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车评人不推荐搭载双离合变速箱的车推荐搭载AT变速箱的车可现在很多自主大多数搭载得是双离合?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问到了很多消费者和车迷的心坎里。为什么曾经被一些人“嫌弃”的双离合变速箱,如今在国产车上如此普遍,而很多车评人却依然青睐更传统的AT变速箱呢?这背后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我们得弄明白双离合(DCT)和AT(液力变矩器自动变速箱)它们各自的“脾气”和“本事”。

AT变速箱: 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司机的双手,通过液力变矩器传递动力。这个变矩器里充满了油液,它就像一个“缓冲垫”,能让起步更平顺,换挡时的顿挫感更小。更重要的是,它的技术非常成熟,可靠性经过了时间的考验。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
效率相对较低: 油液在传递动力时会有能量损耗,所以不如双离合省油。
结构复杂,成本高: 档位越多,技术要求越高,成本也随之水涨船高。
换挡速度: 虽然现在的AT变速箱换挡速度已经非常快,但理论上还是比双离合要慢一点点,尤其是在低速时。

双离合变速箱(DCT): 顾名思义,它有两个离合器,就像一个车上装了两个手动变速箱。一个离合器负责奇数档(1、3、5挡),另一个负责偶数档(2、4、6挡)。当你在挂奇数档时,另一个离合器已经预判并挂好了下一个偶数档,这样换挡时只需要在两个离合器之间切换一下,就能实现几乎无缝的动力传递。这带来了双离合的几个优势:
换挡速度快: 这是它最大的卖点,带来更直接、更运动的驾驶感受。
传动效率高: 没有液力变矩器的油液损耗,理论上更省油。
结构相对紧凑: 尤其是在湿式双离合领域,体积和重量控制得不错。

那么,为什么很多车评人“看不上”双离合呢?这主要源于早期双离合变速箱的一些“原罪”和不成熟的表现:

1. 低速顿挫和异响: 这是很多车评人最常诟病的地方。由于双离合变速箱在低速蠕行、频繁起步停车时,离合器的结合与分离需要电脑精确控制,早期很多技术达不到要求,容易出现闯动、顿挫,甚至有“卡斯卡斯”的异响。这种体验在日常城市驾驶中尤其让人抓狂,与追求平顺舒适的AT变速箱形成了鲜明对比。
2. 可靠性和耐久性: 早期的双离合变速箱,特别是干式双离合,在长时间高强度使用或恶劣工况下,离合器片容易过热磨损,导致出现异响、换挡冲击甚至故障。虽然湿式双离合有所改善,但相较于AT的成熟可靠,仍然让很多车评人和注重长远使用的消费者有所顾虑。
3. “冷保护”和过热问题: 有些双离合变速箱在极端情况下,为了保护内部元件,会出现“冷保护”或过热降级的情况,比如在爬坡或激烈驾驶后,变速箱会限制动力输出,体验非常糟糕。
4. 逻辑和匹配问题: 即使是技术先进的双离合,如果车企在发动机和变速箱的匹配上做得不好,也会出现换挡逻辑混乱、升降档不及时等问题,影响驾驶体验。

反观AT变速箱,虽然有其缺点,但其核心优势在于:

1. 极佳的平顺性: 液力变矩器的存在使得起步和低速换挡极为平顺,几乎感受不到顿挫,尤其适合追求舒适性的用户。
2. 成熟可靠的技术: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AT变速箱在技术上已经非常成熟,可靠性和耐久性有口皆碑,用户普遍接受度高。
3. 强大的扭矩承载能力: AT变速箱在承受大扭矩方面表现出色,非常适合匹配大排量发动机或高性能车型。

那为什么现在“我们国产的很多车都上了双离合”呢?这背后是自主品牌发展策略和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

