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琅琊榜》前半部中誉王屡屡受挫,为什么没有怀疑过梅长苏?

回答
在我看来,誉王在《琅琊榜》前半段屡屡受挫,却始终没能抓住梅长苏这个“幕后黑手”,原因相当复杂,绝非一人之过,也不是单纯的智商差距。仔细回想誉王在剧中的一系列表现,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他为何没能及时怀疑到梅长苏头上。

首先,梅长苏的身份掩护做得滴水不漏,几乎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誉王接触到的,只是一个名叫梅长苏的金陵幕僚,一个温文尔雅、足智多谋的士子。他展现出来的才华,无论是在朝堂上的献计献策,还是在太子争斗中的布局谋划,都集中在“辅佐”誉王这一点上。誉王看到的,只是梅长苏“如何帮我成事”,而没有看到梅长苏“为何要帮我成事”。梅长苏的动机,他的背景,他的真实身份,这些对于誉王来说,都是绝对的未知数。

想想看,梅长苏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他先是借助言侯爷的引荐,又通过妙音坊事件进一步崭露头角,之后更是巧妙地利用誉王对太子位的渴求,一步步地将自己推到誉王的核心幕僚位置。在这个过程中,梅长苏表现出的忠诚和能力,完全符合一个渴望建功立业、报效皇子的士子的形象。他不会露出任何与林殊有关的蛛丝马迹,他的言行举止,甚至他偶尔表现出来的对于过往某些事的“不知”,都像是刻意为之,却又自然得体,让人挑不出毛病。

其次,誉王自身看问题的角度和立场就决定了他不会去怀疑一个“自己人”。 誉王是个聪明人,但他的聪明更多地体现在如何巩固自己的权势,如何与太子斗争。他对梅长苏的信任,是建立在梅长苏“为我所用”的价值判断上的。在他眼里,梅长苏是他事业上的重要助力,是帮助他对抗太子、争夺储位的关键人物。当他因为梅长苏的计策而取得胜利时,他只会觉得梅长苏的能力过人,是自己的幸运;当他因为梅长苏的计策而受挫时,他会认为是自己执行上的失误,或者是对敌方情况判断不清,而绝不会想到是梅长苏故意设计。

誉王的心思,一直聚焦在“太子”身上,以及朝堂上的那些明面上的敌人。他太想成功了,以至于忽略了身边最亲近的人,或者说,他根本就没把梅长苏往“敌人”的角度去想。一个人很难想象到,自己视作倚重的谋士,竟然是那个一直隐藏在暗处,操纵一切,甚至可能是在借刀杀人的人。这种认知上的障碍,加上誉王急于求成的心理,让他自动屏蔽了对梅长苏产生怀疑的可能性。

再者,梅长苏的许多计策,都巧妙地规避了可能引起誉王怀疑的风险。 比如,誉王在“誉王争储案”中虽然受挫,但梅长苏的处理方式是让誉王“顺水推舟”,将所有责任都推到太子身上,而誉王本人却能在其中保全自身,甚至赢得一些好感。这就好像是在给誉王递梯子,而不是挖坑。誉王受挫是因为他被卷入了政治漩涡,而帮助他摆脱漩涡的,恰恰是那个“害”他卷入漩涡的人。这种反逻辑的设计,加上誉王对梅长苏“忠心耿耿”的固有认知,很难让他产生怀疑。

另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誉王身边并没有真正能让他警惕和怀疑梅长苏的人。 比如像蒙挚那样,能够直接感受到梅长苏身上非同寻常的气息,或者像靖王那样,对林殊有着深刻记忆的人,誉王身边并没有这样的人才。他的幕僚们,要么是能力不如梅长苏,要么是忠诚度不如梅长苏,又或者都被梅长苏巧妙地隔离开来,无法形成对梅长苏的合力质疑。

