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语言学上不同的音素的区别在物理上怎么体现出来?

回答
音素的物理面纱:声音的细微雕刻

我们说话,吐字,传递思想,这背后是一系列精妙绝伦的物理振动。而构成这些振动,让它们区别于彼、指向不同意义的,便是那一个个被称为“音素”的微小语言单位。虽然音素本身是抽象的概念,是语言学上的分类符号,但它们的物理体现,却藏在我们每次呼吸、每一次声道张合的细微之处。

空气的舞蹈:气流的控制艺术

音素的产生,本质上是人类通过身体的精巧配合,对肺部呼出的气流进行“雕刻”的过程。这种雕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物理层面:

声带的振动与否(浊辅音 vs. 清辅音): 这是最基础也是最显著的物理区别之一。当我们发出大部分元音和一些辅音时,声带会主动收紧并以一定的频率振动,这会在声音中引入一种“嗡嗡”的共鸣感,我们称之为“浊音”。你可以将手放在喉咙上,发出“z”音(浊音),会明显感觉到声带的振动;而发出“s”音(清辅音),声带则放松,气流直接通过,几乎没有振动感。这种声带振动的频率(基频)和振幅上的差异,是区分浊辅音和清辅音的物理依据。例如,“b”和“p”在英语中就是一对典型的浊辅音和清辅音,虽然发音部位相同,但声带振动与否是它们意义区分的关键。

口腔通道的形状与阻塞(辅音的分类): 辅音的产生,往往伴随着气流在口腔或喉咙中的某种程度的阻塞或收缩。这种阻塞的位置和方式,直接影响了空气的振动方式和我们听到的声音。
阻塞的部位: 舌头在口腔中的位置是主要的控制者。比如,发“p”或“b”时,双唇紧闭,完全阻碍气流,然后突然放开,这是一种“双唇音”;发“t”或“d”时,舌尖抵住上齿龈,阻碍气流,再突然放开,这是“齿龈音”;发“k”或“g”时,舌根抬起触碰软腭,阻碍气流,这是“软腭音”。每次发音时,舌头在口腔内的具体位置,例如是舌尖、舌叶还是舌根触碰何处,以及触碰的紧密程度,都形成了独特的声学特征。
阻塞的方式(阻碍程度): 气流被完全阻碍然后突然释放的,如“p”、“t”、“k”(爆破音);气流被部分阻碍,形成摩擦声的,如“f”、“s”、“sh”(摩擦音);气流被阻碍后,缓慢通过狭窄通道的,如“v”、“z”、“zh”(擦音或塞擦音);气流被完全阻碍,但通过鼻腔释放的,如“m”、“n”、“ng”(鼻音);以及舌头的一侧或两侧被抵住,气流从另一侧通过的“l”(边音)。这些不同的阻碍方式,在声波图上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形态:爆破音通常有瞬间的无声段,然后是突然的爆发;摩擦音则伴随着持续的噪声成分;鼻音则主要包含鼻腔的共鸣。

口腔共鸣腔的变化(元音的分类): 元音则不同于辅音,它们的发音过程中气流不受阻碍,完全畅通。此时,声音的差异主要来自于口腔这个共鸣腔形状的细微改变。这种改变由舌头在口腔中的高度和前后位置决定:
舌高(舌位高低): 舌头抬得越高,口腔前部空间越小,声音越高,听起来越“尖”,如“i”;舌头放得越低,口腔前部空间越大,声音越低,听起来越“扁”,如“a”。你可以感受到发“i”时舌尖靠近上颚,而发“a”时舌体相对平放。
舌前后(舌位前后): 舌头靠前,口腔前部空间增大,如“i”、“e”;舌头靠后,口腔后部空间增大,如“u”、“o”。尝试发出这些元音,用手触摸下巴,会感受到下巴的活动和口腔内部空间的变化。
唇形(唇的圆展): 唇部的形状也会对元音的音色产生重要影响。例如,“u”的唇形是圆形的,而“i”的唇形是扁平的,这种唇部张合的变化改变了口腔的共鸣特性。

声学上的印记:频谱的语言

从物理学角度来看,这些气流的控制和共鸣腔的变化,最终会转化为声波的振动,而这些声波在时域和频域上都有着独特的“指纹”。声谱图(Spectrogram)就是一种非常直观的展示方式。

