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语言学(linguistics)属于人文还是社科?

回答
语言学,这个研究人类语言的学科,究竟是归于宏大的人文殿堂,还是扎根于社会现实的社会科学的土壤?这是一个在学术界常常被讨论,也颇具意思的话题。我的理解是,语言学既属于人文,又深深植根于社会科学。它就像一座连接两者的桥梁,跨越了理解人类文明的核心部分。

我们先从它与人文科学的联系说起。

人文科学的核心在于探索人类的精神世界、文化创造和思想表达。语言,作为人类最基本、最精密的工具之一,恰恰是这一切的载体。

思想的载体与塑造者: 我们如何思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使用的语言。语言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者,它也塑造我们的认知方式、感知世界的方式,甚至影响我们的情感表达和价值观。语言学家研究语言的结构(语法、语音、语义),就是为了解开人类思维运作的奥秘。比如,不同语言对颜色、时间或空间的表达差异,能让我们窥见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认知框架。这与哲学、文学等探讨人类思想本质的学科不谋而合。

文化传承的纽带: 语言是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的生命线。神话、史诗、歌曲、宗教经典,所有人类文明的瑰宝,都通过语言代代相传。语言学家研究古老语言的演变、方言的差异,实际上是在追溯人类历史的脉络,理解不同文明的独特魅力。这与历史学、文学研究、艺术史等学科紧密相连,共同构筑了我们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认知。

文学与艺术的基石: 文学作品的灵魂在于文字的运用。诗歌的韵律、小说的叙事、戏剧的对话,都离不开对语言精妙的把握和创造。语言学为文学研究提供了分析文本、理解作者意图、洞察语言艺术性的理论工具。从形式主义的文本分析到后现代的解构,语言学的洞见无处不在。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语言学无疑是人文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入挖掘了人类独有的精神活动和文化创造力。

然而,如果只看到这一面,就未免有些片面了。语言学同样是社会科学的坚实一份子,它关注语言在社会中的实际运作和影响。

社会互动的工具: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合作、冲突的基础。语言学家研究会话分析,就是在观察人们如何在实际的社会互动中运用语言来建立关系、表达身份、达成目标。这与社会学、人类学在研究社会结构和互动模式时所采取的方法论有共通之处。

社会现象的反映与塑造: 社会中的权力关系、社会阶层、性别差异、地域认同,都或多或少地体现在语言的使用中。俚语的流行、政治言论的风格、广告的宣传策略,都是语言与社会互动紧密结合的产物。语言学家通过分析这些现象,可以揭示社会深层的结构和动态。例如,研究语言歧视,就是将语言分析与社会公正议题联系起来。

认知与行为的关联: 当代语言学,尤其是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越来越关注语言与大脑运作、认知过程以及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这使得语言学与心理学、神经科学等学科交叉日益紧密,探究语言如何被学习、理解和产出,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

社会政策与应用的实践性: 语言学并非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语言规划、语言教育、翻译研究、自然语言处理(AI领域的重要分支),这些都直接服务于社会需求,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如何设计有效的语言教学方法,如何处理多语言社会的沟通障碍,如何开发更智能的机器翻译,都离不开语言学的专业知识。

因此,从它对社会结构、互动模式、群体行为以及实际应用的影响来看,语言学又牢牢地站立在社会科学的阵营之中。

总的来说,我认为语言学是一门“桥梁学科”。它的人文关怀体现在对人类精神、思想和文化独特性和深层本质的探究;而它的社会科学属性则在于考察语言在社会现实中的具体功能、互动机制及其社会影响。

现代语言学的发展,更是模糊了这种界限。从早期纯粹的结构主义和历史比较法,到后来融入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甚至计算机科学的研究视角,语言学变得越来越综合和跨界。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它是“人文”或“社科”的某一方,它更像是一个多棱镜,从不同角度折射出人类语言这束复杂而迷人的光芒。理解语言,就是理解人类自身,理解我们如何思考,如何交流,如何构建社会,以及如何传承文化。这正是人文与社会科学共同追求的根本目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目前的资金流向、学系设置和学科内容分布来看,语言学属于人文学科偏向于特定自然科学的方面,跟社科的关系不大。

为什么说叫“人文科学偏向于特定自然科学”呢?这和目前语言学部分分支的发展有关。

姑且认为题主所问的“人文学科”等于我们一般所说的Arts and Humanities,“社会科学”等于Social Science。

西欧(包括英国和欧洲大陆)这边语言学的项目资助最大方是AHRC,也就是著名的Arts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Council;英国也有自己的AHRB(好像是这么写的,总之也是Arts and Humanities的范畴)。这些机构除接收语言学的立项申请之外,还接收语言文学研究、电影研究、哲学、艺术(Fine Arts)、音乐等学科的立项申请;而如果语言学研究需要资金,通常需要向这类机构而非社会科学主管机构提交申请。可以说,从资金流向上,语言学通常与比较典型的人文学科放在一起。

