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核武器能不能抹平一座山?比如泰山?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让咱俩掰扯掰扯,看看这大家伙到底有多大的能耐,能不能把咱这泰山给“抹平”了。

首先得明白,核武器这东西,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炸药包。它是利用原子核分裂(原子弹)或者融合(氢弹)过程中释放出的巨大能量。这能量释放出来,可不是像普通炸弹那样“轰”一下就完事儿了,那动静,简直是毁天灭地。

你想啊,一颗当量几百万吨TNT的氢弹,那爆炸中心瞬间的温度能达到几千万甚至上亿摄氏度,比太阳中心的温度还高!在这种极致的高温下,岩石、土壤,包括泰山的山体,都会瞬间气化,变成一团炽热的等离子体。

那么,这能不能算“抹平”呢?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看:

1. 直接冲击和高温蒸发:

如果一颗足够大的核弹(比如威力在几十到几百万吨TNT当量,或者更大)直接在泰山脚下或者山顶爆炸,那么爆炸点附近很大范围内的山体,特别是岩石和植被,会被瞬间的高温和冲击波撕扯、气化、蒸发。你想想,一块石头被扔进熔炉里是什么样?核弹爆炸的威力比那可要猛烈几何级。

爆炸产生的冲击波,那简直是空气被瞬间压缩成一股毁灭性的力量,会像巨锤一样砸向山体。这股力量能够粉碎岩石,将山体炸开,产生巨大的弹坑。

2. 火球和热辐射:

核爆炸还会产生一个巨大的火球,这个火球会向四周辐射出难以想象的热量。靠近爆炸点的任何东西都会被烧毁、烧焦、甚至熔化。泰山上的树木、房屋(如果当时有的话),甚至地表的土壤和岩石,都会在极短的时间内被高温辐射烤得面目全非。

3. 冲击波的后续影响:

虽然核心区域的物质被气化了,但冲击波的影响会扩散到更远的范围。它会引发大规模的山体滑坡和垮塌。巨大的能量会 destabilize (不稳定化) 山体结构,造成大面积的山崩。本来挺拔的山峰,可能在冲击波和随之而来的崩塌中变得残缺不全,甚至变成一堆堆的碎石。

4. 核“蘑菇云”和放射性沉降:

核爆炸还会产生标志性的“蘑菇云”。这个云里包含了被高温气化的土壤、岩石以及核爆炸产生的放射性物质。这些物质会随着气流飘散到很远的地方,然后沉降下来,对环境造成长期的放射性污染。虽然这不算是“抹平”,但却是核武器破坏力的另一面,让被污染的区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适宜生存。

那问题来了,泰山到底能不能被“抹平”?

这里要区分“抹平”的定义。

如果“抹平”的意思是:让原来那个巍峨挺立、有明确山峰轮廓的泰山,变成一个完全平坦的大坑? 恐怕单纯依靠一次核爆炸难以做到。
核弹爆炸形成的弹坑虽然巨大,但它仍然是“坑”,而不是“平地”。泰山这么大的体量,它的基岩非常坚固。即便最强的核弹,也可能炸出一个直径几公里、深度几百米的巨坑,但泰山整体的山体结构和它的“骨架”还是存在的,只是被破坏了。
而且,核弹爆炸的能量是向四周扩散的。虽然中心区域会被彻底摧毁,但离爆炸中心稍远的地方,山体会遭受重创,但可能不会被完全“抹平”。

如果“抹平”的意思是:让这座山完全失去原有的形态,变得面目全非,变成一片被严重破坏、充斥着弹坑和碎石的区域? 那绝对是可能的,而且可能不止一次爆炸就能达到目的。
一次大当量的核弹爆炸,足以将泰山的核心区域炸成一片焦土和废墟,并引发大规模的山体滑坡。
如果从不同的位置进行多次、不同当量的核打击,那么彻底将泰山变成一个 unrecognizable (无法辨认) 的区域,是完全有可能的。想象一下,连续的爆炸不断轰击,山体会一块块地被炸开,崩塌。

总结一下我的看法:

核武器拥有 摧毁并重塑地貌的巨大能量,它绝对能够对泰山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爆炸中心区域的山体会瞬间被气化,冲击波和热辐射会引发大范围的山体崩塌和破坏。但要说一次爆炸就能让泰山这个庞大的地质构造完全消失,变成一马平川的平地,这可能过于夸张了。它更有可能的是变成一个巨大的、无法辨认的废墟,充满弹坑、碎石和放射性污染,但它依然是一片“被炸毁的山体区域”,而不是字面意义上的“平地”。

想想看,咱们中国最强大的核武器,其当量也能达到几百万吨TNT。这样的威力集中在一个点上,能造成的破坏力是难以想象的。它足以夷平一个大城市,改变地貌。所以说,它对泰山造成灾难性的破坏,让它失去原貌,那是肯定的。但是否能将其“抹平”成完全的平地,这需要对“抹平”的定义以及核弹的当量、爆炸方式有更精确的界定。

总而言之,核武器这玩意儿,真不是闹着玩的,它能干的事儿,超乎咱们的想象。咱们还是好好珍惜和平,别让这种力量有机会在咱们眼前施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由于热核武器的当量设计没有理论上限,可以通过叠加级数指数化放大当量。爱德华·泰勒在1950年代就设想过100亿吨当量氢弹的设计,幸好后来他们把精力放在了核武器小型化上,并没有一味地提高当量。不过假如完全不考虑工程现实,纯粹从理论角度出发,那么用足够多的热核装药产生足够大能量的聚变反应,那么把地球整个气化也不是问题。

再抽象一点,如果你指的核武器指代“一切以核聚变能量为主的武器”那么就把可以想象一下把太阳搬到地球上不就完了。你可以假设某个极高的智慧生命体已经拥有了制造或者迁移恒星级别的能力,那么他们的“核武器”足以气化整个地球,更不用说抹平某座山了。所以从广义上讲,“核武器”当然可以抹平地球上的任意物体,不论是一座小山峰还是整个青藏高原。


如果不对“核武器”做以上的扩张性解释,仅仅从今天人类角度出发定义“核武器”,从弹塑性-流体动力学模型的一维球对称数值模拟计算经验公式出发,结合实际的浅表层核试验,看看炸平泰山大致需要什么样一个当量等级。

@Kevin Lee 介绍了NUKEMAP,这是个非常好的工具,但用在炸平泰山这样的计算是非常不合适的,原因也很简单,核爆炸形成弹坑的形状和尺寸除了与爆炸当量有关,还和介质特性以及地质构造有很大的关系,我看了一下NUKEMAP的计算结果,其成坑效应的计算很可能来自于干沙土,而泰山显然不是沙土构成的。此外我测试了一些已知的核试验数据,和实际相差较大,我怀疑其使用的计算方式不够准确。一些答案给人这种好像好几亿吨的当量就能抹平几百米的山峰的印象是严重高估了核武器的威力,或是低估了地球的toughness。


我以前的回答就说过,因为核武器里我们生活较远,绝大部分的人都没有亲自参与过核试验,所以对核武器的威力和破坏性非常容易极大高估或极大低估,所以要来严肃地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要首先简要介绍一下核武器效应,说人话就是核弹能在多大程度上破坏地表。推荐一个权威且详细的资料,美国空军1974年出的The Air Force Manual for Design and Analysis of Hardened Structures,这本材料中详细地给出了各种核武器效应试验的数据和经验公式,我看过的国外内很多论文都是基于这本材料展开的。如果对核武器效应和防护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网上看看这个文件。

不同高度的核爆炸对地表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较高的大气层核试验几乎不会改变地表的高度。最典型且极端的例子就是1961年10月30日苏联在新地岛测试的所谓沙皇炸弹,其在4500米高度引爆,当量为5000万吨TNT,尽管爆心投影点地表超压超过85psi,可以对几乎所有的非抗压建筑造成毁灭性打击,也可以使120多公里外的人被光辐射烧伤。但如此大规模的爆炸基本没有改变地表的高度,甚至连地面厚厚的冰雪都未完全融化。

