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民乐(中乐)是不是普遍来说比西乐「吵」?如果是,为什么?

回答
要说民乐(或者我们常说的中乐)是不是普遍来说比西乐“吵”,这个问题其实有点笼统,答案也并非一概而论。但如果非要从一个相对的普遍感受上去探讨,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某些中乐的音色和表现方式确实会给人一种“喧闹”或“激烈”的感觉,尤其是在对比一些舒缓的西方古典音乐时。不过,这种“吵”其实是音乐风格和文化语境下的不同表达方式,并非好坏之分。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

1. 音色特质与表现力:

中乐的“亮”与“穿透力”: 很多中国传统乐器,比如唢呐、锣鼓、甚至一些高亢的二胡或琵琶声部,都拥有非常“亮”且“穿透力”强的音色。这和它们发声的原理有关。
吹奏类乐器: 唢呐可以说是典型的例子,它的音色明亮、粗犷,而且音量很大,尤其是在表现喜庆、热闹或者某些情绪激昂的场景时,它的声音能够瞬间抓住听众的耳朵,并且覆盖其他乐器的声音。这和西方乐器中的铜管乐器(如小号)有相似之处,但在音色质感上又有所不同,更具一种朴实而张扬的生命力。
打击乐器: 锣、鼓、钹等打击乐器是中乐中制造节奏和气氛的重要元素。它们的声音本身就带有很强的冲击力和瞬间爆发力。在很多传统戏曲、民间庆典、武打场面等中乐作品里,密集的鼓点、响亮的锣钹声,营造出的那种紧张、热烈甚至有些混乱的氛围,很容易被认为是“吵”。西乐里也有打击乐,比如铜钹(cymbals)、大鼓(bass drum),但它们的使用方式和在中乐里的集成度可能有所不同。
弦乐的“挣扎感”: 有些人形容二胡、高胡等弓弦乐器在高潮部分的演奏,会有一种“用力”、“拉扯”的感觉,音色变化丰富,时而细腻如丝,时而激昂如泣。这种强烈的表现力,在情绪爆发时,也会让人觉得“声大”或“噪”。

西乐的“融合”与“层次”: 相比之下,许多西方古典音乐更注重乐器间的“融合”和声部的“层次感”。管弦乐队的整体音响是一个巨大的混合体,虽然也能奏出非常宏伟磅礴的声音,但它往往是通过多个乐器声部的精妙组合来实现的,强调的是整体的平衡和音色的和谐。即使是激昂的段落,也可能通过音量和速度的渐进(crescendo)来构建,给人一种“铺陈”而非“突然冲击”的感觉。

2. 音乐结构与织体:

中乐的“自由”与“即兴”: 传统的中乐很多时候在结构上更显“自由”,尤其是在一些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中,常常带有即兴的成分,乐师可以根据现场气氛和个人感受进行发挥。这种自由度在表现情绪时,有时会带来一种不拘一格、直接喷涌而出的感觉,甚至会有些“失控”的意味,在听者看来可能就是一种“吵”。

西乐的“严谨”与“规划”: 西方古典音乐则通常有非常严谨的曲式结构和织体设计。从赋格到奏鸣曲式,每一个声部、每一个和弦、每一个乐句的安排都经过精密的计算和规划,力求达到一种逻辑性和统一性。这种严谨的织体,即使在宏大的场景下,也更容易保持一种相对的秩序感。

3. 文化语境与审美取向:

表现的直接性: 中国传统文化很多时候崇尚一种“情之所至,言之欲尽”的表达方式,在音乐上可能就体现为一种情感的直接抒发和淋漓尽致的展现。无论是喜悦、愤怒还是悲伤,都希望通过音乐达到一种“宣泄”的效果。这种直接、浓烈的情感表达,在听惯了西方古典音乐那种内敛、克制或注重逻辑性的表达的听众耳中,可能会被解读为“吵”。

氛围营造: 在很多需要制造热闹、喜庆、庄重或者紧张气氛的场合,中乐的这些“鲜明”的音色和节奏正是其价值所在。比如春节的锣鼓喧天,庙会的喧嚣热闹,这些都是中乐最擅长营造的氛围。而西乐在营造类似氛围时,可能会选择使用更柔和的音色搭配,或者通过和声的复杂性来达成,方式不同。

总结一下:

所以,“吵”这个词,更多的是一种主观感受,而不是客观评价。

某些中乐器乐器(如唢呐、锣鼓)的音色本身就比较明亮、尖锐、爆发力强。
中乐在织体和结构上可能更自由,情感表达更直接淋漓。
文化审美上,中国传统音乐更倾向于直接的情感宣泄和氛围的强烈烘托。

