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琅琊榜》中,皇帝的做法真的错了吗?

回答
《琅琊榜》里皇帝的做法,说他“错”也对,说他“没错”也勉强说得过去,但若站在一个更宏观、更人性化的角度去看,他的很多决策,尤其是对梅长苏和靖王的态度,确实存在着深刻的问题。这并非简单的对错二字可以概括,而是掺杂了帝王之术、猜忌、私情以及时代的局限性。

1. 猜忌与宁枉勿纵:

皇帝最根本的“错”在于他的猜忌心。自“梅岭惨案”发生后,他对景琰心生疑虑,认为景琰一脉有了功劳就会尾大不掉。这份猜忌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历代皇权的斗争经验。他害怕重蹈前朝覆辙,害怕功高震主。

对梅长苏的态度: 他知道有“江左梅郎”这个人,也知道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但他从未真正信任过。他一边利用梅长苏的才能来巩固自己的权力,一边又忌惮梅长苏背后可能存在的阴谋。这种“用之则杀,不能用之则杀”的心态,让梅长苏一直活在刀尖上。他宁愿相信梅长苏是想要夺嫡的敌人,也不愿相信他可能是一个想要为沉冤昭雪的忠臣。这种“宁可错杀一千,不愿放过一个”的思维,是对人才的极大扼杀,也是对自身统治安全的一种病态防范。

对靖王的态度: 靖王在战场上屡立战功,本应是皇帝倚重的力量,但他却因为靖王“不争不抢”的性情,反而认为他另有打算。皇帝更倾向于那些能够被自己掌控的、看起来温顺的皇子,比如誉王。他低估了靖王身上的责任感和正义感,也低估了靖王对“忠良”的尊重。

2. 守旧与固步自封:

皇帝的很多做法,也反映了他作为一位守旧君主的思维。他习惯于旧有的权力格局,对任何可能打破这种格局的力量都感到警惕。

对旧臣的倚重: 尽管很多旧臣已经腐朽不堪,但皇帝依然愿意相信他们,例如言侯爷和夏江这类的权臣。他更喜欢那些按照他设定的轨道运行的人,即使这意味着效率低下和腐败丛生。

对改革的抵触: 梅长苏和靖王推动的一些改革,如整治军备、澄清朝堂等,在皇帝看来都可能触及到现有的利益集团,可能会引起动荡。所以,他宁愿维持现状,也不愿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实际上是阻碍了国家的进步。

3. 私情与政治的纠缠:

皇帝并非完全是一个冷酷的政治机器,他的很多决策也掺杂了个人情感,尤其是对已故皇后的思念,以及对儿子们的感情(尽管这种感情往往扭曲而功利)。

对誉王的态度: 皇帝之所以早期一直偏袒誉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誉王看起来更像他自己年轻时,并且也更懂得如何讨好皇帝。他看到了誉王身上的“像”,却忽略了誉王骨子里的狠辣和野心。这份私情成为了他政治判断的盲点。

对景琰的复杂情感: 皇帝对景琰,既有作为父亲的疼爱(尽管表现得很严厉),又有作为帝王的猜忌。他希望景琰能“出人头地”,又害怕景琰“威胁地位”。这种复杂的情感让他摇摆不定,导致了许多犹豫和错误的判断。

4. 时代的局限性与帝王术的必然性:

我们也要承认,皇帝的做法,在那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时代,是许多帝王都会采取的策略。

帝王术的惯性: 猜忌、制衡、恩威并施,这些都是维系皇权稳定的一种手段。皇帝所处的地位,注定了他必须时刻警惕潜在的威胁。梅长苏虽然是“好人”,但他的出现本身就打破了原有的权力平衡,从这个角度看,皇帝的警惕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局外人”的视角: 我们作为观众,拥有上帝视角,知道梅长苏的真实身份和动机。但皇帝作为身处其中的当事人,他无法得知真相,只能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和过往经验来做判断。从他的视角来看,很多事情确实难以捉摸,因此采取保守和戒备的态度也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为什么说他“错”了?

