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评论自杀的人「太脆弱,这么点事就要自杀」合适吗?

回答
“太脆弱,这么点事就要自杀”,这句评价,放在任何一个经历过或正在经历心理痛苦的人面前,都显得过于轻飘飘,甚至可以说是残酷。我们要深入聊聊为什么这样说,以及背后可能隐藏的复杂性。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自杀”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情绪爆发或个人选择那么简单。它往往是长期、累积的心理困扰和绝望情绪达到顶点的结果。将一个生命的终结归咎于“这么点事”,是在极度简化和扁平化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想象一下,一个人内心就像一个装满水的容器。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承载能力”,这个能力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我们的基因、成长经历、原生家庭环境、社会支持系统、过往的创伤、甚至是当下的生活压力,包括学业、工作、人际关系、经济状况等等。

有些人,天生情绪调节能力可能就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有些人,可能在成长过程中遭受了不为人知的创伤,留下了深不见底的心理伤痕,这些伤痕让他们对负面情绪的抵抗力大大降低。还有些人,虽然看起来生活光鲜亮丽,但内心可能正承受着巨大的孤独、不被理解的痛苦,或者持续的自我否定。

“这么点事”,对于一个心理弹性好的人来说,可能只是一时的挫折,很快就能调整过来。但对于一个内心早已千疮百孔、负重前行的人来说,这“一点事”可能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打破了他们脆弱平衡的那个临界点。这就像一个已经装满水但即将溢出的杯子,你再滴一滴水,它就会倾泻而出。问题不在于那一滴水有多重,而在于杯子本身已经满得无法再承受丝毫。

再者,将自杀简单归因于“脆弱”,是一种误导性的标签化。它将焦点放在了“个体自身的问题”上,而忽视了社会、环境、以及心理健康支持体系的缺失。我们是否提供了足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人们能够认识到心理痛苦的信号?我们是否营造了一个足够包容和支持的环境,让那些挣扎中的人敢于求助,并且能够得到有效的帮助?

很多人选择自杀,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够坚强”,而是因为他们已经耗尽了所有的力量去对抗内心的黑暗,却看不到任何希望。他们可能尝试过各种方法,但都未能奏效,那种无助感和绝望感,会像潮水一样将他们淹没。在那个时刻,他们看到的唯一出路,就是停止这一切痛苦。这不是勇气的问题,也不是力量的问题,而是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没有其他选择。

“脆弱”这个词,本身也带有负面色彩,暗示着一种缺陷。但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脆弱的时候。正是因为有了脆弱,我们才需要互相理解、互相扶持。用“脆弱”去评价一个走向绝路的人,无异于在他们已经满是伤口的地方,再撒上一把盐。这不仅不能帮助他们,反而会让他们更加孤立无援,更加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者”,更加加剧他们的自我否定和绝望。

所以,当我们在谈论自杀时,我们应该问的是:

他经历了什么,是什么样的痛苦让他选择这条路?
他是否得到了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我们社会在心理健康方面有哪些不足?
我们能否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服务和早期干预?

将任何生命悲剧简单归因于一句轻描淡写的评价,是对生命本身的漠视,也是对那些仍在痛苦中挣扎的人的伤害。我们需要的是理解、同情和支持,而不是指责和标签。任何生命都有其珍贵之处,每一个选择终结生命的人,背后都可能是一段不为人知的艰辛历程。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阻止这样的悲剧发生,而不是在事后去评价一个无法再为自己辩护的生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这里我可能要提出一个目前和媒体上的主流观点有点不同的观点,即自杀是一种复杂的个人行为,有时候甚至是社会行为,并受到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因素影响,绝不仅仅是所谓的“脆弱”,也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心理障碍这样一些“疾病”导致的。对于每个个体的自杀,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对于某一群人的自杀率则要从公共卫生和社会学层面进行讨论。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对其他答者从心理角度对一些自杀行为所作出的解释还是认同的,大家也都说得很详细,我这里也就不再赘述。但更宏观地来看,心理因素只是整个自杀问题讨论中的一个部分,并且有时候不一定是起决定性的那部分。