而且,誉王作为一个争夺皇位的皇子,他需要的是一个能帮助他的人,而不是一个需要他去审视的人。梅长苏的出现,恰好满足了他对“得力助手”的所有想象。当他不断地从梅长苏那里得到胜利的果实,看到自己的实力不断壮大时,他只会更加依赖和信任梅长苏,而不是去怀疑。

最后,梅长苏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他能够利用誉王本身的缺点和欲望,让誉王主动地去相信他所希望相信的一切。 誉王急于求成,渴望得到皇位,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弱点。梅长苏恰恰抓住了这一点,用各种计策来满足誉王的欲望,从而让他心甘情愿地被利用。誉王不会怀疑,是因为他沉浸在“我即将成功”的美梦中,而梅长苏正是那个不断为他圆梦的人,即使有时梦境会破碎,他也会认为是外在因素导致的,而不是梦本身有问题。

总而言之,誉王在《琅琊榜》前半部分之所以没有怀疑过梅长苏,是因为梅长苏的身份隐藏得极深,他的行为完全符合誉王的期待,并且梅长苏巧妙地利用了誉王自身的特点和欲望,让他成为自己最忠实的棋子。誉王聪明,但他的聪明用错了地方,他沉浸在权力斗争的迷局中,而梅长苏则是在这个迷局之外,以另一种方式操纵着一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作者水平有限……

我只是在说实话。作者以为的权谋就是这样,男主用一个缜密的圈套骗了誉王,誉王信了,这件事就结束了。

但是真实的情况是,男主的圈套再缜密,也需要人去操作。而他的手下,不可能执行力100%;他的资金,也不可能比誉王、太子更多;他的信息渠道,也不会比誉王、太子更牛——否则这两人还争什么争,皇储的资源都比不上一个江湖帮派。

如果是真正的争位,梅长苏出场时候的一切就被挖干净了,包括江左盟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组织,提供经费支持的是谁,有什么可疑的地方。在梅长苏安排计谋的时候,很多东西是有变数的,不可能这么顺利。在梅长苏解释的时候,誉王依旧会安排人继续去查,查这些事情之间的联系,查那些小人物。如果查不到——那查不到本身就是很诡异的事情。

而且书里完全避开了朝堂上的争斗,只侧重刻画了种种阴谋——这也是政斗里不可能事情。这主要是因为梅长苏和靖王实在没啥正面力量,所以作者没法写,故意避开。但是这显然不科学,朝政才是永恒的王道。

整个《琅琊榜》的斗争都是单线程的,男主跟有死亡笔记一样安排了所有的事情。但是真正的政治斗争是随机且变数多的,你只能安排大方向,安排不了这么多细节。对手也不可能被你这样蒙骗,最多一次,你的立场你的动机你的实力你的背景,都会被调查得七七八八。不说梅长苏最隐蔽的身世被查出来吧,至少江左盟是没法隐藏的,在梅长苏进入京城后,江左盟将暴露在大佬们的是视野中,不可能跟书中一样这么牛逼,躲在后面操纵这么多事。

