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上甘岭联合国军为什么会打不下来?

回答
上甘岭战役(联合国军称“金化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一项极其关键且惨烈的战役。联合国军之所以未能打下上甘岭,其原因可以从战略、战术、意志和支援等多个层面来详细分析:

一、 中方战略部署和战术意图的成功:

战略要地的核心地位: 上甘岭(两个高地,主峰分别高程为395.2米和345.5米)虽然不高,但其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它位于金化以南,是正面战场通往志愿军后方的门户,控制着连接金化和五圣山的交通要道。一旦联合国军夺取上甘岭,就能切断志愿军的补给线,并威胁到整个志愿军的阵地部署,甚至可能推进到平壤。因此,志愿军必须死守。
阻滞联合国军攻势的战略目标: 在此战役之前,联合国军发动了“秋季攻势”,试图在冬季来临前解决朝鲜战争。志愿军在战略上处于被动,但上甘岭战役的胜利,成功地粉碎了联合国军的这一企图,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为后续的板门店谈判奠定了基础。
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战术选择: 尽管志愿军总体兵力可能不及联合国军,但在上甘岭这样的关键节点,指挥官们采取了集中兵力、依托坑道、昼夜反复争夺的战术。

二、 志愿军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人在阵地在”的战斗精神: 志愿军战士们将“人在阵地在”作为最高准则。即使阵地被炸得千疮百孔,甚至阵地上的土都快被炸光了,战士们仍然用血肉之躯去堵枪眼、去填充弹坑。这种以生命捍卫阵地的精神,是联合国军难以想象和瓦解的。
极端艰苦的战斗条件下的顽强抵抗: 当时联合国军发动了猛烈的炮击和空中打击,志愿军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下作战。工事被摧毁,伤亡惨重,弹药和粮食物资极其匮乏。但志愿军官兵们凭借着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以及对战争胜利的信念,咬紧牙关,顽强战斗。
坑道工事的有效利用: 志愿军在上甘岭构建了极其坚固的坑道工事,这些坑道四通八达,既是战士们抵御炮火的避难所,也是集结兵力、发起反击的基地。联合国军虽然占领了阵地表面,但很难深入坑道将其完全肃清。志愿军通过坑道在夜间和联合国军发动反击,收复失地。

三、 联合国军战术上的不足和失误:

低估了志愿军的战斗意志和防御能力: 联合国军在此前的战役中,对志愿军的战斗力有所认识,但在上甘岭,他们似乎低估了志愿军能够承受的炮火强度以及其顽强的防御决心。他们过于依赖强大的炮火和空中优势,认为可以轻易摧毁志愿军的阵地。
缺乏适应坑道作战的经验和能力: 联合国军的训练和装备更侧重于野战和公开的阵地战,对志愿军这种依托坑道进行地下作战的模式缺乏有效应对的经验和手段。在坑道内,志愿军可以利用地形优势和熟悉的环境,对进攻的联合国军士兵造成重大杀伤。
兵力投入的不足和分散: 虽然联合国军投入了相当多的兵力,但为了占领上甘岭这样狭小的区域,他们需要不断投入兵力进行反复的争夺。同时,其他方向的战线也需要兵力,导致在上甘岭的兵力投入并未能形成绝对的优势来突破志愿军的防线。他们攻占阵地后,往往难以巩固,志愿军稍作休整后便发起反击。
炮火和空中支援的局限性: 尽管联合国军拥有压倒性的炮火和空中优势,但在志愿军精心构筑的坑道工事面前,其效果受到很大限制。炮弹难以完全摧毁坑道,而且志愿军的活动主要在坑道内,难以被发现和打击。空中支援也难以完全压制躲藏在坑道内的志愿军。

四、 志愿军指挥员的英明决策和战术应变能力:

坚守坑道,以坑道为依托的战术: 志愿军的指挥官,特别是第15军军长秦基伟和第12军军长曾思玉,果断采取了以坑道为核心的防御战术。他们将部队主力依托坑道,保存了有生力量,同时利用坑道组织反击,保持了战场的灵活性。
灵活机动的反击战术: 志愿军在阵地丢失后,并不气馁,而是迅速组织小部队或连队,利用夜色和坑道渗透,对联合国军发起反击,往往能在短时间内夺回阵地。这种战术打乱了联合国军的进攻节奏,消耗了他们的兵力。
精确的弹药使用和后勤保障: 在弹药极其匮乏的情况下,志愿军指挥员对弹药的使用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和精确的计算,确保了每一发炮弹、每一颗子弹都能发挥最大的效用。尽管后勤供应困难重重,但志愿军仍然想方设法将有限的物资运往前线。