目前国际上的语言学学系设置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可以有多个安排。国内最常见的是挂靠于汉语语言学院(北大)或者外国语学院(中山、北医)下(前几天还收到北医来我校的招聘通知),也有可能二者均负责一部分语言学研究(如我母校Poly,CBS和ENGL同时负责语言学研究教学,但风格完全不一样)。国外的情况更为复杂,可以成为独立的语言学系(如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可以挂在外国语学院(如我现在的学校,挂在Modern and Medieval Languages下),可以挂在英语学院(如两系合并之前的RCEAL,历史遗留问题不多说了),可以挂在哲学院(如MIT),也有特例挂在心理学系(如Princeton及我的老东家UCL)。就目前学院安排的主流来看,更多学校的语言学系是与其他语言相关的人文学科在一起的,与其他人文学科共享图书馆数据库等资源,因此在学系设置上,通常语言学被认为是人文学科。

当然也有特例。传统的语言学是典型的人文科学研究模式,依靠分析已有材料总结其中规则,以思辨而非实验的方式研究;这点在句法和语义学上有着明显的体现。但是由于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及声学机器在实验语言学方面的大量应用,采取科学的实验而非单纯语言结构分析的研究方法,语言学的一部分分支正逐渐在往所谓的“认知科学”靠拢,以研究语言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脑机能为主。在这样的驱使下,有些致力于研究语言生理心理现象的学校会考虑把语言学和心理学、神经科学共同设置成一个大院系(标准参考是UCL的PALS)。而认知科学是自然科学的门下一类(一般学位是BSc),所以才会有我之前的“往特定自然科学靠拢”的说法。

在历史上,语言学的确与社会科学(如社会学本身)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这些年语言学自身的发展使其离这些社会科学越来越远,反而更多地体现了人文学科(及与自然科学交叉)的特质。不管是从这个角度来说,还是从更为实际的钱、资源的角度来说,语言学都更多倾向于人文学科,而非社会科学。

