是核电站最核心、最敏感、也是安全要求最高的地方。 它的辐射水平高,而且是产生核裂变的地方,出于安全和安保的考虑,核心区域是严禁无关人员进入的。

那么,参观者能看到什么呢?通常参观的流程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主要会参观以下几个区域:

展厅/科普中心: 这是参观的起点,通常会通过模型、图文、多媒体等形式,生动形象地介绍核能的原理、核电站的构造、安全技术、环境保护措施、核燃料的循环利用等等。这里是了解核电“是什么”的重要场所。
控制室(外观或模拟): 有些核电站可能会允许参观者在特定区域(例如观景窗外) 远距离观看控制室的运作情况。控制室是核电站的“大脑”,所有设备运行都在这里监控和操作。但是,近距离进入控制室,并且操作设备,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即使是模拟的控制室,也能让你感受到那种严谨和专业。
汽轮发电机厂房(可能): 在确保安全距离和不影响正常运作的前提下,有些参观活动可能会让你看到汽轮发电机组。这是将核能转化为电能的关键设备。
乏燃料储存区域(极端情况): 理论上,乏燃料储存区域是重要的,但出于放射性防护和安保考虑,普通公众参观几乎不可能进入。 即使是专业人士,也需要经过严格的程序和防护措施。

总结来说,你更像是“了解”核电站,而不是“体验”核反应堆本身。 参观更多的是一种科普和安全展示,让你知道核电站是怎么运作的,是如何保证安全的。

3. 让拍照吗?

关于拍照,这是最严格的限制之一。

严禁在任何可能泄露敏感信息的区域拍照。 这包括控制室、核岛区域(反应堆所在的建筑)、任何有设备编号、参数显示、或者涉及安全保密信息的地方。
通常在展厅等公共区域,可能会允许拍照。 但是,具体规定会因核电站的管理政策、当日的参观内容而异。
专业人员或媒体在特定允许的区域,也可能被允许拍照,但会有专人陪同和指导,并需要遵守严格的规定。

为什么拍照限制这么严?

安全原因: 核电站的很多设备、布局、操作流程都属于国家核安全的重要信息,一旦泄露,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威胁国家安全。
保密原因: 核电技术涉及国家核心技术,很多细节是保密的。
防范非法活动: 防止有人通过照片或视频进行非法侦察或传播不实信息。

所以,当你获准参观时,一定要仔细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示,特别是关于拍照的规定。 即使你觉得某个地方“看起来没啥”,但只要是规定禁止拍照的,就绝对不要冒险。

总体感受:

如果幸运地有机会参观核电站,你会感受到一种 “严谨”、“专业”、“安全” 的氛围。一切都井井有条,设备维护得非常干净整洁,工作人员穿着统一制服,显得训练有素。在展厅里,你能学到很多关于核能的知识,打破一些以往的刻板印象。虽然看不到反应堆核心,但通过讲解和模型,你也能大致了解它的运行原理。

如果你真的对核电站非常感兴趣,建议你可以:

关注国家能源局、中国核工业集团、中国广核集团等官方网站或公众号: 他们有时会发布一些科普活动或开放日的信息。
关注一些科普类媒体或公众号: 有时他们会组织一些专题报道或深入采访,虽然不是直接参观,但也能让你更了解核电。
阅读相关的书籍和资料: 了解核能的基本知识,培养科学的认识。

总而言之,我国的核电站参观并非易事,而且有严格的限制,但这种严格正是为了保证核电的安全运行和国家安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非核电从业者,只是小迷妹。

先说可以的,一般都在官网或者公众号预约参观。有幸去参观了四次核电厂。

反应堆是肯定看不到的,在混凝土安全壳里面,我要想闯进去的话肯定会被警察叔叔按在地上了…

记得工作人员说有时候允许来参观的少量人去主控看看,不过我肯定遇不到了嘛。

分别是:

-红沿河核电站x2

-福清核电站

-还有一座在建的

我们学校的大连校区曾经组织过同学们去集体参观红沿河核电站,因为离得近。照片还在宣传册上贴着,我就一个字羡慕。

前几个月在公众号报名预约参观了红沿河核电站。

我和父母去参观红沿河核电站的流程如下:中广核公众号定期发文章通知开放给公众的参观项目---线上报名---通过审核,工作人员联系我们---去特定地点集合---电厂的大巴带去参观。