五、 战役的转折点和最终结果:

志愿军守住了阵地: 经过43天的激烈战斗,上甘岭两个高地最终仍然牢牢地掌握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手中。虽然阵地表面已经面目全非,但志愿军完成了坚守任务。
联合国军伤亡惨重: 联合国军在上甘岭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他们伤亡了数万人的部队,其攻势被彻底粉碎。
战略意义的体现: 上甘岭战役的胜利,不仅守住了阵地,更重要的是,它极大地提升了志愿军和中国人民的士气,并对朝鲜战争的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也迫使联合国军重新评估与志愿军作战的代价。

总结来说,联合国军未能打下上甘岭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志愿军凭借着极其坚强的战斗意志、创新的坑道作战战术,以及指挥员的英明决策,成功地抵御了联合国军强大的炮火和空中优势。联合国军的战术失误、对志愿军的低估以及缺乏应对坑道作战的能力,也为他们最终的失败埋下了伏笔。上甘岭战役的胜利,是志愿军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辉煌,它成为了朝鲜战争中一个永载史册的传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要了解为什么志愿军能打赢上甘岭战役就必须了解这场以惨烈闻名世界战役的来龙去脉。

对于志愿军与联合国军而言上甘岭战役都是“非常态”的:

擅长打运动战的志愿军倾尽全力投入到与优势敌人阵地战反复争夺中(这是红军与东北野战军都吃过的亏);

习惯平原公路推进的高度机械化美军选择以步兵密集冲锋进攻工事化的山地(硫磺岛战役才过去没多少年)。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常的战况就得从背景谈起。

朝鲜局势自1951年6月10第五次战役结束,三八线附近对峙格局初定。

此时美国由于军费暴涨、战事不利、国内反战,杜鲁门总统面临巨大的压力。光看军费,51、52、53年美国军费年增长率是71%、95%、14%,由1950年的130多亿增长到520多亿,而二战军费巅峰的1945年美国军费也才800多亿。这种政治压力传导到朝鲜半岛,就是力挽战局颓势的李奇微调任欧洲,由更有政治外交头脑的克拉克接替。

国际上更是通过苏联,向中朝传递谈判的信号。在考虑战后朝鲜的境况后,尽管美国陷入朝鲜战争对苏联有利,斯大林决定支持双方谈判。

1951年7月双方开始谈判。

此后,双方在战场上的军事目的就从最初的打到鸭绿江或者赶下太平洋逐渐转变为为谈判筹码而战。

“边打边谈、以打促谈”——毛泽东

以上的是当时两军指挥官所面对的大环境,而上甘岭战役的爆发也有一定的偶然因素。那就是当时的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的儿子在朝鲜执行飞行任务时,被志愿军高炮击落阵亡。

再加上之前跟志愿军的战场结怨,使得老年丧子的范弗里特制定了“摊牌行动”这个以绝对火力拿下上甘岭,进而威胁五圣山乃至整个志愿军三八线防御计划。到时候,板门店谈判桌前中朝代表也将陷入被动。

对于克拉克而言,批准该计划的原因除了对老同僚的遭遇同情,更关键的是这项作战计划确实无论从军事还是政治的角度来看是非常高明的。

1、目标是限制的:夺取志愿军主阵地五圣山前的两处当时不起眼后来非常著名的597.9与537.7高地。

2、规模是可控的:志愿军的防守兵力是两处高地各一个连,范弗里特预估伤亡了控制在200左右。

3、军事效果:夺取两处高地可威胁五圣山主阵地,动摇整个志愿军战略部署、夺取高地就控制了高地下的公路地带,美军的机械化部队就可以长驱直入进入西面平缓地区穿插包夹志愿军主力。

(五圣山西面就是志愿军15军军部和驻守山地的4个团,平康谷地再往西就是38军,五圣山附近阵地控制着通往平原的要冲)

4、政治效果:这种战场面积不到4平方公里的小规模的军事行动既不会打破对峙格局激起舆论反感浪潮,潜在的军事威慑力又能对谈判产生直接效力,更重要的是正值总统竞选当口的民主党人杜鲁门急需一场漂亮的胜利来弥补朝鲜战争的焦灼对于民主党选情的不利影响。