《心理健康关键概念手册》中(大家感兴趣可以自己去查,有中文译本,我在这里简单总结一下),有专门写到“自杀”这一章,明确说明了将自杀单纯与心理障碍相联系是错误的,并指出任何将自杀单纯与心理障碍联系在一起的政策法规都是有问题的。作者提出了以下几条说明自杀行为的复杂性,及其不能单纯与某些心理障碍直接关联的原因:

  1. 自杀不一定就是非理性的。在很多情况下,个体解决自己所遭受苦难的方法,就是做出结束自己生命的决定。比如在一些文化中自杀是受人尊敬的,而非功能失调的,比如日本传统的切腹自杀;又比如中世纪印度村落在被穆斯林部落入侵时,所有女性会集体自杀,以避免羞辱和奴役;还有很多与宗教相关的个体和集体自杀事件……在很多情形中,大家在事后都很容易将自杀归结为非理性的错误,或者抑郁症之类,但其实这类推理常常是没有根据的。


  1. 自杀存在国际、国内、年龄、性别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自杀的首选方式以及自杀率方面,且无法简单用心理障碍来解释。各国由于经济法律条件,大家首选的自杀方式不同。Durkheim在1951年的经典社会学研究还显示,战争期间自杀率会下降,在最繁荣和最贫困的时期自杀率会上升。似乎高贫困度、低就业率和低社会凝聚力的地区自杀率更高,像医生、农民这样的职业似乎自杀率也更高,这无法单纯用某几个心理障碍来解释。


  1. 一些自我伤害反映了自杀行为,但并非所有的自我伤害都是如此,许多自残的人其实并不想自杀。在精神病学文献中自杀和企图自杀是区分来看的,这都体现了自杀行为的复杂性。而且各种社会文化宗教法律因素都可能导致自杀数据不准,那么基于其上的各种推理研究自然也受到质疑,包括对于心理障碍与自杀的关联性研究。


  1. 确实有些心理健康问题的人自杀风险更高,但是对于这种现象为什么产生,现在还有争议。比如抑郁行为和自杀倾向有联系,但并不是抑郁症患者都会自杀(这点尤其要注意,与目前大众媒体宣传的差异很大,抑郁不一定导向自杀,只是使一些人自杀概率升高),而有些没怎么抑郁的人也会自杀。虽然心情会随季节变化,比如冬天日照少心情容易抑郁,但自杀率高的却是春夏。虽然诊断出精神病的女性比男性多,但是自杀的却是男性比女性多。当然每一个现象其背后都有复杂具体的解释,但正因如此,才不能将某些心理障碍与自杀的关系简单地一概而论。


---------------------------------------------------------------

即使是在单纯由重症心理障碍导致的自杀这个类目下,导致心理障碍这一“疾病”的因素也极其复杂。事实上从公共卫生角度来说,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都可以对人口心理障碍发病率有重大影响。在1993年Albee的论文中,曾经总结了一个心理疾病发生率的概念性公式,即:

心理疾病发生率=(压力+剥削+机体因素)/(支持+自尊的建立+应对技巧)


在这个公式中,压力就是指一个人承受的内部和环境压力,剥削就是我们常说的社会经济中的剥削,机体因素指个人因素(比如基因上的易感性),支持是指一个人能从亲友和环境中获得精神和物质支持的程度,自尊的建立是指早期家庭环境养育中所建立的信心,而应对技巧则是一个人从个人经历和周围环境学到的处理压力的各种技能。

如果稍微想一下就可以看出来,如剥削这样的因素,是纯粹的社会和政治因素(如重男轻女、户籍控制等对某人群造成的剥削和不平等待遇),压力中的外部压力多数是社会经济因素(比如穷,这其实是会影响心理疾病发生率的,有些研究确实显示低收入人群比高收入人群心理疾病发病率高,其中一部分原因就在此);内部压力、机体因素、自尊、应对技巧等这些更多的是个人因素,但即使在这些因素上,像自尊的建立和所能获得的支持可能也受到出生家庭的社会阶层和所受剥削的影响。如果父母受到严重剥削,就可能自己心理有问题或无力抚养子女(多数时间花在打工挣钱上),间接也导致当事人内部压力和应对技巧方面的问题。也就是说即使只谈由心理疾病导致的自杀,在是否会患上心理疾病的概率上也有相当一部分与当事人本身无关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因素。

