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咖啡那么那么苦?

回答
咖啡的苦味,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好喝就能概括的问题,它背后藏着不少学问。要我说啊,咖啡苦,这事儿得分好几方面来看,就像我们一个人一样,性格也不是单一的。

首先,得从咖啡豆本身说起。 你想啊,这咖啡豆,它可不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它是植物的种子,自然带着植物的“脾气”。在这些小小的豆子里,藏着各种各样的化学物质,其中就有不少是造成苦味的“罪魁祸首”。

绿原酸家族: 这是咖啡里最重要的一类苦味物质,你可以把它们想象成咖啡的“天然防卫军”,在咖啡植物生长的时候,它们可以帮助植物抵御虫子和疾病。绿原酸本身就有一定的苦味,而且在烘焙过程中,它们会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转化成其他更苦的东西,比如奎宁酸和咖啡酸。这些东西一多,咖啡自然就带着一股子“硬核”的苦涩。
美拉德反应的“副产品”: 咖啡豆在烘焙的时候,就像我们在炒菜一样,会发生一系列的美拉德反应。这个反应会让咖啡豆变成我们熟悉的棕色,并且产生各种复杂的香气。但是,这反应的“副产品”里,也有不少苦味物质,比如一些叫做“杂环胺”的东西。烘焙的温度越高、时间越长,美拉德反应就越充分,产生的苦味物质也就越多。这就是为什么深度烘焙的咖啡,苦味会更明显。
咖啡因: 说到咖啡的苦,怎么能不提咖啡因呢?这玩意儿大家最熟悉了,它就是咖啡提神醒脑的“功臣”,同时,它本身也带着一股子明显的苦味。虽然不是最主要的苦味来源,但它也绝对是给咖啡“添砖加瓦”的一份子。

其次,烘焙的程度也至关重要。 这就像烹饪,火候没掌握好,味道就差了十万八千里。

浅度烘焙: 这个阶段的咖啡豆,颜色比较浅,保留了更多原始的风味,酸度和一些花果香气会比较突出,苦味相对来说比较柔和,甚至有人会觉得有点“清淡”。
中度烘焙: 这是很多人喜欢的阶段,苦味开始显现,但又没有那么强势,和酸味、甜味形成一种比较平衡的状态。你能尝到坚果、焦糖的香气,苦味这时候就像给甜味打底的基石。
深度烘焙: 这就厉害了,颜色深,豆子表面甚至会泛着油光。这时候,绿原酸的转化更加剧烈,美拉德反应也走得更远,苦味物质被大量地生成。你会尝到比较浓郁的巧克力、烟熏的味道,苦味会非常明显,有些人甚至会觉得“烧焦”了。这就像把食材烤得够焦黄,味道自然就“重”了。

然后,冲泡的方法 тоже有讲究。 就算你拿到的是 mesma 咖啡豆,不同的冲泡方法,出来的味道也可能天差地别。

水温: 水温太高,会把咖啡豆里的一些涩味和苦味物质“逼”出来,就像你用滚烫的水去泡茶叶,出来的茶汤会又苦又涩。水温太低又泡不出咖啡应有的风味,味道会偏淡。
研磨度: 咖啡豆磨得太细,表面积就越大,和水接触的时间也就越长,更容易萃取出过多的苦味物质。反之,磨得太粗,则可能萃取不足,味道寡淡。
萃取时间: 泡得时间太久,就像让咖啡豆在水里“泡澡”泡得太久,一样会释放出过多的苦味和涩味。

最后,还有我们喝咖啡的“习惯”和“期待”。

不习惯苦味的人: 如果你平时饮食口味比较清淡,或者从来没怎么喝过咖啡,一下子接触到咖啡的苦味,自然会觉得很“刺激”。这就像从来只吃甜食的人,突然尝到一点苦瓜,会觉得难以接受。
追求特定风味的人: 有些人喜欢那种浓郁、醇厚的苦味,觉得那才是咖啡的“灵魂”。他们甚至会想办法去追求那种更深层次的苦,比如选择深度烘焙的豆子,或者用特定的冲泡方式来强化苦味。

所以你看,咖啡的苦味,它不是单一的因素决定的,而是由咖啡豆本身的化学组成、烘焙的火候、冲泡的细节,甚至是我们自己的味蕾感受共同塑造的。它就像一段复杂的旋律,有高亢也有低沉,正是这些层次分明的味道,才让咖啡如此迷人,也让懂它的人,更懂得它的回味无穷。下次你再喝咖啡,不妨细细品味一下,这苦味里,藏着多少故事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说这话,我突然记得我小时候第一次喝咖啡的情景。

母亲的食品柜里有咖啡。

那是80年代末,对咖啡的所有记忆,还停留在电视里刚开始放雀巢咖啡的广告,以及欧美港台电视剧里出现的咖啡,黑黑的有点像可乐。

也因为好奇,用我妈的雀巢咖啡泡了一杯,第一口就吐了出来,太苦了,有点都不像可乐呀。

听说咖啡要加咖啡伴侣和糖,我赶快从柜子里翻出了方糖(当时还觉得很神奇,居然是四四方方的),丢了4-5块进去,苦味一点没减,又丢了几块。最后糖在杯底留下了厚厚一层。