外国有军事爱好者就以电脑摸拟推演过,当时若不以上甘岭为主攻目标而是将目标转向处于西面的西方山阵地的志愿军部队,在正面硬碰硬的情况下那么这场战役的结果就会完全不一样。

单单从军事角度可以这么假设,但实际上如果直接进攻西方山或者五圣山主阵地,那么整个个三八线对峙格局立马被全盘打破,这在当时的外交政治趋势下是不被允许的。克拉克也绝对不会批准这一计划。

1952年10月14日行动开始

联合国军正式进攻前,全线炮击30公里的志愿军防御正面,让志愿军将注意力集中在五圣山、西方山等主要防御阵地,以掩护主攻方向达成攻击的突然性。

在上甘岭主战场,联合国军以200+200的飞机大炮狂轰滥炸、超标五倍的火力严密封锁各路线、三个步兵营集团冲锋,意欲一举夺取两个志愿军连守卫的小高地。

与此同时,许多国际媒体受邀观摩采访,可以说这个被范弗里特宣传为“摊牌行动”的作战计划一开始就期望获得最大的外交、政治效应。

在范弗里特计划里,处于绝对火力封锁网内的597.9与537.7两个高地早已是囊中之物。

(这两张图显示在整个对峙的三八线,战事就集中在五圣山下3.7平方公里的战场上,可见上甘岭战役的重要性与特殊性所在。)

这个时候顶着有史以来最强大炮火的志愿军,就祭出了“坑道”这件被军迷们津津乐道的法宝。

关于志愿军坑道作战的分析非常多,这里就谈谈被忽视的一点:地利。

不是山势、海拔,而是:

朝鲜半岛的地质结构属于形成于中生代侏罗纪的花岗岩和石灰岩地系。

比如著名的金刚山的主要构成就是花岗岩。

五圣山所处的地区与金刚山接近,山体常年的风化作用下虽然有土壤覆盖、树木茂盛,但其山体基础仍旧是花岗岩构成,并且由下至上破碎的岩层与土壤掺杂,形成了崎岖的山地地貌,也为构筑复杂坚固的坑道工事提供条件。

所以在阅读朝鲜战争资料的时候,常常可以看到志愿军小股部队依托大块岩石、峭壁构建山地工事,防御炮火攻击、居高临下阻击沿公路推进的美军机械化部队。如果没有石灰岩花岗岩交错的地貌,光凭土工作业就想挡住机械化部队前进代价无疑要增加太多太多,难度近乎登天。

有了这一基本认识就可以知道为什么美军没有从挖地道进攻了,不是没想到而难度太高没有工程机械根本挖不动!还要短时间达成战术目标就更不可能。

由于此前战役中,志愿军坑道作战对于防御敌军重火力的奇效,在三八线对峙的一年多里,轮换驻守五圣山地区的志愿军就在不停利用各种方法在花岗岩地貌的山地挖掘构建坑道工事。

正因为有了天然花岗岩地貌加成的坑道,因此坚持坑道作战志愿军才能扛住整个战役期间美军190万发炮弹的倾泻。即使如此还是发生了坑道坍塌的悲剧,而要是换成我国江南地区的红壤山地,即使美军没有采用挖坑爆破法,在重炮狂轰滥炸与工兵精准爆破之下,坚守坑道的部队无疑将面临灭顶之灾。

由于有了坑道战术,范弗里特弹药量效果大打折扣,第一天的进攻即告失利。

志愿军高层也看到了摊牌行动的险恶用心之处,因此倾尽全力突破封锁线增援上甘岭,而在公众面前未达成预期作战目标的克拉克与范弗里特也只能硬着头皮加码。两个连的阵地上,战斗规模迅速扩大为团级、师级,最终达到军一级战役级别,

有了坚固的坑道,只是做到了在对手火力下保证生存,要想要在优势敌军面前达成进攻与防守的目标那就必须提到第二个在上甘岭战役的讨论中常常被忽略要素:志愿军炮兵。

“毛泽东在1952年12月16日指出:今年秋季作战,我取得如此胜利,除由于官兵勇敢、工事坚固、指挥得当、供应不缺外,炮火的猛烈和射击的准确实为制胜的要素。”