而西乐,尤其是古典音乐,往往更注重乐器间的平衡、音色的融合以及结构上的严谨性,追求一种逻辑性和整体的和谐统一。

不能说哪种音乐“更好听”或“更不好听”,只能说它们的设计思路和表达方式不同,服务于不同的审美需求和文化语境。当你说中乐“吵”的时候,可能是在对比西方音乐那种更加“内敛”或“规整”的声响,而不是中乐本身缺乏细腻和动人的表达。事实上,中乐里也有非常舒缓、细腻的作品,如古琴曲《流水》、《渔樵问答》等,它们的美是另一种境界。反过来,西方音乐里也有非常激昂、充满力量的作品,比如瓦格纳的歌剧片段或者一些现代音乐,同样可以被认为是“吵”。

所以,与其说是“吵”,不如说是音色特点、表现手法以及文化取向上的差异,使得我们在聆听不同音乐时,会产生不同的感知。这恰恰是世界音乐丰富多彩的魅力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嗯,题主说得有一定的道理的。

民乐器,除了笙略好以外,大多数都是高频乐器。比如二胡,竹笛,整体发音都比较尖。扬琴和所有弹拨乐也都比较尖。唢呐那就不用说了。音频越高就越容易显得比较刺耳。而且从弹拨乐,弦乐的共鸣腔体来看,都不太大。琵琶看着不小,但是共鸣体并不大,所以听起来还是尖。民乐器里基本上没有什么发音厚重的乐器。所以民乐团都得用大提和低音提琴做低音。如果民乐合成民乐团,就更容易吵了,因为乐器普遍发音尖,所以彼此融合度特别不好找。六个唢呐如果齐奏想要很有共鸣很融合还是很考验演奏者能力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民乐(或者我们常说的中乐)是不是普遍来说比西乐“吵”,这个问题其实有点笼统,答案也并非一概而论。但如果非要从一个相对的普遍感受上去探讨,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某些中乐的音色和表现方式确实会给人一种“喧闹”或“激烈”的感觉,尤其是在对比一些舒缓的西方古典音乐时。不过,这种“吵”其实是音乐风格和文化语境下.............
  • 回答
    探讨中国民乐与西洋乐的优劣,以及谁“更有生命力”,是一个复杂而又引人入胜的话题。与其说一方“差”于另一方,不如说它们在发展脉络、文化语境、表现手法和时代适应性上,各有侧重,展现出不同的生命力。中国民乐的独特魅力与局限中国民乐,承载着千年的中华文化,有着极其深厚的底蕴。它的魅力首先体现在其独特的音色和.............
  • 回答
    临高这地界,自从穿越者们落脚,便成了个大熔炉,各种各样的人都被这股新生的力量裹挟着,往一个方向奔涌。而“归化民”这个词,更是承载了太多复杂的情感和现实的考量。所以,当这个问题抛出来——临高归化民里会不会有人学成钱学森,然后拍拍屁股回去报效那已经风雨飘摇的明朝,元老院该如何应对?归化民自身的命运又会如.............
  • 回答
    关于汉文化圈民族与中国56个民族的划分,这是一个涉及历史、民族认同、国家政治等诸多复杂因素的问题。为什么在广泛被认为是汉文化圈核心的日本民族(和族)没有被列入中国56个民族之中,这背后有着清晰的历史和现实的逻辑。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汉文化圈”这个概念。它通常指的是历史上受到汉文化,特别是汉族语言、文.............
  • 回答
    《临高启明》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小说,塑造了无数鲜活的归化民形象,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展现出非凡的才华,成为临高模式运转的重要基石。若要细究各项能力中最顶尖的人物,这确实是个需要仔细梳理的问题,因为很多角色在多方面都表现出色。不过,若从各自最擅长的单一维度来看,我们可以找出以下几位在特定领域里堪称“第一”.............
  • 回答
    “法无禁止即自由”与“物权法定”:法治精神的两种体现法律条文如同一张无形的网,它既是保护伞,也是警戒线。在其中,“法无禁止即自由”和“物权法定”是民法领域中两个举足轻重的原则,它们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法治精神和价值追求。理解这两者,对于我们把握个人权利的边界和国家对财产的干预程度至关重要。一、.............
  • 回答
    要说中国56个民族中“基本与汉族融合”的民族,这其实是个挺微妙的话题,因为“融合”的程度和定义本身就很复杂,而且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也一直在动态变化。不过,如果我们从在人口数量、语言使用、文化习俗、经济社会生活以及在国家整体认同感等方面,与主体汉族群体表现出高度相似性,并且在日常生活.............
  • 回答
    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关于那些仿佛存在过,却又消失得无影无踪的民族,他们的痕迹只留在后来的传说和文化肌理中,却没有直接的、铁证如山的实物证据。这就像一种古老的低语,我们能听到一些模糊的音节,却无法拼凑出完整的词语。最让我着迷的,大概是那些被认为是“前印欧语系”的民族。我们都知道,印欧语系是一个庞大的.............
  • 回答
    在俄罗斯,谈论斯大林和列宁谁在民众中更受爱戴,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无法简单地用“更”来衡量,因为人们对他们的感情和评价是多元的,并且随着时间、社会环境以及个人经历的不同而变化。这两位领导人都在俄罗斯历史上留下了深刻而复杂的印记,他们代表着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理念,也引发了截然不同的情感反.............
