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说法其实是错误的,远古昆虫体型大的原因不全是大气含氧量,而是那些昆虫本来就大。
现在回答你第一个问题,为何巨型昆虫不会被压垮?
因为外骨骼本来就能承受这个重量,昆虫可以轻而易举的用一只脚承受住全身的重量,哪怕是一些肢体看起来一碰就断的家伙。而且几丁质如岩石般的质感和遍布全身的气管会让昆虫在观感上比实际更重。
第二个问题,巨脉蜻蜓能不能飞?
当然能飞,翅膀和身体比例更夸张的昆虫都能飞起来,而巨脉蜻蜓翼展有0.75米,身长差不多只有0.5米,完全能飞起来,只不过它的飞行方式可能不像今天的蜻蜓,而是介于蜻蜓和豆娘之间。说的直观一点,长戟大兜虫这种带重装甲的家伙都能飞很远,巨脉蜻蜓那么大的翅膀不能飞就有点搞笑了。别太小看昆虫的飞行能力。
第三,昆虫为什么变小了?
昆虫变小绝对不是因为大气含氧量的原因,因为除了昆虫,所有的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的体型都比远古时代的祖先有了大幅度缩水,很多生活在海里的节肢动物比如1.5米的海蝎,2.4米的广翅鲎,最后都也消失了,先不说海水含氧量,它们本身也没有昆虫的气管构造,那怎么也变小了呢。
其实远古昆虫那么大的原因很简单:当时没有竞争者。昆虫在很长一段时间以内一直都是唯一的陆地动物,而且更早登陆的植物由于没有天敌大肆繁殖,为昆虫提供了足够的食物。没有竞争而资源丰富的环境就会催生出巨型生物。
但节肢动物的神经系统过于原始,神经传导速度仅为2m/s。所以你能看到节肢动物体长没有超过3米的,2.4米的广翅鲎和节胸马陆已经是极限了,再大的话就会过于迟缓。而脊椎动物在神经细胞的树突上长出了名为髓鞘的绝缘体,大大加强了神经传导的效率,把速度提升到100m/s。这就导致脊椎动物可以轻易的把体型提升到物理上的极限,很快完成大型化的鱼类迅速消灭了广翅鲎,又进化为两栖类开始登陆,面对动辄三四米而且更加灵活的两栖爬行类,巨型昆虫迅速也沦为了盘中餐,存活下来的纷纷选择了小型化走灵活隐蔽的路线,所以今天的昆虫都很小。
更新一下。。。。。。
确切的说最早登陆的动物不是,而是包括昆虫祖先在内的泛节肢动物。
决定这些节肢动物体型的是它所处的生态位,而不是当时的大气成分。
肺蝎这样的它们海里祖先就是大型掠食者,所以它们登陆的时候就已经是大型动物了。而当时的昆虫还非常原始,类似于现在的缨尾目(我们一般叫衣鱼),是一种非常小的以土壤中有机物碎屑为食的小动物,在挥舞着螯肢的披甲怪物中存在感非常的低。
但是不知为何(化石缺失)昆虫开始长出了翅膀飞向了天空,在空中不仅不会被天敌威胁,也可以取食其它动物够不到的嫩叶。昆虫这时体型逐渐变大,也诞生了更多的种类。
最终,昆虫把翅膀当做了狩猎工具,利用机动性和高空视野捕猎其它动物———巨脉蜻蜓就此诞生。
由于这种制空优势,巨脉蜻蜓成为了当时的顶尖掠食者,这时体型越大可以选择的猎物的种类就越多,所以巨脉蜻蜓的体型越来越大最后成为了目前已知的最大昆虫。
由于石炭纪雨林崩溃,巨脉蜻蜓的栖息地也被摧毁并于二叠纪早期最终灭绝。
而到了侏罗纪,熬过了二叠纪末大灭绝的昆虫又开始大型化了,这时的大气含氧量和现在差别不大,但依旧出现了翼展超过30厘米的大型食肉昆虫,但由于此时大型脊椎动物已经取代了节肢动物统治了陆地,特别是以双型齿翼龙为代表的翼龙目崛起,占据了原属于巨脉蜻蜓的生态位,巨型昆虫的辉煌已经无法重现了。
到了白垩纪,氧气含量再次上升,到昆虫反而变小了,这是因为出现了对昆虫极具威胁的早期鸟类和近鸟类恐龙出现了,它们比翼龙更加敏捷,逼迫昆虫变得更小以躲避天敌。
这就是说昆虫,乃至所有动物,它们的体型会根据所属生态位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氧气只是一个辅助作用。
认为高氧含量“支持”了远古昆虫的大体型,是个非常古老的错误归因:
石炭纪昆虫长得大,不是因为氧含量高可以带来更多能量,而是氧含量高导致小型身体内部的细胞直面过度高氧,不得不加大一些。
你自己身体内部的细胞实际上生活在1%到6%氧含量的环境里。在胚胎发育阶段,这浓度进一步限制为1%到3%。昆虫并不比你更喜欢氧气。昆虫的水生幼虫往往是用渗透来呼吸,而不能像成虫或一些现代甲虫那样靠神经调节周期性关闭一部分气管口、只排气不进气地处理体内的过高氧含量,因此石炭纪昆虫的水生幼体不得不堆出大体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成体的体型——昆虫成体可以比幼体小,但大体型经常可以在互相攻击时产生一定优势。
题目称“之前看过分析说大象这个体积,骨骼已经不太能承受健康运动了”,你看的大概是什么奇妙地误解了地球生物的材料性能的人的“分析”。中国与加拿大科研团队合作发掘的中加马门溪龙体长约35米,体重60至80吨,是目前发现的化石最完整的巨型恐龙之一。
“氧气含量又不会改变骨骼强度”的说法一厢情愿。都不用改动氧含量,你身体里不同部位的骨骼的强度就是不一样的,大腿骨格外坚固。改变配方、加粗构造都可以提高骨骼强度。
“为什么巨型昆虫不会把自己压垮”,因为人家的几丁质外骨骼与体重比起来足够粗大,提供了足够的强度来支撑。它们的体型远远没有达到其材料能支持的上限。而且,人们所称的巨型昆虫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大:
“看过分析说人要翅膀飞是不可能的,因为鸟如何轻云云”,这分析也是好笑的,人长出翼展18米的翅膀就可以乘风飞起,无需加强胸骨与胸肌便能靠轻微扑翼像信天翁那样飞行。巨型蜻蜓的体重远远没有达到值得担心其空气动力学的地步,人也一样——哈特兹哥翼龙与阿氏翼龙的估计体重为180至250千克、翼展10到12米,风神翼龙的估计体重为200至250千克、翼展11到12米,哈特兹哥翼龙的头骨和椎骨大而坚固,在一部分结构里用骨小梁节约重量。如果人是被演化塑造为飞行生物,这种构造一样可以采用,别忘了我们和这些翼龙有共同的祖先。
说个异想天开的。
那个时候,太阳系跟其他的星系,距离很近。
所以,地球生物虽然大,但在引力海洋中还能接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