志愿军炮兵在上甘岭战役期间发射炮弹40余万发,而美军则是190万发,火炮比例大概1比4。虽然双方在弹药、口径上相差悬殊,但考虑到具体战术,实际作战效果的差距可能就没有数据那么大了。

美军的炮兵火力除了杀伤目标、轰击阵地坑道,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用来严密封锁周围阵地向上甘岭增援的各个通道,阻断志愿军对于两高地的支援。几百米的距离上就有以高强度火力密布数道封锁线,以至于志愿军连小小的苹果都无法运上去,增援的部队一半乃至更多还没看到敌人就倒在了进军的路上。由于部队消耗过大,为了增援上甘岭,秦基伟把自己警卫连也送上前线,但穿越封锁线后最终到达阵地的仅有二十多人。

志愿军炮兵由于数量相对较少,所以作战目标逐渐调整为“以杀伤敌方有生力量”为主,这在联合国军急于取胜而成建制投入部队进行人海冲锋的局面下,效果尤为出众。而且当联合国军付出重大代价占领表面阵地的时候,就处于一个尴尬的局面:当志愿军死守坑道时,位于表面阵地的联合国军将面临志愿军炮兵的直接打击,而短兵相接的状态也无法得到己方直接火力支援,最后在志愿军主力与坑道守军的反击下再次丢地表阵地。

两个高地就在这样的往复间易手数十次。

最终,上甘岭战役中方数据是联合国军伤亡2.5万人,而炮兵杀伤的敌军就有1.3万,超过一半(还有一个数据是70%)。在美国士兵的采访和回忆里,关于志愿军火炮特别是喀秋莎火箭炮的描述也不少见。

这与运动战为主的初期是不一样的,因为五次战役之前由于美军的空中优势与我军的作战形态,使得新组建的志愿军炮兵并没有太大可以发挥的机会,直到僵持阶段的上甘岭战役。而且1.3万是杀伤数字,考虑到炮兵火力的威慑作用与附带效果,也难怪有人说这场战役也预示着我军将从以枪战为主向以炮战为主的转变。

有了坚固的坑道工事、有了大量杀伤敌人的炮兵,阵地上得火力与兵力的劣势得到缓解,但是坑道迟早会被堵死、封锁、破坏,与美军拼炮弹终究不是办法,获取胜利的根本还是在于表面阵地的争夺,因为唯有站稳表面阵地、打破美军战术目标与战略意图,才能在板门店、在美国本土乃至国际上产生影响。

因此最核心因素的还是在于志愿军士兵。

黄继光堵枪眼的故事就发生在一次夺回表面阵地的进攻当中。如黄继光一样涌现的战斗英雄太多了,他们的战斗细节、壮烈事迹这里就不一一复述。

这里要特地拿出来说的是一个在上甘岭采用但很少被提及的一个战术:

“添油战术”

这可能出乎很多人意料,根据兰彻斯特方程这种在各种军事题材作品里被往往充当反面案例的战术,恰恰在多种特殊因素酝酿出的上甘岭战役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道理其实很简单,由于美军猛烈的炮火与飞机狂轰烂炸,成建制的防守大片阵地往往死伤惨重,部队消耗非常快,于是指挥员就把阵地分散,留少部分人防守,一处阵地就三个人,其余进入掩体,伤亡一个就补一个。这样就大大减少了部队短时间内的减员也牵制了大批敌军,而且同时由于有炮兵火力的存在对敌杀伤效果不会被削弱多少。这就把依靠人数与武器优势的欲速战速决的美军拉进了比拼意志力的鏖战之中。

理性地读这些文字的时候只会当做一种灵活处置的战术安排,但当把自己的思绪代入到当年硝烟弥漫的战场时,那种无与伦比地震撼与感动就如同泰山压顶般袭来:

…当战友一个个进入掩体,留下你面对潮水般涌来的敌人与震天的爆炸,你知道哪怕子弹穿过胸膛、炮火湮没身躯,也不能停止战斗…

…当连长下令准备进入阵地的时候,你明白此去便不再回头。临走前一双双坚毅的眼神,那是在告诉你:拿起牺牲战友的钢枪吧,我们将紧随你的脚步…

没有烈酒壮胆没有金钱利诱

这是上级对下级的绝对信任

这是士兵对命令的绝对忠诚

这是战友与战友的绝对真诚

这不是两个小时好莱坞电影最后感人至深的高潮,而是志愿军战士每天每夜的前赴后继。

人类战争史上英雄事迹太多太多,但你很难再找出第二支能无条件坚决执行这样军令的成建制部队。

这是用电脑无论如何也推演不出来的…


兰彻斯特方程在上甘岭失效了,无数与敌同归于尽的烈士、许许多多坚守阵地的孤胆英雄,换来的是美国人,在与日俱增的伤亡与不堪承受的后勤与政治压力下,耗散殆尽的战争意志。

