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语言学是如何划分形容词、动词这些词类的?

回答
语言学划分词类,这事儿说起来可就热闹了。我们人类的语言真是千姿百态,但细究起来,很多语言在词语的功能和形态上,还是能找出一些共性的,这就是词类划分的基础。这可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经过了无数语言学家观察、分析、归纳的智慧结晶。

词类划分的根本思路:功能与形态

要说怎么划分,得先明白,词类划分主要看两方面:

1. 词的功能(语法功能): 一个词在句子中扮演什么角色?它是描述事物的特征?表示动作?指代事物?连接词语?等等。这就像是给每个词一个“岗位说明书”。
2. 词的形态(词汇形态): 这个词有没有什么内部结构上的变化?比如,动词是不是会根据时态、人称变化?形容词是不是会有程度变化?名词是不是有单复数之分?这就像是看看这个词有没有“变形金刚”的潜质。

当然,不同的语言侧重点可能不一样。有些语言的形态变化非常丰富,形态就成了划分词类的重要依据;有些语言形态变化很少,那么功能就变得更为重要。

以我们熟悉的汉语为例,来看看词类是怎么划分的:

汉语的词类划分,总体上是功能和形态相结合,但形态变化相对较少,所以功能导向更明显。

1. 名词 (Noun):

功能: 表示人、事物、地点、概念、时间、方向等的名称。它们常常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宾语。
形态: 汉语名词的形态变化非常少。不像英语那样有单复数(cats vs cat),汉语通常靠数量词(一只猫、两只猫)来区分数量。也没有格的变化(subjective, objective case)。
辨析方法:
可以被“的”修饰,后面加上“的”后再接其他名词或代词(如:红的花,我的书)。
可以跟在数词和量词后面(如:三本书,一个苹果)。
可以出现在介词后面充当介词宾语(如:在学校,给他)。
可以构成名词性偏正短语(如:校门口,天空中)。
例子: 人、学校、书籍、时间、中国、快乐(当抽象名词用时)

2. 动词 (Verb):

功能: 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存在、变化、判断等。它们常常是谓语的核心。
形态: 汉语动词的形态变化也很有限。没有像英语那样的过去时、现在进行时等时态的词形变化。汉语通常使用副词(昨天、正在、已经)来表示时间、状态。不过,动词可以通过添加一些助词(了、着、过)来表示动态,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有限的形态变化。
辨析方法:
可以出现在“不”或“没有”前面表示否定(如:不吃,没有看见)。
可以跟在助动词或情态动词后面(如:要去,可以说)。
可以跟在“了”、“着”、“过”等动态助词后面(如:吃了了,跑着,见过过)。
可以构成动词性短语,前面可以加上副词修饰(如:快快地跑,认真地学习)。
例子: 吃、跑、看、想、是、有、变化

3. 形容词 (Adjective):

功能: 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属性。它们常常用来修饰名词或代词,或者充当谓语。
形态: 汉语形容词的形态变化也非常少。没有像英语那样的比较级、最高级(happier, happiest)。汉语通常用副词(更、最)来表示程度。
辨析方法:
可以跟在“的”前面修饰名词(如:漂亮的女孩)。
可以作为谓语,后面跟“的”(如:这朵花很红的)。
可以跟在副词“很”、“十分”、“非常”、“最”等词后面表示程度(如:很高,最美)。
可以构成“AABB”式的重叠形式表示强调(如:高高兴兴,红红的)。
例子: 高、漂亮、快乐、勤奋、快

4. 副词 (Adverb):

功能: 主要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也可以修饰整个句子,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程度、频率、语气等。
形态: 副词的形态变化几乎没有。
辨析方法:
经常出现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如:快快地跑,很高兴)。
可以跟在某些词后面表示某种修饰关系,但不是普遍规律。
例子: 快、很、十分、已经、正在、非常、也许

5. 代词 (Pronoun):

功能: 用来代替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它们可以指代人、事物、地点等,起到节省语言、避免重复的作用。
形态: 在某些语言中,代词可能有格和数的变化,但汉语代词的形态变化也相对较少。
辨析方法:
可以单独使用,充当主语、宾语。
可以跟“的”构成代词性短语。
例子: 我、你、他、她、它、我们、你们、他们、这、那、谁

6. 数词 (Numeral):