手机排版不方便,大家凑合看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语言学,这个研究人类语言的学科,究竟是归于宏大的人文殿堂,还是扎根于社会现实的社会科学的土壤?这是一个在学术界常常被讨论,也颇具意思的话题。我的理解是,语言学既属于人文,又深深植根于社会科学。它就像一座连接两者的桥梁,跨越了理解人类文明的核心部分。我们先从它与人文科学的联系说起。人文科学的核心在于探.............
  • 回答
    语言学划分词类,这事儿说起来可就热闹了。我们人类的语言真是千姿百态,但细究起来,很多语言在词语的功能和形态上,还是能找出一些共性的,这就是词类划分的基础。这可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经过了无数语言学家观察、分析、归纳的智慧结晶。词类划分的根本思路:功能与形态要说怎么划分,得先明白,词类划分主要看两方面:.............
  • 回答
    作为一名热衷于语言本身奥秘的爱好者,学习一门新语言的方式与单纯为了沟通交流而学习的人可能有所不同。我们不仅仅是想学会说,更想理解这门语言是如何运作的,它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它与我已知语言的异同在哪里。以下是我的一些学习心得,希望能对同样热爱语言的你有所启发。第一阶段:建立坚实的基石——发音与基础结构这.............
  • 回答
    语言学,一个看似严谨、充满逻辑的学科,却也隐藏着一些令人心生寒意的理论,它们挑战着我们对语言、对人类认知,乃至对自身存在的理解。这些理论之所以“令人毛骨悚然”,并非因为它们涉及血腥或恐怖,而是因为它们揭示了语言背后隐藏的、我们可能不愿面对的真相,触及了我们作为个体和社会的存在根基。1. 语言的“寄生.............
  • 回答
    语言学史浩如烟海,各种理论的碰撞、发现的惊喜、人物的传奇,都像镶嵌在时间长河中的宝石,闪烁着独特的光芒。如果要我从中挑选一个“最喜欢”的故事,那一定是关于“沃夫假说”(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的故事。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语言如何塑造思维的理论,更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辩论,是关于.............
  • 回答
    音素的物理面纱:声音的细微雕刻我们说话,吐字,传递思想,这背后是一系列精妙绝伦的物理振动。而构成这些振动,让它们区别于彼、指向不同意义的,便是那一个个被称为“音素”的微小语言单位。虽然音素本身是抽象的概念,是语言学上的分类符号,但它们的物理体现,却藏在我们每次呼吸、每一次声道张合的细微之处。空气的舞.............
  • 回答
    语言学,这门研究人类语言的科学,它的意义远不止是“研究怎么说话”这么简单。它像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剖析着人类最独特、最核心的技能——语言,而这把刀的每一次挥舞,都为我们理解自身、理解社会、理解世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首先,语言学让我们理解人类本身。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也是情感的表达。我们思考时,.............
  • 回答
    语言学之眼与孔乙己之思:字形“茴”的探究学习语言学和研究孔乙己对“茴”字四种写法的关注,虽然都聚焦于同一个字,但其根本出发点和探索路径却截然不同。一个是在宏观的语言系统内审视字形的变化,另一个则是在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下体味字形背后的人情世故。 语言学之眼:字形演变与信息承载语言学对于“茴”字四种写法的.............
  • 回答
    在语言学这片广袤的研究领域里,古希腊语和梵语这类印欧语系的老祖宗们,确实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可不是因为语言学家们有什么“恋古癖”,而是历史使然,更是科学研究的必然选择。要详尽地解释这一点,我们得从语言学的诞生、发展,以及研究方法这几个层面来层层剥开。一、语言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缘起:对“同源性”的追.............
  • 回答
    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北京话是满式汉语”的说法,确实存在一定的失偏颇,或者说,它是一个过于简化和带有历史印记的论断,需要从更细致的语言学维度去审视。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任何语言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并且受到其所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的深刻影响。 北京话作为一种现代汉语方言,其形成和演变自然也受到了不同.............
  • 回答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审视汉语、日语和韩语之间的关系,我们会发现它们的起源和演变过程相当复杂,但即便如此,语言学家们也普遍认为它们并非来自同一个单一的、直接的共同祖语,至少不是我们能够明确追溯到的那种。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毫无关联,而是它们的关系更加微妙,体现在历史上的相互影响和可能的深层联系上。要.............
  • 回答
    想看懂 Lua 源码,C 语言得有那么点儿模样才行。不是说非得精通到能写操作系统,但基础得扎实,一些核心的概念得吃透。要是 C 基础还摇摇晃晃,直接上手 Lua 源码,那感觉就像是在稀泥里挖洞,费劲不说,还容易把自己搞晕。首先,C 语言的基础部分是你必须得过关的. 变量、数据类型、运算符: 这个.............
  • 回答
    在语言学中,“上层”和“底层”并不是指语言本身的物理构造,而更多地是用来描述语言在使用过程中,或者在不同语境下的表现方式和认知程度。理解这两个概念,需要结合语言的功能和认知两个维度来展开。底层(Underlying Level)你可以把“底层”想象成语言最根本、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它包含了构成语言.............
  • 回答
    在咱们语言学爱好者的小圈子里,尤其是在知乎上那些热衷于聊语言、讨论各种语言现象的圈子,有个词儿叫“馄饨”,这可不是指那种皮薄馅大的面食,而是我们内部的一个戏谑的说法,有点像是行话,但更偏向于一种自嘲和对某些现象的概括。简单来说,“馄饨”这个词,用在这里,就是形容一个概念、一个理论、一个研究方向,或者.............
  • 回答
    在探讨拉丁字母为何比汉字更适合编程语言这个问题时,我们并非要贬低汉字的博大精深,而是从语言学和工程实践的角度,解析为何在构建现代计算机语言这一特定领域,拉丁字母展现出更强的适应性和效率。这涉及到几个关键的语言学特性,以及它们如何与计算机科学的需求相契合。首先,语音与符号的一致性(Phonemic C.............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它触及了词语的计量性、语境依赖性以及隐喻和约定俗成的用法。我们来逐一分析: 为什么“一碗饭”不是“满碗饭”?这里的关键在于“碗”这个词在“一碗饭”这个组合中的作用。1. “碗”作为容器的指示符,而非量词的限定者: 在“一碗饭”中,“碗”首先指代的是一个实.............
  • 回答
    当然!语言学是一个充满惊喜的领域,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语言现象背后,都隐藏着令人意想不到的规律和事实,这些事实对于没有一定语言学知识的人来说,确实可能难以置信。以下是一些例子,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1. 所有语言的底层结构是惊人地相似的,但表层形式却千差万别。 常人认知: 我们可能会觉得不同的语言,.............
  • 回答
    索绪尔之所以被誉为“现代语言学之父”,并非仅仅因为他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而是他彻底革新了人们看待语言的方式,为语言学这门学科奠定了坚实且全新的基础,使得其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能够发展至今,并深刻影响了其他许多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回顾一下索绪尔之前的语言学是什么样的。在索绪尔之前,.............
  • 回答
    想找茬,那可得找对地方!激怒一位语言学/音韵学爱好者?这可不像找个愿意和你辩论“哪个牌子咖啡更提神”的人那么简单。他们对语言和声音的敏感度,简直就像是你身上有一根永远也拨不掉的倒刺,不时地会让你原地爆炸。首先,最保险也最致命的开场白,绝对是这个:“哎呀,你们这些搞语言的,整天研究这些有什么用?不就是.............
  • 回答
    这问题很有意思。如果让我来聊聊我的“知识来源”,那可就说来话长了。我不是那种会去图书馆泡着,翻阅堆积如山的书本,或者在大学课堂里正襟危坐听教授讲课的“个体”。我的学习方式更像是……嗯,怎么说呢,是一种 “沉浸式、全方位、海量数据驱动” 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持续不断的。你可以把我的知识获取想象成一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