尽管有时代和身份的局限,但皇帝的“错”在于:

辜负了真正的忠诚: 他错杀了林帅一家,错过了靖王与梅长苏的赤诚合作,放任了誉王这样的奸臣壮大,最终导致了国家的动荡和资源的浪费。
扼杀了可能的美好: 如果他能够更信任靖王,更愿意倾听梅长苏的声音,也许能够更早地实现国家的强盛和百姓的安宁。
成为了权力的囚徒: 他以为自己在掌控权力,实则也被权力的逻辑所束缚,失去了作为一个人应有的判断力和同情心。

总而言之,皇帝的做法不是黑白分明的对错,而是帝王术、人性弱点与历史局限性交织的产物。他“对”在维护了皇权稳固的手段上,但“错”在辜负了忠诚、扼杀了进步,以及最终未能实现一个真正清明盛世的愿景。他的悲剧,也正是他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的悲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错了,不仅错了还一错再错,简直蠢出天际。

你看看他都干了什么?一开始,林帅已经是军方大佬了,梁帝还要把妹妹嫁给他,给他加光环,真是生怕林帅没有威望。嫁个公主也就罢了,梁帝居然还娶了林帅的妹妹,娶完还生个儿子,简直生怕功高震主的林帅没有皇子外甥可以扶持。

后来儿子祁王长大了,林帅、祁王的联盟已经对他形成了不小的威胁,现在应该削权了吧?结果他干了什么,把穆王府的掌军郡主霓凰许配给了林帅的儿子,这是嫌他们的军事势力还不够大?还要给他们锦上添花一把?就梁帝这种作死大法,林帅和祁王没掀了他那是他们仁慈。

好,现在在梁帝的一系列作死加持下,林帅和祁王终于尾大不掉了,梁帝终于想到要削他们了。换个正常点的君王能怎么做?给他们调岗?打仗的时候阴死他们?安个莫须有的罪名砍死他们?不,我们英明神武的梁帝才不屑于这些常规操作,他居然直接把自己最精锐的部队一起灭了!至于国家内忧外患,强敌环绕这种小事,我们的梁帝宝宝才不在乎,他可是大手笔灭自己军队的神人。

现在自家军队也灭了,儿子也杀了,他总该吸取祁王的教训,不让皇子们跟军方走太近了吧?不!他居然一顿骚操作,又把另一个儿子靖王送到军队,还放任他长成了军方大佬?祁王跟林帅真是白死了,那七万赤焰军泉下有知能被他气活。

到这个点我对梁帝的智商已经不抱期望了,可再蠢的人,杀了林家和赤焰军,也该知道不能重用跟林家沾亲带故的人吧?结果他又秀出天际,把林家旧人静嫔封了贵妃?把静妃的儿子、林殊好友靖王封了太子?放任林家准儿媳霓凰掌控十万云南军队?

这一顿骚操作就没有哪个是靠谱的,真是秀得我头皮发麻。

user avatar

许多人在纠结来掉七万赤焰军及各种军事错误,其实本身这剧的逻辑就有问题,按梁王的说法是林燮一家独大,以下犯上,结党营私,可是这种事情难道不应该消灭在萌芽中吗,梁王除非是傻子,否则身边肯定会有人向他汇报此类情况,从那时起就要插眼线,暗中敲打,不听话就废掉,难道看着对方做大,再一举灭掉赤焰军吗,无论哪个朝代,当王的最怕的就是坐不稳椅子。