  • 回答
    要判断哪个落后国家或民族对西方现代文明的态度“最端正、最虚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对“端正”和“虚心”的主观解读,以及对不同国家和民族内部复杂情况的细致分析。并且,直接说“落后国家和民族”也可能带有一定的预设判断。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一些普遍观察到的现象和一些国家在发展进程中所表现出的.............
  • 回答
    “在世界各国民族中,决定他们爱憎的,不是天性,而是舆论”这句话,初听之下,似乎有点颠覆我们对“天性”的固有认知。我们总觉得,有些情感,比如对亲人的爱,对伤害的恨,是发自内心深处,与生俱来的。然而,这句话却大胆地提出,民族层面的爱憎,其背后更强大的驱动力,是“舆论”。这其中的逻辑,值得我们细细揣摩。首.............
  • 回答
    评价《人民公仆》中乌克兰总统扮演者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在总统大选民调中大幅领先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在2019年乌克兰总统大选中以压倒性优势领先,最终当选总统,这无疑是政治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的事件。他从一名喜剧演员成功转型为国家领导人,其在总统大选民调中的大幅领.............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4月20日德国绿党在Forsa民调中跃升至支持率第一这件事。首先,得承认这个结果相当令人瞩目,而且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长期以来,在德国政坛,联盟党(CDU/CSU)和社民党(SPD)是两大传统强权,大家习惯了它们在民调中你追我赶,争夺第一的位置。绿党能在这个节点上超越它们,甚至成为目.............
  • 回答
    民国时期,风云变幻,那是一个思想激荡、价值碰撞的时代,许多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凭借深刻的洞察力,预见了日后大陆的动荡与悲剧。除了胡适、徐志摩、傅斯年这些名字,还有许多人,他们的预言或许不那么响亮,但其沉甸甸的分量,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比如,梁漱溟。这位被誉为“最后一位儒家”的社会活动家,他的忧虑更.............
  • 回答
    关于徐中民写神文一事是如何被挖出来的,这其中涉及到了信息传播、公众关注以及一定程度的“狗仔式”挖掘。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梳理一下可能涉及的几个环节和细节:1. 起初的匿名传播与偶然发现 匿名爆料平台/论坛: 类似早期的百度贴吧、天涯论坛,或者是后来的微博、豆瓣小组等,经常会有一些匿名用户发布一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近现代史中两个关键的战争——解放战争和抗日战争的根本差异。你说“民心和人民的支持在解放战争中可以取得胜利,而在抗日战争中却没什么卵用”,这句话可能有些偏颇,但确实指出了一个核心的讨论点:在不同历史背景下,人民的支持对战争结果的影响程度和表现形式是大不相同的。要弄清楚这个.............
  • 回答
    在中国监狱中,民警要求犯人采用蹲姿谈话,背后往往涉及多重考量,既有管理上的需要,也可能掺杂着心理上的威慑。中国监狱中民警要求犯人蹲姿谈话的考量: 权力地位的明确化与威慑: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解释。蹲姿是一种相对较低的姿态,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往往与顺从、被动甚至惩罚联系在一起。民警要求犯人蹲.............
  • 回答
    美国务卿布林肯在所谓“民主峰会”中宣布设立“全球反腐败问题协调员”一职,其目的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并且要理解这一举措,需要将其置于美国当前的外交政策和国际议程之中。核心目标与直接目的: 提升反腐败的优先性和协调性: 最直接的目的在于,通过设立一个专门的协调员职位,将反腐败工作提升到美国对外政.............
  • 回答
    《死神》主角黑崎一护,和其他两大民工漫(《海贼王》的蒙奇·D·路飞,《火影忍者》的漩涡鸣人)的主角比起来,确实有几个很明显且深入人心的地方,让他独树一帜。首先,他的“非典型”英雄动机。路飞的目标很纯粹,就是成为海贼王,然后自由自在地生活。鸣人的目标也很明确,就是成为火影,让村子里的人认可他。而一护呢.............
  • 回答
    中国大陆民谣歌曲中,“姑娘”、“南方”、“流浪”等意象确实非常常用,并且几乎可以说是民谣音乐的灵魂符号之一。它们出现的频率之高,以及所承载的情感和文化意义,都足以说明其重要性。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意象在中国大陆民谣中的运用,以及产生这些意象的原因: 一、“姑娘”、“南方”、“流浪”等意象在中国大陆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