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大陆地区存在「纸质出版物不得采用直排」的禁令吗?

回答
关于中国大陆地区“纸质出版物不得采用直排”的禁令,这并非一个明确、笼统的“禁令”,而是涉及历史原因、行业规范和某些特定领域的要求。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梳理:

历史背景:横排的兴起与直排的传统

在印刷术的早期,中国大陆地区绝大多数的书籍、报刊都采用直排(竖排)。这种排版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汉字书写的方向一致,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审美习惯。从古籍到近现代的各种出版物,直排是主流。

然而,随着20世纪初西学东渐,特别是印刷技术的引入和西方出版物的流行,横排(横排)也逐渐在中国大陆出现,并逐渐被接受。横排在排版效率、阅读便捷性(尤其是在某些科技、学术领域)以及与国际接轨等方面显现出优势。

“禁令”的由来与演变:非普遍禁止,而是特定领域规范

所谓的“不得采用直排”的说法,更准确地说,是指在某些特定类型或领域的出版物中,横排是强制性或主流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报纸和期刊的“规定”: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的报纸,尤其是全国性、省级的重要报纸,在版式设计上普遍采用横排。这有其历史原因,也与信息传播的速度、版面布局的需要有关。
一些学术期刊,特别是科学、技术、工程、医学(STEM)类期刊,为了方便引用、排版以及与国际学术界接轨,也普遍采用横排。这并非强制禁令,而是行业内的共识和约定俗成。
需要强调的是,这并不是说所有报刊都禁止直排,而是说绝大多数、主流的报刊都采用横排,并且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现国家新闻出版署)等主管机构的审批过程中,横排是报纸、期刊申请出版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有时甚至是必须遵循的格式要求。

2. 教材和学术著作:
对于中小学和大学的教材,以及大量的学术专著,尤其是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的,为了阅读的便捷性和国际学术规范的统一,横排成为压倒性的选择。
很多时候,选择横排是为了与国际接轨,方便读者查阅资料、进行学术研究。

3. 部分出版物的政策倾向:
国家在出版管理上,对意识形态、内容导向有严格的把关。在某些时期或针对某些特定类型的出版物,可能会有政策上的指导性意见,鼓励或倾向于采用更“现代”、更“规范”的横排,尤其是在涉及对外宣传、国际交流的出版物上。
这并非是明文写着“禁止直排”,而是通过审批的尺度、行业规范的引导来体现。

4. “直排”的生存空间:
尽管如此,直排并没有被完全禁止。在很多领域,直排依然是活跃且被允许的。
古籍、线装书的仿制与研究: 致力于传承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出版物,如仿古线装书、古籍整理本,完全采用直排,这是其本身属性决定的。
书法、绘画、艺术类书籍: 这类书籍往往注重视觉美感和传统文化韵味,直排可以更好地展示汉字的艺术性,因此也常采用直排。
部分文学作品、诗集、散文集: 有些出版社或作者为了追求特定的艺术风格或表达效果,也会选择直排。特别是一些新生代出版社或独立出版人,在探索新的出版形式时,也可能使用直排。
地方性报刊、小型杂志: 一些地方性报刊或非主流的杂志,在排版上可能更加灵活,也存在使用直排的情况。

为何存在这种“规定”?

历史惯性与文化传承的考量: 尽管横排在某些方面更具优势,但直排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基因,完全抛弃不符合中国国情。
信息传播效率与阅读习惯的演变: 随着科技发展和全球化,横排在信息传递的效率和便利性上逐渐占据上风,尤其是在数字阅读时代,横排更加符合屏幕阅读的习惯。
行业规范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在学术研究、科技出版等领域,与国际通行规范保持一致,有助于提高信息的可读性和传播范围。
审批与监管的现实考量: 在出版物审批过程中,主管机构可能会对排版方式提出要求,以符合特定的管理导向和规范。

总结来说:

中国大陆地区不存在一个笼统的、针对所有纸质出版物的“纸质出版物不得采用直排”的绝对禁令。

但是,在某些特定类型、重要领域(如主流报纸、科技期刊、大部分教材和学术著作)的出版物中,横排是长期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排版方式,并且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出版和审批环节会倾向于或要求采用横排。 这种“不得采用直排”的说法,更准确地理解为一种普遍性的行业趋势、部分领域的规定性要求或政策性倾向,而非一个全国性的、强制性的禁令。 直排在其他特定领域和文化传承的语境下,依然是合理且被允许的。