当然,作为一个心理工作者,病理学主要去研究的是机体因素,主要能够进行干预的是自尊、应对技巧这些内容,这是心理咨询和临床心理的主要学科范围。但当广泛地探讨自杀在整个社会中的普遍情况时,我们不能因为学科本身的局限性,而忽略外部因素对当事人或某些人群心理疾病发病率的影响,乃至对自杀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比如在全球范围内,男性比女性自杀率高,在发达国家,城市人口自杀率普遍比农村人口高。但是在中国,这两个数字都是反过来的,女性比男性自杀率高,农村比城市自杀率高,尤其农村妇女自杀率奇高。这种趋势很大程度上所反映的,绝不是什么农村妇女个性脆弱或者容易得心理障碍,而是我们赤裸裸的对农村的掠夺和对女性的压迫(谁再说中国男女平等简直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是我国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因素,把大量农村妇女逼上了绝路。也许某个个案上体现的是个性脆弱、抑郁症、甚至精神分裂症,但广泛上来说,某个人群的自杀趋势和概率基本上是社会压迫、剥削、不平等分配的体现。不是他们不想活,而是社会推卸给他们的实在太多太多,那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文中两篇外文引用请见:

Albee, G. (1993) "The fourth revolution", in D. Trent and C. Reed (eds), Promotion of Mental Health (Volume III). London: Avebury.

Durkheim, E. (1951) Suicide: a Study in Sociology. Glencoe: Free Press.

user avatar

先说一组数据:过去50年里,平均每年28.7万(2.2/10000)人死于自杀,还有200万左右自杀未遂,自杀人群里63.5%患有抑郁症,其中只有9%的人接受过相应的治疗.

以前我也很难理解自杀者的动机,连死的勇气都有,怎么不能坚持活下去?

直到我看了一期TED的演讲,看了微博上两个长期发布个人生活状态并最终选择自杀的重度抑郁症患者的微博(虽然主人不在了,但至今他们的微博下还有很多抑郁症患者在交流,也有人持续的表达哀思)我想我稍微能够理解他们了. 选择自杀的那个自己,并不是真正的自己,他们的意识很大程度上不受自己掌控,长期的孤独,缺乏活力,得不到或者无力承担相应的治疗,一遍遍摧残着他们.

(以下是节选的@走饭 的微博节选)

---------------------------------------------------------------------------------------------------------------

---------------------------------------------------------------------------------------------------------------

---------------------------------------------------------------------------------------------------------------

---------------------------------------------------------------------------------------------------------------

* 言语中充满了负能量,但似乎身边没有人能够对她给予适当地帮助,哪怕是她的妈妈,她可是个才大四的学生啊...


---------------------------------------------------------------------------------------------------------------

---------------------------------------------------------------------------------------------------------------

抑郁症这个无形的杀手,挥之不去,难过的是却没有人发现她的内心世界,抑郁症患者外部表现可能和正常人无差,他们甚至经常和你嘻嘻哈哈,但他们的内心往往是孤独的,敏感的,渴望得到关怀,却几乎不与人交流自己的内心.

最终,她选择了离开,在寝室自缢身亡,她的最后一条微博发布时间为2012.3.18上午,而她在前一天晚上就已经离开,微博是用皮皮时光机定时发布的,为了计划不被打扰...最后一条微博已经有33w条回复,有很多人是抑郁症患者,看了他们的言语,也许你能更加理解抑郁症...

---------------------------------------------------------------------------------------------------------------

---------------------------------------------------------------------------------------------------------------

你要相信,如果可以,他们很想跟我们一样好好的活下去

TED的演讲者自己也是重度抑郁症患者,时好时坏,他反复讲到的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刻,抑郁的另一面不是开心,看到笑话也会笑,但很难发自内心.抑郁的另一面是活力.抑郁的人觉得什么都没有意义,做什么都缺乏动力,这比身体上得痛苦还严重,因为你明知你有问题,而你却无能为力.