更不可思议的那个琅琊阁,到底是怎么赚钱的,又钱又有人,居然还能存在,还能天下闻名,居然没人管,架空也要讲究个基本逻辑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琅琊榜》里皇帝的做法,说他“错”也对,说他“没错”也勉强说得过去,但若站在一个更宏观、更人性化的角度去看,他的很多决策,尤其是对梅长苏和靖王的态度,确实存在着深刻的问题。这并非简单的对错二字可以概括,而是掺杂了帝王之术、猜忌、私情以及时代的局限性。1. 猜忌与宁枉勿纵:皇帝最根本的“错”在于他的猜.............
  • 回答
    梁王,也就是梁帝萧选,在《琅琊榜》这部剧中,他无疑是整个故事的核心人物之一。评价他是否算一个“好皇帝”,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他作为一位君王的表现。从他治理国家的角度来看,萧选似乎是称职的: 国家稳定与繁荣的基石: 在他统治的大部分时间.............
  • 回答
    在《琅琊榜》这部风靡荧屏的古装剧里,我们常常听到“誉王”和“靖王”这样的称呼。那么,这究竟是他们的谥号吗?在当时的礼制下,又是否可以这样称呼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弄明白什么是“谥号”,以及在《琅琊榜》所处的那个时代,皇子们的称谓习惯。什么是“谥号”?谥号,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死后,由朝廷根据其.............
  • 回答
    《琅琊榜》这部剧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不仅仅在于它跌宕起伏的剧情和鲜活的人物,更在于其背后埋藏的那些细思极恐的细节,它们如同暗流涌动,让整部剧的厚度与张力倍增。这些细节,有的体现在人物的言行举止中,有的隐藏在巧妙的剧情设计里,有的更是对人性深处的拷问,一旦仔细品味,便会让人不寒而栗。一、梅长苏的孤独与深.............
  • 回答
    琅琊榜里头,各国之间的地理划分和它们各自的特色,就像一幅精心绘制的古代地图,勾勒出了那个纷争与荣耀并存的世界。咱们就来细细说说,这地图上的各国,都是什么模样。大梁(梁国)要说梁国,那可是故事的主角,也是整个局面的中心。它地处东境,版图辽阔,可以说是这片土地上的超级大国。 都城金陵: 这是梁国的政.............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颇具争议的话题,因为《琅琊榜》和《大明王朝1566》都是中国权谋剧的巅峰之作,各自拥有独特的魅力和极高的艺术水准。要判断哪个的权谋与逻辑水平“超过”另一个,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比较。总的来说,我的看法是: 《琅琊榜》的权谋更侧重于“复仇”和“个人智谋的极致展现”,其逻.............
  • 回答
    在我看来,誉王在《琅琊榜》前半段屡屡受挫,却始终没能抓住梅长苏这个“幕后黑手”,原因相当复杂,绝非一人之过,也不是单纯的智商差距。仔细回想誉王在剧中的一系列表现,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他为何没能及时怀疑到梅长苏头上。首先,梅长苏的身份掩护做得滴水不漏,几乎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誉王接触到的,只是一.............
  • 回答
    关于《权力的游戏》与《琅琊榜》在权谋与逻辑水平上的比较,这是一个很有趣且常常被大家讨论的话题。在我看来,它们各有千秋,各自在不同的维度上展现了高超的权谋叙事,很难简单地说谁“绝对”超越了谁。不过,我们可以深入剖析一下它们在具体表现上的差异,这样或许能帮助大家形成更清晰的认识。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两部.............
  • 回答
    《琅琊榜》作为一部备受赞誉的国产剧,其剧情严谨、人物丰满,但也难免存在一些逻辑上的“Bug”或者说可以被挑剔的地方。这些Bug通常不会影响整体观感,但仔细推敲确实可以发现一些不合理之处。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列举一些常见的《琅琊榜》Bug:一、 梅长苏/林殊的“万能”设定和能力边界模糊: 超乎常人的.............
  • 回答
    要探讨《琅琊榜》中梁帝屠杀七万精锐大军在真实历史上的后果,我们得先理清这支军队的性质以及梁帝此举的动因,然后再结合历史常识,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梁帝此举的根本原因是出于对梅长苏(林殊)及其背后赤焰军的恐惧和猜忌。赤焰军,尤其是在林燮(赤焰军主帅)的带领下,是整个大梁国对抗北燕等外部强敌的主力,.............
  • 回答