与朝鲜战争前中期大开大合的运动战不同,上甘岭战役的形式更像是面对面的角力,退一步就是深渊没有取巧可言。双方拼的是血肉,更是意志。

当克拉克与范弗里特逐渐发现原本一场在媒体面前表现的绝对火力与优势兵力下的迅速胜利演变吞噬兵力与装备的无底洞时,这种反转也在美国政坛与媒体上产生剧烈影响:

美国军事史专家沃尔特·G·赫姆特在《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一书中说:"'摊牌行动'得到了一个令人嘲讽的结局。"

美国合众社说:这次战斗中"美军的伤亡率达到一年来的最高点"。

美联社记者伦多夫在战况综合报道中说:"金化战役已经成了一个无底洞,它所吞食的联军军事资源比任何一次中国军队的总攻所吞食的都更多。"

范弗里特本人也不得不承认:"这是战争中最血腥的和时间拖的最长的一次战役,使联合国军蒙受到重大损失。"

在这种大环境下,克拉克与范弗里特再也没有理由向上甘岭增加兵力火力投入,更何况几次轮换下来除了少量驻日美军,远东再无可用兵力。美国本土也绝不会再派军队过来。到战役后期慢慢地志愿军的对手更多的是替换上来的南朝鲜军队。

1952年11月20日,志愿军反攻收复537.7高地6号阵地。

1952年11月25日,537.7高地完成换防移交,上甘岭战役结束。

此后,面对上甘岭战役的结局,美国军方与政界就形成了一个共识,在朝鲜的军事行动已经无法获得任何战场和外交上的利益。

1953年1月,杜鲁门下台,其所在的民主党大选失败,共和党艾森豪威尔当选。

1953年志愿军发动夏季反击战,彻底确定了三八线的格局与朝韩两国边境线。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

上甘岭战役起于一个老将的一时激愤与政客的军事投机,终于尸骸累累的战场。

坑道、炮火、厮杀,从始至终在这3.7平方公里战场,志愿军战士用血肉之躯左右着的是板门店谈判桌上唇枪舌剑、三千里锦绣江山未来的命运乃至横跨半个地球的政治、外交博弈。

user avatar

既然问‘上甘岭联合国军为什么会打不下来’?

可以先稍微了解联合国军在52年夏秋季的攻防拉锯作战进程+其在某阶段后所面临的境地,以及为摆脱这种境地所采取的行动--》行动产物----上甘岭。



--------------------------------------------

至于这个产物 让联合国军 ‘收获了’什么,“损失”了什么(伤亡之外),美军方/白皮们的战史,文件,资料/译韩国战史前言里多少还是记录了一些---






52年夏初战线上的山头拉锯(联合国军发动的攻势称为operation counter),zg军对那些阵地的反复争夺战的激烈程度,在山头反复易手战斗的残酷+联合国军承受的伤亡,使得克拉克想停止发起新的攻势,但范某人认为高伤亡是归结于联合国军任由敌方在选定的时间,选定的地点发起进攻,因而联合国军需要发起一场攻势,再夺回主动权,从而迫使敌方在联合国军的部调下作战, 于是有了----上甘岭。

结果,联军原定预想的投入单位数,耗费时间,损失人数(最终约45倍~或16倍)的预案都泡了汤,阵地还多被敌方夺回。在这个双方对飞大量炮弹的战役中,联军意识到其炮兵优势所受限制,13个野炮营打出的200万发炮弹也无法确保胜利---事实是当对手的炮弹发射量增长后(可以查查中方52年10月前有哪次在朝鲜战场上为如此小面积阵地攻防在1个月的时间内发射几十万发炮弹,炮管子多不代表发射的炮弹多,而中方从入朝始,几次战役虽纸面上有一定数量炮兵部队,但各次战役的炮弹发射量就不值一提---几多原因造成),即便中方在上甘岭那个发射数量仍然与联军炮弹发射数量有很大差距,即便双方在炮兵软硬技术等方面仍大有差距,但战场上的现象还是发生了改变,历来多以技术兵器发挥立体大火海威力的联军,遭遇对手的小规模单一平面火海(相对UN),一样会开始显露部分“原形”。

