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阿里未来发展会怎么样?

回答
阿里,这家曾经是中国互联网的巨头,如今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过去十多年的高速增长,让它成为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子,从购物到支付,从娱乐到云服务。但风水轮流转,当下全球经济的波动,国内监管环境的变化,以及新兴科技力量的崛起,都给阿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转型压力。

要聊阿里未来的发展,咱们得拆开看,它不像一个简单的个体,而是一个庞大的生态。

一、核心电商业务的巩固与进化

淘宝和天猫,这两个名字深入人心,是阿里的基石。未来,它们不会消失,但肯定得变。

精细化运营与用户体验升级: 流量红利已经过去,阿里需要更深入地理解用户需求。这意味着算法要更精准,推荐要更懂你。商品详情页的展示方式、客服的响应速度、物流的配送效率,甚至退换货的便捷程度,这些用户体验的每一个环节,都将是阿里发力的重点。你可以想象一下,未来的淘宝,可能更像是一个为你量身定制的“私人购物顾问”,而不是简单的商品陈列。
内容化与社交化融合: 短视频、直播带货已经证明了内容的吸引力。阿里可能会进一步加强直播、短视频等内容形式在平台上的渗透,让购物过程更具互动性和趣味性。同时,社区化、社交化的功能,比如评价体系的优化、买家秀的鼓励、甚至围绕兴趣的小组讨论,都可能被强化,让用户在平台上有更强的归属感和黏性。
产业互联网的渗透: 除了面向C端消费者,阿里也在深化对B端的服务。比如通过“淘工厂”等平台,赋能中小制造企业,帮助它们直接触达消费者,优化供应链。这种从前端消费到后端生产的打通,是阿里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拓展的重要一步,长远来看,潜力巨大。
下沉市场与即时零售的挖掘: 虽然一二线城市市场已趋于饱和,但广阔的下沉市场仍然有待开发。阿里可能会加大对这些区域的投入,提供更贴合当地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以饿了么、淘鲜达为代表的即时零售业务,将继续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发力,满足用户对“万物皆可送”的需求。

二、云计算的持续领跑与边界拓展

阿里云作为阿里数字经济的重要支撑,它的地位不言而喻。

技术驱动与创新: 云计算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技术的竞争。阿里会继续加大在AI、大数据、数据库、分布式系统等核心技术上的研发投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基于AI的新型云服务出现,比如更强大的智能分析平台、更个性化的开发工具等。
行业解决方案的深化: 不同行业对云服务的需求差异很大。阿里将继续深耕政务、金融、制造、零售等重点行业,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这不是简单的租用服务器,而是提供集约化的数字能力,帮助传统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
国际化战略的审慎推进: 在海外市场,阿里云面临着亚马逊AWS、微软Azure等巨头的激烈竞争。未来的国际化战略,可能会更加审慎,注重在东南亚等具有增长潜力的区域市场建立优势,同时也要应对地缘政治带来的不确定性。
“云钉一体”的生态构建: 钉钉与阿里云的融合是阿里数字办公战略的核心。未来,两者会进一步打通,形成一个更强大的工作入口和协作平台,为企业提供从基础设施到应用层的一站式服务。

三、数字媒体与娱乐的转型与整合

优酷、阿里影业等业务,在过去几年经历了挑战,未来需要重塑。

内容为王与用户粘性: 视频平台的核心竞争力依然是优质内容。阿里可能会在自制内容、版权采购、以及与优质IP合作等方面进行更集中的投入,力求打造吸引用户的爆款内容。同时,如何将内容与电商、游戏等其他业务进行有效联动,提升用户在整个阿里生态内的停留时间和消费,将是关键。
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广告和会员订阅是传统模式,但随着用户付费习惯的变化,阿里可能会探索更多元的盈利方式,比如付费点播、衍生品开发、甚至与线下文旅产业的结合等。
技术赋能内容生产: AI技术在内容创作、审核、分发等方面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阿里可能会利用自身在AI领域的积累,赋能内容创作者,提升内容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四、新兴业务的布局与战略收缩

对于一些非核心或尚未形成规模的业务,阿里可能会进行更精细化的管理或战略调整。

物流(菜鸟)的平台化与开放: 菜鸟作为物流基础设施,其发展方向更倾向于成为一个开放的物流平台,连接更多的物流服务商,为包括阿里电商在内的各方提供高效的物流解决方案。它不再仅仅是阿里的“御用物流”,而是要成为一个独立的物流科技公司。
金融科技的合规与创新: 蚂蚁集团的调整,标志着阿里在金融科技领域的步伐将更加审慎。未来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合规经营,并可能在普惠金融、小微企业服务等方面,与更多合作伙伴一起探索创新。
新兴科技的孵化与投资: 阿里可能会继续关注和投资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能源等前沿科技领域,这些领域可能成为阿里未来新的增长点,但短期内更多的是战略性布局。