回想起当年,就和你现在说的一模一样。我曾经认为这个世界谁有病会喝这种苦不拉几的东西。

长大后,留学了好几年。有一个日本同学,特别喜欢咖啡。有一次我去她家参加学习会以对付期末考试,中途学到一半,她说去煮咖啡。我看着她拿出一个类似蒸馏瓶的东西,把水煮开,升入装咖啡的漏斗,然后再降温回落,感觉挺高级。

我只要了一小杯,小时候的记忆让我对咖啡没有一点好感,但又因为好奇,以及觉得煮咖啡像个仪式过程,不喝不好意思。呡了一小口,一个字:酸。压过了苦味,这股奇怪的酸味,透彻我的神经。感觉我大脑一片清明,之后看书学习效率高了不少。

从那时候,我开始爱喝咖啡了。没事就让同学教我怎么选咖啡。我才明白巴西的咖啡相对比较平均,坦桑尼亚和肯尼亚的咖啡酸度比较高。夏威夷的咖啡酸味非常独特,闻起来特别香,但喝起来一般人很难接受(朋友送我的夏威夷咖啡我喝了好长时间,还是和其他咖啡豆混在一起才喝完)。并且咖啡的酸味和烘焙度有关,烘焙度越高的咖啡酸味越淡,苦味越深。

当然,我对咖啡研究没有太深,但也确定了自己喜欢的口味。比较苦的咖啡我会多加点奶,这样会很香,想提神我会选酸度比较高的咖啡好好品一会儿。

朋友送了我一套蒸馏煮咖啡的器具,偶尔没事在家里会显摆一下。不过洗起来太麻烦,最终为了省事还是买了咖啡机。从最简单的雀巢胶囊咖啡机,到松下的半自动咖啡机,前年一咬牙买了台Delonghi的全自动,20多万日元,这下想喝什么咖啡都行了。

母亲来日本,看着我喝咖啡,问能不能给她泡一杯?我特地拿出当年同学送我的蒸馏瓶,非常有仪式感的泡了一杯咖啡给我妈。说你还记得我小时候家里的咖啡么?