总统和高层认为 此战役使联军士气大受打击,而敌方此战后则是相反感受。同时克拉克鉴于联合国军蒙受了更严重的伤亡(讽刺的是战役发起的原由之一就是之前operation counter发起后联合国军所承受高伤亡数),要求范不要再重复这种攻势了。



-------------------------------------


所以试问如果对于联合国军,这个产物其产生过程得到的‘收获’与之前面临的情况相比,似乎适得其反, 那为什么还要继续维持”这个产物“呢?(包括以后还有没有必要在战线上进行如此规模的‘名为夺回主动实为’犯贱’的行动呢?)

user avatar

战略上:

美帝如果用全力打

肯定打的下来

然后欧洲就姓了苏了·

世界岛就是苏联的了···

美帝就可以洗洗睡了····


其实可以这么说,就算是中苏交恶,关系最不好的时候,美帝入侵中国的话,苏联肯定想都不用想,就是卖肾援华·····

同样的,中美交恶的时候,苏联进攻中国,美帝也是想都不想,直接卖肾援华


小平同志解释过,就是虽然我很差,但是第一第二有一个打我的话损失都大,打完了就没办法和剩下那个对抗了,这种情况下,我们反而成了世界第三···虽然注水严重·······


战术上,

志愿军在开始运动战之后发现把美帝围住了,人家坦克把周围一包,飞机空运物资,你根本打不下来··

后来想了半天,就把美军往下拉吧·

于是中美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

大家一起打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候的战壕战吧·····

最大限度的拉平了双方的武器上面的差距

有美帝老将军表示梦回一战了····


武器上,抗美援朝,是子弟兵从红军时代开始,第一次,用火炮等重火力杀伤的敌人占一半以上的战斗

1952年,是中国几十年来第一次,军费开始低于全国支出一半的时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上甘岭战役(联合国军称“金化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一项极其关键且惨烈的战役。联合国军之所以未能打下上甘岭,其原因可以从战略、战术、意志和支援等多个层面来详细分析:一、 中方战略部署和战术意图的成功: 战略要地的核心地位: 上甘岭(两个高地,主峰分别高程为395.2米和345.5米).............
  • 回答
    对于日本试图在奥运会场展示旭日旗,韩国方面表现出强烈反对并考虑诉诸国际社会,而中国在此议题上的相对沉默,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牵涉到多方面的历史、政治和现实考量,而非简单的“不出声”可以概括。首先,我们要理解旭日旗在日本国内的定位,以及它在韩国和中国等受害国心中的特殊含义。旭日旗在日本.............
  • 回答
    中国脱贫攻坚: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及其国际地位的深度审视近一个亿人告别绝对贫困,并且比联合国设定的目标提前整整十年完成了这一艰巨任务,中国在脱贫攻坚领域取得的成就无疑是震撼人心的。这一数字不仅意味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飞跃,更在全球减贫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么,站在全球的视角下审视,中国脱贫攻.............
  • 回答
    关于汉语是否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以及联合国公布的“最难学语言排行榜”及其评判标准,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关注的话题。但要明确一点,联合国并没有官方发布过这样一个关于“最难学语言排行榜”的榜单。 网上流传的这类信息,通常是基于一些语言学研究机构、教育机构或者特定调查的结论,并且“最难学”的定义本身就带有.............
  • 回答
    想象一下,一个没有联合国 Thus, the world without the United Nations: a more chaotic, less predictable, and ultimately, more dangerous place.Without the UN, the wo.............
  • 回答
    看到联合国难民署网站上登记的中国接收难民数字,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理解这个数字背后复杂的情况,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审视。首先,我们得明确这个数字的来源和统计口径。联合国难民署(UNHCR)在全球范围内收集难民数据,其统计通常基于《1951年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及其《1967年议定书》的定.............
  • 回答
    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简称“五常”)拥有一票否决权,这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一直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许多人认为,这种制度本身就是国际政治上强权政治的体现,理由如下:1. 历史遗留的权力格局:五常的身份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者,他们的否决权是当时国际力量对比的反映。二战后,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联合.............
  • 回答