功能: 表示数量或顺序。
形态: 基本无形态变化。
辨析方法: 通常和量词连用。
例子: 一、二、三、第一、第二

7. 量词 (Measure Word / Classifier):

功能: 附着在数词和名词之间,表示事物的类别或计量单位。
形态: 基本无形态变化。
辨析方法: 必须跟在数词或代词后面,前面不能直接接其他词语(除了指示代词),后面接名词。
例子: 个、只、本、条、辆

8. 介词 (Preposition):

功能: 用在名词或代词前面,表示它们与句子其他成分之间的关系(如时间、地点、方向、原因等)。
形态: 基本无形态变化。
辨析方法: 后面通常跟名词性成分,构成介词短语,介词短语在句子中常常作状语或补语。
例子: 在、从、向、对、跟、为了

9. 连词 (Conjunction):

功能: 连接词、短语或句子。
形态: 基本无形态变化。
辨析方法: 作用是连接,前后有并列、选择、转折、因果等关系。
例子: 和、并且、或者、但是、因为、所以

10. 助词 (Particle):

功能: 附着在词、短语或句子上,表示某种语法意义或语态,本身没有独立的意义。
形态: 可以视为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但不是词本身的变化,而是附加成分。
辨析方法: 依附性强,常跟在特定词后面。
例子: 的(结构助词)、了(动态助词)、着(动态助词)、过(动态助词)、吗(语气助词)、呢(语气助词)

11. 叹词 (Interjection):

功能: 表示感叹或呼唤,独立于句子结构之外。
形态: 基本无形态变化。
辨析方法: 感情色彩浓厚,不参与句法结构。
例子: 哎呀、喂、嗯

12. 拟声词 (Onomatopoeia):

功能: 模拟声音。
形态: 基本无形态变化。
辨析方法: 声音的模拟。
例子: 汪汪、喵喵、沙沙

更广泛的视角:

在更深入的语言学研究中,词类划分还会考虑到更细致的方面,比如:

词的语义(意义): 尽管我们主要看功能和形态,但词的意义是其功能的基础。例如,名词代表实体,动词代表动作。
词的句法地位: 一个词在句子中能出现的位置,以及它能与其他词发生什么样的组合关系。
词的演变和历史: 语言是发展的,有些词类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随着语言演变,词的性质也可能发生变化。比如,有些形容词可以逐渐演变成动词。
跨语言比较: 不同语言的词类划分并不完全相同。比如,一些语言没有像汉语这样明显的量词系统;有些语言的动词形态变化非常丰富,以至于将许多汉语中用副词表示的时间和语气信息,都体现在动词的词形变化上。

总结一下,语言学划分词类的过程,就像是在给语言这个庞大的系统里的每一个“零件”找准自己的“工位”和“身份证明”。

名词负责“命名实体”。
动词负责“描述事件和动作”。
形容词负责“描绘事物的属性”。
副词负责“修饰限定”。
代词负责“指代替补”。
介词负责“建立关系”。
连词负责“连接组合”。
助词负责“增添语法信息”。

这些划分不是僵化的,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描述语言的规律性。随着研究的深入,语言学家们还会不断地对词类进行细化和调整,以更准确地把握语言的奥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里仅说汉语词类划分。


90年前,汉语词类划分的问题开始受到关注。汉语没有词形变化,无法如屈折语一般以形态作为划分词类的标准。难以直接使用西方理论,汉语必须自己探索划分词类的方法。黎锦熙先生在《新著国语文法》中提出,可以依据意义划分词类,比如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的词,形容词是表示性质状态的词等等。这些定义非常符合我们关于词类的直觉,实际上,现在的中学课本就是这样讲解各个词类的。虽然这种划分方法对于日常理解已经足够了,但是对于语言学研究却缺乏可操作性。


继而,吕叔湘先生认为可以用词的语法功能进行分类。这一观点在朱德熙先生借鉴布龙菲尔德的“分布说”中得到延伸。分布,具体到词的分布,即词在句子、短语中能担当的位置和不能担当的位置的总和。“由于词的全部分布(total distribution)很复杂的,其中不少分布是不同类别的词所共有的(比如体词和谓词【1】都可以做主、宾语,都可以受数量词修饰);因而语言学家通常只选择一两项具有区别意义的分布特征作为分类标准。”举例来说,朱先生说,“谓词包括动词和形容词两类。我们用来划分动词和形容词的标准有以下两项:

(1) 前边能不能加‘很’,

(2)后边能不能带宾语。

……根据这样的划分标准,我们可以把形容词和动词分别定义为:

(1) 凡受‘很’修饰而不能带宾语的谓词是形容词。

(2) 凡不受‘很’修饰或能带宾语的谓词是动词。”【2】

如此一来,划分标准就明确多了,极具可操作性。既然如此,后来的研究者除了不断精确这类标准,还有什么工作可做呢?