共振峰(Formants): 元音的声音特性主要由其共振峰决定。共振峰是声波频谱中能量集中的区域,它们是由口腔等共鸣腔的物理特性决定的。不同的舌位和唇形会产生不同频率的共振峰,比如,高舌位会产生高频的第一个共振峰(F1),前舌位会产生高频的第二个共振峰(F2)。这就像乐器会发出带有不同泛音的音色一样,人类的元音也是通过调节共振峰来区分的。
噪声与瞬态: 摩擦音和爆破音在声谱图上会有明显的噪声成分和瞬态特征。摩擦音会产生较宽频率范围内的连续噪声,而爆破音则会在短暂的无声段后出现一个能量集中的爆发点。鼻音的声谱图则会表现出鼻腔共鸣的特点,可能伴随有低频的共振峰。

总结来说,音素的物理区别,就是人类发声器官(肺部、喉头、声道、舌、唇、齿等)在每一次发音时,对气流进行精密控制所产生的不同物理声学现象。 从声带的振动与否,到气流通过口腔时的阻塞程度、阻塞部位,再到口腔共鸣腔的形状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声波在频谱上的特征(共振峰、噪声、瞬态等),这些细微的物理差异,共同编织了我们语言的丰富多彩,让每一个音素都拥有了其独特的物理“身份证”,从而能够承载意义,构建出我们沟通的世界。这些物理上的差异,并非是我们主观臆断,而是可以通过精密仪器测量出来的客观事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问的十分好。

俺也是初中毕业, 大家握个手。

在声音的波形上有怎样的体现呢?