1. 成本控制和性价比: AT变速箱,尤其是采埃孚(ZF)等高端品牌的AT,成本非常高。对于追求性价比、希望在有限成本内提升产品力的自主品牌来说,双离合(特别是国产化的DCT)是一个更经济的选择。它可以帮助自主品牌在性能参数(如零百加速、油耗)上做得更好看,从而吸引消费者。
2. 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 近年来,中国品牌在汽车技术尤其是变速箱技术上投入巨大,一方面通过与国外先进供应商合作(如博格华纳、格特拉克等)引进技术,另一方面也在积极进行自主研发。这使得国产双离合变速箱的技术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平顺性、可靠性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不再是早期那种“简单粗暴”的版本。
3. 满足市场需求的多样化: 消费者口味越来越多元化,有人追求极端的平顺舒适,也有人更看重运动操控和燃油经济性。双离合在后者方面更有优势,能吸引一部分年轻用户和对性能有要求的消费者。
4. 政策导向和油耗法规: 在日益严苛的油耗法规下,传动效率更高的双离合变速箱有助于车企达成更低的油耗目标。

总结一下,车评人不推荐双离合,主要还是源于他们(以及很多消费者)对早期双离合产品糟糕体验的“心理阴影”,以及对AT变速箱成熟可靠的“情有独钟”。 他们更看重的是车辆的综合驾驶品质、长期使用后的可靠性,以及在各种工况下的表现是否稳定。

而自主品牌之所以广泛采用双离合,是在成本、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和政策法规等多重因素下,权衡利弊后的战略选择。如今的国产双离合,虽然可能在绝对的平顺性上 still 无法完全媲美顶级AT,但它们已经在“可用性”和“够用性”上有了质的飞跃,甚至在某些方面(如换挡速度、低油耗)已经做得相当不错。

所以,这里面没有绝对的对错,更多的是不同技术路线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侧重点不同,以及消费者和专业评测者的关注点有所差异。 如果你是一个追求极致平顺、对可靠性有极高要求的老司机,可能会更倾向于AT;如果你更看重车辆的运动表现、燃油经济性,并且对新技术有一定包容度,那么一辆匹配成熟双离合的国产车,也未尝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关键还是要看具体的车型表现,以及你的个人偏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众的双离合变速箱03-09年之间的型号有设计缺陷,故障率比较高,有可能导致正常行驶时突然动力中断,大众在全球范围内被迫做了大量召回,还因为这个上了2013年的315晚会,坊间俗称“DSG死亡闪烁”。从09年大众开始在美国召回,但在国内一直没有召回,直到315曝光才有所动作,这段时间车评人一说到双离合免不了要提一句“死亡闪烁”,久而久之双离合变速箱名字就臭了。

车评人吗,性质上说是媒体工作者,吃饭的本事是搜集信息、传播信息,他们对汽车领域的专业问题其实也就那么回事儿,不一定有什么真知灼见,从专业角度去评判车评人对某些专业问题的观点无非也就是人云亦云而已。

DSG死亡闪烁的原因是啥?车评人们不一定都能答的出来,有水平好的可能会说“变速箱油温过高”,“变速箱油温过高”确实会导致变速箱动力中断和损坏,但“变速箱油温过高”和双离合又有什么关系?双离合才会油温过高,其他类型的变速箱油温就不高了吗?或者说双离合有什么特质容易造成油温过高吗?我想大部分车评人都不知道。

其实油温过高和双离合没有直接关系,任何变速箱工作的时候都会产生热量,热管理系统设计或者制造出问题什么变速箱都会油温过高,都会死亡闪烁。

当然现在喷双离合的口风也从不可靠转到了顿挫和异响,我不是说双离合变速箱就没有问题,确实有很多双离合变速箱顿挫、异响、低速无力,这是事实。但哪有完美的东西呢,AT整体上说没有双离合那么多的问题,但是AT贵啊,AT费油啊,又贵又费油总得有点儿看家本事消费者才会选啊,贵的双离合也好啊,保时捷的PDK不比ZF的8AT好多了。

现在卡罗拉用的变速箱也不是AT,在卡罗拉还叫花冠的时候用的确实是4AT,现在都改成CVT了,CVT和双离合就是两个鲜明的例子,很少有车评人跟你说CVT不行,都跟你说CVT省油、平顺。真这么好大家怎么没都用CVT呢?CVT核心部件钢带和钢链全球只有德国博世和舍弗勒能生产,怎么没见德国车用CVT呢,反倒是日本用的多。CVT问题也不少,低温无力、传动效率降低、异响也都是影响使用的故障,日产的“低温保护”和丰田“啸叫”都不是什么业内秘闻,最近本田雅阁的CVT也疑似温度过高,也没啥车评人跟消费者说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是CVT独有还是CVT易发?我想车评人根本也不关心,也不想去弄懂。