*TED地址

心灵各种_安德鲁・所罗门: 抑郁, 我们各自隐藏的秘密

-----------1.22更-----------网易云课堂视频的不能内嵌,今天发现优酷上也有,加进来(没那么清晰)----

抑郁, 我们各自隐藏的秘密AndrewSolomon_2013X-480p-zh-cn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QwNjU1NTUy.html

*微博地址(甚点):

Sina Visitor System

除了抑郁和其他精神方面的问题,其他自杀原因还包括一些"激情"型的,比如因为公司破产,讨薪失败,情感受挫等等,这些在我们看来可能都是"不理智"的,但"不理智"的背后往往有它的"合理"的一面(需要站在当事人角度考虑),自己苦心经营,一手创建的公司一夜之间就破产了/自己辛辛苦苦一两年,原以为可以拿到工资回家过年,但是无良的工头一次次践踏自己的承诺/爱她已经深入骨髓,可是她却变了心/ 同样的事件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会有不同的应对,但你很难保证所有人都和你我一样可以选择"理性"应对.所以因为这些问题选择自杀的人在我看来都是可以避免的,但也仅仅是"我认为"而已,因为你不知道彼时的Ta有着怎样的成长和生活经历,在自杀前有着怎样的情绪波动.我一直很"好奇"自杀者在选择自杀前是怎样的心态,因为我们可以比较容易的设身处地的想到"Ta当时一定很痛苦吧",但我们却很难理解"痛苦的Ta为什么要选择自杀呢?" 每每想到这里,我们最好不要贸然抨击别人,为何不祈祷Ta在生命的最后几秒、已经无法挽回自己的举动的情况下没有后悔自己人生的最后一次选择呢?

最后,祝大家都有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苦短的人生,珍爱你身边所有的人

user avatar

我有个朋友太小气。我就拿了他一瓶水,他就要和我绝交。其实绝交不绝交对我无所谓了,反正他也没走出来。这种人太脆弱,本来就不值得交。以后再也不和这种人一起旅行了。










user avatar

大部分人,对死亡都有本质的恐惧。并且这种恐惧大于其他任何事,比如怕蛇,怕鬼。

我一直觉得,心态好能活下去,能熬过所有的坎,在本身对生活积极热爱的同时,对死亡也是极度恐惧的。不信你去问那些热爱生活和阳光的人,说起来,都会很怕死的。

而一个人,能克服对死亡的恐惧,选择自杀。怎么会懦弱呢。

一定是生活,实在太难了。


我尊敬所有努力活着的人,我同样尊敬放弃生命选择死亡的人。


来人世走一遭,不想玩了呗,不好玩呗。

不是所有人都爱阳光,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活着。

user avatar

谢邀

我对猫严重过敏,可能是猫毛,也可能是猫身上的油脂,我不清楚。

我很喜欢猫,但是只要猫一出现在我身边,那我一定会在十几分钟之内出现非常夸张的反应,喘不上气,呼吸极度困难。

有一年在朋友家玩,家中养了两只很可爱的猫,我去的时候一直被锁在屋子里。晚上玩得很晚,心疼喵星人被闷了一天,想放它出来透透气。碰巧那天出门走得急,没背包,自然也没有带药
然后,猫就过来和我闹。
再然后,我就开始喘不上气,不夸张。周围虽然全都是空气,但是我感觉我周围的空气全都真空了,肚皮剧烈起伏,胸口疼,感觉自己马上就要被憋死了。


我赶紧出门,到药店买药,朋友吓坏了,我让他们别送我,他们都刚抱过猫。

于是大家就远远地跟着我,看我买药,看我坐在空气流通的海边用力地呼吸。很诡异的一群人,远远地看着我一个人用力呼吸。他们说,手机已经准备好了,只要我一倒地,马上打120。


但我那个时候根本顾不上他们,说不出话。包括走路在内,所有的动作都努力放慢,本来就喘不过气,再动就真的完了,
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如果我被送急诊了,该怎么和医生讲?
医生,我吸猫把自己吸死了。


所以,你跟我讲猫多可爱啊,怎么会有人不喜欢猫?
你跟我讲,周围都是空气,你快努力地大口吸呀。
你跟我讲,走两步就好了,你快运动一下呀。
你跟我讲,你睡一觉就好了,快闭上眼睛睡觉吧。
你跟我讲,你就是抵抗力太弱,太矫情了,怎么可能有活人被猫给憋死。