95年袁毓林先生发表的《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恰恰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该文章自1995年发表截止至2015年1月,据知网数据显示,引用次数达到六百余次。文章认为汉语词类范畴是一种原型范畴。不一定共有一组为其他词类所无的分布特征,因此无法用一组充分且必要的分布特征来刻画。对于某一词类,我们可以用典型成员的特有特征下严格定义,用该词类在句法成分上的优势分布下宽泛定义。以严宽结合的方式共同刻画汉语词类范畴。


————————————————

【1】体词,包括名词和时间词。谓词,包括动词、形容词和状态词。

【2】 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55页。

*

大抵分为这三个阶段。

(ps这些内容之前写在了1月的课程论文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语言学划分词类,这事儿说起来可就热闹了。我们人类的语言真是千姿百态,但细究起来,很多语言在词语的功能和形态上,还是能找出一些共性的,这就是词类划分的基础。这可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经过了无数语言学家观察、分析、归纳的智慧结晶。词类划分的根本思路:功能与形态要说怎么划分,得先明白,词类划分主要看两方面:.............
  • 回答
    重新划分晋语区,特别是提出“新晋语区”的概念,是一个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因为它涉及到语言学、社会学、历史学以及地域认同等多个维度。传统的晋语区划分主要基于历史地理和语言学上的共时性特征,而“新晋语区”的划分则可能需要考虑更多动态的社会语言学因素。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如何重新划分晋语区,以及“新晋语区.............
  • 回答
    语言,这件我们日用而不知的工具,远非仅仅是交流的媒介。它像一个无形的塑造者,潜移默化地雕刻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影响着我们如何感知世界、如何思考、如何记忆,甚至如何做出判断。这其中蕴含的机制,比我们想象中要来得更为深刻和复杂。首先,语言为我们提供了概念的框架。我们可以把语言想象成一张精心编织的网,将我们.............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太妙了!你想知道,我们平时看到的五彩斑斓的电脑世界,那些文字、图片、声音、视频,还有那些精密的计算和逻辑,怎么就这么神奇地从简单的“0”和“1”变出来的?这背后其实是一套精妙绝伦的“密码本”和“规则”。想象一下,你只有两种状态的信号:一个是“开”,一个是“关”,或者说是“有电”,还是“没电.............
  • 回答
    C 语言中指针加一这看似简单的操作,背后隐藏着计算机底层的工作原理。这并不是简单的数值加一,而是与内存的组织方式和数据类型紧密相关。要理解指针加一,我们首先需要明白什么是“指针”。在 C 语言里,指针本质上是一个变量,它存储的是另一个变量的内存地址。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房间号,这个房间号指向的是实际.............
  • 回答
    说起来,我与 R 的结缘,更像是一场“被迫”的成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被迫”也渐渐变成了心甘情愿的探索。最初接触 R,是因为一个项目。当时我的工作涉及一些数据分析,而团队里的小伙伴都在用 R。看着他们能用简单的代码画出漂亮的图表,处理复杂的数据,我心里那个痒痒啊。但我一直以来都不是一个特别主动.............
  • 回答
    在 C 语言中,`sizeof()` 操作符的魔法之处在于它能够根据其操作数的类型和大小来返回一个数值。而对于数组名和指针,它们虽然在某些上下文中表现得相似(例如,在函数参数传递时),但在 `sizeof()` 的眼中,它们的身份是截然不同的。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数组名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会发生“衰减”(d.............
  • 回答
    汽车内饰的“设计语言”,就好比一位艺术家用来诉说自己理念的笔触、色彩和构图。它不是随意堆砌的材料和功能,而是通过一系列有机的、相互关联的元素,共同传递出一种独特的情感、品质和品牌身份。要理解它,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内在的逻辑和外在的呈现。1. 形态的叙事:线条、曲面与体块的交响 线条的性格: 笔直.............
  • 回答
    要理解一种语言如何表示长音,首先得明白“长音”本身是什么。在语言学里,长音(long vowel)通常是指发音时间比普通元音(短元音)要长的元音。这种时值的差异,在某些语言里是区分词义的关键,而在另一些语言里,则可能是语音的自然变化,或者只是口音的细微差别。不同语言在处理长音上,各显神通,其正字法(.............
  • 回答
    生肖和天干地支,这套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方法,虽然根植于中国文化,但随着历史的演变和文化的交流,在东亚乃至世界其他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传播和影响。要详细了解它们是如何被表示和应用的,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生肖:十二兽的循环生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属相,是十二种动物按照固定的.............