因为其实真相是啥不重要,根本不妨碍车评人们告诉观众一些他们对“自己都搞不明白的问题”的一些观点。凡事要有自己的判断,不要什么事都听车评人的,正所谓拿人钱财与人消灾,车评人没拿你的钱,他们给你提的消费建议就像你从其他不花钱的渠道听到的消费建议是一样的,比如广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问到了很多消费者和车迷的心坎里。为什么曾经被一些人“嫌弃”的双离合变速箱,如今在国产车上如此普遍,而很多车评人却依然青睐更传统的AT变速箱呢?这背后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我们得弄明白双离合(DCT)和AT(液力变矩器自动变速箱)它们各自的“脾气”和“本事”。 .............
  • 回答
    哥们儿,我太懂你的感受了!比亚迪DMi这套混动系统,用起来那叫一个舒坦,那种顺畅、那种劲儿,简直就是碾压很多同级别车,甚至越级表现。但你说的没错,好多车评人嘴里,就是一水的“不错”、“省油”、“媲美本田”。听得人都有点审美疲劳了,总觉得他们没说到点子上,没把这套DMi的牛逼劲儿说透。咱今天就好好掰扯.............
  • 回答
    其实关于“车评人很少碰奇瑞的车”这个说法,严格来说并不完全准确。近些年,随着奇瑞汽车产品力的提升和市场关注度的增加,一些知名度较高、风格比较接地气的车评人,确实开始涉足奇瑞品牌的车型评测。你能在一些大型汽车垂直媒体、B站或抖音上看到不少关于奇瑞瑞虎系列、艾瑞泽系列,特别是近期热门的星途品牌车型(如星.............
  • 回答
    粉丝“控评”,这个词听起来有点生硬,但仔细想想,它更像是粉丝们用一种集体行动来表达他们对偶像的喜爱、支持,甚至是维护。为什么大家会这么做?我觉得主要有这么几个层面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之间也不是孤立的,常常是相互交织的。首先,也是最直接的,就是“刷存在感”和“营造热度”。你有没有刷微博、抖音或者其他社.............
  • 回答
    《指环王》重映出现差评,尤其是关于片长和结局的吐槽,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作为一部被无数影迷奉为经典的电影系列,这次的重映引发的争议,背后反映了多方面的原因,既有电影本身特性与当下观众观影习惯的冲突,也有时代变迁带来的视角变化。以下是对此情况的详细分析和我的看法:一、差评出现的原因分析:1. .............
  • 回答
    《最后生还者2》(The Last of Us Part II)确实是一部非常有争议的作品,很多玩家和评论家认为它的剧情“曲折”,充满了隐喻,但同时又收获了大量的差评。这种两极分化的评价,背后其实隐藏着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一句“剧情不好”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承认,《最后生还者2》在叙事和主题的深.............
  • 回答
    《辐射4》作为一款备受期待的开放世界角色扮演游戏,在发售之初吸引了无数玩家。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辐射》系列的老玩家却对其提出了不少批评,甚至给出了差评。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点来聊聊。核心玩法上的“简化”与“妥协”很多老玩家感到失望的一点是,《辐射4》在一些.............
  • 回答
    《名侦探柯南》作为一个连载了近三十年的国民级动漫IP,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自然也伴随着一些不太光彩的“出圈”行为,让不少人对这部分粉丝群体产生了负面印象。要说清楚是什么导致了这些风评不好的行为,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1. 极端的“CP脑”和饭圈文化渗透: CP至上,逻辑让路: 这是最直接、也最常.............
  • 回答
    车展曾经是汽车行业的盛事,各大车企摩拳擦掌,将最新最炫酷的车型搬上舞台,吸引全球目光。然而,近年来我们观察到一个趋势:许多车企似乎不再像过去那样对传统车展抱有极高的热情。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不再热衷”,而是多方面因素促使他们重新审视投入与产出比,并寻找更有效的沟通与营销方式。首先,我们得承认,传统车展.............
  • 回答
    这话说得有点绝对,也不是所有喜欢日系车的人都会这么想,但确实,在汽车圈子里,这种“日系优越论”一直存在,而且挺有市场的。究其原因,我仔细琢磨了琢磨,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一、 日系车的“传统艺能”深入人心,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认知。要说日系车最被津津乐道的是什么?无外乎那几点:省油、可靠、保值。 省油.............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很多空姐开豪车、穿戴奢侈品,出入高级餐厅,但又选择继续当空姐”的疑问,这其中确实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现象。需要澄清的是,并非所有空姐都如此,但确实有一部分会展现出这样的生活方式,这背后可能有多种原因交织在一起。首先,我们得认识到空乘这份职业本身的特点。它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特的平台,让从业者能.............