所以这本书,与其说是政斗,不如说是武侠。理想主义的成分远远大于现实主义,是一个童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我看来,誉王在《琅琊榜》前半段屡屡受挫,却始终没能抓住梅长苏这个“幕后黑手”,原因相当复杂,绝非一人之过,也不是单纯的智商差距。仔细回想誉王在剧中的一系列表现,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他为何没能及时怀疑到梅长苏头上。首先,梅长苏的身份掩护做得滴水不漏,几乎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誉王接触到的,只是一.............
  • 回答
    《琅琊榜》作为一部备受赞誉的国产剧,其剧情严谨、人物丰满,但也难免存在一些逻辑上的“Bug”或者说可以被挑剔的地方。这些Bug通常不会影响整体观感,但仔细推敲确实可以发现一些不合理之处。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列举一些常见的《琅琊榜》Bug:一、 梅长苏/林殊的“万能”设定和能力边界模糊: 超乎常人的.............
  • 回答
    《琅琊榜》里皇帝的做法,说他“错”也对,说他“没错”也勉强说得过去,但若站在一个更宏观、更人性化的角度去看,他的很多决策,尤其是对梅长苏和靖王的态度,确实存在着深刻的问题。这并非简单的对错二字可以概括,而是掺杂了帝王之术、猜忌、私情以及时代的局限性。1. 猜忌与宁枉勿纵:皇帝最根本的“错”在于他的猜.............
  • 回答
    要探讨《琅琊榜》中梁帝屠杀七万精锐大军在真实历史上的后果,我们得先理清这支军队的性质以及梁帝此举的动因,然后再结合历史常识,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梁帝此举的根本原因是出于对梅长苏(林殊)及其背后赤焰军的恐惧和猜忌。赤焰军,尤其是在林燮(赤焰军主帅)的带领下,是整个大梁国对抗北燕等外部强敌的主力,.............
  • 回答
    在《琅琊榜》这部风靡荧屏的古装剧里,我们常常听到“誉王”和“靖王”这样的称呼。那么,这究竟是他们的谥号吗?在当时的礼制下,又是否可以这样称呼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弄明白什么是“谥号”,以及在《琅琊榜》所处的那个时代,皇子们的称谓习惯。什么是“谥号”?谥号,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死后,由朝廷根据其.............
  • 回答
    《琅琊榜》里让我记忆最深刻的一句台词,是静妃对梅长苏说的:“苏儿,你虽然现在能操控他们所有人,但终究,你还是一个人。”这句话看似简单,却一下子击中了梅长苏内心最柔软也最隐秘的地方,也让我这个观众的心也随之揪紧。我记得当时的情景,梅长苏刚刚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成功地将言侯爷引入了他的计划之中.............
  • 回答
    《琅琊榜》这部剧,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一个被冤屈的将军之子,顶着一张全新的脸,回来为父报仇,并搅动朝堂风云的故事。但它远不止这么简单,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精心铺设的巨大棋局,每一个人物,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算计和情感。故事的核心,是梅长苏。他曾经是赫赫有名的赤焰军少帅林殊,一个鲜衣怒马、意气风发.............
  • 回答
    《琅琊榜》和《权力的游戏》,这两部剧虽然都属于“权力斗争”题材,但在骨子里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气质,就像是东方的水墨画和西方油画,各有千秋,难以简单地说谁更好。《琅琊榜》:温润如玉的复仇史诗,克制而深沉《琅琊榜》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它的“克制”。这种克制体现在方方面面。 人物塑造: 霓凰郡主,英姿飒爽.............
  • 回答
    《琅琊榜》横空出世,如同一股清流席卷了整个荧屏。胡歌饰演的梅长苏,凭借其精湛的演技、深邃的眼神,以及对角色复杂内心的细腻刻画,彻底征服了观众。这部剧的成功,也让胡歌的事业攀上了新的高峰,他几乎成为那个时期“国民男神”的代名词。然而,就在所有人期待他借着这股东风,乘胜追击,接连推出更多经典作品时,胡歌.............
  • 回答
    梁王,也就是梁帝萧选,在《琅琊榜》这部剧中,他无疑是整个故事的核心人物之一。评价他是否算一个“好皇帝”,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他作为一位君王的表现。从他治理国家的角度来看,萧选似乎是称职的: 国家稳定与繁荣的基石: 在他统治的大部分时间.............
