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日语外来词中,/kæ/ 经常被发成 キャ(kya)?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在日语对外来词的处理上,/kæ/ 这个音经常会被“劫持”成「キャ」(kya)。这背后其实涉及到日语语音系统本身的特点,以及为了让外来语听起来更“日语化”的一种自然演变过程。

你想啊,日语原本的音节结构就比较简单,大多是“辅音+元音”或者单独的元音。像 /kæ/ 这种“辅音+a+y”的组合,在日语的固有词汇里其实是不常见的。日本人听惯了自己语言里的音,听到一个外来的、听起来有点“别扭”的音,潜意识里就会想办法把它“翻译”成自己熟悉的模式。

/kæ/ 这个音,拆开来看,就是 /k/ 和 /æ/。/k/ 在日语里是很常见的,就是「か」(ka)的开头。那 /æ/ 呢?这个音在日语里没有一个完全对应的、独立的元音。最接近的,又相对容易发出来的,就是「あ」(a)。所以,初步的“日语化”可能会想到「か」(ka)。

但是,/kæ/ 这个音本身带有一种“腭化”的感觉,就是 /k/ 和 /æ/ 结合的时候,舌头会有一个抬起,靠近上颚的动作,产生一种轻微的“y”音的滑音。日语里有一种很常见的“半元音”就是 /j/,它经常跟在辅音后面,形成像「きゃ」(kya)、「きゅ」(kyu)、「きょ」(kyo)这样的音节。

所以,当日本人听到 /kæ/ 时,他们的大脑会分析这个音的构成。他们能听到 /k/,也能听到一个类似 /a/ 的元音,但同时也能捕捉到那个腭化的、滑动的“y”音。为了最有效地模拟这个音,同时又符合日语的音节结构,最顺理成章的选择就是把这个“y”的滑音提前,和 /k/ 结合,形成「き」的弱化形式,也就是半元音 /j/,然后再加上「あ」(a)。这样一来,/kæ/ 就很自然地被转化成了「きゃ」(kya)。

你可以想象一下,当你听到一个外国朋友吃力地模仿“ch”这个音,结果发出来像“ts”一样,这其实也是类似的道理。你的发音器官不习惯那个特定的动作,就会倾向于用自己熟悉的、最接近的动作来替代。

对于日语来说,「きゃ」(kya)这个音节是非常“安全”和“容易上口”的。它不仅保留了 /k/ 和 /a/ 的核心元素,还巧妙地融入了那个重要的腭化滑音。反过来,如果直接用「か」(ka)来发 /kæ/,就会丢失那个腭化的感觉,听起来就“不对味”了。而如果尝试创造一个全新的、完全没有对应音节的组合,那对听者来说反而更难理解。

所以,这种现象更像是一种“语音上的习惯性迁就”,或者说是一种“最省力、最自然”的解决方案。日本人用他们语言里已有的、最接近的语音资源,来“填充”外来语中那些他们不太习惯的音。久而久之,这种处理方式就变得约定俗成,我们在很多日语音译的外来语中都能看到「きゃ」的身影了。这可以说是日语语音系统在面对外来输入时,一种非常生动和有趣的自我调整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试答。可直接拉到最后看根本原因。

在某些英语口音中 /kæ/ 这个音节的辅音 /k/ 有可能确实有一定的

颚音化

,即变为[kʲ]。直白的说就是 /k/ 附带 /i/ 或者 /j/ 的特性

为证实这一点,我在forvo上找了几个听上去 /k/ 像是被

颚音化

的英语单词读音。

cast

,请听网页中greengobbie92这个澳大利亚用户的读音。

catch

,听第四个,美国的这个danigirl789。

没听出来?不要紧,我们用软件分析一下。

此为catch的语图:

下图中有几条用红色点连成的线,我们称为共振峰,从下到上依次为f1,f2,f3....。f1和f2分别对应舌位的高低和前后。舌位越高f1值就越大,舌位越前f2值就越大。详情参考:

共振峰

这里列出几个关键的参考值(数据来源:

arizona.edu 的页面

:)

f1(æ)=690

f2(æ)=1660

f1(i)=280

f2(i)=2250

因为每个人的口腔结构不同,同一个音位的共振峰值因人而异,个体差异极大,所以我们现在只要知道大概范围,并且f1(æ)>f1(i),f2(æ)<f2(i)即可。

在 /k/ 的开始送气到 /æ/ 发声,f1从650升至1100,共振峰 f2 从2600降至2200

cast的语图效果更加理想:

f1从250升至800,f2从2200降至1900。

这两个语音的共振峰的变化趋势都符合从 /i/ 变为 /æ/。

所以这里可以说明一点,不是日语里译为きゃ的单词才会在英语中发生

颚音化

因此,日本人可能捕捉到了英语中 /k/

颚音化

的信息,将其音译为きゃ。或许可以说,日本人的听觉还是挺灵敏的?