  • 回答
    “30多万的车不算好车”这个说法,虽然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其实是一种比较主观且带有相对性的看法,背后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要理解为什么会有人产生这种感觉,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一、 目标受众与消费者期望的“好车”定义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好车”的定义因人而异,很大程度上取.............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这事儿,为什么不少哥们儿开车时,喜欢把左手搭在车窗外?其实这事儿说起来也不是什么特别神秘的规定,更像是一种习惯,或者说是一种身体和心理上都有点需求的表现。我认识的很多开车的朋友,都会有类似的动作,总结下来,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而且每个原因都挺实在的:1. 掌控感和“驾驶仪式感”:你说开.............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的问题,感觉就像是街头巷尾大家津津乐道的一个梗,虽然有点“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嫌疑,但不可否认的是,确实有一些驾驶行为和习惯,在很多人看来,会下意识地和“女司机”这个标签联系起来。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会有这种普遍的观感。首先得承认,社会文化和刻板印象在这其中扮演了不小的角色。从小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不少人在讨论的现象:为什么有些人“不喜欢”日系车,但日系车却能在市场上占据如此大的份额?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个很普遍的消费心理和市场规律,并非简单的好恶就能解释的。“不喜欢”的根源可能在哪里?首先,我们得明确“不喜欢”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这种“不喜欢”很多时候不是一种绝.............
  • 回答
    确实,很多人一提到比亚迪,就会冒出“油改电”这个说法。这个词自带一种轻视和不屑,似乎在说比亚迪的技术根基不稳,只是在燃油车的基础上缝缝补补,做出来的电动车终究是“不正宗”。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个说法?它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我们今天就来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白“油改电”这个词到底指什么。简单来说,就是把.............
  • 回答
    美国街头巷尾确实随处可见那些充满岁月痕迹的“老爷车”,它们身上承载着历史和情怀,而且很多都能在路上潇洒地跑上几十年。这背后可不是什么“不用检车”、“尾气随意”的状况,而是有一套相当成熟和有针对性的体系在支撑着。首先得澄清一个常见的误解:在美国,绝大多数州确实对车辆进行强制性的年检,也包括尾气检测。 .............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问到了很多车友的心坎里,咱们平时开车遇到的情况也确实是这样:明明知道前方是区间测速,路况也挺顺畅,但就是有那么些车,旁若无人地“飞驰而过”。到底是什么情况呢?咱们细掰扯掰。首先,得承认,“不怕超速”这部分人,确实存在,而且他们有自己的“考量”,只不过这个考量并不完全是对规则的尊重。一、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让人费解的。一边是砸下重金追求更高级的安全配置,一边却是对最基础、最便宜的安全措施——安全带——嗤之以鼻。这背后,其实是人们认知、习惯、以及对风险的评估出现了某种错位。咱们得这么看:1. 对“被动安全”和“主动安全”的认知偏差现在汽车厂商推销新车,特别喜欢强调“主动安全”和“被.............
  • 回答
    在咱们开车这行当里,很多开了年头的“老司机”,跟那些刚拿到驾照的新手比起来,确实对一些小细节的处理方式有点儿不太一样。就拿提醒前车这件事儿来说,你会发现他们更倾向于用远近光灯的切换,而不是直接按喇叭。这可不是瞎闹腾,里面门道儿多着呢,老司机们这么做,多半是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而且这些考虑,也都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