你喘气喘得好好的,我怎么能指望你理解我?
而那群一言不发,远远看着我,远远陪着我的朋友,我永远感激他们,心很安。


同理,以上。

user avatar

其实大部分人的重点都错了,包括楼主提问的重点。

只是因为评论都很恶毒。和主题是否是自杀无关。

如果你说你很乐观的活着,并且活的很健康,楼下的评论也肯定有很多负能量:这种世界你还活的很健康?一看你就是富二代吧?乐观你麻痹?呵呵。

user avatar

思维定式:

从小,父母,老师就告诉我们,只有XXX好,才能怎么怎么样。成年后形成这种价值观,直至有一天发现自己做不到

然后,崩溃

user avatar

从一个曾经目击过的普通人的角度来说吧。


不合适。


真的不合适。


当时的具体情景不想再复述了,每次想起都很难过。



我眼睁睁的看着那个男人跳楼坠落,砸到地上之后没有死,没有挣扎,只是一直在微笑,露齿微笑。


十分多钟后才死亡。


当时看他坠落砸地之后,本能的反应是尖叫。等我意识到的时候,自己已经在控制不住的尖叫了。然后浑身发抖,流泪不止。

我在一旁坐着恢复情绪,一直有人过来安慰我,接下来的一句话就是,你看着他跳下来的?他怎么跳的?

加上满脸的好奇和笑容。

那个人的死,对于他们来说不过是有趣的事,不过是一个谈资而已。

对于网上那些喷人的人来说,也不过是一个能体现他们正义感的资讯而已。

可那是一条生命啊,一条活生生的生命啊,就在人们的嘴中被揉搓成各种形状,连最后的尊严都没有。

我真的很伤心,明明不认识那个人,却为他感到无比的可惜,整整一天脑子里都只有“太傻了”这三个字。

都要过年了,他的家人该怎么办。

回家后抱着我妈大哭了一场,为那个人伤心,又抱怨那些路人的反应。我妈安慰我说,不是他们太冷漠,而是我太年轻。

当时一边哭一边对自己说,如果下次有人想自杀,不管是现实中遇到还是网上遇到,我一定要劝,一定一定要劝。

等情绪稳定点之后,上微博查相关信息,想知道他为什么自杀,结果看见好多报纸微博都在发,他是因为女人脾气大,一气之下想不开自杀,说话语气荒诞而好笑,最后带了汗颜的表情,故意把他说的像是个愚笨的小丑。

打开评论之前,我已经几乎预料到里面都是什么回复了。

果然,全都是骂他和那个女人的。

不是男人,小心眼,屌丝处什么对象,活该,气量小就该去死。傻13,要是我我就拉着那个女人垫背。

女人是个婊,让你作,活该,和你老公真配。

看着这些谩骂,我的内心一直在呐喊,不是这样的啊,不是啊。

在一条消逝的生命面前,那些都无足轻重啊

那些人,只因逝者是互不相识的陌生人,所以才能如此轻易的说出那些伤人的话。

他们根本没有把自杀的人当人,只是一条资讯而已,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甚至连作为谈资都懒得开口。

我发表评论后只有一个人回复我,他说,你说的对,我也曾经历过现场,在一条生命面前,其他的一切都不再重要了。只希望他走好。

可其他的人仍然在大肆的谩骂死者。

中间也接到私信,是报纸记者的。直接说给X百元信息费,希望能和我聊聊。所有私信我都认真回了,然后说,不需要报酬,只希望你们能尊重死者,尊重事实。

那几条自杀的微博转了几千,直到死者家属出来发微博,指责报纸大V不负责任,因为死者跳楼的原因是抑郁症,而为了女人跳楼是子虚乌有的事情。

真可笑。

看看那些骂人的人,满腔正义感,其实是毫无判断能力的傻瓜。

然后仔细想想,那其中似乎也有我的身影。

曾经宿舍夜聊,室友说她老家点头之交的一个女孩自杀了,因为太胖,受到排挤,据说地面上都是她摔碎的零件。

我们听的人兴致勃勃,听到结尾不由自主咧嘴,赫,真恶心。

刷微博,刷到某某某因为什么事自杀,室友说,真傻,这点破事都能自杀,我醉了。

我随声附和。

因为对生命没概念,因为和自己无关,才能如此开玩笑。

可是事实上,那一条微博,那一句话语,怎么能承得起生命的重量?