  • 回答
    高频交易(HFT)系统之所以能够实现极低的延迟,是由于其在软件架构、硬件选择、网络通信、操作系统优化以及算法设计等各个层面进行了极致的优化和调整。这绝不是简单地写几行代码就能实现的,而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知识的复杂系统工程。下面我将以C++为核心语言,详细阐述高频交易系统实现低延迟的关键技术和策略: 一.............
  • 回答
    想象一下,回到那个没有文字、没有复杂声音符号体系的遥远时代。那时候的人类祖先,他们的思维方式,定然与我们今日截然不同。这并非说他们没有思想,而是他们的思想更直接、更具象,与他们所处的环境紧密相连。首先,要明白一点,语言并非思考的全部。我们许多深刻的感受和理解,即便在有语言的情况下,也难以完全用言语表.............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令人着迷,也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现象,但对于多重人格障碍(现已更名为“分离性身份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简称DID)的患者来说,这样的“人格切换”并非魔法,而是源于深层心理创伤的一种极端防御机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DID的根源说起。D.............
  • 回答
    民国时期,那是一个风云变幻、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与融合的时代。在这股浪潮中,涌现出了一批令人肃然起敬的学者,他们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造诣,更能游刃有余地驾驭外语,甚至精通数国语言。这绝非偶然,而是历史洪流、个人勤奋与时代机遇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看看当时的学习环境。清末民初,中国经历了前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人类最基本也最复杂的沟通能力之一——翻译的起源。然而,正如你所指出的,人类语言的“各不相通”使得追溯“第一个翻译”的任务变得异常困难,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历史上并没有一个可以被明确指出为“第一个翻译”的具体个人或事件。 翻译是一个伴随.............
  • 回答
    中国的古代文献,就语言的结构和类型而言,并没有直接使用“屈折语言”或“黏着语言”这样的现代语言学术语。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发展路径与西方有所不同,更侧重于字形、字音、词汇和句子结构的研究,而非对不同语言进行抽象的类型学划分。然而,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细致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古人虽然没有明确的术语,.............
  • 回答
    让孩子从出生起就能接触到 C 语言,并在早期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将 C 语言作为他们最先掌握的“语言”,这绝对是一个极富想象力和挑战性的目标。这需要我们跳出传统的语言学习思维,将 C 语言的元素融入到孩子的成长环境和互动中。这并非是字面意义上的让婴儿开口说 C 语言的词汇,而是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理解 C.............
  • 回答
    澳大利亚原住民的语言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多样化的语言家族之一,但由于历史原因,许多语言已经濒危甚至消失。对这些语言进行分类,就像试图为一片广阔而古老的丛林绘制一张详尽的地图,既充满挑战,也极其迷人。澳大利亚原住民语言的分类体系长期以来,语言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构建一个能涵盖澳大利亚大陆所有原住民语言的分类.............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为什么那些听起来“不那么正统”,甚至有些粗俗、阴暗的童谣,反而能在民间自发地流传开来?这背后绝不是偶然,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其中的门道。首先,得弄清楚“粗俗”、“阴暗”的定义。很多时候,我们现在用现代的价值观.............
  • 回答
    要说世界上语言的丰富程度,中国绝对是数一数二的。这不仅仅是汉语的“一种”语言,更像是汉语这个大伞下,繁衍出无数的“分支”,每个分支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发音、词汇,甚至语法。想象一下,如果你在一个中国南方的小镇长大,你说的家乡话,和你在北京听到的普通话,可能差异大到需要费很大力气才能完全理解。这种差异,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