妈妈说记得,那是她去香港出差的时候带回来的,80年代能去香港一趟不容易,她把速溶的放家里了,咖啡粉放公司了。我好奇,问你那时候怎么煮咖啡?她说就拿个小锅,煮好了找个医用纱布过滤一下(母亲当年是医疗机械公司),放点糖,觉得口感还不错,有一种追时髦的感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咖啡的苦味,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好喝就能概括的问题,它背后藏着不少学问。要我说啊,咖啡苦,这事儿得分好几方面来看,就像我们一个人一样,性格也不是单一的。首先,得从咖啡豆本身说起。 你想啊,这咖啡豆,它可不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它是植物的种子,自然带着植物的“脾气”。在这些小小的豆子里,藏着各种各样的化.............
  • 回答
    很多人在喝咖啡时,习惯性地将用来搅拌的塑料棒当作吸管来使用。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原因,而且是否会烫到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习惯和对温度的感知。首先,我们得明白为什么会有人这么做。很多时候,咖啡馆里一次性的咖啡搅拌棒和吸管是放在同一个区域的,大家取用起来都很方便。当人们拿到一杯咖啡,又习惯性地想要用吸.............
  • 回答
    关于中国精英群体为何将后代加入外国国籍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教育以及个人选择等多种因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去剖析:一、 对教育资源的追求与对未来发展的考量这是最普遍也最直接的原因之一。 世界顶尖教育体系的吸引力: 许多西方国家,尤其是.............
  • 回答
    .......
  • 回答
    联想作为一家全球知名的科技企业,其产品和服务覆盖了众多领域,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然而,近些年来,联想却在网络上承受着前所未有的舆论压力,不少普通网民对联想表达了强烈的批评和谩骂,与此同时,一些行业大咖、名人却纷纷站出来为联想发声,这种鲜明的对比导致了舆论的严重分裂。要理解这种分裂,需要深入剖析联想“.............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到了中国咖啡市场的几个关键点。一杯咖啡3块钱的成本确实不高,而蜜雪冰城凭借其极低的定价和快速的扩张模式在中国茶饮市场取得了巨大成功。那么,为什么类似的廉价咖啡连锁店在中国大地上还没有遍地开花呢?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咖啡的成本结.............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都会有的疑问,特别是在国内,“冷萃”这个词仿佛一夜之间就从一个普通的咖啡制作方法,变成了一种高大上的、价格不菲的饮品。说到它和美国市面上那种“便宜的冰水浸泡过夜的普通冰咖啡”的区别,这里面确实有值得说道的地方。首先,我们得明确,“冷萃”到底是什么?从最基础的原理上讲,冷萃(Cold.............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考验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如果印度是咖喱味,韩国是泡菜味,那中国是什么味?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XX味”就能概括的。中国饮食的博大精深,就像一本翻不完的书,每一页都充满了故事和风味。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概念:中国菜不是“一种味”。印度“咖喱味”的说法,或许是大家对它最深刻的味觉印.............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从历史的源头追溯,茶叶的文明史要比咖啡悠久得多,但如今咖啡在全球的普及度和影响力,似乎丝毫不逊色于,甚至在很多地方已经超越了茶叶。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后起之秀”就能概括的,这里面掺杂着地理、历史、文化、经济,甚至一些偶然的因素。咱们得先捋捋这俩“兄弟”的来头。茶叶:文明的古.............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咱们聊聊为啥星巴克叫“Starbucks Coffee”,而麦当劳的麦咖啡叫“McCafé”。这背后其实是品牌定位、市场策略和历史沿革在起作用。星巴克:从咖啡馆到咖啡文化的代名词星巴克最初的愿景,可不是要把咖啡当成快餐里的一个选项。它从一开始就想打造一个“第三空间”,一个介于家和.............
  • 回答
    .......
  • 回答
    越南之所以能在咖啡界占据第二把交椅,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偶然,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以及国家不懈的推广和发展战略。要理解越南咖啡的崛起,我们得先往前溯流几百年。咖啡这玩意儿,最早并不是越南的“土特产”。它的“祖籍”在埃塞俄比亚,后来随着贸易和殖民的脚步,传遍了世界。越南与咖啡的“邂.............
  • 回答
    成立不到一年,瑞幸咖啡何以撬动20亿美元估值?这背后是“速成”神话还是理性投资?在瞬息万变的商业世界里,一家成立不足一年的咖啡品牌,竟然能够揽获高达20亿美元的估值,这无疑是一个令人瞩目的“火箭式”崛起。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的出现,不仅迅速搅动了中国咖啡市场的格局,更让资本市场对其.............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咱们好好聊聊。咖啡在中国确实一度自带“洋气”、“小资”的光环,很多时候被认为是“有逼格”的饮品。而豆浆呢,在很多人印象里就是街边早餐摊上那碗冒着热气的朴实无华的饮品,好像离“逼格”二字有点远。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看。1. 起源与文化背景:西方的舶来品 v.............
  • 回答
    中国的咖啡价格高企,确实是个让不少消费者感到“心疼”的现象。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可不少,绝非一句“商家赚钱”就能概括的。要说起来,这价格背后藏着一股错综复杂的“推手”力量,咱们就一点点掰开了聊。首先,原材料的成本,尤其是进口咖啡豆,是压在中国咖啡价格上的第一块大石。你可能觉得,咖啡豆不就是种出来的吗?.............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大家普遍关心但又容易混淆的点。简单来说,咖啡因本身确实是一种精神活性物质,按照严格的定义,它有潜力被归类为“毒品”,但我们日常喝的咖啡,之所以不被视为“毒品”,原因在于多个层面的考量,包括物质的剂量、使用方式、潜在的成瘾性、社会接受度以及法律法规的界定。我们先从咖啡.............
  • 回答
    很多人对星巴克的咖啡持有保留甚至是不以为然的态度,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而且每个人的体验和侧重点也不同。我们不妨来细致地聊聊,看看为什么这家全球知名的咖啡连锁店,却总有人不买账。首先,得从最直接的口味上说起。星巴克的咖啡,尤其是他们的招牌产品,比如美式、拿铁、卡布奇诺等等,很多老饕们会觉得它的风味不.............
  • 回答
    期货市场,这个看似遥远而复杂的金融领域,其存在并非只为了交易那些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必需品。事实上,期货市场的触角早已延伸到我们触手可及,却又并非每日必需的商品上,比如咖啡。那么,为什么期货市场会看上咖啡这个“非必需品”呢?这背后其实蕴藏着一套复杂的逻辑和现实需求。首先,我们要理解期货市场存在的.............
  • 回答
    茶,这个承载着数千年文化底蕴的饮品,在许多亚洲国家早已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当我们放眼欧美市场,茶的普及程度和消费场景,似乎总是无法与咖啡平起平坐。这其中的原因,并非简单的口味偏好,而是深植于历史、文化、商业策略以及消费者习惯的复杂交织。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咖啡在欧美市场早已建立起的.............
  • 回答
    关于“为什么西欧人不喝手冲咖啡”这个问题,其实笼统地说“西欧人不喝手冲咖啡”本身就不太准确。我们看到的很多精品咖啡馆,包括在巴黎、伦敦、柏林等城市,都有提供手冲咖啡的服务,而且在咖啡爱好者群体中,手冲咖啡是备受推崇的。但是,如果我们要探讨的是 为什么手冲咖啡在西欧大众的普及程度不如意式浓缩咖啡及其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