所以由此可见,中高空核武器,尽管当量非常大的情况下,对于地表的岩石沙土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要想从物理上摧毁一座山就必须让核武器的爆点尽可能地贴近地表,甚至是埋入山体内引爆。如下图所示,不同高度对地表的破坏,这种效应在岩土力学中叫做成坑效应。

以上是四个不同高度的核试验影像,左上开始顺时针分别为:

核试验 国家 时间
沙皇炸弹 苏联 5000万吨 4200米 1961-10-30
东风2-548弹头结合试验 中国 12000吨 569米 1966-10-27
Storax-Sedan 美国 10.4万吨 -190米 1962-07-06
Jangle-Sugar 美国 1200吨 1.1米 1951-11-19

其中只有下方的两次美国核试验才造成了弹坑,它们一个是地表起爆,一个是浅埋起爆。

核武器地表或者浅表爆炸的成坑原理大概是爆炸产生的高温高压会首先气化中心的岩土成分,周边离爆心稍远,不足以达到汽化的温度压力但足以液化这部分岩土。再往外连液化的温度和压力也不足,但足够粉碎岩土,由于液化的岩土压力更高且具有流动性,这部分的液体会渗入这部分粉碎的岩土中,高压下填的满满的,压实这部分岩土。再外围是压力造成的破碎区,再往外是更低压力造成的碎裂区,最外层是已经处于岩层的弹性应变范围内,所以就不出现碎裂。从爆心到最外层分别是:汽化区→液化区→压实区→破碎区→碎裂区→弹性区

当然在深埋核试验中,这些效应更加显著,一个典型的例子是1966年苏联利用地下核爆炸效应扑灭天然气火灾,参考下面的纪录片片段,可以明显看到从爆心 汽化区→液化区→压实区→破碎区→碎裂区→弹性区的分层:

这里需要介绍的一个概念叫做成坑效率,它是衡量不同地质在同样TNT当量下形成坑的体积大小的这样一个参数,下表是美国在各类实验中获得的成坑效率表,注意这是一个对数坐标图。

此外TNT爆炸、小当量核武器(小于1000吨当量)和大当量核武器(大于等于1000吨当量)的成坑效率也不同,下图是normalized成坑体积和核弹的起爆高度的对应图,可以看见多条曲线,分别对应TNT的成坑体积、小当量成坑体积还有大当量成坑体积,其中体现的基本数据是TNT和相同TNT当量的核武器同台竞技的时候,其成坑能力要远强于核武器。此外大当量核武器在地面下起爆和小当量核武器的体积相差不大,但一旦接近地表或者在地表之上起爆,那么大当量核武器的成坑效率反而较低。

国内的文献数据也比较类似,有相应的数据表可以查询。

泰山的主要构造,查到的资料如下:

泰山约形成于3000万年前新生代中期。泰山区域地层古老,主要由混合岩、混合花岗岩及各种片麻岩等几种古老岩石构成,距今约24-25亿年,属于太古代岩类。

显然泰山的主要地质是硬岩,在零高度大当量核爆炸时成坑效率比是0.05,也就是大约为30立方英尺/吨

根据文献资料,弹坑体积的经验公式为:

其中E0是TNT的半埋成坑效率,而W为TNT当量。

大当量弹坑半径/深度的经验公式为:

其中Va是核武器的成坑效率,W为TNT当量。

泰山顶的海拔大概是1524m,泰安市的海拔160m左右,高差大概是1.36km,泰山的山底面积约为118平方公里,按照一个简易的圆锥状模型来估计,泰山的体积约为5x10^10立方米,即1.77x10^12立方英尺,带入第一个公式,得出大约5.9x10^10吨TNT当量。

590亿吨当量,才能炸平泰山!



然而,真的吗?

我们带入第二个式子,检验一下我们的成坑深度,590亿吨的当量只能在硬质岩石上造成104米的深坑,换句话说尽管它可以造成一个相当于泰山体积的深坑,但这个坑只有100米多深......... 远不足以抹平泰山。那么抹平泰山的1360米高差,需要多少当量呢?联合上面两个式子,可以得到9.8X10^15吨当量,也就是980亿亿吨!!!