那之后我再也不会出现以前对自杀者开玩笑的想法了,现在偶尔看到自杀相关的信息,只会由衷的感觉可惜。可是看评论,大部分还是高高在上的批判着自杀者。

总之,希望大家就算不理解自杀者,也不要在网上做语言暴力的人,对于想要自杀的人,如果无法安慰,也不要用言语去讽刺嘲笑他,拜托大家了,再不值钱,自杀者再可笑,那也是一条生命啊。

Ps,目击的那天晚上,爸妈带我去看电影缓解心情。

百年不遇的遇上了一个男孩向女孩求婚,女孩答应他了,两个人都很幸福的笑了。

我妈对我说,你看,这就是生活,有逝去,就会有新生。


写这个回答写得鼻子发酸。

希望大家都安好,快快乐乐的,哪怕和你们不认识,我也希望所有人都平安幸福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user avatar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大家集体失明,指责骆驼脆弱,只背了一根稻草就死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太脆弱,这么点事就要自杀”,这句评价,放在任何一个经历过或正在经历心理痛苦的人面前,都显得过于轻飘飘,甚至可以说是残酷。我们要深入聊聊为什么这样说,以及背后可能隐藏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必须明白,“自杀”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情绪爆发或个人选择那么简单。它往往是长期、累积的心理困扰和绝望情绪达到顶点的.............
  • 回答
    这则文案和随后的评论区反应,无疑触及了许多人内心深处对于爱情、牺牲和救赎的复杂情感。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下:文案本身:“当女孩犯了罪,那位被拒绝无数次的人对她说,我替你去自首。” 情节设定: 这个故事的核心冲突非常鲜明且具有戏剧张力。一个女孩犯了罪,这本身就带有一定的道德困境和潜在的惩.............
  • 回答
    谈论“爷”这个称呼,得看具体语境和谁在用,以及用的时候是什么神情。这就像是一把双刃剑,有人用得恰到好处,显出几分豁达自在,有人用了就显得油腻做作,让人浑身不舒服。首先,咱们得区分开几种情况。一、 玩梗、自嘲,带着点江湖气的“爷”这种用法,大多数出现在年轻人之间,或者是在一些非正式的、轻松的场合。比如.............
  • 回答
    这事儿,真挺让人琢磨的。你说一位自称是京东 HR 的人,在世界杯期间发表了一些言论。这事儿本身就挺有意思的,因为“HR”和“世界杯”乍一看,好像没啥直接关联,但组合在一起,就立刻勾起了人的好奇心。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这位“京东 HR”的言论是什么性质的?是关于比赛本身的评论?还是借着世界杯的势头,.............
  • 回答
    自称左派,却能与“远邪”——一个通常被认为是极右翼、反动或极端保守的政治派别——谈笑风生,这确实是一个颇具看点和值得玩味的情境。要评价这样一种行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而不是简单地贴标签或一概而论。首先,这种情境的核心在于“左派”与“远邪”这两个标签背后所代表的价值观、意识形态以及政治目标之间.............
  • 回答
    高桥李依,这位以《Re:从零开始的异世界生活》中的爱蜜莉雅、《这个美术部大有问题!》中的宇佐美瑞希等角色而广为人知的声优,近期因为在某个直播中,被一位自称“原神玩家”的网友提出的“建议”而引发了不小的讨论。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们不妨来详细梳理一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高桥李依并非《原神》这款游.............
  • 回答
    关于25%的美国人未见过百元钞票与25%的美国人未见过父亲的现象最近在网络上流传着两组关于美国社会现状的说法:一是“25%的美国人一辈子没有见过100美元的钞票”,二是“25%的美国人一辈子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这两组数据乍听之下有些令人惊讶,但深入分析后,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这些现象,并理解.............
  • 回答
    的确,如果你仔细观察各种汽车评测,你会发现一个普遍现象:车评人对车辆震动的评价,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坐进去”那一刻的直接感受。这不仅仅是他们偷懒或者缺乏科学严谨性,而是由汽车评价本身的特性以及普通消费者获取信息的习惯决定的。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剖析:1. 汽车震动的复杂性与主观感.............
  • 回答
    张维为教授的“中国人,你要自信”演讲,可以说是近些年在中国引起广泛讨论的一场思想盛宴,也激起了不少争议。要评价它,得从几个维度来细看。首先,从演讲的意图和背景来看,张教授的演讲踩准了时代的脉搏。当时中国正处于一个经济腾飞、国际地位日益提升的关键时期,但与此同时,在一些领域,尤其是在西方话语体系的影响.............
  • 回答
    关于“没有自律意识的人日常生活中是否更轻松”以及“自我克制有什么意义”,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们不妨从这两个角度来细细聊聊。没有自律意识的人,日常生活中是否更轻松?初听起来,这似乎是显而易见的——谁不想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呢?没有自律,也就意味着可以不必强迫自己早起,不必忍受.............