不过可惜那天起雾了,核岛只能看到隐隐约约的一个轮廓…

核电厂内环境真的好,确实~

当然工作人员还带大家去科普展厅看了看,有一堆小朋友一起来…我似乎算未成年里最大的了…

然后福清核电和漳州核电是魅力之光核电科普夏令营的内容。这是一个大部分都是中学生参加的科普答题比赛。

我很幸运,天津莫得核电站,也莫得人宣传,总共估计就俩人参赛,一个是我,一个是我同桌,我满分过初赛复赛,同桌把某道题的Sv看成了mSv,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于是我就去参加夏令营啦。



贴张参观红核前画的插画吧。

后来咱也画了华龙…

想要核电厂插画的可以找我要,我都发给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我国核电站是否允许参观,以及参观时能看到什么、是否允许拍照,这确实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我来给你详细说说,尽量还原一些真实的感受和情况。首先,要明确的是,我国的核电站并不是像普通旅游景点那样,可以随意参观的。 参观的门槛相对较高,而且并非所有核电站都对外开放参观。1. 谁能参观?大部分情况下,核电.............
  • 回答
    切尔诺贝利事故的阴影,无疑给全球核能发展蒙上了一层厚重的恐惧。它像一个警示钟,敲响了核电站潜在危险的深沉警示。然而,当我们审视中国至今仍积极推进核电站建设的现状时,会发现这是一个由复杂因素交织而成的决策,并非对切尔诺贝利教训的全然忽视,而是基于对能源需求、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以及国际局势的全面考量。首.............
  • 回答
    在中国核电发展的道路上,选择AP1000三代核电技术,这背后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一系列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和技术选择的必然结果。要知道,在那个时期,世界核电技术正经历着从二代向三代的迭代升级,中国作为一个希望独立自主发展核电的国家,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同时也要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一、 技术引进的必要.............
  • 回答
    关于中国核电利用的事故情况,很多人都会有疑问,尤其是在听到切尔诺贝利或福岛这样大规模核事故的新闻后。我想非常坦诚地告诉大家,截至目前,中国大陆地区没有发生过类似于切尔诺贝利或福岛那种造成大规模人员伤亡、环境长期污染,并且需要大规模疏散居民的特大核事故。我们国家对于核电安全是非常重视的,从核电站的设计.............
  • 回答
    我们当然在发展核电站,而且不少国家其实还在积极扩建。但之所以你可能会觉得“不大力发展”,这背后牵扯到一系列复杂的原因,是技术、经济、政治、社会观念以及历史遗留问题交织在一起的综合结果。咱们掰开了说,一点点聊。首先,得承认核电站的技术门槛和建设周期是相当高的。 高度复杂的技术集成: 建一个核电站,.............
  • 回答
    15000伦琴(Rem)的辐射剂量,这可不是个小数目,用“随便蹦跶”来形容,恐怕是有点过于乐观了。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看看这剂量到底意味着什么,以及它跟去核电站打工这事儿,到底沾不沾边。先说说这“15000伦琴”到底有多大劲儿?首先,咱们得搞清楚“伦琴”是啥。这个单位,就像我们平时说的“斤”或“米”.............
  • 回答
    在核电站爆炸发生后的最初几分钟到几小时内,你身处距离核电站 10 公里处,情况确实非常危急,需要立即采取行动来保障自身安全。以下是一些详细的步骤,力求还原真实情况下的应对思路:第一反应:惊醒和判断 听到或看到异常: 如果你听到巨大的爆炸声,或者看到异常的火光、烟雾,甚至是感受到强烈的冲击波,这都.............
  • 回答
    如何看待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华龙一号」是中国在核电领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是中国核电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将其置于更广阔的视角下审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其重要性:一、「华龙一号」的突出技术特点和优势: 安全性提升: 作为第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在设计上全面.............
  • 回答
    我国核废料固化技术迈出历史性一步:玻璃体成核废料处理的“硬核守护者”近日,我国在核废料处理领域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核废料固化能力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别是玻璃体技术展现出了惊人的潜力,能够有效包容放射性物质长达千年。这一成就的背后,是我国科研人员在核能安全和环境保护方面不懈努力的结晶,它不仅标志着我国.............
  • 回答