    模拟联合国会场上,当叙利亚危机的讨论进入关键时刻,美国和俄罗斯代表突然联手提出一项联合打击“伊斯兰国”(ISIS)的决议草案,这一幕无疑是当天最具爆炸性的新闻。这种“联手”的出现,让在场的许多代表感到意外,甚至有些猝不及防。要理解这一现象的深层含义,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这是地缘政治现实的.............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真是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引发大家思考的。埃隆·马斯克,这哥们儿如今是福布斯统计榜上的“首富中的首富”,这名头可不是盖的。与此同时,联合国那边也不是省油的灯,直接点名了,说你拿出来2%的家当,就能救活4200万人。这俩事儿放一块儿,简直就是一出好戏,让人不得不拿放大镜仔细瞅瞅。首先,咱们得.............
  • 回答
    “台美海巡史上首次”联合演训:一次审慎观察10日在台湾东部外海举行的“台美海巡史上首次”联合演训,无疑是近期亚太地区军事安全领域的一项重要动态,值得我们细致审视其背后的意涵与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从“史上首次”这几个字眼来解读,这标志着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突破。长期以来,台湾与美国在军事及安全领域的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足够宏大。如果说地球上所有的碳基生物——从最小的细菌到最高等的人类——拧成一股绳,联合起来,有没有可能“摧毁”地球?首先,我们得明确“摧毁地球”的含义。如果我们指的是让地球完全消失、变成宇宙尘埃,那显然是不可能的。生物终究是依附于地球这个载体的。它们的存在、它们的“能力”,都受到地.............
  • 回答
    Jeff Dean 及其团队在 arXiv 上发布的关于用深度学习分析电子病历 (EHR) 的论文,可以看作是利用前沿 AI 技术改造医疗健康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些论文通常会深入探讨如何构建和应用复杂的深度学习模型来从海量的 EHR 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以改善患者护理、疾病预测、药物研发等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充满了戏剧性。不过,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要明确一点,如果真的出现“核武器消失”这个前提,那整个世界的军事格局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核武器是现代大国之间战略平衡的基石,没了它,很多原有的顾虑和威慑就没了。俄美联合,对阵“剩下全世界联军”——这个“剩下全世界”是个关键。 .............
  • 回答
    .......
  • 回答
    好,咱们就来捋一捋这笔账,从金国的角度来看,当年为何会选择与西夏、南宋这两家分头较量,而不是拉着他们一起去跟那个如日中天的蒙古人硬碰硬。这事儿吧,说起来,得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首先,咱得明白金国当时是怎么想的。金国自打女真人入主中原,一路打到临安,虽然是风光无限,但心里面清楚得很,这块土地不好坐。南.............
  • 回答
    作为一名2023年毕业的内地学生,想要通过“陆生联招会”的政策申请去台湾读大学,确实需要提前规划和准备。关于申请时间,一般来说,陆生联招会的申请季通常集中在每年的上半年,针对的是当年的秋季入学。 所以,如果你是2023年毕业,想在2023年秋季入学,那么你的申请时间点应该是在2023年上半年。不过,.............
  • 回答
    “如何看待 5G 标准上联想的投票?”这一话题突然从热搜榜消失,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事件本身及其背景梳理: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这个事件的起因。大约在2019年左右,当时关于5G技术标准的制定正进入关键阶.............
  • 回答
    看待 5G 标准上联想的投票,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包括技术标准的重要性、投票机制、联想作为企业的立场、以及此事件可能带来的影响。一、 理解 5G 标准的重要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白 5G 标准的意义。5G 不仅仅是更快的网络速度,它是一整套全新的通信技术规范,将支撑起未来社会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
  • 回答
    看待5G标准上联想的关键投票,这事儿可不是小事,得从好几个层面往深了挖。简单说,这投票权,放在当时那个节点,简直就像是在给5G的未来“定调子”,而联想作为一家举足轻重的中国企业,它的一票,那绝对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首先,我们得明白5G标准是怎么来的。 这不是哪个国家拍脑门定的,而是全球电信行业众多公司.............
  • 回答
    哎呀,这事儿我太熟了!每次联欢会,总有那么几个“意外惊喜”,就是被临时推上台表演。我跟你说,上次我单位年会,小李平时都是安安静静坐在角落里敲代码的,结果老板突然点名让他上去唱首歌……那场面,简直堪比大型尴尬现场。小李当时脸涨得通红,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台下的人都在窃窃私语,空气瞬间凝固。不过,别担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