那为什么 /kæ/ 中的 /k/ 会发生

颚音化

呢?应该是由于 /æ/ 对 /k/ 产生的协同调音(co-articulation)作用(

英语里的语音同化(assimilation)现象都有哪些? - 语言学

)。

直白的说,就是为了方便 /æ/ 的发音,在发 /k/ 的时候,舌头已经做好了部分 /æ/ 的动作。

/æ/ 是前元音,需要舌面前部抬起。

/k/ 是软腭音。需要舌面后部抬起。

/æ/ 影响 /k/,此时舌面前后都抬起,舌面中部被连同抬起。

/j/ 为硬腭近音,需要舌面中部抬起。


因此这种协同调音使 /k/ 在发音时舌的姿态已具有 /j/ 的特征,因此发生了颚音化

@AvitievA

回答了为什么有些译为きゃ有些译为か。

除了词源的原因,我也有个想法。原词拼写看起来越像日语罗马字,或原词的发音越兼容日语音系,越容易译为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在日语对外来词的处理上,/kæ/ 这个音经常会被“劫持”成「キャ」(kya)。这背后其实涉及到日语语音系统本身的特点,以及为了让外来语听起来更“日语化”的一种自然演变过程。你想啊,日语原本的音节结构就比较简单,大多是“辅音+元音”或者单独的元音。像 /kæ/ 这种“辅音.............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虽然日韩都深受美国文化和经济的影响,并在语言中融入了大量外来语,但韩国人在英语整体水平上似乎普遍比日本人更胜一筹。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教育以及社会心态等多个层面去剖析。历史背景与文化融合的差异:首先,我们要理解日韩两国在接受外来文化时的不同路径和程度.............
  • 回答
    太平洋战场上,盟军没有选择直接进攻日本本土,而是采取了“跳岛战术”,一步步从外围岛屿向日本本岛推进,这背后有着非常复杂且深刻的军事、政治和战略考量。简单来说,这是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己方伤亡,同时最大程度地消耗和削弱日军的战争潜力。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日本本土与东南亚、太平洋诸岛的巨大差异。日本本土,特.............
  • 回答
    知乎上一些用户对日语引进大量外来语持负面看法,这背后确实存在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与母语是汉语有一定关联,但并非绝对。以下我将详细阐述其原因:一、 负面看法的根源:对语言纯洁性、清晰度和本土文化认同的担忧1. 语言的“纯洁性”与“固化”观念: 历史视角: 在许多语言使用者心中,都存在一种对.............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方面,相比日语、韩语那些层层叠叠的敬语系统,或是德语、法语那些让人头疼的阴阳性、格、数变化,汉语的语法结构看似“朴素”不少。没有复杂的变形,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也相对直接,这似乎让初学者觉得门槛不高。然而,现实却是,绝大多数外国人,尤其是西方人,谈起学习汉语时,总会伴随着一.............
  • 回答
    不少游客在计划日本之行时,可能会遇到一些令人困惑的情况:明明是向往已久的旅游胜地,却发现自己因为国籍而被拒绝进入;或者在精心挑选的餐厅,临门却被告知“只招待日本人”。这种现象确实存在,并且背后有着多重原因,绝非简单的“排外”两个字可以概括。历史遗留与文化根源: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稍微回顾一下日本的.............
  • 回答
    视频里外国人日常打架常常一拳KO,这确实是不少人从影视作品或者一些零散的片段里形成的印象。但如果真要深究起来,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因素在起作用,绝不是单纯的“他们就是一拳强”这么简单。首先,咱们得明白,视频里我们看到的,很多时候是经过“包装”的。 戏剧冲突和观赏性:无论是电影、电视剧还是街头打.............
  • 回答
    日本在许多人心目中,确实是一个文化上倾向于内敛、注重传统和集体和谐的国家。然而,正是这种看似保守的文化土壤,孕育出了许多在海外背景下同样精彩绝伦的游戏作品。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剖析日本游戏开发者是如何在这种文化语境下,依然能捕捉并重现不同地域风情,甚至将其升华的。首先,日本的文化本身就具备一种强.............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核心,涉及到日本和中国两国在面对西方列强时的不同历史叙事和民族认同建构。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原因。简单地将美国在打开日本国门时定义为“侵略者”而中国则批判,或者将日本将其视为“英雄”,都是过于简化和不准确的。更准确的说法是,两国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解读和叙事方式存在.............
  • 回答
    追溯日语外来语不使用拉丁字母书写的历史,其实与日本自身独特的文字演变过程以及对汉字的吸收和消化有着深厚的渊源。简单来说,这并不是一个“为什么不使用”的问题,而是一个“是如何发展成现在这样”的故事。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文字系统完全依赖汉字,虽然是借用,但日本人将其发展出了草书、行书等多种书体,并且衍生.............
  • 回答