因此,如果你看到一本采用直排的书籍,不必立刻断定它是违规的。关键在于这本书的性质、出版的背景以及其所属的领域。对于出版从业者而言,了解这些潜规则和行业惯例,是进行出版活动的重要一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正如其他知友的回答,我国从来没有、也不可能在法律上「禁止」竖排。不过在竖排改横排运动轰轰烈烈进行的上世纪 50 年代,如果要找法规,必须注意到这份法规的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关于汉文书籍、杂志横排的原则规定》 。请注意此文发布日期是 1955 年 12 月 30 日,即日开始执行,并于 2004 年 6 月 18 日正式失效。全文在此:

关于汉文书籍、杂志横排的原则规定[失效]

文中说:

 根据今年八九两月份收到的全国新书样本统计,在 1562 种一般书籍中,横排的占 80%;在135 种课本中,横排的占 98%。1955 年 9 月,共有中央一级杂志 214 种,其中横排的 187 种,占 86%。现在直排的杂志到明年亦将改为横排。上述情况说明,书籍、杂志向横排发展的趋势已经肯定,横排的书刊已为许多出版社和广大的读者所逐渐习惯了。

文中开篇提到的「今年」即 1955 年,这个统计的具体内容不详,样本选择之类的都无从考证,我只能说「无法评论」。但至少说明,横排在 1955 年之前已经推行、试用了一段时间。

  推行横排与培养读者阅读横排书刊的习惯,可以为我国文字改革创造条件。在编排格式方面,横排在夹排外文、表格、数字时更可以避免直排所发生的格式不统一、版面不美观等缺点和便利阅读。

这段话显示了「文字改革」是当时一项重大革命任务,后面提到的横排的优点也只能说是「无何厚非」。

为了有计划地积极地推行汉文书籍、杂志横排,我部特作下列原则规定,希各出版社、杂志社参照执行:

请注意执行力的问题,这是文化部发的文,所以涉及「各出版社、杂志社」;另外,此文再三突出了这是「原则规定」。

  一、自1956年起新发排的汉文书籍,除影印中国古籍以及少数有特殊原因(如该书读者对象大部分还不习惯横排)不能或不宜横排者外,应该一律采用横排。对横排书的版式设计,各出版社应该结合本单位出版物的特点进行研究,既要防止纸张利用率过低的偏向,又要照顾到实用美观的要求。

其实考虑到当时的字体排印条件,尤其是铅字的配备条件,「纸张利用率过低」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尤其是对于报纸这样版面紧张的出版物。《人民日报》在改横排的《本报启事》里就清楚写明:「本报从一九五六年一月一日起,改用老五号字横排。报纸容纳的字数,比原来用新五号直排减少了四分之一,大约减一万五千字左右。希望各方面的作者供给本报的文章和新闻都必须写得短些。」

(图片来自人民网)

  二、多卷集书籍已出版的各卷已直排者,以后各卷可仍直排,将来修订重排时再改为横排。过去出版的和已排好的直排书籍,照常出版发行,在今后需要重排时再尽可能改为横排。

这其实是权宜之计。因为中国特色的通告一般来说都是当天发布当天生效的,从来不设缓冲期。请大家自由想象当时出版社工作人员看到此文的心情。

  三、今后新创刊的汉文杂志除特殊者外,应该一律采用横排。杂志横排的版式,各杂志社亦应该按照各类杂志的性质作进一步的研究改进。

报纸方面,率先横排的《光明日报》于 1955 年 1 月 1 日发行,而《人民日报》于一年之后,也就是上述文化部发文后第二天开始横排的。

其实,文化部的文只是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已。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文字改革」是一个站队表态的问题,即使不发文,横排运动也会进行下去。

另外,再次声明此文已于 2004 年 6 月 18 日正式失效。即使是在此文生效期间,也是留有余地而没有完全禁止。八十年代的报纸已经多为横排,但一个版面里有时还会经常夹杂一篇竖排的报道。不过,很显然竖排在此之后就成了「少数」「特殊」的重点关照对象了,即便到现在也是如此。

* * *

以下是所感,可以忽略不看。

我们所谓的「现代中文」明显一直在「西化」:「现代汉语」定义里「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肯定是在白话文运动之后;「新式标点符号」从二十年代开始提倡,《标点符号用法》的发布是 1951 年;民国的《第一批简体字表》是 1935 年,而大陆的简化字草案发布是在 1955 年;加上竖排改横排也是在 1955 年,《汉语拼音方案》是在 1958 年。这个时间段里的确是「改革」,不仅「改」而且在「革」,以至于中文的字体排印各种基本要素全部都变了。字体排印的研究一定要实事求是地进行合理的「断代」分析(当然不是割裂),不能一提「字体排印」就从毕昇的活字印刷术、雕版书开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