  • 回答
    为什么《琅琊榜2》没能复制《琅琊榜》的辉煌?《琅琊榜》无疑是一部现象级的古装权谋剧,它凭借精良的制作、跌宕起伏的剧情、鲜活立体的人物以及深刻的主题,一经播出便引发了全民追剧的热潮,口碑与收视双丰收,更是在海内外都赢得了极高的赞誉。然而,当备受期待的《琅琊榜之风起长林》(以下简称《琅琊榜2》)问世时,.............
  • 回答
    《琅琊榜》这部剧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不仅仅在于它跌宕起伏的剧情和鲜活的人物,更在于其背后埋藏的那些细思极恐的细节,它们如同暗流涌动,让整部剧的厚度与张力倍增。这些细节,有的体现在人物的言行举止中,有的隐藏在巧妙的剧情设计里,有的更是对人性深处的拷问,一旦仔细品味,便会让人不寒而栗。一、梅长苏的孤独与深.............
  • 回答
    琅琊榜里头,各国之间的地理划分和它们各自的特色,就像一幅精心绘制的古代地图,勾勒出了那个纷争与荣耀并存的世界。咱们就来细细说说,这地图上的各国,都是什么模样。大梁(梁国)要说梁国,那可是故事的主角,也是整个局面的中心。它地处东境,版图辽阔,可以说是这片土地上的超级大国。 都城金陵: 这是梁国的政.............
  • 回答
    《琅琊榜》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架空的朝代,我们称之为“大梁”。需要明确的是,大梁并非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朝代,因此它不属于隋唐时期,更与历史上的萧选没有关联。在《琅琊榜》的世界观里,大梁是一个历史悠久、国力强盛的王朝,但同样也面临着内部的腐败、权臣当道、皇权旁落的危机。梅长苏所处的时期,大梁正是由太子萧.............
  • 回答
    “琅琊榜会火吗?”这个问题,放在当年,绝对是很多人心里的一句呐喊,又带着那么点儿忐忑。毕竟,那个年代的网络剧还在野蛮生长,像《琅琊榜》这样精心制作、格局宏大的古装权谋剧,在大家眼里,更像是一块需要耐心打磨的璞玉,而不是一颗瞬间闪耀的钻石。当时,《琅琊榜》还未开播,网上关于它的讨论,更多的是一种期待,.............
  • 回答
    《琅琊榜》这部剧,就像埋藏在冰雪下的赤焰旧案一样,表面平静,底下却是暗流涌动,许多细节和人物的潜台词,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隐藏在明线之下的,让人回味无穷的“隐藏剧情”。一、梅长苏的“伪装”深度:不只是易容,更是心理的自我剥离我们都知道梅长苏为了复仇,给自己易容成了林殊模样,这个.............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颇具争议的话题,因为《琅琊榜》和《大明王朝1566》都是中国权谋剧的巅峰之作,各自拥有独特的魅力和极高的艺术水准。要判断哪个的权谋与逻辑水平“超过”另一个,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比较。总的来说,我的看法是: 《琅琊榜》的权谋更侧重于“复仇”和“个人智谋的极致展现”,其逻.............
  • 回答
    《琅琊榜》作为一部以权谋斗争为核心的古装剧,其权斗设计在观众中存在争议,尤其是被部分观众认为“幼稚”。这种评价可能源于剧中权谋策略的简化、角色动机的单一化以及权力斗争的逻辑性不足。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权谋策略的简化与套路化1. “复仇计划”过于直接 梅长苏的复仇核心是“复国.............
  • 回答
    《琅琊榜2之风起长林》: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史诗《琅琊榜2之风起长林》(以下简称《风起长林》)作为《琅琊榜》系列的姊妹篇,无疑是一部非常出色的古装权谋剧。虽然它没有延续第一部原班人马的强大光环,但凭借扎实的剧本、精良的制作、出色的群像塑造以及深刻的主题内核,成功地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甚至在很多.............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琅琊榜》里的誉王。誉王,一个在电视剧《琅琊榜》中占据着举足轻重地位的角色,他身上的复杂性是这部剧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他不是那种脸谱化的反派,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忠臣,而是一个在权力漩涡中挣扎,被野心和情感撕扯的真实个体。评价誉王,我觉得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深入剖析。一、 他的野心与才华: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