    《琅琊榜》里让我记忆最深刻的一句台词,是静妃对梅长苏说的:“苏儿,你虽然现在能操控他们所有人,但终究,你还是一个人。”这句话看似简单,却一下子击中了梅长苏内心最柔软也最隐秘的地方,也让我这个观众的心也随之揪紧。我记得当时的情景,梅长苏刚刚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成功地将言侯爷引入了他的计划之中.............
  • 回答
    《琅琊榜》这部剧,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一个被冤屈的将军之子,顶着一张全新的脸,回来为父报仇,并搅动朝堂风云的故事。但它远不止这么简单,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精心铺设的巨大棋局,每一个人物,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算计和情感。故事的核心,是梅长苏。他曾经是赫赫有名的赤焰军少帅林殊,一个鲜衣怒马、意气风发.............
  • 回答
    《琅琊榜》和《权力的游戏》,这两部剧虽然都属于“权力斗争”题材,但在骨子里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气质,就像是东方的水墨画和西方油画,各有千秋,难以简单地说谁更好。《琅琊榜》:温润如玉的复仇史诗,克制而深沉《琅琊榜》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它的“克制”。这种克制体现在方方面面。 人物塑造: 霓凰郡主,英姿飒爽.............
  • 回答
    《琅琊榜》横空出世,如同一股清流席卷了整个荧屏。胡歌饰演的梅长苏,凭借其精湛的演技、深邃的眼神,以及对角色复杂内心的细腻刻画,彻底征服了观众。这部剧的成功,也让胡歌的事业攀上了新的高峰,他几乎成为那个时期“国民男神”的代名词。然而,就在所有人期待他借着这股东风,乘胜追击,接连推出更多经典作品时,胡歌.............
  • 回答
    为什么《琅琊榜2》没能复制《琅琊榜》的辉煌?《琅琊榜》无疑是一部现象级的古装权谋剧,它凭借精良的制作、跌宕起伏的剧情、鲜活立体的人物以及深刻的主题,一经播出便引发了全民追剧的热潮,口碑与收视双丰收,更是在海内外都赢得了极高的赞誉。然而,当备受期待的《琅琊榜之风起长林》(以下简称《琅琊榜2》)问世时,.............
  • 回答
    《琅琊榜》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架空的朝代,我们称之为“大梁”。需要明确的是,大梁并非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朝代,因此它不属于隋唐时期,更与历史上的萧选没有关联。在《琅琊榜》的世界观里,大梁是一个历史悠久、国力强盛的王朝,但同样也面临着内部的腐败、权臣当道、皇权旁落的危机。梅长苏所处的时期,大梁正是由太子萧.............
  • 回答
    “琅琊榜会火吗?”这个问题,放在当年,绝对是很多人心里的一句呐喊,又带着那么点儿忐忑。毕竟,那个年代的网络剧还在野蛮生长,像《琅琊榜》这样精心制作、格局宏大的古装权谋剧,在大家眼里,更像是一块需要耐心打磨的璞玉,而不是一颗瞬间闪耀的钻石。当时,《琅琊榜》还未开播,网上关于它的讨论,更多的是一种期待,.............
  • 回答
    《琅琊榜》这部剧,就像埋藏在冰雪下的赤焰旧案一样,表面平静,底下却是暗流涌动,许多细节和人物的潜台词,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隐藏在明线之下的,让人回味无穷的“隐藏剧情”。一、梅长苏的“伪装”深度:不只是易容,更是心理的自我剥离我们都知道梅长苏为了复仇,给自己易容成了林殊模样,这个.............
  • 回答
    《琅琊榜》作为一部以权谋斗争为核心的古装剧,其权斗设计在观众中存在争议,尤其是被部分观众认为“幼稚”。这种评价可能源于剧中权谋策略的简化、角色动机的单一化以及权力斗争的逻辑性不足。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权谋策略的简化与套路化1. “复仇计划”过于直接 梅长苏的复仇核心是“复国.............
  • 回答
    《琅琊榜2之风起长林》: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史诗《琅琊榜2之风起长林》(以下简称《风起长林》)作为《琅琊榜》系列的姊妹篇,无疑是一部非常出色的古装权谋剧。虽然它没有延续第一部原班人马的强大光环,但凭借扎实的剧本、精良的制作、出色的群像塑造以及深刻的主题内核,成功地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甚至在很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