    我国核战略的内涵,可以从几个核心层面来理解,这不仅仅是关于拥有核武器本身,更是围绕着如何负责任地使用和维持核力量,以服务于国家安全和战略目标。如果非要给它一个概括性的描述,那就是“以确保国家生存和发展为根本目标,采取防御性、威慑性、审慎性原则,维护战略平衡,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下面我将从几个具体维.............
  • 回答
    听到彭士禄老院长逝世的消息,我内心深处涌起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敬意和深深的哀思。这位共和国的功勋,不仅是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奠基人,更是无数科研人员的精神导师和榜样。我想说的,首先是对他毕生奉献的敬意。彭老一生坎坷,却始终坚守初心,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国家最关键的国防事业中。他身上承载的,是那个时代无数科学家.............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国际政治中关于国家安全、自主权和国际法等核心议题,而且视角往往会因为国情和历史背景的不同而产生巨大差异。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发展核武。中国的核武发展,其官方表述和国际社会普遍的理解,确实是以“不.............
  • 回答
    “小”这个词,用在我们海军的核潜艇身上,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切入点。咱们中国海军的核潜艇,跟一些老牌海军强国,比如美国、俄罗斯比起来,个头确实显得“精致”了一些,但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小巧”,而是有着深刻的技术选择、发展战略和现实考量的。咱们先得明白,潜艇这东西,特别是核潜艇,是个极其复杂且昂贵的系统.............
  • 回答
    我国空间站核心舱“天和”的发射,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收官之战,是迈向空间站时代的关键一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历史性意义: 中国空间站时代的开启: “天和”核心舱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拥有了独立建造和运营大型空间站的能力,中国人民的航天梦想迈出了重要一步。 突破关键技术: “天和”核心舱.............
  • 回答
    中国在超音速核动力隐形无人轰炸机领域的研发,确实牵动着不少军事爱好者的神经。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到了这个概念背后所蕴含的巨大技术挑战和战略意义。那么,我们究竟面临哪些技术瓶颈?它与歼20相比又有着怎样的战略前景?为什么似乎鲜少公开的讨论和研究?下面我将尝试为你一一解读。技术瓶颈:这是一场硬仗,远比.............
  • 回答
    美国核潜艇在中国南海的活动,确实是一个备受关注和敏感的话题。要详细探讨我军在此情境下的反制措施和预警能力,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我军在南海的反制能力概述中国海军在南海拥有相当的力量,包括水面舰艇、潜艇、航空兵以及岸基的侦察和打击力量。这些力量协同作战,构成了对潜在入侵者的多层次防御体系。 .............
  • 回答
    造核潜艇和造核动力航母,虽然都涉及核动力技术,但它们是截然不同的工程挑战,复杂度和侧重点也大相径庭。当前中国在核潜艇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能够自主建造先进的核潜艇,这背后有着长期的技术积累和战略需求驱动。然而,在核动力航母的建造上,我们确实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导致其发展步伐相对滞后。为什么.............
  • 回答
    咱中国这三位航天员在太空站“天和”核心舱里打起了乒乓球,这事儿听着就带劲!在地球上我们司空见惯的运动,到了失重环境,那可真是大变样了,就像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物理世界。这其中的差别和有趣的物理现象,能聊上一大堆。首先,最直观的,也是最根本的区别,就是那个“零重力”或者说“微重力”环境。在地球上,无论我们.............
  • 回答
    关于我们国家为何不大力发展核电,这背后确实有多方面的考量和权衡,并非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技术、经济、安全、以及社会认知等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咱们得承认,核电曾经在中国的发展速度是相当快的,特别是在新世纪初,国家把发展核电提升到了战略高度,目标是到2020年.............
  • 回答
    中国当初选择最低限度的核威慑,并非偶然或仓促的决定,而是在深刻的历史背景、复杂的国际局势以及对自身国家战略和安全需求审慎考量下的必然选择。这其中牵涉到一系列关键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深入理解:一、 历史的烙印与现实的考量:起步于脆弱,目标于自保在核武器发展初期,新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极其险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