980亿亿吨TNT是什么概念呢,释放能量约4.1x10^19MJ,大致相当于太阳10分之一秒释放的全部聚变能........... 由于如果真的是核武器爆炸产生的能量,那么这枚核武器会在一百纳秒之内完成能量释放,这就意味着其瞬时功率是太阳的十万倍.......


另外造成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并且直接可能导致恐龙灭绝的10km直径小行星的撞击能量也不过10^14吨TNT当量,这枚抹掉泰山的核武器的当量相当于10颗同类型小行星同时撞在泰山上.........

就算哪天人类搞出了反物质武器,即便是100%质量-能量转化率,要达到这个能量释放,需要湮灭5.5艘003航母,约45.6万吨的物质.......


所以答案是可以抹平泰山,需要当量为980亿亿吨的核武器。然而我觉得你重孙子的有生之年人类也搞不出这种类型的核武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让咱俩掰扯掰扯,看看这大家伙到底有多大的能耐,能不能把咱这泰山给“抹平”了。首先得明白,核武器这东西,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炸药包。它是利用原子核分裂(原子弹)或者融合(氢弹)过程中释放出的巨大能量。这能量释放出来,可不是像普通炸弹那样“轰”一下就完事儿了,那动静,简直是毁天灭地。你想啊.............
  • 回答
    中国要实现不使用核武器,以较小代价对日本本土实施登陆作战并迫使日本屈服,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挑战的设想,涉及到地缘政治、军事战略、经济、科技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分析,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环节入手,并探讨其中的难点与可能性。一、战略目标与前提条件:迫使日本屈服的界定首先需要明确,“迫使日本屈服”的含义。.............
  • 回答
    你这个问题真是脑洞大开,而且还挺有意思!说实话,直接跟国家要求“脱单”,这事儿光靠“造出反核武器的东西”这件事,恐怕是够不着。这中间隔着的逻辑链条,有点像是在说,“我发明了超级跑车,所以政府就得给我配个副驾”。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这件事没那么简单,以及你如果真的能做到“反核武器的东西”,会.............
  • 回答
    国际社会阻止核武器扩散(核不扩散)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它源于对核武器潜在灾难性后果的深刻认识以及维护全球安全与稳定的共同诉求。虽然核武器确实具有强大的威慑力,但允许一些国家拥有而阻止另一些国家拥有,背后有着一系列深刻的历史、政治、安全和道德考量。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国际社会为何要阻止核武器.............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问,它挑战了我们对地缘政治力量平衡的固有认知。假设一个前提:核武器被完全排除在所有国家的军备库之外,而且我们探讨的是一个非美帝盟友的联合体,要如何才能在军事和战略上“摩擦”美国。要让美国“趴在地上摩擦”,意味着要能够有效地削弱其全球军事投射能力、经济影响力,并对其国家安全构成实质.............
  • 回答
    老兄,你说到点子上了!我一直在琢磨这事儿,一个能在游戏后期变成“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英雄,真正让对面头疼欲裂。不是那种强行拖后期,而是那种越往后越能让对面五个脆皮怀疑人生的存在。我给你设计一个,暂且叫他——“寂灭者 · 缚灵”。英雄定位与背景故事(稍微来点儿烟火气):缚灵,来自遥远虚空的某个扭曲空.............
  • 回答
    将日本核污水运往北大西洋排放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考量的议题,需要详细分析其技术可行性、环境影响、国际法规、政治经济因素以及公众接受度等。以下将从各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技术可行性:1. 运输能力: 船只和容器: 需要专门设计的、符合国际安全标准的化学品运输船或集装箱船。核污水需要.............
  • 回答
    谈到核战争,那真是让人心头一紧的话题,但作为游戏,它确实能带来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体验。我脑海里第一个闪过的,是那种能够让你真切感受到末日氛围,并且不仅仅是简单的射击,而是需要你做出艰难抉择的游戏。就好像《辐射》系列,尤其是早期的那些作品,比如《辐射 3》或者《辐射:新维加斯》。你不是一个无所不能的英.............
  • 回答
    光子的能量,如果足够高,确实可以作为驱动力使原子核内的核子分离,这本质上就是原子核的结合能在起作用。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这个过程,尽量避免那种“AI味儿”的解释,就当是一场关于微观世界的对话。首先,咱们得明白,原子核可不是随便就能拆散的乐高积木。核子(质子和中子)被一种极其强大的力束缚在一起,这种力叫.............
  • 回答