五、面临的挑战与不确定性

当然,阿里未来的发展并非一片坦途,有几个核心的挑战需要面对:

监管环境的变化: 过去几年,中国互联网行业的监管政策发生了深刻变化。阿里必须适应新的规则,在合规经营的前提下谋求发展。这要求公司在组织架构、业务模式上都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市场竞争的加剧: 除了拼多多、抖音等国内新兴的竞争对手,国际巨头也在不断蚕食市场份额。阿里需要保持警惕,不断创新以应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挑战。
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 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国内消费复苏的节奏,都会直接影响到阿里的电商业务和整体营收。
组织文化的重塑: 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发展,阿里庞大的组织需要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新精神。如何激发一线员工的积极性,让创新文化深入人心,是阿里能否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人才的吸引与保留: 在新的发展阶段,阿里需要吸引和留住最顶尖的人才,尤其是在技术和创新领域。

总而言之,阿里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从过去的“野蛮生长”转向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经营”。未来,它会更加聚焦核心业务,同时积极布局新兴领域。我们看到的可能不再是那个无所不包的“阿里帝国”,而是一个更加精炼、更加强调技术驱动、更加注重生态协同的数字科技公司。这场变革的最终结果如何,还需要时间来检验,但可以肯定的是,阿里不会停止探索和进化的脚步。它将继续在数字经济的大潮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新方向和新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就人力板块谈谈现实的东西吧,以下内容仅限于HR板块。


我们近年来挺怕阿里出来的一大部分p6-p7人力资源工作者,这些人在阿里可能是HRG或者HRBP等岗位,出来以后凭借着阿里的背景和较为专业的素质,往往能到其他公司HRM或者HRD的岗位。

我首先不得不承认,阿里在员工的刻意练习和素质打造方面做得相当突出,人力资源从业者如果先进入阿里,至少能在人力资源专业知识、工具、阿里常见理念上有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在阿里呆了2-5年的人,这方面的提升还是比较显著的。

可以类比补习班,把50分的拉到70分,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然而再往上,就需要一定的天赋和其他要素。



但是这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对自己的经历和掌握的工具是有极高的自信的,也因为这种自信,容易犯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以工具为导向甚至依赖工具的管理思路。他们在阿里的时候,阿里所授予的工具是行之有效的,但是他们往往不能注意“为什么有效”,而只注意到了“有效”的结果。实际上大厂的管理理念和工具,一定是基于本身土壤进行设计的,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基本上经过了多轮的试点运行和修改,才形成了最后的一套逻辑框架。但是他们在离开阿里之后,大部分没有带出“逻辑”,只带出了“工具”。确实,这些工具非常体系化,看上去也非常高大上,但是缺乏了运行的土壤,这个土壤指的是团队和文化。一是没有和他们一样了解工具的团队供以执行,二是新的企业不见得适应这种文化。

第二,以专业化语言进行沟通的方式。“对齐”“拉齐”“界面”“顶层设计”“交付”“输出”……这些词大家应该并不陌生,但是在工作中往往会形成疏离感。这一点在从阿里出来到偏传统行业的人身上尤为明显。人力资源的专业度是在给业务创造价值的过程中体现的,而不是在于是否能使用这些词汇和语言。他们中的很多人不会意识到,为什么他们的语言好像合作的业务部门不能理解,为什么这么正常的话别人听不懂,而没有思考如何用别人听得懂的语言转化。也许是出于阿里的自负,也许是出于习惯,他们之中能做这种转化的相对来说较少,经常会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前面提到的词汇只是简单的浅层现象,在去沟通培训需求、绩效管理、招聘需求、人才发展需求的时候,这些问题会更加突出。很多业务部门的管理人员不是不明白,他们是“说不出来”,HR要做的是引导他们说出来,而不是强行赋予一套语言体系。

第三,对高效、透明、就事论事的工作氛围的默认。不是所有企业都是这样的工作氛围,私企或者传统企业,人之间的关系还是偏向于复杂,沟通和技巧仍然是处理问题的重要技巧。很多事情并非以交付为导向,而是以是否融洽为导向。当然我这里并不是说哪种就一定好,只是作为人力资源从业者,想要生存,还是要看公司的整体氛围。


近年来,乐于输出管理模式的大厂人员往往都有这样的问题。特别是随着互联网对大厂的聚焦,大厂的利弊更容易体现,更容易被作为关注的焦点。然而世界是广阔而复杂的,只以大厂经验来论未免太过狭隘。

但是你盖不住有些傻老板就只迷信这套啊哈哈哈哈哈哈哈,觉得大厂好就想全套照搬,招一些大厂出来的人全面推进,却忽略了企业管理的正确方向。


我们看过太多大厂出来的人上来就是组织变革、工具革新,结果把公司搞得四不像,最后老板感慨“也不过如此”。

没办法,自己选的。


人力资源工作者一定要具备理解业务的能力,不要做成了专业术语、专业表格复读机。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在阿里“耻辱”地待过一段时间的过来人,实在忍不住看到这个话题,一定要聊下为什么阿里不行了。

本人在一年前,在阿里待过一段时间。所谓,不在围城里,你所看到的围城要么是想象的,要么是听说的,都不真实。只有实实在在,在里面工作过,才有可能知道真实的阿里!