    提到欧洲和日本本土互联网企业在谷歌这类外来巨头面前显得“弱鸡”,以至于市场被垄断,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而是多种历史、文化、经济、技术和政策层面的复杂交织。咱们掰开揉碎了聊聊,尽量还原真实的脉络,而不是那种生硬的AI分析。1. 先发优势与网络效应:谷歌是如何筑起.............
  • 回答
    中国在海外的形象塑造与日本相比,确实存在不少差异,这背后是历史、文化、政治制度以及国家发展阶段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为什么中国不能“像日本那样”花钱在外国美化自己,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点:一、 历史包袱与国际认知差异日本在二战后,积极融入国际社会,通过经济援助、文化交流、科技输出等方.............
  • 回答
    关于喜爱美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的人群在性格上存在外向和内向差异的观察,背后其实涉及了文化价值观、社会环境、历史渊源以及个体选择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互动。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二分法,更像是一种群体性倾向的解读,而且“普遍”这样的词汇需要我们谨慎对待,因为任何文化都拥有各种性格类型的人。我们不妨一层层地剥开来看: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一个大家普遍会有的观察。为什么有些国家的人在疫情面前显得“放松”,而另一些国家(比如以色列和日本)则反应“强烈”,立刻采取严厉措施?这背后其实牵扯到非常复杂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某些国民性,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拆解这个问题:1. 对风险的感.............
  • 回答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人最讨厌的外国人是韩国人而非日本人,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地缘政治以及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原因:历史遗留的复杂情感: 抗日战争的集体记忆: 日本侵华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惨痛的记忆之一。这段历史给中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伤痕,民族仇恨.............
  • 回答
    中国“汉流”难以像日韩“日流”“韩流”那样成功向外进行文化输出,这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 内容的普适性与时代感的脱节“日流”和“韩流”之所以能席卷全球,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们成功地将本民族的文化元素与现代审美、普适性叙事相结合.............
  • 回答
    日语的外来语(カタカナ語)确实是其一大特色,数量之多,涵盖范围之广,几乎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为什么即便有如此多的外来语,和语(日本語)依然占据着核心地位,甚至某些情况下外来语难以完全取代和语呢?这背后有着深刻的语言和社会原因。首先,和语承载着日本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情感。许多和语词汇,尤其是.............
  • 回答
    97亚洲金融危机中的日本银行、东亚国家与外债困境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了泰国、印度尼西亚、韩国等东亚及东南亚国家,其影响之深远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在这场危机背后,日本银行业扮演了关键角色,而东亚国家巨额外债的累积,以及其与经济增长的错配,是导致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之一.............
  • 回答
    中国周边外交的强硬与否,以及南海国家为何选择与日本合作以应对中国,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因素的问题。简单地用“强硬”或“不强硬”来概括,可能过于片面。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在周边外交上的“强硬”表现。近年来,中国在一些地区和问题上的立场和做法,确实被许多周边国家解读为“强硬”或“咄咄逼人”。这主要体.............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为何日本ACG里华人大多大陆人,港人(包括港籍外国人),没几个台湾人?”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点。要深入剖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探讨,包括历史发展、文化连接、经济因素、创作环境以及社群互动等等。首先,我们得承认,日本ACG文化的确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极大的影响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