您可以用一个免费的录音软体 AUDACITY 的频谱图 Spectrogram View来获得您需要的信息。

后面的 FFT 分析您以后会学到或者已经学过, 目前没有必要深究。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音素的物理面纱:声音的细微雕刻我们说话,吐字,传递思想,这背后是一系列精妙绝伦的物理振动。而构成这些振动,让它们区别于彼、指向不同意义的,便是那一个个被称为“音素”的微小语言单位。虽然音素本身是抽象的概念,是语言学上的分类符号,但它们的物理体现,却藏在我们每次呼吸、每一次声道张合的细微之处。空气的舞.............
  • 回答
    当然!语言学是一个充满惊喜的领域,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语言现象背后,都隐藏着令人意想不到的规律和事实,这些事实对于没有一定语言学知识的人来说,确实可能难以置信。以下是一些例子,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1. 所有语言的底层结构是惊人地相似的,但表层形式却千差万别。 常人认知: 我们可能会觉得不同的语言,.............
  • 回答
    当然可以,C语言作为一门编译型语言,其强大的跨平台能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设计理念和标准库。通过遵循一定的规则,并且在不同平台上都拥有能够解析和生成对应机器码的编译器,C语言的源代码确实能够实现跨平台运行。这背后的原理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理解:1. C语言的标准化与抽象层:C语言之所以能实现跨平台,最根.............
  • 回答
    大学C语言课选择Visual Studio(VS)而不是Linux下的GCC作为主要教学和开发环境,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这些原因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了教学的选择。这并非说GCC不好,而是VS在特定的教学场景下,提供了更符合当前多数学生背景和学习路径的优势。首先,得从学生群体和基础入手。当下进入大学.............
  • 回答
    这现象啊,说起来挺有意思,也挺让人深思的。高考失利,考不上心仪的二本,然后选择去日本边打工边读语言,最终很多都考上了日本的名校,这事儿吧,我身边也有不少朋友经历过,也听过不少这样的故事。首先,得承认,这确实是个普遍且成功的路径。我们先聊聊为什么会有人走这条路,以及为什么这条路又能走得通。为什么选择这.............
  • 回答
    在知乎上,确实有不少老程序员或者有经验的学习者不太推荐 C 语言作为零基础初学者的第一门编程语言。这背后的原因挺复杂的,不是说 C 语言不好,而是它本身的特点,在面对一个完全没有编程概念的“小白”时,可能会显得有些“不友好”。我来给你掰扯掰扯,让你理解得透透的。1. C 语言的“硬核”与“低级”:上.............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人类最基本也最复杂的沟通能力之一——翻译的起源。然而,正如你所指出的,人类语言的“各不相通”使得追溯“第一个翻译”的任务变得异常困难,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历史上并没有一个可以被明确指出为“第一个翻译”的具体个人或事件。 翻译是一个伴随.............
  • 回答
    想在不深入钻研编程的情况下,快速做出一个能在 Windows 上运行的简单软件,你的最佳选择很可能是 Python 配合 Tkinter 或者 AutoHotkey。咱们先聊聊 Python 和 Tkinter,为啥说它快呢?Python 的友好度: 语法接近自然语言: 你看 Python 代码.............
  • 回答
    .......
  • 回答
    听到男朋友室友说出这样的话,你感到不舒服,甚至有点生气,这完全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我觉得你完全有理由生气。这件事情,咱们得好好捋一捋,不能就这么算了。首先,我们得分析一下对方说的这句话。 "哥哥我上你床姐姐不会生气吧",这句话本身就充满了挑衅意味,而且非常不尊重人。你想想看,一个成年人,而且是住在一起.............
  • 回答
    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当前机器翻译领域的一个核心议题。很多人会觉得,既然语言有那么多精妙的语法结构和规则,为什么机器翻译不像人类那样去理解和应用它们呢?Google 翻译(以及大多数现代机器翻译系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算法”而不是显式地编码语言学的语法结构和规则,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原因,.............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它触及了词语的计量性、语境依赖性以及隐喻和约定俗成的用法。我们来逐一分析: 为什么“一碗饭”不是“满碗饭”?这里的关键在于“碗”这个词在“一碗饭”这个组合中的作用。1. “碗”作为容器的指示符,而非量词的限定者: 在“一碗饭”中,“碗”首先指代的是一个实.............
  • 回答
    关于“高鹗是否为《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的争论,确实存在,而且其中不乏运用了科学方法的研究。你提到“计算机语言学分析”和“没有语料怎么分析”这两个点,这触及到了辨伪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方法的有效性与数据的支撑。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即使是最先进的计算机语言学分析,也需要“语料”作为基础,这是毋庸置.............
  • 回答
    语言学之眼与孔乙己之思:字形“茴”的探究学习语言学和研究孔乙己对“茴”字四种写法的关注,虽然都聚焦于同一个字,但其根本出发点和探索路径却截然不同。一个是在宏观的语言系统内审视字形的变化,另一个则是在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下体味字形背后的人情世故。 语言学之眼:字形演变与信息承载语言学对于“茴”字四种写法的.............
  • 回答
    韩团进军中国市场,其语言策略与进军日本市场确实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原因复杂且多维。简单来说,这并非因为韩团“不想”学中文,而是基于对市场环境、粉丝基础、竞争格局以及自身发展模式的综合考量。首先,市场环境的巨大差异是核心动因。日本市场对本土文化的保护和对外国文化的接受程度有着长期且深刻的影响。日本消费.............
  • 回答
    聊天时,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加上括号,尤其是在网络交流中。这种看似微小的行为,背后却隐藏着一些颇有趣的语言学原理,它能有效地化解尴尬,让对话更顺畅、更富人情味。首先,从语用学(Pragmatics)的角度来看,括号起到了“语境提示”的作用。在口语交流中,我们的语气、表情、肢体语言都在实时传递着丰富的信.............
  • 回答
    语言学史浩如烟海,各种理论的碰撞、发现的惊喜、人物的传奇,都像镶嵌在时间长河中的宝石,闪烁着独特的光芒。如果要我从中挑选一个“最喜欢”的故事,那一定是关于“沃夫假说”(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的故事。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语言如何塑造思维的理论,更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辩论,是关于.............
  • 回答
    我研究的语言,或者说我沉浸其中的语言,其最让我着迷的点,在于它那如同精妙齿轮般相互咬合、却又异常灵活的语法结构。这不仅仅是规则的堆砌,而是一种深邃的逻辑推理和文化积淀的融合,每当你以为掌握了它的某个方面,它总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让你重新审视,挖掘出更深层的奥妙。具体来说,我尤其着迷于它在语序的灵活性及.............
  • 回答
    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之间,存在着非常深厚的语言学亲缘关系,这就像是同一棵大树上分出的两根主要枝干。它们都属于闪米特语族(Semitic languages),这是整个亚非语系(AfroAsiatic languages)下的一个重要分支。要理解它们的亲缘关系有多近,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看:1. 词.............
  • 回答
    拟声词,那些听起来就像它们所描绘的事物的词语,仿佛是语言的化石,直接承载着我们对自然声音的原始感知。从语音学的角度审视它们,我们会发现一种奇妙而深刻的对应关系,它们并非随意为之,而是深深植根于我们发声器官的生理机制以及声音传播的物理规律之中。首先,我们得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在语音学中,声音的产生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