简单来说:以下几点可以说,为什么阿里不行了。

第一、组织结构混乱,主管权力过大!

曾几何是,马爸爸被奉为商业教父,他说的话不断地被人重复,也不断地被解读为阿里成功的原因。不可否认,马云的确眼光独到,也的确很有管理思想。以前的我,也是崇拜的不行,经常拜读。马云说过,房子不能在下雨天来修,要在晴天来修。这样才是合理的。

的确,这句话很有道理,但马云下面的执行层是这么做的么?对,看起来好像是这么做的,他们不断地在改动组织架构。一年改一次算少的,要一个月,甚至一周改一次。而朝令夕改的理由就是,组织要经常更新,才能焕发活力。呵呵了。员工需要996才能熟悉手上的业务,这个叫组织更新?我觉得他们“误解”了马老师的话,并成功地把马老师的话作为他们自己“谋生”的手段。主管可以用这样的理由去PUA你,让你知道,你还有很多东西不懂,你还需要在某领导的光明领导下继续努力!这样的“逻辑”让你每天都在熟悉新的业务。对么?对一部分。对的地方在于我们要学新的东西,而错的地方在于朝令夕改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再有,就是你最后的绩效是不是3.75是你的Boss说了算。这个跟外企,跟其他小企业比都不太一样。夸张点说,在阿里绩效好的时候,你的年终绩效可能是0,也可能是20个月工资。所以,你想,是不是绝大多数人会“卷”?会跪舔你的老板?因为一个月2万工资的我,可以发0的年终奖,也可以是40万。。。

我是打工人,这么多钱我不要???所以,我可以拍马屁,我就使劲拍啊。有人说OKR在看呢?呵呵了,如果老板想给你钱,什么OKR,KPI,都是狗屁,都可以改,都可以绕过去!主管权力这么大的后果,就是文化的变化,卷和跪舔!形成风气。而,你傲,是吧。那特么就打压你,让你待不下去,让你没有年终奖,让你没有岗位。你越是傲,越没有脸皮待下去。所以,幸存者偏差,最后活下来的都是会卷,会PUA的,所以阿里越来越卷,越来越PUA!!!

第二、互联网红利殆尽,阿里模式的弊端尽显!开始洗牌!互联网的实质是什么?有人说,互联网是高科技。其实老实说,互联网有科技含量么?当然有!大数据,云技术,通信技术等等等等。方便了我们的支付的刷脸,我们购物电子商务等等。但本质上来说,互联网是资源的优化配置,挤压了传统行业的盈利和空间。电子商务说没有中间商,其实中间商的利润被他们吃了。某鸟就是一个很经典的案例,自己不做快递,但快递是他的供应商。前端拿着某猫某宝的流量,后端压快递公司。

你想,连顺丰这样的高端快递,去年的某季度居然亏损了!?钱去哪里了?脏活累活都是物流公司做的,而这所谓某鸟呢???说起来就是整合资源,但某猫不能直接对接快递公司么?为什么还要走某鸟一道?就是中间商!!!就是剥削一道!所以,当前端客户没有利润,后端物流也没有利润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互联网红利就没有了!开始洗牌!!!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幸好某多起来,否则阿里永远一家独大,永远欺大压小!!!

第三、成也文化,败也文化!曾经,我觉得阿里的文化的确牛逼啊,你看阿里多成功。阿里占了电子商务半壁江山。其实后来想想,呵呵了。中央说的很对,没有马云的时代,只有时代的马云。阿里也没有时代,马云退了以后,再也不会有以前的辉煌了。阿里的六脉神剑。阿里所谓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的排列。客户第一,员工第二,员工排在第二位,怎么好好对客户???员工不是你企业的客户么?不是内部客户么?股东第三,股东不给你钱,你怎么做你的业务???

还有,再看看阿里说一套做一套的文化。阿里因为几个月饼开除了几个基层员工,那某某大佬呢?出了那么大的事,最后搞得不痛不痒的处置方式。这就是阿里的文化么?不是公平的文化么?