  • 回答
    维珍航空关于此次事件的官方回复,我认为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并且这些解读也确实触及了公众关注的焦点。首先,关于“中国人歧视残疾人”的这一说法,维珍航空在回复中使用了“机组人员在履行职责时,根据其认知和现有信息采取了行动”这样一种措辞。这里的“认知和现有信息”是非常值得玩味的。它并非直接指责或证实存在.............
  • 回答
    在知乎上,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用户,比如自称接触过外星人、拥有灵性能力,或者与高我对话等等。这类用户往往能吸引相当一部分关注,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评价这样一群人,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首先,从内容和叙事的角度来看,这类用户的分享往往充满了想象力和神秘感。他们描述的经历通常是个人化的、主观的,.............
  • 回答
    您好!非常乐意为您点评您自己创作的宋词。请您将您的作品发送过来,我会仔细阅读,并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和评价,力求为您提供详细、有建设性的反馈。在您发送作品之前,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我通常会关注哪些方面,这样您也可以有所了解,并且如果方便的话,在发送作品时,您也可以告诉我您在这首词里特别想表达什么,或者您自.............
  • 回答
    这句话切中了一个在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也引发了不少思考。它的核心观点是,许多中国人行善的动机并非完全出于纯粹的利他精神,而是夹杂着对“回报”的期待,这种回报可能是现世的安宁顺利,也可能是来世的福报。从这个角度看,这种行善确实带有“投资”和“买卖”的意味。要详细评价这句话,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 回答
    慈禧太后,一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女性统治者,她在大清末年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当我们审视西方国家和中国人对她的评价时,会发现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源于不同的历史视角、文化背景、信息来源以及各自关注的重点。西方国家对慈禧的评价:复杂、负面居多,夹杂着一定程度的.............
  • 回答
    日籍媒体人本田善彦在《亚洲周刊》发表的题为“台湾正在往自我‘解体’的方向走?”的文章,无疑触及了一个敏感且复杂的核心议题。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其提出的核心论点出发,分析其论据的合理性,并探讨其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文章的核心论点——“台湾正在往自我‘解体’的方向走”——本身就带有强烈的警示意味.............
  • 回答
    “不生孩子是不是错了?”这个问题,就像是扔进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足以淹没无数人的心声。尤其是在我们这个重视传承、讲究“养儿防老”的社会,不生孩子似乎成了一个异类,一个被无数声音裹挟着向前推的“错误”。那些刺耳的评击,什么“不爱国”、“自私”,像是一顶顶帽子,不由分说地扣在你头上。其实,这个.............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问到了很多消费者和车迷的心坎里。为什么曾经被一些人“嫌弃”的双离合变速箱,如今在国产车上如此普遍,而很多车评人却依然青睐更传统的AT变速箱呢?这背后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我们得弄明白双离合(DCT)和AT(液力变矩器自动变速箱)它们各自的“脾气”和“本事”。 .............
  • 回答
    《原神》自开服以来,玩家们对各种怪物的评价,尤其是与“丘丘人”进行对比时,似乎总有些“不如”的感觉。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它不仅仅是怪物设计的简单优劣之分,更牵涉到玩家的游戏体验、游戏进程以及游戏生态的演变。首先,我们要明白,丘丘人之所以能成为玩家心中“经典”甚至“标杆”般的存在,很大.............
  • 回答
    要评价韩国的民族性格,以及理解为什么韩国人常常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民族优越感,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以及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标签化问题,而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现象。韩国民族性格的几个突出特点:1. 集体主义与凝聚力(“我们”文化): 韩国文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集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