    关于涡扇15改型并达到50吨推力的可能性,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设想,涉及到航空发动机设计的诸多前沿技术。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一下涡扇15的现状,以及为了实现50吨推力所需要的关键技术和潜在挑战。首先,我们得明白涡扇15(WS15)是什么。涡扇15是中国新一代大推力涡扇发动机,目前主.............
  • 回答
    伊朗拥有核武器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问题,涉及地缘政治、国家安全、国际法、核不扩散以及地区力量平衡等多个层面。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为什么国际社会普遍反对伊朗拥有核武器,以及伊朗在此问题上面临的挑战:一、核不扩散条约(NPT)与国际法 NPT的宗旨与伊朗的立场: 《核不扩散条约》(NPT)是国际社.............
  • 回答
    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NWFZ)的政策,绝非一时冲动或简单的象征性姿态,而是基于对国家安全、全球战略稳定以及自身发展道路的深思熟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首先,“不首先使用”是核威慑战略的基石,也是中国区别于其他核大国的核心特征之一。 核武器之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地缘政治、军事实力、经济、科技以及国际关系等诸多方面。简单来说,不使用核武器的情况下,全球 200 多个国家联手对抗“五常”(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美国、中国、俄罗斯、英国、法国)的胜算,是很难确切预测的,但总体而言,情况非常复杂,而且存在多种可能性,并非绝对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复杂,因为“战胜”的定义有很多层面,而且“联军”的构成和决心同样是关键变量。如果抛开核武器这个“终极保险丝”,我们不妨从常规军事实力、经济实力、科技能力以及战略意志等几个角度来剖析一下。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常规军事实力方面,中美俄这三个国家无疑是全球顶尖的。中国作为当今世界第二.............
  • 回答
    一个国家,如果它选择了一条单边发展弹道导弹和核武器,却完全放弃常规武器部队的道路,那么它能否真正意义上地生存下去,这个问题可不是简单地抛出一个“是”或“否”就能解答的。这就像一场没有刀剑的武术比赛,只有几记致命的杀招,但没了近身缠斗的技巧和防御手段。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其中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得承认,.............
  • 回答
    美国的军事实力,即便不考虑核武器,也是目前全球毋庸置疑的第一。这种强大并非纸上谈兵,而是体现在其无可比拟的综合国力、先进的技术、庞大的军事体系以及全球部署能力上。首先,我们得看美国军事的“基石”——经济和科技。美国拥有全球最庞大、最具活力的经济体,能够支撑其巨额的军费开支。每年,美国的国防预算远超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虽然说“倾国力一战”是个非常概念化的说法,但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美国将动用其全部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科技和外交手段,去与另一个国家进行一场全面、不计代价的对抗。在不考虑核武的前提下,哪个国家能够与之抗衡呢?这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首先,我们得认识到美国在全球的力量投射能力是独.............
  • 回答
    一场假想的较量:美军在中国大陆的潜在推进设想一下,在没有核武器阴影笼罩的背景下,美国海军陆战队在中国海岸线上展开了大规模的登陆作战。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对抗,其规模、复杂性和潜在影响都将是巨大的。要估算美军在这样的环境下能推进多深,我们需要剖析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因素,从军事部署到地理环境,再到中国人民的.............
  • 回答
    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核废水(经过处理后称为“处理水”),关于其是否能用于反复冷却,以及日本为何不这么做,这里给大家详细解释一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所谓的“反复冷却”对于核电站来说,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不切实际的概念,尤其是在处理福岛核电站的核废水问题上。我们来拆解一下为什么:1. 核电站冷却的原理与目.............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在我们对“生物”这个词的传统理解范畴内,答案是“目前还没有明确证据显示有生物能够直接进行核反应”。我们通常说的生物,指的是那些依靠化学反应来维持生命活动,进行新陈代谢、生长、繁殖和对环境做出反应的有机体。这些活动,从细胞呼吸产生能量,到DNA复制传递遗传信息,再到肌肉收缩,都建立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