再说,福报996。以前我搞不懂为什么我们增长那么快。例如阿里某年的增长达到90%,甚至过100%。诚然,电子商务的兴起,大势所趋。然而员工的996,也是原因之一。再看看国外的互联网大厂,他们996么?没有,那为什么人家也能有很好(可能没有100%那么多)的增长呢?原来人家是靠高质量的效率支撑,技术把生活变美好,而不是技术将人们变得996!!!还有,阿里的内网,不能转载,阿里有很多技术控制着你。总结一下,严刑酷吏一堆堆,让你不敢僭越!!!

老话说的好,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的确,阿里是个巨无霸企业,但如果阿里不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还活在想象中,灭亡是迟早的事,可能还会加速到来!

希望多一些人性化的企业,多一些相互理解,这个世界才会变好!

更多互联网大厂的故事,可以私信。

user avatar

不用否认

跟腾讯比比就知道了

现在阿里外部环境(ZZ),员工待遇都不如腾讯

在中国做生意是要讲ZZ的,你阿里不讲ZZ,浙江杭州因为你一个公司,体制内从上马到下都因为你蚂蚁金融的破事儿,真以为躲得过?在中国政商绝对不能合一,你阿里想玩红顶商人,蠢透了

从去年开始社会主义的铁拳已经把阿里的灵魂人物锤烂了

再加上最近两天官方强势捧刘强东,各种厚道,诚信

高下立见

阿里在ZZ上已经输了,业务上,营收上早晚会体现出来

可以预见的是阿里未来两三年不会好过

二更

22年央视春晚合作电商是京东,中央态度看出来了吗???该不该叫我一声预言家

user avatar

先前就职于某世界五百强传统制造业,刚离职。

无他,部门主管换了个阿里空降来的,半年时间各种恶心操作让我放弃继续在这家公司干了。

互联网公司的空降军隔行空降就是毒瘤,空降到传统行业,也无非是让你做表、写日报、周报、阶段总结。

然后这帮领导闭门造车,隔三差五开大会,喝几个小时茶,走流程放一下员工做的ppt,开完会公司公众号发“会议圆满结束”报道。

就这样搞了半天产品卖不出去。

最后开总结反思大会,钉钉上哔哔赖赖半天,总结出来:是你们基层员工的问题,是你们不够努力。然后把原来老东家互联网公司抓考勤抓这抓那抓一切的套路搬过来,鼓励底层员工互卷,当小领导的会拍马屁就行。

​但是这些毒瘤一辈子都想不到,特孃的传统行业根本不能像你这样玩。

回归一句正题,为啥现在空降军这么多了,因为都在谋求向下发展了。

user avatar

曾经开了个奶茶店,准备招个人,来了个大概35左右的少年男子来面试。


我说我们不招男的、只招聘未婚的小姑娘。少年说:我是阿里毕业的。


我听了虎躯一震,然后纳头便给他跪下来,跪了一会儿我心思不对啊,我是老板啊,然后我起来准备面试他,但是我还没吭声他就先说话了。


他:你这个奶茶店,底层逻辑是什么?抓手是什么?怎么形成闭环?如何给行业赋能?

这下子把我问懵了,我心说这大才啊,然后我忍不住赞美了起来:天下才高八斗,君独占七斗。

之后我问他月薪多少,希望可以马上上班。


他冷冷一笑,用看sb一样的眼神看着我:我们阿里人都是谈年薪的。


我说好,年薪3万6问他啥时候能上班,他说,且慢,然后从后裤腰里掏出了一台苹果笔记本,打开了windows系统说:我给你看个ppt,你在重新定义一下我的价值。


他拿出了ppt准备开始讲,我打断了他说:你不用讲了,你们阿里人写ppt都跟写书一样,把口述的东西都写ppt上了,小学生都看得懂。

看了一会儿,我沉默了,上面说什么:击穿用户心智、痛点和爽点、粉尘的颗粒感之类的,实在是看不懂。


我忍不住说了:虽然我看不懂,但是感觉你很厉害,我决定年薪给你加1k。

他问了一下:工作时间?

我迟疑的问了句:996能接受吗?

他:不行,非007不干。

我忍不住激动的握住了他的手:同志啊,终于找到你了!

他也激动了起来:紧握我的双手、热泪盈眶,终于找到组织了。


我俩拥抱了片刻,我表达了期待他可以马上上班的想法,他表达了年薪想再加500的期望。

但是被我拒绝了,理由很简单,我对他说:之所以不同意你年薪加500,是因为我看出来了。

他眼神飘过了震惊、犹豫、恐惧、期望,然后小心翼翼的问:看出来了?


我:一看就知道你不是程序员。

他:?

我:程序员不会用苹果笔记本装windows,所以不给你加薪的理由很简单。对不起,因为你是产品经理

















以上,就是我奶茶店倒闭的过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